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技术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技术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工智能的设计风险。设计是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设计者的主体价值通过设计被嵌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之中。倘若人工智能设计者在设计之初,秉持错误的价值观或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人工智能之中,那么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便很有可能对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威胁。人工智能的算法风险。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具备深度学习特性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运行过程中自主调整操作参数和规则,形成“算法黑箱”,使决策过程不透明或难以解释,从而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造成传统监管的失效。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在不易察觉或证明的情况下,利用算法歧视或算法合谋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造成不公平竞争。近年来被广泛曝光的“大数据杀熟”,正是这一风险的具体体现之一。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风险。隐私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隐私的保护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但在众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海量的个人数据被采集、挖掘、利用,尤其是涉及个人生物体征、健康、家庭、出行等的敏感信息。公民的隐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已被推到风口浪尖。人工智能不仅有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技术伦理风险,而且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其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尊严、公平、正义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挑战。当前,人工智能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还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但是,智能机器人不仅在储存、传输、计算等多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脑,而且借助材料学等现代技术,智能机器人可能在外形上“比人更像人”,甚至拥有更丰富的情感。这样的智能机器人究竟是不是“人”?是不是应确立为道德主体?如果赋予人工智能主体资格,那么其究竟是一种与人类对等的主体,还是一种被限制的主体?这些问题表明:人工智能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挑战,不只是电影小说中的浪漫想象,而是已日益成为一种现实风险。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挑战。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年龄、所在地区、从事行业、教育水平等的差异,人们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并不均等,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数字鸿沟”现象。“数字鸿沟”与既有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等叠加在一起,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由于智能机器相较于人类工人有着稳定、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人正在被智能机器取代,成为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所谓的“无用阶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因工作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而失去工作。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不少人并不能找到新的工作,结构性失业大潮可能汹涌而至。这将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挑战社会公平正义的又一重大潜在风险。(摘编自张平《人工智能伦理反思:风险与应对》)材料二:人类智慧是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而人工智能则缺乏这个向度。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今天的科技发展则体现出人类发展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各类技术形式作为人类“肢体的延长”与智力的“物化”被“嵌入”到了人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技术的传承和进步,依赖并受制于人类的历史进程。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其“总开关”植根于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智慧整体之中。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间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这些能力不具备人类智慧的原创性和历史选择性,当然更不具备取代人类决定自己历史发展的自觉性。随着社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大大延长,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困境,消灭强制分工所带来的人的分裂,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始终是人类的梦想,并将为人工智能提供大有可为的空间。但是,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始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在这方面代替人并全面充当社会活动主体的条件。因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理性、情感、意志、道德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且人们总是在一定制度和结构中形成相对一致的行动,而各种行动和行为又具备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被人创造出来的数字技术,是人的智慧活动的产物,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一定的现实目的的。