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阿长与山海经》素材拨去迷雾——《阿长与山海经》
宝藏综艺《超级语文课》是山东卫视推出的,邀请了全国的优秀语文老师各显神通,给孩子们上公开课。
能来这档节目上公开课的老师,个个都怀揣着十八般武艺。他们各出奇招,让孩子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一季冠军“火驴歌王"邵鑫,我已关注已久。颜值与实力并存。
作为颜值协会代言人的,对邵鑫的颜值自不必说。邵鑫身上的实力是个梗:据说邵鑫当年考大学时,因为太喜欢语文,三个志愿都填了北大中文系。这次,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课,尤其是他的阅读课。
一、他出走课本了吗?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我一开始猜想,老师是不是想要寻找的“链接”,即三段歌词的“文本解读”,来打通学生已有的人生经验——“童年"经历。因此,他在这一段的主问题是:“大家可以通过这段歌词想一想,我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
在6位学生的回答中,邵鑫老师小结了以下几点“链接":
首先是童年应该是一种快快乐乐的,应该是玩的时间要多于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时间。第二个,童年的时候有点迷糊,有点懵懂,对吗?有的时候童年做了一些事情,可能事后我们觉得不太对,但那就是童年。第三,童年的时候我们特别的好奇,我们会有各种各样古怪的问题。第四,大人好像不太理解我们的童年的世界。
从整节课角度来看,老师是想唤醒学生对“童年”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文本中的“童年鲁迅"的生活经验发生共情。
只是,我个人认为,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占用8分51秒的时间去解读“歌词“”会不会发生“走到文本之外"的情况?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在不脱离文本的情况下,阶梯式地去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呢?(如果你有兴趣,我们不妨可以讨论一下)。
我还有一种想法,老师想利用歌词,为这节课搭建一个支架。现在讨论的“童年”,即是为之后讨论“童年鲁迅角度”的一个铺垫。
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他有两次去提到歌词的内容。
比如,在讨论“阿长喜欢告状的时候”,老师小结:“其实我们心里面是爱的,但是有的时候带着点情绪,再加上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不成熟,刚才那段歌词里都唱了我们是贪玩的,然后我们是懵懂无知的,迷迷糊糊的。”
在讨论“《山海经》的特点"时,老师提醒孩子们“那么当我们一个小孩喜欢不合实际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叫它叫什么?还记得前面那首歌吗?我们同龄的特点叫什么?从里边给我找词。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孩才会喜欢这种书?幻想!还有什么,好奇,对不对?所以其实这本书是不是满足了我童年的幻想和好奇的一本书,然后我特别喜欢,我想要,但是大家都不给我找,懒得理我。请问这个时候我的感情用歌词听完之后,我让你们总结的童年特点里面哪个词?”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老师把“歌词"作为跳板,径直跳到他的解读中去,试图建立童年学生与“童年鲁迅”的链接。这样会导致的是,学生在文本中随老师的想法在找东西。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叫什么》中不太认同这样的做法,说:“一篇散文由章法统贯的言语,变成了散乱语句的杂货铺,学生们从中随意截取,并把截取到的语句作为跳板。"纵观这节课的内容,我是真的看见的,更多与邵鑫老师的个人解读息息相关的内容,至于文体,我确实没有太找得到其中的痕迹。
因此,从我写的之前的三节观课而言,老师这节课的“起”,没有走主流路线。写到这里,我开始变得纠结起来,这首歌词所引发的“童年”,到底算不算能够在学生心里种下的那颗种子,能够伸展至文本中去。这也许就是下面我想谈到,我眼中邵鑫老师对文本的解读。
二、他的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
我第一次观看这节课的时候,只关注了一个点,我想看看,在这个节目里,明星教师会不会提起“阿长是个怎样的人?”的问题。一旦将这个问题成为话题中心,就没有必要看下去了。毕竟,依体而教。
一篇写人散文,它的目的不在于人物的形象,而是作者在独特境遇下对这个人物的感触。在这篇文本中,我们要去寻找的,是鲁迅先生眼中的阿长,是鲁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是任何人从未见过的。
老师的正常“起":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我们在中学的课文,它的名字叫做《阿长与山海经》。
接着,从课题入手,将课题的6个字分为两个板块来讲。分别是:阿长,《山海经》。
板块一,关于“阿长”(使用近三分之二的时间)
(原谅我,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尽量地判断)
主问题:“阿长"是一种什么样的称呼?(褒?贬?)
追问1:这篇文章里面讲了阿长的多少故事?
