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1页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2页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3页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4页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编写组

二〇二四年二月

1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

编写项目,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自然资办发〔2022〕

39号),由全国国土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93)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为制定。2022年9月,《技术要求》被列为2022年

度自然资源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

(二)协作单位

本标准主编单位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参编单位

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

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等单位

(三)制定背景

2015年03月11日,国务院颁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为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方案中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作为改革的措

施之一。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

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标准,

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工作推进上,选择市场化

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先行开展团体标准

试点工作。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进步。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是城市地质成果应用与表达的重要途径,是对

于城市地下地质结构的直观展现、计算与评价的必要手段。我国城市

1

地形多样,地质结构复杂;同时城市中各类生产建设活动涉及到了越

来越深、越广的地质体。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三维地质结构的展

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也对城市三维地质模型的精细构建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为规范指导开展全国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工作,实现

地下“透明化”管理,为城市地质条件的评价、各类地下资源的有序

规划开发、灾害的应对等提供基础支撑,特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城市

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规范城市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工作。

(四)起草过程

2022年6月至2024年2月,在广泛调研、资料搜集、会议研

讨、专家咨询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城市三维地质模型

建设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主要编制过程如下:

2022年6月,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

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2022年7月成立了技术要求编制工作起草小

组,组织技术要求编制组织工作。技术要求编制工作起草小组积

极组织筹备和征集技术要求起草单位。经过近一个月的征集、评

审和筛选,并最终确定了技术要求起草工作组的成员单位,成立

了技术要求起草工作组。技术要求起草工作组制定了技术要求编

制工作计划。

2022年8月,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南京组织召开了《城市三

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第一次编制研讨会。按照中国地质调

查局统一部署,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

2

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等相

关单位在南京召开“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要求编制研讨会”,

会议围绕城市地质模型的概念、主要构建过程和关键指标开展研

究讨论,会议共同制定了编写大纲,明确任务分工及各阶段进度

时间及主要节点。

2022年9月-11月,标准起草组开展广泛调研和标准讨论稿编

制。一是开展需求对接和工作调研9次,9月22-27日南京地质调

查中心调研组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进行调研;10月11日调研组赴

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进行调研;11月10-13日到江苏省

自然资源厅进行工作调研;11月12-13日到浙江省地质院、杭州

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调研。

2022年12月,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南京组织召开了《城市三

维建模技术要求》第二次编制研讨会。根据编制组工作要求,对

《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总体框架进行了确定,明确

了城市三维地质建模的概念、城市不同工作区的精度划分、总体

建模流程、建模的内容要求等关键内容。

2023年1-7月,编写组完成了各自承担的《城市三维地质模

型建设技术要求》内容编制。经主编单位汇总、归纳、加工整理

后形成《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讨论稿)》。

2023年8月,编写组召开《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

(讨论稿)》研讨会。会上,各参与编写成员就各自负责内容作

了汇报,会上对编写大纲、主要内容、常见错误进行了充分研

3

讨,如“术语和定义”一章,结合标准目的,补充了部分术语定

义,会议还明确了修改截止时间,要求各编制单位及时汇交修改

内容。

2023年10月,汇总形成《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

(初稿)》。

2023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编写组

内部讨论会,重点就技术指南结构框架、重点章节、引用文件等

关键内容进行深入研讨,会后根据会议讨论意见完善了《城市三

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初稿)》,参加人员包括葛伟亚、王

睿、郑红军、邢怀学、朱吉祥、高振记、李云峰、窦帆帆、华健

等。

2023年12月,技术要求初稿完成,征求部分省份地勘行业单

位、高校、地质建模相关企业的意见。主要以书面和网络的形

式,进行了第一次意见征询。征求意见的范围,主要包括长期从

事地质建模的高校、企业及从事过城市地质调查和建模工作的地

勘队伍等,收到了返回意见7份,归纳后共46条。针对这些建议

和意见,会后逐条进行了修改完善。

2024年1月,编写组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了浙江省地质院及

其他相关行业公司等单位,进一步总结讨论技术要求试行过程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修改完善。会上编写组对主要问题进行了

