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三一模现代文二汇编【25一模徐汇区】(⼆)阅读下⽂,完成第8⼀11题。(17分)脱粒机阿来①水电站建成的那一年,县里下来的工程师带着村里喜欢新事物的年轻人一直在晒场上忙活,并且预言,这个秋天的粮食收上来,脱粒的时候,就再也不用有那么多人拿着连枷【注】前前后后进进退退地反复拍打了。②看不见的电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小小的一个开关,啪哒一声打开,它就飞快游走,窜到电灯里放出光明,窜到机器里让所有轮子飞转。啪哒一声关上,电流就飞快地缩回去了。你看吧,当轮子飞转,机器里嗡嗡作响,你要不把开关合上,不让电流飞快地跑到很远的地方,把电灯点亮,让喇叭歌唱,让另外一些机器飞转,那它就像一头母牛被源源不断的奶水憋住了一样,会浑身抖动着嘶叫不已,甚至能愤怒地从牢固的水泥底座上挣脱下来。③电站刚建成时,机村的男人们为摸清“机器的脾气”,在发电房里围着机器蹲成一圈,看机器嗡嗡地飞转,仪表盘上表示电流电压的指针越抬越高。从县上接受了半年培训的发电员戴上了白色的手套,握住了总开关说:“快去看,电要到村子里去了。”④这些家伙马上起身往外跑。发电员喊:“预备——起!”然后,大家都看见了。在村子所在的上方的天空里,仿佛一道闪电炸开,随即慢慢成形,慢慢收敛,最后,变成一轮日晕一样的光,罩在了村子上方。⑤电给机村送来了前所未有的光亮,人们仍然对为安装机器而在平整的晒场上挖出深坑相当不满。但是新事物总是要出现的。⑥该到把晒场平整得一平如镜的时候了,这是一个农耕的村庄一年中最为美妙的时光。庄稼地早已追过了最后一次肥,除过了最后一遍草,麦子和青稞正在扬花灌浆。轻风拂过,所有日渐饱满沉重的穗子都在缓缓摇晃。麦田像是深沉黏稠的湖,阳光在上面很有质感地动荡。五月,人们修补栅栏;八月,秋风渐近时,人们用可以制陶的细腻黄土修补晒场;十月,地里的庄稼收割下来,在高高的晾架上吹干了,麦子和青稞从晾架上抛下来,平铺在修整得一平如镜的晒场上,被越升越高的太阳照着,一地的麦草发出絮语般的细密声响,干草香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然后,男女们排成相对的两行,在有节奏的打麦歌声中挥舞起连枷:“啪!啪!啪啪!“水边的孔雀好美喙呀!“啪!啪啪!“光滑美羽似琉璃呀!“啪!啪啪!”⑦连枷是看得见的,孔雀也是看得见的。但是,现在看不见的电出现了。电不止是把机村点亮,电还能让一台机器出现在机村的晒场上,不用那么多人用连枷来来去去、前前后后、进进退退地反复拍打,就能把粮食从穗子的包裹中脱粒出来。⑧现在,麦子还在地里灌浆,晒场上的深坑已经掘好,坑底竖起了钢筋,工程师带着人给飞快旋转的机器浇注好一个牢固的基座,安装上机器,接着又牵来一根专门的电线接到机器上。一合上电闸,那台机器就飞快地旋转起来,一捆捆的麦子向着机器跟前输送,最后递到了工程师的手上。他把麦子塞进了脱粒机的喂料口,机器的那一边,细碎的麦草飞扬起来,而一粒粒金灿灿的麦粒,从那铁筛间落下,归到了一个狭长的铁槽里。拉掉电闸,人们挤到停下来的机器跟前,看到片刻之间,那么多麦子被脱粒干净了。⑨工程师拍拍手,说:“看清楚了,就这么干!”⑩这个收获季,机村人的确只用了很少一点人力,很少一点时间,就把往年需要很多时间很多人力的活干完了。⑪电流从裹着一层胶皮的电线里飞速而至,只要一合上电闸,机器就飞快旋转,把麦草和麦粒分开。机村用脱粒机都两三年了,时不时还有人叹服电力的神秘与机器力量的巨大。只是,这机器的噪音太大,打麦时也不能像过去,男男女女,此起彼伏,应和着那整齐的节奏曼声歌唱了。手脚稍微慢一点,空转的机器就会发出怒吼。要想休息一下,只好合上电闸,让机器停下。⑫这时,围着机器忙活的人们四散开去,让疲惫的身子躺进干燥的麦草堆里。身下的草堆很软和,耳朵里却还回荡着机器的声响。阳光从蓝色的天空中一泻而下,稍稍抬起头来,可以看见积雪的山顶,看见收割后显得疲惫而又松弛的田野。耳朵里隐约地响起了过去那整齐的连枷声,还有应和着那节奏的诙谐喜悦的歌唱:“水边的孔雀好美喙呀!“光滑美羽似琉璃呀!”(有删改)【注】连枷,一种农具,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可用来打谷脱粒。8.小说结尾再次写到打麦的歌声,请分析其作用。(3分)9.这篇小说的语言灵动、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②段对此加以赏析。(4分)10.小徐同学认为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没有任何作用,他对这种写法感到困惑。请参考下面的材料,结合你对作品的理解,解答他的困惑。(5分)11.请从构思角度,赏析小说第①段的巧妙之处。(5分)(二)17分8.与前文写到的打麦歌声相呼应,再现人力打麦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渲染人力打麦场面的诗意与美好,含蓄地表现出机村人对传统劳作方式的怀恋;传达出作者对现代性(强势介入传统文明)的反思。(3分,写出一点2分)9.⑴作者用“啪嗒”“嗡嗡”等拟声词,以及“游”“窜”“缩”“跑”等动词,生动直观地表现电在人工操作下疾速流动的状态。⑵短句和反复手法的运用(“啪哒一声打开……啪哒一声关上”“窜到……窜到……”“不把……不让……把……让……让……”等整饬的句式),让语言富有节奏,更充分表现出电的神奇特性。⑶多处运用比拟、比喻,活灵活现地展现机村人面对陌生事物时的感受,在写出电的特性同时,充分表现出机村人对陌生事物的好奇。⑷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使读者有代入感,“你看吧……”增强了语句的抒情性,人称的转换也增强了叙事的变化性。(4分,写出一点2分)10.⑴作者用充满情感的笔触描写成熟的庄稼,静待丰收的田地,以及人们从准备到收割的过程,充分展现富有生机与希望的农村图景。虽造成了叙事的停顿,但让读者能与机村人一样沉醉于赏心悦目的丰收美景之中,从电带来的神奇、紧张的体验中暂得调整。⑵这里的停顿与后文脱粒机飞快运转、紧张劳作的场景构成反差,形成小说叙事节奏的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⑶对丰收场景的细腻描写,与脱粒机出现后给自然生产方式带来的影响形成对比,有助于表达作者对现代化的反思。(5分,写出一点2分)11.⑴第①段直接点明脱粒机的出现将给机村带来改变,随后再补叙电的出现带来的震撼,以及机村人对变化既新奇又不满的复杂心态,使小说的叙事富于变化。⑵第①段中写到的传统脱粒方式,与小说中对传统打麦场景的描摹再现多次呼应,形成叙事过程中隐伏的线索,含蓄地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生活劳动方式的留恋。(5分,写出一点3分)【25一模金山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铁煏弄孵出的爱情苏沧桑(1)那时候,晒纸不叫晒纸,叫烘纸。(2)那时候,晒纸房叫铁煏弄、煏弄。(3)那时候,他十六岁,她十五岁。(4)煏,是富阳土话,用火烘干的意思,铁煏弄也就是烘房,专门用来烘干手工竹纸的房子,格局狭小,称为“弄”。外墙用砖头垒砌而成,中间夹缝里是一个巨大的烧火灶,房里安放一道几十米长的焙壁——长方形的盛满水的铁柜,俗称烘缸。柴火日夜燃烧,一百度的水温传递到烘缸上,晒纸人将半干的湿纸从板上“牵”下来,托到烘缸壁上,用毛刷横竖刷扫,十来秒钟后,将烘干的纸揭下来,便是一张元书纸。(5)那是一个奇怪的洞天,常年没有冷暖,常年弥漫着水蒸气、纸的味道、汗的味道。那又是一个热闹非凡的社交场所。那时候,生产队集中做纸晒纸,村里老老小小不到天大冷就过来烤火取暖,其实为了聊天凑热闹。(6)煏弄外,柴火终日噼啪作响,煏弄内,欢声笑语比水蒸气更热腾,烘出了纸,也烘出了姑娘小伙水润的肌肤,筋道的骨骼,以及爱情。(7)多年前一个春天的清晨,朱家门村造纸世家后人,十五岁的晒纸姑娘美容走进了离家仅三百米的煏弄,看见了一个猫一样敏捷的身影。晨光从天窗漏下来,照见他紧抿的唇、黑亮的眼睛,他赤裸着壮实的上身,汗水在他黝黑的皮肤上闪闪发亮。他用木制的“鹅榔头”在压干的纸筒上横竖各划了几下,用食指和拇指撮住纸叠右上角捻了一捻,再鼓起嘴轻轻一吹。然后,他揭起一张湿纸,一手托着,一手连同晒帚垫着,迅速托到了烘缸壁前,将纸贴了上去,随之右手里的晒帚快速将纸张刷平实,又回转身去牵纸……后两张纸刷上去后,第一张纸也干了,他转身将纸揭下,轻轻放在一叠新纸上。(8)他的一揭、一托、一刷、一牵,轻盈迅捷,一气呵成。(9)美容的祖辈都是做纸的,父亲手艺高超,远近闻名,从小跟着大人在纸槽间出没的美容,早就潜移默化无师自通。“透火焙干”是《天工开物》中竹纸造法主要步骤里的第五个。一般人揭纸就要学整整三年。父亲说,牵纸时,动作要轻巧柔和,不使硬力,否则半湿的纸会破。刷纸、揭纸一定要快捷,稍慢一点的话,纸就煳了。晒纸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个“巧活”。(10)这个熟悉的身姿,不能说技艺已炉火纯青,但在生产队的年轻人里,已经算学得精到的了。(11)当他停下来,端起水碗喝水,她轻轻走了上去,接过了他朱中华手里的纸刷。他刚才晒的那一堆湿纸,是废纸,是拿来练手的。(12)十六岁跟师傅学做纸的朱中华兄弟,是村里最能吃苦的人。生产队里共十六七个年轻人,分成了四组,天天在煏弄里学晒纸,但每一组分到的时间只有三个半小时,朱中华像一枚针一样,哪里有空就插到哪里。(13)不知几时起,蒸汽弥漫的晒纸房里,人群在朱中华眼里渐渐模糊,视线里只剩下一个个子小小的仙女,红润的圆脸,被蒸汽熏得湿湿的眉睫,嘴角往上弯起,不爱说话,总是羞涩安静的模样。