我们要在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中把握技术的本质,而不能把技术从社会结构中孤立出来,使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与社会相对立。我们应该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迭代更新,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都将是扬弃异化、走向未来解放的必要步骤。当然,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社会、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论证和审查,在其发展中贯彻“科技向善”与负责任创新的原则,使其发展符合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摘编自王亚奇《基于历史与社会视角审视人工智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算法形成“算法黑箱”会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此,我们应提高警惕,不能视而不见。B.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挑战表现为: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和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C.材料二认为,目前科技发展产生的技术形式还是人类“肢体的延长”与智力的“物化”,并没有脱离人类的主体性。D.材料二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代替人处理某些疑难问题的条件,但我们也不能把它从社会结构中孤立出来。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伦理风险,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两大挑战”。B.材料一最后一段既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也认识到可能引发失业大潮,体现了论述的思辨性。C.材料二第一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这一观点。D.材料二将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审视人工智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技术伦理风险”的一项是()A.AI自动化网络攻击甚至控制核弹发射井的能力可能会让它变得危险。B.虚拟现实技术(VR)模拟环境、感知,让人置身于虚拟世界,带来积极方面的沉浸式体验,真假难辨。C.英国公共卫牛部曾因人工智能算法对ExCel表格数据的限制导致英国上千例新冠病例未被上报。D.一些网上购物平台中的“推荐”页面或赠送“红包”“优惠券”等,通常都是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的。4.作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洞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理解。5.有人说,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既不能过分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B4.①这句话既指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了人的思维能力,又指出其局限性。②智能机器人在储存、传输、计算等方面超越了人脑,甚至可以拥有更丰富的情感,人类可以合理利用人工智能。③从历史与社会视角来看,人工智能的这些能力并没有脱离人类的主体性,还不具备取代人类决定自己历史发展的自觉性。5.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确为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发展与应用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使人类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②从历史与社会视角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所以不必过分悲观。③从技术伦理、社会问题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的现实风险,我们又不能盲目乐观,要对其进行科学、社会、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论证和审查,创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体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D.“并不具备代替人处理某些疑难问题的条件”错,于文无据。原文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可见人工智能具备代替人处理某些疑难问题的条件。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错,材料二第一段如“技术的传承和进步,依赖并受制于人类的历史进程。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主要是理论论证。“论证了‘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这一观点”错,材料二第一段主要是从历史角度论述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内容,所谓“技术伦理风险”是指技术带来设计风险、算法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ACD三项都与“技术伦理风险”有关,只有B项“带来积极方面的沉浸式体验,真假难辨”,不存在任何伦理问题,不是“技术伦理风险”。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指出人工智能的优越性;“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洞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指出其不足。因此,这句话既指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了人的思维能力,又指出其局限性。②首先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由材料一“智能机器人不仅在储存、传输、计算等多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脑,而且借助材料学等现代技术,智能机器人可能在外形上‘比人更像人’,甚至拥有更丰富的情感”可知,智能机器人在储存、传输、计算等方面超越了人脑,甚至可以拥有更丰富的情感,人类可以合理利用人工智能。