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企业在产业政策迎合效应实证研究》16000字(论文)_第1页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企业在产业政策迎合效应实证研究》16000字(论文)_第2页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企业在产业政策迎合效应实证研究》16000字(论文)_第3页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企业在产业政策迎合效应实证研究》16000字(论文)_第4页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企业在产业政策迎合效应实证研究》16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企业在产业政策迎合效应实证研究TOC\o"1-2"\h\u81471绪论 112413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56751.2研究思路和行文结构 217311.3文献述评 359091.4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6109552相关概念与现状分析 7162152.1产业政策法与产业政策 7311322.2高新技术产业 7282252.3高新技术企业 8175072.4高新技术产业的激励政策 826812.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立法的现状 9288533实证研究 1278663.1研究假设 1251033.2研究方法 1246623.3数据选取 13109083.4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14248064、实证结果与分析 16215134.1实证结果 16151804.2稳健性检验 17315965研究结论与启示 21290605.1研究结论 21254145.2研究启示 2127536参考文献 23 1绪论1.1选题背景和意义1.1.1选题背景高新技术产业是科研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企业的科研创新是促进国家持续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增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技术创新不仅体现于产生技术成果,也体现在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业应用和市场推广。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自上世纪邓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后,我国一直将科研创新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伴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重新兴起、人口结构的改变,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改革转型,使得尖端科技在军事、经济、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是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因此,从社会制度、理论、文化和科技多方面鼓励科技创新势在必行。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因此,本着响应创新发展战略的目的,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推行了一系列激励政策。1.1.2研究意义自产业政策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学者和投资者们争论的焦点。学界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的实行效果与改进方案,政策实行效果是得出改进方案的基础。关于产业政策实行效果,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激励政策存在“激励效应”。因为科研活动属于外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科研成果的剩余价值的传递存在强烈的溢出效应,使得科研成果的产出企业无法充分的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如果缺少适当的政策激励,会导致企业的科研投入积极性不高;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产业激励政策存在“迎合效应”,即企业会通过操纵研发投入等公司内部数据来伪装成产业激励的对象。然而如今关于迎合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伪高企”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质后的科研绩效表现,却很少对“伪高企”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质之前的行为特征(后文简称“前置行为”)作出研究,因此使得分析企业迎合产业政策行为的逻辑不完整,导致无法针对产业政策立法提出建设性优化意见。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立法现状后,基于2008年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采用DID方法探究了存在迎合行为的企业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的行为特征与企业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后科研产出的异质性反应,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产业政策立法的改进措施。1.2研究思路和行文结构1.2.1研究思路本文按照厘清概念、阐明理论、确立方法、进行实证的逻辑展开探究,首先阐述产业政策的概念以及现状,梳理了学界对于其作用效果和机理的研究成果,并对产业政策的激励效应和迎合效应的实证思路进行综述,然后运用DID等数理实证的方法,就企业对于产业政策的应对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经济法的相关的理论对产业政策的实施以及制定提出政策性建议。1.2.2行文结构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行文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产业激励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概念、特点、功能。第三章是实证模型简介、理论描述以及模型和变量的设定。第四章是实证结果的简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第五章是全文结论和论题延伸。1.3文献述评1.3.1产业政策政府激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政策工具有税收优惠以及政府补贴两类。因此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产业政策的文献梳理。