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由于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的确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这是很自然的。例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他们大多不习惯于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用今天的眼光,我们可以指责这种做法是剽窃,是掠人之美,或者是侵犯了别人的署名权和著作权,但如果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的苦衷:在书写条件很困难的条件下,或者完全靠记忆和背诵时,自然越简单越好;用自己的话更容易记住,更便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来就不存在署名权或著作权,引用时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概念。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也为了克服找书和读书的困难,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有用的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这种类书的编纂,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所以只要编得质量好,编得实用,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生气,而只着眼于知识或成果的传播。还有一个实际困难,一些资料或成果经过无数次的传播,原作者是谁已经无法弄清,并且早已面目全非。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的名人,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大禹、周公、孔子。很多文章都假托历史上的名人,诗词的作者都写上唐宋大家。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钱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今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这是专制集权社会的学术悲剧,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和同情。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注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其中多数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著作,但他们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得到充分了的肯定。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对《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对其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甚至有名无姓,也都一一注明。如唐朝的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就本着“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的原则,收录了23位前人的注释,其中既有应劭、郭璞、崔浩这样的著名学者,也有像李斐、项昭那样不知道籍贯的人,甚至有像郑氏、臣瓒那样连姓名都不全的人,但他们的成果都得到了颜师古和后世学人的尊重。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西学的大规模传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着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国,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于是有人认为,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要学外国的学术规范,为什么要与国际接轨?我想,这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的学术成果既不愿意让外国了解,也不希望与外国交流,那么当然不必考虑别人的要求,甚至完全不必用外文发表论著或者将论著译成外语。但我们今天的学术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不能离开世界潮流。源于国外、传入中国的学问不必说,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纯粹的国学也不能固步自封,闭门称雄,同样需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再说,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或国际化并不是一味学外国,或者非采用外国的标准,也可以向外国推广中国行之有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规范,在一些富有中国特色或传统的学科领域内尤其可以做到。(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学术规范的传统与前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之所以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异,是由于当时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缺乏学术规范的概念。B.古代学人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只能取其大意,无法直接引用,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刷术还未普及。C.先秦的很多作品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今名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者的自我价值。D.从先秦开始,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除了一些有名无姓无法注明以外,对作品作注释的学者,都会一一注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本来就不存在署名权和著作权,所以引用时不注明出处,并没有破坏学术规范。B.古人把书籍和资料中有用的内容摘录下来分门别类地编为类书,说到底是为了方便起见,无论因公因私,都不会有著作权。C.我们虽然有学术规范的传统,但是并不适应现代学术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与国际接轨。D.本文在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时,体现了开放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A.《礼记•曲礼上》言:“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曰:“剿,犹挈也。取人之说为己说。”B.名臣李光地言:“意之所至,岂必词自己出?”C.唐代刘知几《史通•因习》言:“遂盗葛龚所作而进之。既具录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D.