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重难点讲解•一科普文章(重点)
一、知识点详解
解题技巧
科普文章,是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通过文字的方式将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
法,以及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表达出来,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科普文本包括说明文
和科学小品两种文体,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特点。
解答科普类文本,首先明确此类文本主要的写作方法一以说明为主。具体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每种说明方法都有不同的作用:举例子的作用是使说明
的龙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打比方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是
使说明准确无误,增强文本真实性,令读者信服;作比较是为了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正确使用说明方法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外情况及其规律,以此增强科普类文章的真实性。
面对科普类文本,针对各类题型,我们要掌握以下答题技法:
一、大致浏览文本,了解说明对象
浏览文本后,我们根据文本思路基本上就能清楚文章的写作主体是什么了,或是经研究表
明的科学现象,或是对人类有益的医学现象,或是科学界上的新发现新发明……
了解写作对象的特征是阅读科普文章的中心点,因此我们要对关键词、关键句要予以及时
筛选、整合,对文章的层次、思路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概括文章的大体思路,从而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语、代词尤为重要,往往是出题的对象。例如替换修饰词(“已经”
“将要,,“或许”“可能,,“都”“或许”等)、关联词运用以及对否定词多重否定的考查。
在阅读文本与审题的过程中把一些代表性、标志性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和后面的考题进行比
较、分析与判断,看替换的词语是否改变了文意。
二、整体把握科普文的说明顺序与结构特点
1.理清^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时间先后来介绍
某一事物;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进行说明发展历程;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在
逻辑关系对事物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其中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
从概括到具体等几种形式。
2.掌握科普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为引出说明对象(开头)、详细解说对象(主体)、总结说明对象
(结尾)。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一般以时间为线索前后
互相承接)、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
系是递进的)、总分式(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等。
三、了解作者思想,鉴赏文章语句
科普文中有一类文体叫做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一般
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它往往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科学内容表达出
来,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在做科学小品文的阅读理解时,除了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外,我们还要对其语言进行鉴赏,
科学小品文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
虽然具有“小品文”的特性,但是科学小品文主要还是以科学为主。内容必须合乎科学,
因此还是具备科学性、真实性的特点,引用的资料可靠,数捱必须准确。
2.生动性。
语言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是区分科学小品文一般科普文的主要标志。
3.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深入浅出,生动诙谐,通俗易懂,
与生活实际有交接之处,为大众所理解。
二
(2020•海南•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
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
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
下方是一极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而
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至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
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
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
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瑚蝶的人
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答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答
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
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
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
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
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於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
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衿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
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傥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
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疾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
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
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
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初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
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
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
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和同
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腌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
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胸
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
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it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