追问2:为什么这么多故事,标题里只提《山海经》,而且为什么还不跑题?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阿长与山海经》当中的那个控诉的鲁迅,是一个童年的、懵懂的、贪玩的、喜欢告状的鲁迅,这个时候他所控诉的阿长真的是个坏人吗?并不是坏人。所以大家要去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叫《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阿长是同年鲁迅里面跟他相爱相杀,管他那个人,懂了没有?)
追问3:这是一个什么写作手法呦?
(所以大家一定要看明白这里面的阿长,虽然感觉表达的是一种憎恨的感觉,但其实那是因为童年的鲁迅不成熟,很懵懂,很贪玩。)
前面我提到过,邵鑫老师主张柯南破案一样的阅读。以上的问题,我只是通过逻辑择取出来的部分,其实还有更多。有22个学生回答了问题,参与度很高,卲鑫老师的个人风格也很鲜明。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电视节目效果的问题,很集中的去表现。关于不断追问,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不在我讨论的范围内。
程翔老师说,“一个老师对文本解读有多深,站在课堂有多稳”。
首先,三个追问。
追问1:这篇文章里面讲了阿长的多少故事?这是对内容的理解,是讨论写了什么的问题。
追问2:为什么这么多故事,标题里只提《山海经》,而且为什么还不跑题?这是文章的写作意图,讨论为什么写的问题。
追问3:这是一个什么写作手法呦?这是文章的语言形式,讨论怎么写的问题,它是文本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是一个完整的文本解读。只是这里更多的讨论的是问题1和2.老师自己也说了关于问题2:“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手法“欲扬先抑”,倒是讲得不多。
老师:我们心里面是爱的,但是有的时候带着点情绪,再加上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不成熟,刚才那段歌词里都唱了我们是贪玩的,然后我们是懵懂无知的,迷迷糊糊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一些情绪,那我为了表达最后对他的爱,我一上来先写,在我有小情绪的时候,我觉得他可讨厌了。这是一个什么写作手法呦?有同学脱口而出,手都顾不上举,来,告诉我!
生21:我觉得应该是对比。
老师:你觉得是对比,就是先写一写,说它有多坏,对,再写一写他有多好,对,然后这是对比。
生21:然后反衬出后面这个阿长对我的多好。
老师:对,反衬出多好。那前面的为什么要写多坏呢?
生21:烘托那个情绪。
老师:烘托情绪。好,请坐。很多同学觉得,这个先写多坏,后写多好,这个叫对比。你要说什么?来!
生22:是欲扬先抑的,
老师:欲扬先抑,很好。什么叫欲扬先抑?
生:就想要那个赞美他,先说一些他不好的事,强调他那个.......
老师:你觉得欲扬先抑是这个东西?好,请坐。他讲欲扬先抑很有趣,我估计很多同学都是这么去理解欲扬先抑的。欲扬先抑你认为是?我本来想说你好,但是我先挑点不好的说一说。比方说我觉得你特别聪明,但是我要首先说你这个人长得很丑,然后这个丑到每次见你都想吐,说完之后下一段,但其实你也挺聪明的。这叫不叫欲洋先抑?为什么不叫欲扬先抑?这叫精神分裂对吗?哈哈哈,你到底喜欢他不喜欢他?你前面说我这特讨厌他,后面说其实我也挺喜欢他。有问题,欲扬现抑的目的是什么?扬还是抑?你的目的是表扬,所以你前面的那个叫“看上去"是批评,实际上是真批评吗?你就算批评也得是谁错了,是你自己错了,我批评你,你不好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不成熟,真是不好意思,不是你不好,所以大家一定要看明白这里面的阿长。虽然感觉表达的是一种憎恨的感觉,但其实那是因为童年的鲁迅怎么样不成熟,很懵懂,很贪玩,看懂了吗?
老师很努力地将学生带到“童年鲁迅”的情境中,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情境,才能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
其次,聚焦“阿长"。
说阿长,从称呼入手。学生说了两种想法:
生7:这种称呼很非常的亲切,所以说明了那个阿长是作者在身边很亲近的人。
生8:鲁迅,嗯,有时候叫他阿妈。嗯,到憎恨他的时候会叫他阿长。
老师:憎恶他的时候就要叫阿长,对吗?好,请坐。来,我们一起看一下阿长与山海经的第一段。常妈妈已经说过是我的一个女工,一向带着我的。那说的阔气点就是我的保姆。接下来他讲到了三种对这个人的不同的称呼。第一种叫长妈妈,长妈妈。这种称呼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请从文章当中找到一个词。哪位同学找到了立刻举手。这么快,好。
生9:他有说到过略带,似乎略带一些客气的意思。
老师:所以只要一个词,
生9:客气
老师:非常好,请坐。是不是很客气?我很客气的时候叫你叫常妈妈,那么后面就讲了,只有祖母叫阿长。所以如果客气叫长妈妈,那么阿长是什么样的称呼?