韩愈言:“惟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举古人编写类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术规范的影响。B.因为社会地位的底下,自己有价值的作品无法得到流传,所以那些伪作者才托名于历史名人,作者对他们是同情和理解的。C.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D.我国在学术规范上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是因为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5)作者说:“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在当时并不存在,这是很自然的。”根据文本概括一些学术规范不存在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隐居的时代(节选)王安忆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生活就有着这样强大的润染力,它可将任何强烈的色彩润染,很多尖锐的情节,在这里都变得温和了。它看似十分单调,其实却潜藏着许多可能性,它的润染力就来自这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足以使一切突兀的事情变得平淡和日常。就这样,我在我插队的大刘庄,遇见了黄医师。黄医师是蚌埠下放的医生,我们庄的农民都称他为“医师”,而不是“医生”或者“大夫”。黄医师是名医,专治五官科。许多病人从老远的地方,坐车坐船再加步行,走过一个庄子打听一个庄子:大刘庄在哪?他们就这么终于来到大刘庄,走进黄医师的小屋,向他求诊。黄医师的小屋很小,只一间,顺山墙放一张床,就差不多满了。他的床,架得很高,是一张宽大的床,床上铺了特别洁白的床单。他就在床沿上侧身坐着,一只手撑着床,另一只手放在架起来的膝上。病人呢,坐在床前的椅子上,述说着病状。这样子一点不正规,倒是很家常。黄医师听得也并不专注,提问很随意,有时候还会岔开话去。这情景说是看病,不如说是诉苦。诉说的人是不经意的,听的人也不怎么在意。来的人大都是口讷的农民,三言两语便无话可说,吃苦对他们又是常事,于是就止了下来。黄医师并不急着打发他们,似乎有他们陪伴也好。他也不是善言者,加上心情抑郁,就常常是彼此都默着,在这静默里,他们互相像是很了解的,双方都不感有什么压力,就这么可坐半天。凡是经车马周折,来到偏僻的乡间找黄医师的,都是病症严重的。所以,几乎无一例外的,需要手术。而我们庄没有手术室,医疗队也没有麻醉师、手术护士,手术是不可能做的。最后,黄医师总是说:要到蚌埠做手术。农民往往对手术望而生畏,一听要到蚌埠手术,就更知其不可为了。他们大都是天命论者,心里早已服了病,而到底是看过了黄医师,便都心满意足。那些从合肥、淮北、芜湖,甚至就是蚌埠找来的城里人,则是决心下定,对手术也抱科学的态度。这时候,黄医师就会和他们约定到蚌埠的时间。这往往是黄医师回家探亲的日子。黄医师回蚌埠探亲很频繁,并且每回都要超假,他是一个恋家的人。我们庄无论干部还是社员,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遇。一个人在此地,不会挑水,不会烧锅,也不会洗衣。人们看见黄医师在塘里将一件衬衣越洗越脏,塘水则越来越浑。他不会将衣服铺在水面上,而是让衣服一径沉下去,挽起塘泥。他是干大事情的,去塘里洗衣,实在凄惶得很。人们说,让他在蚌埠多住几日吧!人们又传说,黄医师有四个孩子,都是儿子,他特别想要个女儿。曾经有人开玩笑提议,让黄医师认我做干女儿,黄医师只是笑,并不应声。他显然无意于接受任何干亲。他是一个把家团得很紧的人,性格也比较封闭,这就已经比其他人要感到寂寞得多。大队开会,通常要等天黑到底了,才能正式开场。大队会计凑着油灯的一豆光亮,读着文件或者报纸。农人们在黑影地里打盹,抽烟。劣等烟叶燃烧出呛人的气体。时间其实并不太晚,可乡间的没有照明的夜晚总是特别地黑,又特别地静。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虽然只是把普通的椅子,可周围的农民大都是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小马扎上。因此,这把椅子就显得格外突出。黄医师高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他架着腿,笼着的手搁在膝上,很安详。听着会计用乡音一字一句地读官样文章,四周鼻息声起伏,有一种昏沉的安宁。谁会知道在这座黑暗的乡村里,有一个黄医师呢?庄人们对黄医师的心情是最动人的,他们既把他当作一个有大本事的人,很敬重他,同时却又十分心疼他。谈起他的口气,总是流露出怜惜。他孤身一人住在我们庄,生活能力又特别差,这都使他变成一个无依无靠的大孩子。这个大孩子虽然过得很狼狈,却很乖。他的抑郁不是阴沉的、紧张的甚至带着一种暴戾的,他的抑郁是甜美的。当他凝视着见了底的水缸,或者掉在井底的水桶,他的眼光柔弱得叫人心都一颤。当他一个人在村道上趔趄,夕阳杂在他的肩膀上,有一些亮色,他的身影显得又凄凉又美丽。正是这种落落寡合,格格不入,使农民喜欢上了他。他们并不是把他当庄稼人,却也不是当他外人,敬而远之,他们承认他是另一种人,一个异数,然后便接受了他。黄医师给我们庄增添了一种新颖的格调,这是由知识,学问,文雅的性情,孩童的纯净心底,还有人生的忧愁合成的。(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医师看病的时候,并不急着打发病人走,是因为他内心孤独,渴望倾诉和陪伴。B.黄医师和病人约定到蚌埠做手术的时间,他顺便回家探亲,表现出他对家的思念和依恋。C.大队开会的时候,特别写到了黄医师那把格外突出地椅子,也含蓄地表现出黄医师在这个村庄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和村庄是格格不入的。D.庄人们尊重喜欢黄医师,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甜美的抑郁,和这个庄子格格不入,让人心疼。(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虽没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但用“插队”“下放”等词语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我”和黄医师是“知青”“知识分子”的身份。B.文中写病人几经车马波折,甚至从外地来找黄医生看病的文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出黄医师医术的高超。C.文中写黄医师在此地生活,“一个人在此地,不会挑水,不会烧锅,也不会洗衣”,连用了三个不会,主要是为了表现黄医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很不适应农村的生活。D.本文文笔优美,表述含蓄,作者在小说中将黄医师并不美好的下乡经历描写富有美感又不乏温情,增添了小说诗意的色彩。(3)小说开头写到:“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这种自然的融合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有人说:“《隐居的时代》已经不太像小说了,而像一篇委婉且有滋有味的散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赵武灵王爱少子何,欲及其生而立之。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东宫,传国于何,肥义为相国。武灵王自号“主父”。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主父使田不礼相之。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子奚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肥义谓信期曰:“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以身先之。无故而后王可入也。”信期曰:“善。”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是时惠文王少,成、兑专政。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毂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之。