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数一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对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万以内的数”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少数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读写万以内的数,甚至可能有个别学生还会读更大的数。教学中,我从百以内数的读法人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基础,重组学习材料,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让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感受。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我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课上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具体动手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大数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认识到随着数的增大,相应的计数单位也要增大。在遇到更大的数的时候,选择相应的`大的计数单位来数。学生数学教学反思2小数的意义是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本课时从橡皮、信封和练习薄等物品的价钱出发,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在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商品图及标价,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说这三种商品的价钱,并追问4角8分是多少分。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没什么大问题,包括怎么读小数也没大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小数意义的教学方面。我从1元=100分出发,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分,那么1分就是1元的,就是元,还可以写成0.01元。可能在教学时太抽象了,话也有点长,也没有使用什么直观的教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都知道1元=100分,但是我说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说出每份是1分,这令我很意外。我心想1元里有100分,那么平均分成100份后,每份就是1分了,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学生就是反应不过来。在这部分教学时我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还搞的学生稀里糊涂的,我觉得主要太抽象了。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实在反应不过来,我就急中生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0份,那么如果我把这个正方形看成“1“元,那么每一份就是1分,画了图之后学生掌握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课后我想想,其实这个例子不是很好,因为这会给学生另外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一个正方形可以看成1元。可能我太不了解学生了,太高估他们了。在这节课后学生对小学的意义有所了解,但并不是掌握很好,如果教师适当提醒,学生还是能说出是怎么分的,怎么来的。从这节课看来,我觉得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应该以直观思维为主,特别是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可以说这部分老师也头疼,更别说学生了。在这一章复习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小数的意义了,但单位换算问题很大。可能是我教学新课的时候太急了,也有可能是板书不够或是对他们要求太高了吧。呵呵,我还需要好好总结的。学生数学教学反思3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重视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快的同学做好了,可慢的同学只做了一点点的现象。观察后发现这部分同学主要是口算能力不过关。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如:7+15、13-7等;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如:12×4、80÷2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非常浪费时间。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1、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很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多种形式地来练习口算。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的广泛运用,使得练习形式更加多样,有趣和生活化,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3、坚持不懈地训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平时抓起。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我班同学人人都有一本口算本。针对每天的基础题或易错题,进行训练。课前1分钟训练以及每天回家10道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题目可以老师布置也可学生自己出。口算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低年级的事情,应当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与笔算、估算等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二、强化基础知识,提高笔算能力。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是重点。笔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管未来科技如何发达,笔算能力始终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1、使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技巧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首要条件。每种计算,都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而进行。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不正确,掌握不透彻,就无法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运算性质、定律、技巧之后,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2、加强练习和技能训练是学生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比如分数四则计算中,常常碰到有一些学生计算法则正确但计算结果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所以在计算练习中要加强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3、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比如: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75+25=10025×4=100125×8=1000);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三、联系实际,发展估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正因为估算的实际应用较多,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中,估算被放在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估算教学明显比以前更受重视,估算开始和平时计算教学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39×86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例如:低位估算法,高位估算法,数位估算方法,近似估算法,观察估算法,直觉估算法,口算估算法,综合估算法等。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我要求学生题目抄下来后花2秒钟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开始训练时,速度可放慢,逐渐养成习惯。2、审题的习惯。在审题时发现数字与符号的内在联系,灵活选择合理方法。3、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格式规范,字迹端正。4、订正的习惯。当学生计算产生错误时,不应绕过错误,而应查找错误。我要求学生保留错题,分析错题,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找到原因后订正在旁边。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把计算教学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并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习惯培养方面加以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学生数学教学反思4【关键词】培养,探讨,能力,反思,数学教学,中学生,初中,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现在新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推理严谨性、语言学术性以及证明的探索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初中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经过多次推敲、深入研究,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二、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外在影响因素则是指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对基本理论、概念类的内容讲解都很详细,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注重问题的解题思路,过于强调解题的“简便方法”,很少给学生演示多种解题思路,让学生没有反思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2.