税收优惠主要指政府采取不同于现行税收制度的特异性税收结构给予政策优惠激励对象税收优惠,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的做法。(柳光强2016柳光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6(10):62-71.)其具体政策包括更低的企业所得税率、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对某些会计科目实行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的作用机理,主要可以概括为,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创新成本,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从而使得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的收益增加,调动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马悦,2015)马悦.完善我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5(12):87-90.而孙晓彤(2017)孙晓彤.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进一步补充到,因为税本身带有的调节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属性,因此集中在不同税种上的税收优惠政策所带来的激励效果也有不同。而在实证方面,张信东(2014)张信东,贺亚楠,马小美.柳光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6(10):62-71.马悦.完善我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5(12):87-90.孙晓彤.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张信东,贺亚楠,马小美.R&D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分析——基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研究[J].当代财经,2014(11):35-45.曾子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研究[J].市场周刊,2021,34(04):102-105.崔军,张姗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影响及对策[J].税务研究,2009(05):42-44.政府补贴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的补助。杨国超杨国超,芮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J].经济研究,2020,55(09):174-191.(2020)认为,科研活动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导致科研成果的剩余价值往往溢出到整个行业,而政府补贴的资金可以补偿企业开展科研项目所遭受的正外部性损失。钱爱民等(2015)钱爱民,张晨宇,步丹璐.宏观经济冲击、产业政策与地方政府补助[J].产业经济研究,2015(05):73-82.通过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出结论,被筛选为政府激励对象的商业公司获得了更多的补助,并且这种情况在国有化程度更低的地区和行业更为普遍。因此产业激励政策会显著地改变政府资源在企业间的分配情况。此外,因为创新研发固有的高风险性所带来的对于企业融资的约束,也有学者从融资约束、中介效应等视角探究了政府补助对于企业激励的作用机制。高艳慧等(2012)高艳慧,万迪昉.政府R&D补贴与科技人员薪酬激励——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02):112-118.主要利用线性回归模型从我政府补贴和被补贴企业的科研人员工资以及科研产出的角度做了实证分析,发现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补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开展科研项目而面临的融资约束困境。王爱俭(杨国超,芮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J].经济研究,2020,55(09):174-191.钱爱民,张晨宇,步丹璐.宏观经济冲击、产业政策与地方政府补助[J].产业经济研究,2015(05):73-82.高艳慧,万迪昉.政府R&D补贴与科技人员薪酬激励——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02):112-118.在上升到整个产业政策的层面,学界关于产业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产业激励政策以达到激励企业创新的目的以及产业政策对于企业的绩效影响。邱洋冬(2020)邱洋冬.选择性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来自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经验证据[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3):70-83.探究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发现该政策通过来自外部市场和政治因素的传导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体现在企业进行科研的最优必要投入往往是四倍于实际投入,因此需要政策鼓励以解决融资困境和高风险问题。(Jones邱洋冬.选择性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来自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经验证据[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3):70-83.Jones,C.I.,andJ.C.Williams,1998,“MeasuringtheSocialReturntoR&D”,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13,1119—1135.1.3.2产业政策立法的讨论近年来关于产业政策最著名的争论是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于2016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围绕产业政策立法的辩论。在此次辩论中,学界达成了两个重要公司:第一,应该忽略讨论产业政策是否有效的形而上学的论题,转而将研究重心放在如何设计适宜的产业政策;第二,是应该加快建设以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围绕产业政策立法,梁兴国梁兴国.政府产业政策干预经济的法治意识论要[J].齐鲁学刊,2017(04):90-96.指出,建设功能性产业政策的核心是摆脱源自于计划经济调控时代的产业政策调控思想,在实际立法过程中贯彻“秩序主义”,以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为最终目标,逐渐消除强调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调控的“分配主义”。杨曼(2020)杨曼.