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文化乡情小说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汪曾祺像一汪曾祺生平与创作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一、汪曾祺生平与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文集》(五卷本)《汪曾祺全集》(八卷本),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大多是短篇小说。《我为什么写作》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沈从文汪曾祺施松卿杨振宁一、汪曾祺生平与创作80年代的小说"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如《受戒》、《大淖记事》;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但是总起来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一种崇高、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汪曾祺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一、真实与和谐:汪曾祺的美学追求(一)以生活为本体的真实观“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生活的样式就是小说的样式”“按生活本身的形式来结构作品”“生活本身,不能容忍编造。”“典型是撒谎”“修辞立其诚”从这样的真实观出发,汪曾祺对传统小说观念进行了一次革命,消解了典型,淡化了情节,还原了语言,创造了一种颇具现代文体特色的“散文化小说”,被誉为当代卓越的“文体家”,使他的小说在当代文坛上别具一格。二)“和谐”:汪曾祺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我追求的是和谐”“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有益于世道人心”、“给人以希望,而不是绝望”“不想对世界进行像妥思陀耶夫斯基式的严峻的拷问”,“不想对世界发出向卡夫卡那样的阴冷的怀疑”。汪曾祺对于“和谐”的美学追求,使其小说创作超越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而与人的诗性存在形态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一种高远而又带有本质性的生存境界。在他的小说中,日常生活有着梦幻般的纯朴与高尚,洁净与美丽,他最大限度的过滤掉了那些丑陋和浅薄,自私和狭隘,保留了人性中最富有诗意的光辉。使其小说达到了一种诗的境界。“京派”文学和“京派文人”:“冲淡平和不掩人性的光芒,拘谨狭小不伤做人的本分。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汪曾祺散文的特色: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承前启后一、延续了现代散文化小说传统二、开当代“寻根文学”风气之先二、创作特征1、文化乡情小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汪曾祺的每篇小说都几乎都很用心地去描摹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风俗即人”,而且不惜大量笔墨;其二是这种风俗风情的描写绝非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叙述,而是有其深刻的人文内涵的。他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风俗画小说的独特性﹙1﹚“风俗”本身就是作品的内容和“人物”,并不仅仅是作品的环境和背景。风俗即人,这是他同许多写风俗的作家最显著的区别。风俗: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汪曾祺风俗画小说的独特性﹙2﹚他笔下的风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近似于世外桃源情调的生存文化,包括儒道两种文化。﹙3﹚注重描写风俗与人和谐的一面突出风俗对人的正面影响。2、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受戒》
的
审美世界
作者说:“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又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受戒》手迹返回《受戒》的审美世界
一、在乡土与市井中寄寓理想
二、散文化文体
明海庵赵庄小英子荸荠庵一、在乡土与市井中寄寓理想1、“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生活理想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受戒》的艺术特征:
1、散文化文体
﹙1﹚特征:结构松散、情节弱化、叙述自由随意明海出家受戒庵赵庄风俗(当和尚)小英子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朦胧恋情荸荠庵环境生活方式几个和尚的情态三师父的飞铙绝技私奔风俗民歌小调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一)初见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明子点点头“当和尚要烧戒疤呢!你不怕”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你叫什么?”“明海”“在家的时候?”“叫明子”“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小英子把吃剩下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地吃起来。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哗——许!哗——许!”
(二)动情
小英子自己爱干这生活(采荸荠)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尖脚去踩明子的脚。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底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三)接归明子告诉她,善因寺一个老和尚告诉他,寺里有意选他当沙弥尾,不过还没有定,要等主事的和尚商议。
“你当沙弥尾吗?”
“还不一定哪。”
“你当方丈,管善因寺?管这么大一个庙?!”