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of,看到的都愚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迂基
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使q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
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的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
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
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
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
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
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
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
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
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
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
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
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
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7.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
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
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花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
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8.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D5.C6.A7.B8.①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
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②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羊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项,"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
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
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
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个"错误的观点"。
故选Do
5.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文章观点和论证结构、方式的能力。
C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
观点”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
甲身上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
未提到日常生活人们对微生物和疾病的看法。
故选Co
6.木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
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见,
“我们死亡后",微生物并不会立即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
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原文笫四段说“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
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
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微生物也会
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
我们与世界相连",并无“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
故选A0
7.本题考查为论点选择适当论据的能力。
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根据“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
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
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可见,
观点是我们与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
A项,“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是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是
主导,不符合该观点:
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体现
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
C项,“,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
符大大减少”,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
D项,“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炀道
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
故选
8.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
"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呼应前文作者引用威尔斯诗句“我们
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同时通过"忘记"前者,“听从"后者,巧妙地表达了我们“并不孤
独”,而是携带着无数微生物的聚合体的“包罗万象”的生物的观点;
引用诗句让文章显得颇有文采,同时能够更幽默地表达本文的观点,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巧妙
地点出“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的观点,让人更印象深刻。
【点睛】分析语句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
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
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
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三、习题演练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
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道德经》)
②100亿或20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炸出了我们的这个宇宙。
③在那次巨大的宇宙爆炸中,宇宙开始了一种至今从未停止的膨胀。当空间扩展时,宇宙中的物质和
能量随之膨胀并迅速冷缩。产生爆炸的原始火球的一部分辐射进入红外区和射电区。现在用射电望远镜可
以探剧到这些宇宙本底辐射,它们来自天空各处。在早期的宇宙中,太空是灿烂辉煌的,随着时间的流诙,
太空的结构继续膨胀,辐射停息了,太空变得黑暗起来了,就像今天这个样子。
④早期的宇宙充满了辐射和最初由氢和氢组成的充实的物质团,这些物质团是由超高密度的原始火球
中的基本粒子形成的。慢慢地,少量而不均勺的气囊开始增大,巨大而轻薄的卷须状生态云形成了,一群