吴娃死,爱驰;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四》)(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子成与李兑A自国B至C乃起四邑之兵D入距难E杀公子章F及田不礼G灭其党。(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通“嘱”,嘱托,托付,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B.籍,登记入册,与《鸿门宴》中的“籍吏民”的“籍”意思相同。C.“公子章之败也”中“之”的用法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相同。D.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阳君为人骄横,赵主父派田不礼做他的国相,李兑认为安阳君和田不礼一旦勾结到一起,定会图谋不轨,劝说肥义置身事外,但遭到了肥义的拒绝。B.肥义信守承诺,他觉得如果因为害怕祸患就忘记曾经赵主父对他的嘱托,就是莫大的背信弃义。C.肥义和期信商议:如果赵主父召见赵王,一定要先见他的面,他要先行前往,确定没有危险赵王才能去见赵主父。D.赵章作乱的时候,公子成能及时赶过来平定叛乱,是因为李兑有先见之明,对赵章早有防备,为此多次和公子成会面商议。(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奚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②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5)赵国的这场内乱,赵主父有很大的责任,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做的不对的地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施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②青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③的的(dídí):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写景,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B.颔联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远近结合,静中有动,使人身临其境。C.颈联写出了友人中进士不久的春风得意,作为朋友作者也深受感染,心情像飘动的旗帜一样轻松愉悦。D.“故国逢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写出了没有友人的日子,将会多么的寂寞。(2)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了这样的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两句讲因为要走的路很远,要做的事很难,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的道理。(2)《春江花月夜》中“,”两句使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悠久,富有哲理。(3)《将进酒》中,借曹植的当年设宴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心境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当眼睛出现疲劳症状后,A____。但眼药水本身也是药品,长期、不规范使用易产生依赖,甚至诱发眼部疾病。专家提醒,虽然眼药水的有效期一般在两到三年,但有效期不等于使用期,B_____。普通眼药水开封后有效期一般不超过4周;单支包装滴眼液仅限开启当日使用;①某些含生物因子的眼药水,②一般开封后有效期不超过7天左右,③如果眼药水上注明了特殊使用保质期,④请遵医嘱使用。除需注意眼药的使用期限外,C_____。“眼药按形态又分为眼药水、眼用凝胶、眼膏。”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霍姝佳说,如使用多种眼药,应最先使用吸收速度最快的滴眼液,接下来是眼用凝胶和眼膏,同时也不建议将自己的眼药与他人共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清时期,龙纹更多地出现在了服饰纹样中,并展现出①____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龙纹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宫廷之龙,倾向干细腻、华美、烦琐的风格;另一种是民间的龙纹,它呈现出的美感是清新、纯朴、粗犷的。宫廷的龙纹设计注重细节的刻画和工艺的精湛,展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清光绪皇后的吉服上的团龙图案是清代龙纹的杰出代表之一。龙头饱满立体,双眼烁烁放光,胡须飘然若动,仿佛随时都会②____。龙身修长曼妙,曲线流畅,将清代龙纹的独特风采展现得③____。这种宫廷风格的龙纹在服饰中常常作为主纹样,与祥云、花卉等纹样搭配使用,以增强整体的美感。相比之下,民间的龙纹设计则更加注重质朴、自然和实用。蓝色四季花提花绸女袄在挽袖袖口的拐子龙纹是变体的龙纹,龙头高度简化,而龙身为回纹与缠枝纹的结合体。这种“拐子纹”在民间运用广泛,取其“拐”与“贵”谐音,寓意子孙昌盛、安宁富贵等。这种民间风格的龙纹在服饰中常常作为辅纹样,与几何纹样、植物纹样等搭配使用,以营造出清新、质朴的艺术效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失眠症”引起的遗忘让人们最终“沦为过往的白痴”;而如今,数字技术可以永远记住人们在网络上留下过的所有痕迹,为此,有人感到不安,觉得这会成为人生的沉重负担,提出“被遗忘的权利”。对于“遗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由于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的确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这是很自然的。例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他们大多不习惯于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用今天的眼光,我们可以指责这种做法是剽窃,是掠人之美,或者是侵犯了别人的署名权和著作权,但如果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的苦衷:在书写条件很困难的条件下,或者完全靠记忆和背诵时,自然越简单越好;用自己的话更容易记住,更便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来就不存在署名权或著作权,引用时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概念。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也为了克服找书和读书的困难,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有用的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这种类书的编纂,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所以只要编得质量好,编得实用,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生气,而只着眼于知识或成果的传播。还有一个实际困难,一些资料或成果经过无数次的传播,原作者是谁已经无法弄清,并且早已面目全非。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的名人,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大禹、周公、孔子。