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陕西省联盟学校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回答问题。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科学”是一个很崇高的字眼,它混合了先进、实用、正确甚至真理的意思。但科学究竟是什么,恐怕还是人言人殊。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从来都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些模糊不清的界线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科学追求客观性,不同于信仰、感觉、看法,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对它有三种理解: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知识体系,这是广义的,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二是科学与技术,其对象是自然,不包括社会人文领域;三是相对于技术科学、工程学的自然科学,这是比较狭义的。古时候,科学与技术关系疏远,它们分别继承了重发现的知识传统和重发明的工艺传统。如果说,古代技术是工匠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技艺,可称之为“经验性技术”,那么现代技术则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性技术”,而现代技术又有偏理论的技术科学与偏应用的工程技术之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就是技术。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实验科学使得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模糊,现在甚至有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技术的科学化,技术进步越来越依靠科学上的突破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科学的技术化,科学也越来越需要通过技术“物化”为生产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是越来越离不开技术手段。“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的说法就这样顺理成章了。科学进步的意义在于提供新发现、激励新发明。科学的发展不但有赖于量的积累,更体现为质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往往促进人们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近代以来,从事科学的人从偶有兴趣的个别爱好者,发展到职业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现代科学通过技术推动生产力,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而成为衡量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外部世界(广义地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知识不是好高骛远的思辨,也不是偶有心得的感知;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通过人的智力论证,诉诸经验证明的理论化系统化知识才可被称为科学。科学会发现新事实并从中获得有关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但科学不是对这些事实的知识拼凑,而是经过严格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的理论。科学要经过实证考验,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更要经得起推敲和质疑,不能靠本本、靠权威吃饭。当下的中国,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科学技术较量,基础科学薄弱、原始创新不足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仅仅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科学,我们中国的科学事业就原创乏力,行之不远。如果拔苗助长,就很难避免各种各样的沽名钓誉、浮躁浮夸、移花接木、弄虚作假……那就距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十万八千里了。现代化是人的精神世界不断科学化的过程,特别是在推崇“物”的发展的工业社会中,科学主义、技术崇拜还有很大市场。伴随着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反思,人们发现科学在不断刷新认识世界的眼光、增强改变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始料未及的东西,进而对科学过分理性化、工具化的趋势开始保持警惕,防止它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产生另一种“逃蔽”,这就出现了对以科学为代表的工具理性或科学主义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只有在科学开发过度之时才有针对性,也才能被接受,即便是未雨绸缪的批判也不宜偏激过头。一百多年过去了,“赛先生”名义上众所周知,但实际上理解殊异。科学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既需要外部的社会条件,也需要内部的探索动机,更需要个人的心灵追求。科学探索真理,但不能等同于真理,也不能与正确相提并论。因为今天“正确的”东西,明天未必正确,科学恰恰是在质疑和批判中不断前行的。(节选自《文汇报》2023年3月5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与非科学一直都是界线模糊的,历史上这些模糊不清的界线还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B.科学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多种理解,但都强调追求客观性,是“发现”而不是“发明”。C.科学重发现,技术重发明,二者截然不同,关系疏远,但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D.科学的发展有赖于量的积累,但质的突破往往促进人们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提出论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说明和阐发,最后两段结合现实,指出须注意的问题。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均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明确分类,然后对比不同类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思路清晰,逻辑畅达。C.文章第五段正反对比,多次以“是”“不是”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反复阐释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纠正人们的理解偏差。D.文章第六段举例论证,形象地指出了现实中因功利态度和拔苗助长而产生的诸多弊端,以引起人们警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篇谈“科学”,但其实最终也没有给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准确的阐释。B.要时刻警惕科学过分理性化、工具化的趋势,因为它会对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遮蔽”。C.“科学”是一个很崇高的字眼,崇尚科学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科学主义”却要不得。D.时移世易,科学在不断发展,承认今天“正确的”东西,明天未必正确才是科学的态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出台并实施中长期规划,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当前,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据统计,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占比达18.7%(2010年为13.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2010年为8.9%)。