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1页
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2页
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3页
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4页
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开发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开发作业指导书TOC\o"1-2"\h\u21900第1章绪论 3127501.1节能背景与意义 314201.2高效节能技术概述 3281451.3产品开发流程与要求 429269第2章节能技术原理 4130902.1能量转换与利用原理 4129882.1.1热能转换原理 4107782.1.2电能转换原理 5278842.1.3化学能转换原理 5182762.2节能技术分类及特点 5138602.2.1节能材料技术 5313862.2.2节能设备技术 565372.2.3节能系统技术 6236722.3节能技术发展趋势 618024第3章节能材料研发 6313783.1节能材料种类与功能 6106453.1.1保温隔热材料 655553.1.2节能玻璃 748213.1.3节能照明材料 741383.2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 7200763.2.1保温隔热材料 7295873.2.2节能玻璃 772403.2.3节能照明材料 7291523.3节能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 7310743.3.1建筑领域 891333.3.2汽车行业 854513.3.3照明行业 856643.3.4电子设备 823812第4章高效节能产品设计 833024.1产品设计理念与原则 834584.1.1设计理念 8166604.1.2设计原则 850244.2产品结构优化 8276224.2.1结构设计 8277184.2.2能耗优化 994054.3产品功能评价与仿真 938474.3.1功能评价指标 950664.3.2仿真分析 932399第5章电机系统节能技术 9182435.1电机类型与选型 9137135.1.1电机类型概述 9100095.1.2电机选型原则 971915.2电机驱动与控制策略 1090975.2.1电机驱动技术 10205785.2.2电机控制策略 10238025.3电机系统节能案例 10101725.3.1案例一:某钢铁厂高炉风机电机节能改造 10143415.3.2案例二:某纺织厂细纱机电机节能改造 10120125.3.3案例三:某办公楼电梯电机节能改造 109892第6章照明系统节能技术 11284546.1照明设备选型与设计 11306716.1.1设备选型 1191416.1.2设计要点 11187096.2照明控制系统 11116916.2.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1209836.2.2分时分区控制 11159626.3照明系统节能案例分析 12161356.3.1案例一:某办公楼照明系统改造 12139356.3.2案例二:某大型商场照明系统优化 12171806.3.3案例三:某学校教室照明改进 1226325第7章建筑节能技术 12304967.1建筑节能标准与规范 1225127.1.1国际及国内建筑节能标准概述 1295307.1.2建筑节能规范的主要内容 12158677.1.3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与监管 12170017.2建筑围护结构优化 12230417.2.1建筑围护结构概述 12127407.2.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功能优化 13264407.2.3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与保温技术 1317937.3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 13171407.3.1建筑能源管理概述 13271237.3.2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1381597.3.3建筑能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 1328357.3.4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实施与运行 1314718第8章供暖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13228778.1供暖与空调系统概述 13181258.2节能型供暖与空调设备 13276538.2.1高效热泵 13301348.2.2高效锅炉 14263138.2.3变频空调 14149908.3系统优化与运行策略 1456188.3.1智能控制系统 14237108.3.2分区控制 14100508.3.3能量回收 14122428.3.4间歇运行 1420315第9章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 14115259.1分布式能源系统原理与类型 14264749.1.1分布式能源系统原理 14259859.1.2分布式能源系统类型 15115459.2储能技术及其在节能中的应用 15296119.2.1储能技术 15243379.2.2储能技术在节能中的应用 15230369.3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系统案例分析 156629.3.1案例一:某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系统 1527279.3.2案例二:某城市商业综合体光伏储能系统 15171589.3.3案例三:某岛屿微网项目 16260229.3.4案例四:某城市公共交通电动化项目 168765第10章节能产品测试与评价 161024610.1产品测试方法与设备 161054110.1.1测试方法 162422710.1.2测试设备 1655910.2节能效果评价体系 161630910.2.1能耗指标 162939410.2.2功能指标 171071910.2.3经济性指标 17645610.3节能产品认证与推广策略 171552110.3.1认证 171260510.3.2推广策略 17第1章绪论1.1节能背景与意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高效节能技术概述高效节能技术是指通过改进工艺、设备和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这些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电力等。高效节能技术的发展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技术创新:通过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2)节能技术应用:将成熟的节能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降低能源消耗;(3)节能管理与优化: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加强能源管理等手段,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1.3产品开发流程与要求为保证高效节能技术的顺利应用和推广,产品开发应遵循以下流程与要求:(1)市场调研与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分析潜在客户,确定产品定位;(2)技术方案设计: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现有技术,制定技术方案;(3)技术研发与试验:开展技术研发,进行小试、中试,优化产品功能;(4)产品标准制定:根据产品功能,制定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质量;(5)生产与质量控制:建立生产体系,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产品合格;(6)市场推广与应用:开展市场推广,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扩大产品市场份额;(7)持续优化与升级:根据市场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功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关注以下要求:(1)节能效果显著:产品应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满足国家和行业的节能标准;(2)技术成熟可靠:产品采用的技术应成熟可靠,保证长期稳定运行;(3)经济性:产品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投资回报期短,易于推广;(4)环境友好:产品应降低环境污染,符合国家环保要求;(5)安全功能:产品应具备良好的安全功能,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第2章节能技术原理2.1能量转换与利用原理能量转换与利用原理是节能技术发展的基础。