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教科书和辅导类资料的编写者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通常会以最直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述,略去了大部分的知识推导、证明过程,因此,学生看不到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无法模仿学习、反思到新的方法和技巧。3.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成绩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考题的难易度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在考试后对试题、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反思。三、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1.利用提纲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对课程进行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学习的有效办法,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重难点、基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反思训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构造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反思意识。趣味教学一直都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教师可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这样他们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立自主性的解题意识。3.注重习题剖析,可进行解题思路、结论倒推、题设延伸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引导。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4.师生间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常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结合国内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参考文献:[1]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优化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xx(9).[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xx(4).[3]莘建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学生数学教学反思5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切实认识到:学生思维敏捷与否,解题能力的高与低,关键在于教师的指点与引导。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吸取“营养”,自觉养成精思巧想的聪敏品质。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丽到菜场买芹菜,3千克芹菜0.5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芹菜需要多少钱?根据一般的解法,要先求出单价。可是对没有学过分数的学生来说,求单价的准确值是不可能的,这时我从“两个重量(15千克和3千克)之间什么关系?”加以点拨,学生思路茅塞顿开,很快发现15是3的5倍,同时悟出总钱数也是5倍,从而列出算式0.50×(15÷3)。这样有效而灵活地把归一问题转化成倍比问题。又如:一辆货车从甲城到乙城需8小时,一辆客车从乙城到甲城需6小时。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后可以相遇?这道题从表象看,是相遇问题,但用一般的相遇问题来求解,条件很不全面。这时,我引导学生摆脱常规,启发他们从另一角度进行攻克,把它转化成工程问题,相遇时间迎刃而解,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1/8+1/6)。以上两例说明,当学生的思维钻进死胡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迪学生大胆突破模式,抓住关键另辟溪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新思路,从而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智力不断地开发,能力逐渐地飞跃,思维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到学解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大部分都能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应用题。例如:王庄原计划20天修一条长500米的水渠,结果头5天完成了5/16,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如果用一般解法,必须先求出还剩多少米和实际每天修多少米,再求出实际需要多少天,然后求提前几天完成。这样繁琐,学生一不小心便会出错。如果把实际完成计划修的水渠的长度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那么5天所对应的分率是5/16,用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先求出实际用多少天,再求提前几天,列式为20-5÷5/16=4(天)。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做教师的要通过多条渠道,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真正交给学生,使他们切实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能技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思维更加新颖、敏捷。学生数学教学反思6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开展数学课教学,教师须选择合理的生活情景用以展现数学问题,在课前预习时安排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课上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科是生活经验积累与总结的产物,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都可用数学知识介入解决,可谓“互为因果,不可分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呢?一、联系生活实际,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在学习数学新知识前,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是这种预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讲授前,笔者就安排学生去公园和道路两侧实际调查所植树木的情况,并让大家设计记录表格,以便更好地记录自己调查的数据。通过实际调查,学生得出几种不同的结果(封闭图形的、一端栽树的、两端都栽树的),然后课上再学习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间隔长”和“间隔数”就容易多了。结合实际体验,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获得的知识有理有据,利于其整体知识的建构。课后延伸也要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五年级上册“关于分段计费的问题”一课后,笔者安排学生在课下计算出租车费用、电费费用、水费费用等,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意识。二、创设生活情景,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中常用或是常见的内容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还能促进知识纵向与横向的迁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须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多媒体音像的加入、课桌椅的摆放方式、花卉或卡通小动物的使用等等,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教室里干巴巴的学习,而是体会一个丰富的生活或玩耍过程。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的深度与宽度上加以补充,或是创造重组,使之真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买票”与“彩票中奖”的生活情境,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不能中奖”;有的说“一定能中奖”。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交流和争论,同学们逐渐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的产生条件,以及各自的不确定性。如此设计教学,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转变为兴趣盎然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充满乐趣的一次买*票经历,收获到了数学知识及其形成的整个过程。