她轻轻接过他手里的纸刷开始“轻歌曼舞”,当然并没有歌声,但他在心里听到了,并且,他觉得这个歌声是暖的,这份暖,一直绵延至他凄冷的梦里。(14)不知道从哪天起,她在哪里,他就会在哪里。一个烘纸一个揭纸,指尖会相碰,目光会相撞,几年后,他们成了一家人。(15)成了一家的人,远远不止他们两个,村里几乎所有年轻人的罗曼史,都是从煏弄开始的,热气腾腾的烘纸房,像一个孵蛋器,孵出了一个个造纸人家。然而,三十年后,这些夫妻里,只剩下他俩的身影还在煏弄里忙碌。(16)有一些阳光钻进了密不透风的晒纸房里,美容轻轻牵起一大张半干的元书纸,往一百摄氏度的壁上贴。贴纸,刷纸,揭纸,旋转腾挪,曼妙如蛇舞。她手上的每一张纸,都来自五百米外的捞纸房。隔了五百米,她仍能听见丈夫朱中华捞纸时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真热啊,真累啊,恨不得像一滴汗水一样落到地上就彻底躺下来。她咬咬牙想,我晒的每一张纸,都是他捞的,他捞的!(17)五百米外,朱中华把快要冻僵的手伸进电饭煲的热水,白色的热气里,浮现了妻子忧伤的面容。她的笑依然很好看,嘴角弯弯的,露出半截雪白的牙齿,她晒纸的“舞姿”也很好看,她的声音也很好听。从前每晚临睡前,她会轻轻告诉他,今天的纸厚了还是薄了,还会跟他说,今天儿子乖了,还是调皮了……如今,曾经红润的脸,在和从前一样的光线下,却透着疲惫。她看纸的眼神,不再和他一样像看一个孩子,而是透着深深的厌倦。寂静的午后,小士狗趴在浆槽边发出了梦呓,汽车车轮在门外沙沙碾过。隔了五百米,他听见晒纸房里妻子汗水滴落的声音,滴答,滴答,空洞的回音,像一个甜蜜而忧伤的入口。(18)千百年来,富春江千帆过尽,船到大源镇,便能看见芦苇丛中纸槽如花朵般遍地绽放。(19)风吹皱了江水,吹走了那些花朵,也吹老了两个做纸的少年。(20)工人可以说走就走,他俩没法走。工人多少能赚得到钱,但老板赚不到钱。他知道她心里一天都不想干了,却从来不埋怨他一句。(21)年关近了,她淡淡说了一句:“又要借钱过年了。”(22)要做最好的纸,就得提升,还要去研修、调研,要自己设计、制造热量更均匀的电热烘缸,烘出更薄更好的元书纸,都得花钱。(23)小满近了。朱中华五月十五号要去参加北京的一个研修班,而十六号就要开始砍竹子了,怎么办呢?(24)她又淡淡地说了一句:“放心去吧。”(25)朱中华是放心的。千里之外的课堂上,他像个小学生一样端坐在第一排。五月的微风从窗外经过,绿影婆娑中他听见了朱家门村后山响起的当当声,看见妻子喘着粗气爬上山坡,笑意盈盈地给兄弟们端上一碗碗亲手做的热饭菜、一杯杯自家酿的葡萄酒。汗水像雨水一样在她通红的脸上流淌,湿透的头发像湿帽子服服帖帖扣在头上,十几根被她拔掉又新长的白发像刺一样迎风而立……(26)他听见老教授在说,看人和看纸是一样的,不能光用眼睛,还要用时间和心。(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有删改)8.第(7)段画线句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请加以赏析。(3分)9.分析第(9段画线句独句成段的作用。(4分)10.从构思的角度,赏析第(25)段画波浪线部分的妙处。(5分)11.评析本文刻画美容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4分)(二)16分8.(3分)答案示例:本段用了“划”“撮”“鼓”“吹”“揭”“托”等一连串的动词,展现了朱中华在晒纸房辛苦劳作的过程,体现了他身手敏捷,手艺精湛。评分说明:列举多个动词1分,内容分析2分。9.(4分)答案示例:承接上文叙写造纸技艺、工序过程的复杂艰辛,夫妇二人对传统工艺坚守之难,暗含对造纸工艺随时代发展而变迁的无奈,引出下文希望保护传统工艺,研修精进工艺以传承发展的描写。三个短句形成排比,强调(或突出)民间工匠在岁月流逝中始终如一的坚持之久,表达作者对乡村普通工匠长期(终身奉献)默默坚守、相互支持的赞美和敬佩之情。评分说明: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的内容2分,情感分析2分。10.(5分)答案示例:作者以朱中华的想象(或以虚写)呈现乡村原生态的造纸工艺制作场景,描写工艺继承者的努力付出和工艺制作者们的合作坚守;又具体而细致地描摹了美容努力投入工艺时的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这既是表达朱中华对妻子的想念、心疼和感激,对她勤劳、贤德品质的赞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夫妇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更深刻地感悟传统工艺人的真善美,对工艺传承的执著,对这一工匠精神的赞美(或对于传统造纸工艺的传承,更是体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与敬畏)。这段文字由实入虚,文末揭示主旨,构思可谓独具匠心,且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评分说明:表现手法1分、画面描述1分、意图和情感2分、效果1分。11.(4分)答案示例:美容出生做纸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她看到朱中华健康的体魄、敏捷的身手和精湛的手艺而爱上了他。在成家后的漫长岁月中,她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有过厌倦却依然理解和支持朱中华的造纸事业,鼓励他去进修,坚守传统工艺。在美容这个人物形象上,我们看到了她的可贵品质,即追求美好爱情,和爱人相濡以沫,面对传统造纸工艺的艰辛和生存困境,却始终不放弃,任劳任怨,努力坚守,付出时间、真心和汗水。
评分说明:围绕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2分,评价2分。【25一模嘉定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鸟叫刘亮程①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②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整个夏天我们都往牛圈棚顶上垛干草,草垛高出房顶和树梢。那是牛羊一个冬天的食草。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中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③那些夜晚我很少睡在房子里。更多的时候我躺在草垛上,胡乱地想着些事情便睡着了。醒来不知是哪一天的早晨,家里发生了一些事,一只鸡不见了,两片树叶黄落到窗台,堆在院子里的苞谷棒子少了几根,又好像一根没少,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和往日一模一样,一家人吃饭,收拾院子,套车,扛农具下地…天黑后我依旧爬上草垛,胡乱地想着些事情然后睡觉,④那个晚上我不是让鸟叫醒的。我刚好在那个时候,睡醒了。天有点凉。我往身上加了些草。⑤这时一只鸟叫了。⑥“呱。”独独的一声。停了片刻,又“呱”的一声。是一只很大的鸟,声音粗哑,却很有穿透力。有点像我外爷的声音。⑧停了会儿,又“呱”“呱”两声。⑨整个村子静静的、黑黑的,只有一只鸟在叫。⑩我有点怕,从没听过这样大声的鸟叫。11鸟声在村南边隔着三四幢房子的地方,那儿有一棵大榆树,还有一小片白杨树。我侧过头看见那片黑糊糊的树梢像隆起的一块平地,似乎上面可以走人。12过了一阵,鸟叫又突然从西边响起,离得很近,听声音好像就在斜对面韩三家的房顶上。鸟叫的时候,整个村子回荡着鸟声,不叫时便啥声音都没有了,连空气都没有了。13我在第七声鸟叫之后,悄悄地爬草垛。我不敢再听下一声,好像每一声鸟叫都刺进我的身体里,浑身的每块肉每根骨头都被鸟叫惊醒,我更担心鸟飞过来落到草垛上。14我顺着草垛轻轻滑落到棚沿上,抱着一根伸出来的椽头吊了下来。在草垛顶上坐起身的那一瞬,我突然看见我们家的房顶,觉得那么远,那么陌生,黑黑地摆在眼底下,那截烟囱,横堆在上面的那些木头,模模糊糊的,像是梦里的一个场景。15这就是我的家吗?是我必须要记住的哪一天我像鸟一样飞回来,一眼就能认出的我们家朝天仰着的那个面容吗?在这个屋顶下面的大土炕上,此刻睡着我的后父、母亲、大哥、三个弟弟和两个小妹。他们都睡着了,肩挨肩地睡着了。只有我在高处看着黑黑的这幢房子。16我走过圈棚前面的场地,顺着墙根摸到门边上,推了一下门,顶门的木棍往后滑了一下,开了条缝,我伸手进去,取开顶门棍,侧身进屋,又把门顶住。17房子里什么也看不见,却什么都清清楚楚。我轻脚绕开水缸、烧边上的炉子,甚至连脱了一地的鞋都没踩着一只,沿着炕沿摸过去,摸到靠墙的桌子,摸到最里头了。我脱掉衣服,在顶西边的炕角上悄悄睡下。18这时鸟又叫了一声。像从我们屋前的树上叫的,声音刺破窗户,整个地撞进屋子里。我赶紧蒙住头。19没有一个人被惊醒。20之后鸟再也没叫,可能飞走了。过了好大一阵,我掀开蒙在头上的被子,房子里突然亮了一些。月亮出来了,月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我侧过身,清晰地看见枕在炕沿上的一排人头。有的侧着,有的仰着,全都熟睡着。21我突然孤独害怕起来,觉得我不认识他们。22第二天中午,我说,昨晚上一只鸟叫得声音很大,像我外爷的声音一样大,太吓人了。家里人都望着我。一家人的嘴忙着嚼东西,没人吭声。只有母亲说了句:你又做梦了吧。我说不是梦,我确实听见了,鸟总共叫了八声。最后飞走了。