生10:憎恨的称呼。
老师:憎恨,现在还没有读到,憎恨就是读到现在为止,我们说客气的时候叫长妈妈,那只有祖母叫阿长,说明祖母这个称呼怎么样?不客气,很棒。所以,首先阿长其实是一个不客气的称呼。大家不要觉得今天我们叫阿什么觉得挺亲切,你得分人的,对不对?所以在这里面阿长感觉并不客气。而我是什么人?我是一个小孩,她是带我的人,结果,我平时叫它叫什么?叫阿妈,你会发现连长都没有叫阿妈,这是什么样的称呼?非常的亲切,亲近、熟悉、喜欢,对不对?就像你们叫你们的妈妈也可以叫妈,不用那么多,对吧?不用说哎,姓谁的妈?不需要这样的,那关键后面还有一句,等到我憎恨他的时候,憎恶他的时候,比如说当我知道了谋死隐鼠的人竟然就是她,我也会叫他叫阿长。所以大家要去想一个问题,阿长这个称呼在文章里面是一个喜欢的态度,还是一个贬低的态度?贬低的态度,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最后要表达的是鲁迅的爱还是恨?爱,你为什么叫阿长与山海经?你不应该叫阿妈与山海经吗?有没有人能够想明白这个问题?好,想不明白很正常,因为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节课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邵鑫老师能透过标题挖出一层一层的文本深意,他是如何“教”给学生的。我们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在课堂上阐释教师自己理解的结论,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听教师阅读。第二种,根据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教师许可的结论。第三种,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起点,引学生学习、应用合适的阅读,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结论。
我理想的课堂是最后一种,它是共生的。我在复盘这节课时,比如上面学生谈到“这种称呼很非常的亲切,所以说明了那个阿长是作者在身边很亲近的人”,我们能不能不着急去辨对错,让她自己谈谈是如何解释的,再由其他学生来评价,我们多一些倾听的元素。这节课,老师说的是不是太多了,总怕孩子们飞起来,因此感觉邵鑫老师就是上面第二种,落脚点在结论上。
第三,一组演读。
以下学生开启“吐槽模式”的内容(学生评价)
(中括号部分是我加的点评)
生27:他不是还没有《山海经》吗?他非常想拥有,但是他还没有。【学生找到了演读内容的错误,他在文本中】
生28:就是当时他就是还没有那个图书馆,如果有图书馆的话,鲁迅他就不需要再天天盼望着他就可以直接去那个图书馆看了。【学生的思路在文本中,找到失实的地方】
生29:《山海经》明明是他很渴望很想要的东西,但是他这里表现的语气和他心情都很平静。【学生能根据所听以及自己所读,判断情感,确定语气】
生30:就这里面阿长他是那个不识字的,但因为他不识字,所以他怎么会知道图书馆?【学生在进行推理,思维活跃中】
老师:鲁迅手上是没有《山海经》的,所以你不能来说你在看什么书,肯定是有问题的。【点出思考的新方向】
老师:这个时候阿长是过来应该问个什么问题。你觉得是对的。
生22:你这几天都在想些什么?看你总是走神。
老师:这个时候鲁迅应该怎么回答他?
生5:我正在思考一本书。
老师:你正在思考一本什么书?
生5:《山海经》。
老师:是个什么书?
生5:一本有图画的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老师:多有趣。
生5:我觉得非常有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物业市场推广合作合同
- 2024年格力空调质保与安装服务协议
- 2025幼儿园园长聘用合同
- 渠道沟通机制建设增强协作效率
- 瑜伽馆广告牌建设合同
- 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三违行为预防与干预体系
-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甲醇-水精馏填料塔的设计
- 吹风机成品过程质量控制检查指引
- 中介人合作协议(模版)
- 财务管理制度-家电行业
- 班主任工作满意度测评表
- 德国WMF压力锅使用手册
- 沥青路面施工监理工作细则
- 《寻找消失的爸爸》(图形)
- 《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读后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默写版(直接打印)
- PDCA循环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