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宁冈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的诗词相比更加经典。B.阅读唐宋诗词,可以让读者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C.从唐诗宋词抒写的内容来看,唐宋人和现代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D.唐宋词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使之“固定”了下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因而要了解前人的心态,读他们的诗作是最佳途径。B.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C.读词需要读者澄思渺虑,学会倾听和思考词人的心声,与词人达成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D.读者在读词的过程中往往会主动地讲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对原作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原作思想意蕴更有广度和深度。(3)下列读书之法与材料二中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A.朱熹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切己体察”。B.王国维读李璟《浣溪沙》,选择词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进行鉴赏。C.《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向黛玉讲解读王维《塞上》的体会。D.张溥读书“七录”“七焚”。(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梁衡①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央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②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而且除让他施展胸中的兵学、地学外;还要挖掘他腹中的农林水利之学。③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④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左宗棠的绿色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蚕桑随之在西北逐渐推广。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⑤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⑥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⑦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左”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⑧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19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⑨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文本二:①纵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②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B.③、④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C.文章⑦、⑧两段,作者把充分的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B.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D.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3)文本一第⑨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文本二中说:“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文本一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请据此简要谈谈文本一在材料选用方面的安排及其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晙,沧州景城人,少孤,好学。擢明经第,除殿中侍御史。会朔方元帅魏元忠讨贼不利,劾奏副将韩思忠败,律当诛。晙以“思忠偏裨,权不已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独诛”,固争,得释。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兵,旧常仰饷衡、永。晙始筑罗郛,罢戍卒;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漕,百姓赖之。后求归,州人诣阙留。有诏:“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在桂逾期年,人丐刻石颂德。开元二年,吐蕃以精甲十万寇临洮,次大来谷。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去贼五里,令曰:“前是寇,士大呼,鼓角应之。”贼惊疑伏在旁自想斗死煮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妆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追至洮水,败之,俘获如积。明年,突厥默啜为拔曳固所杀,其下多降,分置河曲。虏叛,乃敕晙将并州兵济河以讨。晙间行,卷甲舍幕趋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于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讨有罪,天所殛者,当自蒙罚,士众无罪。心诚忠,则止雪反风,以奖成功。”俄而和霁。时叛胡分二道走,晙自东道追及之,获级三千。仆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潜引突厥内扰,晙密言上,尽诱而诛之。为朔方军大总管。九年,兰池胡康待宾据长泉反,陷六州,诏郭知运与晙讨平之。卒,谥曰忠烈。晙气貌伟特,时谓为熊虎相。感慕节义,有古人风。其操下肃壹,吏人畏爱。始,二张之诬魏元忠,晙独上疏申治。宋璟曰:“魏公全矣,子再触逆鳞,其殆乎!”晙曰:“魏公以忠获罪,苟得辨,虽死弗悔。”(摘编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B.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C.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D.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都督,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兴于三国时期,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C.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D.鼓角,指战鼓和号角的总称,是古代军队为了发布进攻命令制作的吹擂之物。如杜甫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晙禀性正直,敢于直谏。在二张诬陷魏元忠时,他不顾劝告,为其申诉冤屈。宋璟担心他因此获罪,他表示只要元忠的事情辨明,虽死无憾。B.王晙文武兼备,屡建奇功。