《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指南》_第1页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指南》_第2页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指南》_第3页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指南》_第4页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号

CCS号

团体标准

T/CHTSXXXXX-XXXX

代替的团体标准编号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

指南

TechnicalGuideforApplicationofPolyphosphoricAcid

ModifiedAsphaltMixture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公路学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多聚磷酸改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设计和施工,提高其质量,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各等级公路新建、改建和养护工程的沥青路面。

1.0.3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多聚磷酸Polyphosphoricacid

多聚磷酸(Polyphosphoricacid,PPA),一种无机酸,由磷酸通过分子间脱水交联形成

不同聚合度的混合酸,可用于沥青改性。

2.1.2PPA单独改性沥青PPAmodifiedasphaltalone

以道路石油沥青为原料,加入一定比例PPA,通过搅拌,使其均匀地融为一体而形成的

混合物。

2.1.3PPA复合改性沥青PPAco-modifiedasphaltwithothermodifiers

以道路石油沥青为原料,加入一定比例PPA,复配橡胶、塑料等聚合物类改性剂,通过

搅拌、剪切、溶胀发育等方式,使其均匀地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混合物。

2.1.4PPA改性沥青混合料PPAmodifiedasphaltmixture

由矿料与PPA改性沥青拌和而成的混合料。

2.2符号

PPA——多聚磷酸

PPA-A——多聚磷酸单独改性沥青

PPA-C——多聚磷酸复合改性沥青

2

3材料

3.1一般规定

3.1.1PPA改性沥青路面使用的原材料必须经过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1.2沥青或改性沥青、集料、矿粉等原材料,如施工技术文件对其要求无特殊说明

时,其技术指标应符合JTGF40给出的相关要求。

3.1.3PPA的运输、存储安全性要求应符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常用

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等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3.2PPA

3.2.1PPA为无色透明或略带浅黄色的稠状液体。PPA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1的规

定。

表3.2.1PPA技术要求

项目单位技术要求

总磷(以P2O5计)的质量分数,不小于ω/%68

聚合磷,ω/%,不小于ω/%20

氟化物(以F计)的质量分数,不大于ω/%0.5

氯化物(以Cl计)的质量分数,不大于ω/%0.5

比重(20℃),不小于g/cm31.8

3.3PPA改性沥青

3.3.1基质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

关规定。

3.3.2PPA-A改性沥青中PPA掺量宜为0.2%~1.2%。PPA-C改性沥青中PPA掺量宜在

0.8%~1.5%。可结合当地气候和交通条件,并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对PPA及其他改性剂掺量做

适当调整。

3.3.3PPA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3.1及3.3.3.2的有关规定。

表3.3.3.1PPA-A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试验方法

基质沥青类型

70#90#

3

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60-80T0604

针入度指数—-1.5~+1.0T0604

软化点TR&B,不小于℃4947T0606

延度(10℃,5cm/min),不小于cm1525T0605

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200160T0620

闪点,不小于℃260T0611

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

TFOT(或RTFOT)后残留量

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361T0611

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46T0605

表3.3.3.2PPA-C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T0604

针入度指数,不小于—-0.4T0604

延度(10℃,5cm/min),不小于cm50T0605

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

运动粘度,不大于Pa•S3T0620

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

TFOT(或RTFOT)后残留量

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11

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15T0605

4

4混合料设计

4.1混合料类型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适用于各种级配的混合料类型。各混合料类型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

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相关规定。

4.2混合料设计方法及技术要求

4.2.1PPA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宜采用马歇尔方法进行,具体设计指标按照现行《公

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规定执行。当采用其他方法时,应进行马歇尔试验

及各项配合比设计检验,并报告试验结果。

4.2.2PPA改性沥青中的材料掺量应按照公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条件、路面类型

等,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及经济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4.2.3PPA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使用性能检测,各种类

型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和有关性能应符合JTGF40的有关规定。否则,应更换材料或重新进

行配合比设计。

4.2.4PPA改性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4的规定,遇炎

热、重交通、特重交通,连续长、陡坡路段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路段时,还应满足结构的功

能及设计要求。

表4.2.4PPA改性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动稳定度(次/mm)

>3020~30<20

试验

七月平均最高气温(℃)3.夏凉

1.夏炎热区2.夏热区方法

及气候分区区

1-11-21-31-42-12-22-32-43-2

PPA-A改性沥青混合料,

100012008001000800T0719

不小于

PPA-C改性沥青混合料,

30004000250030002500T0719

不小于

4.2.5PPA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表4.2.5PPA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5

>1000500~1000250~500<250

年降雨量(mm)及气候分区

1.潮湿区2.润湿区3.半干区4.干旱区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技术要求

PPA-A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8075T0709

PPA-C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8580T0709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技术要求