法治环境下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广州市金融业促进政策为视角[J].社科纵横,2020,35(01):99-103.认为,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明确政府权力边界,避免政府对于经济资源的分配形成过强的干预。马秀珍(2021梁兴国.政府产业政策干预经济的法治意识论要[J].齐鲁学刊,2017(04):90-96.杨曼.法治环境下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广州市金融业促进政策为视角[J].社科纵横,2020,35(01):99-103.马秀贞.产业政策立法的逻辑进路[J].行政与法,2021(04):113-迎合行为关于迎合效应的具体定义,学界有多种说法,但是关于迎合效应的来源与动机的看法是统一的。因为产业政策的激励对象为特定企业,为此筛选激励对象需要通过可视、量化的筛选标准(KrugmanKrugman,P.R.,1983,“TargetedIndustrialPolicies:TheoryandEvidence”,IndustrialChangeandPublicPolicy,123—155)。因为政府给予的产业激励政策中包含的税收优惠、政策福利往往十分可观,因此许多即使没有把公司发展目标设定和政策激励目标相一致的公司也会非常积极地去争取成为激励政策的对象。再加上产业激励政策对于激励目标的筛选手段往往是“一刀切”的,因此这也使得很多公司可以通过操纵内部的财务数据或者资源分配来将自己包装成符合激励对象标准的运营状态。故而企业做出迎合行为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激励政策的优惠。Krugman,P.R.,1983,“TargetedIndustrialPolicies:TheoryandEvidence”,IndustrialChangeandPublicPolicy,123—155关于迎合行为的具体表现,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概括来说,在通过资质认定后,学界认为此类“虚假”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后续科研产出或者科研质量整体情况会逊于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的减税优惠和政府补助,公司会操纵研发投入以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杨国超(2017)杨国超,刘静,廉鹏,芮萌.减税激励、研发操纵与研发绩效[J].经济研究,2017,52(08):110-124.。王昊月在研究企业迎合绿色基金持股而操纵环境绩效问题/#/livePlayback?planCode=1319208682482962432时,将产业政策的迎合行为的前置迹象定义为,企业为了包装自己以取得产业激励政策的认定资格,会主动操纵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因此在成功被认定为扶持对象前(一般为2-3年前)会存在短时间内出现目标绩效激增的情况。再比如黎文靖(2016)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51(04):60-73.从专利质量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为了迎合通过财税手段实施的宏观经济激励政策,企业会产出高比例的质量不高的非发明专利,并且此类现象在非科技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普遍。邢会(2019)邢会,王飞,高素英.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了吗?——基于“寻租”调节效应的视角[J].产经评论,2019,10(01):86-99.以寻租问题为切入点,以发明专利质量为判断标准,发现企业的迎合行为与寻租行为的发生频率呈正相关关系。杨国超(2017、2020)杨国超,芮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J].经济研究,2020,55(09):174-191.通过实证发现迎合行为在民企中的存在更为普遍,探究了存在迎合行为的公司在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杨国超,刘静,廉鹏,芮萌.减税激励、研发操纵与研发绩效[J].经济研究,2017,52(08):110-124./#/livePlayback?planCode=1319208682482962432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51(04):60-73.邢会,王飞,高素英.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了吗?——基于“寻租”调节效应的视角[J].产经评论,2019,10(01):86-99.杨国超,芮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J].经济研究,2020,55(09):174-文献简评可以看到,在“张林之争”后,学界关于应该避开争论形而上学的“是否应该”实施产业政策的结论已经达成了共识,转而专注于研究产业政策的实施、优化、效果与影响机制。而这些课题中,产业激励政策实施过程中企业的迎合行为是一个重要话题。关于企业针对产业政策迎合行为,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探究产业激励政策是否存在迎合效应以及做出迎合行为的表现,且实证研究较少,都集中于研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后的行为,缺少对于产业迎合效应中企业行为的前置特征的研究。而迎合效应的企业前置行为研究的缺失,会使得分析企业迎合产业政策行为的逻辑不完整。也因此导致学界缺少具体的、可行的针对规避““伪高企””搭上政策便车的产业政策法的改进分析。1.4论文的创新与不足1.4.1论文的创新点本文拟做出的边际贡献有以下三点:本文对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前置行为特征以及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探究,为迎合效应的作用机制和逻辑链做了补充。以实证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具体的产业政策立法优化策略。第三,对双重差分模型在产业政策迎合效应的应用方式提出了思路上的补充。1.4.2论文的不足本文因为客观上数据的可得性,运用于研究的相关数据有待进一步丰富。此外因为时间仓促以及本人知识储备的局限,对样本进行处理的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减少内生性。