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新征程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就要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李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民日报》2023年1月9日,《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报告)材料二:“孝”,作为一种自然情感,人皆有之;作为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打通了家国之分,推动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德之本、教之源,滋养了心灵、延续了文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当前,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是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时代要求。弘扬践行孝道美德,首先需要更加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养老需求对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施压,老年人逐步丧失传统社会威望,常常被描绘为社会重负,“老”的意义日渐负面化,这种社会认知偏差亟须矫正,神经衰弱、心理失落、孤独寂寞等老年群体常见问题也需系统性应对。其次,我们需要着力丰富老年群体数字生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表明,我国65—69岁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占比超过五成,百岁及以上老人仍有1.3%使用智能手机。为有力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要积极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化体验。鼓励老年人努力破除“科技恐惧”,克服畏难情绪,以“别人行的我也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勇于尝试。另一方面,引导其加强学习,既要与他人充分交流,也要学会保护隐私和财产、识别网络谣言,避开“坑老陷阱”,充分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摘编自郭笑语《夫孝,道之本也》,《光明日报》2023年2月20日)材料三:人口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习惯上人们更关注和强调“挑战”,对“机遇”则缺乏认识或视而不见。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中国目前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角色定位误区。只将老年人看作被关怀、被照顾的对象,却忽视了老年人群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需求定位误区。只将老年人的需求看作一个老有所养的问题,以为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老年人的问题。如果固守这一观念去制定政策和执行项目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一方面,老龄化的挑战被无限放大,形成“困境”甚至“危机”;另一方面,忽视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积极作用,屏蔽了“机遇”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难以呈现。就我国而言,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与此同时,参与社会活动能使老年人维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增进健康,从而减轻国家医疗和照料的负担;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单纯的消费群体为生产和消费统一体,对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是有益的。(摘编自段世江《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现途径》)(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英、法、德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所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已迫在眉睫。B.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总体上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西部地区,这可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C.当前我国各省份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老大难”,我们要深刻领悟总书记讲话精神,开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新篇章。D.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各省市应该针对本省情况建立自己的养老模式,及早做好准备,迎接白潮挑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的角度来说,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步伐。B.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的老龄化趋势。C.应对老龄化,我们不应该采取简单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老龄人口的不同的需求,有区别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D.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3)假设你所在的市区民政部门正在征集以“多元规划,助力幸福晚年”为主题的城市养老服务优化建议,请结合材料列出你所提供建议的要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回答问题。父子俩路遥掌灯时分,黄河的涛声渐渐地涨高了。一只手电光向渡口劈面照来,夜色中,像一柄明晃晃的剑。和往常一样,是民兵队长高三星察视渡口来了。他两腮鼓鼓的,一副随时准备和人吵架的模样。他有力地迈动着脚步,不断有些风干了的黄泥巴,从他赤裸的腿上掉下来。离河边约摸二百码的地方,手电光罩住了一个苍头发老汉。呀,这是他爸嘛!“怪事!你是前几天去河东镇子上看病的嘛,可肩胛上的麻袋里沉甸甸地背了些什么?”三星望着父亲,心里盘算着。职责感使他的神经系统很快地进入戒备状态。他本想先问候问候老人的病情,可嘴里不由得带着盘查的口气问:“你这是背了些什么嘛?!”老汉被手电光照得眼花缭乱,听见问话,才知道是儿子,便火气十足地说:“胡照啥哩,灭了!……给咱家地里闹腾的一袋化肥,怎?!”他眼珠子瞪得老大。听父亲一说,三星立刻警觉起来:化肥是国家统一分配物资,这袋化肥肯定是从私人贩子手里转来的。按规定应该收公!“这可是你老子!”他好像看见那些平时说他麻糜不分的人,正对他讥笑。“自己的老子又咋?!干事情,就不能徇私情!”他心里对自己大声呐喊。这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声,使他浑身的血液加快了循环,顿时产生了无比的激情和力量。高三星情绪激动地对须发苍苍的父亲说:“走,背到公社派出所去!”老汉嘻嘻一笑,说:“别给老子唱戏了!”说完留神一看,儿子那张严肃沉着的脸分明不是“唱戏”嘛,这才一下子慌神了。他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个入党才一年的儿子,一时不知说啥、做啥。呀呀!他总不能嘻皮笑脸地凑上去,给自家的儿子递一根纸烟嘛!他威严地咳嗽了一声,带着父亲对子女的那种家长优越感,十分气壮地对儿子吼道:“我把你这个龟孙子!人家的狗往出咬,你尽是往回咬哩!”说着丢下麻袋,顺手脱得一只鞋,眼看就要动武了。比老汉高一头的儿子,像一根石柱子钉在地上动也没动,一双大眼睛带着嘲笑的神气看着老汉瞎诈唬。老汉手里的那只鞋掉在了地上。他感到,这只鞋的力量根本不是儿子的对手。光那两道目光就像两条厉害的鞭子,抽得老汉抬不起头来!“哎呀呀,又不是偷来的嘛!到了派出所,赔钱不算,丢人事大!”老汉抬起苍头,样子可怜地说。“不行。”“再不了,就这场了,高抬你的贵手!”老汉求饶地说。“不行!不行!”三星态度更强硬了。老汉一屁股坐在麻袋上,长送着气。三星耐心地劝解着老汉:“……爸爸呀,你真糊涂!咱要把眼光放远点嘛……”对呀!老汉两道苍白间杂的眉毛上下跳了两下,顺手摸起那只鞋往脚上一蹬,一闪身站起来——他自信领悟出了儿子的“话中话”!“啊呀呀,我这个瓷脑子!分不清个歪和好了!走走走,我把化肥背上,你在后面把老子押上,咱立马就到派出所去!”老汉这一非常举动,是高三星根本没有料想到的。他一时弄不清老汉心里又打什么“小九九”了。老汉见儿子“怔”住了,便自喜自乐地说:“你小子,精!有这么一件事,不扬股好名声?有股好名声,吃公家那碗饭,还难?我没念过书,是个睁眼瞎子,可耳朵不聋!你当我没听说大学要招生?”他望着表情严肃的儿子,精明地微笑了:只要自家受点委屈而能给儿子换来美事,那还不好?三星终于明白父亲这个“小九九”了。起先,他想笑。可他没有笑。