很多文章都假托历史上的名人,诗词的作者都写上唐宋大家。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钱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今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这是专制集权社会的学术悲剧,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和同情。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注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其中多数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著作,但他们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得到充分了的肯定。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对《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对其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甚至有名无姓,也都一一注明。如唐朝的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就本着“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的原则,收录了23位前人的注释,其中既有应劭、郭璞、崔浩这样的著名学者,也有像李斐、项昭那样不知道籍贯的人,甚至有像郑氏、臣瓒那样连姓名都不全的人,但他们的成果都得到了颜师古和后世学人的尊重。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西学的大规模传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着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国,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于是有人认为,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要学外国的学术规范,为什么要与国际接轨?我想,这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的学术成果既不愿意让外国了解,也不希望与外国交流,那么当然不必考虑别人的要求,甚至完全不必用外文发表论著或者将论著译成外语。但我们今天的学术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不能离开世界潮流。源于国外、传入中国的学问不必说,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纯粹的国学也不能固步自封,闭门称雄,同样需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再说,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或国际化并不是一味学外国,或者非采用外国的标准,也可以向外国推广中国行之有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规范,在一些富有中国特色或传统的学科领域内尤其可以做到。(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学术规范的传统与前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之所以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异,是由于当时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缺乏学术规范的概念。B.古代学人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只能取其大意,无法直接引用,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刷术还未普及。C.先秦的很多作品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今名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者的自我价值。D.从先秦开始,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除了一些有名无姓无法注明以外,对作品作注释的学者,都会一一注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国古代,本来就不存在署名权和著作权,所以引用时不注明出处,并没有破坏学术规范。B.古人把书籍和资料中有用的内容摘录下来分门别类地编为类书,说到底是为了方便起见,无论因公因私,都不会有著作权。C.我们虽然有学术规范的传统,但是并不适应现代学术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与国际接轨。D.本文在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时,体现了开放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C)A.《礼记•曲礼上》言:“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曰:“剿,犹挈也。取人之说为己说。”B.名臣李光地言:“意之所至,岂必词自己出?”C.唐代刘知几《史通•因习》言:“遂盗葛龚所作而进之。既具录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D.韩愈言:“惟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举古人编写类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术规范的影响。B.因为社会地位的底下,自己有价值的作品无法得到流传,所以那些伪作者才托名于历史名人,作者对他们是同情和理解的。C.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D.我国在学术规范上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是因为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5)作者说:“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在当时并不存在,这是很自然的。”根据文本概括一些学术规范不存在的原因。【解答】(1)D.“除了一些有名无姓无法注明以外”错,原文“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甚至有名无姓,也都一一注明”,可见,原文的意思是:无论什么情况都一一注明。故选D。(2)B.“无论因公因私,都不会有著作权”错,原文是“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这种类书的编纂,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故选B。(3)C.“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错误。本段观点是: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的名人。C项内容说的就是古人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的名人,能证明本段观点。故选C。(4)A.“是为了说明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术规范的影响”错,由原文“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也为了克服找书和读书的困难,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有用的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可知,是为了说明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也为了克服找书和读书的困难;B.