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初中物理八年级期末培优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初中物理八年级期末培优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初中物理八年级期末培优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初中物理八年级期末培优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初中物理八年级期末培优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初中物理八年级期末培优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和小华周末结伴到社区公园跑步,运动时小明感觉绿道旁的树木在不断向后跑,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小明自己 B.另一棵树 C.地面 D.路边的椅子2.(2022秋•坪山区校级期中)下列是八年级的小聪对自身情况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A.身高约为160cm B.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5s D.跑完1000m所用的时间约为0.5h3.(2024秋•福田区期中)笛声婉转,钟声庄严,筝音清亮,我国传统乐器在传情达意上各有所长,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时一定具有不同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4.(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在观看网络视频时,有时会改变播放倍速,有时会拖动扬声器滚条调节声音,操作按钮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中可以使音调变高且响度变大的是()A.2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右扬声器 B.2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左 C.0.5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右 D.0.5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左5.(2024秋•福田区期中)下列厨房的常见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煮水的壶口不断冒出白气 B.冰箱中取出的冻肉慢慢变软 C.冰箱中取出的饮料不停冒汗 D.热油锅中加水后油滴四溅6.(2024秋•福田区期中)下列与水有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 B.0℃的冰比0℃的水冷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D.水的温度可以超过100℃7.(2024秋•南山区校级月考)今年四月份,深圳上空出现了比种明显的“留晕”现象,如图所示。关于此次日晕现象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天气晴朗,大气均匀,光沿直续传播 B.深圳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大气污染物使太阳光发生反射 C.太阳光照射高空的小冰晶发生折射 D.这是太阳表面附近发生的现象与地球大气无关8.(2023秋•罗湖区校级期末)如图,圭表包括圭和表两部分。正午时刻,依据表在圭上影子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圭表的主要光学原理是()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折射 D.光的反射9.(2023秋•坪山区校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B.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当物距u=8cm时,所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10.(2024•福田区校级开学)小明用弹性膜注水制作了一个水凸透镜,通过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变透镜的厚度,固定透镜,将一个F形光源放在合适位置后,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模拟正常人眼球观察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模拟图乙的成因时需要从水透镜向外抽水 C.若将远视眼镜靠近甲图透镜左侧放置,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D.将蜡烛改为平行光源,将平行玻璃砖放在丙图所示位置,则会聚点将仍在焦点F处11.(2023秋•深圳期末)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乙物质的密度为0.5×103g/cm3 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12.(2023春•龙岗区期中)甲、乙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的质量是甲的4倍 B.构成甲的物质密度随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C.构成乙的物质可能是水 D.若甲、乙的体积相同,其质量之比为1:4二.填空题(共8小题)13.(2024•深圳开学)如图所示分别是小华使用测量仪器的情形,则图甲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cm;图乙中机械秒表的读数为s;图丙中托盘天平的示数是g。14.(2024秋•福田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若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三处,其中蜡烛放在处得到的实像最大,放在处得到的像是虚像。15.(2024秋•福田区期中)沿途光影交织,小明留意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树荫下圆形光斑的形成原理是;湖面波光粼粼,这是水面局部发生了反射。16.(2024秋•福田区期中)海水淡化可以有效缓解全球水资源短缺这一危机。已知盐的熔点为801℃,沸点为1413℃,有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这是因为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先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在塑料膜上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滴。收集到的淡水会集中在(选填“A”“B”或“C”)区域。17.(2024秋•福田区期中)火箭发射现场的噪音高达220分贝,破坏力惊人——这可以证明声音具有。为了保护航天员,火箭内部通过整流罩、航天服头盔等多种措施来降低噪音(航天员座舱位于整流罩内部)。整流罩内壁安装有多孔泡沫材料和消音器,这是在中减弱噪音的影响。18.(2024秋•福田区期中)火箭在生产和维修过程中,利用超声波可以进行非破坏性检测,向检测部件内部发射频率大于Hz的声波,当遇到材料中的缺陷界面时,会发生异常的反射、散射和透射。19.(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想了解乒乓球的大小,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测量,请你读出该乒乓球的直径为cm。20.(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利用机械停表记录小华跑100m的成绩,如图所示,停表读数为s。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1.(2023秋•龙华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m/s。(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22.(2024秋•福田区期中)图甲是护路工人撒盐除雪的场景。撒盐后的冰会更快熔化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明用相同质量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分别制成冰,将冰捣碎后分别放入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用相同规格的酒精灯进行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1)小明采用图乙的装置,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请你说出以上操作中的优点:。(写出一个即可)(2)实验前小明发现还没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就能明显观察到有一部分冰熔化了,因此他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3)如图丙所示为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读数为。(4)实验测得的温度变化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15min时的浓盐冰处于状态,此时纯冰(选填“已经”或“还没”)开始熔化。淡盐冰的凝固点为℃。当路上积雪较多时,往雪上撒盐是通过来达到使雪尽快熔化的目的。23.(2024秋•南山区校级月考)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玉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她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小玉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如图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线处,需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3)在(2)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9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物。