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对问题教学反思_第1页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_第2页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_第3页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_第4页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内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作业评比”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在学生弄清题意后,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条件提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问题。问题提出来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主要围绕“谁与谁比,”“怎样比”等问题进行,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比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实际上就是用大数去和小数比,把大数分成两不分,一部分是与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多的部分是几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同时,还要学生结合讨论用学具摆一摆,使他们在摆的过程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过程和方法,无论是算还是摆,都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等问题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

通过交流,的实效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交流过程中表现得虽然很热闹,但自我意识重,不善于听取、辩析别人的意见:请学生发言时,出现了学生与我一对一的交流,忽略了其他学生是否听懂了的局面。我的课堂组织语言虽然亲切,但不够精练,显得有些零乱,单调,没有体现引导的作用。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的结果。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会提问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但是由于例题时间用了过长时间,本环节没有顺利完成。

本次课后,通过听课教师的提点和自我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在讲例题时,总是怕学生不会,课堂上只是教师主要在讲,学生被动在听。

2、分析题目时重复过多。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就反复带领同学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总想着要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课堂中口头用语过多。

5、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今后改进的方向: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3、多让学生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只灌输老师的想法,让学生“活起来”。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6、尽量减少口头习惯用语。

本次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揭露了我的诸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尽量向优质与高效靠拢。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3

1.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于“平均分”的含义已经理解,也基本掌握“等分”用“除法”的计算的技能。所以本课没有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入手,而是采用了已知3根小棒的平均长度,让学生逆向地想像出原来3根小棒各应多长。这似乎是在应用平均数问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感到有多大的困难。这样引入新课,更加体现了思维的力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在充分的想像中,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对3根小棒的长度展开猜想,此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

2.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主要目标之一。我觉得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形成,而这种有效活动的关键,在于活动素材的设计。在本课的第二环节,我提供给各小组的小棒除了根数不同之外,每组小棒长度也各有特点,比如5根小棒中有一根的长度接jin平均长度;又如5根中有3根是一样长,这样有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去测量计算平均长度。在组织这一环节活动时,我先要求学生观察小棒,估计平均长度,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自己的估计是否精确,学生自觉地采用了测量计算地出平均数。这一活动过程是把培养学生地数感和解决问题地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在第三环节,我引导学生分组寻找身边的材料求平均数,以及对商场10月份售额。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性,并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

我觉得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以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多次用到了:“真的吗?你说得有点道理,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尽可能地做到以和平、商量的口气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在组织集体反馈评价中,同样在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的前提下,进行随机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动态效果。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4

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兴趣入手,降低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我通过介绍黑白相间的足球的知识(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用球)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思考,选择最佳。

在学生独立思考数量关系有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小组交流互助的方法,再加上线段图辅助,学生逐渐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选取最优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方法,同比知识。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5

学生从五年级就开始接触简易方程,经历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方程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这个问题在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时就一直困扰着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有关方程学习的单元,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上去拨开学生心中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那团云。正好借助这节课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这个困惑。

案例描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学生能很快根据题目条件进行相关的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前期准备,经历这这两步后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可以很快确定用方程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故意提出:这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理呢?学生在底下开始异口同声地回答设单位“1”的量也就是男生人数为未知数比较合理。设美术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那么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学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

X+80%X=36。就在大家十分“得意”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把女生人数设为X。”刚开始很多同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以前做这类问题不都是将男生人数(单位“1”)设为未知数X的吗?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就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他是这么说的:设女生人数是X人,男生人数是X÷80%人,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列出方程:X+X÷80%=36。听完他精彩的发言,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仔细回想这个聪明男孩的问题,原来数学真的需要动脑。这个问题在学习分数除法之前教材是一直在回避的,到了这里我灵机一动将题目改成: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那你觉得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一份数男生人数设为X人,女生有2X人,方程:X+2X=36。那如果一定要把女生人数设为X人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列出:X+X÷2=36,这个方程没有学习分数除法之前学生是没有办法解出来的,可能这就是教材一直回避的重要原因吧。但是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理解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之后凭借自己的理解列出超乎常规的方程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经过这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明白了设未知量也是很重要的。课上到这里,并不是去推翻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数学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硬性规定,遇到这类问题只能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比较了这两个方程:X+80%X=36、X+X÷80%=36哪一个解起来不较容易?学生通过计算终于明白:X+80%X=36方程的优越性,于是又回到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理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了:设男生人有X人(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合理性,不仅仅能很快表示出女生80%X人,而且X+80%X=36是学生熟悉的形如:aX+bX=c(这里a,b,c已知),而X+X÷80%=36这个方程不是学生熟悉的类型,是需要学生根据除法将它转化为aX+bX=c,这一步转化至关重要。经过上述的两次对比学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设未知量的时候一般要把单位“1”的量设为未知数了。有了这样的深刻的体验,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就十分自然,心中的困惑可能就会烟消云散。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6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服务于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从多个渠道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的多种情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找出知识联系,大胆添加部分教材。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比如导入时我大胆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出示复习题: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回顾分数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然后把问题由“几分之几”改成“百分之几”,从而迁移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应用除法计算,即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答。这样编排后为“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作了铺垫,实现了知识的链接。