群发出隆隆响声的、缓慢旋转的物体,平稳地发看光,然后形成了含有亿万个闪光点的各种大体。宇宙中
最大的可辨认的结构——星系——就这样形成了。
⑤宇雷中的恒星和星际物质会产生引力坍缩,因为角动量守恒原则,初生星系的旋转便不断加快。有
的星系变平,在离心力不能抵消支力的地方,沿着自转轴把自己压扁,这样就变成了第一批漩涡星系,印
一种在广袤太空中快速旋转着的轮状物质。其他一些引力较弱或自转初速度较小的原始星系只稍微变平,
结果变成了第一批椭圆星系。因为万有引力和角动量守恒这些简单的自然定律在整个宇宙都一致不二,所
以宇宙中有相类似的星系存在,就好像用同一个模子冲压出来的一样。为地球这个微观世界中的自由落体
和花样滑冰尽力提供理论根据的物理原理,造就了宇宙这个宏观世界中的种种星系。
⑥在新生星系里,小得多的星云也经历了引力坍缩,内部温度变程非常高,激发了热核反应,第一批
恒星也就形成了。灼热而巨大的年轻恒星迅速演化,像浪子一样,毫不在意地挥霍其氢燃料资源,很快就
会膨成超新星。超新星在辉煌的爆炸中结耒了它们的生命后,将热核尘埃——氮、碳、氧和种种较重的元
素——还原为不断生成一代代新恒星的星云。大量早期恒星的超新星爆炸,在紧邻的气体中产生了连续重
迭的冲击波,挤压着星系间的媒介物质,从而加速星系团的形成。超新星爆炸的冲击波也许已经以各种规
模促成了物质的增大,宇宙演变的史诗已经开始,即开始了对大爆炸产生的气体物质的凝缩进行分类:星
系团、星系、恒星、行星,还有最终出现的生命,包括人。
⑦今天的宇宙充满各种星系团。其中有些只是几十个星系毫无意义的、微不足道的集合体:而被亲切
地称为“本星系群”的星系团只包含两个还算大的星系,即两个漩涡星系——银河系和M31;很多星系团则
大到含有数以千计的相互吸引旋转的巨大星系群。有些星系团中的成员星系是按球面几何体排列起来的,
它们主要由椭圆体组成。其他那些以史无规则的几何体排列的星系团,拥有相当多的旋涡形和不规则形的
星系。星系碰撞的结果,改变了原始球状星系团的形状,同时可能促进从椭圆形往旋涡形和无规则形的演
变。
⑧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几十或几万个集体运动点进行数值实验,每一动点代表一颗恒
星,每个星都处在其他诸点的引力作用之下。实验推测,当两个星系碰撞时,由于一个星系主要是空虚的,
而且各恒星间的空间距离又很大,所以恒星就像子弹穿过蜂群一样,受不费力地互相穿越,星系的外观会
发生严重的变形。一个星系对另一个星系的直接撞击,能使该星系的绝大多数恒星流入星系际空间,这样,
一个星系就瓦解了。当一个小星系在正面撞上一个较大的星系时,它能产生一个最壮丽罕见的不规则星系,
一个涔度达数千光年宽的环形星系,反衬着星系际空间的天鹅绒背景。它是星系池中一种飞溅、崩裂瓦解
后的恒星的一种暂时的外貌,一个被拔除了核心的星系。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周秋麟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高密度的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宇宙,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探测到从天空各处散发出来的
宇宙本底辐射。
B.星系的形成需漫长的过程,最初由氢和氨组成充实的物质团,接着产生了气态云,形成了各种天体,进
而星系得以形成。
C.万有引力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使宇宙中产生了类似的星系,地球上的一些现象也能证明这些物理原理。
D.宇宙中充满各种星系团,它们的大小和形状都各不相同,星系的碰强将使星系团由椭圆形往旋涡形和无
规则形演变。
2.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与文中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契合点,所以卡尔•萨根才加以引用,也可
见中国哲学的科学性。
B.文中“恒星像浪子一样,亳不在意地挥霍其氢燃料资源”“宇宙演变的史诗已经开始”等语言生动形象,且
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C.初生星系最终形成漩涡星系还是椭圆星系,主要由其引力大小和自转初速度决定,后一种情况往往引力
较大,自转初速度较快。
D.据实验推测,当两个星系碰撞时,恒星就像子弹一样亳不费力地互相穿越,因为星系中各个恒星之间的
空间距离通常很大。
3.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如何体现老子名言“周行而不殆”的道理?请简要说明。
(2022•四川•成都七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野外,采取必要的就地保护措施;在昆明植物园,实现开花结实、子二代成功繁育;在极小种群对
生植物离体保存库,四五十米高的树木被“压缩”至厘米级甚至受米级,成为玻璃瓶中的组培苗……通过
卓有成效的保护,野生植株一度仅剩52株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华盖木,如今已经没有灭绝之虞。2321
年4月,新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公开征求意见,首批住列其中的华盖木成功“出列”。
像华盖木这样分布地域狭窄、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被称为“极
小种群物种”。它们同样是自然宝库中闪亮的珍珠。作为第一个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云南
近年来成功保护了漾沸械、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杏黄兜兰等物种,将它们从濒临灭绝的“警戒线”上
抢救回来。
保护极小种群物种,意义不容小觑。从实际功能上看,不少极小种群物种用途广泛、作用非凡。例如,
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其果实还可为本
土动物提供食物,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此外,从观赏价值高的杏黄兜兰,到有药用潜力的蒜
头果,再到可用于柑橘育种的富民枳,不少极小种群植物在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
供挖掘。
生物为人类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食物、氮气,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
生态系统,必须保护包括极小种群物种在内的具体物种。这不仅关乎物种的多样性、基因资源的多样性,
也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保护极小和群物种,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生态价值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之于人类所具有的环境价值。因此,保护极小种群物种,也是在保护人类
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时■下,人美对物种的未知或许远远大于已如。--和植物有多少种天然化合物,每种天
然化合物有什么作用,作物近缘种携带哪些优良基因……很多问题仍有待解答。正如没有雌性不育野生稻,
就没有杂交水稻;没有黄花蒿,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每个物种对人类来说都是宝藏,而保护和收集是研
究与利用的必要前提。
2021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
确要求加强极小种群保护。要看到,极小种群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酎下,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极小种群植物像华盖木一样受到就地保护。未来,既要推动极小种群物种
在人类干扰减少的情况下得到自然恢复,又要确保野外调查、种质保存、it地保护等人为保护协同发力;
既要树立保护优先的意识,也要逐渐探索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只有从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多措并举,
才能让极小种群物种焕发更多生机。
(摘编自杨文明《发挥极小种群物种的生态价值》,2022年3月1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云南在保护极小种群物种上卓有成效,漾洪械、西畴青冈等物种得到了切实抢救。
B.极小种群物种因为分布地域狭窄、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所以随时有濒临灭绝的风险。
C.保护极小种群植物的意义十分重大,这缘于它们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有潜在的经济利益。
D.尽管人类对物种还有很多未知的认识和未解决的问题,但是每个物种对人类来说都是宝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野外和植物园内一系列科学的保护措施的实施,曾经濒临灭绝的华盖木如今已经没有了灭绝之忧,