能量转换是指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更便于利用的形式。在节能领域,能量转换主要包括热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之间的转换。本节将重点阐述以下几种能量转换与利用原理:2.1.1热能转换原理热能转换是指将热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机械能等。热能转换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在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能转换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熵的形式损失,不可逆过程的热能转换效率低于可逆过程。(3)卡诺循环:热能转换为电能的理论极限,即卡诺效率。2.1.2电能转换原理电能转换是指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机械能等。电能转换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电磁感应:利用磁场变化产生电动势,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2)半导体器件:利用半导体材料实现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如太阳能电池、LED等。2.1.3化学能转换原理化学能转换是指将化学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热能等。化学能转换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燃烧反应:通过燃烧反应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2)电化学反应: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如燃料电池。2.2节能技术分类及特点节能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2.2.1节能材料技术节能材料技术主要包括高功能保温材料、低辐射涂层、高效节能玻璃等。这类技术的特点是:(1)提高热阻,降低热传导。(2)减少热辐射,降低热损失。(3)提高材料的光学、热学功能。2.2.2节能设备技术节能设备技术主要包括高效电机、节能变压器、变频器等。这类技术的特点是:(1)提高设备效率,降低能耗。(2)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实现智能控制。(3)减少设备损耗,延长使用寿命。2.2.3节能系统技术节能系统技术主要包括热泵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这类技术的特点是:(1)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2)提高能源利用灵活性,降低能源需求。(3)实现能源生产、消费、回收的闭环管理。2.3节能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节能技术正朝着以下趋势发展:(1)高效化:不断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2)智能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节能设备的智能控制和优化管理。(3)绿色化: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4)集成化:将多种节能技术进行集成,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综合利用。(5)标准化:建立健全节能技术标准体系,推动节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第3章节能材料研发3.1节能材料种类与功能节能材料作为高效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本节主要介绍几类常见的节能材料及其功能特点。3.1.1保温隔热材料保温隔热材料是一类能有效地阻止热量传递的材料,主要包括无机纤维材料、有机泡沫材料和复合隔热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以下功能特点:(1)低热导率:热导率是衡量保温隔热材料功能的重要指标,低热导率意味着材料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功能。(2)轻质:轻质保温隔热材料有利于降低建筑物的自重,提高施工效率。(3)耐久性:良好的耐久功能使保温隔热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功能。(4)环保性:绿色、环保的保温隔热材料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1.2节能玻璃节能玻璃具有以下功能特点:(1)高透光率:高透光率有助于提高室内的采光效果。(2)低辐射率:低辐射率可减少热量通过玻璃的传递。(3)良好的隔热功能:节能玻璃能有效阻挡室外热量进入室内,降低空调能耗。3.1.3节能照明材料节能照明材料主要包括LED照明材料和荧光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以下功能特点:(1)高光效:高光效意味着在相同的光通量输出下,所需能量更少。(2)长寿命:长寿命可降低更换和维护成本。(3)环保无污染:节能照明材料不含有害物质,有利于环境保护。3.2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节能材料,其设计与制备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节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3.2.1保温隔热材料(1)材料设计:通过调整材料组成、结构和形态,优化保温隔热功能。(2)制备方法:包括熔融喷吹法、离心法、溶胶凝胶法等。3.2.2节能玻璃(1)材料设计:通过调控玻璃的成分和微观结构,提高其节能功能。(2)制备方法:包括浮法、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3.2.3节能照明材料(1)材料设计:优化发光材料的晶体结构和表面修饰,提高光效和稳定性。(2)制备方法:包括高温固相法、溶液法、气相沉积法等。3.3节能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节能材料在各类产品中的应用具有广泛性,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实例。3.3.1建筑领域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如外墙保温、屋面保温、地面保温等,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居住舒适度。3.3.2汽车行业节能玻璃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如前挡风玻璃、侧窗玻璃等,有助于降低汽车空调能耗,提高燃油经济性。3.3.3照明行业节能照明材料在照明行业的应用,如LED灯具、节能荧光灯等,可大幅降低照明能耗,减少能源消耗。3.3.4电子设备节能材料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如散热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有助于提高设备功能,降低能耗。第4章高效节能产品设计4.1产品设计理念与原则4.1.1设计理念高效节能产品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结合我国能源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强调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设计理念。