父亲那自私的、可怜的笑容打消了他的笑意。他思想:“不管爸爸你如何打你的小九九,我有我的老主意哩!……好嘛,眼下只要你同意去公社派出所就好!”他对父亲说:“那咱就起身。”就这样,父子俩一前一后,沿着黄河畔坎坷的石头路,向公社派出所走去。波涛汹涌的黄河,在夜行者的脚下奔腾东去;听得见岸沿上一处、两处泥沙被波浪扑落入水的响动声。……公社张书记没睡,正伏在桌上看一张水利规划图哩。书记热情地接待了父子俩,并专心听取了事件本身情由,然后按政策作出了处理决定:按国家统一标价收公。现在,这一袋化肥的事情看来以喜剧结束了。张书记和三星不用提说,老汉更是高兴。他心想:“赔贴几块钱算个甚?张书记说了嘛,三星的光荣事要向全公社宣扬哩!”张书记倒了一杯开水,双手递到老汉手里,然后在桌上的一摞公文里寻找什么。他一边翻寻,一边对老汉说:“三星不为私情,敢和你老的不正确做法作斗争,咱们老一辈也要好好学习哩!”“学习,学习……这小子冒张劲大,全看你们好好指教呢!”老汉带着荣幸的神色,谦虚地说。张书记找到了所要找的材料,轻轻往老汉面前的桌面上一放,说:“看看,这是他的决心书。小伙子下决心咧!决心不报考大学啦,留下改变咱家乡的面貌呀!”“啊?!”老汉大吃一惊。喜剧尾声这个爆炸性的插曲,强烈地震动了老汉的心灵。第一次翻上老汉心头的是一阵恼怒的浪潮。等这股浪潮从心头落下并趋于平静的时候,他开始恼恨自己了——自己小看了儿子啊!这阵儿,好像有一团火球似的东西,在老汉的胸膛里滚动。他只熟悉那个光着腱子、拿着小铁铲在黄河滩上玩“修渠打坝”的三娃;而对眼前这个个头高大、在黄河畔领导修建三级抽水站的突击队长兼民兵队长的高三星,他陌生了。老汉沉思了一会儿,对儿子说:“三娃,明儿一早,我自个背上这袋化肥往派出所送呀!回去甭瞒这事!得空,我在社员会上有话要说哩!……”(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就将读者带进父与子的矛盾冲突中去。随着情节的推进,矛盾冲突更加激烈。这种矛盾冲突的根本其实是新旧观念的对立、是小农思想和新青年改革意识的尖锐冲突。B.高三星的一句“把眼光放远点”,让父亲误会儿子铁面无私背后有自私的打算。这个误会也增加了情节的波澜,不仅把故事推向高潮,也将三星这个人物的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C.本文的语言质朴、平淡却不苍白。人物对白形象生动,体现了不同人物鲜明的个性。大量陕北方言的使用,让小说具备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也是路遥小说语言的一贯风格。D.小说采用对比的手法,不仅有父子之间思想的对比,也有父亲自身形象的对比。将父亲先前的自私和最后思想接受洗礼后的转变进行对比,让小说的主旨更加深刻。(2)高三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文中两处画线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回答问题。时渡舟在江(怒江)南岸,待久之乃至。登舟后,舟子还崖岸而饭,久之不至,下午始放渡而南。江流颇阔,似倍于澜沧,然澜沧渊深不测,而此当肆流之冲,虽急而深不及之,则二江正在伯仲间也。其江从北峡来,注南峡去,或言东与澜沧合,或言从中直下交南,故蒙氏封为“四渎”之一。以余度之,亦以为独流不合者是。土人言瘴疠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树甚异,本高二丈,大十围,有方石塔瓷其间,高与干等,干跨而络之,西北则干密而石不露,东南临江,则干疏而石出,干与石已连络为一,不可解矣,亦穷崖一奇也。已大风扬厉,雨散,复西向平行上坡。望西北穹峰峻极,西南骈崖东突,其南崖有居庐当峰而踞,即磨盘石也。望之西行,十里,逼西山,雨阵复来。已虹见东山盘蛇谷上,雨遂止。从来言暴雨多瘴,亦未见有异也。稍折而南,二里,有村当山下,曰八湾,数家皆茅舍。一行人言此地热不可栖,当上山乃凉。从村西随山南转,一里,过一峡口。循峡西入,南涉而逾一崖,约一里,遂从南崖西上。其上甚峻,曲折盘崖,八里而上凌峰头,则所谓磨盘石也。百家倚峰头而居,东临绝壑,下嵌甚深,而其壑东南为大田,禾芃芃焉。其夜倚峰而栖,月色当空,此即高黎贡山之东峰。忆诸葛武侯、王威宁骥之前后开疆,方威远政之独战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慨然者久之!(节选自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B.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C.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D.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仲,文中意为“不相上下”,和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伯仲”含义相同。B.本,文中“本高二丈”中的“本”和《出师表》中“臣本布衣”中的“本”含义不同。C.骈崖,“骈”一义为“两马并驾”,文中“骈崖”意为像马一样的山崖。D.瘴,指瘴气。旧指我国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能引起瘴疠之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怒江和澜沧江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怒江最终跟澜沧江汇合了,但是作者并不认同。B.怒江流域,当地人认为瘴气很毒,必须喝了酒才能过河,可是作者并未盲从。C.作者在怒江流域旅行考察的时候,气候多变,时雨时晴,但是并未阻止他前行。D.作者登上了高黎贡山的东峰,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而自己功名未就,不禁感慨叹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②百家倚峰头而居,东临绝壑,下嵌甚深,而其壑东南为大田,禾芃芃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②,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①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③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之意。(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B.该词上片把酒问月,岁月无情抛人去;下片突发奇想,联系神话故事,言砍去月宫桂树枝丫,人间月色更美。C.词人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D.词人政治上积极入仕是为了实现抗金的理想,但现实黑暗,时至暮年他仍无法看到希望,只好任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2)词人辛弃疾与苏轼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有名的“豪放”一派,苏、辛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而此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又是同样写于中秋之夜,试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比较两词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诗经•卫风•氓》中“,”两句,以桑树起兴,写出了女主人公年华不再,同样也暗示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②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写出了琵琶女昔日当红,引来众多纨绔子弟追捧;与此相对“,”两句则写出了风光不再时的寂寥和无奈的命运选择。③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东汉衰弱的原因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7.(7分)阅读回答问题。辛笛先生作为“九叶诗人”中的长者,与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等其他“八叶”一起,是中国新诗发展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①的一环,起到某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与诗坛上一些社团流派一开始就明确打出旗号,有组织、有宣言等有所不同,“九叶诗人”至一九八一年《九叶集》的问世才得名。但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九叶诗派”的诗人们就在《中国新诗》《诗创造》的办刊期间因为作品②,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自然形成了相似的美学风格和巨大的影响力。“九叶诗派”③,既尊重吸收我国固有的古典诗歌传统和“五四”新诗的影响,同时借鉴消化西方现代诗的成功经验,又始终根植于二十世纪中国现实的土壤中,坚持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为诗坛开创了一种新鲜的氛围与意境,注入了一股活力。辛笛的诗作在意境追求、结构布局、用字遗辞、节奏韵律方面得益于中国古典诗词传统,而在捕捉和表现瞬息印象、变幻情绪和微妙信息上又能吸取西方现代诗歌、绘画和音乐之长,以婉约、醇厚著称。(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短语。