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23不知还有谁在那个晚上听到鸟叫了。24那只是一只鸟的叫声。我想。那只鸟或许睡不着,独自在黑暗的天空中漫飞,后来飞到太平渠上空,叫了几声。25它把孤独和寂寞叫出来了。26我一声没吭。27更多的鸟在更多的地方,在树上,在屋顶,在天空下,它们不住地叫。尽管鸟不住地叫,听到鸟叫的人,还是极少的。鸟叫的时候,有人在睡觉,有人不在了,有人在听人说话……很少有人停下来专心听一只鸟叫。人不懂鸟在叫什么。28“你听见那天晚上有只鸟叫了?是只很大的鸟,一共叫了八声。”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想找到一个在那天晚上听到鸟叫的人。29我最终没有找到另一个听见鸟叫的人。以后许多年,我忙于长大,自己已经淡忘了那只鸟的事。它像童年经历的许多事情一样被推远了。可是,在我快四十岁的时候,不知怎的,又突然想起那几声鸟叫来。也许我记错了。也许,只是一个梦,根本没有那个夜晚,没有草垛上独睡的我,没有那几声鸟叫。也许,那是我外爷的声音,他寂寞了,在夜里喊叫几声。我很小的时候,外爷粗大的声音常从高处撞下来,我常常被吓住,仰起头,看见外爷宽大的胸脯和满是胡子的大下巴。30现在,这一切了无凭据。那个牛圈不在了。高出树梢屋顶的那垛草早被牛吃掉,圈棚倒塌,曾经把一个人举到高处的那些东西消失了。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有删改)8.第2段画浪线句子描写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3分)9.第⑤段两次细致描写全家人的熟睡,分析其作用。(4分)10.全文叙事视角多次转换,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11.结合文章第3段,评析本文的思想感情。(5分)
(二)(16分)11.(3分)运用夸张修辞,描写鸟叫之后环境的极致安静,巧妙传达“我”当时因极度紧张害怕而屏住呼吸类似缺氧窒息的身心状态。12.(4分)第一次描写全家人熟睡是我的拟想,营造出一大家人静谧、安稳的氛围,表达置身高处的我对熟悉的家、家人突然产生的陌生感,也为后续“我”在屋子里轻手轻脚、摸索着找地方睡下等行为做铺垫。第二次描写是在最后一声巨大的鸟叫之后,我看到一排枕在炕沿上熟睡着的人头,强化对家人的陌生感,凸显“我”的清醒与孤独害怕,暗示出“我”与熟悉家人的隔膜与距离。两次描写,“我”与家人状态都形成对比,形象呈现我与熟悉的家人在行为心理情感上隔膜,传达微妙的对家庭、自身归属的不确定,以及孤独寂寞害怕的心声完全不被家人了解的状态。评分说明:1点1分。13.(4分)空间视角的转换。文章前半部分室外到室内、高处到低处的空间转换(1分),细腻地展现出“我”的行动轨迹以及当时室外草垛听到鸟叫后紧张害怕心理和回屋后小心翼翼的状态。(1分)回忆与现实的时空转换。全文回忆开始最后回到现实,“我”由少年成为中年(1分),细腻地展现了一段童年经历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时光、孤独、记忆等诸多感悟(1分);站在当下回想过去的叙事视角,带着读者跳脱出来,站在具时间跨度、宏观现实的空间中审视过去,深化文章的主题,让关于鸟叫的记忆与生命成长联结,丰富了叙事的层次和思考维度。(1分)评分说明:叙事视角2分,分析2分。给满4分为止。14.(5分)结尾段抒发作者随着成长、实物的消失,自我经历无人感知的孤独感伤,与前文年少时作者听到鸟叫而害怕,家人不能理解、找不到共鸣的感受一脉相承,表达了在熟悉的环境、家人以及社会关系中,内心一种难以言说又不愿意表达的孤独寂寞与隔阂。全文借“鸟叫”隐喻情感、心灵孤独寂寞的表达与不被听见、不被理解的状态,揭示了生活中人的声音、内心情绪情感等常常被周围的忙碌、嘈杂淹没,不被他人察觉,引发读者对孤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的关注思考,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评分说明:结尾段意义,1分;与全文关系,1分;全文主旨1分;隐喻含义1分;普遍性评价1分,引发思考1分。给满5分为止。【25一模杨浦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牧羊人田鑫①被遗弃的烟村墩里,有三种牧羊人。②第一种,是王学仁这样的,他看上去就像个牧羊人。黑色的皮袄,会让你误以为一头羊站在旷野里。他双眼虽小,但完全不影响锁定一群羊的去向,被寒风长期吹拂的两腮,黑里透着青色,有点像他脚下的土地。③我不想描述他是怎样重复了前一天的,只想把他牧羊的某个下午说给你听:他提着小马扎站在羊圈门口,打开插销,把羊从拥挤的空间放出来,然后跟在羊群的后面,在飘荡着臊味和尘土的路上慢慢悠悠地走。羊和大地之间通过草传递着彼此的问候,牧羊人就这么安静地看着。④太阳落山之前,王学仁跟着羊群回到巷子。羊过之处,夕阳像被羊群扔下的金子,铺在虚土之上,王学仁却不低头用目光捡拾它们,只是跟在羊群的后面,他眼里的金子只是这群羊。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希腊诗人萨福的《暮色》:晚星带回了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带回了牧童回到母亲身边⑤恍惚之间,王学仁穿过金子般的夕阳,回到了童年的烟村墩。那时候,这座村庄还很年轻,那时候,牧羊人还是个牧童,他趁着月色返回村庄,回到母亲身边,一天的美好就画上了句号。⑥其实,我观察王学仁,并不是想跟着他回到童年,而是想从他那里获取一些关于烟村墩的细节。我发现,王学仁身上的木讷仅仅是一种假象,他的观察力很强,动作也异常敏锐。他察觉头羊想冲过柏油路到对面去,而这条路上经常会有抄近道的大货车奔驰而过,于是他便朝头羊扔去一块土坷垃,纠正了头羊的冒进行为。⑦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是很愿意将关于这座村庄的信息分享给我这个陌生人。在我的不断追问下,他才不情愿地告诉我,村庄里唯一的大盐湖被新修的水系兼并,现在水系不光是银川市的,也是他们村的。他告诉我烟村墩名字的由来确实和一个土墩子有关,还明确地给我指明了墩子的位置,只不过那里早已经没有土墩子了……我对此欣喜若狂,这些都是我查阅的史态里所不会记载的,更何况这座村庄也并没有史志。我也确定,和小他十岁的叔叔王宝相比,王学仁才是唯一一个不想让村庄变成城市的人,即便他也在征地拆迁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⑧另一种牧羊人,恰好和王学仁相反。他们凭一己之力破坏着牧羊人的形象。⑨他们把羊赶出来后,就一头扎进手机,完全不管羊的去向。别人都是指引着羊前行,他们却跟在羊的后面,被羊牵着鼻子走。他们赶的羊群,身上已经看不出颜色,卷曲的羊毛中,混杂着粪便和杂草,有一些甚至串结成葡萄的样子,死死地粘在羊毛上。他们对此毫不在意,只是在意自己在屏幕上的形象。一只羊要是消失了他却完全不着急,双眼仍然紧盯着屏幕,生怕漏掉任何一条信息。这种牧羊人的代表是老赵。一个下午,他跟着一群羊出现在空地上。我想靠近一些,观察一下他究竟在手机上捣鼓什么。结果他看我朝他走过来,转身就躲开了。我识趣地停住了脚步,目光转移到他的那群羊身上。这些羊吃东西的时候一点也不专心,完全对草构不成威胁。王学仁的羊出现在大地上,大地上的草会瑟瑟发抖,因为它们训练有素,摧枯拉朽,所到之处草瞬间就剩下半截。而老赵的羊,左一口右一口,大地被它们啃得乱七八糟。他们的手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大过羊群穿过巷子的声音,大于两头羊干架的声音,大于风吹过羊群的声音。他们的手机里,一群羊正在旷野里吃草,屏幕另一头的人有些看出了乡愁,有些看出了热闹,面对一群羊,他们比老赵专注。烟村墩的第三种牧羊人,直接把羊关羊圈里。这类牧羊人的代表人物是高汉新,一个在烟村墩养羊的外乡人。有意思的是,他从来不把羊赶到旷野里,而是把一群羊圈养在废弃的羊圈里,按照他的既定计划生活。在他眼里,羊圈外的大地是大地,羊圈里的大地也是大地。只不过,前者广阔,后者狭小,四面被围墙和栅栏阻挡,玉米秸秆粉碎之后变成了饲料,要多少有多少。高汉新养的羊,似乎已经对旷野没有多少欲望,它们目光空洞,对陌生人的闯入毫无反应。隔着栅栏,一头波尔山羊和一个闯入者四目相对。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是自由的,但是城市、工作、家庭的压力,像四堵墙将我死死堵住,我跟一头波尔山羊其实有着同样的境遇。许多在烟村墩租房子的外地人,都和高汉新有着相同的想法。他们的进入,给烟村墩增添了活力,也增加了新的职业,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烟村墩当作自己的村庄。烟村墩,只是他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驿站。烟村墩还有一种比高汉新更夸张的牧羊人。他们将一群羊赶到一块空地上就消失不见了,压根就不操心一群羊的处境。直到我在羊群周圈的电线杆上看到了正在旋转的摄像头,我才明白,他们在利用高科技放牧。羊群在摄像头的监视下,显得从容多了,但是它们也慌张,它们应该不知道摄像头的存在,似乎总怕没有人约束会遭遇不测,为此而战战兢兢。烟村墩里的三种牧羊人,分别放牧着三种不同的羊群,三种羊群在烟村墩的大地上书写着三种不一样的命运。它们或许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后的牧羊场景,它们像一首交响歌剧,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台词和腔调,不管高亢还是低沉,都是最动听的绝唱。