相关概念与现状分析2.1产业政策法与产业政策2.1.1产业政策法的概念产业政策法首先是一种法律规范,用来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制定和有效实施,是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这些经济关系发生于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产业政策法包括两种模式,分别是选择性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狭义的产业政策法)和功能性产业政策法律制度。而产业政策是产业政策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政策通常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产业政策具有专门指向性、倾斜性,也表现为选择性产业政策(部门政策或垂直政策);广义的产业政策一般意义上包括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是涉及产业发展的政策或制度安排的总和2.1.2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的联系产业政策和产业政策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二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属于政策规范和制度安排,主要涉及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扶持和竞争秩序等,都能够为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保障。第二,二者的目标和任务相同,都是为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实现产业高端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第三,二者都体现了国家意志并都是由国家权利机关制定的。第四,二者的构成体系具有一致性。第五,二者都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但是产业政策具有软法的性质,也就是说在产业政策法缺位的情况下,产业政策可以代替产业政策法行使调整产业经济关系的职能。2.2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高级、新型技术为基础,是一系列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先进高科技和重要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技术组织和企业的集合。高新技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核心技术包括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期,因为缺少成果产出并且投入资本和人力资源较多,导致关键技术的突破非常困难;也因此很多企业对于投入科研的积极性并不高。但是当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成功并顺利转化后时,它便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拥有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优化国家的经济结构、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巩固国家的技术安全性。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三个分支。高新技术产业是科研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企业的科研创新是促进国家持续科技进步重要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增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技术创新不仅体现于产生技术成果,也表现在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业应用和市场推广上。根据2016年科技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修订后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指导性文件,我国目前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八大类,为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2.3高新技术企业2.3.1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根据最新版的2016年修订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高科技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八个高新技术领域(即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内,长期持续性开展科研开发与技术成果商业与实际转化,成功建立了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以知识产权核心为基础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并且注册地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居民企业。2.3.2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负责认定、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部门为科技部、财政部与税务总局。要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企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要求:表SEQ表\*ARABIC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2016修订版)项目审查认定标准标准注册时间自申请认定时至注册算起一年以上知识产权占有状态拥有所有权核心技术涉及领域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科研人才占当年职工总数不低于10%R&D投入研发费用占同期收入比按销售额体量不同各有规定收入构成高新技术行业产品(费用)占同期企业总收入比不低于60%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达到相应要求合规性是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事故或环境违法行为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2.4高新技术产业的激励政策由于单个企业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果往往会促进其他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导致研发活动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使得科研带来的个人回报低于社会回报WillisL.Peterson.ANoteontheSocialReturnstoPrivateResearchandDevelopment[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76,58(2).。此外,由于研发活动的高不确定性,银行往往将高新技术项目定位为高风险项目而拒绝融资。再加上在研发过程前期没有任何成果转化,使得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时必须面临风险大、投入高、产出不确定等难题。因此,如果缺少必要的政策激励,就难以调动WillisL.Peterson.ANoteontheSocialReturnstoPrivateResearchandDevelopment[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76,58(2).