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城镇化(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城镇化(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城镇化(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城镇化(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城镇化(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化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

1.理解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和意义(作用)。

2.结合实例或图表材料,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区域差异。

4.运用实例和材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说明应对策略。

必备知识梳理

城镇化的意义

,南京常州o

\无锡(

图a.1985年人口数/万人

O>i000

0500-1000

O100-500

050-100

扬州।•<50

图b.2015年

(1)概念:乡村人口向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建设用地

规模o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占总人口的比例。

[指点迷津]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

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

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水平。

(5)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增长。

②提高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环境。

④增强区域和谐。

2.城镇化的推力和拉力

(1)城镇化的拉力主要有:城市多、收入—、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

设施齐全等。

(2)城镇化的推力主要有:农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生态环境恶化等。

3.世界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

滞。在有些地区,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

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

镇,使大城市人口减少。

城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

镇城镇化推进很快。随

人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

口集中,城区出现了劳

动力过剩、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等问题。汽车普及后,

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

往郊区。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世界城镇化表现

时间表现

18世纪中叶

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很低,增长________

之前

18世纪中叶

世界城镇化速度________,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之后

第二次世界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

大战以后口比例迅速________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城镇化水平。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得多。城镇化处于水平。

4.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当城镇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

境质量就会O

②主要的城镇环境问题:污染、水污染、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

①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城市人口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

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②主要的社会问题:、住房紧张等。

(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

①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城镇化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o

②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

题突出。

③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

以有效解决。

【知识体系构建】

H城镇化含义及主要标志)

"[时间进程)

_世界城镇

1城镇化卜-一化进程

4地区差异)

1城镇化影响)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一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镇化

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镇化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人口、产业由市区人口继续迁往中小

镇,乡村地域转变迁往郊区及郊区农城镇和乡村,大城人口迁回市区

为城镇地域业人口转化为非农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业人口,市中心衰

落,城镇总人口增

生产力的发展,尤城镇人口为追求更

开发市中心衰落

其是工业革命促使好的生活环境,中

成市区人口激增,地区,调整产业结构,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小城镇和乡村基础

因价上涨,交通拥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

集中,城镇数量和设施更加完善,环

产业和第三产业

规模逐渐扩大境优美

图Y一

解(2)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

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2.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思路

(1)要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绿化环境)[修建水床设施)(平整上地)

使水质、水量有城市环境质

知地下水运动

量下降(出

发生变化,城

:市内涝加重城镇化对现环境污染

天问题)

"改变大气成分,,地理环境

影响大气水热一的影响

状况,城市“热圈((

社交通拥堵、

、岛”“雨岛”〕

不^

岩居住条件差

’对城市土地质.一

量产生不良影一

境就业困难]

响,地面塌陷))

生物多样性物

社会秩序

减少圈

〕混乱

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严格控制大城

I就业困难减轻大城市

市规模,分散

发展压力.

城市职能

环境恶化

开发新区,建[缓解城市

城设卫星城,推〔中心区压力

表措,目

市进郊区城镇化

(交通拥堵/现而

病w

对城市进行合

处理好功能

理规划,加强

分区的关系.

[住房紧张,城市管理

提高城市绿化

改善城市

面积,增强市]生态环境,

[社会不安定,民的绿化意识

[典例][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S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D.金字塔式发展

(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题能力培养]

第⑴题:

160()建设用地规模排序前~--2018年

两名的城市,建成区

2010年

120()的面积远远超过其他

13个城市,可判断该2000年

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

8001990年

模式发展

400

0,叶建3叶T

规模排序

第(2)题:

影响城市建

设用地规模

■的因素,

[答案]⑴________(2).________

[借题发挥]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

②读曲线

形态变化

|③读市

|中心人

口密度

|变在ab

、口密度(千人/kn?)人口密度(千人/km?)

160160

120120

8080

4040

048121620048121620

与市中心距离(km)与市中心距离(km)

cd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图

判读步骤分析:

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

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

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

城镇化阶段。

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图a和图c,前者市

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n?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

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2023・广东卷]如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

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

o工业卫星城。产业园、工业区。新城、新区

O开发区、高新区一►生产要素流动

「居住要素流动消费要素流动

1.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2.与阶段I相比,阶段in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随堂巩固训练

[2021•福建卷]下图中,卫星城和新城的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

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

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约27万。

据此完成1〜3题。

•早期卫星城

-=-铁路

—高速公路

萼主城区

1.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多于早期卫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A.建成时间较迟且功能分区明确

B.离大学城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

C.位于两大城市中间且交通便捷

D.地租较低且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2.为了吸引产业和人口迁入,便于生产生活,MK新城在规划时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

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

3.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

A.城市职能转变B.工业集聚增强

C.城际联系加强D.逆城市化加快

[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

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比例(%)

100

90

80

年年年

70♦1989-B-2002*2015

60

50

40

30

20

10

0

距市中心距离(km)

4.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

C.20〜25千米D.25〜30千米

5.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苏州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下图为苏州市同一研究区20世纪80

年代与21世纪10年代的河网密度比较图。

o25一级河流面

2525

54.0202020积

1515百

L5

10度10

3Z.5分5

(.0(L0

k0比k0

mLm

202。5(

//东

kQ)k)

mm。

3。30

))

土地城镇化水平(%)

Z面25三级河流

网2525

.Q5积

2202020

15百15

LL5

150分150

.O5

(L比(L0

k0k0

m&m(

2。5

7N登

k.5)

mQO

)3

3.102030405060708090

土地城镇化水平(%)

世纪80年代—21世纪10年代

(1)据图归纳研究区21世纪10年代土地城镇化过程中一级河流与二级河流河网密度的

变化特征。(8分)

(2)分析城镇化过程对河流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3)请提出修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6分)

必备知识梳理

1.⑴城镇城镇⑵增加上升扩大(3)城镇人口(4)经济发展(5)①经济②

资源③居住④社会

2.⑴就业机会高⑵收入低

3.⑴缓慢加快上升⑵早高晚较低

4.水圈环境污染新区交通(1)①生产下降②大气垃圾(2)①规模规划

②交通拥堵(3)①快速较多②经济发展③环境污染

关键能力提升

能力点

[真题感悟]

[典例]答案:(1)B(2)A

[变式演练]

1〜2.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I向阶段n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

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

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

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阶段HI相

较于阶段I,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

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

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

答案:l.D2.B

随堂巩固训练

1〜3.解析:第1题,根据文字材料“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可知其发

展是依托周边地区资源,结合图示可知MK新城位于伦敦和伯明翰两大城市之间,该位置

资源给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可以依托两大城市的资源,促进新城发展,从而使得城市

得到较好发展,从而使得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多于早期卫星城,C正确。由材料“MK

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可知,MK新城建成时间较早,且功能分

区并未显示,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