③再理解“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洞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由材料二“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其‘总开关’植根于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智慧整体之中”“这些能力不具备人类智慧的原创性和历史选择性,当然更不具备取代人类决定自己历史发展的自觉性”“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始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在这方面代替人并全面充当社会活动主体的条件”可知,从历史与社会视角来看,人工智能的这些能力并没有脱离人类的主体性,还不具备取代人类决定自己历史发展的自觉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技术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技术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工智能不仅有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技术伦理风险,而且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其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尊严、公平、正义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可知,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确为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发展与应用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使人类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②由材料二“人类智慧是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而人工智能则缺乏这个向度”“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可知,从历史与社会视角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所以不必过分悲观。③由材料二“我们应该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迭代更新,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都将是扬弃异化、走向未来解放的必要步骤。当然,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社会、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论证和审查,在其发展中贯彻‘科技向善’与负责任创新的原则,使其发展符合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可知,从技术伦理、社会问题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的现实风险,我们又不能盲目乐观,要对其进行科学、社会、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论证和审查,创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体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一头耕牛陶沙岸蛮牯子暴烈,谁也别想安稳地坐在它背上,虽然它的背是那么平整宽厚。那个早晨,太阳刚爬上榨油坊旁的橡树梢,蛮牯子闷头冲出牛栏,躬身几跳,眨眼间跃出村外,跑过田间,奔上山岭,倏尔消遁。四个后生骂骂咧咧从牛栏里鱼贯而出,有人手上攥着盘成套的麻绳。彪悍的蛮牯子第一次逃脱了牛圈穿鼻。然而一个多月后,几番挣扎,蛮牯子还是被捆住四肢放倒在地。四五个后生合力,终于把一个榆木圈插进了它稚嫩的鼻子,系上半截麻绳,拴住它冥顽不化的灵魂。待它半岁,在一片倾斜的湖滩沙地上,村里的老把式为它套上牛轭①缆绳,一声“哦——起”,正式开教犁地。平坦而有些坡度的沙地上,铺开大片深浅不一新翻出来的泥沙,一行行,如扭动的蟒蛇。蛮牯子虽难驾驭,但蛮力十足,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拼牛生涯。经年累月,人和牛,都老了。蛮牯子颈部曾经流畅的线条不再,一层层的痂结了掉,掉了结,拱起一道麻石般光秃秃的高坎,牛轭可以妥妥地安放在那里,似嵌进了量身定做的模子里。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田地开始荒芜。全村十多个屋场,只剩下蛮牯子和另外两头老牛。众多的耕牛被一些牛贩子买走,多半大卸八块挂吊在市场的木架上,一条条一线线凌迟一般被人买去。有外出打工的人引来一位张老板,廉价从农户手中租下他们的田地、山冈,挖鱼塘,种糯谷与瓜果,养黑山羊,办起农家乐。张老板还运来一些犁田耙地机械,做完自己田地里的功夫后,借给没有耕牛的人家使用,只收取油钱。蛮牯子闲得发慌,性情倒是变得温顺,仿佛明白眼下可能随时沦为刀下鬼盘中餐的处境。父母亲过世以后我进了城,离开之前,我将蛮牯子交给老实巴交的堂哥,他是屋场里仅剩的两三户依然在耕种田地的人家,除了自家责任田,他还另外借种了别人家三亩水田。他问将蛮牯子给他要多少钱,我说不要钱,只是拜托他养着,一直到老死,埋了就好。埋了?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②。我知道他恐怕不情愿,因为即使是老死的牛,也是要食其肉熬其骨的。蛮牯子辛苦一世,我不想它死后还要被敲骨吸髓。说话时,蛮牯子默默地看着我,一动不动。仲秋,水退到遥远的湖心。湖床裸露在艳阳和雨水中,十天半月即呈现出一派辽阔的新绿,在阳光普照下娇嫩而温软,仿如春日。蛮牯子下得湖来,先要在壮阔的湖滩放肆奔腾一番,没有明确的方向。干吗要有方向?方圆八百里都是它的家。想吃,遍地是碧翠得发蓝的湖草,远远铺展到目力难及的地方。想喝,湖心的水流,连通江湖河海,源源不绝。吃饱了,蛮牯子随地一躺,半抬着头,默默反刍,慵懒散淡。一只八哥站在它背上跳了两下,又跳了两下,迟迟不肯飞走。云雀在高远的空中呼哨几声,却连影子也没有,恍若幻觉,又仿佛许久前的回响。湖的深处,有一方稍高的墩地,稀稀拉拉长着些牛羊不吃的苦草。堂哥为蛮牯子套上缆绳,戴上牛轭,要把这二十多亩高地犁出来,种油菜。村里的耕地已经少得可怜,大家拿着租金去镇上买粮吃。堂哥觉得种田人买粮吃丢脸,还在耕种着自己的田地。他放牛时早瞄好了这块墩地,离岸远,不积水,也没有什么杂草,更无须下肥料。犁过后让太阳晒几天,耙两三个来回,撒下种子便万事大吉。蛮牯子有了用武之地,很是努力,有点老当益壮的味道。端午节,我回老家,堂哥格外开心。他说搭帮有蛮牯子;去年在湖里种的油菜收了近万斤,还是租张老板的卡车拉回家的。蛮牯子见到我,停了咀嚼,扇扇耳朵,让我摸它的脑壳,很受用的样子。湖洲上种油菜与放牧被禁止了,堂哥少了一笔钉实梆硬的收入,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再没有多少农活需要蛮牯子出力,蛮牯子的脊背不再宽厚,毛日渐稀落,冬天里看得见它毛皮下排骨历历。堂哥在牛绹上又接了一卷长长的麻绳,将蛮牯子系在湖岸荒山的灌木上,任它去啃食牛绹所及范围内的茅草。吹着洞庭湖夹着腥味的长风,蛮牯子开始烦躁不安。晚上频繁翻栏脱出,白天经常挣脱牛绹,甚或是把系绹的灌木或小树连根拔起,向洞庭湖飞奔。一个天上挂着白太阳的冬日早晨,堂哥站在空荡荡的牛栏门口叹气:唉,它又跑出去了。我接堂哥电话赶来,已近黄昏。堂哥曾经种油菜的湖洲墩地里,牛蹄印与人的足迹,混乱交叠,密密匝匝。牛绹半挂在一丛枯草上,一头的榆木牛圈倾向地面。豆腐脑样晃荡的稀泥眼看就要漫向蛮牯子凸起的脊背,蛮牯子冲着硕大的长河落日竭尽全力昂着头。一定是有人拉住牛绹驱赶蛮牯子,发生了互不退让的纷争。听到我的叫喊,它艰难地转过来看着我,被扯掉牛圈的鼻子仍流着血。冇③得救了。堂哥摇摇头嘟囔一声。然而堂哥依然麻利地把两根麻绳绞到一起,结个套。屋场里同来的一个后生将绳套朝着蛮牯子使劲甩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知甩了多少次,终于套住蛮牯子的角。半个时辰过去,蛮牯子才被拉动不到一米。再拉,蛮牯子竟侧起头,让泥水浸染的麻绳滑出了直挺的牛角。一串人顿时倒退数步跌倒在泥地里。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这一刻我仿佛看到,它的四肢正在泥浆的深处蹬动,催动它奔向满天的绚烂霞霓。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扛了更多的门扇木板再次来到湖边。人们看到,一团广漠的雾气中,前一日被践踏过的草棵,已从地面爬起,斜斜地立着。