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计划_第1页
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计划_第2页
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计划_第3页
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计划_第4页
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计划TOC\o"1-2"\h\u11908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11121.1项目背景分析 3164411.2项目目标设定 4182231.3项目预期收益 427248第2章现有生产线状况评估 4246872.1生产线现状分析 416902.1.1生产线布局 5177492.1.2设备与工艺 5226232.1.3人员配置 5186232.2自动化程度评估 5301062.2.1关键环节自动化程度 5178612.2.2非关键环节自动化程度 579402.2.3综合自动化程度 531272.3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559462.3.1自动化设备利用率不高 515442.3.2生产线布局不合理 5130702.3.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612442.3.4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 6300162.3.5自动化程度不平衡 624928第3章自动化技术与设备选型 6227953.1自动化技术概述 687283.2设备选型标准 6189993.3常用自动化设备介绍 719897第4章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方案设计 7323904.1升级方案总体设计 7279884.1.1设计原则 7173354.1.2设计目标 894364.1.3升级方案概述 8118914.2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 8155614.2.1关键工序识别 8148224.2.2自动化设备选型 835584.2.3自动化改造实施步骤 994224.3生产线布局优化 921944.3.1布局优化原则 9634.3.2布局优化措施 969044.3.3布局优化效果评估 917790第5章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056385.1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10132025.1.1系统概述 10284655.1.2硬件架构设计 10313595.1.3软件架构设计 10279745.2传感器与执行器选型 10105725.2.1传感器选型 102175.2.2执行器选型 11156805.3控制算法与策略 11197305.3.1控制算法 11255935.3.2控制策略 1119423第6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11202986.1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1143216.1.1采集需求分析 11125516.1.2采集方案设计 1221826.1.3系统架构 12261476.2数据处理与分析 12156646.2.1数据预处理 12214536.2.2数据分析方法 12149396.3数据可视化与报告 12200826.3.1数据可视化 1297546.3.2数据报告 1225036第7章生产调度与智能优化 13111147.1生产调度策略 13190437.1.1调度策略分类 13256417.1.2调度策略选择 13133647.1.3调度策略实施 13101617.2智能优化算法应用 13121097.2.1遗传算法 1329247.2.2粒子群优化算法 1347787.2.3蚁群算法 1332857.3生产线仿真与优化 1416837.3.1仿真模型构建 14227297.3.2仿真参数设置 14315607.3.3优化方案评估 145327.3.4优化方案调整 1413768第8章设备安装与调试 14188378.1设备安装流程 14112378.1.1安装前准备 14277718.1.2设备运输与卸货 14292068.1.3设备安装 14208348.1.4设备调试前的检查 15206318.2设备调试与验收 15295298.2.1调试流程 157368.2.2验收标准 15316078.3设备运行与维护 15104838.3.1设备运行 1560548.3.2设备维护 15149208.3.3培训与考核 1618852第9章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16111299.1培训需求分析 16136099.1.1技能需求分析 16117089.1.2知识需求分析 16229239.2培训计划与实施 16210499.2.1培训目标 16322089.2.2培训内容 17236359.2.3培训方式 17303099.3技能提升与评价 17151239.3.1技能提升 17228599.3.2评价方法 172828第10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7742410.1项目进度管理 171950110.1.1项目启动 171624610.1.2项目计划 18496010.1.3项目执行 181581110.1.4项目控制 183223210.2项目风险管理 181088010.2.1风险识别 18738110.2.2风险评估 182455710.2.3风险应对 1827410.2.4风险监控 182977210.3项目评估与总结 18532810.3.1项目评估 18258910.3.2项目总结 18546910.3.3项目交付 19898310.3.4项目后评价 19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项目背景分析电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电子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对生产线自动化升级的需求愈发迫切。本项目的背景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要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智能制造,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2)市场需求变化:消费者对电子产品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以满足市场需求。(3)企业竞争压力:电子制造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4)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企业通过自动化升级,降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1.2项目目标设定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线作业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实现产能提升。(2)提升产品质量:自动化设备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3)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益。(4)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自动化升级,提升企业生产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1.3项目预期收益本项目实施后,预期将实现以下收益:(1)提高生产效率:预计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能得到有效提升。(2)降低生产成本:预计降低劳动力成本20%以上,减轻企业成本压力。(3)提升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提高至98%以上,减少售后问题,提高企业口碑。(4)增强企业竞争力:助力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章现有生产线状况评估2.1生产线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电子制造业生产线在经历了多次技术改造后,已具备一定的自动化基础。