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重点笔记_第1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重点笔记_第2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重点笔记_第3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重点笔记_第4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重点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1.1

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历史文献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是过往事件的记录,也是文化传承与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历史文献资源极其丰富。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研究素材。1.2研究历史文献的方法和原则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分原始资料是指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第一手材料,如信件、日记等。二手资料则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的研究成果,例如学术论文、专著等。文献批判法包括外部批判(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内部批判(评估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确保历史研究准确性的关键步骤。跨学科研究方法随着学术领域的拓展,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语言学、文学等交叉融合,为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文献提供了新的视角。1.3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方法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研究能力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深刻的理解。课程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表格:中国历史文献分类简表文献类型描述示例史书记录历史事件的书籍,包括编年体、纪传体等不同形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经书主要是儒家经典,构成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基础四书五经子书涵盖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反映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各种哲学流派老子、庄子、墨子集书收录历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全唐诗、全宋词地方志地方政府编纂的地方情况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华阳国志、越绝书第二章:史记——司马迁的编年体通史2.1

史记概述及其在历史学上的地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多年。作者司马迁以其严谨的态度、详实的内容和生动的笔触,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瑰宝,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

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司马迁(约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担任太史令,负责管理天文历法及皇家档案。不幸的是,在李陵之祸中,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受宫刑,这一变故并未打击他对理想的追求,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努力地撰写《史记》,以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抱负。2.3

史记的内容结构与编纂特点十二本纪:按照年代顺序记录帝王事迹;十表:用表格形式列出重要事件的时间线;八书:涉及礼仪制度、音乐、历法等领域;三十世家:讲述诸侯王族的故事;七十列传:收录了各类人物的传记,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此外,《史记》还特别注重叙事艺术,善于运用对话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法来增强故事性,使得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2.4

史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史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创了“纪传体”的写作模式,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范例。更重要的是,《史记》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如忠诚、正义、勇敢等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第三章:汉书——班固的断代史著作3.1

汉书的历史背景及成书过程《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另一部重要的断代史著作,主要记述了西汉时期的史事。东汉时期的班固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的精神,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汉书》不仅补充和完善了《史记》中关于西汉部分的记载,而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汉朝建立初期以及武帝以后的历史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3.2

班固其人及其学术贡献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精通六艺,擅长诗赋。班固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除了编写《汉书》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辞赋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两都赋》,该作气势磅礴,描绘了长安与洛阳两大都市的辉煌景象,展现了东汉盛世的文化风貌。3.3

汉书的编排方式与内容分析《汉书》共一百卷,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四个部分。相较于《史记》,《汉书》在体例上更加严谨规范,尤其是在“志”的设置方面,新增了地理、礼乐、刑法等多个专题,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同时,《汉书》也保留了《史记》的一些优秀传统,比如重视人物传记的撰写,通过对不同阶层人士的生动刻画,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4

汉书与史记的比较虽然《汉书》和《史记》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例结构:《史记》采用了较为灵活的“纪传体”,而《汉书》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为系统的编纂格式。内容侧重点:《史记》覆盖范围广泛,从远古传说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汉书》则专注于西汉一朝的历史,尤其关注制度建设和社会变迁。写作风格:《史记》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激情;《汉书》则相对正式庄重,注重事实陈述。第四章:后汉书——范晔的东汉史专著4.1

后汉书的写作缘由和目的《后汉书》是记录东汉历史的重要文献,由南朝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范晔编撰。范晔选择撰写《后汉书》,旨在补充和完善前人对于东汉历史的记载,为后世提供更加完整详尽的历史资料。同时,《后汉书》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他试图通过总结历史教训来影响现实政治的理想。4.2

范晔的生活时代与个人经历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子集。成年后,范晔历任尚书郎、秘书监等职,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然而,由于其性格刚直不阿,最终因卷入政争而被处死。尽管如此,范晔留下的《后汉书》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4.3

后汉书的特点与价值严谨的体例结构《后汉书》沿用了《史记》和《汉书》的传统体例,分为十纪、八表、八志以及七十列传四个部分。其中,“志”的设置尤其值得关注,它涵盖了天文、地理、礼乐等多个方面,为研究东汉的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丰富的史料来源范晔在编写《后汉书》时,广泛收集了各种类型的史料,包括官方档案、私人笔记、地方志书等。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他确保了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生动的人物刻画《后汉书》不仅注重事件的叙述,更擅长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范晔善于运用对话描写、心理活动分析等手法,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格:《后汉书》与《汉书》对比简表特征后汉书汉书时间跨度东汉时期西汉时期作者范晔班固体例结构十纪、八表、八志、七十列传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内容侧重点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西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写作风格正式庄重,注重事实陈述正式庄重,注重事实陈述第五章:三国志——陈寿记录的三国时期5.1