此现象与(选填“近”或“远”)视眼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四.计算题(共2小题)24.(2024春•龙岗区校级月考)一套同种材料制成的瓷娃娃玩具,由5个一样图案的娃娃组成,已知最小的一个是实心的,其他的则不明确。测得最小的瓷娃娃m1=15g,V1=6cm3;最大的瓷娃娃m2=120g,V2=75cm3。(1)求制作瓷娃娃的材料的密度;(2)计算说明最大的瓷娃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25.(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家住21楼,乘坐电梯回家时,他用手表测出:电梯从1楼一直运行到5楼用时8s;在5楼时有人出电梯,电梯停了10s;接着电梯一直运行到21楼,又用时30s。已知每层楼的高度为3m,求:(1)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高度。(2)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平均速度。(3)小明乘坐的电梯从1楼运行到21楼的平均速度。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初中物理八年级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和小华周末结伴到社区公园跑步,运动时小明感觉绿道旁的树木在不断向后跑,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小明自己 B.另一棵树 C.地面 D.路边的椅子【考点】参照物的选择.【专题】运动和力;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说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小明和小华周末结伴到社区公园跑步时,他与绿道旁树木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小明为参照物,树木是运动的,故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属于基础题。2.(2022秋•坪山区校级期中)下列是八年级的小聪对自身情况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A.身高约为160cm B.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5s D.跑完1000m所用的时间约为0.5h【考点】速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速度的定义.【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答案】A【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不合理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此数值,在1.60m=160cm左右,故A正确;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大约为4km/h=4×m/s≈1m/s,故B错误;C、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C错误;D、跑完1000m所用的时间约为4min,故D错误。故选:A。【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3.(2024秋•福田区期中)笛声婉转,钟声庄严,筝音清亮,我国传统乐器在传情达意上各有所长,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时一定具有不同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考点】音色的决定因素.【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解答】解:不同的乐器即便演秦相同的乐曲,发出的音色也不相同。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色的特点,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4.(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在观看网络视频时,有时会改变播放倍速,有时会拖动扬声器滚条调节声音,操作按钮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中可以使音调变高且响度变大的是()A.2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右扬声器 B.2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左 C.0.5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右 D.0.5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左【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增加响度的方法.【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答案】A【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由题意知,倍速越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滚动条越向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A、2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右扬声器,则音调变高,响度变大,故A正确;B、2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左,则音调变高,响度变小,故B错误;C、0.5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右,则音调变低,响度变大,故C错误;D、0.5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左,则音调变低,响度变小,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相关知识,需要牢记课本的基础知识。5.(2024秋•福田区期中)下列厨房的常见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煮水的壶口不断冒出白气 B.冰箱中取出的冻肉慢慢变软 C.冰箱中取出的饮料不停冒汗 D.热油锅中加水后油滴四溅【考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汽化的概念及现象;液化的概念及现象.【专题】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应用能力.【答案】B【分析】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结合各选项进行分析哪一个属于此种物态变化。【解答】解:A、“白气”是烧杯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错误;B、冰箱中取出的冻肉会变软,是熔化现象,故B正确;C、从冰箱冷藏室中取出的饮料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饮料瓶子,在瓶子外壁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故C错误;D、油沸腾时的温度比水要高一些,水在热油中迅速汽化,故D错误。故选:B。【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6.(2024秋•福田区期中)下列与水有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 B.0℃的冰比0℃的水冷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D.水的温度可以超过100℃【考点】温度的估测;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沸点及气压影响液体沸点;温度的概念.【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应用能力.【答案】C【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解答】解: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故A正确;B、物体的冷热程度跟物体的温度有关,跟状态无关,0℃的水和0℃的冰冷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故B错误;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变化幅度不大,故C正确;D、当水面上方的气压超过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温度可以超过100℃,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温度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7.(2024秋•南山区校级月考)今年四月份,深圳上空出现了比种明显的“留晕”现象,如图所示。关于此次日晕现象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天气晴朗,大气均匀,光沿直续传播 B.深圳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大气污染物使太阳光发生反射 C.太阳光照射高空的小冰晶发生折射 D.这是太阳表面附近发生的现象与地球大气无关【考点】光的折射现象.【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答案】C【分析】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解答】解:日晕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透过冰晶时会发生折射,从而形成了日晕现象。