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5篇材料)_第1页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5篇材料)_第2页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5篇材料)_第3页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5篇材料)_第4页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5篇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5篇材料)第一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一、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1.教学秩序情况良好的教学秩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经济管理专业严格执行教务处《关于调、停、代课审批管理办法》,严把教学单位调停代课审批关。2013年度经济管理专业共审核批准了各类调停代课申请30余次;严格执行教学事故检查与处理制度,2013年全年无教师发生教学事故;无考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教学秩序良好。2.课堂教学质量2013年,经济管理专业构建了院、系部督导员以及学生教学信息员一起的三级教学督导体系。全专业共组织完成160多课时的随堂听课,涉及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不同授课类型、不同教师类型30人次。系部督导随机听课,每期召开2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反馈情况表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整体较好。制度化、规范化的督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2013年,学生评教参评率达95.34%;评教数据中,课程评测结果为“优秀”的占80.67%,教师评测结果为“优秀”的达84.02%,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3.课程资源情况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实行选课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是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学校课程资源的需求。学校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资源,以此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结构多元化的需要。2013年,全专业一、二、三年级共开设各类课程34门次,合计可是2576学时,其中实践课程1434学时,占55.67%,理论课程为1142学时,占总课时44.33%。麦可思公司完成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2年度报告》显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满意度为较满意。(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经济管理示范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实施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养成,鼓励倡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2012年-2013年度,全专业学生参加全院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市场营销策划大赛一等奖一个;参加重庆市高校娃哈哈市场营销大赛,荣获重庆赛区二等奖;参加重庆市企业模拟管理技能沙盘大赛,荣获重庆市赛区二等奖;参加2012年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创业策划大赛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二个。(三)师资队伍水平评价1.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状态近几年,全专业一直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较快,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队伍建设正在从规模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提升型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9月,全专业引进专任教师4人,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0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人,占5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100%,全专业生师比为13.7:1。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职称及以上的教师占46.7%。2.兼职教师队伍结构状态学院坚持校内专任与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针,各专业都有计划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由校外具有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止2011年底,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库的数量达296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的有199人,占总人数的67.2%;专业技术职务较高,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8.04%,中级职称占40.20%,充分发挥了兼职教师在讲授技能课程、担任实习实训指导工作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3.专职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状态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实施“四四三工程”,开展“二五六行动”,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育人体系。目前,学院拥有专职学生管理队伍共54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0人,占总人数的55.56%;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83.3%;已经连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5年以上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38.9%。教学管理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专业技术职务、学位、年龄结构更加合理。2011年,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共有4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3人,占总人数的47%;年龄在36~45岁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30.6%;已经连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55.1%。(四)毕业就业状况评价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也是衡量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学院作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积极应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强化就业导向,统筹毕业生顺利入职与长远职业发展,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全面实施就业服务强基工程,精心打造职业指导品牌特色,不断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11年底,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37%,在全省同类学校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根据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的“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显示:学院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6.9%,比我院2009届(95.1%)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示范性高职2010届(89.8%)高7.1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例”为3.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2.3%)高1个百分点;就业竞争力指数为88.8%,就业对口率61%,职业吻合度为44%。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五)社会声誉根据学院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完成的《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2%,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79%)高13个百分点;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的比例为68%,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60%)8个百分点。根据学院历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具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团队精神与纪律观念强;毕业生总体质量高。学院以优良的办学传统、显著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良好评价。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纺织服装周刊》、《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都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报道,并予以充分肯定和良好评价。学院连续七度被评为“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4.针对岗位需求,科学设置课程(1)逆向式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满足于京郊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点,以职业岗位(群)剖析为起点,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分析为重心,以行业、企业专家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合作为指导,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逆向性地开发设计核心课程及其支撑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文化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应职岗位(群)能力培养为目标,产学研“三位一体”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学院各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淡化系统性,突出应用性,重点抓整合,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为前提。