三国时期的概况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割据阶段,期间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为政。这一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也孕育了许多英雄豪杰和精彩故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便是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最佳见证之一。5.2

陈寿其人及三国志的编写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早年师从谯周学习,后来担任过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务。鉴于当时缺乏一部系统介绍三国历史的书籍,陈寿决定着手编撰《三国志》。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涵盖魏、蜀、吴三国的通史著作。5.3

三国志对三国文化的塑造《三国志》以其详实的内容和客观的态度,成为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依据。该书共六十五卷,分为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除了记录重大事件外,《三国志》还特别重视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政治领袖和军事将领。通过细腻的笔触,陈寿成功地将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他们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文化符号。此外,《三国志》中的一些经典战役,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也成为后世文艺创作的重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宝库。第六章: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巨著6.1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之一,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该书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司马光之所以要编写这样一部巨著,主要是为了总结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决策参考,并警示后人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6.2

司马光的政治理念与史学观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运城)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坚持儒家“仁政”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党争,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一位出色的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历史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记录,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因此,《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凝聚了作者深邃思想的治国指南。6.3

资治通鉴的内容与特色宏大的叙事架构《资治通鉴》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逐年叙述各个朝代的重大事件。这种编排方式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能更好地展现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广泛的史料采集司马光及其团队遍览群书,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正史、野史、文集等多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考证和筛选,力求还原历史真相。深刻的史论结合与其他史书相比,《资治通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司马光不仅忠实记录了历史事实,还在适当时候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某些人物或事件进行评价。这些评论往往简洁明快,切中要害,既体现了作者卓越的历史洞察力,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6.4

资治通鉴的历史影响《资治通鉴》问世后,迅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它不仅为中国古代史学树立了新的标杆,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将其视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一些帝王也将此书作为治国安邦的教材,认真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资治通鉴》所传达出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第七章:二十五史概览7.1

二十四史的概念与发展历程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的总称,由历代官方组织编撰或认可的历史书籍组成。它们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从黄帝时代到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最初,清朝乾隆年间钦定的“二十四史”包括了《史记》、《汉书》等24部史书,后来随着《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的加入,形成了现在的二十五史。早期发展汉代以前,史书多为私人著作,如《春秋》、《左传》等。自西汉起,朝廷开始重视历史编纂工作,《史记》成为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通史。中古时期的发展随着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各政权纷纷编写自己的历史,如《魏书》、《南齐书》等。唐宋两代,国家力量强大,修史制度逐渐完善,出现了《唐书》、《宋史》等重要作品。明清时期的总结明清两代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修史传统,还对以往的史书进行了整理修订,最终确立了“二十四史”的体系。清朝在乾隆年间完成了《明史》的编纂,标志着这一系列史书的完结。表格:二十四史及其成书年代简表史书名称成书年代主要作者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南朝梁李延寿北史南朝梁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后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扈仲荣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7.2

新增的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旧五代史由后晋宰相薛居正等人于974年编成,共150卷,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的历史。新五代史宋代欧阳修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内容更加精炼,体例更为严谨。它不仅是对原有史料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7.3

二十五史的分类与研究现状按朝代分类根据所记载的朝代,可以将二十五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按体裁分类除了常见的纪传体外,还包括编年体(如《资治通鉴》)、典制体(如《通典》)等多种形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表达方式。现代研究趋势当今学术界对于二十五史的研究日益深化,不仅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容分析,更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例如,通过对人物传记的研究来揭示当时的社会关系;利用地理志、食货志等专题文献探讨古代的经济政策等。第八章:经部经典——儒家经典的传承8.1

经部书籍的定义与范围经部是指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涵盖儒家经典以及与之相关的解释性著作。这些书籍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高度推崇,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部书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被认为是孔子整理并传授下来的原始经典,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框架。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宋代以后特别强调的学习内容,尤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8.2

四书五经的具体内容四书《大学》: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路径。《中庸》:提倡中道而行,避免极端,追求和谐稳定。《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展现了儒家道德观念。《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人性本善,倡导仁政。五经《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成就。《尚书》:记录了上古帝王诏令及训诫,体现了早期政治智慧。《礼记》:详细描述了各种礼仪规范,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周易》:探讨宇宙变化规律,具有哲学思考深度。《春秋》:以简洁的文字记载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隐含微言大义。8.3