汇总,根据标准分工,要求会后各参编成员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

完善,形成《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技术要求(征求意见

4

稿)》。经编写组讨论,一致认为本标准,整体内容比较完整,

可以公开征求意见。

(五)起草人及分工

本《技术要求》编写组由长期从事三维地质建模的专家组成,

主要起草人为葛伟亚、王睿、郑红军、邢怀学、朱吉祥、高振

记、李云峰、窦帆帆、华健等。葛伟亚负责内容设计、统稿,并编

制前言、引言、第一章;王睿负责第四、六章及附录C;郑红军

负责第三章及附录A、B;邢怀学负责第五章;朱吉祥、高振记等

负责第七、八章;李云峰、窦帆帆、华健等负责文字内容修订及

清样校对工作。

二、标准编制的原则、主要内容及其依据

(一)编制原则

本次《技术要求》编写工作,吸纳了国内同行业专家组成编写组,

汇聚了全国不同地区的编写意见和建议,调研了我国现阶段三维地质

建模的实际需要和对精度、尺度的要求,调查了国内外RMS、SKUA-

GOCAD、Surpac、EVS、Micromine、Dmine、QuantyView、MapGIS、

深探、梦之岩等主流建模软件的数据结构、建模方法、建模流程、模

型应用等相关内容,并尽量与国家及其它专业的标准取得协调一致,

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编制的统一性、协调性、适应性、一致性等基本

要求,完成了《技术要求》的编写工作,使之更加科学、完善,更好

地适应、规范和指导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工作。

(1)从操作性角度出发,以实现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为城市

5

规划、勘察设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风险防治以及相关科

学研究等提供直观、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服务为目标,按实际工作需要

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技术方法与流程。

(2)继承原有相关标准中的优点,借鉴近年来各类专业领域三

维地质模型构建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方法,按照城市三维地质模型的特

定范围、需求与现状编制技术要求。

(3)突出重点、合理取舍。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对建模步骤、算

法等进行总结归纳以适应不同软件的工作逻辑。

(4)文本表达精准、言简意赅、方便实用、通俗易懂,便于工作

人员查阅使用。

(二)编制的主要内容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

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技术要求。在标准框架、结构和内容等方

面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

针对城市间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建模目的的差异、软件平台的局

限性及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当前城市三维地质模型的内容质量

参差不齐的问题,以“规范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的内容与精度,保

障模型建设质量”,本技术要求规定了不同精度尺度下建模的资料准

备要求、模型网格精度,为模型成果的精确性提供了保障;本技术要

求规定了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内容、成果输入的格式等相关要求,

为模型的服务性提供了保障;本技术要求所列的附件,对建模技术路

线、插值算法在不同场景下的选用供了参考。

6

本技术要求包括8章节和3附录,包括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

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5.数据准备、6.模型构建、7.质量检查、

8.成果模型的管理与维护、附录。其中:

前言:说明本技术要求起草规则、提出单位、归口单位、起草单

位和起草人等。

引言:说明本技术要求编制背景和意义。

1.范围

(1)适用范围适用于指导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工作,可作为城市

三维地质建模工作开展、质量监控、成果验收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2)涉及内容本文件只涉及在以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

模型,不涉及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和地质资料的获取。本文件规

定了城市三维地质建模的目的任务、工作流程、基本要求、数据准备、

地质模型构建、模型质量控制和建模成果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涉及资

料收集与整理、三维地质数据库建设、三维地质模型建设、三维地质

模型的应用、三维地质模型质量控制等内容和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在《技术要求》中引用而构成了《技术要求》的正式条文,且

在使用过程中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均在本章中列

出。

3.术语和定义

仅对《技术要求》中出现频次高的、易出现分歧的或城市三维地

质建模特有的术语和名称作了解释。分别是: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地

7

质空间数据、钻孔数据标准化、模型元素、地质结构模型、地质属性

模型、模型标准地层共7个术语。

4.总则明确了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

与基本要求

5.数据准备

本章明确了构建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所需数据的类型、格式、精度、

数据基准系统,以及数据的处理步骤与原则、数据的分级与筛选方法、

数据的提取与融合步骤、数据一致性检验与处理的内容以及数据库构

建的主要要求

6.模型构建

本章明确了模型构建的基本要求;地表模型、结构模型、属性模

型、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型构建要求,以及地质模型拼接、模型修改与

更新整饰的要求和模型可信度评价原则

7.质量检查

本章明确了几何检验、地层拟合精度检验、地质结构合理性检验、

属性模型质量检验的质量检查过程。

8.成果模型的管理与维护

本章明确了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成果交付的一般规定与交付要求。

附录A不同建模方法的精度影响因素

附录B主要插值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附录C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说明书编写提纲

8

(三)确定编制主要内容的依据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

少的条款。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18894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GB/T41447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

