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积累:“AI创作的风”不妨缓些吹、拒让救护车被行拘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积累:“AI创作的风”不妨缓些吹、拒让救护车被行拘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积累:“AI创作的风”不妨缓些吹、拒让救护车被行拘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积累:“AI创作的风”不妨缓些吹、拒让救护车被行拘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积累:“AI创作的风”不妨缓些吹、拒让救护车被行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睡前聊聊你会去花钱买“自律”吗?成森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05日清晨,一条视频邀请准时弹出;5分钟没反应,催促电话便会袭来;摄像头需记录手部和学习工具,切出画面就会遭到质询……这样的场景,购买了付费监督服务的消费者不会陌生。利用文字、视频、打卡等方式,提醒、督促客户完成任务,类似服务受到不少“备考党”欢迎。可问题是,花钱买来的“自律”靠不靠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生活在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很多人不免有同感:对一件事保持专注变得愈加困难了。明明计划好认认真真读一本“大部头”,还没翻几页,一条消息提醒就勾走了注意力。解锁屏幕滑动几下,不知不觉竟已日过半晌。延迟满足比不过及时行乐,一边懊悔连连,一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了常态。有限的注意力被无穷的刺激拉扯,已然成为稀缺资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人延续了学生时代养成的依赖外力约束的习惯。没了课程表、上课铃,少了师长督促、同侪竞争,就容易“四顾茫然”。需要自主安排一切计划的宽松环境,反倒成了一种“困难”。与其孤立无助,不如“氪金”求援。正因此,不只是付费监督,从付费自习室到打卡APP,各类“自律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俨然成了门大生意。钱花了,效果如何?对不少人而言,真金白银的确能换来更高效的专注与满满的获得感。市场上较为完善的监督服务,往往附带一系列惩罚负反馈机制。当偷懒有了代价,再拖延的人也难免有几分顾及。更何况,从服务生效那刻起,实打实的经济成本就已经产生。即便无惧监督员的“威逼利诱”,恐怕也不愿与钱包作对。摸鱼划水时,想想不菲的价格,为了不让已经投入的花费变成沉没成本,就得咬咬牙,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显然,花钱买来的,并不是自律;依靠外在约束,能否形成自律也未可知。一方面,相关服务还良莠不齐,既没有统一的标准,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倘若遇到不负责任的监督员,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面临消费维权的糟心体验。另一方面,键对键的沟通难以替代面对面的交流,监督员未必能够掌控所有的真实情况。监督之下,也有人热衷于“表演式学习”,翻书哗哗作响,笔记精致华丽,头脑却空空如也,到头来购买到的,只是一分“我认为我努力过”的安慰。在哲学家康德看来,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正所谓“自律即自由”,能够真正实现自律的人,恰恰是能与欲望自洽相处的人。他们既不会因欲望而沉沦,也不会被外力所牵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多人渴望自律、追求自律,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坦然承认脆弱却不甘于脆弱,牢牢握住生活的桨舵,去实现真正的自由。不管怎么说,任何迈向自律的脚步,都值得鼓励。在自律与他律的共同作用下,相信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正是:修炼自律,寻求自洽,积极自为,收获自由。奶茶店卖小零食,算不算“不务正业”?周珊珊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06日一些知名奶茶品牌,正在因为小零食出圈:在电商平台上,某奶茶品牌的锅巴1个月内有超过1万人次付款,另一奶茶品牌的面包丁甚至吸引了超过40万人次付款……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现象。2.5元一包的薯条、1元一包的瓜子……奶茶店悄悄卖起小零食,看似价格只是奶茶的零头,但销量不可小觑。据统计,一款热销的奶茶店小零食,在电商渠道近一年的销售额已超1亿元,年销售额翻了12倍。随手翻开相关商品评论区,消费者晒出购物“战果”,大包小包铺满整个画面。这样的购买,还在通过社交网络不断传播、发酵。一开始是朋友间口口相传的“这个好吃”“那个你快去尝尝”,逐渐也出现了“xx比奶茶还值得买的小零食测评”“xx奶茶店必尝零食推荐”等话题和热帖,热度继续攀升。奶茶店里的小零食,为啥让人“炫到停不下来”?不难发现,奶茶和小零食的消费群体具备高度重合性。小零食定价不高、品种不少、口感还不错,没啥消费门槛,喝奶茶时配着吃,闲暇时解解馋,让愿意“花小钱买快乐”的消费者“激情下单”。而且,“实用”功能很直观——到店逛逛,排队等奶茶时先吃点小零食;线上点单,差几块钱配送就可以“随手”带几件凑单。就这样,奶茶店里的小零食,正以不知不觉的方式潜入我们的“账单”。