“因为社会地位的底下”错,由原文“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钱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可知,是因为无钱无势无名;C.“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错,由原文“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注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其中多数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著作,但他们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得到充分了的肯定”可知,旨在证明“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D正确。故选D。(5)①原文依据:例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可见,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书籍的流传非常困难,许多古代学者只能通过记忆和背诵来学习和引用前人的著作。由于无法逐字逐句地引用,他们只能取其大意,这在当时是非常自然的做法。②原文依据: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也为了克服找书和读书的困难,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有用的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可见,古人为了方便学习和做学问,常常将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的有用内容摘录出来,编成类书。由于编纂类书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使用,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这也是当时的一种自然做法。③原文依据: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的名人,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大禹、周公、孔子。很多文章都假托历史上的名人,诗词的作者都写上唐宋大家。可见,在古代,有些人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故意将其假托为古代或当代的名人。这种现象虽然不光彩,但在当时也是一种存在的自然现象。④原文依据:还有一个实际困难,一些资料或成果经过无数次的传播,原作者是谁已经无法弄清,并且早已面目全非。可见,在专制集权社会,学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很多资料或成果经过无数次的传播,原作者的身份已经无法弄清,内容也早已面目全非。这也是当时学术规范不完善的一个自然原因。答案:(1)D(2)B(3)C(4)D(5)①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②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也为了克服找书和读书的困难,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有用的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③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的名人。④专制集权社会的学术悲剧,一些资料或成果经过无数次的传播,原作者是谁已经无法弄清,并且早已面目全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隐居的时代(节选)王安忆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生活就有着这样强大的润染力,它可将任何强烈的色彩润染,很多尖锐的情节,在这里都变得温和了。它看似十分单调,其实却潜藏着许多可能性,它的润染力就来自这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足以使一切突兀的事情变得平淡和日常。就这样,我在我插队的大刘庄,遇见了黄医师。黄医师是蚌埠下放的医生,我们庄的农民都称他为“医师”,而不是“医生”或者“大夫”。黄医师是名医,专治五官科。许多病人从老远的地方,坐车坐船再加步行,走过一个庄子打听一个庄子:大刘庄在哪?他们就这么终于来到大刘庄,走进黄医师的小屋,向他求诊。黄医师的小屋很小,只一间,顺山墙放一张床,就差不多满了。他的床,架得很高,是一张宽大的床,床上铺了特别洁白的床单。他就在床沿上侧身坐着,一只手撑着床,另一只手放在架起来的膝上。病人呢,坐在床前的椅子上,述说着病状。这样子一点不正规,倒是很家常。黄医师听得也并不专注,提问很随意,有时候还会岔开话去。这情景说是看病,不如说是诉苦。诉说的人是不经意的,听的人也不怎么在意。来的人大都是口讷的农民,三言两语便无话可说,吃苦对他们又是常事,于是就止了下来。黄医师并不急着打发他们,似乎有他们陪伴也好。他也不是善言者,加上心情抑郁,就常常是彼此都默着,在这静默里,他们互相像是很了解的,双方都不感有什么压力,就这么可坐半天。凡是经车马周折,来到偏僻的乡间找黄医师的,都是病症严重的。所以,几乎无一例外的,需要手术。而我们庄没有手术室,医疗队也没有麻醉师、手术护士,手术是不可能做的。最后,黄医师总是说:要到蚌埠做手术。农民往往对手术望而生畏,一听要到蚌埠手术,就更知其不可为了。他们大都是天命论者,心里早已服了病,而到底是看过了黄医师,便都心满意足。那些从合肥、淮北、芜湖,甚至就是蚌埠找来的城里人,则是决心下定,对手术也抱科学的态度。这时候,黄医师就会和他们约定到蚌埠的时间。这往往是黄医师回家探亲的日子。黄医师回蚌埠探亲很频繁,并且每回都要超假,他是一个恋家的人。我们庄无论干部还是社员,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遇。一个人在此地,不会挑水,不会烧锅,也不会洗衣。人们看见黄医师在塘里将一件衬衣越洗越脏,塘水则越来越浑。他不会将衣服铺在水面上,而是让衣服一径沉下去,挽起塘泥。他是干大事情的,去塘里洗衣,实在凄惶得很。人们说,让他在蚌埠多住几日吧!人们又传说,黄医师有四个孩子,都是儿子,他特别想要个女儿。曾经有人开玩笑提议,让黄医师认我做干女儿,黄医师只是笑,并不应声。他显然无意于接受任何干亲。他是一个把家团得很紧的人,性格也比较封闭,这就已经比其他人要感到寂寞得多。大队开会,通常要等天黑到底了,才能正式开场。大队会计凑着油灯的一豆光亮,读着文件或者报纸。农人们在黑影地里打盹,抽烟。劣等烟叶燃烧出呛人的气体。时间其实并不太晚,可乡间的没有照明的夜晚总是特别地黑,又特别地静。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虽然只是把普通的椅子,可周围的农民大都是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小马扎上。因此,这把椅子就显得格外突出。黄医师高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他架着腿,笼着的手搁在膝上,很安详。听着会计用乡音一字一句地读官样文章,四周鼻息声起伏,有一种昏沉的安宁。谁会知道在这座黑暗的乡村里,有一个黄医师呢?庄人们对黄医师的心情是最动人的,他们既把他当作一个有大本事的人,很敬重他,同时却又十分心疼他。谈起他的口气,总是流露出怜惜。他孤身一人住在我们庄,生活能力又特别差,这都使他变成一个无依无靠的大孩子。这个大孩子虽然过得很狼狈,却很乖。他的抑郁不是阴沉的、紧张的甚至带着一种暴戾的,他的抑郁是甜美的。当他凝视着见了底的水缸,或者掉在井底的水桶,他的眼光柔弱得叫人心都一颤。当他一个人在村道上趔趄,夕阳杂在他的肩膀上,有一些亮色,他的身影显得又凄凉又美丽。