(2)请简要说明第一段中加点的两个“等”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何不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8.(13分)阅读回答问题。断代分析技术是断定文物年代的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碳十四断代法和热释光断代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碳十四断代技术,就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碳十四的半衰期来检测含碳的考古样品,计算样品的年代。具体检测和计算的是碳十四原子衰变时发出的β射线,即电子。碳十四断代技术需要获取文物上的某部分来进行鉴定,①。因此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一般会选取那些同批次出土的已破损的文物去鉴定,所以在发掘过程中应用较多。②。它是通过对文物中辐射能的测定来判断其年代。热释光法之所以能用来鉴定文物的原因,是物质的热致或光致发光体在射线作用下发生电离,产生被俘获的电子,同时将部分能量储存起来。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这些被俘获的电子会因热震动而发生位移,同时储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③,那就是样品不能反复测试,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文物在弘扬文化自信、明辨历史、阐明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物鉴定方法日趋多样化,让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在对文明历史的深情回望中,我们得以弘扬文物之美,融合科技力量,凝聚自信之基。(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2)请为上面文字拟两个标题,一个用陈述句,一个用疑问句。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都说的是“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的伦理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不同民族与信仰间的和谐等等。人类自古至今,因“不和”而产生了无数冲突,甚至战争。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和”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陕西省联盟学校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回答问题。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科学”是一个很崇高的字眼,它混合了先进、实用、正确甚至真理的意思。但科学究竟是什么,恐怕还是人言人殊。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从来都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些模糊不清的界线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科学追求客观性,不同于信仰、感觉、看法,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对它有三种理解: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知识体系,这是广义的,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二是科学与技术,其对象是自然,不包括社会人文领域;三是相对于技术科学、工程学的自然科学,这是比较狭义的。古时候,科学与技术关系疏远,它们分别继承了重发现的知识传统和重发明的工艺传统。如果说,古代技术是工匠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技艺,可称之为“经验性技术”,那么现代技术则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性技术”,而现代技术又有偏理论的技术科学与偏应用的工程技术之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就是技术。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实验科学使得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模糊,现在甚至有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技术的科学化,技术进步越来越依靠科学上的突破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科学的技术化,科学也越来越需要通过技术“物化”为生产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是越来越离不开技术手段。“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的说法就这样顺理成章了。科学进步的意义在于提供新发现、激励新发明。科学的发展不但有赖于量的积累,更体现为质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往往促进人们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近代以来,从事科学的人从偶有兴趣的个别爱好者,发展到职业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现代科学通过技术推动生产力,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而成为衡量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外部世界(广义地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知识不是好高骛远的思辨,也不是偶有心得的感知;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通过人的智力论证,诉诸经验证明的理论化系统化知识才可被称为科学。科学会发现新事实并从中获得有关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但科学不是对这些事实的知识拼凑,而是经过严格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的理论。科学要经过实证考验,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更要经得起推敲和质疑,不能靠本本、靠权威吃饭。当下的中国,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科学技术较量,基础科学薄弱、原始创新不足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仅仅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科学,我们中国的科学事业就原创乏力,行之不远。如果拔苗助长,就很难避免各种各样的沽名钓誉、浮躁浮夸、移花接木、弄虚作假……那就距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十万八千里了。现代化是人的精神世界不断科学化的过程,特别是在推崇“物”的发展的工业社会中,科学主义、技术崇拜还有很大市场。伴随着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反思,人们发现科学在不断刷新认识世界的眼光、增强改变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始料未及的东西,进而对科学过分理性化、工具化的趋势开始保持警惕,防止它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产生另一种“逃蔽”,这就出现了对以科学为代表的工具理性或科学主义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只有在科学开发过度之时才有针对性,也才能被接受,即便是未雨绸缪的批判也不宜偏激过头。一百多年过去了,“赛先生”名义上众所周知,但实际上理解殊异。科学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既需要外部的社会条件,也需要内部的探索动机,更需要个人的心灵追求。科学探索真理,但不能等同于真理,也不能与正确相提并论。因为今天“正确的”东西,明天未必正确,科学恰恰是在质疑和批判中不断前行的。(节选自《文汇报》2023年3月5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科学与非科学一直都是界线模糊的,历史上这些模糊不清的界线还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B.科学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多种理解,但都强调追求客观性,是“发现”而不是“发明”。C.科学重发现,技术重发明,二者截然不同,关系疏远,但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D.