奶茶店涉足零食圈,有需求就有供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零售客单价,甚至可以提高进店率。当前,随着新式茶饮赛道新品牌迭出,行业竞争更激烈了,极致性价比一再压缩了现有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开辟小零食副业,就能有效拉高客单价、提升店铺毛利率——奶茶一人一杯就够了,小零食可以多买几包。而随着这一副业逐渐扩大,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线上圈粉还可以带动线下客流量,比起一杯现制奶茶,小零食因其保质期更久、小包装便于携带的特性,甚至成为一个地方的打卡特色和伴手礼。其实,通过拓展业务边界来增加收入来源的手法并不新奇。近几年此起彼伏的营销热点也是类似的道理。从与奶茶息息相关的茶包、原材料,到各类文创、一波接一波的IP联名,最后蔓延到小零食……它们某种意义上都是被赋予情绪价值的社交货币,成为奶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新的互动桥梁,带来了消费新热潮。从更深层角度而言,这些品牌是在通过不断延长销售链条,满足顾客更多样化的需求,打造有喝、有吃、有玩的更全面的消费场景。与此同时,还在口味、包装等方面下功夫,力图植入更多品牌元素、品牌文化,增强用户黏性。一面是火了一个单品就不断有“平替”袭来,一面是不断走红的折扣零食店竞争,小零食能否真正成为茶饮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还有待观察。但横向拓展品类的跨界之举,无疑再次打开了一个行业的发展可能性。进入存量竞争后,品牌也需要主动寻求新的市场机遇。主战场打得如火如荼,就得开辟新赛道。据相关报告数据,2023年中国零食市场规模达到了11654亿元,正式进入万亿级时代。零食市场的庞大,似乎为奶茶店小零食的火爆提供了一个更为宏阔的背景板。当消费新趋势不断形塑产业发展,一再讲述着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没有产品永远是爆品,但市场中永远不缺爆品。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升级产品和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这正是:坚果辣条面包丁,奶茶添头成爆品。副业卷出新风景,创新不息永流行。如何打开《再见爱人》?风凌度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09日这段时间,一档名为《再见爱人》的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自开播以来就话题不断。争议的焦点,是“里面的人想出来”的婚姻围城,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再加上场内外主角们的娱乐花边,乃至家庭伦理、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问题的持续发酵,讨论的边界甚至蔓延到了社会公共场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和前几季节目相比,这一季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新意”,依然是“真人”与“秀”的路数:三对“婚姻存在危机”的嘉宾,互相倾诉、彼此画像、结伴旅行,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婚姻的过去与现状,最后给自己、给对方也给观众一个关于未来的交代:好聚好散,或是破镜重圆。那么,为什么这一季“流量泼天”?归根结底是节目中个别言行“夸张”、桥段“炸裂”、故事“离奇”,在带给观众所谓“理性的思考”外,多了些“情绪的波动”。客观而言,“戏剧的核心要素在于戏剧冲突”。一定程度的故事冲突和审美分野,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应的“座席”,更有代入感。只不过,“相爱的美好”还没来得及体会,就被“龇牙咧嘴”“痛不欲生”带偏了节奏、转移了视线的,恐怕不在少数。“这难道是真的吗?”看到节目中的一些极端片段,有观众自然而然萌生疑问。的确,当进退维谷的婚姻现状掺杂进性格不合、性别对立的因素,当讨论情感“隐秘的真相”让位于窥探生活隐私的细节,当理解问题的不同视角演变成肆意评判、指责的网络暴力……或许,我们不该武断地排除“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只不过反观日常,一旦声音不再理性、观点不再平和,任由冲突放大、矛盾激化,于人、于己、于事都无补。“有人看乐子,有人照镜子。”经过这么多年互联网舆论场的浸染,很多网友已经对所谓热点形成了相当的免疫力、辨识力,知道被刻意裁剪的生活代表不了全貌。就此而言,与其讨论综艺是不是剧本、人设有没有崩塌,剖析“事情”背后的“舆情”或许更具意义,也更有价值。从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爱与被爱的人之常情,观察不同人在婚姻与现实里的纠结与挣扎,了解个体意识、家庭观念和社会共识的张力与粘合力,体会情感表达、情绪沟通和精神支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重要的是,接纳不完美与高期待同时存在、时刻发生的事实。洞察、思考与启示,而不是琐碎、争执与宣泄,或许才是节目最大的意义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婚姻场里或许还讲“感情”,生意经里可不讲“交情”。正片、沉浸版、抢先版、加更版、悄悄话……讨论热火朝天,相关的市场也热气腾腾。有观众表示,“八百年不看综艺的我,为了节目充了会员”。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只给别人的离合付费,而不给自己的聚散付出,恐怕多少有些南辕北辙。流量固然是红利,但也很“锐利”。