故选项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属于基础题。8.(2023秋•罗湖区校级期末)如图,圭表包括圭和表两部分。正午时刻,依据表在圭上影子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圭表的主要光学原理是()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折射 D.光的反射【考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答案】A【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答】解:圭上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因此圭表的主要光学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比较简单。9.(2023秋•坪山区校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B.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当物距u=8cm时,所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专题】实验题;透镜及其应用;实验基本能力.【答案】B【分析】(1)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2)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根据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分析回答。【解答】解:A、由图可知,u=v=2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故A错误;B、当物距u=30cm时,此时u>2f,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C、当物距u=8cm,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C错误;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10.(2024•福田区校级开学)小明用弹性膜注水制作了一个水凸透镜,通过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变透镜的厚度,固定透镜,将一个F形光源放在合适位置后,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模拟正常人眼球观察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模拟图乙的成因时需要从水透镜向外抽水 C.若将远视眼镜靠近甲图透镜左侧放置,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D.将蜡烛改为平行光源,将平行玻璃砖放在丙图所示位置,则会聚点将仍在焦点F处【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专题】实验题;透镜及其应用;实验基本能力.【答案】C【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3)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4)玻璃砖对光线具有折射作用。【解答】解: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图乙模拟近视眼成因,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造成的,因此应该向透镜内注水,故B错误;C、若将远视眼镜靠近甲图透镜左侧放置,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因此需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D、将蜡烛改为平行光源,将平行玻璃砖放在丙图所示位置,因玻璃砖对光线具有折射作用,所以会聚点不会在焦点F处,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11.(2023秋•深圳期末)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乙物质的密度为0.5×103g/cm3 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考点】m﹣V图像问题.【专题】密度及其应用;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答案】D【分析】(1)由图可知,纵轴代表质量,横轴代表体积,从图中数据可直接读出甲体积为20cm3时的质量;(2)从图中读数乙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可求出乙的密度;(3)从图中可知甲、乙的体积相同时,甲、乙的质量大小,再根据密度公式分析甲、乙的密度大小;(4)从图中可知当甲乙的质量均为10g时,甲、乙的体积大小,进而可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解答】解:A、由图可知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g,故A错误;B、乙物质的密度:,故B错误;C、由图可知,甲、乙的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由可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C错误;D、由图可知,当甲、乙的质量均为10g时,甲的体积为10cm3,乙的体积为20cm3,因此乙的体积是甲的体积的2倍,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对密度图像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12.(2023春•龙岗区期中)甲、乙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的质量是甲的4倍 B.构成甲的物质密度随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C.构成乙的物质可能是水 D.若甲、乙的体积相同,其质量之比为1:4【考点】密度的简单计算.【专题】图析法;密度及其应用;分析、综合能力.【答案】D【分析】(1)由m=ρV可知,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2)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3)根据图中信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乙物质的密度,即可知道乙物质是不是水;(4)根据图中信息,当体积为2cm3时,甲、乙物体的质量即可知道甲、乙的体积相同,其质量之比。【解答】解:A、由m=ρV可知,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不知道甲、乙物体的体积关系,所以无法确定甲、乙物体的质量关系,故A错误;B、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B错误;C、由图可知,当V乙=2cm3时,m乙=4g,则乙物体的密度:ρ乙===2g/cm3≠ρ水,故C错误;D、由图可知,当V甲=V乙=2cm3时,甲、乙物体的质量之比m甲:m乙=1g:4g=1:4,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二.填空题(共8小题)13.(2024•深圳开学)如图所示分别是小华使用测量仪器的情形,则图甲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1.15cm;图乙中机械秒表的读数为337.5s;图丙中托盘天平的示数是27.8g。【考点】天平的读数;常见的长度及估测;时间的估测.【专题】质量及其测量;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答案】1.15;337.5;27.8。【分析】刻度尺读数时,首先看起始端有没有从0开始,若没有从0开始,把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天平的读数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解答】解: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的左边缘对准1.00cm,右边缘对准2.15cm,所以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2.15cm﹣1.00cm=1.15cm。图乙中机械秒表的小表盘的分针指在5min和6min之间,读作5min,分针指向更靠近6min处,则大表盘的读数应大于30s;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秒针指在37s和38s中间,读作37.5s,所以机械秒表的读数为5×60s+37.5s=337.5s。由图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物体的质量为m=20g+5+2.8g=27.8g故答案为:1.15;337.5;27.8。【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秒表和天平的读数,属于基础知识。14.(2024秋•福田区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若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三处,其中蜡烛放在b处得到的实像最大,放在a处得到的像是虚像。【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答案】b;a【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②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③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④u=f,不成像;⑤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v>u。