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春江花月夜》(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春江花月夜》(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春江花月夜》(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春江花月夜》(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春江花月夜》(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

一、默写闯关

(-)挖空练习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转绕()甸,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觉飞,()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尘,()()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回,应照离人()镜台。

玉户()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石()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附:记忆导图

在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沏上港港随波丁万里.何处存江无用明

C...7^江流宛转绕芳何・月照花林皆似能堂里流箱不觉飞•汀上白沙存不见

{月手之城Jo-------------------------------——--------------------------------------------

江天一色无纤尘.攸竣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rU.“JI人士代代无力L1-江刀年年银相似不知江月往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j-[月下之思k“­:----------------------------------------------

白云一片去悠悠.灯枫浦匕不胜愁准彖今故我后广?何处相思明月楼?

“『怆楼I.月袋【“1.应即离人妆镜行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I拂还来

忠女计手迹图此时有用不和同.照逐川华流即转鸿帷K£光;不度.m龙潜跃水成文

月下之恃昨夜闲想梦落花.”丁怡存半不还家江水流存去欲尽,江潭落月空西斜

I游于忠UI图O斜月沉沉敏海雾.碉布潇湘无限略」不知乘月几人“1.落月摇情满江树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潴宛

芳霰

汀纤

皎枫

裴妆

帘砧

碣潇

(二)情境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0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

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

子是:(),()o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

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

是:(),()。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

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8.《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

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懵的句子是:(),()。

9.《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

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10.《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

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

1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O

12.《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

(),()O

【参考答案】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6.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9.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0.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1.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二、阅读闯关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枫”“浦”在诗中也常用为离

别的景物、处所。“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显得诗中的离情荡漾,诗意曲折有致。

B.言“谁家”,可见不止一家,言“何处”,可见不止一处。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跳出一户一牖,

走出一人一事,走进被月亮笼罩的大千世界的春夜,望见了天下离人的愁情。

C.“可怜”“应照”二句,诗人不直接书写分离的悲和泪,而是借“月”来烘托,赋予月光以灵

性,描绘出月以悲悯的柔光追随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诗歌节选部分赞叹自然的奇丽,却超越了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讴歌爱情的纯洁,却不局限

于抒儿女别情离绪。而是以月为核心意象,形成了一种景与情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2.清人王闿运赞叹本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请结合节选诗句,分析其语言上“竟为大家”

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追随游子”错误,“可怜楼上月裴回,应

照离人妆镜台”这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故选C。

2.①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节选部分白云、枫树、扁舟、高楼、镜台、卷帘、衣砧等生

活意象,与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卷。

②巧用动词。“玉户”“捣衣”两句用“卷"和'‘拂"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

惆怅和迷惘。③多用修辞手法。作者将月拟人化,“裴回”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月光怀着对思

妇的怜悯之情,一直陪伴着她,不忍离去。诗人借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寄托相思

之情。④问答句式,且四句一换韵,节奏优美而强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在月的照耀

下,江水、天空、枫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以及不眠的思妇、漂

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②巧用动词。“可

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巧用“照”“卷”和“拂”

等动词。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

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多情的月要与思妇为伴,把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

“卷”和“拂”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③多用修辞手法。“可

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以人的动作

和情感,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不肯离开。诗人写出了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

情,月亮一直陪伴着她,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裴回”二字非常传神。④问答句式,且四句一换韵,

节奏优美而强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为设问句,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

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

荡漾,曲折有致。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

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完美地体现了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

(二)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

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

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

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

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

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

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④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

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

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⑤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

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

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

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⑥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

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

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

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⑦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

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

社会与个人。

⑧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

作为人精神秩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

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

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

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

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

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

到和谐的境界。

②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

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

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③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

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

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栗处理好与人民的

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

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④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

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

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

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

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

令''山,刺破青天铐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

涵,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山水分另哂甜恒常与变

化、阴阳等概念。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稳定人的精神,经过山水滋润,人可以从辛劳中获得解脱。

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水”“乐山”把这两者和

谐地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

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

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

胸怀。

D.两则材料在阐释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时,都使用了引证和例证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A.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白居易《长恨歌》)

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蕴含了哪些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

5.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围绕“中国山水文明”的话题展开,就内容而言,两则材料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D

【解析】D.“虽然作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的‘智’和,仁,有所不同”错误,材料二:“仁”跟“智”

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

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2.A

【解析】A.“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都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错误,

老子以水喻道,并不是以此来称道道德完美的人。材料二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

3.B

【解析】A.可以表现“由山水可观天道”的中国山水文明。B.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这是景色描写。与山水文明无关。C.可以表现“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

属于中国山水文明。D.可以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属于中国山水文明。故B。

4.①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万里春江,潮水荡漾,激发了

诗人的深思,蓄养了其开阔的心胸、乐观的精神。②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深刻

认知。长江送流水,个人生命短暂,但是人类代代绵延,强调人类永恒的哲理。③至柔的水却蕴含着

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江流绕原野,长江送流水,气势奔腾,力量无限。

【解析】材料一“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

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人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可见山

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而《春江花月夜》中“潮涌随波千万里”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春江潮水连海平”,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

片,气势磅礴,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万里春江,潮水荡漾,激发了诗人的深思,

蓄养了其开阔的心胸、乐观的精神。由原文“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

的深刻认知。”可知,《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

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长江送流水,个人生命短暂,但是人类代代绵延,强

调人类永恒的哲理,蕴含有关山水文明的内涵。由原文“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

阻力,奔流不息”可知,《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花草丛生的

原野流淌;“但见长江送流水”写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气势奔腾,力量无限。

5.①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②山水赋德、

山水比德、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智”“仁”的道德教诲,德行修养。③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

成和谐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解析】由材料一“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

和材料二“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

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可知,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由材料一“山水

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

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和材料二“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

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可知,山水赋德、山水比德、描述山水的意象来

传达“智”“仁”的道德教诲,德行修养。由材料一“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

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

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和材料二"……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

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可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

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①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讦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讦: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珏比喻秀竹。

1.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

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思及花落何处,

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思考。

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

美。

2.“月”这一意象常常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请辨析赵诗、汤诗、及《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以“月”

意象表现的情思。

【参考答案】

1.C

【解析】C.“由景生疑”错。“一夜桂花何处落”用“桂子月中落”之典。故选C。

2.①同: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赵诗:由“独上高楼”可知。去年与其一起赏月的友人,更显

孤独,他人的欢声笑语,空闻月中卷帘之声,更显孤独,思接千载的宇宙之下也只有自己,月下徘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