不再属于国家保护植物。
B.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母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文章列举了雄性不育野生稻、
黄花蒿的例子进行说明。
C.如果想让极小种群物种焕发更多牛.机,作者建议必须在当下进行自然恢复,在未来做好人为保护,从多
方面协同发力,多措并举。
D.《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的发布,明确要求加强极小种群保护,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
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6.极小种群物种的生态价值表现在咖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云南昆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你喜欢喝茶,尤其是喜欢喝红茶,那么应该会注意到:当泡好的红茶晾凉之后,茶水表面会形成
一层薄薄的茶膜,用勺子接触薄膜时,它就会像浮冰一样散裂开,而且勺子表面还会沾上棕色的物质。有
人说茶膜是炒茶用的油;有人说是茶叶本身的“植物油”或叶片含有的“蜡”;还有人说是茶叶制作过程
中混入的浮灰。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
早在1994年,帝国理工学院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茶膜现象”。
迈克尔教授说:“只有知道茶膜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才能有效消除它。”于是,他们通过
扫面电镜、质谱仪等精密仪器分析发现,茶膜并不是一层“油膜”,而是空气、茶多酚和碳酸钙离子在茶
水表面相互作用后,形成了难溶的碳酸盐和氮氧化物的微小颗粒,它们附着在有机物表面形成了薄膜。微
小难溶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余的是复杂有机化学物质或矿物质的混合物。水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
离子是诱导茶膜膨成的关键因素,但仅靠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其中一者并不能让茶膜“显现”,必须是
两者同时存在才行。
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c两位化学家发现,当使用实验室的蒸馆水泡茶时,就不会有茶膜出
现。这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险室的蒸馆水和普通自来水最大的差别,
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茶膜。也就是说泡茶用水的硬度越高,越容
易形成茶膜。机灵的小伙伴一定会想到,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
除了水的硬度会影响茶膜的形成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两位化学家为了避免让茶水与空气中的氧
气接触,他们在氨气环境中泡茶,发现在这种环境中泡的茶,很难观察到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气的环
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必然发生了氧化反应。
璃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斫汽生卡罗琳对“茶膜现象”也进行了研究。为了探究这层薄膜的特性,
她使用双锥界面流变仪从流变学角度分析了茶膜的力学性质。她用不同浓度的碳酸钙溶液去泡茶,有的时
候肉眼看不到茶膜,但是使用流变仪可以“看到”茶膜。这是什么原因呢?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小于粘性模
量时,茶膜便以液态形式呈现;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大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就会以固态形式呈现,这时你较
微碰它一下,茶膜就会碎裂。
你也许会有疑问,经常购买的柠掾红茶中就不会出现茶膜,难道说这是由于使用了纯净水或者隔绝氧
气泡茶?其实糖分或者柠檬汁会使茶膜变薄或者抑制其形成。但是喝奶茶时,有时却能看见茶膜,有时却
又看不见茶膜,这是因为少量的牛奶会促进茶膜的形成,而大量的牛奶则不会让红茶形成茶膜。
在全球范围内的茶叶消费品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红茶,另外30$是绿茶。茶的品种是由茶叶加工方式所
决定的,例如发醉、氧化、碾压、蒸叁和干燥等方式。茶膜基本不会在白茶、黄茶、绿茶或轻度加工的乌
龙茶味凉后胖成,只会在红茶上胖成,这是因为红茶相较于其他品种的茶叶,是属于全发烤的,其发酵时
间比较长,氧化程度在70%-95席之间。
茶膜看上去脏脏的,像极了加油站旁边水坑里的“油膜”,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事实上,通过上
面分析我们知道,茶膜只是附着在有机物表面的一些难溶小颗粒,它没有什么味道,也没有什么口感,对
人体并无危害。
(摘编自杨超《茶水表面有层“薄模”,是茶脏了还是茶杯脏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茶膜并不是一层“油膜”,而是难溶的微小颗粒附着在有机物表面而形成的薄膜。
B.影响茶膜形成的因素很多,如水中的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就能够让茶膜“显现”。
C.月不同的饮用水泡同一种茶叶,如果形成的茶膜越多,则说明泡茶之水硬度越高。
D.茶膜弹性模量小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呈固态,肉眼可见:反之,肉眼看不见茶膜。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生活现象起笔,点出说明对象,接着列举人们对茶膜的猜想,然后分析茶膜产生的原因,条理清
晰。
B."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这些问句不仅引发读者的思考,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作者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平易亲切,既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又体现出科普文的客观真实。
D.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茶膜比作浮冰,同时又多次列举数据进行说明,使文章生动具体、科学严
谨。
9.喝红茶时,如果想要减少“茶膜”,有哪些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耍说明。
(2022•辽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这里,我们仅以其对历法、农业和气侯学方面的影响为例。
2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深刻印记到中国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
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
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先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
大方便。《太初历》还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比此前的年终直闰法更为合理。
3节气对农业的影响就更大了,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
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迂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
区别。古代著名典籍《教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推气治历”
题:“问太史测脸无道。庆元四年戊牛岁冬至三十九日九十二刻四十五分,绍定三年庚寅岁冬至三十二日
九十四刻一十二分。欲求中间嘉泰甲干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4其他的节气也是如此。农业史学者曾雄生指出,秦九韶的书中对冬至等节气有详细计算。在“揆日究
微”中讲到这点,题目是“问历代测景,惟唐大衍历最密。本朝崇天历,阳城冬至景一丈二尺七寸一分五
十秒,夏至景一尺四寸七分七十九秒,系与大衍历同。今开禧历,临安府冬至景一丈八寸二分二十五秒,
夏至景九寸一分,欲求临安府夏至后,差几日而景与阳城夏至日等,较以大衍历暑景所差尺寸,各几何?”
