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TOC\o"1-2"\h\u16988第1章引言 417711.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重要性 434661.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 412793第2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5154132.1风险评估方法 555282.1.1定性评估方法 5176862.1.2定量评估方法 5224882.2风险评估程序 5325962.3食品中危害识别 6243942.4暴露评估与风险量化 669352.4.1暴露评估 6306762.4.2风险量化 61956第3章食品安全监测 689103.1监测目的与任务 6316033.1.1监测目的 654503.1.2监测任务 6137913.2监测计划制定 7157473.2.1制定原则 739313.2.2监测内容 7124743.3监测方法与手段 7215893.3.1监测方法 7115363.3.2监测手段 820923.4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8304943.4.1数据收集 8227613.4.2数据分析 822870第4章食品安全风险控制 844994.1风险控制策略 8316104.1.1风险消除 821404.1.2风险降低 8150124.1.3风险转移 8120214.1.4风险容忍 9119574.2预防性控制措施 9242704.2.1原料管理 9123304.2.2生产过程控制 920624.2.3员工培训与管理 924714.2.4设施设备维护 9249614.2.5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 968334.3应急处理与风险管理 9268404.3.1应急预案 975394.3.2应急演练 9158414.3.3信息报告与披露 939774.3.4风险沟通 9308944.3.5风险评估与监控 1032279第5章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0229775.1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识别 10142745.1.1原材料风险识别 10278255.1.2加工过程风险识别 10151695.1.3设备与设施风险识别 10145685.1.4人员与管理风险识别 10121915.2食品生产环节风险控制 10146995.2.1原材料风险控制 10233975.2.2加工过程风险控制 10235005.2.3设备与设施风险控制 10313035.2.4人员与管理风险控制 1019705.3食品生产环节监测要点 1133405.3.1原材料监测 11316455.3.2加工过程监测 11239985.3.3设备与设施监测 11288795.3.4人员与管理监测 116235.3.5成品监测 1118309第6章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1151246.1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识别 11178886.1.1货源风险识别 11110766.1.2运输风险识别 1118396.1.3储存风险识别 11140446.1.4销售环节风险识别 11262356.2食品流通环节风险控制 12166006.2.1货源风险控制 12180546.2.2运输风险控制 12272846.2.3储存风险控制 12226226.2.4销售环节风险控制 12283516.3食品流通环节监测要点 12292036.3.1监测频次 1291216.3.2监测内容 12285506.3.3监测方法 12288256.3.4异常情况处理 12275916.3.5监测记录与报告 1214587第7章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3100667.1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识别 13255717.1.1食品原材料风险 13151367.1.2食品加工风险 13254807.1.3食品配送风险 1384867.1.4餐饮服务人员风险 13164477.2餐饮服务环节风险控制 1396737.2.1食品原材料控制 1332237.2.2食品加工控制 13128307.2.3食品配送控制 1349037.2.4餐饮服务人员控制 1373977.3餐饮服务环节监测要点 13215157.3.1食品原材料监测 13247397.3.2食品加工过程监测 14223177.3.3食品配送过程监测 14182497.3.4餐饮服务人员监测 14168287.3.5消费者投诉与反馈 1424641第8章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沟通 14206158.1风险交流的重要性 14317208.1.1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1497548.1.2有助于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14326918.1.3有助于消费者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 1448108.1.4有助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14165268.2风险交流策略与手段 15281808.2.1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15156808.2.2互动性的交流方式 1551108.2.3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1584028.2.4专业化的交流团队 15282168.3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15300278.3.1及时性 15288518.3.2准确性 15289988.3.3完整性 15269078.3.4权威性 15243578.3.5规范性 15178828.3.6透明性 1621232第9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16217559.1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6194939.1.1法律层面 16172079.1.2行政法规层面 1628149.1.3部门规章层面 1693799.1.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6238039.2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 16234389.2.1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166939.2.2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 1660319.3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1685139.3.1国际食品安全法规 17137879.3.2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179399.3.3我国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制定 17218419.3.4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在我国的实施 1721843第10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未来发展 171737410.1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17107810.1.1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测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 172257910.1.2传感器技术: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安全监测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可实现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实时、在线检测。 171289710.1.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食品安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17866310.1.4食品溯源技术: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食品安全溯源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17618010.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挑战与机遇 172742210.2.1挑战: 18121810.2.2机遇: 18910310.3国际合作与交流 182295610.3.1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 181605810.3.2加强与国际食品安全组织的合作,共享食品安全信息,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183188310.3.3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181295110.4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政策建议与发展趋势 182422910.4.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工作有法可依。 182299910.4.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食品安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182774510.4.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182504410.4.4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19第1章引言1.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为预防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有助于及时发觉食品安全隐患,为部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证食品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1.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评估食品中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四个步骤。食品安全监测是指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连续、系统的监测和检查,以掌握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觉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监测主要包括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对食品中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确定监测重点和监测项目,提高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监测数据反馈,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第2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2.1风险评估方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其中,定性评估通过风险等级划分,对食品中的潜在危害进行排序和分类;定量评估则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对危害的发生概率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2.1.1定性评估方法(1)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食品中危害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和暴露水平,将风险划分为高、中、低等级。(2)风险矩阵法:通过构建风险矩阵,对食品中的各种危害进行排序,以确定优先控制的危害。2.1.2定量评估方法(1)概率风险评估:利用概率模型,结合食品中危害的浓度分布、人群摄入量分布等数据,计算危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确定性风险评估:基于固定参数,对危害的暴露水平、剂量反应关系等进行评估。