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驾驶与新能源技术研究方案TOC\o"1-2"\h\u1165第一章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概述 288161.1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背景 2231871.2智能驾驶技术研究现状 267741.3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趋势 32262第二章智能感知技术研究 3160752.1感知系统架构设计 3143672.2传感器技术选型与应用 4243822.3感知数据处理与分析 417022第三章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技术 564243.1决策算法研究 5137403.1.1研究背景 5231593.1.2研究内容 5106093.2控制策略研究 5157753.2.1研究背景 546623.2.2研究内容 5255353.3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 6146353.3.1研究背景 6294383.3.2研究内容 63760第四章智能驾驶系统测试与验证 6147954.1测试方法与流程 6288884.2测试场景设计 7188814.3验证与评估指标 73912第五章新能源技术研究概述 7119375.1新能源技术发展背景 778665.2新能源技术研究现状 8189945.3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825069第六章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研究 8256076.1电池类型与功能对比 8314366.1.1锂离子电池 8134266.1.2镍氢电池 9199826.1.3铅酸电池 9113236.2电池管理系统研究 9216696.2.1电池状态监测 917376.2.2电池保护 9209016.2.3电池均衡 10253166.2.4电池状态估计 10226866.3电池寿命与安全性分析 10159316.3.1电池寿命分析 10121496.3.2电池安全性分析 1021065第七章燃料电池技术研究 10123437.1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1013727.1.1燃料电池概述 11129437.1.2燃料电池类型及特点 11309137.2燃料电池系统设计 114397.2.1系统组成 11177657.2.2系统设计要点 12192277.3燃料电池应用前景 1217002第八章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究 1248838.1动力系统结构设计 12198468.2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13267098.3动力系统功能优化 132846第九章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研究 1451379.1充电技术概述 1411509.2充电设施设计与布局 14132709.3充电网络优化与调度 1531907第十章智能驾驶与新能源技术融合发展策略 152142110.1技术融合现状与挑战 152263410.2技术融合发展趋势 16462910.3政策与产业协同推进策略 16第一章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概述1.1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背景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通过集成先进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提高道路安全性,降低交通拥堵,提升驾驶体验。在全球范围内,智能驾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各国汽车产业竞争的焦点。我国高度重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2智能驾驶技术研究现状目前智能驾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方面。在感知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包括车辆、行人、道路、交通标志等目标的识别与跟踪。在决策方面,研究重点是如何根据环境信息进行合理的路径规划、速度控制等决策。在控制方面,研究者们关注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车辆的动力、制动、转向等系统,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投入智能驾驶技术的研究。如谷歌、特斯拉、百度等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国科研院所和企业也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如车辆识别、路径规划、自动驾驶系统等。1.3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趋势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技术的升级: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等感知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系统将具备更高的环境感知能力,为自动驾驶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2)决策和控制技术的优化:通过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驾驶系统将具备更强大的决策和控制能力,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3)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车联网技术将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为智能驾驶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来源,提高自动驾驶的协同性和效率。(4)新能源与智能驾驶的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为智能驾驶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未来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技术将实现深度融合,推动汽车行业向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发展。(5)法律法规的完善:智能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完善,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推广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章智能感知技术研究2.1感知系统架构设计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感知系统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感知系统架构设计是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实时感知,为后续决策和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感知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采集模块:通过各类传感器收集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如路面状况、前方障碍物、交通标识等。(2)数据预处理模块: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归一化等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3)数据融合模块:将不同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车辆周围环境模型。(4)目标检测与识别模块: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目标检测与识别,如车辆、行人、交通标识等。(5)路径规划与决策模块:根据目标检测与识别结果,为车辆规划合理行驶路径,实现自主行驶。(6)控制执行模块:根据路径规划与决策结果,对车辆进行实时控制,保证行驶安全。2.2传感器技术选型与应用传感器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能直接影响感知系统的准确性。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1)摄像头:用于收集车辆周围的图像信息,适用于识别道路状况、交通标识等。(2)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距离和角度,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精确感知,适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前方障碍物检测、车辆定位等。(3)毫米波雷达:具有穿透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车辆前方、侧面和后方障碍物检测。(4)超声波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安装方便等优点,适用于车辆周围近距离障碍物检测。