节目组声称“真实地展现亲密关系的不同样本,理性探讨正确的婚恋观”,同时提倡“以多元视角讨论亲密关系”。是在夯实情感还是解构婚姻?是在凝聚共识还是割裂群体?或许不该过分解读,但置身芜杂喧嚣的网络世界,当鸡毛蒜皮的议题频频抢占眼球,我们尤需多几分警醒理性,避免丧失对注意力和判断力的主导权。这正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点点滴滴,长长久久。怀念“人人”,是告别还是停留?成森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10日最近,人人网又一次“暂停”了服务。12月2日晚,人人网团队发布公告称网站正在升级,未来将提供更加安全、稳定、丰富的社交体验,但并未给出具体恢复时间。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掀起一波怀念潮。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件事。“发迹”于校园社交的人人网,对80、90后网民而言,称得上互联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笔。最鼎盛时,人人网拥有超过1.7亿用户。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那些年,依托同学关系网,将线下社交圈向线上拓展延伸,是许多人“触网”的第一步。无论是记录日常、分享喜怒哀乐,还是结交新友、寻觅惊喜邂逅,亦或是沉迷“偷菜”、消遣打发时光,人人网陪伴一代网民走过了青葱岁月。走红容易长红难。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垂直细分的移动社交平台来势汹汹:熟人联络有更快捷的即时通讯软件,工作往来有更专业的职场社交应用,兴趣交友有更智能的内容分发平台……人人网的光环逐渐黯淡。再看用户端,厌倦了线上线下高度统一的社交,人们愈加重视“观众隔离”,曾赖以立身的实名制熟人社交模式,也随着时代发展成为了人人网的桎梏。时代潮流浩浩汤汤,新旧交替稀松平常。但人人网的沉浮搅动着许多人的心底事:有人叹息青春易逝,曾热衷于晒自拍的小伙儿已经成了“油腻大叔”;有人感慨世事易变,曾在网站上相逢相识相知的那个Ta早已相忘江湖;有人惋惜回忆易碎,希望那些不堪回首却不愿抛弃的“中二黑历史”不要随网站关停而渐渐模糊……去年,“人人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登录”也曾引起关注,不少人不无兴奋地感慨“青春又回来了”,只不过,人人不再是以前那个人人,我们也不再是从前的我们。又何止人人网。华语网络文学鼻祖网站“榕树下”关闭,风花雪月徒留一缕尘烟;老牌军事论坛“铁血社区”停运,一腔热血难抵岁月摩挲;曾是互联网话题制造中心的“天涯社区”停摆,天涯过客终究散落天涯……一个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站画上休止符,如同一颗颗时光胶囊渐渐隐入岁月长河。我们为何念念不忘?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这样一个观点——媒介是人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一些媒介纵然已经消逝,但它们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每个个体乃至社会和时代的历史。在成长于“Web2.0”时代的人们心中,那些消逝的网站并非一串串冰冷的数据。它们拥有自己的“生命”,是成长陪伴者、青春的见证者,承载着你我生命中一段有血有肉的时光。当我们怀念人人网时,我们所怀念的是轻点鼠标间吉光片羽般的“小确幸”,亦是链接之下,青春朝气的自己、热气腾腾的时光。当人们最后一次为它们集中停留驻足,也是对过往岁月的一次深情回望、郑重挥别。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当金庸带着他的武侠梦归去,当琼瑶带着她的言情文“翩然”转身,当一个接一个熟悉的名字、脸庞、声音离我们远去,又如何能不感慨、不神伤?在时间的洪流中,没有谁能永远停驻,我们总在告别,又一次次开启新程。回过头,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走好当下的、通往未来的路。这正是:忽回首,恍如梦。再奋楫,缚长风。付费自习室里都是些什么人?梁泽谕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11日走出象牙塔,还有人上自习?大有人在,考研考博者有之,考公考编者有之,还有的单纯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看看书。不过,去哪寻一方净土?和同学好友交流,发现不少人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家里小床安逸、猫咪缠人、家人贴心,“诱惑”不少;公立图书馆的座位并不好抢,还有营业时间限制,“付费自习室”应运而生。那么,付费去自习,到底值不值?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件事。有在大型商圈闹中取静的,有在街头巷尾低调经营的,留心观察,从许多大城市到一些小县城,都有了付费自习室的身影,成为一道道独特景观。在这里,护眼台灯、人体工学椅、插座、WiFi、热水、储存柜等是标配,休息区里,有的还配备打印机、冰箱、微波炉等学习、生活用品,很多包月以上用户还享受占座等服务。从键盘区到静音区,从讨论区到小包厢,付费自习室在专门化、分区化学习环境打造方面可圈可点。作为共享经济新业态,付费自习室的受众大体分为几类:刷题备考的学生,渴望上岸的社会人,闭关修炼的考证族,学习充电的职场人士……特别是,庞大的备考人群,直接推高了对付费自习室的需求。与公立图书馆、书店等场所相比,付费自习室没有阅读资源优势,但更加突出“自习”属性。这体现在“硬环境”,也体现在“软气候”——付费自习室天然地成为了“学习搭子”的聚集地:大家怀着各自的小目标,聚集到同一片屋檐下,埋头苦读的,奋笔疾书的,彼此之间可能交流不多,但互为镜像。