三、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生活的积累,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收获了不少的可用经验,这些正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探索推理求解的步骤,总结同类问题解决的策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教授六年级下册“利息”一课时,在笔者将例题出示后,没有直接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而是组织了一个讨论交流会,交流大家随同家长在银行存取款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存款的过程及意义;明白了存款和利率的种类;大致了解本息的计算方法。这些实践经验无疑成为了今天学习新知的有利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习就变得轻松自在,乐趣无穷。教师课后再安排到银行存压岁钱的小任务,对学生来说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应用数学知识,课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不论对多么高难度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其目的还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要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教授“长方形面积”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的面积,看有几种方法。有的同学测量长与宽,通过计算得到答案;有的同学通过数地板砖的块数计算答案;有的同学将教室分割成多个小格数一数。总之不管哪种方法,学生都是自己动手动脑,确实做到了学以致用。再比如讲完“三角形面积”一课后,笔者给学生安排了各种课后活动,如测量出红领巾的面积、三角板的面积、汽车后备箱里三角架的面积,以及自制一个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彩色卡片来布置教室等。再比如,六年级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又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后活动:学生自己设计统计调查表,记录家中每日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学习小组内一周的塑料袋丢弃情况,估算这些塑料袋展开后的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地面?思考这些塑料袋对我们环境的影响有多大?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在生活中巩固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五、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提高思维能力按照课标的要求,数学课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而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无疑都离不开动手实践。例如,教学完“长方体”一课后,因教材内容比较浅显,仅是一些概念和计算公式,单单借助这些,还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遇事考虑更加周全,也为表现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我给他准备了礼物,现在需要做一个礼物包装盒,我拥有的材料是长2米、宽1米的彩色电光纸板1张,请问怎样裁剪才能得到一个容积最大的长方体包装盒呢(纸板厚度不计)?学生对此活动充满兴趣,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他们利用手里的纸片多次尝试裁剪,终于找到了答案。笔者又接着说:“如果这个礼物包装盒无需上盖,该怎样做呢?如果我需要先剪下10厘米宽1米长的一段做拉花装饰一下,又该如何裁剪?”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同时明白了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思维不能拘泥固守,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大千世界,奥妙无穷。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动手实验操作,许多看似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都会被我们利用巧妙的办法解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创设研究探索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知,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回归我们美好的生活。学生数学教学反思7《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应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在关注学生的.心灵、探索和智慧的过程中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接受知识,真正地做到“乐学”。那如何使原来亦步亦趋、精雕细刻的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四点:一、教师需要有参与意识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传统意义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它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共同创造、共同生成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挑战,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中,使得课程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为活跃的课堂提供先行的条件。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教师将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等现有的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上来,可以增加学生生活体验,形成数感,能够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从而使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了。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间的对话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心,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幽默风趣代替呆板说教。其次要学会微笑,营造心理安全氛围,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这样,整个课堂可以在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灵的满足。这样,师生之间通过心灵间的对话,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四、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变单纯的解决问题为创设问题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自主分析、实践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领悟数学规律,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主体,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质疑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大胆假设,合情推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把所有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得到解决,这样整个课堂就绝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热热闹闹的景象。当然,教师在做到上述四点之时,也必须要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活跃不是纯粹地指热闹的课堂氛围。真正活跃的课堂教学,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还要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明确评价别人的话语,以便形成愉悦的对话气氛,真正达到共识、共享的目,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到知识,真正在课堂中参透出“乐学”的内涵。学生数学教学反思8本学期我较好的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但后进生进步很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为后进生的学习发愁,曾一度抓后进生的学习问题,有时也个别辅导,耐心讲解,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课堂上要求他们向优秀生学习,并让优秀生帮助他们,但效果甚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付出多而收效甚微的局面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所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也因不同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为他们在某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而感到自豪,从而坚定信念,积极努力,使自己不断提高,使学生不断进步,而非把目光盯在学生的成绩上,指责他们使他们心灵遭受打击。这样,学生抑郁,老师烦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因不断的调试自己。针对不同的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给学生自信,给自己自信。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要有科学方法和合适的方式,一定能使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我们教师的任务和责任就是找出科学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新世纪人才而不断学习、反思。