【解答】解:由图可知:a点在一倍焦距之内,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f,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b点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u<2f,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c点在二倍焦距以外,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2f>v>f,像距最小。综上分析可知,蜡烛放在b处得到的实像最大,放在a处得到的是虚像。故答案为:b;a。【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的变化规律,这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15.(2024秋•福田区期中)沿途光影交织,小明留意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树荫下圆形光斑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湖面波光粼粼,这是水面局部发生了镜面反射。【考点】镜面反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答案】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分析】(1)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2)光的反射现象分为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解答】解:树叶间有空隙,形成一个个小孔,树荫下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小孔成的实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湖水被风吹时,产生水波,水波在光照射下,发生了镜面反射,远看波光粼粼。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镜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16.(2024秋•福田区期中)海水淡化可以有效缓解全球水资源短缺这一危机。已知盐的熔点为801℃,沸点为1413℃,有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这是因为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先发生汽化(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在塑料膜上发生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滴。收集到的淡水会集中在B(选填“A”“B”或“C”)区域。【考点】汽化的概念及现象;液化的概念及现象.【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答案】汽化;液化;B。【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解答】解: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的温度升高,水的汽化(或蒸发)加快,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液化,形成小水滴,最后,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就滑到最低处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滴入水桶B中,得到淡水。故答案为:汽化;液化;B。【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蒸发和液化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解答,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17.(2024秋•福田区期中)火箭发射现场的噪音高达220分贝,破坏力惊人——这可以证明声音具有能量。为了保护航天员,火箭内部通过整流罩、航天服头盔等多种措施来降低噪音(航天员座舱位于整流罩内部)。整流罩内壁安装有多孔泡沫材料和消音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影响。【考点】减弱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答案】能量;传播过程。【分析】声能传递信息,声能传递能量。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火箭发射现场的噪音高达220分贝,破坏力惊人——这可以证明声音具有能量。为了保护航天员,火箭内部通过整流罩、航天服头盔等多种措施来降低噪音(航天员座舱位于整流罩内部)。整流罩内壁安装有多孔泡沫材料和消音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影响。故答案为:能量;传播过程。【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具有能量、减弱噪声的途径,难度不大,属基础题。18.(2024秋•福田区期中)火箭在生产和维修过程中,利用超声波可以进行非破坏性检测,向检测部件内部发射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当遇到材料中的缺陷界面时,会发生异常的反射、散射和透射。【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答案】20000。【分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解答】解:火箭在生产和维修过程中,利用超声波可以进行非破坏性检测。向检测部件内部发射的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当遇到材料中的缺陷界面时,会发生异常的反射、散射和透射。故答案为:20000。【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概念,属于基础题目。19.(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想了解乒乓球的大小,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测量,请你读出该乒乓球的直径为3.90cm。【考点】测量直径的长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答案】3.90。【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乒乓球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4.90cm对齐,所以硬币的直径为d=4.90cm﹣1.00cm=3.90cm;故答案为:3.90。【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20.(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利用机械停表记录小华跑100m的成绩,如图所示,停表读数为15.5s。【考点】时间的测量.【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答案】15.5。【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上,偏向“0”,故分针读数为0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5.5s处,所以停表读数为15.5s。故答案为:15.5。【点评】此题考查了秒表的读数,属于基础知识,应当熟练掌握。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1.(2023秋•龙华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是v=。(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减小(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80.0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16m/s。(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B。【考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误差分析;实验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分段平均速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实验基本能力.【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实验原理是v=;(2)坡度较大,小车下滑速度较快,所用时间较短,不容易准确测量时间;(3)根据AC段的路程和时间可以计算出平均速度;(4)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5)根据相等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可以判断出小车的运动情况。【解答】解:(1)实验原理是v=;(2)为了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便于准确的测量时间,应使小车缓慢运动,因此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80.0cm,所用的时间tAC=09:25:20﹣09:25:15=5s,因此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16.00cm/s=0.16m/s;(4)如果小球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5)由图可知sAB=sBC=40.0cm,tAB=09:25:18﹣09:25:15=3s,tBC=09:25:20﹣09:25:18=2s。根据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少,速度越大,因为tAB>tBC,所以小车下滑做加速运动,故选B。故答案为:(1)v=;(2)减小;(3)80.0;0.16;(4)偏大;(5)B。【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测量,关键是能正确计算出不同阶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22.