专业课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重点抓整合,体现综合化、模块化,如园艺专业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和肥料、气象、农业微生物等几门课程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金融与保险专业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结算3门课程整合为“国际汇兑与结算”等;技能训练课通过整周集中训练的形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技能。为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各专业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师在企业和京郊乡镇兼职、社会需求调查等方式掌握行业和岗位的最新动态,确保教学内容先进性和针对性。如园林专业根据北京绿地种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了绿地养护课程;计算机和网络专业与专门从事幼儿教育软件和硬件开发与生产的高科技IT企业北京快乐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定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书,根据协议的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增设了动画制作等课程。(3)以精品教材为契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学院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定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意见”,作为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依据。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精品教材建设立项工作,近年来承担了《果蔬贮运与加工》等4项市教委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同时以精品教材建设为龙头,紧密结合学院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农业推广》等高职高专教材48部,其中担任主编、副主编20部,在教材编写中,充分反映学院的教改成果,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由学院教师主编的《宠物疾病诊治》等3部教材被评为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参与编写的《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等22部教材为21世纪农业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编写了多本实践教学指导书,鼓励教师开发和制作课件,基本形成了一套反映我院办学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尽可能的选择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建立了任课教师初选,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分别进行审核的三级教材选用审定制度。通过严格选用管理,学院近三年高职高专教材的选用率达到了64%。5.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强化职业能力训练(1)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体系。①从职业能力结构要求出发,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院按照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建立。通过对各专业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和调查研究,并经过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讨,设计出各专业的能力结构模块,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了由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和实验、实习、实训三种方式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各专业制订了与理论教学大纲配套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训课程大纲及实践实习指导书,做到集中实践教学与课程实践教学、单元训练与综合训练的合理配置和有机联系。各专业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建立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明确各实践教学科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明确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同时,各专业已建立起职业技能测试试题库。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确保职业能力训练效果良好为保障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运行与管理中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进行单独设置。由教务处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各系全面负责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各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时间和组织上给以充分保证,并严格按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做到“六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各专业都设有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实践训练课程开出率达100%。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强了实践教学,确保了职业能力训练的良好效果。③高水平、多功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本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重视功能、强调特色的宗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学院实训基地建设,优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拓展实训基地的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及技术开发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学院遵循校内实训基地实景化的原则,加大投入,先后建立和改造了实训基地和实训室,使学院校内实验实训场所达到61个,较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环境充分保证了学生在校内的各项技能训练和实习。◆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与功能。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充分发挥学院和各系两个积极性,本着与校外实习基地互惠互利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社会。学生严格遵守校外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与生产操作规范,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增强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合作精神,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目前,学院已建立近80个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毕业综合实习、职业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④以“就业为导向”,及时更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学院始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学院与企业互动,深入了解各职业岗位技能的变化,随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符合实际用人单位需求。(2)推行多证书制度,增加就业竞争力①积极推行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制度英语教学加强针对性,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积极组织英语专题讲座,开办英语角,建立北京市英语口语考试中心,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2004年英语取证率为16.7%,2005年为31.3%。针对我院生源主要来自农村远郊区县,计算机教学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2004年计算机取证率为47.9%,2005年为81.2%。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院要求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实践教学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同时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功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4届毕业生取证率为73.0%,2005届为95.3%。其中重点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始终保持参试率100%,取证率100%。(四)严格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教学质量监控一直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点和特色之一。学院切实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严格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逐步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学院注重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机构设置健全,结构合理,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运转规范有序。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以系(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重视教育管理研究工作,把深化教育管理研究作为提高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学院每年的科研立项均设有教育教学管理专项课题,已完成3项全国性研究课题,公开发表教育管理研究论文81篇,有多篇在省部级评比中获奖。学院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制度健全,管理完善,运转有效。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已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把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作为学院的“党政一把手工程”,强调此项工作必须做到机构、人员、资金的三到位,要求在学生就业工作上,必须做到指导全过程、服务全方位。全院在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方面形成了一个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校内外结合、全员参与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从而取得了显著效果。2.