20xx年6月26日学生数学教学反思9《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0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习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再加上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习,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后,我在导入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复习圆柱的特征后,这样引入课题:“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我请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圆锥,通过让学生看、摸、剪、说、辩等小组活动来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看:看圆锥的形状;摸:摸一摸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剪:剪开看看侧面和底是什么形状;说:说一说圆锥的特征;辩:辩一辩圆柱和圆锥的相同与不同。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再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让学生结合旧知自主参与圆锥特点的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动手实践,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提出问题。把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对圆锥“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与“说一说”“辩一辩”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在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这一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也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1“循环小数”教学设想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新课改理念下,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认知结构。所以我认为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应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通过计算5÷8、1÷3、79.2÷6、58.6÷11,获得具体例证。使学生感受到某些除法与以前学的不一样,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在进行初步感知后,让学生对算式分类,学生自然而然分为除尽和除不尽两类,除尽的是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除不尽这一类算式的特点和规律。这样从实际计算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围绕“这些除法算式为什么除不尽,商有什么特点?”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由于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首先发现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紧接着教师说明像这样的小数还有很多,如0.333、5.32727、0.444、1.6818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又发现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依次不断的,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后,再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取名字,看书等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看书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教师照应前面对算式的分类,引出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扩大了小数概念的外延。并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探索、讨论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1、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6.67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2、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3、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小数乘整数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数与计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由于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成已知,逐步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在教学0.72×5时,教师提出了”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教学3.5×3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35×3,教师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先把3.5元转化成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转化成10.5元,再比如教学0.72×5时,学生提出问题:3.60为什么可以写成3.6,360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向左移动两位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就是要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同样,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在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新课改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才能最终使其受用一生。要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就需要我们让日常的教学活动“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适应学生自主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以下便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本学期,我们开始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反思授课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这几天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1)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3)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4)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也还有一些继续实施的感受:首先是要把一节高效的的课堂建立在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上,也就是在课前考虑好“如何教”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要对学生的知识情况、准备情况有个全面地了解,不只要考虑如何传授,更要考虑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其实这比学生单纯的怎么学、学什么更为重要。教学设计初始并不一定完善,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进行改善和调整,在教学中要经常问一问自己,那些教学行为和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那些不正确,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我们教师可以不断的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对教学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克服被动和盲目。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完善和反思的过程,也是其成长的最好经历。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把教学活动与实际应用、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空间。将数学原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了一种“数学好玩”、“数学有用”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灵活把握,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后,他们将会更加的主动去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更加主动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现象,是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说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少说一些批评的话。正所谓,一句表扬比一百句批评的效果要好的多,通过不断的激励,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其不断进步。