(2024秋•福田区期中)图甲是护路工人撒盐除雪的场景。撒盐后的冰会更快熔化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明用相同质量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分别制成冰,将冰捣碎后分别放入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用相同规格的酒精灯进行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1)小明采用图乙的装置,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请你说出以上操作中的优点:使冰受热均匀。(写出一个即可)(2)实验前小明发现还没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就能明显观察到有一部分冰熔化了,因此他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不同意,说说你的理由:碎冰从空气中吸收了热量。(3)如图丙所示为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读数为﹣8℃。(4)实验测得的温度变化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15min时的浓盐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纯冰还没(选填“已经”或“还没”)开始熔化。淡盐冰的凝固点为﹣2℃。当路上积雪较多时,往雪上撒盐是通过降低雪的熔点来达到使雪尽快熔化的目的。【考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熔点与凝固点的影响因素.【专题】实验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应用能力.【答案】(1)使冰受热均匀;(2)不同意;碎冰从空气中吸收了热量;(3)﹣8℃;(4)固液共存;还没;﹣2;降低雪的熔点。【分析】(1)水浴法加热使物质受热均匀;(2)由于碎冰从空气中吸收了热量,还没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就能明显观察到有一部分冰熔化了;(3)温度计的分度值1℃,找准零刻度的位置;(4)图丁可以观察,物质在不同时刻的状态。【解答】解:(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使物质受热均匀,而且熔化缓慢,便于观察和记录;(2)由于碎冰从空气中吸收了热量,还没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就能明显观察到有一部分冰熔化了,不是熔化不需要吸热;(3)温度计的分度值1℃,找准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线一下为负,温度计示数为﹣8℃;(4)图丁可以观察,物质在不同时刻的状态,15min时的浓盐冰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状态,此时纯冰还没开始熔化,淡盐水的凝固点为﹣2℃,往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尽快熔化。故答案为:(1)使冰受热均匀;(2)不同意;碎冰从空气中吸收了热量;(3)﹣8℃;(4)固液共存;还没;﹣2;降低雪的熔点。【点评】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特点,实验操作能力,水浴法加热。23.(2024秋•南山区校级月考)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玉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她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小玉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2)如图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线处,需向远离(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3)在(2)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9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物。此现象与近(选填“近”或“远”)视眼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向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成像原理;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专题】实验题;透镜及其应用;实验基本能力.【答案】(1)10.0;(2)远离;(3)近;靠近。【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跟光心之间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3)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分析回答。【解答】解:(1)如图,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跟光心之间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60.0cm﹣50.0cm=10.0cm;(2)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20cm=30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所以光屏向右移动,移动到60cm到70cm刻度线之间,所以光屏远离凸透镜;(3)原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9cm的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和近视眼的成因相似;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使像提前会聚,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要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故答案为:(1)10.0;(2)远离;(3)近;靠近。【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四.计算题(共2小题)24.(2024春•龙岗区校级月考)一套同种材料制成的瓷娃娃玩具,由5个一样图案的娃娃组成,已知最小的一个是实心的,其他的则不明确。测得最小的瓷娃娃m1=15g,V1=6cm3;最大的瓷娃娃m2=120g,V2=75cm3。(1)求制作瓷娃娃的材料的密度;(2)计算说明最大的瓷娃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考点】密度的简单计算.【专题】密度及其应用;应用能力.【答案】(1)制作瓷娃娃的材料的密度为2.5g/cm3;(2)最大的瓷娃娃是空心的。【分析】(1)由ρ=得制作玩具套娃的材料的密度;(2)由ρ=得质量为36g的最大套娃实心部分的体积,进一步求得最大套娃的内部空心体积.【解答】解:(1)制作玩具套娃的材料的密度ρ===2.5g/cm3;(2)最大的瓷娃娃的密度为,最大瓷娃娃的密度小于材料的密度,因此是空心的。答:(1)制作瓷娃娃的材料的密度为2.5g/cm3;(2)最大的瓷娃娃是空心的。【点评】此题考查了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25.(2024秋•福田区期中)小明家住21楼,乘坐电梯回家时,他用手表测出:电梯从1楼一直运行到5楼用时8s;在5楼时有人出电梯,电梯停了10s;接着电梯一直运行到21楼,又用时30s。已知每层楼的高度为3m,求:(1)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高度。(2)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平均速度。(3)小明乘坐的电梯从1楼运行到21楼的平均速度。【考点】速度公式的应用.【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答案】(1)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高度为12m;(2)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平均速度为1.5m/s;(3)小明乘坐的电梯从1楼运行到21楼的平均速度为1.25m/s。【分析】(1)电梯从1层到达5层,实际上升了5﹣1=4层的高度,据此求出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高度;(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平均速度;(3)求出电梯从1楼运行到21楼的高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电梯从1楼运行到21楼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电梯从1层到达5层,实际上升了5﹣1=4层的高度,电梯上升的高度:s1=3m×4=12m;(2)电梯的平均速度:v1===1.5m/s;(3)电梯从1层到达21层,实际上升了21﹣1=20层的高度,电梯上升的高度:s2=3m×20=60m,该同学从1层到达21层所用的时间:t2=8s+10s+30s=48s,电梯的平均速度:v2===1.25m/s。答:(1)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高度为12m;(2)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平均速度为1.5m/s;(3)小明乘坐的电梯从1楼运行到21楼的平均速度为1.25m/s。【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求法,一是:注意电梯从1层到达n层,实际上升了n﹣1层;二是注意所用时间要加上上下乘客停的10s时间,为易错题。

