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体制的问题_第1页
论教育体制的问题_第2页
论教育体制的问题_第3页
论教育体制的问题_第4页
论教育体制的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讨论一个社会现象的时候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最后往往归结到体制有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学专业的90后,我也在思考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并试图用教育的观点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最后我也自然而然地找到了教育体制这个根上。那么我们的教育体制有没有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找体制的茬就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考虑政治就不得不考虑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脉络在中国的历史沿革。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先驱首先进行了盲目的生搬硬套,结果行不通,吃了很大亏,后来考虑到本国国情开始与自身革命实际相结合才算走向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中国也是一样,我们最初要么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理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照搬苏联的经验,犯了左倾的错误,后来经过长征才算真正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但是在建国以后我们又再次迷信上了苏联经验,这个大方向没错,毕竟苏联是社会主义老大哥,帮我们趟出了很多捷径,也确实避免了很多弯路。但是即使中药也是有副作用的,何况是苏联经验这套立竿见影的西药,于是我们几经周折,终于依靠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论政治经济的改革决策都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在多元化,中国人的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是激变,个性化越来越突出,而我们的教育却还在考虑国情,从国家层面运用教育培养人才使之适应于国家,而非让教育适应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虽然一直在提倡以人为本,但真正的现状是以国为本。爱国主义是最大的道德。人是国的人,人人需要依靠国家统治以获得稳定的发展。但国亦是人的国,国家的发展国家更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才能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同样是为了国家,换个角度可以更好。怎么换?即是让国家意志钳制个人发展转变成让个人发展自觉顺应并推动国家发展。我们希望教育成为受教育者的良师益友,而非吏师机器。我们希望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而鲜活个体,而非一批批在统一标准下的教育制品。在人的思想相对单纯统一的时候,适合用集体观念去号召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整体与个体的共同进步。但是当人的思想多样化的时候,如果还用这种方法,就会出现滥竽充数吃大锅饭甚至出现端碗吃饭,放碗骂人的现象。我们的经济体制已经吃过这样的亏了,所以也就很快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人民公社。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也就是质变,我们依然在试图用国家利益至上来左右教育模型,用集体理想去规制个体发展,比如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理想就是一个集体共用的理想,这个理想本身没有错,但是在教育怎么接好班上考虑到了国情,却忽略了人情,从而导致一批批早早被折翼的大学生们出来不仅接不了班,甚至所学专业都难以用在相关的工作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在提出“教育优先”之后,祖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经济发展和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也滋生了很多问题。以前是人民想上学因为没钱而中断,之后等到人民富裕了甚至是义务教育实施免费上的时候却仍然出现的很多厌学辍学甚至上学无用论的说法,以至于用法律强行制止都难以杜绝。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及其子女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在选择受教育和谋生挣钱上摇摆不定。另一方面是教育的整体目标压抑甚至违背了学生的个性化目标,集体的教学策略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厌学辍学。有人说人多没办法,小班教学不现实,当然这没问题,小班教学确实是更大程度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一个办法,但却治标不治本,因为我们的升学选拔的体制是统一的,最终不过是殊途同归。而且这里所说的个性化需求不仅仅是以后的学习工作需求,更重要的是学生上学期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比如自尊心,是非观,价值观等。因为很多老师只顾着集体目标,只顾着符合或者完成上头规定的教育方针教学目标,没有把每个学生当成个体发展的主体,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关心不够或者说力不从心,作业如山熬夜加点普遍存在,攀比虚荣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甚至是发生性侵学校还要不遗余力的遮遮掩掩,藏污纳垢,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考试成绩,为了市场招生,为了社会稳定,但却都不说是为了教育!当然这些客观现象的存在都不是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锅,这个锅一小部分要由极少数的师德败坏人性丧失的教育工作者来背,没得洗。另一大部分还是要有我们的教育体制来背,这给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都难以承受,所以指责是徒劳的。