我国颁布的有关激励企业创新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从1988年起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而在改革开放后,在建成较为成熟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颁布的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激励文件的是2008年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规定,若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达到规定标准,则可被认定为本《办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激发新发展动能,2016年科技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方法》及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进行了修订完善,适当放宽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简化优化了认定流程,增加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16版)中的领域范围。关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证后可以得到的具体优惠。根据最新版的2016年修订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享受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具体到实施细节,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由25%减按15%征收。此外,依照地方政府的不同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享有例如职工的教育经费可从税前扣除、有地方财政补贴、申报项目和招投标优先资格以及其他费用税前扣除等一系列优惠政策。2.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立法的现状2.5.1产业政策立法的理想逻辑产业政策本质上是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立法手段将国家意志从顶层设计层面注入到市场机制中的干预行为。从产业政策具备的经济法属性来看,市场失灵是产业政策介入市场机制的理由,其终极的立法目标是从社会利益本位的角度促进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率。达成这个目标的具体途径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市场竞争、增加产业活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等等。本着经济法以市场为基础和优先的原则,政府在产业政策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抱持建立“秩序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为目标,对市场进行间接、自然的干预。这是产业政策法制定与实施的根本切入点和立足点。从产业政策的行政法属性看,产业政策法不仅要规制各类市场主要的行为,也要规制制订、实施政策的行政主体的行为;并且在我国近年来日益强调建设“法治”社会的背景下,对政策主体规制的职能应该与以往相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政府进行经济干预行为的逻辑应该摆脱时代遗留下来的“分配主义”思想,在利用产业政策规制市场时一定要合理控制公权力的介入程度。虽然强调产业政策立法的公平性看似与其促进市场效率的目标相违背,但是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因为政府作为有限的理性主体,会出现失灵的情形。如果忽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让政府在调整产业经济时行使过大的权力,则难免会出现诸如资源错配等政策失灵的情况,因而无法达到促进经济效率的目的。适度的约束政府公权力,可以促进政府制定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减少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随意性,有助于实现政策的目标。总而言之,理想的产业政策立法逻辑应该以“秩序主义”做指导思想,以发挥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价值衡量等功能为核心,强调政府的有限度的干预。2.5.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已开始探索产业政策立法的历程,目前已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因为市场经济制度建立时间晚、经济制度较为特殊等客观历史原因,我国产业政策立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到本文研究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目前关于高新产业政策立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高新产业政策法体系,调整产业经济的手段仍以具有软法性质的产业政策为主,让其代替产业政策法行使调整产业经济的职能。这导致我国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连贯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本文研究的《管理办法》为例,虽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管理条例》响应《管理办法》的政策,向全国获得高企资质认定的企业提供了统一的优惠所得税率,但是各地方政府关于高企的更为细节的高企认定和激励政策却千差万别甚至自相矛盾。我国高新产业立法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目前的高新产业政策仍以功能性政策为主,还未摆脱分配主义的思想。前文提到,我国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源自于融资约束和科研成果转化两方面。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激励科研目的的办法应该是调整高新产业的产业结构。然而我国政府目前仍然主要利用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两个传统的政策调整工具,通过制定筛选标准,对特定对象进行扶持。在缺乏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情况下,因为政府的有限理性,其必然不能准确识别哪些企业应该真正地得到扶持,最终导致大量“伪高企”获得扶持或者真正从事科研研发的企业无法得到扶持的情况大量发生。2.5.3迎合行为研究对于高新产业政策改进的意义如何透过现有产业政策构筑以市场分配机制为核心产业政策法体系是个过于宏伟的命题,本文暂不做进一步研究。但是大量“伪高企”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现象可以被视为当前政府作为有限理性主体出现失灵情形的特征之一。如果要对当前产业政策的优化路径提供可具操作性的建设性意见以及对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那么通过实证探究“伪高企”迎合行为的普适特征以企业获得高企资质认定前后的科研绩效异质性则可以为其提供可靠科学的参考。