相互陪伴、督促、激励,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默契的平衡,在这片空间形成独特的磁场。可以说,付费上自习,很多人看重的是那方静谧的天地,更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沉浸感。受用者大抵不会反对“孟母三迁”的教育主张。当然,“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持这样想法的也不少。历史上,曾国藩给弟弟的家书中就写到:“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人与人学习理念、习惯的差异,可能大相径庭,未必需要分个高下。“花了钱,不学会有负罪感”,有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走进了付费自习室。这与“买小号衣服激励自己减肥”“办张健身年卡督促自己多运动”如出一辙,无非是寄希望于化成本为动力、花点钱买自律。不过,付了费,就一定能定下心吗?恐怕也过于理想。有的人进屋前踌躇满志,坐到座位上,看旁人没在学习,自己也就心安理得摸起了鱼;远离老师家人、同学朋友,玩手机、刷视频也更加“心无旁骛”……现实中,不乏类似的“表演式学习者”。归根结底,付费自习室值不值,各人心中有杆秤;效果怎么样,更是因人而异。跳出来看,无论是应对五花八门的考试,还是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提升自我,抑或是践行学无止境的箴言,最终表现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热情和愈加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图书馆,到24小时营业的城市书店,近年来,许多城市在打造“书香城市”方面绵绵用力,不断拓展全民学习的空间。顺应社会期待,更好呵护人们的学习热情,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否能在功能分区、管理模式上做更多探索尝试?如何想办法打造更多普惠可及、抬脚能到的公共学习空间?这些,是付费自习室走红衍生的公共议题,长远来看,或将影响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这正是:学习无止境,忆昨夜三更灯火明。书内有乾坤,恰今朝五更又闻鸡。02、浙宣精选别让孩子们被“梗”住之江轩浙江宣传2024年12月08日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亚文化对社会群体的渗透呈现出日益显著的低龄化趋势。比如,越来越多青少年经常把“YYDS”“你个老6”挂在嘴上,还有“尊嘟假嘟”“我嘞个giao”“xswl”“2333”等。或许你还不知道这些词的意思,但它们却是孩子们的日常用语,甚至“走进”校园,被带到课堂上、写入试卷里。那么,为何孩子们会不分场合、不合时宜地玩“梗”?家长和老师到底该不该阻拦?成长中的“幼苗”又该如何避免被网络黑话“入侵”?一孩子们满嘴跑“梗”,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来看,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广泛普及,青少年作为“网生一代”,打小便沉浸于网络空间之中。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日渐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日用而不觉”。其中,一些无实质意义甚至粗鄙恶俗的烂梗,借助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渠道快速传播、大面积扩散。此外,还可以归结于以下内因:比如,旺盛的好奇欲。相较于严肃的教科书式语言表达,鲜活、有趣的网络用语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关注。现下流行的网络烂梗,通过拼音和汉字“混搭”、字义曲解、恶搞等新奇的表达方式,让许多孩子沉迷其中、“照单全收”。沉浸在网络语言体系中的孩子,甚至觉得可以用说这些词来展现自我个性。比如,高度的模仿力。孩子们心理发育尚不完备,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他们在强烈求知欲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展现出超强的模仿力,对新鲜词汇学得快、用得顺。比如,“我真的栓Q”“芭比Q了”“绝了”“炸裂”等词汇,在小学生之间口口相传,让老师忍俊不禁又感到无可奈何。有人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语言”,不少圈子也有属于自己的“行话”。前者如80、90后所说的“菜鸟”“神马都是浮云”“鸭梨山大”;后者如打工人再熟悉不过的“对齐颗粒度”“打通链路”“形成闭环”等,满满是时代的印记。而当下,网络热梗凭借其新潮特性、高渗透性,逐渐从线上网络世界延伸至线下现实生活,甚至成为青少年群体内部的“社交密码”。一些孩子因害怕被“黑话”群体所孤立,便更沉迷于搜寻和使用网络烂梗,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二满嘴网梗甚至烂梗的孩子们,让一些家长和老师忧心忡忡。家长们表示“一头雾水”“理解不了”,老师们表示“血压升高”“十分心累”。当然,也有人认为童言无忌,孩子们只是图个新鲜而已。但事实上,网络热梗的过度流行,很可能悄无声息地侵害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值得引起重视。破坏语言生态,加剧“文字失语”现象。孩子们频繁地使用网络烂梗,不仅给维护语言规范带来了挑战,还会弱化孩子本身的语言能力。想要表达无语、厌烦,不会写“无可奈何”“不胜其烦”,而是用“我真的栓Q”;感到恐惧、不安时,不知道“心惊胆战”“忐忑不安”,而要来一句“慌得一批”。