“还早呐!”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地说:“要——!”英子一家人“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梳得滑滴滴,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都梳上了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仁山和尚:仁山所说的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声音也不像钟馨,倒像母猪。聪明呢?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吸拉着一双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他们经常打牌,在大殿上打。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傅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自虚空来,归还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大欢喜。南无阿弥佛。”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受戒》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绝美的比喻:《受戒》:它虽然是雾里盛开的花,但它毕竟宣告了另一种花开的样子,即使不可企及,雾里观花也是安慰。作者在全文营造的一种轻松活泼、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感基调,是和他选用的幽默清丽的语言风格分不开的。他惯用一些不以为然的笔调来叙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给人的心理和视觉都是一种全新的不大不小的冲突,让这篇皈依美的文字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吸引人的气质,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像没有沾烟尘的野外的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这样一股不合时宜的空气,它告诉我们:生活还可以是这样一种样子。迷惑人的高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受戒》刚发表的时候,受到很多赞扬,也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其写法确实与50-70年代人们所习惯的小说写法大相径庭。它不但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马由缰。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如果按照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跑题。例如,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
曾受业于沈从文:不但如此,小说的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它的插入成分,例如讲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连带插入叙述庵中几个和尚的特点,而在介绍三师傅的聪明时又连带讲到他"飞铙"的绝技、放焰口时出尽风头、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三师傅的山歌小调等等。虽然有这么多的枝节,小说的叙述却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既是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汪曾祺自己也说:"《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惟一的原则(有的小说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
精彩片段: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有些意外。所以从明子“听见”被动的角度写,而不是从小英子“说”的主动角度写。活画出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情:明海聪敏而沉稳,小英子聪慧而活泼。】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小英子率真可爱。】
明子点点头。【明子内向含蓄。】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用小女孩的思路,引出“受戒”。一个语气词“呕”字,是小女孩的语气,一个“怕”字,也女孩子特有的“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前面点头这里摇头,明海也太被动内向了,下面小英子就要逼他非开口不可了。】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明海一开口,小英子就更活泼了。连说带动作,明海也被她带“动”起来。】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小英子真是大胆而天真。“趴”、“小声”是女孩的害羞表现,求爱却够主动胆大,明子却老是被动。】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天真的胡搅蛮缠,非逼明子说出话来不可,如他们第一次见面时。】
明子大声地说:“要!”【明子果然被逼急了。】
“你喊什么!”【小英子又嫌明子不够温柔。看来男孩在初恋时就是笨拙一点,木讷一点,要女孩来调教。汪曾祺把少男少女的初恋心思写得如此入木三分,可见他是性情中人。】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2﹚、选择散文化文体的原因
a、苏轼的影响
B、个人气质C、老年心态“(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轼《答谢民师书》
3、意义:承前启后
京派:废名
沈从文
“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去写的,《受戒》的产生,是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汪曾祺《关于〈受戒〉》
[宋]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水意的小说:水韵、幻梦汪曾祺先生生长在水乡高邮,他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有水气,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变化如水,然时有涟漪,甚至波涛。水本无色,而色最丰;水本无形,而形最多。他的作品展现了五彩缤纷、无穷无尽的世界,平淡、自然、温和、隽永。他是一位平民文学家,有时也有几分革命者的叛逆,知识分子的狷介,士大夫的高雅,有时还吹拂着几阵域外的清风,然而不管怎样,他的作品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他的作品从一个侧面或一个层面艺术地反映了一个过去的时代的历史。
3、语言:亲切、自然、朴素、雅洁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
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受戒》3、语言:亲切、自然、朴素、雅洁“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来,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夫人是施松卿女士。施松卿出身名门,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就读于物理系,同杨振宁同班,后由于身体原因改读英文,当年施松卿风华正茂,有人问她为何选择当时外貌背景都不出众的汪曾祺时,她说她看中的是汪曾祺的才华。文革时期,汪老受到迫害,举家被安置在北京一个偏僻的四合院里,不知是不是当时有人故意整他,汪老所住之处紧邻当时北京一有名的地痞,有人好心告诉汪老要小心一点。后来入住后,汪老的夫人想要作画,汪老就在窗前用废弃的水缸栽了些豆角,时日一久,藤蔓渐渐爬满了隔壁的窗户,遮住了所有的光线。那里住的恰恰是那个地痞。汪老过意不去,后来拿一袋豆角送给那个地痞。出人意料的是,满面刀疤的地痞态度谦和,还问汪老,可否送一幅画与他。可见,汪老的处世人格魅力的感染力。汪老年老之际,一家人仍住在狭小的房子里,汪老的书房在小小的阳台上,有一个外国作家读了汪老的著作,专程来拜访他时,看到汪老简陋的住处很是感慨。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要汪老向政府申请房子,但一辈子著书颇多的一代大家竟苦恼如何写申请(其实是讨厌复杂的程序~~),最后作罢。后来还是按照儿子的职务分了一套房子。
汪老处世淡泊,不计名利。人格魅力令人敬仰。那个可爱的老头远去了:《忆·读汪曾祺》苏北著
《忆·读汪曾祺》之四绝:
其一:文学。他在中国的代学田园里种上了一块苏北的小园子,这个小菜园看起来小,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