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在“规范办学、依法治校”思想的指导下,学院大力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编制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30个相关文件。对各方面和各环节都做了详尽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真正做到教学管理有章可循,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明确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1)确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院根据教学各环节的要求,明确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一是教学文件。如制(修)订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选用教材、专业教研室活动、毕业实习等均有相应的文件进行规范,为学院规范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中明确了教师的任职要求,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或讲义、授课计划、备课、讲课、习题课和课堂讨论、课外指导、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均有明确要求。三是实践教学。由教研室制定实验实训实习大纲,指导教师严格按要求组织教学、制定实习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毕业实习由各系各专业委派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教师和聘请校外实训基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聘请和职责要求、选题、实习过程管理、论文修改和答辩以及最后的成绩评定都有明确要求。四是考核。学院对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要求进行考核,从命题、试卷要求、考试安排、考核过程、考场巡视、试卷评阅、监考及考试违纪处理等均有相应的要求。五是督导。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试等环节进行督促和指导。六是日常运行。在日常教学中,教务处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和考表,建立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认真执行,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和课表变更的审批。(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通过学生、督导、教师、社会等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控制,建立了多元化的、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部质量监控是由学院各层次的质量保证活动所组成的网络,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不同层面的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等;外部质量监控主要由社会、行业组成,如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社会需求调查等。通过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使我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①内部质量监控学院确定了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后,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各系配合教务处和教育研究督导室进行信息采集,由教务处和教育研究督导室联合对所采集信息进行汇集、处理和调控,并及时进行反馈,形成了有效的纠偏和激励机制,现已形成制度。一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办法。学院制订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办法》,该评价体系由系部主任评价、教务处评价、督导听评课、学生评价四部分组成。根据各部门评价结果统计,得出教师综合评价,并对综合评价效果较好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二是督导听评课和巡视制度。根据《督导工作条例》,学院每年都要聘请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兼职督导员,通过听评课和巡视,了解和掌握教学一线情况。三是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由教育研究督导室组织学生评教工作。学生评教的结果经相关人员统计后可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对学生评价中的建议和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并进行反馈。四是教学检查制度。分为定期检查和抽查两大类,各项教学检查的结果均需通过一定的形式及时进行反馈,通过各项教学检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和总结,加强和规范了教学管理,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五是听课制度,主要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两方面。通过听课,加强了教师间的业务沟通和相互学习,形成以老带新、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教学氛围。同时也要求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六是教师评学制度。期末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实践情况和期末考试给予相应的评分;学院组织教师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②外部质量监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离不开社会评价。为了更准确、更客观、更全面地收集社会对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学院要求各系各专业和招生就业办公室组织相关调研,主要有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三方面。首先是由各专业对北京地区与本专业有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及时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高职人才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为调整培养方案的依据,做到教学与市场“零距离”。其次是由各系协同招生就业办公室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我院毕业生与市场的对接程度,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调整相关教学内容,为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是由招生就业办公室协助各专业做好新生素质调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基础,及时提出建议,调整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真正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六)重视“出口”,认真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2003年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以“一把手工程”为标志的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建立并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做到:就业指导全过程,就业服务全方位,努力做到三个千方百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院学生的就业率2003年为81.25%,2004年为98.68%,2005年为98.86%,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2.93%,就业率排在同类院校的前列。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对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据统计,我院学生80%以上来自于北京远郊区县,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也以京郊农村和涉农类行业居多,其中近60%的毕业生就职于远郊区县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近75%的毕业生服务于农、林、牧、建筑等行业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初步实现了学院为“三农”服务、为郊区“三化”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京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篇:手术质量评价与整改2012年10月手术质量评价及整改措施1、本月手术总例数42例,Ⅲ级及Ⅲ级以上手术23例,占54.76﹪。平均术前住院日:4.69天;2、住院重点手术(半月板摘除术)总例数1例;死亡例数无;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无;平均住院日7天、平均住院费用:7852.58元。3、无14日及30日再住院病例。4、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人1例:多发性骨折,股骨干骨折漏诊(9月入院)。5、抗菌药物管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上月有所下降,但仍较高,未达标。其余项目均达标。6、择期手术后并发症:5例,均为生理/代谢紊乱。7、手术后感染例数:5例,1例为I类切口手术术后感染,其余均为Ⅲ、Ⅳ类切口术后感染。整改措施:1、严格按照诊疗常规进行诊疗工作;加强本科室的常见急重症病人抢救流程培训,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层层把关,防止漏诊;2、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培训,根据骨科手术病人的特点:大部分患者均为I类切口,因此大幅降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比例尤为必要;3、加强对无菌操作的培训,认真学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落实《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及操作规程》,减少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对于手术部位皮肤条件不好的患者,应优先选择微创治疗技术,如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等,减少手术造成的创伤,提高感染患者的治愈率。5、加强患者为手术期的管理,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术后积极补液,降低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降低生理/代谢紊乱的发生率。第三篇:水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各关键环节实行全方位监控与评价,以教学运行管理为主线,以评教、评学、评管工作为重点,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组织运行机制。一、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首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一是建立考核标准。为了达到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横向应建立统一的基本标准,即在同类型、同层次学校的同专业之间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纵向应建立分段成品考核标准,即在中职与高职、高职与中介、中介与企业之间建立必要的分段考核标准。