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新课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学习目标了解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的基本思想(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的基本思想(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孟子的基本思想(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孟子的基本思想(4)性善论: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了解《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为“四书”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历史背景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商鞅吴起孙武历史背景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孟子认为,古代圣王,特别是尧、舜、禹,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其核心是以道德与仁义为基础,实现国家的治理。王道霸道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及商鞅等人倡导的国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以法治国,用酷吏严刑威吓庶民,同时充实军备对外侵略扩张,目标是使国家成为霸主之国。霸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霸之辩字音字形觳觫húsù便嬖piánbì放辟fàngpì畜妻子xù庠序xiáng孝悌tì豚褊小biǎn邪侈chǐ则王矣wàng胡龁hé彼恶知之wū忖度cǔnduó彘túnzhì题目解读姜姓,齐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题目解读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第一部分(1~20)
(从“齐宣王问曰”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第二部分(21~33)(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第三部分(34~35)
(从“王曰:‘吾惛……。’”至文章结尾)层次结构课文梳理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述说,谈论宾语前置,未闻之无以:不得已安,安定,安抚。使动用法,使……安定。宾语前置,莫能御之也: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课文梳理文章探知“仲尼之徒”真的“无道桓文之事者”吗?孟子是真的“未之闻也”吗?
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用“霸道”称霸天下的办法。这与自己的主张背道而驰,孟子不愿讲,不屑讲。于是抓住“霸道”的核心“称王”,引出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用以说服齐宣王。文章探知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是什么?
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课文梳理宾语前置,由何,从何处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省略句,以(之)衅钟就:动词,靠近走向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识:知道吝啬(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呢?”(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课文梳理课文梳理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确,确实狭小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怎么,哪里怜悯;痛惜区别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课文梳理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课文梳理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形作动,远离课文梳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品德高尚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文章探知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齐宣王对“王道”报以什么态度?
怀疑自己,没有自信为什么孟子认为齐宣王“可以保民”?
以羊易牛→不忍之心→“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文章探知试分析孟子说理的过程,体会孟子的语言艺术。
首先,举例论证,肯定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即是仁心,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善于发掘对方长处,赢得好感。然后,借“百姓皆以王为爱”这一误解,让宣王陷入不能解释的窘境,逼其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同时不忘事先用“百姓以王为爱”和“臣固知王之不忍”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最后,孟子代为辩解,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君子都是这样的。宣王十分高兴,认为孟子“深知我心”既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又拉近了彼此的思想距离。课文梳理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揣测,估量宾前,谓夫子也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禀报30斤为一钧形作名,视力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课文梳理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齐宣王)说:“不认可。”课文梳理“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偏偏,却宾语前置句,不举一羽,不见舆薪被动句,见:表被动表现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区别课文梳理(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课文梳理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跃过真的,确实“枝”,通“肢”肢体形作动,敬爱;形作名,老人表递进,进而正妻通“型”,名作动,作榜样课文梳理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大大超过丈量厉害,严重考虑,思量课文梳理(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鲜购销合同范本模板示例
- 借款合同协议格式
- 技术开发与服务协议
- 玻璃原片采购交易价目表
- 借款合同中的抵押条款
- 重新签订的合同协议
- 农产品选购合同格式
- 展览活动承包合同
- 文化传播公司内容创意与市场推广策略方案设计方
- 智慧城市管理
- 110kV升压站构支架组立施工方案
- 何以中国:公元前的中原图景
- 【中药贮藏与养护问题及解决对策4000字(论文)】
-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地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 小学生预防性侵讲稿
- 人工智能算法贝叶斯算法
- 外墙外保温监理实施细则
- 剪映使用课件s
- B2B电子商务网站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