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如今的一句“YYDS”,不知不觉间,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趋于单一、匮乏。构筑交流屏障,弱化深度思考能力。孩子们的“语言江湖”,家长听不懂、老师看不懂,久而久之,代际之间难以沟通。表达被“梗”住的更深一层,是思维能力被“梗”住,可能导致孩子们逐渐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凡事习惯性地寻找网梗来表达,久而久之,令人难以主动进行深入思考,而是仅仅盲目且机械地重复着一些常用语,甚至说着有些词不达意的话。造成认知误导,伤害文化内在价值。黑话烂梗在表达方式上扭曲了传统的语音、字形和语义,其中一些表述滥用隐晦不明的表达手法,甚至暗含低级趣味,许多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为了新鲜感而习惯性模仿运用。若放任此现象暗中滋生蔓延,将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塑造。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往小里说,日常用语,映射着一个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往大处说,言说之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传统。烂梗的过度使用,不仅会误导孩子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与理解,还会损害我们的文化及其内在价值。试想,时间一久,当孩子们听到“国粹”“绿茶”的时候,联想到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国的名茶吗?三面对汹涌的网梗浪潮,如果放任不管,网络表达与规范语言之间的界限可能会越来越模糊。对此,我们无须过度惊慌、过分敏感,但为了呵护那些价值观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的“幼苗”,还是应当多一份谨慎小心和警觉留意。如何让孩子在高度数字化的社会中“有话好好说”,笔者有三点看法。让网络热词“优胜劣汰”。语言犹如一股涌动的清泉,充满了勃勃生机,在不断的流淌中经历着“新陈代谢”。比如,“点赞”“粉丝”“硬核”“逆行者”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就升级成为正式的汉语词汇,有的甚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而一些风靡一时的流行语也可能“雨打风吹去”,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因此,对于语言语义,要始终把好“审核关”,守牢“边界感”,比如,可以多开展“解构网梗”班会课,老师以教育者、学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对比网络热词与口语、书面语,通过对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语言的差异性,提升辨别能力,增强抵制黑话烂梗的抵御能力。用陪伴破解“文字失语”。陪伴是最好的爱,以身作则是最有用的教育,这一直是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共识。不妨尝试为自己安装一个“语言净化器”,时刻警醒自己要在孩子面前使用规范、文明的语言,从而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康、纯净的语言环境。比如,拿出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一起沉浸式阅读名著、玩成语接龙;或者陪孩子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等,让孩子学会深度思考、感受语言文化之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汉语的“固本培元”。加强引导的目的并非在于限制网络语言的表达,更不是阻碍网络文化的丰富多样与繁荣发展,而是要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此前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滥用谐音指代词、编造黑话烂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等现象。治愈孩子们的“失语症”是政府之责,也是社会、家校之责。对学校来说,注重提升母语教育质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价值观,是责无旁贷的。而全社会也需要协同发力,通过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正面引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等,为孩子们营造“好好说话”的良好氛围。中国的语言、文字,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结构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它们如同星空中颗颗璀璨明星,散发着奇妙的东方智慧,夯筑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享受网络文化趣味性之余,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以高雅的语言为帆、以深厚的文化为基,在阳光照耀的数字世界中茁壮成长。