儒家经典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经典不仅仅是一些古老的文字记录,更是塑造中国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关键因素。通过长期的教育传播,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例如,“仁爱”、“礼义”、“忠孝”等价值观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模式。此外,儒家经典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第九章:子部百家——诸子百家的思想宝库9.1

子部书籍的种类与意义子部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涵盖了除经部之外的各种学术著作,特别是那些反映先秦至明清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作品。子部书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样,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诸子百家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思想画卷。子部书籍的特点子部书籍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探索精神,许多作者敢于质疑传统观念,提出新的见解。这使得子部成为了创新思维的发源地,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9.2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这种背景下,统治者们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指导,从而为各种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交流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各地学者汇聚一堂,相互辩论切磋,进一步激发了思想的火花。思想解放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束缚,而是勇于尝试新的理念。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催生了一批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世界,推动了社会进步。9.3

重要子书介绍老子《老子》即《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时期的老聃所著。该书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其深邃的哲理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代表作之一,作者庄周以其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精神世界。书中关于自由、平等、和谐等主题的讨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墨子《墨子》收录了墨翟及其弟子们的言论,主要内容围绕兼爱、非攻、尚贤等原则展开。墨家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战争,提倡节俭,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荀子《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大师荀况的作品,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善,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广泛争议。第十章:集部文学——诗词文赋的汇集10.1

集部书籍的构成与特征集部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主要收录历代文人的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作品。这些文献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集部书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广泛性包含了从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多样性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情诗、叙事诗,也有哲理散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传承性集部书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宝库,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代代相传,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10.2

不同时期的诗歌发展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305首民歌和贵族颂诗。其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体现了早期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此外,《楚辞》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诗歌形式,屈原等人以其浪漫主义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曹操、曹植父子,他们以“建安风骨”著称,诗风刚健有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则以其田园诗闻名,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卷,影响深远。唐宋时期唐朝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一大批诗人涌现出来,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唐代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豪放派的壮志豪情,又有婉约派的细腻柔情。宋代继承并发扬了唐代的传统,苏轼、黄庭坚等人在词的创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元明清时期元代戏曲兴起,杂剧和散曲成为流行的艺术形式,关汉卿、马致远等剧作家的作品广受欢迎。明代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便是此时的经典之作。清代虽然政治环境较为严苛,但诗歌创作依然繁荣,龚自珍、纳兰性德等诗人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表格: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里程碑时期主要特点代表性诗人先秦两汉民歌与颂诗相结合,质朴自然《诗经》、屈原魏晋南北朝形成建安风骨,田园诗兴起曹操、陶渊明唐宋诗歌鼎盛,流派众多,词兴盛李白、杜甫、苏轼元明清戏曲与小说兴起,诗歌多样化关汉卿、吴承恩、纳兰性德10.3

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发展古典评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文艺的论述。《毛诗序》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认为诗歌是表达个人志向和情感的方式;刘勰的《文心雕龙》系统地阐述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方法,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以后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倡导“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明代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文学应反映真实的人性和情感。清代叶燮的《原诗》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诗论专著,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本质和创作规律,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第十一章:地方志——地域文化的记载11.1

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献类型,它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内容,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地方志的编纂始于东汉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早期发展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郡国情况的记载,如《华阳国志》就是一部详细描述巴蜀地区历史的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纷纷编写自己的地方志,如《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中古时期唐宋两代地方志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官方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此事,使得这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宋代还颁布了《太平寰宇记》等全国性的地理总志,促进了地方志的统一和发展。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地方志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顶峰,几乎所有州县都有了自己的志书。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大清一统志》,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对于研究清代疆域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2

地方志的主要内容与功能地理环境记录一个地区的山川河流、气候条件等自然信息,帮助读者了解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概述该地区自古以来的政治变革、行政区划调整等情况,揭示其发展历程。经济状况分析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风俗习惯描述居民的生活方式、节日庆典、礼仪习俗等内容,展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人物传记收录本地重要人物的事迹,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弘扬优良传统。11.3

地方志的研究价值学术研究地方志为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特定地区的具体情况。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对地方志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地方建设参考现代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工作都可以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第十二章:类书与百科全书——知识集成的典范12.1

类书的概念与演变类书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