4.1.2设计原则(1)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产品安全、可靠、环保;(2)充分考虑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用户体验和满意度;(3)采用先进、成熟、适用的高效节能技术,提升产品功能;(4)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能耗,延长产品使用寿命;(5)注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提高产品经济效益。4.2产品结构优化4.2.1结构设计(1)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产品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优化零部件布局,减小产品体积,降低重量;(3)选用高强度、轻质、环保的材料,提高产品承载能力和节能功能;(4)采用先进的连接和固定方式,提高产品结构稳定性。4.2.2能耗优化(1)选用高效节能的驱动系统和控制策略,降低产品能耗;(2)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转换效率;(3)采用热泵技术、余热回收等技术,提高产品热效率;(4)通过变频、节能模式等技术,实现产品在不同工况下的节能运行。4.3产品功能评价与仿真4.3.1功能评价指标(1)能效比:评价产品能量利用效率的指标;(2)节能率:评价产品节能效果的指标;(3)可靠性:评价产品长期稳定运行的指标;(4)环境适应性:评价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5)用户体验:评价产品操作便捷性、舒适性和美观性的指标。4.3.2仿真分析(1)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产品结构优化设计;(2)采用有限元分析(FEA)软件对产品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进行分析;(3)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产品流场、温度场等进行仿真分析,优化产品功能;(4)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产品在各种工况下的功能,为产品优化提供依据。第5章电机系统节能技术5.1电机类型与选型5.1.1电机类型概述电机作为能量转换的核心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及居民生活等领域。根据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电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交流异步电机、交流同步电机、直流电机、无刷直流电机和步进电机等。5.1.2电机选型原则在选择电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负载特性:根据设备实际工作负载特性,选择适合的电机类型和规格;(2)高效节能:优先选择高效节能电机,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3)可靠性: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可靠性的电机品牌;(4)经济性: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考虑电机的购置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5.2电机驱动与控制策略5.2.1电机驱动技术电机驱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恒压频比控制:通过调节电机供电电压和频率,实现电机转速和输出功率的调节;(2)矢量控制:对电机进行磁场定向控制,实现电机转矩和转速的高精度控制;(3)直接转矩控制:直接控制电机转矩和磁链,提高电机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5.2.2电机控制策略电机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变频调速:通过改变电机供电频率,实现电机转速的调节,降低能耗;(2)软启动:降低电机启动时的冲击电流,减少电网压力,提高电机寿命;(3)能效优化:根据电机负载变化,实时调整电机运行参数,提高电机运行效率。5.3电机系统节能案例5.3.1案例一:某钢铁厂高炉风机电机节能改造某钢铁厂高炉风机电机原采用交流异步电机,通过变频调速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了电机运行效率的提高,年节电量达到20%。5.3.2案例二:某纺织厂细纱机电机节能改造某纺织厂细纱机电机原采用直流电机,通过改为无刷直流电机并采用矢量控制策略,提高了电机运行效率,降低了能耗,年节电量达到15%。5.3.3案例三:某办公楼电梯电机节能改造某办公楼电梯电机采用永磁同步电机,通过优化电机驱动和控制策略,提高了电梯运行效率,年节电量达到12%。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电机类型、负载特性和运行条件,合理选择和运用节能技术,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第6章照明系统节能技术6.1照明设备选型与设计照明设备的选型与设计是照明系统节能的关键环节。合理的设备选型与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照明效率。6.1.1设备选型(1)选用高效光源:优先选择LED、荧光灯等高效光源,其具有较高的光效和较长的使用寿命。(2)选用高效灯具:根据照明场所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如反射式灯具、透镜式灯具等,提高光效利用率。(3)选用电子镇流器:相比传统的电感镇流器,电子镇流器具有节能、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6.1.2设计要点(1)合理布局:根据照明场所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灯具,避免过度照明和照明死角。(2)光控设计:根据室内外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实现节能效果。(3)照明效果优化:运用照明设计软件,模拟照明效果,优化照明方案。6.2照明控制系统6.2.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对照明设备的自动调节,提高照明系统的节能功能。(1)光线传感器:根据室内外光照度的变化,自动调节照明亮度。(2)人体感应传感器:检测室内人员活动,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效果。(3)智能控制器:通过手机APP、控制台等,实现对照明设备的远程控制。6.2.2分时分区控制根据照明场所的使用需求,将照明设备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时间,实现对照明设备的精细化管理。(1)分时控制:根据不同时间段的需求,自动调整照明亮度。(2)分区控制:根据不同区域的使用需求,实现对照明设备的独立控制。6.3照明系统节能案例分析6.3.1案例一:某办公楼照明系统改造采用高效LED光源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能耗降低50%以上。6.3.2案例二:某大型商场照明系统优化通过合理布局、选用高效灯具和电子镇流器,提高照明效率,实现节能30%。6.3.3案例三:某学校教室照明改进采用分时分区控制,结合光线传感器和人体感应传感器,实现节能40%。通过以上照明系统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照明系统在节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节能技术,提高照明系统的节能功能。第7章建筑节能技术7.1建筑节能标准与规范7.1.1国际及国内建筑节能标准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国际及国内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分析各种标准的制定背景、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要求,为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7.1.2建筑节能规范的主要内容详细阐述建筑节能规范中的关键指标,如建筑能耗指标、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功能指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等,以便于从业人员理解和执行。