但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及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深入分析,以识别优化升级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关于现有生产线现状的分析:2.1.1生产线布局生产线布局方面,大多数电子制造企业采用U型或直线型布局,以便于物料流动和作业人员操作。但是在部分环节仍存在布局不合理、物流不畅等问题,影响了生产效率。2.1.2设备与工艺现有生产线设备种类繁多,包括自动化设备、半自动化设备以及手工操作设备。在关键工艺环节,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非关键环节,手工操作仍占较大比例。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部分设备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2.1.3人员配置生产线人员配置方面,企业普遍采用多技能作业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模式。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生产线的稳定运行。2.2自动化程度评估针对现有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进行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产线的实际状况,为后续升级改造提供依据。2.2.1关键环节自动化程度在关键工艺环节,如贴片、焊接、测试等,自动化程度较高,普遍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这些环节的自动化设备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2.2.2非关键环节自动化程度在非关键环节,如组装、包装等,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部分企业仍采用手工操作。这些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2.2.3综合自动化程度现有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尚可,但在关键环节与非关键环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为提高整体生产效率,需进一步优化自动化程度。2.3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尽管现有生产线在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2.3.1自动化设备利用率不高部分自动化设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计划调整、设备故障等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导致设备利用率不高。2.3.2生产线布局不合理如前所述,生产线布局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物流不畅,影响了生产效率。2.3.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产线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问题。2.3.4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部分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影响了生产线的稳定运行。2.3.5自动化程度不平衡关键环节与非关键环节之间的自动化程度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整体生产效率。通过对现有生产线状况的评估,我们可以发觉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依据。第3章自动化技术与设备选型3.1自动化技术概述自动化技术是指采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的自动控制、监测和管理。在电子制造业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本节主要介绍适用于电子制造业的自动化技术,包括技术、视觉检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3.2设备选型标准设备选型是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合理的设备选型可以提高生产线的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保证生产稳定性。在进行设备选型时,应考虑以下标准:(1)生产需求:根据生产线的实际需求,选择能满足生产速度、精度、产品类型等要求的设备。(2)设备功能:考察设备的主要功能指标,如生产速度、精度、稳定性、可靠性、能耗等。(3)技术成熟度:选择技术成熟、市场验证的设备,以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行。(4)可扩展性:考虑设备在未来生产需求变化时的可扩展性,以便实现生产线的灵活调整。(5)兼容性:保证所选设备与现有生产线设备的兼容性,降低集成难度。(6)成本效益:综合考虑设备购置、安装、维护、培训等成本,评估设备的成本效益。(7)售后服务:选择具有良好售后服务和口碑的设备供应商,以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3.3常用自动化设备介绍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过程中,常用的自动化设备包括以下几类:(1):包括关节臂、直角坐标、SCARA等,可用于焊接、组装、搬运、检测等工序。(2)视觉检测系统: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产品外观、尺寸、缺陷等方面的检测。(3)自动搬运设备:如自动搬运车(AGV)、输送带、提升机等,实现物料的自动搬运。(4)自动装配设备:如自动贴片机、自动锁螺丝机、自动点胶机等,实现电子元器件的自动装配。(5)自动测试设备:如功能测试机、功能测试机、老化测试机等,对产品进行各项功能测试。(6)智能仓储系统: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搬运设备等,实现物料的自动化存储、搬运和管理。(7)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业控制计算机等,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通过以上设备选型和介绍,可以为电子制造业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生产线的具体需求,合理选择和配置各类自动化设备。第4章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方案设计4.1升级方案总体设计4.1.1设计原则在遵循电子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升级方案总体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高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2)高稳定性:保证设备运行稳定,降低故障率;(3)易维护:简化设备维护流程,降低维护成本;(4)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扩展及升级;(5)智能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4.1.2设计目标本升级方案的设计目标如下:(1)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2)降低生产成本20%以上;(3)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不良率;(4)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5)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数据分析。4.1.3升级方案概述本升级方案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2)生产线布局优化;(3)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4)设备选型及采购;(5)人员培训及技能提升。4.2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4.2.1关键工序识别通过对生产过程的详细分析,识别出以下关键工序:(1)SMT贴片工序;(2)波峰焊工序;(3)组装工序;(4)测试工序。