考点卡片1.常见的长度及估测【知识点认识】1.在没有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估测长度,比如使用手掌的宽度、步长、或者已知长度的物体作为参照。【命题方向】1.基本概念:考察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以及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估测技巧:通过实际问题或情景,考察学生使用估测技巧的能力,如利用手掌宽度、步长等进行估测。例:下列说法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为10dmB.手掌宽度约为10cmC.物理课本长度约为10μmD.一个分子的直径约为10﹣1m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解析:解:A.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8dm,故A不符合实际;B.手掌宽度约为10cm,故B符合实际;C.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8cm=2.8×105μm,故C不符合实际;D.一个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1.忽视单位换算中的进率。2.估测时过于依赖直觉,缺乏参照物。3.测量时不注重读数的准确性。2.测量直径的长度【知识点认识】1.一选: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2.二看: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也是刻度尺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和零刻线的位置,这样才能确定一次测量的最大值和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3.三放: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或重合,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对齐。4.四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样被测物体的长度就为物体两端读数之差。5.五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其中数字部分应由准确值(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命题方向】识别和描述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米尺等。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进行长度测量。例:如图所示,是小明测量一枚一元硬币直径的操作方案,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一元硬币直径为2.50cm。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析: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硬币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7.50cm对齐,所以硬币的直径为d=7.50cm﹣5.00cm=2.50cm;故答案为:1mm;2.50。故答案为:28.1mm。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解题方法点拨】使用刻度尺的注意事项:(1)观察刻度尺的量程与分度值;(2)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完整;(3)记录数据时必须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3.时间的估测【知识点认识】1.利用日常经验,如步行速度或心跳频率,作为时间估测的参考。使用简单的计数方法,如数心跳或步数,来估测时间。【命题方向】根据给定情境估测时间并填写。例:实验室的常用秒表,长针走一圈是30s,估计一下自己的身体的“生物钟”﹣﹣脉搏跳动10次大约7.5s。分析:利用对实验室常用秒表的认识来分析长针走一圈是多少秒,首先估计一下1min(60s)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再算出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便可以计算出跳动10次所用的时间。解析:解:实验室的常用秒表,长针走一圈是30s,在60s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大约是80次,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为:=0.75s/次,搏跳动10次大约为:0.75s/次×10次=7.5s。故答案为:30,7.5。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时间的估测,这就需要学生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积累。【解题方法点拨】需要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积累。4.时间的测量【知识点认识】1.认识表盘(1)小表盘:代表分钟,一共15min,平均分成30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5min,也就是30s。(2)大表盘:代表秒钟,一共30s,平均分成300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1s。2.读数方法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钟数。先读小盘的示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再读大盘示数,它的单位是秒钟。如果小表盘指针指到前半分钟,则秒钟读数不能超过30s,再看大表盘示数,如果指针指到不足30s的地方,就直接读数;如果指针指到超过30s的地方,则用读数减去30s,为秒针实际读数。如果小表盘指针指到后半分钟,则秒钟读数一定超过30s,再看大表盘示数,如果指针指到超过30s的地方,就直接读数;如果指针指到不足30s的地方,则用读数加上30s,为秒针实际读数。【命题方向】测量时间,停表的使用及读数。例:图中停表读数是338.5s。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点评:此题考查了秒表的读数,属于基础知识,应当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点拨】读数时注意区分前本分钟和后半分钟。5.参照物的选择【知识点认识】1.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2.参照物的判断方法: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命题方向】参照物的选择是中考的热点.例:古诗有云:“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这一句中,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解析:解:“桥流”说明桥处于相对运动状态,那么所选参照物与桥之间的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诗人在桥上走,以流动的水为参照物,水是相对静止的,桥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桥流水不流”,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解题方法点拨】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研究行驶的车辆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车厢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能是被研究物体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是没有意义的.。6.速度的定义【知识点的认识】速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公式:v=(4)单位:基本单位:米每秒(m/s或m•s﹣1)【命题方向】从速度定义的层面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汽车的速度是60km/h,这句话的意思是()A.汽车每小时的运动速度是60千米B.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60千米C.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60千米/时D.汽车通过的路程是60千米/时分析:根据速度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可做出判断。解析:解:汽车的速度是60km/h,这句话的意思是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60千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速度物理意义的理解,属基础题。【解题方法点拨】速录是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的,这种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叫作比值定义法。7.速度的估测【知识点的认识】常见的速度值:1、一般人正常步行速度大约1.1m/s(4km/h);2、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5m/s;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4、人心跳65~85次的时间大约1min;5、世界百米赛的记录10m/s以内;6、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最高速度120km/h;7、大型喷气客机飞行的速度约900km/h;8、高铁正常行驶的速度约300km/h;9、超音速战斗机700m/s;10、子弹出膛1000m/s;11、蜗牛爬行的速度1.5mm/s。【命题方向】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数值的估测判断。例:下列关于一个中学生的相关物理量估测最合理的是()A.步行速度约为1.2m/sB.身高约为160dmC.100m短跑成绩约5sD.一枚硬币的厚度为1cm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合理的是哪一个。