他从小好学,依靠精通明经考中了进士;而在从政生涯中,他经常带兵打仗,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和吐蕃军队。C.王晙善于治理,颇有政绩。他担任桂州都督时,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百姓刻石立碑歌颂其功德。D.王晙讨叛顺利,如有神助。渡河平定叛乱时,他抄小路进军,不料夜遇暴风雪,他怕误期就向神灵祷告,请求雪停止、风转向,结果如其所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②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5)王晙为什么坚决反对处死韩思忠?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闲说王建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秦陇州①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鼓动②六街③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注】①旧传鹦鹉的产地在陇州之陇山,陇州古属秦地,故又称秦陇州。②鼓动,唐时以街鼓为号令,晨时鼓动,则人可上街。③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代指整个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闲说”,看似漫不经心,实际蕴含了诗人对长安城现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B.首联的“不成春”“也未神”两个否定能造成拗折不平之势,使起笔突兀、令人惊绝。C.颔联的“贵”和“贫”形成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鹦鹉昂贵、牡丹却低贱的一种怪象。D.尾联写出当早晨的街鼓响起、撤销宵禁之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纷纷骑马而出的景象。(2)有人评价这首诗“笔法曲折隐晦,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以“,”两句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宫人们梳理发髻的情景的句子是“,”。(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的名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暑假时,我和家人参观了广州的骑楼。骑楼最早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造的“廊房”,这种“廊房”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形式。这种半开放的建筑尽最大可能打造一个连贯的、少受外界影响的步行环境,核心思想就是实用——这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______。从骑楼中可以看出广州人敏于行的______精神,亦可以看出岭南先人______的胸襟。岭南文化,始终以一种开放但不忘初心的态度吸纳着四方优秀文化并为我所用。拥有这一种文化传统的地域,能够始终走在中国近代对外开放以及改革的前列,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广州的部分骑楼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反应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骑楼作为广州的特色建筑,如一首______的乐曲,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值得一代代的广州人传唱。(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谋而合经世致用包罗万象历久弥新B.一拍即合济世经邦包罗万象亘古不变C.一拍即合经世致用海纳百川历久弥新D.不谋而合济世经邦海纳百川亘古不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广州的部分骑楼形拱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愉悦。B.广州的部分骑楼以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愉悦。C.广州的部分骑楼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渲染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D.广州的部分骑楼以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表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人认为,跑步是一项简单、方便、有效的健身运动,所以,跑步可以十分随意。殊不知,不正确的跑步习惯会引起机体骨骼和肌肉的损伤。人的机体就像一台“发动机”,平时运动量不大的情况下处于“冷却”的状态。在大量的运动之前,运动者如果没有事先“预热”,①。跑步前的热身和跑步运动使人体全身肌肉都处于适度紧张状态,这除了有利于运动外,还使全身骨骼肌的毛细血管节律性收缩,增加回心脏的血量,有助于机体更好地为大脑等器官供氧。当我们运动完立刻坐下休息,骨骼肌失去了这种节律性收缩,②,这会让大脑不能很好地得到应有的血供,从而可能出现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的情况。跑步后我们应该做一些类似热身的拉伸运动,使骨骼肌缓慢恢复,消疲劳,同时也能维持回心血量,保证运动后的安全。人跑步后,③。人体的汗液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钠离子、有机物等的溶液。人体内相应的离子在跑步后也会随着出汗而丢失与再分布。我们平常喝的水中含有的离子成分非常有限,跑步后如果大量饮水,除了可能引起短暂的肠胃不适外,更有可能引起机体内电解质的紊乱,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等症状。因此,正确的补水应当是循序渐进的。(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班级举行关于“健康跑”的话题讨论活动,请你结合材料,用肯定句的形式提出三条具体建议。每条建议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红楼梦》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深刻思索。它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当你逐渐有所领悟,它便能吸引你一读再读,常读常新。(摘自语文高中教材《红楼梦》导读)②当代经典阅读,“阅读”这两个字,用“传习”比较好。“阅读”有注重知识的倾向,“传习”经典的目标,主要在于修养身心,要把获得知识与修养身心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能只是把经典当作知识性的文本来看。(摘自《光明日报》对李景林教授的访谈)③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但就文字而言,文言文和白话文有相当的距离,就内容而言,《水浒传》满是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权术心机,《西游记》主要讲佛法,《红楼梦》深奥的“色、空、幻、灭”主题,孩子心智不甚成熟,都无法充分理解。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摘自秦春华《“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学校计划举办“传习经典”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学生家长),张先生(文史专栏记者),何老师(高中语文教师),李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高中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宁冈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的诗词相比更加经典。