(5)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实现车辆与外界环境的通信,如车联网、V2X等。2.3感知数据处理与分析感知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智能驾驶系统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后续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以下为感知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几个关键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归一化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融合:将不同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车辆周围环境模型。(3)目标检测与识别:利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方法,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目标检测与识别。(4)轨迹预测:根据目标检测与识别结果,预测目标物体的运动轨迹,为路径规划提供依据。(5)行驶环境评估:对车辆行驶环境进行评估,如道路状况、交通状况等。(6)风险评估:根据目标检测与识别结果,评估行驶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第三章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技术3.1决策算法研究3.1.1研究背景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决策算法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扮演着的角色。决策算法需要实时分析车辆周边环境信息,对驾驶行为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行驶安全、舒适和高效。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几种决策算法进行深入研究:(1)基于规则的决策算法: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决策,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但适应性较差。(2)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算法:通过训练数据学习得到决策模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模型的可解释性相对较弱。(3)基于深度学习的决策算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决策,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计算复杂度较高。3.1.2研究内容(1)分析各种决策算法的优缺点,选择适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2)对算法进行改进,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决策功能。(3)针对特定场景,设计合适的决策算法,以满足自动驾驶系统的需求。3.2控制策略研究3.2.1研究背景控制策略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决策算法的指令,实现对车辆动力、制动、转向等系统的精确控制。控制策略的研究旨在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安全性和舒适性。3.2.2研究内容(1)分析现有控制策略的优缺点,如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2)针对自动驾驶系统的特点,设计适用于不同工况的控制策略。(3)对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优化控制参数,提高控制功能。3.3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3.3.1研究背景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衡量其功能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识别故障类型和程度,实现系统的容错运行。(2)系统稳定性分析:分析自动驾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保证系统在遇到扰动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3)系统安全性评估:评估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包括碰撞风险、误操作风险等。3.3.2研究内容(1)建立自动驾驶系统的故障诊断模型,实现故障的实时检测和诊断。(2)分析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设计相应的稳定性保障措施。(3)基于实际交通环境,评估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提出改进措施。第四章智能驾驶系统测试与验证4.1测试方法与流程智能驾驶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流程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测试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根据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需求,明确测试目标、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2)测试计划制定: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阶段、测试用例、测试资源等。(3)测试用例设计:依据测试计划,设计具体的测试用例,包括正常用例、边界用例和异常用例。(4)测试环境搭建:搭建符合测试要求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网络环境。(5)测试执行:按照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实际运行测试。(6)测试结果分析:分析测试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定位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7)测试报告撰写:总结测试过程、测试结果和改进建议,形成测试报告。4.2测试场景设计测试场景设计是智能驾驶系统测试的关键环节,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系统的功能。以下为测试场景设计的主要方面:(1)常规道路场景:包括直线行驶、曲线行驶、坡道行驶、交叉口通行等。(2)复杂道路场景:包括拥堵路段、施工路段、隧道、桥梁等。(3)特殊天气场景:包括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条件。(4)夜间行驶场景:评价系统在夜间行驶时的功能。(5)紧急情况场景:包括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前方车辆急刹车等。(6)自动驾驶功能场景:包括自动泊车、自动驾驶、自动换道等。4.3验证与评估指标智能驾驶系统的验证与评估指标是评价系统功能的重要依据。以下为常见的验证与评估指标:(1)安全性指标:包括率、误操作率、系统响应时间等。(2)准确性指标:包括定位精度、路径规划准确性等。(3)稳定性指标:包括系统运行时间、故障率等。(4)舒适性指标:包括驾驶平顺性、乘坐舒适度等。(5)效率性指标:包括行驶速度、能耗等。(6)可靠性指标:包括系统故障次数、故障恢复时间等。(7)用户满意度指标:包括用户评价、使用频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为后续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第五章新能源技术研究概述5.1新能源技术发展背景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技术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得到了各国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其发展前景广阔。新能源技术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这些汽车类型均具有节能、减排、环保等特点,有助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促进绿色出行。5.2新能源技术研究现状当前,新能源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动力电池技术: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目前锂离子电池因其较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循环寿命和较低的成本,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电池。(2)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其功能直接影响车辆的加速功能和爬坡能力。目前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较为广泛。(3)电控技术:电控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机控制器、充电控制器、能量管理系统等。