PPA-A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7570T0729

PPA-C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8075T0729

4.2.6PPA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6的规定。

表4.2.6PPA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要求破坏应变(με)试验方法

<-37.0-21.5~-37.0-9.0~-21.5>-9.0

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分区冬严寒区(1)冬严寒区(2)冬冷区(3)冬温区(4)

1-11-21-22-23-21-32-31-42-4T0715

PPA-A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260023002000

PPA-C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300028002500

4.2.7PPA改性沥青混合料试件渗水系数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7的规定

表4.2.7PPA改性沥青混合料试件渗水系数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渗水系数(ml/min)试验方法

PPA-A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大于

120T0730

PPA-C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大于

4.3配合比设计方法

4.3.1配合比设计按马歇尔方法,确定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的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

用量。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4.3.2PPA改性沥青混合料试件应按照《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6

E20)的要求制作。

4.3.3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生产配合比验证参照JTGF40,技术指标参照4.2.2。

7

5施工工艺

5.1拌和

5.1.1PP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依照JTGF40有关规定生产,控制参数见表5.1.1。

5.1.1PPA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控制温度

项目温度(℃)

集料加热温度170~180

PPA改性沥青加热温度160~170

混合料出料温度160~170

混合料废弃温度>195

5.2运输、摊铺及碾压

PP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摊铺及碾压应符合JTGF40的有关规定。

5.3开放交通及其他

5.3.1施工路段路面表面温度降至50℃以下,方可开放交通。

5.3.2交通开放前后,应对道路做好保护、保洁工作,不应在沥青路面上堆放土、砂

石、砖等建筑材料,也不应在成型路面停车检修。

5.3.3开放交通初期,应通过设置交通指示牌等措施控制交通流量和车辆行驶速度,

并应警示过往车辆不应急刹车、急转弯等。

8

6施工质量控制

6.1施工前检测

各种材料应在施工前以“批”为单位进行检查。PPA以同一厂家、同一生产组批的改性

剂为一“批”,其他材料的“批”、取样数量与检查频度应符合JTGF40的有关规定。应按照

表6.1规定的检查项目与频率对PPA进行抽样检查。

表6.1PPA材料检查项目与频次

材料项目检查频次

总磷(以P2O5计)的质量分数每批一次

氟化物(以F计)的质量分数每批一次

PPA聚合磷每批一次

氯化物(以Cl计)的质量分数每批一次

比重(20℃)每批一次

6.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应按表6.2规定的检查项目与频度对混合料进行抽样检查。

表6.2抽查项目及频率

项目检查频度及单点检验评价方法试验方法

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4〜6个试

马歇尔试验:空隙率、稳定度、流值JTGE20中T0702、T0709

件的平均值评定

浸水马歇尔试验每周一次(试件数同马歇尔试验)JTGE20中T0702、T0709

车辙试验每周一次(以3个试件的平均值评定)JTGE2O中T0719

冻融劈裂试验必要时JTGE20中T0729

低温弯曲试验必要时JTGE20中T0715

6.3包装、储存与运输

6.3.1检验

PPA在出厂前需要进行检验,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和表3.3的要求。一般情况下,

以同一厂家、同一规格、同一等级的PPA每50t作为一个批次进行两次抽检,每批次不足50

9

t时也应至少抽检一次。

6.3.2包装

PPA可采用塑料桶、IBC吨桶或ISOTank包装,塑料桶、IBC吨桶应符合GB18191和GB/T

19161的要求。产品灌装后,桶口应加内盖和外盖严格密封。每桶净含量由供需双方协商确

定。

6.3.3储存

PPA应储存在阴凉、通风库房内,储存区地面应进行防腐处理。储存过程中,不应与碱

类、易燃物品、氧化剂等共贮,贮存区应配备泄露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6.3.4运输

PPA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容器无泄漏、不倒塌和坠落。不应与碱性物品、易燃物品、氧化

剂等混运。运输车辆应配备泄露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雨淋、防高温和日晒、装卸时

要轻拉轻放,放置容器破裂发生泄露。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

PPA中五氧化二磷(P2O5)含量测定

A.1方法提要

在酸性溶液中多聚磷酸根全部转化为正磷酸根,正磷酸根与喹钼柠酮沉淀剂反应生成黄

色磷钼酸喹啉沉淀,通过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即可求出五氧化二磷的含量。

A.2试剂

A.2.1硝酸(AR)盐酸(AR)

A.2.2混合酸将一体积的盐酸缓缓注入四体积的硝酸中,混合均匀,使用时配制。

A.2.3喹钼柠酮沉淀剂;