(有删改)8.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外貌描写。(3分)9.作者在描绘王学仁放羊时引用《暮色》一诗,请分析其用意。(3分)10.作者写三种牧羊人时,一再写到他们所牧的羊,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5分)11.有人认为:结尾句以“交响歌剧”为喻,削弱了对作品主题的表现。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8.(3分)答案示例:描写牧羊人所着皮袄和两腮之黑,表现其长久地在寒冷的户外工作的特点。勾勒牧羊人的眼神,凸显其专注敏锐。简洁传神地表现牧羊人与环境相融的形象。评分说明:色彩分析1分,神态分析1分,形象特点1分。一点1分,光写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9.(3分)答案示例:描绘夕阳暮归时的美好情景,增添诗意,平添读者对牧羊人生活诗意的想象。从“曙光”到“晚星”,以景物的变化体现放牧生活从早到晚日日重复。三个“带回”反复吟咏,勾连童年生活,拓宽时空,表现王学仁放牧生活的温馨美好,始终如一。评分说明:诗意效果1分,内容分析2分。一点1分。10.(5分)答案示例:王学仁始终坚守土地,融于乡村,他的羊训练有素,保有本性;老赵深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他的羊外表邋遢,缺乏野性和专注;以高汉新为代表的外乡人,或与土地始终疏离,或盲目依赖科技,他们的羊也呆滞木讷,丧失本性,压抑慌张。牧羊人与所牧之羊的生活状态高度吻合,通过羊表现现代化冲击下烟村墩的不同生活状态和对土地乡村疏离的反思,隐含作者对现代社会自身生存状况的担忧,将抽象的生活哲思表现得形象可感。评分说明:羊的特点概括1分,牧羊人与羊的关系1分,对现代化冲击下乡土的反思2分,对自身的担忧1分,效果1分。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11.(5分)答案示例1:文章写牧羊人和羊群在烟村墩的不同命运,意在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农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表现对真正的牧羊生活方式即将消失的怅惘之情,蕴含对后两种牧羊人生存状态的反思。而结尾句将烟村墩征地拆迁前最后的牧羊场景比作交响歌剧,歌颂其美丽动人,一扫原本的哀愁、反思和批判,且以“交响歌剧”这种西方艺术样式为喻,与烟村墩相对原始质朴的风格反差极大,破坏了全文营造的意境。答案示例2:文章呈现了烟村墩中不同的牧羊人和羊群的生存状态,作者歌颂以王学仁为代表的牧羊人的坚守,也真实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牧羊人的选择与转变。以“交响歌剧”为喻,展现了不同生活方式在同一烟村墩土地上共存相生的和谐状态,是烟村墩征地拆迁前一曲悲壮动人的挽歌,增强了作品宏大的叙事感。评分说明:是否削弱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前文内容概括1分,作品主题解读2分(怅惘哀伤、反思批判、变迁的必然),“交响歌剧”为喻的分析2分(喻体特点、情感表达)。
【25一模浦东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脚手架上明前茶①19岁,小汪第一次攀上脚手架,成为一名外墙粉刷工。工头教会他的第一件事,不是怎样检查纵横交错的脚手架钢管是否卡紧,也不是怎样判断斑驳的老墙皮是否铲净,而是“不要朝人家窗里看”。②这支施工队承接的都是上海老楼翻新任务。楼里都住着人的。在粉刷工们准备扣好安全绳上脚手架之前,工头会召集晨会,最后通常会问那个千篇一律的问题:“大家说说看,为啥不能朝人家窗里打望?”③上了年纪的粉刷工一般会笑笑,年轻人则永远有话抢答:“看人家午饭有四菜一汤,怕自己流下羡慕的口水。”④“怕人家阿姨看中了我,非让我当上门女婿。”⑤最后这位自以为长得很帅的工人,头发立刻被哄笑的伙伴们抓乱了。工头也跟着笑旋即警告说:“城里不像乡下,邻居都不串门儿。咱站在窗外,盯着人家看,显得咱没有礼貌。如果因为这个,人家当面把窗帘拉上了,你心里也不是滋味,是不是?所以,别嫌我唠叨,咱上去以后盯着墙,别盯着窗。”⑥在脚手架上干了两年,小汪遇见过一位主动隔窗搭话的阿姨。阿姨递出一块抹布和一张团成球的报纸。让他接着。小汪正莫名其妙,阿媳热情地说:“小伙子,盼了三天。终于盼到你刷我家窗口了。我家好久没擦玻璃了,正好你站在脚手架上,帮我擦--下玻璃外面,好吗?我年纪大了,腿脚不好,攀不上窗台了。”小汪这才知道,先用湿布擦过的玻璃窗,再用废报纸擦一遍,上面的水痕都不见了。他把整面窗户擦得锃亮,阿姨从窗子里递出一根冰棒来,让他解署。那根冰棒做成一角西瓜的样式,红的瓤,绿的皮,与小汪15岁前在奶奶家村口小卖部买到的冰棒一模一样。7那一刻,一股远离故园、远离少年时代的忧伤像晚潮一样涨了起来,它悄无声息地淹过了小汪的胸口,令他心中浮漾着海藻一样柔软的惆怅:奶奶老了,而他自从外出谋生,一年中最多只有半个月能见到在农村种地的她。8多数时候,小汪的工作是枯燥重复的:铲去原先的墙皮,直至砖墙裸露,再上钢化防水腻子,等腻子完全吹干,再上两层有机硅涂料。因此,小汪他们要在一栋翻新老楼前的脚手架上至少待一个半月。9小汪喜欢这份工作,自由,可以边干活边哼歌。高温天里,工头会发高温补贴。那钱足够他们买卤菜、买啤酒。更重要的是,站在高处,有风。小汪喜欢在活儿干完后,逐层爬上脚手架,将那些急性子工友遗漏的地方一一用外墙涂料补好。他拖着长长的安全绳,踏着铺排在脚手架之间的竹蔑栈道往前走,紧张又细玫地检查每一处死角。10那个夏日,小汪在一座老楼七楼竹蔑栈道尽头的脚手架上坐了下来。此时,夕阳落在百米远的高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比高邮盛鸭蛋黄还要炽热的火红的光亮,仿佛兼具汗水的滋味与梦的光芒。11这时,他听到背后有人在焦虑地喊他:“师傅,小师傅!”他两手一撑,收腿回到竹笼栈道上,来到窗口问那住户:“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1②那是个20多岁的女生,她从窗子里递出一瓶矿泉水,说:“工作都有不如意,你要想开点,别往那危险的地方去。”突然,她留意到小汪腰上拴着安全绳,不锈钢安全扣就像拇指那么粗,不好意思地抱拳拱手:“恕姐姐多虑了。你没事就好。”①3两人隔窗对谈起来。女生解释说,她有个比地小3岁多的弟弟,两年前也去了建筑工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弟弟给我发了5000块线的红包,嘱咐我,租房要租离公司近的,安全方便的街区。”女生眼中浮现出复杂的情绪。弟弟读书时就寡言,有什么压力都自已吞咽和消化。他出门打工这两年,给爸妈换了手机,给奶奶改了早厕,却始终不谈自己在外的生活条件与遭遇。这才是女生叫住小汪的理由——他看到了又高又瘦、微微驼背像极了自己弟弟的背影。1④小汪一五一十跟女生说了粉刷工的生活,作为回报,女生跟他讲了自己做文员的经历。小汪笑着宽慰她:“你放心,脚手架上的工作也不错。你弟弟会有一起喝啤酒的兄弟的。”1⑤那一刻,小汪竟然忘了工头“不要朝人家窗里看”的叮嘱,站在窗前,与同样远离家乡来大城市打拼的女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微风在他们的应答中一阵一阵地吹拂,舒奥极了。夕阳的斜光中,他们看到一只斑鸠飞上了脚手架,咕咕叫着。1⑥这一天,是小汪觉得自己被这座城市部分接纳的时刻——踩在脚手架上微微弹动的脚感,斑鸠的叫声,矿泉水的清爽,还有窗里窗外犹如乡邻之间的坦诚交流,组成了一个乡村青年融入城市的晨昏线。(选自《解放日报》,有删减)8.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7段中的三处加点词。(4分)9.第11段画线句借助“夕阳”表现小汪心理,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10.文中两次描写小汪被窗里人叫住的场景,请从构思角度加以赏析。(4分)11.通览全文,结合第⑤段画线句,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5分)(二)(16分)8."忧伤""惆怅"“柔软”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小汪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忧伤”写出他远离故园和奶奶的孤寂;“惆怅”描绘出他对奶奶的思念以及对少年时光的怀念;“柔软”则细腻地表现出这种情感的细腻与温和,体现了他在异乡打工的辛酸与对亲情的眷恋,从侧面反映出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4分)9.夕阳“炽热的火红的光亮”,一方面表现出夏日傍晚的炎热,另一方面“仿佛兼县汗水的滋味与梦的光芒”,“汗水的滋味”暗示小汪工作的辛苦,"梦的光芒"则体现他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这种描写既烘托出小汪在城市中努力打拼的艰辛,又表现出他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他作为乡村青年在城市中的奋斗经历相呼应。(3分)10.两次描写形成对比。