总之,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专研教材,认真做好教学设计,灵活开展课堂教学,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3一指导思想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中对最大公约数认识的编排顺序是相同的:分别找出两个数的约数→比较,生成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应用(最大)公约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沿这种思路设计教学,学生对新知的接受常是被动的,并且也只能达成“知识与技能”单一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这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中,经历知识产生过程,萌发创造新知需要,并完成对新知的建构呢?二教学设计1.观察——感知生活数学学习约数与倍数之后,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客厅或卧室,也可到广场上,看看所贴的地板砖数是否正好为整数块数(没有切割)。如果是,沿着长铺了多少块?沿着宽铺了多少块?测量一方砖的边长和房间的长、宽,方砖的边长与房间的长、宽分别是什么关系?2.思考——理解数学问题课堂教学伊始,投影出贴了地板砖的长方形广场平面图。学生能够用约数、倍数知识解释课前观察到的数学问题:长方形广场的长是方砖边长的m倍,宽是方砖边长的n倍。也可以说方砖的边长既是长方形长的约数,又是长方形宽的约数。与师生交流之后,再出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学校的画廊高1.2米(12分米),长是3米(30分米),美术组的同学想在上面正好贴满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装饰画,这种装饰画的边长应为多少分米(取整数)?会有几种不同的正方形?3.实验——建构数学模型学生在对画廊设计问题处于愤悱状态之时,老师借用长方形纸作示范引导:这是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纸,我们可以把它设想为缩小后的校园画廊,(当然也可以想象为客厅或广场的地面)老师在这张长方形纸上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小正方形,(实物投影出示另一张画了方格的长方形纸)其中一面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cm,另一面的小正方形边长为5cm,它们同样整分了这张长方形纸而无剩余。想一想,小正方形边长除了1cm和5cm以外,还会有其它整厘米数吗?根据刚才自己的理解,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12cm、宽8cm的长方形纸,仿效老师的做法,设计能正好整分这个长方形纸的小正方形,在纸上画一画,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画法设计,再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规律?4.总结——创造数学新知学生完成上一步操作以后,投影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会有三种不同的设计: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1cm、2cm、4cm)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交流发现规律:因为小正方形要正好整分大长方形,那么,小正方形的边长既要能整除大长方形的长,也要能整除长方形的宽。也就是说小正方形的边长数1、2、4、既是12的约数,也是8的约数。同理,1和5既是15的约数,也是10的约数。至此,通过铺方砖的生活常识及几何中长、正方形关系的设计操作,学生实际上已初步感知和理解了公约数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此时,再引导学生通过命名的形式抽象出新的数学概念—公约数:请你根据1、2、4分别与12和8共有的关系给这几个数取一个新的名称,师板书:1、2、4是12和8的(),待学生大都满意之后再板书:4是12和8的()。板书设计如下:(单位:厘米)1是10的约数,也是15的约数1是12的约数,也是8的约数5是10的约数,也是15的约数2是12的约数,也是8的约数4是12的约数,也是8的约数1、5是15和10的(公约数)1、2、4是12和8的(公约数)5是15和10的(最大公约数)4是12和8的(最大公约数)5.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先解决画廊的装饰画设计,再解答小明分蛋糕的疑难:小明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他订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蛋糕,长42cm、宽30cm、高24cm,小明想把它均匀地切成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后,再送给每一位客人,他怎样切才能使蛋糕尽可能大一些?至少可以切成多少块?三教学反思1.重视数学思想——使数学学习终身受益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从这个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接受一个概念知识或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不只是注重数学形式层面的教学,而是更重视数学发现层面的教学,即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受一种数学的思想和观念──数学化思想。学生先是感知地板砖中隐含的数学,会用约数、倍数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进而思考并尝试解决画廊内装饰画的设计,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地板砖中数学知识。但是,从解释到应用设计,在没有学习公约数的情况下会存在较大的难度。于是,创设了做数学的空间。让他们在设计正方形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公约数的存在,建立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数学模型。再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自己创造了“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数学化思想观念是指用数学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数学”意识,使数学关系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而我们的课堂中,大多还是围绕知识就事论事,没有从形成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去展开知识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去注重现代的数学思想,去隐含重要的数学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的堆砌,没有自主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领悟。2.注重学习体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扑面而来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强列地震撼着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生活、关爱学生、关照生命等极具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呼唤着以人为本的课堂。注意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是本节课设计的又一重点。观察、测量中感悟生活中的教学;对长方形纸中小方格设计的探索;总结、反思中感知公约数的存在;解决较复杂的分蛋糕问题时体会公约数的作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动手操作与设计中建构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的真实意义。华师大叶澜教授提出了“教育的生命基础”理论,主张“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身心投入为前提,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核心的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如果教学过程仅是师生间简单的知识“授一受”过程,剥夺学生对知识的主体性体验,必然使他们养成被动而不是主动的,依赖而不是独立的,接受而不是创造的体验。那就会丧失了求知的欲望、体验的冲动和创造的才能,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就无从体现。所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把目标区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八中怡海分校2025届高考数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 两人办理房产证协议书
- 2025届云南省中央民族大附属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俄罗斯世纪艺术》课件
- 第15课 《梅岭三章》(分层作业)(解析版)
- 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课件
-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教科版第3课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自我保护
-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教科版第1课 各种形式的能量
- 2024年公司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总结
- 2024年安徽淮南高新区管委会招聘工作人员12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项复习:整式及其加减(解析版)
- 2025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 【MOOC】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提高课程-山东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度电影宣传推广合作协议3篇
-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教案-项目4-汽车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 警察应急通信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下半年广东广州海珠区总工会招考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桩工机械使用前验收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