不远处,沼泽平静无痕,仿佛一切过往,都未曾发生。(节选自《散文》2023年11期,有删改)【注】①牛轭:给(牲畜)在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②牛绹:拴牛的绳子。③冇:方言,即没有,“有”的反义词。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蛮牯子最初有地可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蛮牯于逐渐失去用武之地,其存在也变得越来越边缘化。B.作者赋予了蛮牯子人性化的特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劳作的工具,而且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C.“我”在离开老家前拜托堂哥养着蛮牯子,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D.“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指蛮牯子不能在湖洲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交代蛮牯子暴烈彪悍的性子,与后文蛮牯子年老后变得温顺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人力在万物面前的主导地位。B.湖洲墩地里的牛蹄印与人的足迹以及被扯掉的牛圈的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争斗的激烈,使文章更具表达张力。C.文章最后一段含蓄蕴藉,委婉地写出蛮牯子的最终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D.文章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增添了作品审美情趣;个别方言的使用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8.文中“蛮牯子下得湖来”一段的描写别有韵味,请简要赏析。9.文章标题“最后一头耕牛”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6.C7.A8.①画面优美和谐。耕牛、湖草、湖水、八哥、云雀,作者选取多种意象,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场景。②动静结合。蛮牯子放肆奔腾、云雀的呼哨等动态景物与湖草、湖水等静态景物相结合,使得画面充满生机。③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作者由实际的景物展开联想,将描写与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自由和谐生活的喜爱。④句子长短不一,富有变化,语段既有长句的铺陈,也有短句的点缀、有节奏感、别有韵味。9.①指耕牛蛮牯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蛮牯子成了村里仅存的三头耕牛之一,但最终也被淹没在沼泽中。②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张老板带来的各种机械代替了传统的牛耕,使得耕牛逐渐退出出历史舞台,“最后一头耕牛”的消亡也就意味牛耕方式的消亡。③蛮牯子之后再无耕牛,饱含了作者对蛮牯子的不舍之情。也表达了牛耕方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和不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分析不当,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只是猜测堂哥不愿意等牛死后埋掉的嘱咐,但并不是说堂哥不情愿养蛮牯子。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是为了突出人力在万物面前的主导地位”曲解文意,这一对比,表现了蛮牯子已经逐渐适应自己的角色和生活。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情节、段落的能力。此段中作者选取了耕牛、湖草、湖水、八哥、云雀等多种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了动物和景物,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通过写牛在湖里奔跑、吃草,八哥蹦跳,云雀呼哨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场景。使读者感到画面优美和谐。此段中“蛮牯子下得湖来,先要在壮阔的湖滩放肆奔腾一番”蛮牯子放肆奔腾、“云雀在高远的空中呼哨几声”云雀的空中呼哨等动态景物与碧翠得发蓝的湖草、源源不绝的湖水等静态景物相结合,使得画面充满生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由实际的牛、湖草、湖水等景物展开联想,将对景物的描写与“干吗要有方向?方圆八百里都是它的家”“想吃”“想喝”“吃饱了”等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在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自由和谐生活的喜爱。“遍地是碧翠得发蓝的湖草,远远铺展到目力难及的地方”等长句与“想喝,湖心的水流,连通江湖河海,源源不绝”等短句交错使用,句子长短不一,富有变化,使语段既有长句的铺陈,也有短句的点缀、有节奏感、别有韵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田地开始荒芜”“全村十多个屋场,只剩下蛮牯子和另外两头老牛”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蛮牯子成了村里仅存的三头耕牛之一,根据原文“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可知,蛮牯子最终被淹没在沼泽中,离开这个世界消亡了。可见,文章标题“最后一头耕牛”指耕牛蛮牯子。根据原文“张老板还运来一些犁田耙地机械,做完自己田地里的功夫后,借给没有耕牛的人家使用,只收取油钱”可知,张老板带来的各种机械代替了传统的牛耕,使得耕牛逐渐退出出历史舞台,原文“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这一刻我仿佛看到,它的四肢正在泥浆的深处蹬动,催动它奔向满天的绚烂霞霓”意味着“最后一头耕牛”的消亡也就意味牛耕方式的消亡。可见,文章标题“最后一头耕牛”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原文最后“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扛了更多的门扇木板再次来到湖边。人们看到,一团广漠的雾气中,前一日被践踏过的草棵,已从地面爬起,斜斜地立着。不远处,沼泽平静无痕,仿佛一切过往,都未曾发生”意味着蛮牯子之后再无耕牛,饱含了作者对蛮牯子的不舍之情。最后一头耕牛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耕地的机械化,文章标题“最后一头耕牛”也表达了牛耕方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和不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秋七月,永庆公主①曾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上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永庆公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②,乘以出入?”上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注】①公主:宋太祖之女。②肩舆:抬的小轿。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非书籍A所传B亦陛下C目D所亲见E为F其无道G故天命H陛下I代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点的“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字含义相同。