解析:解: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2m/s左右,故A合理;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dm左右,故B不合理;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5s左右,故C不合理;D、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1.5mm,故D不合理。故选:A。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解题方法点拨】需要注重对日常生活的积累。8.速度公式的应用【知识点认识】速度的公式:,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命题方向】用速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求的速度的大小。例:巴中至成都高铁即将全线通车,其中巴中至南充段全长约为150km,设计时速为250km/h;南充至成都段全长约为210km,设计时速为350km/h。若列车按设计时速行驶,从巴中到南充需要0.6h,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为300km/h。(不考虑中途停靠时间)分析:由v=可得从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时间和从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时间,根据v=可知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由v=可知,从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时间t1===0.6,从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时间t2===0.6h,由v=可知,从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v====300km/h。故答案为:0.6;300。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解题方法点拨】注意:①应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用米(m),t用秒(s)作单位时,速度v的单位为米/秒(m/s);当s用千米(km),t用小时(h)时,速度v的单位为千米/时(km/h)。②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9.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的认识】1.设计实验(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3)实验方法:取相等的路程,测出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进行比较。(4)实验步骤:①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②将金属片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B,则t1=tB;③将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C,则t2=tC﹣tB;④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5)设计实验数据表格2.进行实验: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操作即可。【命题方向】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例: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v=;(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坡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小车运动AB段路程sAB=40.0cm,vAB=0.2m/s;(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由于vAB<vBC,故判断小车是在做变速运动(填“匀速”或“变速”)。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3)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小车在AB段的路程,再由图读出AB段所用的时间,根据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4)由图读出BC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求出BC段的平均速度,再与AB段的平均速度比较即可知道小车的运动状态。解析:解:(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刻度尺测小车运动的距离,用电子表测小车运动的时间,根据v=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故该实验的原理是v=;(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小车在AB段的路程为:sAB=100.0cm﹣60.0cm=40.0cm=0.4m,AB段所用的时间为tAB=15:35:22﹣15:35:20=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0.2m/s;(4)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为sBC=60.0cm﹣10.0cm=50.0cm=0.5m,BC段所用的时间为tBC=15:35:23﹣15:35:22=1s,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0.5m/s;由上述分析可知vAB<vBC,因此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在做变速运动。故答案为:(1)v=;(2)小;(3)40.0;0.2;(4)vAB<vBC;变速。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解题关键是要知道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解题方法点拨】注意事项:(1)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2)开始计时与小车释放的时间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10.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知识点的认识】实验原理:v=s/t。【命题方向】例:如图所示,“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分析:(1)(2)在用斜面小车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到刻度尺和停表,并代入公式v=进行计算。解析:解:(1)(2)实验的原理是:v=,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停表。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测量工具的选择,属于基础题目。【解题方法点拨】注意事项:(1)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2)开始计时与小车释放的时间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分段平均速度【知识点的认识】实验方法:取相等的路程,测出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进行比较。实验步骤:①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②将金属片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B,则t1=tB;③将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C,则t2=tC﹣tB;④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命题方向】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例:频闪拍摄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之一,某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小车做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4m/s。(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D段的平均速度。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相同时间通过路程相同;变速直线运动:相同时间通过路程不同;(2)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和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AD段平均速度,与AC段平均速度进行比较。解析:解:(1)由图可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小车在下滑时做变速运动;(2)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tAC=1s;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80.0cm﹣40.0cm=40.0cm=0.4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4m/s;(3)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D点所用时间tAD=1.5s;小车从A点到D点的路程sAC=80.0cm﹣5.0cm=75.0cm=0.75m;小车在AD段的平均速度vAD===0.5m/s;vAD>vAC,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小于AD段平均速度;故答案为:(1)变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0.4;(3)小于。