刚才提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关心力不从心,这其实应该是大部分老师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是受制于教育体制下的教学任务的整体目标。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教学任务本身就已经够重了,育人这一块虽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比如教材的人文精神以及老师的言行举止,但这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学生们而言,几乎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就是老师们讳言难堪却始终耿耿于怀的工资待遇问题。口号喊了好几年,工资待遇可能涨了,也可能原地踏步喊口号,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但看网上的反响评论结果好像仍然不尽人意。当然想要满足所有人也不现实,可是如果大部分人都不满意就有问题了。具体涨工资的办法难以一窥究竟,但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现在都2020年了,再不能让一些好逸恶劳的人吃大锅饭了,更不能让费心费力的老师们受累还受屈了。怎么涨,既然我们提倡多劳多得,就得围绕这个原则来。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大部分负责教学是同一类,负责行政的是一类,同等类型的应有相同的基本工资,但是又必须考虑每个老师的分工不同,任务不同,年限不同,资格不同等制定绩效工资,尤其是要提高课时费和班主任费,这是体现多劳多得的重要办法。通过老师的待遇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单单依靠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和国家给予的地位重视等这些精神层面的鼓励已经不能让一些年轻老师心无旁骛任劳任怨的干上几十年,然后光荣的退休了。现在依然有那么多青年想要入编,多是为了稳定,为了实现教育理想的恐怕越来越少。一个崇高的集体的远大志向并不足以支撑和满足个体当下的需求。老师是生存生活需求,学生是成长成才的需求。从国家层面出发的教育目标指导下教育体制也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热爱学校。那些因为成绩得到的赞扬或批评而激发的学习动力,或者因为师生友谊而萌发的对上学的喜爱都不应成为孩子们热爱学校的主要或者唯一原因,我甚至听到更荒谬的说法是因为学校的饭好吃所以喜欢上学!我们深信求知欲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如果知识是一汪池水,他们就是干燥的海绵,学校就是一个水库,他们理应热爱学习并因此热爱学校。如果即使如此强烈而自然的欲求却还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仍然有那么多孩子厌学辍学,那么一定教育出了问题。其中问题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责任,难以尽述。但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如果这些问题只出现在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和一个地区,那一定是个别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普遍发生,那一定就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要想检查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就要从它的形成的根上或者说是出发点—教育目的上去找。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我国的教育方针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一是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度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二是要求学生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三是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方针,全部都是以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为主体,以教育为载体,最后才是考虑真正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在写教案写教学目标时,首要原则是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学生的始终是第一位的。国家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虽然不能等同,但是大体上的方向应该要保持一致。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是侧重于共性的培养,一方面又要侧重个性的培养,一方面是社会本位论,一方面是学生本位论。在这种大小冲突远近矛盾的情况下,教师教学就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智慧,也无法贯彻育人的初心。为了保证共性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有心无力,就像一幅漫画里表达的那样,一个老师拿着剪刀无奈的狠下心来剪短学生的翅膀,学生泪流满面却呆若木鸡。虽然看似现在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并非健康状态,在学习上也常常陷入被动和主动摇摆不定的境地。而这一切都并非教师无知,因为我相信每位老师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都学过他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念。在这个教育内容中论述的很清楚:和谐的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充分的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而关于全面教育,也绝非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的单项总和,真正的全面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这些道理我相信老师们都懂,尤其是年轻的老师们更是深有体会,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践行起来却举步维艰,和谐变成了学生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发展变成了全科成绩的提升,如此种种,岂非教师所不自知,又岂非教师所能改动?