2.2风险评估程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的目的、范围和关键问题。(2)危害识别:收集和整理有关食品中潜在危害的信息,识别可能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影响的危害。(3)危害描述: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危害特性、来源、暴露途径等。(4)暴露评估:评估消费者通过食品摄入危害的水平和概率。(5)风险量化:结合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6)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风险管理建议。2.3食品中危害识别危害识别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物性危害: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2)化学性危害: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3)物理性危害:如玻璃、金属等异物。(4)营养性危害:如营养素缺乏或过量摄入。2.4暴露评估与风险量化2.4.1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对消费者通过食品摄入危害的水平和概率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摄入量评估:通过调查和统计数据,估算消费者对特定食品的摄入量。(2)浓度分布:分析食品中危害浓度的分布情况。2.4.2风险量化风险量化是对危害的剂量反应关系、暴露水平等进行分析,计算风险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点估计:根据暴露评估结果,计算危害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2)概率分布:利用概率模型,对风险值进行概率分布分析。(3)不确定性分析:评估风险评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第3章食品安全监测3.1监测目的与任务3.1.1监测目的食品安全监测旨在保证食品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安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活动,评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及时发觉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3.1.2监测任务(1)掌握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为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发觉食品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食品安全的发生;(3)评估食品安全风险,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提供技术支持;(4)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3.2监测计划制定3.2.1制定原则监测计划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风险导向原则:根据食品中潜在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确定监测重点和频率;(2)科学性原则:结合食品安全现状和科技发展水平,保证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全面性原则:覆盖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保证监测的全面性;(4)动态调整原则:根据食品安全风险变化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监测计划。3.2.2监测内容监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监测对象:食品类别、品种、环节等;(2)监测指标:污染物、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等;(3)监测频次:定期监测和临时监测;(4)监测范围:全国或特定区域、行业、企业等。3.3监测方法与手段3.3.1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公认的检测方法,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方法应具备以下特点:(1)科学性:方法原理明确,操作规范;(2)准确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3)实用性:操作简便,易于推广;(4)动态更新:根据科技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监测方法。3.3.2监测手段利用现代分析技术、信息技术和实验室设备,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主要包括以下手段:(1)快速检测技术:现场快速筛查,提高监管效率;(2)实验室检测技术:对样品进行准确、可靠的定量分析;(3)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分析;(4)监测网络:构建全国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3.4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3.4.1数据收集(1)按照监测计划要求,对食品样品进行采样、检测和记录;(2)统一数据格式和报送要求,保证数据的规范性和一致性;(3)建立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归档等制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3.4.2数据分析(1)运用统计学、风险分析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2)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控制顺序;(3)查找食品安全隐患,提出监管建议和改进措施;(4)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监测信息,提高食品安全透明度。第4章食品安全风险控制4.1风险控制策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阐述以下几种风险控制策略:4.1.1风险消除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原料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风险。4.1.2风险降低在无法完全消除风险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例如,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严格产品检验等。4.1.3风险转移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等方式,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4.1.4风险容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的风险存在,以实现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2预防性控制措施预防性控制措施旨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防止食品安全的发生。以下为几种预防性控制措施:4.2.1原料管理加强原料采购、验收、储存等环节的管理,保证原料安全。4.2.2生产过程控制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卫生管理制度,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4.2.3员工培训与管理加强员工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食品安全意识,规范员工行为。4.2.4设施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生产设施设备,保证设备运行正常,降低安全风险。4.2.5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对产品进行严格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4.3应急处理与风险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制定应急处理措施和风险管理计划,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4.3.1应急预案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应急流程和应急措施。4.3.2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的能力。4.3.3信息报告与披露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和披露制度,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4.3.4风险沟通与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4.3.5风险评估与监控持续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措施,保证食品安全。第5章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5.1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识别5.1.1原材料风险识别对食品生产所需原材料的来源、质量、储存及运输等环节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5.1.2加工过程风险识别分析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滥用、交叉污染等。5.1.3设备与设施风险识别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设备、设施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避免因设备故障或设施不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5.1.4人员与管理风险识别评估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技能水平、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识别人员与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5.2食品生产环节风险控制5.2.1原材料风险控制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制度,对原材料进行验收、检验、储存和运输管理,保证原材料安全。5.2.2加工过程风险控制制定并执行合理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卫生管理制度,降低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5.2.3设备与设施风险控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清洁,保证设施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防止设备与设施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5.2.4人员与管理风险控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各项操作符合规范。5.3食品生产环节监测要点5.3.1原材料监测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保证其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5.3.2加工过程监测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测,如温度、湿度、时间等,保证加工过程符合生产工艺要求。5.3.3设备与设施监测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设施卫生状况,发觉问题及时整改。5.3.4人员与管理监测对员工操作规范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3.5成品监测对成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健康。第6章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6.1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识别6.1.1货源风险识别在食品流通环节,首先应对货源进行风险识别。