点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设计实验比较运动的快慢,难度较大。【解题方法点拨】小车在下滑过程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离出发点越远,速度越大。12.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误差分析【知识点的认识】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如果小车过了起点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从而使得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相反,‌如果小车到达金属片位置后还没有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使得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命题方向】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例:如图所示,小丽要测量小车从A滑到C的过程中在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A、B、C三处的时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可快速完成实验B.实验中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C.实验过程中误差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方法避免D.如果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分析:(1)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如果较大,小车在斜面运动会较快;(2)由速度公式可知,当通过的路程相同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3)改变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4)如果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的偏差。解析:解:A、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如果较大,小车在斜面运动会较快,不利于时间的测量,故A错误;B、由图可知,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tBC=10:35:23﹣10:35:22=1s,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tAB=10:35:22﹣10:35:20=2s,由题意可知,小车在BC段和在AB段的路程相等,由v=可知,由于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小于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C、实验过程中误差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方法减小,但不能避免,故C错误;D、如果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时间偏小,由v=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主要考查实验注意事项、电子表的读数、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误差的分析,是一道常考题。【解题方法点拨】开始计时与小车释放的时间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13.天平的读数【知识点的认识】所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游码读数(以游码左侧为准)【命题方向】根据图片读出天平测量的结果。例: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节时,发现天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如图1所示,这时应该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填“左”或“右”)移动。用调好的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多少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该物体的质量是62g。分析:(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把游码置于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然后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解析:解:(1)图中显示指针向左偏,根据“右偏左调,左偏右调”的规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2)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为2g,质量为:m=50g+10g+2g=62g;故答案为:右;62。点评:本题查了有关天平的调平、读数,属于基础题。【解题方法点拨】读数时注意应以游码左侧的数据为准。14.密度的简单计算【知识点的认识】公式:ρ=【命题方向】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例:小蓝将一个质量为54g的实心小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小球沉入杯底,溢出水的质量为20g,则该小球的体积为20cm3,密度为2.7×103kg/m3。(ρ水=1.0×103kg/m3)分析:溢出水的体积即为小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分别计算溢出水的体积和小球的密度。解析:解:溢出水的体积即为小球的体积,已知溢出水的质量为20g,根据密度公式,溢出水的体积V溢水===20cm3;已知小球质量为54g,小球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小球的密度ρ球====2.7g/cm3=2.7×103kg/m3。故答案为:20;2.7×103。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解题方法点拨】利用密度公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质量用kg,则体积用m3,密度单位为kg/m3质量用g,则体积用cm3,密度单位为g/cm315.m-V图像问题【知识点的认识】(1)理解m﹣V图像中,坐标轴与曲线的物理含义;m﹣V图像中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代表物质的密度,越靠近m轴物质的密度越大,通过这一点可以判断物质密度的大小;(2)利用m﹣V图像进行简单计算。【命题方向】在处理m﹣V图像问题时,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例: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B.b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C物质的密度是2.0×103kg/m3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越大,密度越大分析: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在图象中取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可以得出密度或计算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与质量、体积无关。解析:解:A、由图可知,在体积相同时,a物质的质量最大,由ρ=可知,a物质的密度最大。故A错误;B、由图可知,当三种物质的体积为2cm3时,b物质的质量是2g,c物质的质量是1g,由ρ=可知,b物质的密度是c的2倍,故B正确;C、由图可知,当c物质的体积为2cm3时,c物质的质量是1g,物质的密度为:ρ===0.5g/cm3=0.5×103kg/m3.故C错误;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相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无论质量大小,密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从图象中找到正确的信息是解答的关键。【解题方法点拨】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质量时,比较密度时,画一条竖线,交点在上面的密度大;横坐标表示质量,纵坐标表示体积时,比较密度时,画一条横线,交点在右边的密度大。16.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命题方向】以实际现象为背景,用声音的高低以及振动的次数来判断音调,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例:货车长时间行驶后,司机有时会用铁棍敲击车轮,凭借声音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空气充足时振动频率较大,则声音的()A.响度较大B.音调较高C.响度较小D.音调较低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解析:解:当拿根铁棍敲打车轮时,则轮胎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即轮胎内空气越充足,敲击时轮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选:B。点评: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解题方法点拨】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指每秒振动的次数;注重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