科学的发展有赖于量的积累,但质的突破往往促进人们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开头提出论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说明和阐发,最后两段结合现实,指出须注意的问题。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均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明确分类,然后对比不同类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思路清晰,逻辑畅达。C.文章第五段正反对比,多次以“是”“不是”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反复阐释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纠正人们的理解偏差。D.文章第六段举例论证,形象地指出了现实中因功利态度和拔苗助长而产生的诸多弊端,以引起人们警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通篇谈“科学”,但其实最终也没有给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准确的阐释。B.要时刻警惕科学过分理性化、工具化的趋势,因为它会对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遮蔽”。C.“科学”是一个很崇高的字眼,崇尚科学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科学主义”却要不得。D.时移世易,科学在不断发展,承认今天“正确的”东西,明天未必正确才是科学的态度。【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解答】(1)C.“关系疏远”错误,以偏概全,结合“古时候,科学与技术关系疏远”可知。(2)B.第二段没有对比论证;C.“是”“不是”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对象的全面阐述;D.未然变已然,原文有“如果”,并非指出现实弊端。故选A。(3)B.“时刻警惕”错误,太过绝对,结合“但是,这种批判只有在科学开发过度之时才有针对性,也才能被接受,即便是未雨绸缪的批判也不宜偏激过头”可知。答案:(1)C(2)A(3)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出台并实施中长期规划,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当前,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据统计,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占比达18.7%(2010年为13.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2010年为8.9%)。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新征程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就要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李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民日报》2023年1月9日,《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报告)材料二:“孝”,作为一种自然情感,人皆有之;作为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打通了家国之分,推动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德之本、教之源,滋养了心灵、延续了文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当前,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是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时代要求。弘扬践行孝道美德,首先需要更加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养老需求对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施压,老年人逐步丧失传统社会威望,常常被描绘为社会重负,“老”的意义日渐负面化,这种社会认知偏差亟须矫正,神经衰弱、心理失落、孤独寂寞等老年群体常见问题也需系统性应对。其次,我们需要着力丰富老年群体数字生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表明,我国65—69岁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占比超过五成,百岁及以上老人仍有1.3%使用智能手机。为有力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要积极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化体验。鼓励老年人努力破除“科技恐惧”,克服畏难情绪,以“别人行的我也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勇于尝试。另一方面,引导其加强学习,既要与他人充分交流,也要学会保护隐私和财产、识别网络谣言,避开“坑老陷阱”,充分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摘编自郭笑语《夫孝,道之本也》,《光明日报》2023年2月20日)材料三:人口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习惯上人们更关注和强调“挑战”,对“机遇”则缺乏认识或视而不见。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中国目前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角色定位误区。只将老年人看作被关怀、被照顾的对象,却忽视了老年人群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需求定位误区。只将老年人的需求看作一个老有所养的问题,以为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老年人的问题。如果固守这一观念去制定政策和执行项目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一方面,老龄化的挑战被无限放大,形成“困境”甚至“危机”;另一方面,忽视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积极作用,屏蔽了“机遇”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难以呈现。就我国而言,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与此同时,参与社会活动能使老年人维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增进健康,从而减轻国家医疗和照料的负担;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单纯的消费群体为生产和消费统一体,对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是有益的。(摘编自段世江《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现途径》)(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英、法、德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所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已迫在眉睫。B.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总体上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西部地区,这可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C.当前我国各省份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老大难”,我们要深刻领悟总书记讲话精神,开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新篇章。D.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各省市应该针对本省情况建立自己的养老模式,及早做好准备,迎接白潮挑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对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的角度来说,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步伐。B.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的老龄化趋势。C.