正是这种落落寡合,格格不入,使农民喜欢上了他。他们并不是把他当庄稼人,却也不是当他外人,敬而远之,他们承认他是另一种人,一个异数,然后便接受了他。黄医师给我们庄增添了一种新颖的格调,这是由知识,学问,文雅的性情,孩童的纯净心底,还有人生的忧愁合成的。(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黄医师看病的时候,并不急着打发病人走,是因为他内心孤独,渴望倾诉和陪伴。B.黄医师和病人约定到蚌埠做手术的时间,他顺便回家探亲,表现出他对家的思念和依恋。C.大队开会的时候,特别写到了黄医师那把格外突出地椅子,也含蓄地表现出黄医师在这个村庄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和村庄是格格不入的。D.庄人们尊重喜欢黄医师,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甜美的抑郁,和这个庄子格格不入,让人心疼。(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虽没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但用“插队”“下放”等词语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我”和黄医师是“知青”“知识分子”的身份。B.文中写病人几经车马波折,甚至从外地来找黄医生看病的文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出黄医师医术的高超。C.文中写黄医师在此地生活,“一个人在此地,不会挑水,不会烧锅,也不会洗衣”,连用了三个不会,主要是为了表现黄医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很不适应农村的生活。D.本文文笔优美,表述含蓄,作者在小说中将黄医师并不美好的下乡经历描写富有美感又不乏温情,增添了小说诗意的色彩。(3)小说开头写到:“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这种自然的融合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4)有人说:“《隐居的时代》已经不太像小说了,而像一篇委婉且有滋有味的散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答】(1)A.从文中“黄医师并不急着打发他们,似乎有他们陪伴也好。他也不是善言者,加上心情抑郁,就常常是彼此都默着”等内容可以看出,黄医师内心孤独,确实渴望倾诉与陪伴,所以该选项正确。B.文中提到“这往往是黄医师回家探亲的日子”,表明他与病人约定手术时间顺便回家探亲,体现出他对家的思念,该选项正确。C.大队开会时黄医师坐在突出的椅子上,与周围蹲着、坐小马扎的农民形成对比,凸显出他在村庄里的特别,暗示其与村庄有些格格不入,该选项正确。D.庄人们尊重喜欢黄医师,是因为既认可他有大本事,敬重他,又心疼他孤身一人生活能力差等状况,把他当作一个特殊又让人怜惜的存在,并非只是因为他甜美的抑郁和格格不入,该选项错误。故选:D。(2)A.文中虽未详细描写社会环境,但“插队”“下放”等词确实点明了时代背景,也能让读者大致推断出“我”和黄医师相应的身份,该选项正确。B.通过写外地病人辗转来找黄医师看病,从侧面体现出其医术高超,吸引了众多病人慕名而来,该选项正确。C.写黄医师不会挑水、烧锅、洗衣,不仅体现他缺少生活自理能力、不适应农村生活,更重要的是借此展现他在乡村里那种孤独、狼狈却又让人心疼的形象特点,以及与乡村生活的格格不入,该选项分析不全面,错误。D.文本语言优美,将黄医师的下乡经历描写得富有美感与温情,如对其身影、神态等描写都充满诗意,该选项正确。故选:C。(3)一是看病场景方面,黄医师在狭小的屋里给病人看病,虽然看病过程不正规、很家常,但彼此都很自然,病人诉说病状、黄医师随意提问,即便静默也不感压力,就像乡村里日常的相处一样融入其中。二是生活方面,尽管黄医师生活能力差,像洗衣等事做得很糟糕,但庄人们理解同情他,对他超假等情况也不指责,包容他融入乡村这种相对散漫的生活节奏里。三是集体活动方面,大队开会时,黄医师虽坐在突出的椅子上,形象有些特别,但他双手笼袖、架着腿的姿态又和农民习惯相合,安静地处于那种昏沉安宁的氛围中,融入了乡村的集体场景里。(4)从情节结构来看,传统小说一般有较为清晰、连贯且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结构。而本文情节相对松散,只是围绕黄医师在乡村的生活片段展开,像他看病、生活中的窘态、大队开会时的状态等,这些片段更像是散文中撷取的生活场景,彼此之间没有强烈的因果关联,呈现出一种自然散淡的结构特点,类似散文的形散。在人物塑造上,传统小说多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鲜明立体。本文对黄医师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一个个乡村生活中的细节,如洗衣越洗越脏、看病时的状态、开会时的坐姿等,用一种细腻、舒缓的笔触慢慢勾勒出他的形象,展现他的性格、情感等,更像是散文中通过生活点滴去描绘人物的方式,注重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气质神韵。主题表达方面,传统小说主题往往比较集中、明确,通过故事传达某种深刻的道理或反映社会现象等。本文主题相对含蓄、多元,既展现了黄医师在乡村的生活状态,又体现出乡村生活对人的包容、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又温情的情感,似散文般留给读者更多感悟、体会的空间,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品味乡村生活以及人物身上蕴含的韵味。语言风格上,文笔优美、表述含蓄,充满诗意的描写,如对乡村夜晚、黄医师身影等的描写,不似传统小说语言以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为主,更偏向散文的优美、抒情,注重营造氛围、传递情感,给人以美感和回味的余地。答案:(1)D(2)C(3)①看病场景上,黄医师在小屋内以家常的方式给病人看病,即便过程随意、静默也自然相处,融入乡村日常相处模式。②生活中,黄医师生活能力差,庄人们却理解同情,对他超假等情况不指责,使其融入乡村散漫的生活节奏。③集体活动时,大队开会黄医师虽坐的椅子突出,但姿态与农民习惯相合,安静处于昏沉安宁氛围中,融入乡村集体场景。(4)①情节结构上,传统小说情节连贯、结构明晰,有明显起承转合,本文情节松散,围绕黄医师乡村生活片段展开,如看病、生活窘态、开会场景等,片段间无强烈因果关联,类似散文形散的特点。②人物塑造上,传统小说借完整情节与冲突塑造鲜明形象,本文通过乡村生活细节,像洗衣、看病、坐姿等细腻舒缓地勾勒黄医师形象,注重展现生活状态与神韵,似散文描绘人物方式。③主题表达上,传统小说主题集中明确,本文主题含蓄多元,展现黄医师生活状态、乡村包容及人际温情等,留给读者更多感悟空间,如散文般韵味悠长。④语言风格上,本文文笔优美、表述含蓄、充满诗意,注重营造氛围、传递情感,不像传统小说语言侧重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更具散文的优美抒情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赵武灵王爱少子何,欲及其生而立之。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东宫,传国于何,肥义为相国。武灵王自号“主父”。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主父使田不礼相之。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子奚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肥义谓信期曰:“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以身先之。无故而后王可入也。”信期曰:“善。”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是时惠文王少,成、兑专政。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毂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之。