分析供应商的生产工艺、原料质量、生产环境卫生状况等因素,以判断其食品安全管理水平。6.1.2运输风险识别对食品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包括运输工具的卫生条件、温度控制、防潮防晒措施等。6.1.3储存风险识别对食品储存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包括储存环境的温湿度、储存设施设备的卫生状况、食品的分类储存等。6.1.4销售环节风险识别分析食品销售环节的风险,如销售场所的卫生条件、食品摆放方式、销售人员卫生意识等。6.2食品流通环节风险控制6.2.1货源风险控制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制度,对供应商的生产工艺、原料质量、生产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定期评估,保证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6.2.2运输风险控制制定运输管理制度,保证运输工具的卫生条件、温度控制、防潮防晒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6.2.3储存风险控制加强储存环节的管理,保证储存环境的温湿度适宜、设施设备卫生、食品分类储存。6.2.4销售环节风险控制提高销售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销售场所的卫生管理,规范食品摆放,防止交叉污染。6.3食品流通环节监测要点6.3.1监测频次根据食品种类、流通环节的特点,合理确定监测频次,保证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6.3.2监测内容对食品流通环节的关键风险点进行监测,包括货源质量、运输过程、储存条件和销售环节等。6.3.3监测方法采用现场检查、抽样检测、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评估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状况。6.3.4异常情况处理制定异常情况处理流程,一旦发觉食品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扩大,并追究相关责任。6.3.5监测记录与报告建立健全监测记录和报告制度,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依据。第7章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7.1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识别7.1.1食品原材料风险分析餐饮服务环节中食品原材料的来源、运输、储存等过程,识别可能存在的致病菌、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风险。7.1.2食品加工风险识别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交叉污染、加工设备卫生状况、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等风险。7.1.3食品配送风险分析食品配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温度控制不当、运输工具卫生状况差等导致食品变质的风险。7.1.4餐饮服务人员风险评估餐饮服务人员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风险。7.2餐饮服务环节风险控制7.2.1食品原材料控制建立严格的食品原材料采购、验收、储存制度,保证食品原材料的合格和安全。7.2.2食品加工控制加强加工环节卫生管理,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防止交叉污染,保证食品加工安全。7.2.3食品配送控制制定合理的配送计划,保证食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卫生状况,降低食品变质风险。7.2.4餐饮服务人员控制加强餐饮服务人员的健康检查、培训和管理,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7.3餐饮服务环节监测要点7.3.1食品原材料监测定期对食品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7.3.2食品加工过程监测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如设备卫生、食品添加剂使用等,保证加工过程安全。7.3.3食品配送过程监测对配送过程中的温度记录、运输工具卫生状况等进行定期检查,保证食品配送安全。7.3.4餐饮服务人员监测对餐饮服务人员的健康状况、个人卫生、操作规范等进行定期检查和培训,提高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水平。7.3.5消费者投诉与反馈建立消费者投诉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餐饮服务环节的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第8章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沟通8.1风险交流的重要性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风险交流能够促进部门、企业、消费者及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8.1.1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通过风险交流,部门可以及时了解食品安全风险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1.2有助于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风险交流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品安全发生的可能性。8.1.3有助于消费者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风险交流有助于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风险,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使消费者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保障自身健康。8.1.4有助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风险交流促进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识,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形成共治格局。8.2风险交流策略与手段为保证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顺利进行,应采取以下策略与手段:8.2.1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扩大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覆盖范围,提高交流效果。8.2.2互动性的交流方式通过举办听证会、座谈会、在线问答等形式,增强部门、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提高风险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8.2.3个性化的信息推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提高信息接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2.4专业化的交流团队建立专业化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团队,提高交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8.3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是风险交流的重要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8.3.1及时性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发布,保证信息发布的时效性。8.3.2准确性保证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避免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言论。8.3.3完整性发布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时,应提供全面、详细的信息,便于各方准确理解和判断。8.3.4权威性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应具备权威性,由相关部门或专业机构发布,提高信息的可信度。8.3.5规范性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程序,保证信息发布的合规性。8.3.6透明性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信息发布的公信力。通过以上措施,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沟通,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有力保障。第9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9.1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9.1.1法律层面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框架。9.1.2行政法规层面在法律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行政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条例》等,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要求和措施。9.1.3部门规章层面国家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部门规章,包括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监管规定,以保证食品安全。9.1.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级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补充和细化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法规。9.2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9.2.1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合理、保障健康、公开透明、便于操作。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9.2.2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执行;部门的监管;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通过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知晓率和执行力度。9.3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9.3.1国际食品安全法规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主要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食品安全法规,如《国际食品卫生法典》等。9.3.2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主要包括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制定的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9.3.3我国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制定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的制定,通过参与国际组织、会议等方式,推动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利益。9.3.4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在我国的实施我国在实施国际食品安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