应对老龄化,我们不应该采取简单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老龄人口的不同的需求,有区别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D.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3)假设你所在的市区民政部门正在征集以“多元规划,助力幸福晚年”为主题的城市养老服务优化建议,请结合材料列出你所提供建议的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C.“当前我国各省份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错,根据材料一图3可知,西藏目前未进入老龄化阶段。故选C。(2)B.“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的老龄化趋势”错,由材料一“当前,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及材料三“就我国而言,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对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是有益的”可知,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继续向老龄化转变,整体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故选B。(3)由“首先需要更加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神经衰弱、心理失落、孤独寂寞等老年群体常见问题也需系统性应对”可知,做好城市养老服务优化要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系统性应对老年群体出现的常见问题;由“我们需要着力丰富老年群体数字生活……充分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可知,做好城市养老服务优化要着力丰富老年群体数字生活,鼓励、支持、引导老年人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由“就我国而言,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单纯的消费群体为生产和消费统一体,对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是有益的”可知,做好城市养老服务优化要让老年人正视机遇,倡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答案:(1)C(2)B(3)①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系统性应对老年群体出现的常见问题;②着力丰富老年群体数字生活,鼓励、支持、引导老年人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③正视机遇,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回答问题。父子俩路遥掌灯时分,黄河的涛声渐渐地涨高了。一只手电光向渡口劈面照来,夜色中,像一柄明晃晃的剑。和往常一样,是民兵队长高三星察视渡口来了。他两腮鼓鼓的,一副随时准备和人吵架的模样。他有力地迈动着脚步,不断有些风干了的黄泥巴,从他赤裸的腿上掉下来。离河边约摸二百码的地方,手电光罩住了一个苍头发老汉。呀,这是他爸嘛!“怪事!你是前几天去河东镇子上看病的嘛,可肩胛上的麻袋里沉甸甸地背了些什么?”三星望着父亲,心里盘算着。职责感使他的神经系统很快地进入戒备状态。他本想先问候问候老人的病情,可嘴里不由得带着盘查的口气问:“你这是背了些什么嘛?!”老汉被手电光照得眼花缭乱,听见问话,才知道是儿子,便火气十足地说:“胡照啥哩,灭了!……给咱家地里闹腾的一袋化肥,怎?!”他眼珠子瞪得老大。听父亲一说,三星立刻警觉起来:化肥是国家统一分配物资,这袋化肥肯定是从私人贩子手里转来的。按规定应该收公!“这可是你老子!”他好像看见那些平时说他麻糜不分的人,正对他讥笑。“自己的老子又咋?!干事情,就不能徇私情!”他心里对自己大声呐喊。这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声,使他浑身的血液加快了循环,顿时产生了无比的激情和力量。高三星情绪激动地对须发苍苍的父亲说:“走,背到公社派出所去!”老汉嘻嘻一笑,说:“别给老子唱戏了!”说完留神一看,儿子那张严肃沉着的脸分明不是“唱戏”嘛,这才一下子慌神了。他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个入党才一年的儿子,一时不知说啥、做啥。呀呀!他总不能嘻皮笑脸地凑上去,给自家的儿子递一根纸烟嘛!他威严地咳嗽了一声,带着父亲对子女的那种家长优越感,十分气壮地对儿子吼道:“我把你这个龟孙子!人家的狗往出咬,你尽是往回咬哩!”说着丢下麻袋,顺手脱得一只鞋,眼看就要动武了。比老汉高一头的儿子,像一根石柱子钉在地上动也没动,一双大眼睛带着嘲笑的神气看着老汉瞎诈唬。老汉手里的那只鞋掉在了地上。他感到,这只鞋的力量根本不是儿子的对手。光那两道目光就像两条厉害的鞭子,抽得老汉抬不起头来!“哎呀呀,又不是偷来的嘛!到了派出所,赔钱不算,丢人事大!”老汉抬起苍头,样子可怜地说。“不行。”“再不了,就这场了,高抬你的贵手!”老汉求饶地说。“不行!不行!”三星态度更强硬了。老汉一屁股坐在麻袋上,长送着气。三星耐心地劝解着老汉:“……爸爸呀,你真糊涂!咱要把眼光放远点嘛……”对呀!老汉两道苍白间杂的眉毛上下跳了两下,顺手摸起那只鞋往脚上一蹬,一闪身站起来——他自信领悟出了儿子的“话中话”!“啊呀呀,我这个瓷脑子!分不清个歪和好了!走走走,我把化肥背上,你在后面把老子押上,咱立马就到派出所去!”老汉这一非常举动,是高三星根本没有料想到的。他一时弄不清老汉心里又打什么“小九九”了。老汉见儿子“怔”住了,便自喜自乐地说:“你小子,精!有这么一件事,不扬股好名声?有股好名声,吃公家那碗饭,还难?我没念过书,是个睁眼瞎子,可耳朵不聋!你当我没听说大学要招生?”他望着表情严肃的儿子,精明地微笑了:只要自家受点委屈而能给儿子换来美事,那还不好?三星终于明白父亲这个“小九九”了。起先,他想笑。可他没有笑。父亲那自私的、可怜的笑容打消了他的笑意。他思想:“不管爸爸你如何打你的小九九,我有我的老主意哩!……好嘛,眼下只要你同意去公社派出所就好!”他对父亲说:“那咱就起身。”就这样,父子俩一前一后,沿着黄河畔坎坷的石头路,向公社派出所走去。波涛汹涌的黄河,在夜行者的脚下奔腾东去;听得见岸沿上一处、两处泥沙被波浪扑落入水的响动声。……公社张书记没睡,正伏在桌上看一张水利规划图哩。书记热情地接待了父子俩,并专心听取了事件本身情由,然后按政策作出了处理决定:按国家统一标价收公。现在,这一袋化肥的事情看来以喜剧结束了。张书记和三星不用提说,老汉更是高兴。他心想:“赔贴几块钱算个甚?张书记说了嘛,三星的光荣事要向全公社宣扬哩!”张书记倒了一杯开水,双手递到老汉手里,然后在桌上的一摞公文里寻找什么。他一边翻寻,一边对老汉说:“三星不为私情,敢和你老的不正确做法作斗争,咱们老一辈也要好好学习哩!”“学习,学习……这小子冒张劲大,全看你们好好指教呢!”老汉带着荣幸的神色,谦虚地说。张书记找到了所要找的材料,轻轻往老汉面前的桌面上一放,说:“看看,这是他的决心书。小伙子下决心咧!决心不报考大学啦,留下改变咱家乡的面貌呀!”“啊?!”老汉大吃一惊。喜剧尾声这个爆炸性的插曲,强烈地震动了老汉的心灵。第一次翻上老汉心头的是一阵恼怒的浪潮。等这股浪潮从心头落下并趋于平静的时候,他开始恼恨自己了——自己小看了儿子啊!这阵儿,好像有一团火球似的东西,在老汉的胸膛里滚动。他只熟悉那个光着腱子、拿着小铁铲在黄河滩上玩“修渠打坝”的三娃;而对眼前这个个头高大、在黄河畔领导修建三级抽水站的突击队长兼民兵队长的高三星,他陌生了。老汉沉思了一会儿,对儿子说:“三娃,明儿一早,我自个背上这袋化肥往派出所送呀!回去甭瞒这事!得空,我在社员会上有话要说哩!……”(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开篇就将读者带进父与子的矛盾冲突中去。随着情节的推进,矛盾冲突更加激烈。这种矛盾冲突的根本其实是新旧观念的对立、是小农思想和新青年改革意识的尖锐冲突。B.高三星的一句“把眼光放远点”,让父亲误会儿子铁面无私背后有自私的打算。这个误会也增加了情节的波澜,不仅把故事推向高潮,也将三星这个人物的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C.本文的语言质朴、平淡却不苍白。人物对白形象生动,体现了不同人物鲜明的个性。大量陕北方言的使用,让小说具备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也是路遥小说语言的一贯风格。D.小说采用对比的手法,不仅有父子之间思想的对比,也有父亲自身形象的对比。将父亲先前的自私和最后思想接受洗礼后的转变进行对比,让小说的主旨更加深刻。(2)高三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文中两处画线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作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3)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效果几个方面思考。【解答】(1)A.矛盾冲突的根本不是新旧观念的对立,也不是小农思想和新青年改革意识的冲突,结合小说内容可知,父子的冲突应该是自私落后的思想和大公无私、舍己奉公思想的对立。(2)①结合“他两腮鼓鼓的,一副随时准备和人吵架的模样。他有力地迈动着脚步,不断有些风干了的黄泥巴,从他赤裸的腿上掉下来”可知,粗犷硬朗、充满力量:他面容常带严肃,走路虎虎生风,充满男子汉气概;②结合“高三星情绪激动地对须发苍苍的父亲说:‘走,背到公社派出所去!’”