吴娃死,爱驰;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四》)(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子成与李兑A自国B至C乃起四邑之兵D入距难E杀公子章F及田不礼G灭其党。(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属,通“嘱”,嘱托,托付,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B.籍,登记入册,与《鸿门宴》中的“籍吏民”的“籍”意思相同。C.“公子章之败也”中“之”的用法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相同。D.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安阳君为人骄横,赵主父派田不礼做他的国相,李兑认为安阳君和田不礼一旦勾结到一起,定会图谋不轨,劝说肥义置身事外,但遭到了肥义的拒绝。B.肥义信守承诺,他觉得如果因为害怕祸患就忘记曾经赵主父对他的嘱托,就是莫大的背信弃义。C.肥义和期信商议:如果赵主父召见赵王,一定要先见他的面,他要先行前往,确定没有危险赵王才能去见赵主父。D.赵章作乱的时候,公子成能及时赶过来平定叛乱,是因为李兑有先见之明,对赵章早有防备,为此多次和公子成会面商议。(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奚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②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5)赵国的这场内乱,赵主父有很大的责任,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做的不对的地方。【解答】(1)“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描述了公子成和李兑从国家出发到达某地的情况。这里,“自国至”是一个介宾结构,表示动作发生的起点和终点,后面C处应该断句。“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中,“乃”是一个表示承接的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起四邑之兵”是第一个动作,表示发动四个邑的兵力;“入距难”是第二个动作,表示攻入距难,前后两个行为,可以断开,也可以看作连动句,体现行动迅速,所向披靡,不用断开。所以应该在E处断开。最后,“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中,“杀公子章及田不礼”和“灭其党”是两个并列的动作,分别表示杀死公子章和田不礼以及消灭他们的党羽。因此,在“礼”和“灭”之间G处应该断句。综上所述,正确的断句应该是CEG。(2)A.“属”的确在原文中有“嘱托,托付”的意思,与《赤壁赋》中的“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并不相同。《赤壁赋》中的“属”是“劝酒”的意思。所以,A选项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B.“籍”在原文和《鸿门宴》中的意思都是“登记入册”。所以,B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C.“之”在两句中的用法都是作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以,C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D.“乃”在原文中的意思是“于是,就”,而在《师说》中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示出乎意料。所以,D选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故选A。(3)C.“如果赵主父召见赵王,一定要先见他的面,他要先行前往,确定没有危险赵王才能去见赵主父”错误,由原文“自今以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以身先之。无故而后王可入也”可知,选项的表述遗漏了“无故”这个条件。故选C。(4)①“子”:您,指肥义。“奚不”:为什么不。“毋”:不要。“毋为祸梯”:不要做祸乱的梯子。“不亦……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不也……吗?翻译:李兑劝肥义称病不出,把政事交给公子成,以避免成为引发祸乱的导火索,这样难道不好吗?②“以”:因为。“故”:缘故,原因。“即”:如果,假如。“夷”:灭族,消灭。翻译:因为公子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主父;如果我们立刻撤军,我们这些人都会被灭族啊!(5)①废长立幼,引起弟弟的不服。原文:“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赵主父原本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因为宠爱吴娃,改立少子何为太子,并废黜长子章。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引起了长子章的不满和不服,为他后来的叛乱埋下了伏笔。②封长子章为安阳君,却派田不礼做相国,为叛乱埋下祸根。原文:“主父使田不礼相之。”赵主父虽然封长子章为安阳君,但却派田不礼做他的相国。田不礼是一个残忍骄横的人,他的存在进一步激化了公子章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叛乱的发生。③对长子章没有防备,对其请求分封王位的要求没有明确拒绝。原文:“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赵主父对长子章的野心和不满没有足够的警惕,甚至在其请求分封王位时没有明确拒绝,只是犹豫未决。这种态度使得公子章认为有机可乘,最终发动了叛乱。④内心对长子章偏爱,对赵章的叛乱心存怜悯。原文:“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尽管赵主父废黜了长子章,但内心仍然对他有一定的偏爱。看到长子章在弟弟面前屈服的样子,他心生怜悯,甚至考虑过分封他为王。这种情感上的偏爱和不坚定,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动荡。⑤平叛后没有及时对赵章进行处理,留下祸根。原文:“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毂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在平息叛乱后,赵主父没有及时对叛乱的主要参与者进行处理,导致成、兑等人为了自保而进一步围困主父,最终导致主父饿死沙丘宫。这种处理不当不仅使得赵国内乱持续,还导致了赵主父本人的悲剧结局。答案:(1)CEG(2)A(3)C(4)①您为何不称病不出,把政事交给公子成,不要做祸乱的梯子,不也可以吗!②因为公子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主父;如果立刻解兵,我们这些人都会被灭族啊!(5)①废长立幼,引起弟弟的不服。②封长子章为安阳君,却派田不礼做相国,为叛乱埋下祸根。③对长子章没有防备,对其请求分封王位的要求没有明确拒绝。④内心对长子章偏爱,对赵章的叛乱心存怜悯。⑤平叛后没有及时对赵章进行处理,留下祸根。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喜爱小儿子何,想趁自己在世时立他为国君。公元前295年五月戊申(二十七日),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的朝会,把国君之位传给何。肥义任相国。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把长子赵章封到代地,号称安阳君。安阳君平素为人骄横,内心对弟弟赵何不服。主父派田不礼做他的国相。李兑对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羽众多而贪欲极大,田不礼又残忍好杀而骄傲自大,两人相互勾结,必定会图谋不轨。小人有了野心,就会考虑问题轻率,谋划事情肤浅,只看到利益,不顾及危害,灾难必定会在不久之后到来。