巴黎圣母院“重生”的启示之江轩浙江宣传2024年12月09日当地时间12月8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对外开放。大火后的“重生”,让人们既振奋又欣喜。社交平台热搜话题下,不少人留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浴火重生令人感慨”。回到5年前,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正在做局部维修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标志性的尖塔在火焰中倒塌,教堂的屋顶几乎被大火摧毁,巴黎街头人们相拥而泣,世界为之震惊悲痛。法国总统马克龙曾作出承诺,在5年内完成重建工作。“一砖一石,日复一日,一世纪接一世纪,爱从未消逝。”而今,这座800多岁的大教堂再次敞开胸怀,继续记录和见证历史。巴黎圣母院的“重生”带来了哪些启示?一据报道,从2019年到2024年,2000多名工匠和专家参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历时5年,耗资近7亿欧元(约53.5亿元人民币)。而仅仅清理烧焦的木料和其他残骸,以及加固拱顶和扶壁,就用时超过两年,其间还经历了全球新冠疫情,以及天气、铅污染等问题。修复之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那么,为什么要花费如此之大的代价去修复巴黎圣母院呢?为了延续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忆,穿越时空,见证着人类的过往与未来,承载着文明的基因和血脉。巴黎圣母院自12世纪奠基以来,犹如一位不曾开口说话的老者,在法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几乎都不曾缺席,比如注视着年轻的亨利六世的加冕仪式,见证了拿破仑称帝的典礼,也记录下了二战后巴黎解放的欢呼……正如有人所说:“每一块过火的木板,都意味着法国乃至欧洲的一段历史被抹掉。”唯有修复,方能不负历史。为了传承艺术和文明。文化遗产集建筑、绘画、雕塑等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美学表现和艺术价值。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于1345年完工,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耸的钟楼、巨大的玫瑰窗、栩栩如生的雕塑等都让人叹为观止。巴黎圣母院还是法国文艺界的灵感来源,文学、绘画、音乐各类作品共同讲述了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延展了巴黎圣母院的内涵。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就将其作为无声的主角。“复刻”虽然不能完全还原,但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巴黎圣母院仍能为后世保留下珍贵的艺术痕迹。为了寄托共同的情感。文化遗产是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和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与每个时代人们的悲喜互为呼应、相互交织。犹记得火灾当天,法国总统马克龙说:“重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民的期待,因为她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学和我们的想象力。”火灾让这个记录着法国人深厚感情的殿堂变得几乎面目全非,那一夜,不管是在巴黎街头,还是在世界各地电视机前和网上的人们,不管有没有去过巴黎圣母院,心情都是沉痛的。许多人在社交平台讲述自己与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唤醒沉睡中的记忆和情感。从巴黎圣母院的毁坏与修复来看,人类在面临灾难时,只要拥有足够的决心和智慧,许多时候能创造奇迹。修复固然可喜,但也更警醒我们,保持敬畏之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二巴黎圣母院的“悲剧”与“重生”,既敲响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警钟,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为先”四个字的分量。它再一次告诉世人,文化遗产是无比珍贵却又十分脆弱的“人类记忆”,面临着许许多多潜在的危险与灾难。比如,天灾突袭,毁于一旦。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一旦遭遇严重侵袭,很可能就成了永远的遗憾。而这样令人痛心的事件不时发生着,像尼泊尔境内曾发生里氏8.1级地震,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中90%的古老广场建筑、宗教庙宇坍塌;前几年的一场洪灾中,有着800余年历史的江西婺源“彩虹桥”的部分桥面被冲毁,部分构件被冲走……天灾无情,文化遗产之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比如,人为干扰,加剧损毁。相比于意外来临的天灾,本不该发生的人祸更令人忧心。比如,曾有地方未按规定征求文物行政部门意见,将古遗址划入采矿范围,导致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还有一些文化遗产则毁于个别人的无知无畏。曾有媒体报道,一名美国青年偷溜进展厅悄悄掰下了一个兵马俑的大拇指并带走,使得保存了数千年的兵马俑被损坏;在猎奇博流量的心理驱动下,一些人还会“铤而走险”,比如有的打卡博主无视景区规定,翻越护栏、攀爬雕塑、触摸石刻、随意拍摄,对文物造成物理性破坏。