可知,大公无私、坚持原则:面对自己的父亲违反政策的错误行为,不包庇,不姑息,坚决将其送到派出所处理;③结合“而对眼前这个个头高大、在黄河畔领导修建三级抽水站的突击队长兼民兵队长的高三星,他陌生了”可知,踏实能干、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成为民兵队长,踏实勤恳,带领家乡人民建设水利工程,并成为突击队长;④结合“看看,这是他的决心书。小伙子下决心咧!决心不报考大学啦,留下改变咱家乡的面貌呀!”可知,舍己奉公、理想远大:敢于牺牲,放弃自己报考大学的机会,扎根家乡,决心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3)结合“掌灯时分,黄河的涛声渐渐地涨高了”可知,开头描写黄河,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暗示了下文中父子激烈的矛盾冲突。结合“波涛汹涌的黄河,在夜行者的脚下奔腾东去;听得见岸沿上一处、两处泥沙被波浪扑落入水的响动声”可知,中间段落对黄河的描写以动衬静,通过写黄河的滚滚涛声,渲染出了父与子紧张冲突后各怀心事、闭口不言的寂静气氛。烘托父子俩此刻各怀心事,不安的心情。舒缓了叙事的节奏,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意蕴。答案:(1)A(2)①粗犷硬朗、充满力量:他面容常带严肃,走路虎虎生风,充满男子汉气概;②大公无私、坚持原则:面对自己的父亲违反政策的错误行为,不包庇,不姑息,坚决将其送到派出所处理;③踏实能干、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成为民兵队长,踏实勤恳,带领家乡人民建设水利工程,并成为突击队长;④舍己奉公、理想远大:敢于牺牲,放弃自己报考大学的机会,扎根家乡,决心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任意三点即可)(3)①开头描写黄河,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暗示了下文中父子激烈的矛盾冲突。②中间段落对黄河的描写以动衬静,通过写黄河的滚滚涛声,渲染出了父与子紧张冲突后各怀心事、闭口不言的寂静气氛。③烘托父子俩此刻各怀心事,不安的心情。④舒缓了叙事的节奏,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意蕴。(任意三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回答问题。时渡舟在江(怒江)南岸,待久之乃至。登舟后,舟子还崖岸而饭,久之不至,下午始放渡而南。江流颇阔,似倍于澜沧,然澜沧渊深不测,而此当肆流之冲,虽急而深不及之,则二江正在伯仲间也。其江从北峡来,注南峡去,或言东与澜沧合,或言从中直下交南,故蒙氏封为“四渎”之一。以余度之,亦以为独流不合者是。土人言瘴疠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树甚异,本高二丈,大十围,有方石塔瓷其间,高与干等,干跨而络之,西北则干密而石不露,东南临江,则干疏而石出,干与石已连络为一,不可解矣,亦穷崖一奇也。已大风扬厉,雨散,复西向平行上坡。望西北穹峰峻极,西南骈崖东突,其南崖有居庐当峰而踞,即磨盘石也。望之西行,十里,逼西山,雨阵复来。已虹见东山盘蛇谷上,雨遂止。从来言暴雨多瘴,亦未见有异也。稍折而南,二里,有村当山下,曰八湾,数家皆茅舍。一行人言此地热不可栖,当上山乃凉。从村西随山南转,一里,过一峡口。循峡西入,南涉而逾一崖,约一里,遂从南崖西上。其上甚峻,曲折盘崖,八里而上凌峰头,则所谓磨盘石也。百家倚峰头而居,东临绝壑,下嵌甚深,而其壑东南为大田,禾芃芃焉。其夜倚峰而栖,月色当空,此即高黎贡山之东峰。忆诸葛武侯、王威宁骥之前后开疆,方威远政之独战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慨然者久之!(节选自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B.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C.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D.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伯仲,文中意为“不相上下”,和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伯仲”含义相同。B.本,文中“本高二丈”中的“本”和《出师表》中“臣本布衣”中的“本”含义不同。C.骈崖,“骈”一义为“两马并驾”,文中“骈崖”意为像马一样的山崖。D.瘴,指瘴气。旧指我国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能引起瘴疠之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认为怒江和澜沧江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怒江最终跟澜沧江汇合了,但是作者并不认同。B.怒江流域,当地人认为瘴气很毒,必须喝了酒才能过河,可是作者并未盲从。C.作者在怒江流域旅行考察的时候,气候多变,时雨时晴,但是并未阻止他前行。D.作者登上了高黎贡山的东峰,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而自己功名未就,不禁感慨叹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②百家倚峰头而居,东临绝壑,下嵌甚深,而其壑东南为大田,禾芃芃焉。【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含义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姓名称谓、官职爵位、服饰建筑、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要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认真推断。平时注意系统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渡”是谓语,“南崖”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暴雨”是主语,“急来”是谓语,而“见”的主语是“我”,承前省略,“见”是谓语,“崖西有树甚巨”是其宾语部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译文:渡到江南的山崖,暴雨急骤来临,见山崖西边有棵树十分巨大,郁郁葱葱好像盘子,急忙赶到树下。故选:B。(2)C.“像马一样的山崖”错误。“西南骈崖东突”意为“西南并立的山崖向东突出去”。其中“骈崖”意为“并立的山崖”,不是“像马一样的山崖”。故选:C。(3)D.“而自己功名未就,不禁感慨叹息”错误。根据“忆诸葛武侯、王威宁骥之前后开疆,方威远政之独战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慨然者久之!”可知,徐霞客回忆起武侯诸葛亮、靖远侯王骥前后开拓边疆,威远伯方政只身战死,往事如镜中之影,漂泊的人生短暂,独自一人背靠着高峻的山崖,感慨了很长时间。作者没有因“自己功名未就”而感慨,而是身临高险之山,感慨山势险峻,路途艰难,回想起此地发生的往事,早已成了过眼云烟,才因此慨叹。故选:D。(4)①当:正逢;但:只;饭:吃饭;酒:饮酒;坐舟中,棹:用船桨划;乌……哉:怎么……呢。译文:我此时正逢初夏,也只吃了饭而未饮酒,坐在船中,在江流中划了许久,怎么也未见到所说的瘴母呢!②百家:百来家人;倚:依傍;芃芃:茂盛,茁壮;焉:于此,在田中。译文:百来家人依傍着峰头居住,东边面临绝壑,下嵌之处非常深,而这个壑谷东南边是大片农田,禾苗茁壮生长在田中。答案:(1)B(2)C(3)D(4)①我此时正逢初夏,也只吃了饭而未饮酒,坐在船中,在江流中划了许久,怎么也未见到所说的瘴母呢!②百来家人依傍着峰头居住,东边面临绝壑,下嵌之处非常深,而这个壑谷东南边是大片农田,禾苗茁壮生长在田中。参考译文:此时渡船在江南岸,等了很久才来到。登船后,船夫返回石崖岸上吃饭,长时间不来,下午才放船渡到南岸。江流很宽,似乎是澜沧江的一倍,但澜沧江渊深不可测,而此处正当肆意奔流的冲要之地,水流虽急但深处赶不上澜沧江,但两条江各有特点正好不相上下。此江从北面的峡中流来,注入南面峡中流去,有人说向东流与澜沧江合流,有人说从中间一直下流到交趾南部,所以蒙氏把它封为“四渎”之一。以我的推测,也认为独自流淌不合流的说法是对的。当地人说瘴气非常毒,必得饮酒后才能渡江,夏秋两季不能渡。我此时正逢初夏,也只吃了饭而未饮酒,坐在船中,在江流中划了许久,怎么也未见到所说的瘴母呢!渡到江南的山崖,暴雨急骤来临,见山崖西边有棵树十分巨大,郁郁葱葱好像盘子,急忙赶到树下。此树非常奇特,树干高二丈,大处要十人围抱,有坐方形石塔砌在其间,高处与树干相等,树干高跨缠绕着它,西北的一面树干密布未露出石塔,东南一面临江,树干稀疏石塔便露了出来,树干与石塔已连接缠绕为一体,不可分了,这也是偏僻山崖间的一处奇景。不久大风凌厉飞扬,雨散开,又向西平行上坡。望见西北弯隆的山峰极为高峻,西南并立的山崖向东突出去,它南面的山崖上有房屋正当山峰盘踞着,就是磨盘石了。望着它向西行,十里,逼近西山,阵雨重又来临。不久彩虹出现在东山盘蛇谷上方,雨终于停了。从来都说暴雨时瘴气很多,也未见有什么异状。稍折向南,二里,有个村庄坐落在山下,叫做八湾,几家人都是茅草房。同行的人说此地炎热不能居住,猜想要上山后才会凉爽。从村西顺山势向南转,一里,走过一处峡口。顺峡谷往西深入,向南涉水后越过一处山崖,约走一里,于是从南面的山崖向西上登。那上面非常高峻,曲曲折折绕着山崖走,八里后登上峰头,就是所谓的磨盘石了。百来家人依傍着峰头居住,东边面临绝壑,下嵌之处非常深,而这个壑谷东南边是大片农田,禾苗茁壮生长在田中。此夜背靠峰头住下,月色当空,此地就是高黎贡山的东峰。