2、找出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

为了更好的理解“达标率“、”“发芽率”等的意义,我采用从什么率上理解是求部分量占总体数量的百分之几。在具体教学时,我利用点拨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贯通于整堂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从前段时间自己学校统计的体育达标率引伸到课本上所说的达标率;从实际生活、生产和自身的学习中联系到段考的及格率、农作物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和学生的出勤率等有关百分率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说明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农民伯伯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选择种子品种和决定播种面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学生害怕学习应用题的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知。

3、挖掘训练空白,及时填补教材。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填补教材。比如复习导入和巩固应用部分,我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让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我认为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把握不准,不能完善、精确地做好时间的分配。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求百分率时别忘了乘100%。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深入反思,争取升华自己。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7

一、从已知问题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寻找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数量关系,我从已知问题入手,先根据整倍的数量关系,进而小坡度地引出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最佳方案。学生通过解答旧知,对新学的知识理解起来更容易,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题。有困难可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引出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学生在动手画,动口说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自己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老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利用线段图分析问题更简单更方便。

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学会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画线段图,理解题意这种方法学生比较陌生,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画图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直观形象地加深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在画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比几倍少时个别学生不知是包括里面还是外面,从而找不准数量关系。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8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这种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引领学生:

⑴强化训练找单位“1”,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求知量其实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⑵引导学生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⑶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⑷对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抓住第一步求什么?谁是单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成综合算式。

教学中让我感到最棘手的是对学困生的辅导问题,多数学困生不能准确找出单位“1”,根据关键句找不出数量关系。我班学困生多,课堂个别辅导难以做到全面,课后难以找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课堂上难免出现使优生感到厌烦的情景。怎样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我一直在探索而一直得不到解决,还望同行们能指点迷经。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14-12)÷14≈14.3%这个算式习惯上用等于号,而不是用约等号。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要说明(14-12)÷14≈0.143=14.3%,而不是等于14.3%。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0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最简单的题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率的实质是百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

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求“百分率”,知识点看似简单,却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只有联系生活实际,例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通过这些知识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和练习是求工农业生产中的'百分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因此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动,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学校两个社团的出勤情况,引用这一学生身边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哪个社团的出勤情况好”这一问题情境,开启本课学习的入口,学生先进行猜测,再引导出比较他们的出勤情况,其实只要比它们的“出勤率”或“缺勤率”,也就是出勤人数是总人数百分之几。通过对“出勤率”、“缺勤率”这一相对百分率的交流学习,提供研究的途径,突出研究百分率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看得见的出勤率、缺勤率、达标率、发芽率作基础,让自学书本。通过自学书本,学生发现百分率的计算除了我们之前所用的算式外,还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并能找到他们的联系与区别。看书后,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学生也就很容易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百分率的例子。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率这一新知识之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桌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通过类比迁移,学生自主探究。

三、精心设计练习环节,提升练习价值

数学课堂中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不能单一的利用练习巩固新知、训练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它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等教学价值。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的练习一改再改,旨在注意充分开发、挖掘练习的价值。课堂上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都来自生活,一环扣一环,层层加深,既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比如从例题求一对有着相对关系的出勤率和缺勤率,了解它们之和是100%,到基本练习达标率、发芽率等从单一的计算百分率,到“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盐和100克盐,求盐水中的含盐率”等变式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四、深思:教师语言还需锤炼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效果。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精确。特别是在提问、点拨和评价性的语言。提问,是启发诱导的重要方式。提问的实质是激疑,而激疑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善启发者,必善提问。比如,在总结求百分率的含义时,提问:“学习了那么多的百分率,求百分率就是求什么呢?”此问一抛,学生顿时无所适从,不能很准确地回答问题。但如果结合之前学习的那么多百分率,让学生观察,从而再让他们概括求百分率的方法那就自然的多。

点拨式语言也是启发诱导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生学习出勤率时,不单单只用“你说,你说”这样简单的过渡语让学生机械式地说出勤率含义和计算方法,而是加上一些点拨语言,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出勤率。

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纽带,在激励中成长,在反馈中提高,在调整中发展,已成为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手段。有时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效果并不一定很理想。究其原因,教师的评价可能没有对学生的认识起到提升的作用。课堂中,有时只是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简单的肯定,而没有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的内容。

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课堂,面对一个个性格经历各异的学生,面对学生随时出现许多未能预料的想法,该如何很好地运用教学语言的表达艺术去调控课堂和引导点拨学生值得我深思。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1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我在教192加21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192和21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2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领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巩固练习时设计了让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过程,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根据例题教学后,有的学生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基本学会的情况,还设计了改错题。纠正有个别学生容易犯错的忘记进1或加1的情况,突破了教学难点。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3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行。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就是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理解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要能找到相比较的两个量。

在例题的教学中则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例1中“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让学生先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尝试画线段图,并在画图中体会“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和原计划的造林面积比较的”,因此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为“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转化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往不同的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是“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

鼓励解题多样化,对于例题的另一种解法则作简单的介绍,但是也必须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解题方法则不作规定,两种均可。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主要有:一是不能找准单位1;二是计算错误。

思考:五年级学习分数时,有过很多类似“男生20人,女生25人,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那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比较“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如果由分数问题引出例题,或许更高效。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4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求“百分率”,知识点看似简单,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例如:学习成绩的及格率、优秀率,投篮时的命中率,学生的出勤率、近视率等等,学生对这些话题比较关心、有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中率、本班学科技能竞赛的及格率等,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等于达标学生人数除学生总数乘百分之百;及格率等于及格人数除全班人数乘百分之百;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