二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为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师资配置合理性、实训条件保障可靠性、管理严谨规范性的要求,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建立统一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做到过程监控、检查机制、事故评判以及考核标准、考核组织、考核方式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其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一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培养目标,即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了解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个主要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群的经验性操作技艺,能够做到“零距离”顶班上岗;能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二是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采取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组织和评价程序。三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上下游、内外部结合的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以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和不断更新机制,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原则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监控侧重于过程,评价主要考查结果。一种知识体系或一项技能的形成,依赖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个教学过程又是“教”、“学”、“做”群体间彼此作用的过程。因而,监控与评价既要考虑主观因素,又要考虑客观因素;既要针对教学的结果,还要针对教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揭示教学双方个体和群体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况,确保监控与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客观性。二是准确性原则。只有准确的评价结论,才能真实反映教学状况,体现其真正的应用价值。为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应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价数据、信息的精确性、真实性。三是动态和静态结合原则。动态评价强调过程,是在某个特定教学时段内(如某课程或某项技能训练过程始末)以时间为序,获取信息后进行综合处理的评价方式,得到的评价结论真实性强,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静态评价是在特定时间内(一般在一个教学过程的后期),一次性获取全部相关信息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程序简单,时间周期短。四是广义评价和狭义评价结合原则。广义评价亦称综合评价,它是对教学活动全过程及与其相关的其它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可全面反映在教学话动中的个体与群体、教学与管理的综合情况。狭义评价亦称单项评价,它是以评价教学群体或个体在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为宗旨的评价方式。三、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组织体系及内容为了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适时监控,根据监控与评价的原则,组建以院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校内督导组织,负责对教学活动的检查、督导、考核与评价(主要以自查、自评)的形式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具体的监控与评价。1.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监控与评价。在整个课程方案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涉及课程开发的实际应用,因此,对其实施评价应由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企业专家三方评价人员组成。评价的内容包括:①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点监控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是否与企业人才要求一致,着重分析评价其适用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每年评价一次。若一定比例的专家组成员(如30%)认为课程达不到知识目标要求就应修改,及时调整计划。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重点监控指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深度、广度。专家组中一定比例的人员认为课程内容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应予以调整。③教材建设。教材的监控和评价因素主要包括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创新性、先进性和学生的满意度。而监控的重点是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和创新性,应及时反映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等。2.教学条件的监控与评价。实施对设备条件的监控与评价,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保持职业院校特色的重要前提。监控的重点是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①对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监控。各专业都必须具有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当出现缺乏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时,应及时补充或更新。②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监控。学校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当某实训基地发生变故时,应及时调整。③对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有量的监控。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规定,当生师比、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计算机台数、语音室、生均图书数量等达不到要求时,要及时提出预警。3.师资队伍的监控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全过程,其实现的前提是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工作内容包括了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教学督导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队伍、兼职质量信息员队伍和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务处管理人员、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组成,教学管理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支队伍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管理队伍主要由学生处管理人员、各系副主任、各班主任组成,学生管理队伍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到合作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分析,全面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教学督导队伍的组成坚持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聘请了4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系统认识且分别来自校内、校外、企业的督导员,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教学督导队伍始终坚持“以督导学、以督导教、以督导管”的教学督导工作方针,对教师教学指导、教学反馈、教研教改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队伍主要由校内专家、兼职教授、校内研究骨干组成,这支队伍主要围绕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现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咨教服务等,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队伍主要由校内外学生指导教师和具有稳定工作的毕业生组成,这支队伍在学生成长指导、质量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交流反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手册》等,及时反馈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适应性等方面的信息,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主要由学习成绩优秀、素质优良的在校学生组成,这支队伍主要是协助教学督导员队伍、兼职教学质量信息员队伍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参与教学质量调研等,在教师、督导、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师资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控与评价的主体,由学校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和行政部门构成。二是监控与评价的指标,可从教师结构、教师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其中,教师结构含学历、职称和工作经历3方面内容,应分别满足评估要求;教师素质评价,应根据教师的一贯表现,从社会服务能力(包括科技研发、推广、咨询等)、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技能、新技术掌握应用等方面由学校评价认定。三是监控与评价的反馈,在人事、教务、行政等部门提供的监控报告基础上,由学院领导对监控结果进行分析并将整改决策反馈到主管部门。监控与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包括师资建设规划、建设计划及其落实情况,教师进修学习、培训提高情况、师资结构改善情况等。②专职师资方面。教师的数量监控主要通过师生比进行;师资质量主要通过教师的学历构成、年龄构成、职称结构、技能构成、科研水平、师德教风等反映;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应达到规定的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规定的要求。③兼职教师方面。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要基本相适应。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应达到规定的要求。4.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其工作成效、管理队伍素质及其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教学计划及其运行、招生管理及生源状况、教学监控及信息反馈等,其重点是生源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运行管理情况。