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但倘如知而不能行,行非所始知,那一定是可供教师发挥的大环境出了问题,而这个环境正是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教育体制。有人会说这目的方针没问题啊,国家当然考虑的是大局,教师就要考虑学生这个个体。大局和个体真是可以背道而驰么?试问一艘大船如果选择驶向一个方向,那么船上的人在各自房间里任意走动又如何能改变船的方向?单凭房间里的窗户又如何得知自己将驶向何方?我们常常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培养的是未来掌舵的人,是带领我们这艘社会主义大船前进的人,是需要知道自己身处何地,驶向何方的人。改变航向不是颠覆破坏,是为了让船行驶的更好。世界是一片海洋,而我们始终是中国船上的人。而学生不是囚徒,也不是游客,不能试图将他们从小关在房间里,在狭窄的房间内由老师们教导着安抚着,生怕他们跑出这个房间生了乱子,等到教化完成后才开门放出来,让他们走向这个社会,然后告诉他们目的地到了。这样真的就万事大吉了么?恐怕不会。靠规矩培养出的整齐划一的人永远不会像用爱培养出的各有千秋的人心思坦荡。所谓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如果把他们当囚徒一样教化,他们就很可能成为小人。有人说,哪有那么夸张。遛鸟的老人从来不会觉得他们的笼子小,而鸟儿也从来不会介意天地的广阔。以前我们是把笼子挂在屋内的梁上,现在我们把笼子挂在了公园的树上,鸟儿视野更广阔了,但是不是更快乐并不见得。不论是相较于社会的发展水平,还是孩子们一茬更比一茬的强的发展需求,我们在教育上给与的帮助都远远滞后了。他们应该是船上所有工人的孩子,应该是技术精湛的水手。他们应该从小就到这艘大船上的甲板上,看看她的方向,看看大海的风景。不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澜壮阔。这时候老师就是导游,负责安全和启蒙。等到长大些就让他们见识更广阔的风景,见识更大的风浪,看看我们的船工,我们的前辈是如何掌舵的,学学水手是如何工作的。当然在房间里的教学必不可少,我们希望更多的到外面。这个到外面并非单单指直接到社会,学校也可以把外面的东西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多媒体,跳蚤市场等,拿过来让学生观摩模拟,操作实践。但是千万不要让他们只看到美好的风平浪静,也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波涛暗涌,了解它们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战胜他们,回避只会让他们以后猝不及防或受伤或沦为帮凶。这时候教师就是师傅,除了教授理论和技术,还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惩恶扬善,敢于亮剑,爱憎分明,杜绝佛性。到再大些,就让他们实地去船工们的工作室,去亲自动手干水手们的活,更多的了解波涛暗涌,给掌舵人提供信息,了解并参与到航向规划,知道自己在哪,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怎样让船行驶的又稳由快,知道哪里有更美的风景,知道自己能为这艘船的光明前途做什么,让千千万万的梦想成为这艘船的动力与蓝图。这时候老师成为了给我们提供支持与指导的民主型家长。所有的船工也应如此。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这样倡导过,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中就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0年提出素质教育,又更加具体的说明,在《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这样说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素质教育也一度抢占了应试教育的c位。但是这种观念主导下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不过是昙花一现,因为没有切实的落地政策和科学的选拔方式,道德评定册成了素质教育的遗产,自主招生选拔制度也成了很多钱贵子弟的镀金捷径,今年也被“强基计划”所取代。出于教育公平的考量,应试教育依然是无懈可击的c位,甚至成了独唱,素质教育成了一个花瓶。虽然后来仍被屡屡提到,但是教育目标的主体已经不是学生了。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而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前面也已经提过,第一句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我们的目标主体又回到了社会本位上。可喜的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再次粉墨登场,但是应试教育似乎经历过一次洗礼之后愈加成熟了,泰然自若的又稳住了,始终实权在手,素质教育俨然成了应试教育的军师,可以为其出谋划策,查缺补漏,但却不能撼动其统治地位。这也算是素质教育的回光返照了,之后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个词不再出现,甚至“学生”都没有了。开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的教育”,可是受教育的是人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改成“努力办好孩子满意的教育”。我真的替孩子感到委屈,本来出于各种原因,孩子们在家里身心受到的教育已经很缺失了,到了学校却还要受到让人民满意而非自己满意的教育。我想这也是很多唯成绩论的专制型家长的意志对学校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吧。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总的来说,人们有一种倾向,考虑成年人所喜爱的事情,不顾受教育者的能力,把它们定为教育的目的。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需要,忘记了一切知识都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获得的”。第一种倾向是在强调教育要有阶段性,这个我们也一直在摸索实践,成果显著,但仍然还出现“在本该玩耍的年龄学的很累,在本该学习的年纪却放的太松”。第二种倾向则是在强调教育的“儿童中心论”。总体而言,资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更多的在趋向于强调个人的发展上,比如卢梭的自然教育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说;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更多的趋向于致力整体和社会的发展上,比如马卡连科的集体主义教育可以说是奠定了早期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调。