第一次被阿姨叫住是因为阿姨需要帮忙擦玻璃,小汪感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友善;第二次被女生叫住是因为女生误认他为弟弟,在交流中他们分享了彼此的生活经历,体现了同是异乡人的相互理解与关怀。从构思上看,两次叫住场景丰富了小汪在脚手架上的经历,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了乡村青年融入城市的主题,展现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善意。(4分)11.本文通过小汪在脚手架上的经历,展现了乡村青年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小汪喜欢这份工作的自由和在城市中获得的温暖,如阿姨的冰棒、女生的关心等,但也有远离家乡的忧伤。文中“乡村青年融入城市的晨昏线”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主题,“晨昏线”寓意着乡村青年在城市中既有希望(如工作机会、友善的人际关系)又有迷茫(远离家乡的孤独),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青年融入城市的艰难与美好,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思考。(5分)【25一模奉贤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黄昏张蛰①扑棱扑棱在水里奔跑,那是田鸡。芦苇丛里有个东西探头探脑地想出来,那是野鸭子。西天是一片说不出的绚烂,红,紫,黄,灰,淡蓝……颜色纠结在一起。太阳没有了,从河滩里望回去,村庄开始有黄昏的暗。②我坐在河滩上,把节节草含在嘴里,无所事事,割了一下午的草正发出甜丝丝的味道。我有点搞不明白,天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那些奇形怪状的彩色云彩,想什么像什么。牛哞,驴叫,马在嘶鸣,空旷的漫河滩里十分嘈杂,声音此起彼伏。它们知道该到圈棚里去了,它们需要休息,干了一天活它们要吃草料,它们知道黄昏一来夜就要来了,夜一来它们就该收工啦!③这些牛马驴比平时叫得欢,可能跟黄昏的颜色有关,它们也觉得不能无动于衷。我坐在漫河滩的黄昏里,想一个孩子的心事。田二家的走过我身旁,叫着我的小名喊我回家,我没搭理她。我已经上学了难道她不知道吗?她不会写字,也不会算账,她只知道出工干活挣工分,顺便偷点东西回家,可我都已经会写天安门了。她好占便宜,上次扒队里的红芋,她硬是比我们每个人都多吃一块,把她噎得躬着腰乱转圈子都没舍得把剩下的半块给我们。④大雁叫着往南飞去,风开始变得有些凉意,泥土开始变得凉悠悠的,整个漫河滩都凉意十足。西天无声地燃烧,非常非常灿烂,我坐在河边的泥土沟里看田鸡快乐地奔跑,野鸭子到底没敢出来。炊烟袅袅升起来,一个村庄渐渐淹没在淡淡的烟雾和斑斓的黄昏里。从我坐的地方看过去,西天正在村庄的屁股后头燃烧。⑤有不知名的虫子开始叽叽地折腾出动静来,先是一种,后来有不一样的声音。我坐在那里,口含节节草,不想回家。这个念头非常强烈。我想把自己割了一个下午的草交给谁更可靠些,然后我走掉,沿着河滩往东北走。往东北走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地,只是河水是往东北方向流的,这条被黄河扔掉几百年的废旧的古道如今水清草肥,行走缓慢。我把含了很长时间的节节草扔到水里,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漂走,往东北方向漂去。我站起来,极力往那个方向望过去,在黄昏里前方渐暗,让人觉得有些茫然。我沿着河岸走了十几米远,又不知不觉地回到我的草堆前,叹了口气,有些闷闷不乐地坐下。我看到有颗星星拱出来,天色更加暗淡,西天的灿烂变成一抹绛紫红,但余晖依然把村子上空的那块天衬亮着,村庄倒是更暗了,看不见了炊烟,一个庄子就几乎成了一团的幽暗。⑥田鸭子今天在课堂上出了洋相,因为学了好几天了,他仍然只会一块糖加两块糖是三块糖,一旦变成1加2就不知道等于几。老师脸色铁青,青筋暴跳。我想极力抬起头来看清黑板,但实际上只看到坐在我右前方的田鸭子满不在乎,摸着头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鼻涕老长地挂在嘴边,我别过脸去,不愿面对他。⑦下午三点不到就放学了,我习惯性地到漫河滩里来割草。割草我知道是填坑沤积肥为家里挣工分,可会写天安门能做啥呢?似乎有用。但到底有啥用?我无法回答自己。我一会儿想读书识字,一会儿又想流鼻涕的田鸭子,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安,矛盾万分。终于又心灰意冷起来,再次抬起头四望望,河水开始变黑,芦苇丛在风里沙沙作响,西天没有了一抹红,天上开始挂更多的星星,周围各种小东西弄出的声音杂乱无章。我最后犹豫着是否现在就沿着河沿儿走掉,不打招呼与所有的人告别。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悠长熟悉的声音对着漫河滩呼喊我的名字,让我回家吃饭。我拖长声调高声回应,鼻子发酸。又叹一口气,我弯腰背起一大捆草,拖着书包往家走。⑧周围杂乱无章的虫鸣因为我的动静一下子停止了,但很快又轰然响起,歌唱被意外打断后每个虫子似乎格外卖力,听起来争先恐后,声嘶力竭。西天再没有黄昏的一丝迹象,一个村庄站在远处,黑乎乎地等着我。⑨那是我此生第一次思考求知路上的无趣。现在想起来,我之所以没有在那个黄昏走掉,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似乎想用那个声音告诉心里的另一个自己,瞧,我没法走,我得回家。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没谁看得见,只能藏在自己心里,偶尔拿出来,摸一下。8.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景物描写。(3分)9.几处画线句都将村庄置于黄昏的背景下描写,构思巧妙,请赏析。(4分)10.请结合全文分析“田二家的”“田鸭子”两个人物的作用。(4分)11.我反复说“不想回家”,想“走掉”,但文章结尾却说“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请分析作者如此矛盾的原因。(5分)8.(3分)本句化静为动(或巧用动词),用“袅袅升起”、“淹没”、“燃烧”等词赋予了夕阳下的村庄以动态感,表现了西天云彩的灿烂斑驳以及村庄逐渐暗淡的过程。9.(4分)村庄是我的成长环境,是我欣赏黄昏的具体背景,也是我反复想要逃离却又最终回归之处(1分)。通过描写黄昏下的村庄逐渐变暗、最终一团漆黑等我回家,既表现了时间推移下黄昏的变化(1分),也渲染了村庄中生活的我在求知路上似有出路又迷茫的感觉(1分)。黄昏中的村庄象征了我对生存环境的蒙昧无光(1分),也衬托了我懵懂的人生抉择与自我价值觉醒(1分)。10.(4分)文章塑造了粗鄙、好占便宜的“田二家的”、无知邋遢的“田鸭子”两个形象,反衬出我的求知者形象,表达了我对自己写字有文化的骄傲,以及对这类人的不屑。但同时又引出了下文我对求知的迷茫,不知会写天安门有什么用。矛盾中表现了我不安于现状,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自我意识觉醒。11.(5分)作者想离开,是因为枯燥乏味的田间劳作、无知粗鄙的乡村环境,渴望更大更远的世界(2分)。但最后提及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背后是以草垛和熟悉的呼唤声为象征意象的家庭的责任、故乡的牵绊(2分)。所以我“沿河走出十几米远,又不知不觉回到了我的草堆前”,苦盼这个声音想自我说服,压下我走出乡村,走向广阔天地的渴求,这是少年求知路上的迷茫和生存困境,表现了个体成长之路的艰辛(1分)。【25一模闵行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梦幻电梯马笑泉①女儿放学,通常自己走回家,顺路在商场逛逛。只是最近耗时越来越长,他有点不放心,得确认一下原因。他贴墙站在校门边,女儿大概率不会发现。②女儿出来了,驮着个大书包,里面有课本作业本练习卷文具盒,还有绘画本和马克笔。老师说她有时上课会偷着画画。他试图没收,她立刻捂住书包大号起来。虽然伸手就能把书包扯过来,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郑重声明,如果再这样就只好没收。顾不上擦眼泪,女儿连忙点头。想起她惊惶的小模样,他的心略有些酸软。女儿下了台阶,他跟上去,一只手插在裤兜里,走得比平常略慢。③路上的学生三五成群,女儿是一个人走的。这不出他的意料。她从一年级到现在,都没交到朋友,说得直白一点,她在班上始终处于被排斥和孤立的境况,这跟她自身有很大关系,她似乎缺乏自我控制和改变的能力。想到这,他轻轻叹了口气。④女儿走到了商场前的广场,[甲],广场尽头的扶梯是商场的入口。女儿踏上电梯,也不搭扶手,两手扣在书包带上。女儿接着进了垂直电梯。他小跑跟过去,电梯数字显示为6。这架电梯比较偏,进出的人比较少。他上了六楼,面前是道弯曲的走廊,前面不远处竖着道安全门。推开门,亮度陡然大增,是电影院,他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投向影院等候区,那里空荡荡的。⑤刚刚并没有女孩进去,至于是不是去了对面的卫生间,影院检票员摇摇头,表示不清楚。他冲着半掩的女厕喊了两声女儿的名字,全无回应。他又问,有人吗?里面仍一片寂然。⑥一拨观众从观影区拥了出来。