DZ/T0306城市地质调查规范

DZ/T0352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内容与数据库结构规范

三、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

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

在编制过程中对杭州市及钱塘新区、三江汇、滨江区等重点区域、

南京江北新区开展了三维地质建模验证。

1.杭州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全市基岩模型建模范围为杭州10区约8000平方公里。西部为低

山丘陵,东部出露少量残丘。工作区资料主要为1:50万杭州市地质

图、1:25万杭州市幅基岩地质图,全市DEM数据以及根据钻孔生成

9

的覆盖区基岩面等值线。地质图数据只有面有属性信息,点、线目前

无属性信息,需经过前期处理,获得属性数据。还需要对其进行系统

整理,分析地质条件及特征,添加线属性信息,分析点线面数据,确

定三维地质模型地质分层标准、属性描述标准,完成数据的标准化、

研究成果矢量化,确定各类地质参数、插值算法等。针对杭州十区8418

km2面积范围内按1个/km2分布密度及多要素筛选法筛选出来的811

个钻孔,开展层序地层连井对比,建立标准层构造结构格架。利用

21618个钻孔标准层数据,根据第四纪区域层组、工程地质层组、水

文地质层组逐级映射关系,使用RMS和SKUA-GOCAD地质统计学

建模软件方法构建了杭州十区全域和八区平原区第四纪区域层组、工

程地质层组、水文地质层组三维地质模型。

图1杭州市第四系结构模型

2.杭州市钱塘新区三维地质模型

建模范围为钱塘新区532平方千米,建模范围内收集到有分层的

钻孔1079个。以每平方千米16个(每250m一个)钻孔的密度进行

筛选,实际参与建模钻孔235个,建模深度:130m。采用EVS软件,

利用地层建模方式,创建真三维地质模型。利用凸包算法构建建模面,

使用自然临近点法进行插值计算,构建第四系沉积模型、工程地质模

型、含水层模型。第四纪模型按照第四纪时代以段为单位构建地层,

10

构建8层;工程地质模型根据杭州市工程地质分层标准,在合并、忽

略局部极少出现的地层后,实际构建工程地质层23层;含水层模型

按潜水含水层,I承压含水层(分上下两层)、II承压含水层(分上

下两层)以及相应隔水层、基岩构建,实际构建12层。

图2钱塘新区三维工程地质模型及剖面

3.南京江北新区三维地质模型

建模范围为南京江北新区220平方千米,共使用285个真实钻孔

(并根据地质资料以及理解补充了100个虚拟钻孔用以刻画基岩高

程和分布),根据工作区工程地质特点进行建模层序划分,采用DEM

数据控制模型地表。建模区域内共15各工程地质层。通过地层模型,

11

可清晰展示工作区由山地向冲积平原的地形过渡、基岩面起伏、第四

系沉积特征。

在地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将研究区的各项物理力学参数赋

予相应地层,进行空间插值形成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属性模型,以表达

地下三维空间内的任意位置相应的含水量、孔隙比、粘聚力、内摩擦

角、渗透系数、动探击数、标贯击数等参数。

图3南京江北新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与属性模型

(二)技术经济论证

1.技术可行性

1)本文件中采用的建模方法是国际成熟、国内城市地质建模常

用的方法,本文件编制期间在多个城市实验试点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12

2)本文件的研究内容、精度要求等均来自于科研生产单位长期

实践经验的积累,与相关规范中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是行之有效的。

3)本文件中的新技术、手段在国际上是通用的,经国外的大量

的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实践已证实是可行的,我国的许多城市及地区也

已采用了相关技术。

2.经济可行性

1)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可以直观的观察埋藏于地下城市地质体的

情况,为城市地下工程、基础工程等设计与规划提供依据,可以最大

限度的优化工程布置,合理减少工程和勘查资金浪费;可以对城市地

下水含水层进行刻画,对于城市地下水管理提供依据。

2)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是基于城市地质调查与城市建设工程勘察

中已获得的大量地质资料而开展的,主要由技术人员投入一定的时间

在计算机上将有关资料整合、处理即可,不需要重新实施实物工作量

和经费,投资少、效益高。

3.预期的经济效果

本文件实施后预期的经济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节约工程成本。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对于地下不良地质体与

优势持力层进行定位,可以对工程选址、设计进行修正,节约处理不

良地质体的工程成本,提高安全系数。

2)社会效益突出。城市地质条件是城市整体安全的重要影响因

素,本文件的实施将会为城市各类地质安全风险要素的判别与定位奠

定基础,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发挥作用。

13

四、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技术内容的对比情况,或者

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目前,国内和国外尚无专门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技术要求相关

标准。本次编制的《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