B.“隋炀帝志在无厌”与“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C.文中加点的“衣”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水”,二者用法不同。D.文中的“几何”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中的“几何”都可译为“多少”。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应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以此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C.宋太祖认为,公主穿用翠羽装饰的衣服,宫中的内亲外戚一定会争相效仿,对应了材料一中“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的说法。D.宋太祖遵循古训,认为自己是为百姓守财富,不可以随便乱用,没有采纳公主和皇后用黄金装饰轿子的建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2)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14.两位古代君王在修身治国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C12.B13.(1)装饰华丽的宫殿,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2)你生长在富贵人家,应该感念珍惜这份福气,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14.①察审自己无度的欲望,约束自己。②以民为本,爱惜民力。③不滥用权利,以身作则。【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选自唐代和宋代的史书,展现了两位古代帝王的治国哲学。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都强调节俭和以民为重。太宗通过自省与接受谏言来约束自欲,尊重百姓意愿,并从前朝覆亡中汲取教训;赵匡胤则通过对公主的训导,强调节俭与避开奢侈对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体现其温文而有节的治国理念。两位君主均立志施行仁政,强调个人的节制与对百姓的责任。【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此非书籍所传”是句式完整的主谓句,在其后B处断开。“亦陛下目所亲见”,呼应前句“此非……”,构成并列分句,在其后E处断开。“为其无道”做原因状语,“故”表示由于上述原因有后面的结果,起到领起作用,“故”前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确实,实在是”。句意: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美。B.正确。都是“满足”。句意: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C.错误。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相同。穿着/游泳。句意:永庆公主曾经穿着翠鸟羽毛的衣服入宫。/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D.正确。句意:这能用得了多少翠羽啊?/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能有多少时日啊。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错误。由原文“隋炀帝志在无厌……遂至灭亡”“陛下若以为足……亦不足”可知,魏征所说重点在希望君主力戒奢侈上。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崇”,推崇、推重;“饰”,装饰;“欲”,希望。(2)“汝”,你;“惜福”,珍惜福气;“岂可”,怎么可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帝王所欲者放逸”“劳弊之事……必能顺其情也”“我以四海之富……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可知,都察审自己无度的欲望,约束自己。由原文“陛下本怜百姓”“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必能顺其情也”“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不以天下奉一人”可知,都以民为本,爱惜民力。由原文“朕尊为帝王……必能顺其情也”“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可知,都不滥用权利,以身作则。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征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的官员每次在伺候供养、兴建土木的事情上,稍微有不符合他的心意,就会被加以重罚和酷刑。上边有所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秋七月,永庆公主曾经穿着翠鸟羽毛的衣服入宫,宋太祖对她说:“你应当把这件衣服给我,以后不要再用这些东西作装饰了。”公主笑着说:“这能用得了多少翠羽啊?”太祖说:“不是这样的。你这样穿,宫中妃嫔、皇亲国戚看见,就一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里的翠羽价格高,老百姓追求利益,辗转贩卖交换,受伤害的生物就非常多。这实在是因你而起啊。你生长在富贵人家,应该感念珍惜这份福气,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公主听完惭愧认错。公主于是陪着坐,与皇后一同说:“陛下做天子已经很久了,难道不能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着出入宫廷吗?”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我只是考虑到我为百姓守着这些财富罢了,怎么可以随便乱用?古人说可以凭一人来治理天下,不可以用天下人来侍奉一个人。如果把别人的侍候奉养作为终生意图,怎么能让天下人来敬仰你呢!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别黄徐州①陈师道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③。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注】①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②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③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句中“途穷”是指绍圣元年(1094年)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别”字表明,本诗是一首离别诗,“黄徐州”是辞别的对象。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着实愧对于推荐自己的友人。C.黄庭坚在《登快阁》诗中使用“青眼”的典故,其作用与本诗有所不同。D.尾联,诗人由自己的现况着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情感真挚。16.尾联中有“数行老泪”之语,你认为这里的“泪”有哪些内涵?【答案】15.B16.①官职被免之痛。诗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穷”之感,化用阮籍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伤感。