他在一边站了足足有二十分钟确定最后一个观众已经离场,然后掏出手机拨打女儿的智能手表。无法接通。边走边查看她的位置,位置停留在三十分钟前,大致是她进电梯的时间。压住心头的慌张,他在商场反复搜寻,一直寻到商场前的广场,[乙],手机响了。他狠狠滑动了一下屏幕。女儿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无辜,爸爸,你怎么还没回家啊?他几乎想大吼一句,你刚刚到哪儿去了?但还是抑制住火气,说了句,我就回来,便挂了电话。⑦回到家,他把语气放平和,问她放学后去了哪。女儿嘿嘿一笑,竟有几分得意。逛商场。你在里面做什么呢?没做什么,就是到处看。是去电影院了?女儿摇摇头。到底去了哪里?我怕你不信。只要你说实话,我当然信。过了五秒或者十秒,女儿说,那上面有个花园。哪儿上面?就是楼顶上。不可能,电梯到六层就打止了。真的,说了你不信。他迟疑片刻,盯着她的眼睛,那花园是什么样子?里面好多花,天色越暗开得越鲜艳,到夜里还会发光。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随便对哪只勾一下手指,它就会飞过来停在你身上,但不能捉它,一捉它就飘远了以后再也不理你。还有海豚和好多漂亮的鱼,在空中游,就像海底世界那样。要是秋千荡得高,可以荡到上面去,还可以骑在海豚身上……⑧女儿的神情渐渐变得笃定起来,像是在描述一支棒棒糖或一堂体育课。他忍不住伸手摸摸她的额头。体温正常。⑨过了一会儿,他问,那里有其他人吗?有时候有,有时候只我一个。是些什么人?都是我这样的。哪样的?就是在学校里没有朋友的。那你们玩吗?玩,玩得好开心,都舍不得走。⑩女儿回到房间做作业,做完了就画画。女儿画画,凭的是想象和对色彩的敏感,造型方面,多为夸张与变形。他想所谓的空中花园,莫非是出自她的想象?11此后三天他去了三趟商场。那架电梯上上下下乘坐了多次,每一层也反复勘察过,实在没有任何异常。他又问了几个工作人员,都说只有六层,上面绝对没有什么空中花园。他能想出的最后办法是再度尾随女儿,在她快要接近电梯的时候迅速冲过去。12急遽的脚步声惊到了她,她回头一看,唤了声爸爸。他说,我们一起上去。女儿没有作声。电梯到了六层。他拉着女儿走出去,左右瞄了瞄又往头顶瞧了瞧。花园呢?女儿摇摇头。他冷下脸来,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实话我不会怪你,等下还给你买元气森林,十瓶。不是这架电梯?那是哪架?我也不清楚,反正电梯里面还有电梯,是彩色的,像彩虹一样。他顿时无语,盯着女儿。女儿的眼睛清澈得容不下一点谎言,倒是浮动着几丝惊恐。过了好一会儿,他叹口气,反身去按下行键。爸爸,我们去哪里?去给你买元气森林。13女儿的眉眼和神气日益舒展,几乎不再谈论跟同学之间的纠葛。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管是真是幻,只要她开心、健康就好。两月后,她的画中出现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和她一起奔跑、荡秋千,或者骑着海豚在天空中遨游。14他不动声色,又跟踪了一回,发现真有这样一个女孩和女儿手牵手进入电梯。他那悬空的心彻底回复到原位,站了一小会儿,便迅速离开,仿佛担心别人发现这个秘密。他想,这女孩大概也跟女儿一样:孤独、单纯、喜欢幻想,所以才能被那架电梯接引到一个只属于她们的地方吧。8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应添加三个顿号,你觉得是否需要,请阐述理由。(3分)9.下列句子应放在文中的[甲]还是[乙]处?请说明理由。(3分)那里容得下几百位大妈进行介于舞蹈和体操之间的肢体运动10.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5分)11.如果将本文中的“他”换成“她”,请评析这种改换的合理程度。(5分)8.不需要。虽说加上顿号更符合常规的语法规范(1分),但文学作品常因表达的需要而有意突破常规以形成陌生化的效果(1分)。这里列举的内容并不是作者所要强调的画画相关的物品,不必以顿号加以强调(1分)。句子后的逗号已将前后的内容分成两个类别,不必以顿号再做细致的区分(1分)。不加标点,不设停顿,节奏更紧凑,更有助于表达书包内东西很多很杂的含义(1分),与“驮”“大”相印证(1分),营造一种压力感(1分),表明父亲对孩子书包里的内容非常熟悉(1分)。评分标准:只回答需要或不需要均不给分,言之成理即可,1点1分,给满4分为止。9.放在[甲]处更适合(1分)。这句话是看到广场后所联想到的内容,与本文情节并无直接关系(1分)。在[甲]处,是第一次提到广场,也是“他”心情相对放松的时候,此时联想到与女儿无关的内容是合理的(1分)。同时,此时的“他”心绪有些低落,因而用带些讽刺的语调进行叙事(1分)。而在[乙]处,“他”正处于找女儿的焦急心绪中,无暇关注与找女儿无关的内容(1分)。评分标准:明确位置1分,句子内容和情节的关系1分,“他”的情感变化1分,句子的语言特点1分,和乙处的比较1分。10.画线句是女儿对花园场景的美好想象,这里是一个亲近、和谐、自由的世界(1分),这段描写恰当地折射了生活中缺少朋友的小女孩的理想(1分)或者这样的想象弥补了小女孩儿现实生活中的缺失(1分),和女儿被排斥和孤立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这幅画面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1分),这和女儿喜欢画画、画的内容是凭借想象和对色彩的敏感等内容互相印证(1分)。推动了情节发展,是女儿后来眉眼和神气日益舒展的重要原因(1分)。也照应题目中的“梦幻”(1分)。评分标准:内容概括1分,影射的现实1分,对比手法1分,想象画面的特点1分,结构上和内容的照应1分,推动情节发展1分,和题目的呼应1分。11.答案示例:将“他”换成“她”,意味着人物由父亲变成了母亲(1分)。本文的父亲细致、耐心地关爱孩子(1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换成母亲也会符合这些特征,可以互换(1分)。但父亲和母亲在关爱、耐心的具体表现上是有很大差异的,更换后可能使一些情节或细节(手插裤兜)(如女孩喊爸爸)与人物矛盾(1分)。另外,本文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有很多的精力投入,这种形象特征在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教育的传统背景下,显得新颖,更能反映时代变化(1分)。当然最明显的是,这样更换会造成读者难以区分文中的“她”是小女孩还是母亲(1分)。评分标准:仅回答合理不合理均不给分。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可以一并指出,不必一边倒。言之成理即可,1点1分,给满5分为止。。【25一模宝山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两个世界姜昕①小女孩儿独自趴在窗口。她的一只胳膊撑着窗台,手托着腮,微微仰着头,小小轮廓初现的脸上一双大大的黑白分明的眼睛久久地注视着窗外……她就那样久久地趴在窗台上,一脸的沉醉,整个人沐浴在月光中……②夜已经很深了,可是,她还没有入睡。那是因为从窗帘的缝隙里“跑”进来的一束月光,那束淘气的光线不偏不倚恰好留在她脸上,那让她小小的灵魂莫名其妙就无法安静了。③那是她从未见过的夜晚,那么“明亮”——是的,那个生命里最初感受到的有关夜晚的美丽留给她的印象就是这两个字。她从不知道月亮也会有那么大的力量,竟然可以把夜晚的世界照耀得那么美丽:近处的田野、稍远的果园、更远处的山峦全都清晰可见,却又和白天不同——它们像是笼罩在薄纱般朦胧的气体中,又像是沉浸在干净而柔和的水中,而那层将她眼前的世界变得仿佛梦境般迷人的气体,正是月光。④她轻轻打开窗,探出头去,空气是那么新鲜,觉得心间有些莫名的东西要释放,可是她只能对着窗外月光中的世界发呆——她还没有能力捕捉那个神奇的夜晚带给她稚嫩心灵的冲击。可是,那正是美对她最初的显现——那个夜晚的月亮仿佛就是专门为开启她小小的灵魂而照耀的!⑤那个小女孩儿就是我。⑥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在我还是个小孩儿时,那一到夜晚就兴奋不已的现象已经预示了我未来的轨迹——不知是因为我那时恰好拥有的那间相对独立而又“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还是因为我天生就是一只一到晚上就会两眼发亮的猫……那些夜晚一直是我小时候的秘密,有关它们,我从没跟小朋友们提起,我的爸妈更是从无察觉,否则,我大概就不能继续享有那份作为一个小孩子实在无力保卫的“自由”了。⑦那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西山脚下,而且,我们家所属的那栋楼是家属院儿最后的一栋,我小屋窗外的景象就是这样的:院墙外是麦田,很大的一片;接着是果园,苹果、桃、梨、杏儿、核桃、枣树……一直绵延到西山的支脉;窗户右面是一片松柏林——在那时我的眼里,那可是“森林”,是和那些童话书有关的地方。我总幻想着,如果能在那儿碰到王子、七个小矮人或者即便是巫婆(我当然只会把自己想象成白雪公主或小红帽),那以后的故事将会怎样;左边过了马路就是山,春天的时候山上开满了桃花、杏花、梨花,秋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红叶混合着金黄,那些色彩,就像记忆里的童年一样如梦似幻。那座山里结满了我小时候的故事,就像酸树上的果实,有酸有甜,只不过不同的是,当它们坠入了记忆的泥土,就在我心里都变成了甜的。