回忆起武侯诸葛亮、靖远侯王骥前后开拓边疆,威远伯方政只身战死,往事如镜中之影,漂泊的人生短暂,独自一人背靠着高峻的山崖,感慨了很长时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②,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①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③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之意。(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B.该词上片把酒问月,岁月无情抛人去;下片突发奇想,联系神话故事,言砍去月宫桂树枝丫,人间月色更美。C.词人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D.词人政治上积极入仕是为了实现抗金的理想,但现实黑暗,时至暮年他仍无法看到希望,只好任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2)词人辛弃疾与苏轼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有名的“豪放”一派,苏、辛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而此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又是同样写于中秋之夜,试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比较两词的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任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有误,辛弃疾一生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即使到了老年,依然时刻准备着,为国出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辛稼轩以诗词化解苦闷,憧憬美好。故选D。(2)从辛词中标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以及词句“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可知,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苏词,从前面的写作原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以及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可知,苏轼借中秋之月望月怀人,对月抒怀。因此两首词都是写于中秋赏月,围绕月亮展开主题。不同点,辛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实为借景抒情。词的下片,“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因此可知,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对收复祖国河山的强烈愿望以及清除朝廷中的投降派决心。而苏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等内容可知,该词侧重咏月。而通过咏月,作者表现自己对人生、人世生活的认识,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在词中,苏轼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体现出深刻的哲理。答案:(1)D(2)同:此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是把酒对月,同样有驰骋神奇的想象,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异:《水调歌头》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其有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感和旷达态度。而辛弃疾的这首词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他对现实的苦恨执著,他那种特有的郁结悲愤之气。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赏析: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诗经•卫风•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以桑树起兴,写出了女主人公年华不再,同样也暗示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②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写出了琵琶女昔日当红,引来众多纨绔子弟追捧;与此相对“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两句则写出了风光不再时的寂寥和无奈的命运选择。③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东汉衰弱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重点字:陨)②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重点字:鞍)③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重点字: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7.(7分)阅读回答问题。辛笛先生作为“九叶诗人”中的长者,与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等其他“八叶”一起,是中国新诗发展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①的一环,起到某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与诗坛上一些社团流派一开始就明确打出旗号,有组织、有宣言等有所不同,“九叶诗人”至一九八一年《九叶集》的问世才得名。但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九叶诗派”的诗人们就在《中国新诗》《诗创造》的办刊期间因为作品②,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自然形成了相似的美学风格和巨大的影响力。“九叶诗派”③,既尊重吸收我国固有的古典诗歌传统和“五四”新诗的影响,同时借鉴消化西方现代诗的成功经验,又始终根植于二十世纪中国现实的土壤中,坚持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为诗坛开创了一种新鲜的氛围与意境,注入了一股活力。辛笛的诗作在意境追求、结构布局、用字遗辞、节奏韵律方面得益于中国古典诗词传统,而在捕捉和表现瞬息印象、变幻情绪和微妙信息上又能吸取西方现代诗歌、绘画和音乐之长,以婉约、醇厚著称。(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短语。(2)请简要说明第一段中加点的两个“等”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何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再结合语境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月教学计划模板
- 医院护士年度计划范本
- 大班表演游戏计划
- 农村综治宣传月的工作计划
- 度班组长工作计划
- 客服员工作计划
- 《GDP与GNP的区别》课件
- 医院医保年终工作计划总结
- 《行为应用分析》课件
- 2020版 沪教版 高中音乐 必修1 音乐鉴赏 下篇《第八单元 不忘初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2024年部门年终工作总结参考(四篇)
- 主题四 第1课 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二年级数学上册口算天天练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液压气动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
- 商务服务机器人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 工业物联网(IIoT)行业发展全景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金融数据分析-以Python为工具 课件 一、金融数据分析概览
- 佛山市、三水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带答案】
- 2024届湖北高三元月调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DL∕T 1476-2023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西方园林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内蒙古农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