学校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要从根本上调动师生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对生源的监控与评价。学校发展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充分了解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不同,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各类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基础不同,发展与成才也就不可能都走同一条路。因此,建立生源的监控和评价机制,应当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对生源的监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招生规模:要切实“以满足社会有效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为重要参考,调控专业招生规模。②新生素质:要对招生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新生成绩进行系统分析,全面了解本专业生源基础知识、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状况,并与本届其它专业、其它学校,以及往届生源比较,以便合理调整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进行教学监控与评价。应重点从教学规范执行、教学计划大纲执行、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实施监控与评价。教学规范包括教学准备情况、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仪表、语言表达、教书育人等;教学内容包括准确程度、深广程度、熟练程度、计划执行情况等;教学方法及手段包括因材施教、启发思维、联系实际、重点、难点、教学手段等;教学效果包括学习气氛、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等。再次,对学习效果的监控与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或效果的监控是实施学习质量监控的重点。对学习成绩的监控是对理论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和对实践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理论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考查和考试建立起学生学习成绩的预警机制。实践课程学习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技能训练、岗位实习或毕业综合实践实施监控。对于生产见习或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需要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兼职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三方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指导和考评,并做好记录。学院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企业订单培养到企业定制培养,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到校企共享共用资源,从企业冠名到企业投入建立二级学院,通过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等制度,形成校企共育人才、共享资源的良好局面。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特点,除考核分析学生的操作技能外,还应考查学生的实习态度、工作作风、诚信、遵守纪律、遵守操作规程情况等。最后,对运行管理的监控与评价。教学运行管理即教学过程日常管理,重点监控与评价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及工作成效、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落实情况、教师执行教学规范情况等。5.人才质量评价。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环节标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并完善《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管理的若干意见》、《新生入学调研制度》、《各教学环节检查制度》、《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等制度,明确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管理、顶岗实习等进行重点监控,形成了过程管理严格、绩效考核科学、持续改进明显的质量保障体系。重点是一对必备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职业能力与素质评价。包括必备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合格率、职业技能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如达不到相应要求,应及时预警。素质方面包括学生遵纪守法、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修养情况、考风考纪情况、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活动等,对表现较差者及时预警。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建筑类证书体系虽然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行,但无论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在现实的个人发展生涯中,往往还是学历证书重于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这二者相互之间还缺乏有机的衔接、沟通和转换的通道。建立高职高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机制,是构筑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学生参加专业规定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如达不到相应要求应予预警。三是毕业情况。毕业生毕业情况监控与评价的重点指标是毕业率。毕业率从总体上反映毕业生符合人才培养规格、达到毕业质量标准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也是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当毕业率达不到一定要求,或连续两年毕业率呈现下降趋势时应及时预警。四是就业情况。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教学目的,最终必须体现在学生毕业就业上。就业率是体现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就业率实施监控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就业监控与评价重点是就业指导与服务组织、就业网络建立与运作成效、毕业生就业力(能力)与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家长对学校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满意率等。对就业率连续两年走低应及时预警,或调整专业结构,使之更适应社会需求;或调整课程结构,或加强管理,增强职业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五是社会评价。指集团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每学年对以往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开展一到二次“满意度”调查。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度或称职率低于一定指标时,则应该及时预警。第四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而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长远规划的历史工程,是一项难以一时测评效果如何的细致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到各类环节的综合工程,因此如何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对以后工作开展具有深刻影响。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在一定意义上与工业生产有类似之处,但大学人才培养毕竟不同于工业生产,大学人才培养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质量评价而言,工业生产自然有一套行之明确,并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工业绩效也有较为规范的考核体系。然而,若挪用这一思路,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绩效大小以为存在一个规范标准,这无疑忽视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因此,针对当前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强调,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教学是其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应该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生命线的观念,只有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切实把握工作的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需要长远规划的观念教育本身是一种教书育人的细致工程,而大学要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服务社会,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积累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同所有的产业一样,都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工作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而是一项特殊产业。它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收回成本,更不可能直接实现价值增殖的生产过程。教育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生产智力劳动者这种特殊产品为主的生产劳动过程。通过学生毕业以后,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增加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教育这一特点的切实把握,有助于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独特逻辑,即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思维来考虑教育问题,人才培养是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工程,不能以常规思路来看待。(二)把握相对灵活的标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比作生产智力人才的工厂,然而这一工厂出厂的产品合格与否,却体现了对大学人才培养独特性理解的正确与否。