⑧我小时候胆子特别大,我喜欢四处乱跑,而且总爱带着我的猫。每一个放学回家的黄昏晚饭前,做完了功课,我都会抱着猫到田野或“森林”间玩,在林间和田埂上的时候,我是只喜欢奔跑的“小梅花鹿”。那时显然也是我的猫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候,它会像只小狗儿那样在我周围欢蹦乱跳,时不时还会尾随一只蜻蜓、蝴蝶、小鸟什么的,不见了踪影。只要我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从草丛某个深处探出灵巧的身影,然后一溜烟儿地又回到我身边来……太阳快要落下山的时候,天空里耀眼的云霞常常会让我呆住了,她似乎在一天比一天强烈地对我诉说着某种憧憬——快快长大,展开翅膀,追随着太阳的脚步,去看看那灿烂云霞深处,她居住的山谷究竟是怎样奇妙的地方……⑨我说的这些只是我小时候的一种快乐,一个人的时候的快乐。⑩对我来说,好像从很早开始,我的世界就有两个:白天的世界和夜晚的世界——那种区分就像是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世界和我一个人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和我心里的世界——直到今天,我也从未打算去区分,它们之间我究竟更该在乎哪个。因为,它们就像白天和夜晚的交替,带给我不一样的快乐,自然而然地,也构成我生命的整体。(节选自自传体小说《长发飞扬的日子》的序曲部分)8.全文主要以第一人称叙述,而①④段采用第三人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9.第⑦段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请加以赏析。(4分)10.第⑧段描写猫的动作情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11.第⑥段说“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联系全文,赏析其构思之妙。(4分)(二)两个世界(16分)8.(4分)用第三人称能够打破第一人称的视角局限,多角度描写小女孩的形象之美与环境之美;如描写小女孩清澈明亮的眼睛,人与月光融合的情景,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能够客观叙述小女孩当初“还没有能力”捕捉心灵冲击的心智特点;人称变化也带来情感节奏的变化,从舒缓深情场景描写转换到自然活泼的童年生活回忆之中。(打破局限1分,举例分析1分;客观性1分;人称变化效果与分析各1分;满分为止。如果学生答:开头作者以成人的视角凝望童年的自己,以“她”来体现时间带来的距离感,随着回忆展开,作者逐渐融入童年情境,所以改为第一人称“我”。这类回答也正确。)9.(4分)以山里结满“酸树上的果实”比喻小时候在山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又以果实落到泥土中比喻故事成为记忆;从果实“有酸有甜”到现在“都变成了甜的”,说明当初经历的故事有苦有乐,但是如今都成了甜蜜的回忆;将童年经历的感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味觉,经过内心沉淀后化作美好的回忆;形象地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之情。(两个比喻句讲清本体喻体各1分;整个句子内涵1分,效果1分,情感1分,满分为止。)10.(4分)猫是我的玩伴,欢蹦乱跳、灵巧可爱的猫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很大乐趣;同时描写猫的欢快活泼,侧面烘托了“我”在田野林间玩耍时的自由快乐之情。(两个答题角度各2分,分别写出猫的特点及效果。如果回答富有儿童心理特征也可以。)11.(4分)总结上文,说明那天晚上对“我”未来生活的影响;而这种独自享受自由的生活场景还有很多值得回忆,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回忆;从空间上说,很自然地从自己的卧室转移到户外场景;“很多年以后”提示着时间上的不同,从童年到“很多年以后”,又回到童年,前后时间自由切换;感性与理性交织,行文错落有致,叙事富于变化。(答到“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时间自由切换”这两点即满分。其余一点1分,满分为止。)【25一模崇明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张掖的时光书胡性能①我很好奇,如果从空中俯瞰甘肃张掖一带,祁连山连绵不绝的雪峰、河西走廊里热烈的生命、巴丹吉林沙漠的荒寂,三种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在此交汇,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视觉盛宴?生命极端对立的荣与枯,让我联想到西班牙画家达利笔下那几块变形的钟表,柔软的钟表或悬挂在树枝上,或搭垂在平台的边缘,仿佛那些由金属和玻璃制成的钟表,正在安静地变形和融化。②导致我产生这种奇异体验的,是当我离开张掖市前往六十公里以外的平山湖时,我的视野里出现了完全迥异的两个世界。车窗的左侧,能够看到渐行渐远的祁连山,黛青色的山体上端,高耸的山峰已覆盖上了积雪。尽管距离遥远,却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到那巨大的山体上面,有溪流、葱郁的树林、铺陈开去的高山草甸,以及藏身其间勃勃成长的生命。而车体的正前方是背道而驰的景色:墨黑色的泥青路刺入一个洪荒世界,仿佛只是一瞬间,我们便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亘古、苍茫、寂寥。③东西向的河西走廊,有如阴阳的交汇之地,穿行于两个世界的接缝处,我能够轻易地发现时光的流动并非匀速。它在南面那些四季分明的山体上流动得快一些,而对于北面的洪荒世界,时光仿佛停止了。④达利当年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作里,描绘了一个死寂的旷野:(1)。(2)。我以为,达利在创作这幅超现实主义画作时,一定感觉到了时光流逝的厚此薄彼,于是用几只变形的钟表,来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独特理解与发现。⑤随着目的地靠近,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隆起的红色山岗,湖的痕迹还不见端倪,空气愈发干燥,生命的迹像依然稀少,公路两侧那些低矮的骆驼刺几乎是唯一醒目的植物。我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不知道什么样的湖,才可能寄身于如此荒寂的世界?不过设想一下赤道线上的雪山,或者北极冰原上的绿洲,世间对立的两种事物,也许正是人间大美的隐藏之地,⑥之前我不知道平山湖是张掖丹霞地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望文生义以为它是一个湖泊,并在前去的路上幻想能在中国西部的戈壁地带看到一个烟波浩渺的水世界,然而直到视野的尽头出现一片红色的山岗,我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目的地平山湖,因为那片隆起的山体看上去,就像是史前文明遗留下来的一座古城,与所谓的“湖”风马牛不相及。而当我们乘坐的汽车沿一条狭窄的公路驶向山顶时,我才发现我们抵达的“湖”其实是一片瀚海,干燥得几乎见不到一滴水。⑦最初的失落很快被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所取代。东西向的盆地,面积有上百平方公里。铺陈到远天一望无际的红,夹杂着条状的黄,块状的白和絮状的灰,这种眩目而缤纷的色彩是如此宏大和澎湃,似乎有一种魔力,将我的目光牢牢锁定。有一瞬间,我的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全部失灵,只剩下视觉,贪婪地捕捉眼前那震撼人心的颜色。⑧张掖城北的旷野少雨,空气能见度很高,站在“湖”的南岸,能够清晰地看到镶嵌在蓝天里的北岸。空阔的“湖”,海水渗漏干,只剩下透明的时间。那片寂静的瀚海,经过上千万年的淘洗,盆地中的沙岩,有的地方融化得快一些,另外一些地方融化得慢一些,时间一长,大地就有了不同。剩下的沙岩,形状各异,有的像威武的将士,有的像耳鬓厮磨的情侣,有的像游弋的长龙。⑨许多时候,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放大,而此刻,上苍把世界的一切交给了视觉,视野里那些铺陈到远天的色彩舒展大气,静寂无声。在平山湖,在寂静深处,你只要安静地眺望那些缤纷的色彩一刻钟,就会听到那些色彩中传来一种由远及近的声响。颜色的打击乐,只回荡在每个凝视者的内心,时急时缓,仿佛大地深处有一个秘密的乐队正在演奏。⑩两亿多年前的地壳运动,张掖一带,南面隆起巍峨的祁连山,与北部崛起的丰饶与荒凉杂糅的合黎山,就像是从水面转动出来的两根时光指针。我相信,眼前的平山湖在远古的时候,也曾经碧波荡漾,但随着地势的抬升,海拔两千米上下的平山湖成为一个悬湖,没有江河的供给和滋养,湖里的水既蒸发于天空,也渗漏进大地。只是没有人能够亲睹这个过程。