这就是需要算出当时的临安府,就是今天杭州市,在夏至后多少日的E影长度与阳城(今河南登封)的夏
至日的日影长度相等——两个地方在地球上的纬度不一样,日影长度就会不一样。
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农业气象科学较早萌茅并快速发展。在二十四节气逐渐出
现后,更加具体的七十二候与之对应,主要通过综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一五天一候,
一年365天为七十二候,三候为一节气。几千年前出现的反映季节和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对
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至今各种描述、预测天气的祓语还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
影响。
6二十四节气同时也反映了物候变化。唐高祖时代,令狐德在编撰著作《周书》中记我了“惊婪……桃
始华”等节气与物候现象。正是根据这个记载,再棉以其他文献,许多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认为,唐朝时
黄河流域的气候比较暖和。而这样的发现,让今天的全球生候变化研究有了更深远的历史坐标一古代节
气与物候知识的研究现在巳经成为当代大气科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住。
7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
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
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
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
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
代价值。
8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挖掘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对实现气象现代
化和气象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气象强国建设。同时,深
人认识二十四节气,可以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气象科技发展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为世
界气象科技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构建中华工象科技文化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丰富全社
会历史文化滋养和气象科技文化内涵,服务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强国的需要。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属于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对农业发展影响最大。
C.编入二十四节气的《太初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D.古代著名的历法著作《数书九章》中的"推气治历”题涉及了冬至时刻的推算。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的《太初历》诞生之前采用年终置闰,不如《太初历》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合理。
B.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二十四节气的时刻不同,需要细致推算,才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C.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七十二候更加具体,因此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起的作用也更大。
D.如果更深入地挖掘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将更有助于坚定文化和科技自信。
12.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也有深远的影
响和启示。
B.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社会多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挖掘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有
重要的意义。
C.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历书制作、农业和气候学等方面影响跟大,对于今天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
研究也有启示。
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科技与文化的遗产,
我们要正确认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14.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属于过去,是老古董了,现在有高科手段监测气候、气象等,它除了能增强我们
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外,没有其它意义了。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此予以反驳。
(2022•四川•石室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识植物的武林秘籍
口杳糖、枫糖浆的甜味来自哪些植物?
大王花到底会不会吃人?
家门口的银杏树竟是地球冰川期的幸存者?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是时侯准备一本"武林秘籍”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以人类观察、利
用、保护植物的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家长和孩子们展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秘境和奇趣植物。
我们赶紧翻开书来看看吧!书中的每一个展开页就是一个主题页,围绕某一类植物或某一种自然现象
展开说明,主题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刘
华杰说:”这本书集结了中国植物科普界的力量,编暴历时两年,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选取、每一张图片的