实证研究3.1研究假设本文拟使用双重差分模型以探究“伪高企”在获得资质认定前是否存在显著的科研绩效激增的情况,以及《管理办法》是否对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了激励作用。故提出H1与H2假设如下:H1:存在操纵科研绩效行为的“伪高企”在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相比于真正投身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会显著提升。H2:高新技术获得资质认定后,其科研产出会显著增加。3.2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对照组和处理组之间差异的比较构造出反映政策效果的双重差分统计量。将该思想应用到实际中,一般建立以下面方程为基准的计量模型:Y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加如控制变量等操作以实施具体应用。要探究政策冲击的效果,需要考察模型中交互项的系数以研究目标中的DID下的政策净效应。DID模型适用的基本条件是实验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在遭受政策冲击前随时间的趋势需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此外,还可以通过安慰剂检验等手段进一步检验DID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3.2.1政策冲击点的选择在本文的H1假设中,选定的政策冲击事件并非是企业通过高企资质认定,而是以“企业做出要迎合资质认定标准的决策”作为政策冲击事件。具体的,参考王昊月(2020)的研究。王昊月(2020)结合事前信息与事后信息,通过对企业获得资质认定的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数据进行Logit回归和DID异质性检验等手段,发现企业做出迎合行为的决策点一般为获得资质认定的两年前。因此本文在应用DID模型对H1进行实证时,将企业通过高企认定的两年前这个时间点当作政策冲击点。而在本文的H2假设中,选定的政策冲击事件为该企业获得高企资质认定。3.2.2政策冲击是否具有试点性质针对H1的假设,政策冲击为企业做出要开始操纵科研绩效的决策。朱云海(2018)等通过对国家专利局披露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本身专利申请周期一般为是18-36个月。因此,企业不可能保证在样本一期(一年)就能通过申请专利认证,也不能保证送审的专利一次就能全部通过。所以企业的迎合行为周期必然长于一年,并且持续到能够通过认定标准为止,故而可以排除企业决定操纵研发绩效后立刻就能达到资质认定标准并维持状态不动的情况。故而学界关于迎合行为的逻辑为,企业做出要迎合的决策后(也就是本文的政策冲击点)开始持续的进行科研绩效的操纵,使科研绩效显著的逐步提升,直到达到高企资质的认定标准获得资质认证后,才会停止专利操纵过程。因此,H1假设下的政策冲击满足具有试点性质的标准。针对H2的假设,政策冲击为企业获得高企资质认定。因为企业享受政策优惠后,科研产出的提升是逐步的,所以H2假设下的政策冲击页满足具有试点性质的标准。3.2.3对“伪高企”的筛选手段关于什么样的企业会存在迎合行为,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类似华为这类将技术研发作为战略重心的龙头科研企业,其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指标本身就远远高于《管理办法》规定的门槛,即使不需要操纵科研绩效,也可以获得高企资质认定。相反的,存在迎合行为的企业的重要特征是其自身的科研绩效指标不能达到或者十分接近《管理办法》规定的门槛,因此才有操纵绩效的动机。参考杨国超(2017)等,公司会操纵研发投入的最终目标是以恰好满足《管理办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为目的。杨国超(2020)通过将研发投入强度恰好超过法规门槛1%和0.5%、半年报数据不满足法规门槛但年报数据却满足法规门槛、连续多年恰好高于法规门槛等四个标准为基础对企业是否存在绩效操纵进行检验,验证了“研发投入强度恰好超过法规门槛1%”是可靠的判断企业存在操纵研发行为的标准。例如,若法规规定研发投入需超过销售收入的5%才可获得高企资质认定,则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6%,7%)即视作存在操纵绩效。因此,本文根据《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强度所规定的法规门槛,将研发投入强度恰好超过法规门槛1%的公司定义为研发操纵公司,即“伪高企”。3.3数据选取考虑到CSMAR数据库从2007年才开始系统收集所有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信息,本文将样本起始年度定为2008年。同时,考虑到专利申请后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才会被收录入CSMAR数据库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本文将样本截止年度定为2019年。针对假设H1,以所有通过高企认定的企业为全样本,以伪高企为对照组,并剔除金融类公司和观测值缺失的无效样本。针对假设H2,本文通过行业代码筛选出制造业产业的企业数据为全样本,以其中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企业作为对照组,并剔除金融类公司和观测值缺失的无效样本。以上数据来源为CSMAR数据库。3.4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3.4.1变量定义表SEQ表\*ARABIC2变量设定变量名含义处理方式RD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销售收入PatentNum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非发明专利数量PatentQuality专利申请质量发明专利数量/总专利数DEC该公司在样本期内是否已经开始绩效操纵。在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两年后,取值为1,否则取0。HighTech该公司在样本期内是否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若是,取1。若不是,取0。PseudoHT是否为研发操纵公司以是否恰好高于法规规定门槛1%判断。是为1,否为0Post高企资质认定的年度的虚拟变量获得认定后的变量取1,否则取0。Taxrate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公司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Sub政府补助对当期该公司取得的政府补助金取自然对数SOE企业性质考察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否为国有企业,是为1,否为0Sales收入对当期的公司销售收入取对数Lev杠杆率总负债/总资产ROA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Pro省份固定效应Year年份固定效应Industry行业固定效应3.4.2模型设定关于H1假设的模型设定如下:PatentNum/PatentQuality模型(1)中因变量为专利申请数量以及专利申请质量。