相对于一个湖泊的沧海桑田,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促。“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无边的暗夜!”葡萄牙人佩索阿,用两句诗写尽了生命的短促和时间的永恒。11真正置身于平山湖底,会发现这儿被叫做“湖”是有依据的。我所经过的峡谷,谷底的一端竟然能够看见细小的水流,而身边的山体上,如果仔细观察,既能够看见风的痕迹,又能看见流水的线条。在一些凹陷处,似乎还能够看到水流曾经在此处的激荡。其实,我刚到平山湖时就感觉到了,我视野里的那些层状沙岩,一定与流水有关,我仿佛看到远古的时候,人类了无踪迹,平山湖里的水袭卷上来,带着颗粒状的白色气泡,有力地拍打着岸边。每一次湖水退下,沙岩再次裸露,已有细沙随水滑入湖底。12沙粒,无数细小的沙粒沉积在湖的底部,被水覆盖了千万年,又在空气中裸露了千万年,方才修成如此细小、均匀的颗粒。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时间的造化。对此,生活在云南东北的诗人樊忠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每一粒沙,都是一滴渴死的水。(有删节)请结合文本内容及前后表达方式以及达利《记忆的永恒》画作,为第④段两处画线部分补写内容,各50字左右。(4分)9.你认为第⑦⑨两段画线部分语言表现力,哪一处更强。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看法。(4分)10.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张掖的时光书”的内涵。(3分)11.文章围绕“平山湖”展开,请从构思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8.(1)参考示例一:平静的大海、舒展的沙滩、荒凉的海岸、方形的坐台、变形的马背、枯干的树枝,最醒目的,是三块柔软变形的钟表。参考示例二:茫茫的大海与荒凉的海岸构成自然的背景;白色的木板、方形的平台、干枯的树枝、白色的生物尤其是变形的三块钟表构成画面的主体。(2)参考示例一:变形钟表表面上的黑色指针仿佛还能转动,又仿佛已经彻底停止,时间似乎曾经快速地流过,又似乎在某一刻彻底静止。参考示例二:背景的自然与主体事物的变形之间构成极大的冲突,自然呈现出永恒静止的一面,而画面主体事物则呈现出急速变形的趋势。评分说明:画面内容概述2分;画面隐含寓意的相关阐述(时间的转动与停止、自然的永恒与事物的变形等)2分。9.参考示例一:我认为第⑦段画线句更具表现力。首先以简练的语言直陈色彩的多样与特征,形成排比,全面准确地再现了初见色彩扑面而来的直观感受;接着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如炫目、缤纷、宏大、澎湃等,以及极具形象化的动词“锁定”,表现出色彩带给自己的强大吸引力。语句较第⑨段更质朴、直接,整体上贴切地表现出作者视觉上受到的冲击。参考示例一:我认为第⑦段画线句更具表现力。首先以简练的语言直陈色彩的多样与特征,形成排比,全面准确地再现了初见色彩扑面而来的直观感受;接着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如炫目、缤纷、宏大、澎湃等,以及极具形象化的动词“锁定”,表现出色彩带给自己的强大吸引力。语句较第⑨段更质朴、直接,整体上贴切地再现作者视觉受到冲击的感受。参考示例二:我认为第⑨段画线句更具表现力。采用通感的修辞,以“打击乐”比喻缤纷的色彩,以听觉的感受比喻视觉的感受,并以大地深处秘密演奏贴切地表现其时急时缓的特征,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安静眺望色彩的独特感受。语句较⑦段更具韵味和美感。评分说明:语言形式分析2点、表达效果分析2点、比较视角分析1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10.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诸如南北的祁连山、合黎山,犹如时光指针,可谓张掖外形之时光书;张掖独特地貌对比中揭示出的时光快慢之谜、沧海桑田之规律,可谓张掖时光内涵之书;参观者感受到的人生短促与时间之永恒,可谓张掖时光流逝、历史变迁见证之书。评分说明:1点2分,2点3分。11.文章前半部分围绕前往平山湖途中的所见、所思展开,所见的景致反差引发有关时间的思考,对平山湖的设想为下文所见蓄势,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后半部分以平山湖所见、所思为主,与前文设想构成强烈反差,由此突出借此传达的有关人事自然变迁规律的思想认知。评分说明:前部分分析2分;后部分分析2分/前后关系分析2分;内容作用效果分析2分。【25一模虹口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7分)山谷微风余华①二月下旬,我和家人离开寒冷的北京,来到冬季时气候宜人的三亚,住在朋友提供的阿那亚二期公寓里。②阿那亚坐落在吉阳区的山谷里,地势狭长,绵延而上。傍晚时分,我们坐在公寓的阳台上,沐浴微风,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势,辽阔壮观,心旷神怡。心旷神怡不只是视觉的向往,还有微风徐徐吹来的惬意悠然。③七年前的冬季,我们在三亚海棠湾住过一些日子,领略了什么是风急浪高。我们每天在海边的木栈道上行走,嚣张的海风吹得我一阵一阵的头痛,所以这次来三亚带上三顶帽子,心想当三顶帽子都被风吹走后,差不多是我们回北京的时候了。④我的想法当然错了,这里的微风彬彬有礼,会让我把三顶帽子安然如故带回北京。山谷微风柔和清新,亲切友好,来到身上仿佛是不间断的问候。⑤初来这里时,我常去下沉式的Y酒店,要一杯咖啡,坐在西班牙餐厅的长桌旁,感受微风吹拂。敞开风格的建筑结构让微风有了细致的变化,我因此想到了一个词汇,这是莎士比亚派遣记忆的信使前来告诉我的。⑥莎士比亚本能地把风和自由组织进一个句子,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洛对爱丽儿说,“你将像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在《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里,阿伽门农对埃涅阿斯说,“请你像风一样自由地说吧。”⑦【甲】就是自由,山谷微风来到通透的敞开式建筑里,依然自如进出,可是墙体的存在试图要规定它的进出,它的自由诉求因此表达出来了。我感受到了与公寓阳台上不一样的微风,阳台上的微风坦率直白,方向一致,扑面而来时毫不犹豫,西班牙餐厅里微风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有些迟疑,有些暗示,有时候迎面而来,有时候在背后提醒,似乎要表达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⑧这是什么样的微风,我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句,只找到一连串的不是,不是杜甫“细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已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已普通微小,所以低调,其低调有点像我少年时期在炎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⑨卷起来扛在肩上的草席,这是我少年时有关夏天的意象。那时候我们家搬到了海盐中学后面,不再与医院的太平间面对面了,我的午睡也从太平间凉爽窄小的水泥床转移到中学教学楼走廊通风的水泥地上。⑩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摊位推车出租合同范例
- 骑手配送水果服务合同范例
- 淄博购房合同范例
- 验收审计合同范例
- 观光玻璃维修合同范例
- 美术培训加盟合同范例
- 面包采购度合同范例
- 商铺广告工程合同范例
-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智能感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信息安全攻防对抗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麓湖营销体系及逻辑
-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巴黎公社》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中华书局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 《9加几》评课稿
- CTCS列控系统及车载设备介绍
- 某某单位关于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的情况报告情况统计五篇范文
- 无线铁塔及天馈线安装专项施工方案
- 气动夯管技术在管道施工中的应用
- ARAMCO阿美认证检验员考试题及答案(共56页)
- 仪器自检自效校验记录 2
- 浅谈脱口秀的语言幽默感——以《脱口秀大会第二季》为例
- 聚合物改性教案(1-2)(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