7.1.3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与监管分析建筑节能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措施,包括设计审查、施工监督、验收评估等环节,以保证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7.2建筑围护结构优化7.2.1建筑围护结构概述介绍建筑围护结构的基本概念、功能及组成部分,分析其对建筑节能的重要作用。7.2.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功能优化探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功能优化的方法,包括材料选择、构造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以提高建筑节能效果。7.2.3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与保温技术详细阐述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与保温技术,包括材料功能、设计原则、施工要点等,以提高建筑舒适性和节能性。7.3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7.3.1建筑能源管理概述介绍建筑能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及方法,分析建筑能源管理在节能降耗中的重要作用。7.3.2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设计探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架构、功能模块等内容,以实现建筑能源的高效利用。7.3.3建筑能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分析建筑能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如变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并介绍相关设备及其功能。7.3.4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实施与运行阐述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运行维护策略,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和节能效果的持续提升。第8章供暖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8.1供暖与空调系统概述供暖与空调系统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但是这两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提高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关键。本章主要介绍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以期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做出贡献。8.2节能型供暖与空调设备为了降低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能耗,开发和应用节能型设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节能型供暖与空调设备:8.2.1高效热泵高效热泵是一种能将低温热源的热量传递到高温热源的设备,具有很高的能效比。在供暖与空调系统中,采用高效热泵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8.2.2高效锅炉高效锅炉通过优化燃烧过程,提高热效率,降低排放,实现节能。在供暖系统中,选用高效锅炉是提高系统整体能效的重要途径。8.2.3变频空调变频空调可根据室内外温差和用户需求,自动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实现节能运行。与定频空调相比,变频空调具有更高的能效比。8.3系统优化与运行策略供暖与空调系统的优化与运行策略对节能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优化与运行策略:8.3.1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行,可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自动调整系统运行状态,提高能效。8.3.2分区控制针对不同区域的负荷需求,进行分区控制,避免过度供冷或供暖,降低能耗。8.3.3能量回收在供暖与空调系统中,采用能量回收技术,将排出的热量或冷量回收利用,提高系统整体能效。8.3.4间歇运行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采用间歇运行策略,降低系统运行时间,减少能耗。通过以上节能技术的应用,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将得到有效降低,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贡献力量。第9章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9.1分布式能源系统原理与类型9.1.1分布式能源系统原理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指将能源生产、存储和消费有机结合,以小型、分散、靠近用户的方式提供能源服务。该系统基于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能源转换、传输、分配和利用等环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综合优化。9.1.2分布式能源系统类型(1)热电联产系统:以燃料为能源,同时产生电和热能,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3)风力发电系统: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产生电能。(4)生物质能发电系统:利用生物质资源(如农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进行发电。(5)燃料电池系统:利用氢气或其他燃料与氧气在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电能。9.2储能技术及其在节能中的应用9.2.1储能技术(1)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2)化学储能:包括电池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超级电容器储能等。(3)热能储能:通过储存热能,实现能源的跨时段利用。9.2.2储能技术在节能中的应用(1)平衡电网负荷:储能系统可以在电网高峰时段放电,低谷时段充电,提高电网运行效率。(2)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储能系统可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提高其并网运行能力。(3)微网运行优化:储能系统在微网中起到能量缓冲和平衡作用,提高微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4)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应用:储能系统可用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实现电网与电动汽车的互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9.3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系统案例分析9.3.1案例一:某工业园区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