电控技术的研究旨在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能效、安全性和可靠性。(4)充电设施技术: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保障。目前充电桩、充电站等充电设施的建设和技术研究正在逐步推进。5.3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1)动力电池技术:未来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和寿命等。固态电池、锂空气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电池。(2)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技术发展趋势包括提高效率、降低噪音、减小体积等。电机控制器将进一步集成化、模块化,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功能。(3)电控技术:电控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提高控制精度、实现高度集成化、提高系统可靠性等。智能电控系统将具备故障诊断、自修复等功能,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4)充电设施技术:充电设施技术发展趋势包括提高充电速度、实现充电设施的智能化和规模化等。未来充电设施将实现与电网、车辆、用户等信息的实时交互,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第六章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研究6.1电池类型与功能对比6.1.1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纯电动汽车的主流动力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率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实现充放电过程。锂离子电池的类型主要包括磷酸铁锂(LiFePO4)、三元材料(LiNiCoMnAlO2)等。6.1.2镍氢电池镍氢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功能,但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且自放电率较高。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氢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实现充放电。镍氢电池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6.1.3铅酸电池铅酸电池具有成本较低、技术成熟等优点,但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短,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铅酸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硫酸铅在正负极之间的转化实现充放电。铅酸电池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逐渐被淘汰。以下是三种电池类型的功能对比:电池类型能量密度(Wh/kg)循环寿命(次)自放电率(%)成本(元/Wh)锂离子电池150250100020005以下1.52.5镍氢电池100150500100010左右23铅酸电池304020030020左右0.516.2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电池管理系统(BMS)是纯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电池状态监测、电池保护、电池均衡、电池状态估计等。以下是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6.2.1电池状态监测电池状态监测主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监测,可以实时了解电池的工作状态,为电池保护提供依据。6.2.2电池保护电池保护主要包括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温保护等。通过对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一旦发觉电池存在异常,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以延长电池寿命。6.2.3电池均衡电池均衡是指通过调整电池组中各个电池的充放电状态,使电池组中各个电池的电压、容量等参数保持一致。电池均衡可以提高电池组的整体功能,延长电池寿命。6.2.4电池状态估计电池状态估计主要包括剩余电量(SOC)、健康状态(SOH)等参数的估计。通过对电池状态的实时估计,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续航里程和电池健康状况信息。6.3电池寿命与安全性分析6.3.1电池寿命分析电池寿命主要受到循环寿命、日历寿命和容量衰减等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对电池寿命的分析:(1)循环寿命:电池在规定的充放电条件下,能够完成规定次数的充放电循环。(2)日历寿命:电池在存储或使用过程中,由于自放电等因素导致的容量衰减。(3)容量衰减:电池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由于活性物质损失、电极结构变化等原因导致的容量降低。6.3.2电池安全性分析电池安全性主要包括热失控、爆炸、泄漏等风险。以下是对电池安全性的分析:(1)热失控:电池在异常情况下,如过充、过放、短路等,可能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进而引发热失控。(2)爆炸:电池内部压力过高或外部撞击等原因可能导致电池爆炸。(3)泄漏:电池在破损或老化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解液泄漏,对环境和设备造成危害。第七章燃料电池技术研究7.1燃料电池工作原理7.1.1燃料电池概述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它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换,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清洁环保的特点。燃料电池主要由阳极、阴极和电解质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将氢气与氧气在电解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并释放电能。7.1.2燃料电池类型及特点燃料电池根据电解质材料和工作温度的不同,可分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磷酸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碱性燃料电池(AFC)等。各类燃料电池具有以下特点:(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低温启动功能和较低的工作温度,适用于汽车等移动应用场景。(2)磷酸燃料电池(PAFC):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适用于固定电源应用场景。(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燃料利用率,适用于大型发电站等应用场景。(4)碱性燃料电池(AFC):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较低的成本,适用于小型电源应用场景。7.2燃料电池系统设计7.2.1系统组成燃料电池系统主要由燃料电池堆、空气供应系统、氢气供应系统、水热管理系统、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组成。以下是各部分的简要介绍:(1)燃料电池堆:是实现能量转换的核心部分,由多个单电池组成。(2)空气供应系统:为燃料电池提供氧气,包括空气压缩机、空气过滤器等。(3)氢气供应系统:为燃料电池提供氢气,包括氢气储存罐、氢气减压阀等。(4)水热管理系统:保持燃料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包括散热器、循环泵等。(5)控制系统:对燃料电池系统进行监控和控制,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等。(6)辅助设备: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充电设备等。7.2.2系统设计要点(1)优化电池堆设计,提高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2)保证空气供应系统和氢气供应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设计合理的水热管理系统,保证燃料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4)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提高系统功能和可靠性。(5)优化辅助设备配置,降低系统成本。7.3燃料电池应用前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以下为燃料电池在几个领域的应用前景:(1)汽车行业: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高续航里程和较短加氢时间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流产品。