诚然,我们知道实现卢梭的爱弥儿中的教育几乎不可能,但这不能否认他教育理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也不能阻止我们对那样美好的教育图景的向往,既然这是对的,是美好的,我们就应朝向那个目标进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是不是也该给我们的未来松松绑,给学生们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大更有出路的场地。教育体制规划的出发点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了,就比如我们用计划经济政策去管理市场经济肯定不行,而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来指导现代教育发展肯定也不行。我们本该用实用的黑水笔来灵活地阐述教育蓝图,却仍然在用粗大的毛笔在吃力地奋笔疾书。看起来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但却不适合近几十年来加速变化而复杂多元的社会了,在这样体制指导下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难以为学生所接受。前面说到在人民思想单纯时以整体目标引领个体可以得到个体和整体的发展甚至是发生奇迹,比如原子弹的爆破,比如铁人王进喜。那么在思想多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保证个体与整体的共同提升,如何在充分满足个体发展的前提下使之自觉或不知不觉中成为整体利益的建设者。我们参考经济改革的办法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配给各家各户,各家各户拥有使用权,但是所有权是在国家,这并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是巧妙地化整为零。各家各户有了很大的积极性最大的原因就是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并且自负盈亏。所以教育体制要改革首先要先加强教育的自主权,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初心,让教师的工作着眼于学生身心的成长与发展,而非侧重于以化零为整为目标的教育制度下的考试成绩以及教学任务。教育也需要一套化整为零的巧妙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如果说现在的情况是学校是土地,老师是农民,学生就是麦苗。那么这样学生就很被动,他的主体性就难以保证,他们积极性也难以为继,在大片大片的庄稼地里他们的个性化也很难体现,整齐划一的成长而后等待被收割成为盘中餐并不会成为有思想的人心甘情愿的梦想。等到成年后当他们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想到那些企图想深入地下或想更高出整体,哪怕因此成为一株燕麦,却很快就遭遇寒风冷雨的日子,必然会对自己现在的庸碌无为耿耿于怀。这种集体主义的教育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即使不需要时刻有人专门看管,个体也很难逾越集体的约束,这种力量就来自于用来查验和选拔的现有应试制度,而这种力量的使用者就是教师,不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用来矫正那些特别不一样的学生。这是这种力量的厉害之处,这种力量的可怕之处在于让人看起来很公平,可是它真的公平么?考试本身没有错,但是它成了几乎唯一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来选拔人才就大错特错了。它不仅对不善于考试的人不公,也对善于考试的人不公,因为过度的依赖带来的只有伤害,所以班级里学习生活最愉快的往往是那些中上等而不为考试成绩所累的人。有人可能会说,小麦长得高度差不多这样产量高啊,可是人生不是至少不只是为了收割,人也不是小麦。那么怎么让学生学习成为自发自愿的学习呢?这个是很多老师的梦想也是很多学校努力的方向,但结果是老师很累,学生也很抵触。这种发自内心的学习绝非我们一般认为的学生的自觉性,即学会学习并学会运用知识到实践中,准确的说是到试卷上去,而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是为自己,不仅为了未来的好生活,也是出于现在的自身发展需求。怎么办?那就把地给学生,让学生当农民,盈亏自负才能对自己学习负责。自力更生的耕耘应成为孩子们心中自然而合理的向往。那么地给学生了,学校变成什么了?学校就是一个村庄或者是拥有土地分配权的村委会,老师就是卖种子农药和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的农业技术人员。种子是知识,农药和技术是手段,同时教师还应教授学生一定的市场经验来指导学生种什么。那么怎么让学生觉得学习知识不仅是自己的权力和义务,而且会是一件对自己好的事情呢?那就不仅要在结果上给学生树立学习是为了自己未来更好的生活的结果论理念,更要在过程中就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好好学习就是好好生活。如果说这种理念过于功利或者抽象而让儿童难以理解,那就换成学习知识是为实现梦想做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梦想是兴趣的升华。让梦想成为学习的源动力是一种自然顺应而不会枯竭的方式,而梦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一种信仰的教育,顺便也能很好地解决日益严重的信仰缺失的问题。每个人小时候都有梦想,不管多大多小都以此为荣。长大后的目标是挣钱,不论什么行业,都不以为耻。只要合法,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天赋志向的埋没于国于己都着实令人可惜。坚持梦想是一件难事,实现梦想更是难上加难。问题在哪?我想原因有三:一是我们的梦想是童言无忌的产物,任性冲动许下的本身坚持不了多久。二是我们有了梦想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要做什么准备?或者说不知道为梦想学习什么知识,最后与梦想渐行渐远。三是我们知道梦想需要学习什么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下条件不允许,等到大学的时候梦想早已破灭,或者为时已晚。不要说什么为了梦想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我们明明知道更早出发更好,为什么不早点准备呢?梦想离我们最近的时候就是我们小时候说出口的那一瞬间,之后的每次努力都不过是迷途知返。所以实现它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它不放!怎么做?就要解决梦想是什么,梦想需要什么,梦想与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及梦想的价值的问题。前苏联的教育学家马卡连科也有前景教育原则也有类似论述,但是他的“前景”是指的集体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由教师提出的,既然要让学生对自己负责,这个梦想也理应让学生自己提出更好。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者们所做的是更大程度更大力度的为学生梦想的完善和实现提供便利和支持,指导和帮助,为其腾飞保驾护航。我将这个理念称之为“梦想导向原则”。