选择和修饰,都需要精心完成。”
认识植物与数学学习有关吗?在解释植物形态术语时,书中就将"叶序”"花序”转变为了有趣的算术融和
几何题。当你看到向日蒸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朵花,而是由上千朵小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其中
蕴藏着植物生存的智慧。
对很多家长来说,让孩子乖乖地吃下蔬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能将蔬菜背后的历史呈现给孩子,
让他们看到人类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将作物驯化成功,说不定孩子便能与桌上的饭菜“和解”,更加珍惜面前的
食物了。
《中国植物》一章巧妙地融入青高素抗疟、水稻育种等科技热点,并穿插诗词、历史等人文趣味知识
点。看过这一幸之后,孩子们能了解到中国古人赋予花草的种种文化内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植物、
认识祖国,真正做到博闻强识。
从盘中蔬果到路边的花草,再到书桌上的盆栽,书中的内容以中国本土植物与常见外来物种为主,贴
近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观察进行阅读,还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验,与植物"零距离"接触,或是直接把
“绿邑”带回家,参照这本书的"自然DIY”版块,勇于尝试和实脸,打造属于自己的小花园,从而更好地认识
人类身边的"植物邻居"。
正如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所说:“对孩子们来说,这本书的吩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多少种植物、
囊括了多少个知识点。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孩子也能从中得到乐趣,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生存智
慧,5r以体会到生命的平凡而伟大,进而完成深入的自我认知。"用橙子皮"戳破”气球,像特工一样写"密信"
给朋友,将废弃的胡萝卜头变成独特的小盆栽……书中有各种各样新奇好玩的实验,家长也能乐在其中,
孩子更能享受主动探索知识的乐趣。
今年春季,甘肃地区三北防护林被破坏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强
烈关注。保扰植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与植物和谐共生。本书就向孩子们揭示了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介绍了许多颠覆常人认知的知识。
其中,“入侵植物”这一概念就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如凤眼蓝、马缨丹等虽然美丽,却是危害中国本土生杰的
入侵植物,这样的外来物种引入后,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成为危害环境的“入侵者〃,危害本土植物
的生长。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学习银杏、秒楞、鹤掌楸等珍稀植物知识,了解物种灭绝、生态失衡背后的原囱。
书中最后一个主题页一林中“君子”,就介绍了春兰、兜兰、石斛等珍稀兰花。这些兰花因为人类无节制地
采挖、贩卖和走私,已渐渐走向濒危C
特别是独花兰,这是中国特有的兰科植物,野生分布极少,中国标本采集员陈常年曾于1931年采集到
独花兰的珍贵标本。采集标本可不是随意采花采草那样简单,陈常年最终因为野外工作不幸逝世。然而这
样宝贵的独花兰,却因为盗采泛滥而濒危,不由得让人心痛。
万籁生命的交响曲已经奏响,追宇草木的藏宝图正在展开。翻开《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让我们
一起走进植物王国,探索生命的过去与未来!
(选自《百科知识》2021年25期,有删改)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植物的外在形态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植物学之外的知:只方法则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植物
的这种生存智慧。
B.为了让孩子们全面深入了解植物,真正做到博闻强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融入了一些科技热点
和人文趣味知识点。
C.《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打破其它科普读物单一的纸质阅读形式:创造性地引导孩子通过实验获得土
动探索知识的乐趣。
D.珍稀植物标本采集需要标本采集员长期在野外进行艰辛的工作才能完成,这使得像独花兰这样的珍贵植
物标本更加可贵。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交章的开头连用三个问句导入,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在展开时逐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使这
篇推介文章更加具有针对性。
B.孩子可能与饭菜"和解"的说法很有趣,以孩子的态度变化,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能
够改变孩子对蔬菜的认知的观点。
C."入侵植物”的概念是指那些被引入的外来物种,它们虽然美丽但危害中国本土生态,它们的进入会打破
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D.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同时在文章末尾还总结了本书具有探寻植物
宝贵的经济价值的作用。
17.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王康在《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竹》新竹发布会上说,这本I产能帮助孩子对自
然形成正确的理解”。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2022•黑龙江•哈九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全球最先进、耗资高达100亿美元的美国“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成功发射,关于空间望
远镜的热度持续高涨。回顾往昔,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已经是52年前的
往事,载人航天工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如今终于将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目前,中国