4.2.2自动化设备选型针对关键工序,选用以下自动化设备:(1)SMT贴片机:选用高速、高精度、多功能的贴片机;(2)波峰焊设备:选用节能、环保、高效的波峰焊设备;(3)组装:选用灵活性高、易编程的组装;(4)测试设备:选用自动化程度高、测试精度高的测试设备。4.2.3自动化改造实施步骤(1)设备安装及调试;(2)工艺优化及参数调整;(3)人员培训;(4)试生产及问题整改;(5)正式投入使用。4.3生产线布局优化4.3.1布局优化原则本方案的生产线布局优化遵循以下原则:(1)流畅性:保证物料流动顺畅,减少搬运距离;(2)安全性: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避免安全隐患;(3)人性化: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的舒适度及便利性;(4)可扩展性: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便于后期升级。4.3.2布局优化措施(1)调整生产线布局,缩短物料搬运距离;(2)增加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3)优化人员配置,减少人力成本;(4)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5)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保障生产安全。4.3.3布局优化效果评估通过布局优化,实现以下效果:(1)生产效率提高;(2)生产成本降低;(3)产品质量提升;(4)生产安全得到保障;(5)人员劳动强度降低。第5章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5.1控制系统架构设计5.1.1系统概述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物料及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控制。本章节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包括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5.1.2硬件架构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器:选用高功能、可编程的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单元,实现对整个生产线的控制。(2)通信网络: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构建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实现控制器与各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3)传感器与执行器: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实时监测与控制。5.1.3软件架构设计控制系统的软件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算法模块:负责实现各种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控制决策提供依据。(3)人机交互界面: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实时监控与操作。5.2传感器与执行器选型5.2.1传感器选型根据生产线的实际需求,选用以下传感器:(1)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设备的位置信息,如编码器、霍尔传感器等。(2)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设备的运行速度,如测速发电机、光电编码器等。(3)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设备的压力信息,如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等。(4)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设备的温度信息,如热电偶、热敏电阻等。5.2.2执行器选型根据生产线的实际需求,选用以下执行器:(1)电动伺服驱动器:用于控制电机的转速和位置,实现对设备的精确控制。(2)气缸:用于实现直线运动或夹持动作,如气动夹具、气缸驱动平台等。(3)液压缸:用于实现较大力的直线运动,如液压压力机等。5.3控制算法与策略5.3.1控制算法结合生产线的实际需求,选用以下控制算法:(1)PID控制:适用于对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控制,具有稳定性好、调节方便等优点。(2)模糊控制:适用于对非线性、时变系统的控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3)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用于解决多参数、多目标优化问题。5.3.2控制策略根据生产线的运行特点,制定以下控制策略:(1)阶段性控制:根据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2)预测控制: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前进行控制决策。(3)实时监控: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第6章数据采集与处理6.1数据采集系统设计6.1.1采集需求分析针对电子制造业生产线的特点,本章节首先对数据采集的需求进行分析。数据采集系统需覆盖生产流程的关键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状态、生产速度、良品率、物料消耗等关键指标。6.1.2采集方案设计根据采集需求,设计以下数据采集方案:(1)采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与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2)利用传感器、视觉识别等技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相关指标;(3)结合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6.1.3系统架构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各模块协同工作,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高效采集。6.2数据处理与分析6.2.1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和归一化等预处理操作,提高数据质量。6.2.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以下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1)统计分析:计算各生产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评估生产过程稳定性;(2)关联分析:挖掘生产过程中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为优化生产流程提供依据;(3)趋势预测: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预测生产趋势,为生产计划制定提供支持。6.3数据可视化与报告6.3.1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报表等形式,将数据分析结果直观地展示给用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生产指标实时监控:实时展示生产速度、良品率等关键指标;(2)生产趋势分析:展示生产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趋势;(3)关联关系分析:以图形方式展示各生产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6.3.2数据报告定期数据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过程总结:总结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2)优化建议: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3)后续工作计划: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下一步的生产计划。