溶液A-称取70g钼酸钠(Na2MoO4·2H2O)于400mL烧杯中,用100mL水溶解;

溶液B-称取60g柠檬酸(C6H8O7·H2O)于1000mL烧杯中,用100mL水溶解。加入85mL

硝酸(AR);

溶液C-将溶液A加到溶液B中,混匀;

溶液D-将35mL硝酸(AR)和100mL水在400ml烧杯中混匀,加5mL喹啉;

溶液E-将溶液D加到溶液C中,混匀。静置过夜,用玻璃坩埚或滤纸过滤,于滤液中加

入280mL丙酮(AR),用水稀释至1000mL。将该沉淀剂置于暗处,避光避热。

A.3仪器

A.3.1玻璃砂芯坩埚:4号,滤板孔径为5μm-15μm,容积30mL。

A.3.2烘箱:附温度自动控制器,应保持180±2℃。

A.4分析步骤

称取约0.7g试样,精确至0.0001g,置于150mL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混合酸和20mL

水,混匀,盖上表面皿,于电炉上加热30min,冷却,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

刻度,摇匀。用移液管移取10mL溶液至400毫升烧杯中,加10mL(1+1)硝酸和100mL水,

盖上表面皿,于电炉上加热至微沸,取下烧杯,加入50mL喹钼柠酮沉淀剂,继续温和地加

热至微沸。立马取下烧杯,冷却至室温。用预先干燥至恒重的玻璃坩埚抽滤,将上层清液滤

11

完,然后以倾泻法洗涤沉淀1-2次,(每次用水约25mL)将沉淀全部转移至坩埚中,再用水

洗涤5-6次。将玻璃砂芯坩埚连同沉淀置于180±2℃烘箱内,干燥至恒重(45min以上),

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称量。同时做空白试验。

注:分析完毕后,坩埚中沉淀先用水冲洗,再用1+1氨水溶液洗涤(氨水溶液可以保留

再用)。

A.5结果计算

五氧化二磷含量以五氧化二磷(P2O5)的质量分数ω1计,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

(mm)0.03207

12100(1)

m

式中:

m1-试验样品溶液中生成磷钼酸喹啉沉淀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2-空白试验溶液中生成磷钼酸喹啉沉淀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试验样品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0.03207-磷钼酸喹啉换算为五氧化二磷的系数。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

0.3%。

12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聚合磷的测定

B.1方法提要

溶液中和到pH=7~8,以阻止试液中的聚合形式的磷发生转变。试样中的正磷酸盐在锑

盐存在下,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杂多酸,该化合物全部被抗坏血酸还原成蓝色络合物,于

波长700nm处测吸光度值。

B.2试剂和溶液

B.2.1抗坏血酸溶液100g/L

溶解10g抗坏血酸于水中,稀释至100mL。

此溶液转移至棕色瓶中,在避光处可以稳定几周,如不变色可长时间使用。

B.2.2钼酸盐溶液

溶解13g钼酸铵于100mL水中,另外溶解0.35g酒石酸锑钾于100mL水中,在不断搅拌

下把钼酸铵溶液徐徐加到300mL(1+1)硫酸中,加酒石酸锑钾溶液并且混合均匀。

B.2.3P2O5标准储备溶液1mg/mL

称取1.9156g于110℃干燥2小时的基准磷酸二氢钾,加5mL(1+1)H2SO4,加水溶解并

稀释至1000mL,混匀。

B.2.4P2O5标准使用液10µg/mL

准确吸取B.2.3溶液10.0mL,用水稀释至100mL,混匀,使用时现配。

B.3仪器

B.3.1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B.3.2分光光度计:带3cm石英比色皿。

B.4分析步骤

B.4.1标准曲线的绘制

13

分别取1.0、2.0、5.0、8.0、10.0mL磷标准使用液(B.2.4)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

至25mL,分别于各容量瓶中加入1mL抗坏血酸溶液(B.2.1),混匀,30s后加2.0mL钼酸盐

溶液(B.2.2),充分混匀,室温下放置15min,用3cm比色皿,于700nm波长下,以空白做

参比,测吸光度。以各标准溶液的P2O5含量(µg)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

工作曲线。

如果显色时室温低于13℃,可在20~30℃水浴上显色15min。

B.4.2分析步骤

称取0.5g样品(精确至0.0002g),置于100mL烧杯中,加水溶解,用5%NaOH调节至

pH至7~8,定容于250mL容量瓶。取一定体积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其余步骤同标准曲线

绘制,10min内完成测定。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磷的含量。

B.4.3空白试验

除不加试样外,其他步骤同样品测定。

B.4.4分析结果的表述

样品中正磷酸盐(以P2O5计)的质量分数(X),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下式

计算:

(mm)106

X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