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平台搭建步骤,接下来将逐渐迈向航天技术的应用阶段,向科学界乃至
广大社会回情更大价值。
计划于2024年发射升空的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简称CSST),是我国空间站工程中的旗舰级项目,
它将开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新的时代,可以让中国天文学界与国际更好接轨,共同为全人类探索太空而
服务。在“巡天”空间望远镜计划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开展过包括地基在内的大规模巡天观测,这是中国
天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将为中国科学家提供观天利器,为中国开展
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说起来,“巡天”空间望远使还行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巡天”并非一款独
立运行的望远镜,而是部署在空间站尖脸舱II内部。当时的计划是,当“巡天”舱段在耿道部署成功后,
望远较通过专用机械臂被带出舱外,并通过该机械臂进行指向跟踪。但这种方案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首先,
望远镜与实验舱刚性连接,空间站组合体的姿态变化、结构形变和各和振源形成的扰动,会严重影响望远
镜的观测稳定性与凝视度;其次,空间站周雨可能存在的各种颗粒物,空间站对地定向姿态变化,空间站
结构对观测方向的限制,以及舱体、太阳能电池板等各处表面产生的杂光等因素,都不利于空间天文观测。
对此,中科院和航天五院的专家团队提议,将其改为独立运行的空间望远镜,这项提议在2014年初启动论
证,次年工程总体批准了“巡天”望远镜和空间站共轨独立飞行的方案,“巡天”望远镜将成为第一个“天
宫”空间站在轨服务的共轨飞行航天器。
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光学口径2米,大小大概是一柄大巴车。它的分辨
率实现了与美国“哈勃”相当的水干,观测光线的波段范围可达0.251微米,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可实现从近红外到紫外波段的高精度巡天观测。“巡天”空间望远镜采用的是“普查型”观测,拥有234300
平方毫米的总感光面积,所以其视场比“哈勃”要高出300多倍,相当于“哈勃”近1年的观测成果。
按目前规划,“巡天”空间望远觉运行周期为10年。在10年现测任务期内,“巡天”空间望远镜计
划与空间站对接停靠4次。对接时,抗天员可以从空间站进入望远镜内部,对到寿或者出现故障的仪器设
备进行维修或更换。而光学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一些光学组件的维修精度甚至达到毫米级
别,在轨维修如此高粘度空间望远镜尚属首次,这对于身穿航天服操作灵敏度受限的航天员是一种考验,
对于参研设计师、地面训练的工程师们也是一种挑战。
将更多望远镜发射到太空,是未来天文学、宇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除开篇提到的美国“詹姆斯•韦
伯”空间望远镜外,与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同期开展的国际其他天文望远镜项目还有由欧空局主导的
“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主导的“罗曼”空间望远镜,这两具望远镜都将部署到与“詹
姆斯・韦伯”望远镜相同的日地拉格明日2点,共同探索更暗、更深、更远的宇宙。
我国在宇宙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待出征的“巡天”空间望远镜,乙经建成的500米口径“FASL'射电
望远镜外,未来还将建造10米级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而像“詹姆斯•韦伯”一样的大口径空间光学望
远镜,我国科学家也已经在相关技术领域开展研究。空间望远镜作为天文学研究的先进手段,其发展将带
动我国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为人类认知宇宙、认知自我带来全新的维度。“坐
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领袖毛泽东书写的极具浪漫主义电彩的诗句,也终将在新时代中
国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才干下,从意毙变为现实。
(摘编自张凯《中国空间望远镜,巡天遥看一千河》,《航空知识》2022.03)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如今已经基本完成平台搭建步骤,建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天
宫"空间站,接下来将逐渐迈向航天技术的应用阶段。
B.籽“巡天〃设计成非独立运行望远镜的方案存在很多问题,如望远镜的观测稳定性与凝视度会受到望远镜
与实验舱刚性连接、空间站组合体姿态变化等影响。
C.空间站周围存在的各种颗粒物,空间站对地定向姿态变化,空间站结构对观测方向的限制,以及舱体等
各处表面产生的杂光等因素,都不利于空间天文观测。
D."巡天"空间望远镜运行周期为10年。期间,“巡天〃空间望远镜会与空间站对接停靠。对接时,航天员可
以对到寿或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天,空间望远镜还有•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大小大概是•辆大巴汇”“坐地U行八万里,巡天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娱乐行业舞台表演培训管理办法
- 工程项目招投标审计关键点分析
- 政府部门效率提升M变更管理指南
- 财务培训学校教师招聘协议
- 宗教场所装修施工合同范本
- 通讯信息资源整合
- 物流分公司运输管理规范
- 橱柜安装师傅招聘协议
- 艺术工作室木地板施工合同
- 会议室翻新施工合同
-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课件
- 纳米技术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融合之路
- 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船舶设计与建造)期末单元测试与答案
- 医院放射诊疗辐射防护培训手册
- 2024年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题后附答案带解析
- 自动化的概念和发展简史
- 2024年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疯狂动物城》全本台词中英文对照
- 《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第3版)》期末复习题库(含答案)
- 职称评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