说梦想太虚无缥缈,那就找到梦想与现实的结合点——职业,从职业规划着手,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是我大学才接触到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课时很少的副课,其作用颇有亡羊补牢的意味。职业规划应该更加提前,从小学的梦想作文开始,分析说明学生梦想相关的职业以及该职业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认清梦想。这个阶段属于启蒙阶段,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天真的个性。初中根据职业理想成立实践小组,让“同行们”对自己的兴趣专业进行自学探究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师予以指导。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法可以有助于学生的梦想选择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这个阶段属于认知阶段,明确梦想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理想。高中进行更加细致明确的职业规划,并结合社会发展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职业进行长远打算,或重新定位或增加选项。这个阶段属于准备阶段,为梦想充分学习知识和提升综合能力。大学选择决定好的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更加广泛的开展学术讨论和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个阶段属于成熟阶段,为梦想实现做最后的冲刺并做好梦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理性认知。研究生博士属于梦想的升华阶段,或理论深造或技能实践,或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或名利双收或命途多舛,都应得之坦然失之坦然。马卡连科将前景教育原则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而且把近景作为年龄最小的儿童的目标,把中景和远景变成年龄更大的学生的目标。我认为不妥,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保护孩子的天真而后让其随着年龄增长走向理性成熟。从小就掐断儿童大胆的梦想使之早早的为了眼前目标埋头苦干而不带他们仰望天空,等到年龄渐长越要脚踏实地的时候再去用远景拉扯着他们的脖子让他们仰望星空,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像极了我们现在加班加点的小学生和放飞自我的大学生。远景不是不切实际,反倒恰恰是儿童的初心。近景绝非是目光短浅,而是我们更加接近梦想的下一步目标。“梦想导向原则”实现的前提一方面需要国家要把教育的目标指向由国家,人民转向学生,让教育的阶级性属性内化在教育的独立性之中而不应成为教育初心的阻碍和对头。改革学校升留级方式和高校选拔制度,开展多样而包容的考核和选拔方式,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梦想的实现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和实施机制。不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出现在课程目标中,出现在教师为了让其应试升学而无奈折其双翼的悲伤眼神里。个体和整体不可分割,与其让整体压抑着裹挟着个体被动前进,不如主动让个体成为整体的积极活跃的因素而为整体发展提供动力。个体的成熟是以为整体利益做贡献而光荣,整体的成熟是为个体发展提供充分条件而骄傲。这就好像民主型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样,家长尊其子而子有气度,子女恩其家而家有荣光,其效果也必然相得益彰。可惜现在多的是无原则的溺爱纵容的家长和没耐性的苛责或漠视的家长,还要一部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家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流毒之深怎能不令人细思极恐,扼腕叹息!另一方面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认识到全面发展绝不应是全科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智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科成绩只是智育的一部分。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与讲明利弊的前提上不必苛求施压,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如果说是态度有问题,也绝不能坐视不管,敷衍了事。其次关于能力的培养要明白,能力有很多,全面发展不现实,于师于生绝非上策,要在各种能力满足基本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切记取长补短而徒增平平之辈。尽可能多的通过学生实践而非说教让学生自己搞清楚梦想的定位和现实意义,使其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梦想负责。以上由国家到老师的种种举措多管齐下,才能为梦想实现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只依靠国家,学校和老师是不够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和社会环境的营造也很关键,(社会教育近年来也成了市场的一部分,我更倾向于把它归结到社会环境之中。)尤其是在家庭教育这方面,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与孩子的陪伴和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没有教育学的知识,单靠经验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捉襟见肘。如果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需要10分支持,那么学校教育占5分,家庭教育占就占3分,这3分如果好了能额外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如果做的不好不仅仅是得0分,而且会出现把学校教育的效果减分的现象。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和家庭教育一样,也是非增即减的,不过它是更容易被利用的因素,它所占的分值可以很方便的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正向引导,好的因素作为积极的教育素材,坏的因素作为反面的教育典型,不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