②年老体衰之伤。现在自己已白头,又“衰病”在身,不免有年华逝去,体衰不健的感慨。③惜别好友之凄。在秋风之中,诗人要告别友人离去,离别之情不言自明。【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错误。颔联前句意思是一朝得有虚名,由友人推荐做官;后句意思是自己为官十年,现在仍有穷途之感。结合注释来看,诗人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并没有表达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的意思,也没有表达出愧对友人之感。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作者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事渐衰,而又多病,所以临歧告别,泪洒西风。西风表示节季已是秋天,人们在秋天多悲,作者境遇困穷,于是就有老泪难禁之叹。所以“泪”是全诗的抒情载体。“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回忆自己自得来名声发迹以来,一晃过了十年,而现在却落得个因党事牵连被罢职的下场、令人感慨。“途穷”是指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在诗句中表明他被罢黜的无辜。诗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穷”之感,化用阮籍的典故,表达官职被免的伤感。“白头”实写自己此时已生白发,“衰病”指自己年衰多病。诗人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衰多病,表达了年华逝去,体衰不健的感伤。“别黄徐州”,表明这首诗是作者临离徐州时,告别州守黄氏之作,表述了他的境遇,抒发了惜别的情谊。“今日别”,诗人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衰多病,又逢多悲的秋天,所以临行告别,面对秋风,老泪难禁,凄然泪下,表达了惜别好友之凄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2)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3)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京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舳舻千里②.樯橹灰飞烟灭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世味年来薄似纱⑥.谁令骑马客京华(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忆昔游京华,自言生羽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舳舻、樯橹、坼、薄、憔悴、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说到生物分类,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一度让分类学家非常为难,__①__。从生物分类学角度看,藻类不属于特定的自然分类类群。早期的分类学家根据藻类色素类型,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等。虽然藻类的少数种类兼具植物光合自养以及动物异养和运动的特性,但传统上人们仍将藻类归为植物。提到藻类,人们一般会想起水面上的小小“颗粒”,它们随波荡漾,是鱼类的食物。其实,藻类家族中除了这些微小的成员外,__②__,最大型的藻——巨藻长度通常可达几十米到上百米,形似海带。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如今的10—100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它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__③__,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人类的进化创造了必要条件。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这(那,它)就是藻类②还有一些大型的成员③大气上空出现了臭氧层19.蓝藻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并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唯一这样做的有机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从生物分类学角度看,藻类不属于特定的自然分类类群。早期的分类学家根据藻类色素类型,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等”可知,介绍的是藻类,所以一度让分类学家非常为难的这一个特殊的类群应该是藻类,此处应该填写“这(那,它)就是藻类”。第二空,根据下文“最大型的藻——巨藻长度通常可达几十米到上百米,形似海带”可知,介绍的是最大型的藻,再根据上文“藻类家族中除了这些微小的成员外”可知,应该与“微小”相对,并且与“除了”搭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还有一些大型的成员”。第三空,根据下句“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人类的进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可知,能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的应该是上文中讲的臭氧,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大气上空出现了臭氧层”。【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先找出陈述对象“蓝藻”,确定句子主干为“蓝藻在地球上大量繁殖”,然后把修饰语“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再变成两个短句“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唯一这样做的有机体”。得出答案:蓝藻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并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唯一这样做的有机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信不少人在电视剧中看过斗茶的场面,这些场面把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时达到顶峰的“茶百戏”,展现得淋漓尽致。①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②中国不仅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的故乡。③如今世界上大约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④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电视剧中表演的点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吃茶方式,先把茶叶用碾子碾成茶粉,再倒入少许热水,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直到出现一层气泡,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点茶以后的分茶,是将茶盏里的茶倒入茶盘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汤表面作画了,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做“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如今这项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茶汤表面的浮沫上作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拉花,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拉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水。