对教育产业的效益评估既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计算,也不能以毕业学生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更不能以产生名人的数量来佐证,而必须以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为尺度,由社会来评判,由市场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也必须多样化,用精英教育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与标准,难以衡量和评估当前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大众化阶段仍然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即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如卓越的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人才,以及经过实践磨练之后有可能成为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的人才。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本身要求确定什么是高层次优秀人才,而这必然需要相对灵活,不求一致的人才标准。(三)形成优胜劣汰的危机意识教育虽然不同于一般产业,但在当前条件下,担负人才培养的单位仍然组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而每个教育主体,便是具体的大学,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领域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存在的事实。教育领域同时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市场,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优劣,即人才的质量,大学竞争是以质取胜。鉴于教育领域事实上存在的竞争性和垄断性特点,大学管理者就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如何在当前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考虑如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便可能形成品牌意识。在当前大学中,类似北大清华等大学之所以有较强说服力,除去历史盛名的余惠,在教育领域里能保有竞争优势,核心因素在于提供人才的高素质,而非高数量,这是勿庸置疑的。当前大学的数量增多,大学的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各个大学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一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别使各自拥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对于具有一定偏好的用人单位来说,某些学校作为生产者可能在短期内占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就使各个院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使得原来占优势的学校可能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这都要求高校管理者树立质量意识,树立竞争危机感。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须要有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因此,如何在可行性上进行考核体系构建的思路,成为一个极度重要而又日益迫切的问题。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明确人才培养重要性前提下,进一步的工作便是对如何评价人才质量培养的成与败。在理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基础上,对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一)宏观调控角度的若干评价思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外延拓展的同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部分本科院校和所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甚至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不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此对于人才质量评价也就需要兼顾几个客观背景,在此背景下重构质量观念,而后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其模式与方法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其次不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他们达到共性要求的时间、途径会有差异,因而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也要因人而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需要考虑到受教育者个体的情况。高等教育质量,其根本是指高等教育之下,大学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它是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的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因此,考核评价大学人才的质量标准从来就不是单一或唯一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价乃至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有必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这是评价人才质量的个案前提,对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必须把握受教育者自身特点,既不能以评价对象的个别性概括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程度,也不能用宏观化的人才质量推导个别,这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认识到的。2.尊重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人才培养尤其是学术性人才培养较受重视,传统大学大都依据这一维度及其价值等级来设置专业和建构课程体系。到大众化阶段则要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尊重教学自有规律,在对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及其相关性的理解上树立细节化的考核观念。3.由于教育成品的消费者——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的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使得所谓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相应的,人才的质量标准也因此变动,这一变化由于应用人才培养增加,大学的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及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而更为突出。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等等的培养,都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提出了具体化分析的要求。对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质量评估,“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相关性”这一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对于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甚至职业大类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偏重与知识、技能和素质,“学科”这一标准就相对淡化。因此不同标准的价值等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丰富多样性,正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给予充分认识和尊重的。(二)建立细节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1.教学巡视检查考核制度大学人才培养立足于系统化的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各个大学有必要建立教学巡视工作委员会,组织教学巡视员,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时的巡视检查,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这有利于强化师资力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环节,在源头之一进行细密的考核测评,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同时大学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专门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大学人才不是抽象的人才,而是具体的各个专业相关的大学人才,因此要对人才质量如何进行评价,有必要对各专业的合理性,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大学或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各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并可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开展教学情况调查研究。这是面向人才培养软件设施的专业考核。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人才的培养还需面对市场竞争的特点,因此,各大学有必要明确自己在人才培养上处于什么地位,这就有必要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得到若干启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切实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官方组织的教学评估、评价工作。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应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起到了支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而建立必要的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推动教学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参考文献[1]胡方茜,等.网络化:建立教师考核体系的最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2).[2]窦生刚.建立指标管理考核体系的意义及要求[J].航天工业管理,1998,(8).[3]王卓,等.建立规范化的考核体系,实现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科学化[J].中国高教研究,1996,(4).[4]曹嘉辉.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立[J].经济师,2003,(9).[5]田官贵.略谈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江汉论坛,1999,(6).[6]宋维红.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确立新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1999,(6).[7]乔秀柏,等.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4).[8]黄家泉,等.知识经济对高校人才培养标准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0,(4).[9]沈秋林.新经济时代与高校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既包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学生受益面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益,并形成长效机制。