具体地,本文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Invention)、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Non-Invention)之和(PatentNum)衡量公司创新产出,以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之比(PatentQuality)衡量公司创新产出质量。考虑到发明专利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所要求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因此本文将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和非发明专利。考虑到一项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往往需要18-36个月,为及时地捕捉公司创新产出的变化,本文采用专利申请数量而非专利授权数量作为公司创新产出的衡量。考虑到双重差分模型的定义,模型(1)中的自变量PseudoHT表示该公司是否为“伪高企”。上一节提到,参照杨国超(2020),将研发投入强度是否恰好超过法规门槛1%作为判断公司是否为“伪高企”标准。具体的,《管理办法》对应销售收入体量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研发投入强度要求。因此,本文设定当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且RD在[6%,7%)时,PseudoHT为1;当销售收入大于5000万元小于2亿元且RD在[4%,5%)时,PseudoHT为1;当销售收入大于等于2亿元且RD在[3%,4%)时,PseudoHT为1虚拟变量DEC表示该公司在样本期内是否已经开始绩效操纵。参考王昊月(2020)的研究,将企业通过高企认定的两年前作为公司开始绩效操纵的时间点;若在该时间点前,DEC取0,反之则取1此外,为控制其它因素对公司创新的影响,本文参考在模型(1)中加入必要的控制变量和省份、行业等年度固定效应。模型(1)中β3的系数,代表了“伪高企”在作出要迎合高企认定标准的决策后,其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申请质量与真正投身于科研的高新技术公司之间的差异;即β3代表了“伪高企”与真高新技术企业在获得高企认定前创新产出变化的异质性。若模型(2)中β3的系数显著为正,则证明H1成立。进一步地,为检验产业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创新的激励效果,本文检验获得高企认定的公司在获得高企资质认定后,其创新产出是否相较于一般企业有显著增加。具体地,本文基于H2建立如下回归模型:PatentNum/模型(2)中,自变量HighTech表示该公司在样本期内是否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若是则值取1,反之取0。虚拟变量POST表示高企资质认定的年度的虚拟变量,获得认定后的变量取1,反之取0。其他变量的定义与处理和模型(1)一致。关于模型(2)中β3的系数,其代表了高企企公司获得高企认定后,专利申请数量以及专利申请质量与一般公司之间的差异。若模型(2)中β3的系数显著为正,则证明H2成立。4、实证结果与分析4.1实证结果表SEQ表\*ARABIC3与表4为实证结果。可以看到,以H1为基础建立的模型(1)中,以专利数量做因变量时,模型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伪高企”在获得资质认定前的专利数量相比一般高企有显著激增。而以专利质量做因变量时,模型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伪高企”在获得资质认定前申请的专利质量相较一般高企来说更低,即其中技术含量低的非发明专利的专利占比更高。而在以H2为基础建立的模型(2)中,以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做自变量时模型的交互项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通过高企资质认定的企业在享受到政策优惠后专利的产出数量与质量都有提升。因此,实证结果支持H1和H2假设成立。表3H1实证结果

PatertNumPatentQualityDID53.0422***-0.3074***(8.7498)(0.0064)DEC34.4706***0.1244***(12.4811)(0.0072)PseudoHT123.3567***-0.1745***(14.7842)(0.0154)SOE32.5238***0.0344***(1.4048)(0.0023)SUB4.7120***0.0040***(0.4224)(0.0004)Sales134.3266***-0.0256***(4.233)(0.0013)LEV3.9153***-0.0025(0.6194)(0.0003)ROA-25.4733***0.0245***(1.7385)(0.0007)_cons-2.2e+03***0.3137***(113.9373)(0.0204)R20.07360.0835N2898828988Standarderrorsinparentheses*p<0.1,**p<0.05,***p<0.01表SEQ表\*ARABIC4H2实证结果

PatentNumPatentQualityDID0.2344***0.0517***(0.0286)(0.0050)POST0.2433***0.0327***(0.0326)(0.0049)HighTech0.34100.0122(0.0012)(0.0038)SOE-0.05460.0083***(0.0095)(0.0003)SUB4.657***0.0043***(2.2877)(0.0001)Sales0.0081***-0.0157***(0.0005)(0.0060)LEV1.3015***-0.0004*(0.5068)(0.0003)ROA-2.4480***0.0146***(5.2987)(0.0009)_cons-2.8e+03***0.2579***(136.4996)(0.0356)R20.07640.0263N3995439954Standarderrorsinparentheses*p<0.1,**p<0.05,***p<0.014.2稳健性检验4.2.1平行趋势检验通过对模型(1)采取的样本数据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绘制趋势图,可以看到实验组与对照组关于专利的数据在政策冲击点前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因而模型(1)的样本满足平行趋势假设 图1模型(1)的专利数量趋势检验图2模型(1)的专利质量趋势检验再通过对模型(2)采取的样本数据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绘制趋势图,可以看到实验组与对照组关于专利的数据在政策冲击点前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因而模型(2)的样本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图3模型(2)的专利数量趋势检验图4模型(2)的专利质量趋势检验4.2.2安慰剂检验公司的创新产出变化可能并非因为高企对认定进行迎合的决策所致,因此本文通过STATA抽取样本进行安慰剂检验。具体处理方法为,本文从整个样本中随机抽取了50%的样本的年度观测值进行安慰剂检验。若采用随机样本进行安慰剂检验后获得的回归结果与主检验的实证结果一致,则说明主检验的实证结果与企业是否决定开始操纵研发产出以迎合高企认定标准无关,而可能是因为公司策略、时间趋势或者偶然事件等因素产生的随机结果。而安慰剂检验的结果表明,当采用随机样本时,安慰剂检验与主检验的实证发现完全相反。因此,可以证明主检验验证的产业政策存在“迎合效应”的现象的确是因为高企在获得认定前主动迎合标准所致,并不是其他因素。表SEQ表\*ARABIC5H1安慰剂检验结果