(2)电力行业:燃料电池可以作为分布式电源,为用户提供清洁、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3)交通领域:燃料电池技术在船舶、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4)军事领域:燃料电池可作为无人机、潜艇等军事装备的动力源,提高其续航能力和隐蔽性。(5)其他领域:燃料电池在医疗、通信、家庭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将不断完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清洁能源发展贡献力量。第八章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究8.1动力系统结构设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结构设计是保证车辆功能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在动力系统结构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动力电池组:动力电池组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功能和续航里程。动力电池组的设计应考虑电池类型、容量、电压、结构布局等因素,以满足车辆的动力需求。(2)电机: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输出和驾驶体验。电机的设计应考虑功率、扭矩、转速、效率等因素,以满足车辆的动力需求。(3)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负责控制电机的运行状态,包括启动、运行、制动等。电机控制器的设计应考虑控制策略、响应速度、稳定性等因素,以保证电机的高效运行。(4)传动系统:传动系统包括变速器、驱动桥等部件,其设计应考虑传动效率、可靠性、重量等因素,以满足车辆的动力需求。8.2动力系统控制策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是实现车辆高效运行的关键。以下几种控制策略在动力系统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1)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负责监控电池组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实现对电池组的实时监控和保护。通过合理的电池管理策略,可延长电池寿命,提高电池安全性。(2)电机控制策略:电机控制策略包括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合理的电机控制策略可以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提高车辆的动力功能。(3)能量回收策略:新能源汽车在制动和下坡过程中,可通过能量回收系统将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在电池中。合理的能量回收策略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延长续航里程。(4)动力系统协调控制策略:动力系统协调控制策略是指电池、电机、传动系统等部件之间的合理匹配和协同工作。通过优化动力系统协调控制策略,可以提高车辆的动力功能和燃油经济性。8.3动力系统功能优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功能优化是提高车辆整体功能的关键。以下几种方法在动力系统功能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1)轻量化设计:减轻动力系统部件的重量,可以提高车辆的动力功能和燃油经济性。采用轻量化材料、优化结构设计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动力系统重量。(2)提高电机效率:通过优化电机设计、提高电机控制策略,可以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3)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采用高功能电池材料、优化电池结构设计等方法,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续航里程。(4)优化传动系统:通过优化变速器设计、提高传动效率,可以降低动力损失,提高车辆的动力功能。(5)智能热管理系统:通过优化热管理系统设计,实现动力系统部件的合理散热,提高系统效率。第九章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研究9.1充电技术概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技术成为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充电技术涉及电能的传输、转换、存储及管理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充电设备、充电设施、充电网络等关键技术。充电设备主要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充电宝等,其核心部件为充电模块,负责将交流电转换为适合电动汽车使用的直流电。充电设施则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场所,包括公共充电桩、专用充电站、居民区充电桩等。充电网络则是指将充电设备、充电设施以及相关辅助设施连接起来,形成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体系。9.2充电设施设计与布局充电设施的设计与布局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研究的关键环节。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设计原则充电设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是指充电设施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要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便捷性是指充电设施要方便用户使用,满足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经济性是指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要合理;环保性是指充电设施要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设计内容充电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充电设备选型、充电设施布局、充电网络架构、充电功率分配等。充电设备选型要考虑充电设备的功能、成本、兼容性等因素;充电设施布局要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充电网络架构要考虑充电设备、充电设施、充电网络之间的连接关系;充电功率分配要考虑充电需求、充电设备能力、电网负荷等因素。(3)布局策略充电设施布局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集中布局、分散布局、混合布局。集中布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建设大规模充电设施,以满足大量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分散布局是指在多个区域建设小规模充电设施,以实现充电服务的普及;混合布局则是将集中布局和分散布局相结合,以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9.3充电网络优化与调度充电网络的优化与调度是提高充电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优化目标充电网络优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高充电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预见未来工作的变化趋势计划
- 质押合作协议三篇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人机交互界面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自组织网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筑装饰图形训练与解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山杜克大学《康乐服务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业规划与学习方法指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学院《轻化工环境保护》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现代服务业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版二手房购买协议6篇
- 工程施工碎石卵石检验报告
- 成都沥青路面铣刨加铺专项施工方案
- 水质采样及样品保存资料
- 江苏省电力公司结算管理实施细则
- 承插型盘扣式盘扣高支模施工方案(专家论证通过)
- 煤矿电气试验规程
-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必修1复习与提高AB组解析
- 关于转发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政纪处分规定试行的通知
- 标准节流装置计算
- 企业行为模拟试验报告2016
- 菜么么收银系统使用说明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