B.阅读唐宋诗词,可以让读者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C.从唐诗宋词抒写的内容来看,唐宋人和现代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D.唐宋词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使之“固定”了下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因而要了解前人的心态,读他们的诗作是最佳途径。B.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C.读词需要读者澄思渺虑,学会倾听和思考词人的心声,与词人达成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D.读者在读词的过程中往往会主动地讲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对原作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原作思想意蕴更有广度和深度。(3)下列读书之法与材料二中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DA.朱熹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切己体察”。B.王国维读李璟《浣溪沙》,选择词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进行鉴赏。C.《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向黛玉讲解读王维《塞上》的体会。D.张溥读书“七录”“七焚”。(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作答本题的实质就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选择合适的连接词进行整合。(5)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解答】(1)A.无中生有。依据原文“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的诗词相比更加经典”错,于文无据。B.正确。C.偷换概念。依据原文“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唐宋人和现代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错,是“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D.强加因果。依据原文“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唐宋词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错,是“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故选:B。(2)B.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错,是“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故选:B。(3)D.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而张溥读书“七录”“七焚”是指读书勤奋刻苦。故选:D。(4)结合“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等分析,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结合“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分析,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5)依据原文“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运用举例论证,举李、杜、苏、辛诗作特点的例子,李白诗歌中热情讴歌美好事物的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苏轼诗歌中高昂雄壮的因素,辛弃疾诗歌中的沉郁悲凉,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答案:(1)B(2)B(3)D(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5)运用举例论证,举李、杜、苏、辛诗作特点的例子,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梁衡①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央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②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而且除让他施展胸中的兵学、地学外;还要挖掘他腹中的农林水利之学。③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④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左宗棠的绿色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蚕桑随之在西北逐渐推广。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⑤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⑥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⑦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左”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⑧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19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⑨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文本二:①纵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②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B.③、④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C.文章⑦、⑧两段,作者把充分的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B.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D.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3)文本一第⑨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文本二中说:“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文本一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请据此简要谈谈文本一在材料选用方面的安排及其艺术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根据选项提及的内容,回归文本一进行一一辨析即可。(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可以根据选项的信息,联系原文相关内容进行辨析即可。(3)本题考查对文本语句的赏析。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等角度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需要先理解文本二语句的意思,再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C.