第7章生产调度与智能优化7.1生产调度策略生产调度是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本节主要阐述生产调度的策略选择与实施。7.1.1调度策略分类生产调度策略可分为静态调度和动态调度两大类。静态调度主要根据生产计划预先制定生产任务,而动态调度则根据实时生产情况进行调整。7.1.2调度策略选择综合考虑电子制造业的特点,如产品多样性、生产周期短等,选择适合的生产调度策略。本节介绍几种适用于电子制造业的生产调度策略,如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度策略、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调度策略等。7.1.3调度策略实施针对所选策略,详细阐述其在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升级中的应用过程,包括任务分配、生产顺序安排、设备选择等。7.2智能优化算法应用智能优化算法在生产调度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典型的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电子制造业中的应用。7.2.1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优化算法。本节阐述遗传算法在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调度中的应用,包括编码、交叉、变异等操作。7.2.2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本节介绍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调度中的应用,包括粒子初始化、速度更新、位置更新等过程。7.2.3蚁群算法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蚂蚁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本节探讨蚁群算法在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调度中的应用,包括信息素更新、路径选择等策略。7.3生产线仿真与优化为验证生产调度策略及智能优化算法的有效性,本节通过生产线仿真与优化,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7.3.1仿真模型构建根据电子制造业生产线的实际特点,构建仿真模型,包括设备、工艺、生产任务等要素。7.3.2仿真参数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仿真参数,如生产任务量、设备功能、工人熟练度等。7.3.3优化方案评估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提出的生产调度策略及智能优化算法进行评估,分析其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表现。7.3.4优化方案调整根据仿真结果,对生产调度策略及智能优化算法进行调整,以实现生产线的最优运行。第8章设备安装与调试8.1设备安装流程8.1.1安装前准备在设备安装前,需对安装现场进行充分准备。具体包括:清理安装场地,保证场地平整、干净;检查安装基础是否符合设备要求;备齐所需工具及辅助设备;组织安装人员接受技术培训,了解设备功能及安装要求。8.1.2设备运输与卸货根据设备尺寸、重量及运输方式,制定合理的运输方案。在设备到达现场后,按照预定方案进行卸货,保证设备安全、完整地运抵安装现场。8.1.3设备安装依据设备安装图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备安装:(1)设备就位:将设备放置在预定位置,调整设备水平度和垂直度,满足设备运行要求;(2)设备固定:根据设备要求,采用地脚螺栓、焊接等固定方式,保证设备稳定;(3)设备连接:按照设备说明书,连接电源、气源、水源等,保证连接正确、可靠;(4)辅助设备安装:安装设备所需的辅助设备,如输送带、等。8.1.4设备调试前的检查设备安装完成后,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备安装质量符合要求。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结构完整性、电气线路连接正确性、气动系统及液压系统无泄漏等。8.2设备调试与验收8.2.1调试流程设备调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单机调试:对设备各部件进行单独调试,保证各部件运行正常;(2)联动调试:将设备各部件联合运行,检验设备整体功能;(3)负载调试:在实际生产条件下,对设备进行负载调试,保证设备稳定运行。8.2.2验收标准设备调试验收标准如下:(1)设备运行稳定,无异常振动、噪声;(2)设备功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3)设备安全防护措施齐全、可靠;(4)设备操作方便,易于维护。8.3设备运行与维护8.3.1设备运行设备投入运行后,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同时加强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发觉异常及时处理。8.3.2设备维护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包括:(1)日常维护:清洁设备,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紧固松动的部件;(2)定期维护:根据设备保养周期,更换易损件,对设备进行润滑、调整;(3)设备故障处理: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排查、维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8.3.3培训与考核加强对设备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同时定期对设备操作、维护人员进行考核,保证设备运行安全、稳定。第9章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9.1培训需求分析电子制造业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员工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本节主要分析自动化升级过程中,员工所需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9.1.1技能需求分析(1)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技能:员工需熟悉新引入的自动化设备操作流程,掌握设备的基本维护方法;(2)编程与调试技能:针对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设备,员工需具备一定的编程与调试能力,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生产管理技能: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管理方式也将发生变化,员工需掌握新的生产管理方法;(4)质量控制技能: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员工需具备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9.1.2知识需求分析(1)自动化基础知识:员工需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趋势及应用场景;(2)信息技术:员工需掌握与自动化设备相关的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数据库管理等;(3)生产管理知识:员工需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提高生产效率。9.2培训计划与实施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以下培训计划,并分阶段实施。9.2.1培训目标(1)提高员工对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的技能水平;(2)提升员工编程与调试能力;(3)增强员工对新生产管理方式的理解与应用;(4)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意识与能力。9.2.2培训内容(1)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培训;(2)编程与调试技能培训;(3)生产管理培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