PatentNumPatentQualityDID-32.4261***0.2145***(4.2649)(0.0084)DEC-48.9834***-0.1244***(3.0375)(0.0079)PseudoHT53.8453***-0.0583***(7.7356)(0.0053)SOE32.5238***0.0344***(1.4048)(0.0023)SUB-4.9463***0.0040***(0.8527)(0.0004)Sales52.2425***-0.0743***(4.2553)(0.0026)LEV-4.9474***-0.0074(0.4632)(0.0002)ROA-5.4733***0.0578***(0.6334)(0.0006)_cons-2.6e+03***0.7362***(127.3473)(0.5654)R20.06340.0836N1449414494Standarderrorsinparentheses*p<0.1,**p<0.05,***p<0.01表SEQ表\*ARABIC6H2安慰剂检验结果

PatentNumPatentQualityDID-0.8457***-0.0394***(0.0754)(0.0074)POST-0.3485***0.7459***(0.0473)(0.0887)HighTech0.3452-0.0635(0.0245)(0.0083)SOE0.43890.0083***(0.0845)(0.0007)SUB4.4354***0.6435***(0.5743)(0.0452)Sales0.0034***-0.0634***(0.0003)(0.0074)LEV3.5642***-0.0019*(0.8347)(0.0004)ROA-4.4572***0.0365***(5.2987)(0.0053)_cons-3.4e+03***0.5654***(93.3453)(0.0435)R20.053790.0579N1997719977Standarderrorsinparentheses*p<0.1,**p<0.05,***p<0.01

5研究结论与启示5.1研究结论本文对进行了“伪高企”的前置行为特征以及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探究,为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政策立法提供了补充与参考。研究表明“伪高企”在获得企业认定前相对与一般高新技术企业存在专利申请数显著提升但专利质量差的情况,但是高新技术产业激励政策对通过资质认证后的高新技术企业切实地产生了激励作用。因此,可以将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前一个企业是否存在突然的显著提升科研产出作为判断企业存在迎合动机的有效标准。通过本文对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事前反应实证分析,再结合学界研究综述,可以得到完整的现存产业激励政策在两类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机制。对于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在获得高企认定前,因为其固有的研发产出水平和研发投入本来就满足高企认定的门槛要求,所以在取得高企认定前其关于科研方面的公司决策并无刻意的调整决策。而在被认定为高企后,国家赋予的政府补贴缓解了企业开展科研项目面临的融资约束困境,优惠税收政策间接引导了公司提升了研发经费的投入和对科研人员的待遇。最终,公司将实际的科研投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到了更接近的理想科研投入的标准,进而显著提升了研发产出,这便是产业政策的激励效应。而关于通过操纵自身研发投入比例和专利数量堪堪达到认定门槛的“伪高新”企业,在获得高企认定前,公司会通过调整公司内部的资产和现金流决策以调高在研发资金上的占比,并且在短时间内产出大量的专利等符合认定指标的科研成果。而在获得高企认定后,该类“伪高企”尽管同样受到了优惠税率和政府补贴等政策的优惠,但是科研产出的显著增加水平并不如真高新技术企业。由此,可以总结出我国的高新产业激励政策在起到了激励作用的同时,也有一些“伪高企”通过短期的、显著的操纵科研投入和成果产出行为搭上了政策的便车,并且在享受政策优惠后并没有及时调整企业行为,做出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与产出。5.2研究启示5.2.1增加企业行为连续性的考察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迎合效应问题,其直接原因在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文简称《高企认管办法》)中关于高企认定的主要标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以至于没有形成足够合理和明智的体系来准确识别应该给予补助的企业。在《高企认管办法》中,仅对申请公司的存续时间与合规性做出了最基本的政策连续性的要求,而在最为关键的研发投入比例、科研创新、科研人才队伍等方面则并未考察政策连续性。换言之,企业只要需在申请认定的时间点达到指标即可通过高企认定,而至于申请前的科研表现则不影响认定结果。联系到其他政策性文件,其考察指标都有强调公司行为的连续性。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资格的审核为例:关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公司的存续时间必须满三年以上;而关于公司的财务指标和运营能力,都要求在一定连续的时间段内稳定的达到要求指标以上。由此可见,行政部门在对公司取得某项资格进行认定时,加入针对企业行为连续性的考察非常重要。而在《高企认管办法》中,因为对公司行为连续考察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对鼓励高新产业政策的迎合行为的泛滥。结合到本文的实证结果,“伪高企”在获得高企认定前往往会在短期内出现科研投入、研发激增的情况,因此为减少“伪高企”得到了政策优惠却又未被激励提高产出进而浪费公共财政资源的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可以在《高企认管办法》的认定标准中加入对于企业科研活动连续性的考察。例如,可以规定企业的科研产出、科研投入、科研人才队伍等指标必须连续3年内持续达到固定规定标准。借此,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高企的认定体系,使得识别政策扶持对象的标准更为完善。而另一方面,立法者可能会担忧加入企业行为持续性考察的做法会提高高企认定的门槛,增加真心投身于科技研发的企业获得资助的难度。但是再结合H2假设,可以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在通过高企认定前总体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投入的安排早已经趋于稳定,并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加入行为连续性考察的标准也不会使得“真”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高企认定的门槛提高。而在企业通过高企资质认定后,也应该增加后续督导和科研情况披露的频率。5.2.2将“秩序主义”的立法逻辑贯彻到产业政策法中通过筛选出符合政府标准的企业,并给予税补政策的立法逻辑是典型的“分配主义”。研究结果已经证明,由政府担任资源的分配者、裁判者,不能杜绝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大量“伪高企”享受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