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和练
习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和练习
(一)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
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些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二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
乘樊哙者也”一一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
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
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工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
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
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
“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至IJ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二)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
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
一些什么事;(2)军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
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
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
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
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
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飘地驾
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
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J
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
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意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
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
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
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
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
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
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
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
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
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
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
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
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
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四、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
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
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
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
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
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
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
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
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
《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
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
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
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
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
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J(《史
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
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
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
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
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J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
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J(《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J(《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
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
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
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
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
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
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
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
君实或见恕也J(《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
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
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
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J(《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
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
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
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日:'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
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
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J(《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
省略。
“赐之(以)彘肩J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
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1.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
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
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J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
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___________
3.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
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一一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4.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
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1”……孰与……”……何如……二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
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
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一一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一一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一一无乃…与?恐怕…
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一一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
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蹉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一一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一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
问《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
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
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
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
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五、实词的判断方法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
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
适。如下例:
2003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
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
识考直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
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
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
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
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如:
“举类迩而见义远二(《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
很熟悉,“迩”对应”远二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
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
互促进,可谓双赢C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
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
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如:
①秦无亡矢遗疑之费。“亡矢”与“遗镶”的结构是一样的,词
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镶”相应。从而知
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
可从“矢”是箭推知“镶”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
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
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
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
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崎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
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
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工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
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
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
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
③故久立与其客语。
④徒立故琅哪王泽为燕王。
解析: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
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二②句中“取樵”为动
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
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③句中"故"作动词“立”
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
意”讲。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
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
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
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⑥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
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
“使二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5、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
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
他义项。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汉字
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名利条
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
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
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
与文意不符。
①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汆”,句中的“氽”
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臬”字,“累”的意思是卖出粮食,“汆”与
“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②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
见”之义。
③“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
义可由它的”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6、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
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
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
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二在“旦日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二“蚤”的本义是
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
是“蚤”的假借义C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二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O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
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
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二义为
“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
“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
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
知“趣”通”促二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
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六、虚词的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
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
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
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
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乂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优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
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
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
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
涪;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
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
分,表动态或语气C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
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
应是助词,相当于"的二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
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
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
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
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蜷,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
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
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c剔石栽松,躬荷畚铺,手
足为之脐胭。予时亦捧士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
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
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
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
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
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
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
寒盛暑,休粟汗洪,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
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
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c与
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
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
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
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
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
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
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改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兄以斗粟易之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堪:堪称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
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兴
建成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
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作者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
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
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
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
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
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镐,手足为之骈服(3分)
译文:▲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3分)
译文:▲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4分)
译文:▲
张逸园家传姚鼐
张逸园君者,讳若瀛,字印沙。君为人慷慨强果,自其少时,里
人皆异之矣。君始以诸生为书馆誉录,叙劳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
热河今为承德府,君仕时,未设府、县,以巡检统地逾百里。岁为天
子巡驻之所,四方民汇居其间,君以严能治办,奸蠹屏除。留守内监
为僧者曰于文焕,君一日行道,见其横肆,立呼至杖之。于是热河内
府总管怒,奏君擅杖近御,直隶总督亦劾君。上闻之,顾喜君强毅,
不之罪,而以劾君者为非。
其后为良乡知县,顺天府南路同知①C有旗民张达祖,居首辅傅
忠勇公门下,始有地数百顷,卖之民矣,久而地值百倍,达祖以故值
取赎,构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君至,傅忠勇颇使人示意君也,
君告之以义,必不可,卒以田归民。畿南多回民,久聚为窃盗,不可
胜诘。君多布耳目,得其巨魁,或亲捕之,凡半年,获盗百余。盗畏
之甚,乃使一回民伪来首云:“有某人至其家,巨盗也J及捕之至,
即自首:“某案己所为盗,有赃在京师礼拜寺②J君使兵役偕之至礼
拜寺,则反与哄斗。至刑部讯,以某案事与此人无与,以君为诬良,
议当革职;既而上见君名,疑部议不当,召君,令军机处复问,减君
罪,发甘肃以知县用。是时上意颇向君,然卒降黜者,大臣固不助君
也。
在甘肃二年,尝为张掖复营兵所夺民渠水利,又以张掖黑河道屡
迁,所过之田,为沙砾数百顷,而岁输粮草未除,力请总督除之c时
甘肃官相习伪为灾荒请赈,而实侵入其财,自上吏皆以为当然,君独
不肯为。其后为者皆败,于是世益推君。
君引疾去甘肃,里居数年。君居里为园,时游之,名之日逸园,
言己不得尽力为国劳而苟逸也,故人以逸园称之。
【注】①同知:官名,清代为知府、知州的佐官。②礼拜寺:又
名清真寺,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兼有传播宗教知
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劳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叙:议叙
B.君一日行道行:行走
C.久聚为窃盗,不可胜诘诘:究办
D.岁输粮草未除输:缴纳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逸园“慷慨强果”的一组是(3
分)
①见其横肆,立呼至杖之②君告之以义,必不可
____________③盗畏之甚
④君使兵役偕之至礼拜寺⑤力请总督除之
⑥自上史皆以为当然,君独不肯为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②⑤
____________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逸园为人慷慨强果,年轻的时候,乡里人就视他为不同寻常
的人。在热河巡检任内,他严肃整治,肃清了奸诈邪恶之人。
B.在顺天府良乡任内,张逸园因为整治回民窃盗有方招致陷害,
尽管在皇帝的干预下免于处罚,但仍被发配到甘肃降职使用。
C.不经请示就用杖刑处罚做和尚的内监,勇于制止权贵门下的霸
道行径,表现了张逸园坚决捍卫正义、敢于得罪权贵的高贵品质。
D.在甘肃,官兵侵占民渠,官员谎报灾情以达到贪污的目的,社
会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张逸园退居乡里后,把园子命名为“逸园”,
反映了他与现实的不相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闻之,顾喜君强毅,不之罪,而乂劾君者为非。(3分)
⑵达祖以故值取赎,构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4分)
⑶其后为者皆败,于是世益推君。(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入驻机构合同范例
- 四川传媒学院《市场营销情景模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集体林地承包流转合同范例
- 桥梁橡胶支座合同范例
- 煤矿卡车维修合同范例
- 混凝土劳务单项合同范例
- 公司废旧回收合同范例
- 原材料合同范例格式
- 采购合同范例封面
- 合作安装合同范例
- 《国家宪法日》班会教学课件
- TOC-DBR培训课程完整版ppt课件
- 承插型盘扣式盘扣高支模施工方案(专家论证通过)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榫槽成形半自动切削机
- 自动化立体库货架验收报告
- 数学模型实验报告5
- 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必修1复习与提高AB组解析
- 东方航空《内部异地调动人员管理规定》
- 标准节流装置计算
- 钢结构罩棚施工组织设计(共26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