你身居要职且势力强大,是变乱的开始,也是祸害汇聚的地方。你为何不称病不出,把朝政交给公子成,以免成为祸乱的阶梯,这样做不是很好吗!”肥义说:“当年主父把王位托付给我,对我说:‘不要改变你的宗旨,不要改变你的心意,坚守一心,直到死亡。’我再拜接受王命,并记录在案。如今我害怕田不礼作乱而忘记了我的承诺,那该是多么大的改变啊!谚语说:‘面对死者,活着的人无需感到惭愧。’我想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怎么能只顾保全生命呢!你的话很对,这是你对我的忠告。尽管如此,我的主张已经公布于众,我最终也不敢食言。”李兑说:“好吧,你努力吧!我只希望今年能看到你的健康。”说完流泪而出。李兑多次拜访公子成,防备田不礼的叛乱。肥义对信期说:“公子章与田不礼表面友好而内心险恶,他们内部得到主父的支持,外面施行暴政,假传王命,独断专行,这样的事是很容易做到的。如今我对此十分担忧,以至于夜不能寐,饥不能食,盗贼出入都不知如何防备。从今往后,有召见君王的事情,一定要让我见到君王的面,我将先于君王而到。没有变故,君王才能进入。”信期说:“好的。”主父让惠文王朝见群臣,自己在旁边窥视,看到他的长子公子章身材矮小,反而北面称臣,屈居于弟弟之下,心里同情他,于是想把赵国分出一部分来封给公子章,立他为代王,这个计划还没决定就中途停止了。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游玩,分别住在两个行宫里。公子章、田不礼带着他们的党徒作乱,假传主父命令召见惠文王。肥义先进去,被杀死。高信便与惠文王战斗。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来,就发动四邑的军队进入宫中抵抗叛乱,杀死公子章及田不礼,消灭了他们的党羽。公子成担任相国,号称安平君;李兑担任司寇。当时惠文王年纪小,公子成和李兑专权。公子章被打败后,逃奔到主父那里,主父开门接纳他。公子成、李兑因此包围了主父的宫室。公子章被杀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因为公子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主父,如果立刻解兵,我们这些人就要被灭族啊!”于是就继续包围主父宫室。命令宫中人:“后出来的人诛灭九族!”宫中人都出来了。主父想出来但不能出来,又得不到食物,把鸟巢里的幼鸟掏出来吃了。三个多月后,主父在沙丘宫中饿死。等到主父已经确定死去,才向诸侯发出讣告。主父起初立公子章为太子,后来他得到吴娃,非常宠爱她,几年都不外出。生下儿子何,于是废黜太子章而立何为太子。吴娃死后,主父对何的宠爱越来越淡,又怜悯原来的太子章,想让两个儿子都做王,犹豫不决,所以就发生了动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施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②青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③的的(dídí):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不仅写景,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B.颔联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远近结合,静中有动,使人身临其境。C.颈联写出了友人中进士不久的春风得意,作为朋友作者也深受感染,心情像飘动的旗帜一样轻松愉悦。D.“故国逢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写出了没有友人的日子,将会多么的寂寞。(2)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了这样的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解答】(1)C.“作为朋友作者也深受感染,心情像飘动的旗帜一样舒畅”错误。颈联“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意思是: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可见,“心情像飘动的旗帜一样舒畅”的是友人,而非作者。故选C。(2)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答案:(1)C(2)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寂寞之情。译文: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赏析: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此诗作于公元839年(开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讲因为要走的路很远,要做的事很难,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的道理。(2)《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使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悠久,富有哲理。(3)《将进酒》中,借曹植的当年设宴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心境的两句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毅)(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已)(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恣、谑)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当眼睛出现疲劳症状后,A____。但眼药水本身也是药品,长期、不规范使用易产生依赖,甚至诱发眼部疾病。专家提醒,虽然眼药水的有效期一般在两到三年,但有效期不等于使用期,B_____。普通眼药水开封后有效期一般不超过4周;单支包装滴眼液仅限开启当日使用;①某些含生物因子的眼药水,②一般开封后有效期不超过7天左右,③如果眼药水上注明了特殊使用保质期,④请遵医嘱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典当行艺术品抵押借款合同专业版3篇
- 2025年度蔬菜大棚出售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合作合同
- 2025年农村土地互换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村农业产业链延伸合同3篇
- 2025年度互联网公司收购游戏开发团队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村宅基地流转购买合同3篇
- 2025年度企业办公区深度清洁与环保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厕保洁与节能减排技术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职务秘密及保密风险评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系统机械维护与更新合同2篇
-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医院护理10s管理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层作业设计含答案
- 进化生物学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
- 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 2022年新媒体编辑实战教程试题带答案(题库)
-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报告
- 【课文翻译】新人教必修三 Unit 1-Unit5 课文翻译(英汉对照)
-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