建立针对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机制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受益面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竞赛活动可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研究等模式,面向已修完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每年由学校统一组织,作为校级竞赛每年定期开展。例如,针对高等数学课开展了“大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针对力学课程开展了“大学生力学应用能力竞赛”;针对机械制图课开展了“大学生机械制图应用能力竞赛”等等。目前,学校的10门重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均建立了能力竞赛活动机制,每年学生参加竞赛人数达8000多人。建立健全各院系及校级创新机制建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每个专业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每个专业至少要确定一个科技竞赛项目。例如,汽车学院组织“大学生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机械学院开展“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CAD建模竞赛”;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开展“艺术创意设计竞赛”等等。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已形成长效机制。每年校、院两级科技竞赛多达20余项,参赛人数超过10000人次。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成绩,在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时列为加分指标。围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大赛,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仅在2011年,学校就有3454人参加了11项省级以上大型科技竞赛,共获奖326项。通过开展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创造了条件,实验室教学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受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的水平。立项范围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该项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辽宁工业大学把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0年起已经立项资助了227个项目,并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基于PLC的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蚂蚱滑板车》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已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并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积极推进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摒弃简单的、只用一次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使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贯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2005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考试方法改革。除了部分重要基础课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模式以外,专业课要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模式。比如:工程设计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笔试+设计性题目”模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采用“平时+上机测试+笔试”模式;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经管类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答辩”模式;艺术类课程采用“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等等。目前,已有135门专业课实施了考试方法改革,超过专业课总数的60%。通过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过考试方法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变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以及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大力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辽宁工业大学的做法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二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辽宁工业大学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三是重视实习教学,加强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实习教学评估制度和实习教学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80个。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创新学分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遵循的法规性文件,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辽宁工业大学把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每4年修订一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工科各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同时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创新学分。学校早在2002年就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2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多举措并进,全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工科院校,应把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辽宁工业大学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了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制度。为了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规定年龄40岁以下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都要参加相应专业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建立了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设立专项基金。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要进入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部门参与相应的工作。学校把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考核合格,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建立了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举办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竞赛调动广大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项竞赛每年举办一次,要求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参加。竞赛题目要求是与本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核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评审专家组由企业界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同其他教学大赛一样,学校将教师参加专业综合能力竞赛获奖列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指标之一。此项竞赛活动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广大教师和企业界的广泛赞誉。天天快递93100700002324第五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再思考论文[范文]摘要:第四代评价理论主张全面参与的原则,关注价值多元,强调心理建构以及其提出的“回应-协商-共识”的建构性方法论,指导了国际上众多的评价实践。第四代评价的实践表明其意义和优势在于给利益相关者赋权,走共同构建的途径,同时显露出的操作性困难问题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的关键所在。关键词:第四代评价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从第四代评价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评价领域纷纷将这一评价方法运用于评价实践中。我国对第四代评价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刚起步。借鉴国外将第四代评价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以及局限性,对反思和解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面临的问题,对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及构建其操作模式具有积极意义。1第四代评价理论及其实践分析1.1第四代评价理论的主要内容《第四代评价》(FourthGenerationEvaluation)一书由美国著名的评价专家库巴(EgongGuba)和林肯(YvonnaS.Lincoln)于1989年合作出版,这本书在反思和批判前三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首先是主张全面参与的原则。第四代评价关注价值多元,反对把评价对象或其他弱势的利益相关方排除在外,主张把评价的主体扩展到“参与活动的所有人”,而不是仅限于“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次,该理论认为评价本身是一种心理建构的过程。第四代评价指出评价者的任务就是充分听取来自不同背景的不同人的意见,通过协调各种价值标准之间的意见分歧,逐步缩短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主观性认识间距离,最终达成共识。再者,该理论提出“回应-协商-共识”的建构型方法论。评价强调对利益相关者的“宣称”(claims)、“担心”(concerns)和“问题”(issues)做出“回应”,以“协商”为共同建构的途径,主张在平等的状态下,各利益相关方,包括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本着“发展”为评价的目的,通过不断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