第⑧段主要写左公柳几近消失,现实中我们对西北边陲治理和保护得不够好。选项中“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表述有误。(2)A.第③段说“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运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类比手法的两个对象是相同的,第③段中对比的两个对象是不同的,选项中“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表现有误。(3)文本一使用了叠韵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整散结合,音韵和谐,流畅自然,生动形象。“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赋予自然物以人的特征“昂扬向上”“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绽出恬静的微笑”“撕心裂肺地呼喊”,把树写活了,亲切、生动、可爱,美好,富有感染力,一方面写古柳生存环境的恶劣,苍老、和饱经磨难和沧桑感,但依然倔强顽强地绽放新枝,与自然对抗,努力存活生长,彰显生命力的顽强。比如“星星点点”“黑黑的”属于叠韵词,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几个“有的”“绿满”间隔反复,相关的句式整齐,“密浓如发,披拂若裾”,不仅增强了表现力和音乐美,而且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丰富了内容,饱满了树的形象特点”。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如“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表现秋日的暖阳中美好温馨的画面。(4)先看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和布局如何体现历史和现实的融合:第②③④⑦段写历史:“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写现实的句段有:第①段写现实“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第③段结尾回归现实“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第④段也兼及现实“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第⑥段写现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第⑤段评价历史人物难以永恒长久,与第六段柳树的常青形成对照;第⑧⑨段写今天,“岁月无情……但19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第②③④⑦段以回顾并评价历史为主,写左宗棠在西北的伟大建树以及深厚而长远的思想观,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敬重感,左宗棠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地坚持,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值得后人仰慕赞叹。第①⑤⑥⑧⑨段等段涉及现实,或交代行程或抒发议论感悟。选材及布局充分体现了散文特色——形散神聚。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思想深厚,耐人寻味。艺术效果上看:散文中如能恰当地融进作家的感悟,投射进史家穿透力很强的冷隽眼光,实现对意味世界的深入探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寻求一种面向社会、人生的意蕴深度,往往能把读者带进悠悠不尽的历史时空里,从较深层面上增强对历史人物、现实风物和自然景观的鉴赏力与审美感,使其思维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也会使单调的丛残史迹平添无限的情趣。答案:(1)C(2)A(3)①用词之美:妙用“昂然向上”“布满”“敞开”“抓地入土”“抱定”“绽出”“绿满”等动词,分别写出了古柳的沧桑,新柳的盎然。②修辞之美: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格,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古老而又生机盎然的状态。如古柳的表皮“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树根“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的呼喊”,新枝“绽出恬静的微笑”,“新柳柔枝嫩叶……如儿孙绕膝”。③句式之美:画线句整散句相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语言变化多姿,读来朗朗上口。用灵活的语言形式,写出了柳树姿态的多样化,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较好的统一。(4)材料选用方面:①文章对一代名将左宗棠的在西北栽树的事迹进行叙写,这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②同时描述了现在的左公绿柳之路和柳树的景象,揭示了他的千秋伟业给当代人带来的深深思考: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环境第一,生存至上。启示人们今天不但要保护好左公柳,还要传承左公精神,重视生态保护,多植绿柳。艺术效果:这种选材安排使得文本的当代思想价值远远超过史料价值,能够为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科学的价值参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晙,沧州景城人,少孤,好学。擢明经第,除殿中侍御史。会朔方元帅魏元忠讨贼不利,劾奏副将韩思忠败,律当诛。晙以“思忠偏裨,权不已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独诛”,固争,得释。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兵,旧常仰饷衡、永。晙始筑罗郛,罢戍卒;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漕,百姓赖之。后求归,州人诣阙留。有诏:“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在桂逾期年,人丐刻石颂德。开元二年,吐蕃以精甲十万寇临洮,次大来谷。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去贼五里,令曰:“前是寇,士大呼,鼓角应之。”贼惊疑伏在旁自想斗死煮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妆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追至洮水,败之,俘获如积。明年,突厥默啜为拔曳固所杀,其下多降,分置河曲。虏叛,乃敕晙将并州兵济河以讨。晙间行,卷甲舍幕趋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于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讨有罪,天所殛者,当自蒙罚,士众无罪。心诚忠,则止雪反风,以奖成功。”俄而和霁。时叛胡分二道走,晙自东道追及之,获级三千。仆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潜引突厥内扰,晙密言上,尽诱而诛之。为朔方军大总管。九年,兰池胡康待宾据长泉反,陷六州,诏郭知运与晙讨平之。卒,谥曰忠烈。晙气貌伟特,时谓为熊虎相。感慕节义,有古人风。其操下肃壹,吏人畏爱。始,二张之诬魏元忠,晙独上疏申治。宋璟曰:“魏公全矣,子再触逆鳞,其殆乎!”晙曰:“魏公以忠获罪,苟得辨,虽死弗悔。”(摘编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B.