水作画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大家都以为是来自日本,但其实真正的起源就是宋朝的点茶,都是将茶碾磨成粉以后再冲泡饮用。在宋朝,茶算是一种饮品,但在宋之前,茶更多作为一种食物。比如唐朝流行的吃茶方式,就是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然后碾碎,再放入水中来煮成粥喝,煮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佐料,比如葱、姜、蒜、大枣、陈皮、薄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喝茶”叫做“吃茶”,因为人家的确是在吃嘛。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你更喜欢哪个名字?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22.下列句子中的“深”与文中加点的“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个湖泊的水很深,鱼儿在其中游弋。B.深秋的晚霞渲染着天空,宛如天空的彩绘。C.她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非常深,能够感受到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情感。D.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我深表同情。【答案】20.②(语序不当)把“茶的故乡”与“茶文化的起源地”颠倒一下;③(成分赘余)删去“大约”。21.示例一:更喜欢“茶百戏”。茶,表明具体事物,百戏,将茶水之画与表演艺术联系,暗示画面之多样性,给人无限遐思。示例二:更喜欢“水丹青”。水,点明作画介质,丹青,乃绘画之雅称,此名使茶水之画更富诗意和文化韵味。22.C【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②处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其后的内容“茶文化的起源地”和“茶的故乡”应该互换。③处成分赘余,“大约”与“多”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①喜欢“茶百戏”,分析名字的构成:“茶”,表明要喝的东西不是别的,具体化了;“百戏”,是一种技艺,将茶水之画与表演艺术联系,“百”字暗示了画面的花样多,既新颖又别致,充满想象。②喜欢“水丹青”,分析名字的构成:“水”,清水,作画就是在这上面进行,可以说点明作画介质;“丹青”,古人常以此为颜料作画,故代指绘画。听起来雅而不俗,“水丹青”这样称呼使得让人很容易和绘画联系起来,古代四雅“琴棋书画”,所以这样的名字使得茶水之画更富诗意和文化韵味。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句中的“深”,表程度,有“深入”之意。A.“深”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与‘浅’相对”。B.“深”指“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C.“深”指“深入”之意。D.“深”为“很、十分”之意。故选C。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人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眼光不同,外物有异,结果迥然……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强调了眼光对于读书乃至看待外物的重要性。“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这意味着事物本身可能没有绝对的性质划分,其呈现的状态取决于观察者的眼光。这种观点体现了主观认知对客观事物的解读和赋予意义的关键作用。它启发我们思考主观与客观、认知与存在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同的眼光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人生经验,进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一方面,我们承认眼光的差异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培养和调整自己的眼光,以更准确、全面、有价值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在当下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人们对于各种现象、事件和文化产品的评价常常众说纷纭。例如,对于新兴的文化形式,有人以开放创新的眼光看待,认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有人则以传统保守的眼光评判,觉得是浮躁低俗的表现。这反映出眼光的不同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的眼光,避免狭隘和片面。本次作文启示提醒我们,无论读书还是观察世界,关键在于我们的眼光。以新眼光看待旧事物,能发现其新面貌;以旧眼光看新事物,则易显陈旧。新眼旧眼,关乎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而外物,即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因眼光的不同而呈现不同面貌,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看待和理解世界的变化。写作时可以通过引用一些关于读书或看待事物的不同观点,引出材料中的核心话题——眼光的重要性。接着分析眼光如何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插座用电安全
- 那份不一样的真情作文800字-那份不一样的真情初三作文五篇
- 个人的安全承诺书模板锦集九篇
- 难治性淋巴瘤护理
- 白天鹅红珊瑚读后感
- 关于端午节演讲稿模板锦集六篇
- 高三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三篇
- 竞职演讲稿范文合集十篇
- 入职自我介绍(15篇)
- 八年级常识教研组工作总结
- 集团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工作实施办法
- 县委书记在县委审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计算机组成原理》全册详解优秀课件
- 五官科眼耳鼻咽喉科医疗常用器械的认识
- 企业清产核资报表
- 2023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招考聘用36人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附详解
- 平凡之路歌词全文
-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英语二》模拟试卷一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 培训提问(讨论)记录表
- 材料科学基础ppt上海交通大学演示文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