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C.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D.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都督,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兴于三国时期,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C.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D.鼓角,指战鼓和号角的总称,是古代军队为了发布进攻命令制作的吹擂之物。如杜甫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王晙禀性正直,敢于直谏。在二张诬陷魏元忠时,他不顾劝告,为其申诉冤屈。宋璟担心他因此获罪,他表示只要元忠的事情辨明,虽死无憾。B.王晙文武兼备,屡建奇功。他从小好学,依靠精通明经考中了进士;而在从政生涯中,他经常带兵打仗,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和吐蕃军队。C.王晙善于治理,颇有政绩。他担任桂州都督时,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百姓刻石立碑歌颂其功德。D.王晙讨叛顺利,如有神助。渡河平定叛乱时,他抄小路进军,不料夜遇暴风雪,他怕误期就向神灵祷告,请求雪停止、风转向,结果如其所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②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5)王晙为什么坚决反对处死韩思忠?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在“疑”前断开和在“疑”后断开的语意不同,在前断开,后面的“疑伏在旁”则应理解为怀疑别人在旁边有埋伏,如在“疑”后断开,则是理解为贼埋伏在一旁,根据文章理解,应是贼怀疑别人在旁边有埋伏,在“疑”前断开合理,由此可知应是排除A、D;“讷”是人名,即薛讷,在“讷”前面断开,则“使壮七衔枚鏖突”的人就是“讷”,这样就与王晙无关了,不合传记之意。“使壮士衔枚璧突”应是“讷与晙”共同的行为,传记主要是赞美王晙的,排除B。故选:C。句子翻译为:敌人吃惊,怀疑在一旁有埋伏,自相残杀,死的人数以万计,不久薛讷来到武阶,距离大来有二十里,敌人在王晙和薛讷两军之间列阵,王晙前往迎接薛讷,夜里派遣壮士衔着枚奋力冲击敌阵,敌人害怕,引兵撤退。(2)D.“为了发布进攻命令”错,不单是进攻的命令,鼓角有多种功能,如军队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出号令等。(3)B.“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和吐蕃军队”错,文中并未记录突厥来犯之事;“多次打败突厥军队”错,原文为“仆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潜引突厥内扰,晙密言上,尽诱而诛之”,文中仅提到一次和突厥的战斗。(4)①罹:遭受;雕瘠:凋零,减少;须:等待。句子翻译为:桂州从前遭受敌寇的侵害,户籍人口减少,王晙应当就留在那里,来等待政治教化的成功。②业:以……为业;凡:凡是;取养:雇佣。句子翻译为: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5)本题可从王晙和韩思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中关于王晙坚决反对处死韩思忠的内容是这样写的“晙以‘思忠偏裨,权不已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独诛’,固争,得释”,意思是王晙认为韩思忠只是一个偏将,自己掌握不了权力,况且他勇敢有智谋,杀了可惜,不应当单独被处死。他坚持己见,韩思忠得以被释放。从韩思忠的角度来说,王晙认为韩思忠身为偏将,没有主事之权,不应承担兵败的主要责任;韩思忠是个忠勇之将,杀之可惜,因此他坚决反对。从文中对王晙的描写来看,王晙禀性正直,敢于直谏,如“当初,二张诬陷魏元忠,只有王晙上疏为其申辩”。因此可由此总结出答案。答案:(1)C(2)D(3)B(4)①桂州从前遭受敌寇的侵害,户籍人口减少,王晙应当就留在那里,来等待政治教化的成功。②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5)①韩思忠身为偏将,没有主事之权,不应承担兵败的主要责任。②韩思忠是个忠勇之将,杀之可惜。③王晙本人禀性正直,心存社稷,不愿看到忠勇之臣被杀。参考译文:王晙,是沧州景城县人,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喜爱学习。考中了明经科进士,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恰逢朔方元帅魏元忠讨伐贼人失利,弹劾副将韩思忠战败,按法律应当诛死。王晙认为“韩思忠只是一个偏将,自己掌握不了权力,况且他勇敢有智谋,杀了可惜,不应当单独被处死”,他坚持己见,韩思忠得以被释放。景龙末年,被任命为桂州都督。桂州有军队,原来总是仰仗衡州、永州供给军饷。王晙开始修筑大城。撤去驻军;临江筑坝,开发屯田几千顷,又停止了漕运转输,他成了百姓的依靠。后来请求回去,州人到京城请求他留下。皇帝下诏说:“桂州从前遭受敌寇的侵害,户籍人口减少,王晙应当就留在那里,来等待政治教化的成功。”在桂州任职一周年后,人们请求刻立石碑歌颂他的功德。开元二年,吐蕃用精兵十万进犯临洮,驻扎在大来谷。王晙率领自己所辖士兵二千人与临洮军会合,选拔了七百名优秀士兵,换上胡人服装,夜里袭击敌人。距离敌人五里的地方,下令说:“前面就是敌人,士兵们都大声呼喊,击鼓吹角来应和它。”敌人吃惊,怀疑在一旁有埋伏,自相残杀,死的人数以万计,不久薛讷来到武阶,距离大来有二十里,敌人在王晙和薛讷两军之间列阵,王晙前往迎接薛讷,夜里派遣壮士衔着枚奋力冲击敌阵,敌人害怕,引兵撤退。追赶敌人到了洮水,打败他们,俘获的东西积成了山。第二年,突厥默啜可汗被拔曳固部落袭杀,部下大多都投降唐朝,被安置在河曲地区。这些降人反叛后,诏命王晙率领并州军队渡河平叛。王晙抄小路进军,卷起铠甲,扔掉帐幕。奔向山谷,夜里遇到大雪,他怕耽误时间,对神灵祷告道:“如果我王晙不以忠心事君,不讨伐有罪人,上天要死什么人,应当我自己受到这惩罚,士兵们是没有罪的。我的内心如果确实忠诚的,就请上天停止下雪,调转风向,助我讨贼成功。”随即风停雪止。当时叛军分成两路逃跑,王晙沿东路追击,斩首三千。仆固都督勺磨等分散守卫在受降城的郊外,暗中勾引突厥向内地侵扰,王晙秘密上报皇帝,把他们全都诱出予以诛杀。担任了朔方军大总管。开元九年,兰池的胡人康待宾占据长泉发动叛乱攻陷六个州,皇旁下诏让郭知运和王晙讨伐并平定了叛乱。去世,谥为忠烈。王晙相貌堂堂,当时人称之为熊虎宰相。他仰慕节操和义行,有古人的风范。他对待下属的庄重态度始终如一,官吏百姓对他又怕又爱。当初,二张诬陷魏元忠,只有王晙上疏为其申辩。宋璟说:“魏公已经保全性命了,您还是再次触犯龙鳞,恐怕很危险啊。”王晙说:“魏公因为忠心而获罪,如果得以辨明冤枉,我即使死了也不后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闲说王建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秦陇州①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鼓动②六街③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注】①旧传鹦鹉的产地在陇州之陇山,陇州古属秦地,故又称秦陇州。②鼓动,唐时以街鼓为号令,晨时鼓动,则人可上街。③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代指整个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标题“闲说”,看似漫不经心,实际蕴含了诗人对长安城现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B.首联的“不成春”“也未神”两个否定能造成拗折不平之势,使起笔突兀、令人惊绝。C.颔联的“贵”和“贫”形成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鹦鹉昂贵、牡丹却低贱的一种怪象。D.尾联写出当早晨的街鼓响起、撤销宵禁之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纷纷骑马而出的景象。(2)有人评价这首诗“笔法曲折隐晦,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贵’和‘贫’形成对比”错误,唐代社会达官贵人崇尚喂养鹦鹉,一些名贵的鹦鹉价值连城,使得鹦鹉的产地秦陇州似乎也因之而“贵”,成了宝地;当时钟鸣鼎食的王侯之家,为耽玩牡丹,竟至于贫,略带夸张。这里的“贵”与“贫”所指不是同一事物,不构成对比。故选C。(2)首联写百重花瓣的桃花盛开,意味着春天已经降临大地,正是春意盎然之时,但诗人却笔锋一折,说“不成春”。次句承接首句,“鹤寿千年”自是神异之事,但却又说“也未神”。这样写笔法曲折,含义隐晦,表面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作者对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的讽刺;颈联上句写欣赏歌舞,下句写女子的装扮。诗人写歌舞的花样翻新,目的是批判富贵人家一掷千金、追欢买笑、猎奇逐新的不正常的心态和风气;作者写女子装扮日新月异,实际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奢侈和浮躁。因而,作者表面上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似褒实贬;尾联上句“六街骑马出”写六街人骑马而出狂欢不已,下句“总是学狂人”写人人均以狂为美。作者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作者对统治阶级逸乐成风的反常社会风气的鞭挞。答案:(1)C(2)①首联表面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了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刺;②颈联表面是作者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③尾联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诗人对这种反常的社会风气的鞭挞。(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宫人们梳理发髻的情景的句子是“绿云扰扰,梳晓鬟也”。(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的名句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重点字:暮)(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重点字:鬟)(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重点字: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暑假时,我和家人参观了广州的骑楼。骑楼最早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造的“廊房”,这种“廊房”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形式。这种半开放的建筑尽最大可能打造一个连贯的、少受外界影响的步行环境,核心思想就是实用——这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______。从骑楼中可以看出广州人敏于行的______精神,亦可以看出岭南先人______的胸襟。岭南文化,始终以一种开放但不忘初心的态度吸纳着四方优秀文化并为我所用。拥有这一种文化传统的地域,能够始终走在中国近代对外开放以及改革的前列,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广州的部分骑楼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反应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骑楼作为广州的特色建筑,如一首______的乐曲,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值得一代代的广州人传唱。(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不谋而合经世致用包罗万象历久弥新B.一拍即合济世经邦包罗万象亘古不变C.一拍即合经世致用海纳百川历久弥新D.不谋而合济世经邦海纳百川亘古不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广州的部分骑楼形拱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愉悦。B.广州的部分骑楼以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愉悦。C.广州的部分骑楼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渲染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D.广州的部分骑楼以拱形窗和强烈的垂直线条表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给人带来如音乐般美妙的审美。(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应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句子成分残缺,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应了解比喻的概念并结合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解答】(1)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达成一致。根据语境,外来文化已经传入广州,广州对这种文化是接纳的,不存在有无事先商量的情况,且对象不是指向见解与行动,所以“不谋而合”不恰当,应选“一拍即合”。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突出学问的实用性。济世经邦:拯救人世,治理国家,侧重于治理国家的能力。文本强调“敏于行”的实际行动,用“经世致用”更合适。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强调数量、种类的多。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强调包容。根据语境,强调广州人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为我所用,所以此处应是“海纳百川”。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强调不变。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强调越来越鲜活。根据语境“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所以“历久弥新”合适。故选C。(2)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10发配电课程设计
- 地板的密铺课件
- 2024年天津市宝坻一中高三12月考-地理试卷
- 【大学课件】管理研究方法
- 世界粮食日珍惜节约粮食主题144
- 力的探究教学模板
- 保险业务知识培训课件讲解
- 《施工组织举例》课件
- 《语文中国古代刑法》课件
- 吉林新型防火电缆施工方案
- 2025年电工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体育场馆照明方案》课件
- 中南大学攻防实验室方案
- 椎管内麻醉与治疗课件
- 银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心得体会范文
- 医院消防维保方案及实施细则
- 厨师培训食品安全和卫生培训考核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粽叶市场发展状况及竞争力研究研究报告
- DB15T 435-2020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
- 2023年冬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政治试题真题(含答案)
-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