比如,长期失护,埋下隐患。很多文化遗产具有不可移动、不可再生、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等特点,在日晒雨淋、风吹沙打、虫害霉变、老化损坏下,难免“行走在消逝中”。如果得不到长期、科学且有效的保护,任何意料之外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像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背后的原因就有资金不足、维护乏力导致内部设施不符合要求;而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的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2000万件馆藏中仅救出10%,失火原因也被认定为出自内部设施。不可否认,很多意外的灾难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作为全人类的瑰宝,文化遗产需要更加细致、科学的保护。“浙江宣传”就曾在《灾害面前,文物古迹不能“亡羊补牢”》中对此有所阐述。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很多地方除了“抢救性保护”,也越来越关注探索“预防性保护”措施。三巴黎圣母院再度面向公众打开了大门,但这场大火的“余烬”,也许要等到2029年至2030年修复工程完全竣工时才算是彻底“灭火”。巴黎圣母院的“重生”提醒我们,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道长期的命题,既需要更为完善和可实践的保护举措,也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数字化是“nextlevel”。科幻小说《三体》中有一个情节,当地球面临灭亡时,人类文明如何保存?其中就提到了数字化手段。如今,数字化手段已普遍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之中。比如,基于2015年一位艺术史学者利用激光扫描等技术建立的一份详尽数字档案,巴黎圣母院修复团队构建出了3D动态BIM模型,几乎还原了每一处细节。而不久前登陆杭州“M511光影汇”的“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展,也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更多人在领略巴黎圣母院文化魅力的同时,沉浸式了解了其保护与修复过程。但再完美的修复,终究还是会有遗憾。因此,数字化技术还应当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比如用传感器网络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用算法为管理人员提供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信息。科技手段的加入,将助力文化遗产保护进入“nextlevel”,让保护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国际协作是“美美与共”。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各国的协作正越来越紧密。在巴黎圣母院的修复过程中,就有陕西秦陵博物院专家的参与,中法双方联合开展巴黎圣母院与秦始皇帝陵木质遗存和土遗址保护研究。文化遗产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有些是需要各个国家共同面对的,比如如何减少气候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有些是不同国家间可以互通有无的,比如中国的木质建筑较多,而国外石质建筑保护经验丰富,通过畅通的交流协作渠道,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考古、修复等方面可形成合力。近年来,中国许多文保专家广泛参与到了海外文物的修复工作中,比如尼泊尔九层神庙建筑群的修复、吴哥古迹核心部分王宫遗址的修复,等等。保护好永远是第一位的。法国有着丰富的文物保护经验,也建立了《文化遗产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遗憾的是,巴黎圣母院还是遭遇了劫难。“江山留胜迹”,何以“永登临”?如何真正确立“保护第一”的理念,除了制度之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将风险防范机制真正落到实处,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隐患。巴黎圣母院修复后,为了防范火灾就专门配备了独特的消防系统,一旦发现火情,能立即阻止火势蔓延。文物是珍贵的,但也是脆弱的。中国大地上,有8155个传统村落、6.72万处历史建筑,如何在保护中增强前瞻性、主动性,在传承中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殷鉴不远,闻者足戒。03、警示效应私家车阻挡救护车,车主被拘警示意义十足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12月10日近日,有网民发视频称,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一小区内,因私家车司机不给救护车让路,导致老人送医看病被延误,最终离世。12月9日,南都记者从大厂回族自治县公安局获悉,6日7时许,某小区内部道路发生救护车遇居民车辆对向行驶短暂受阻情况,目前公安机关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对违法车主作出行政拘留处理。私家车堵住了救护车,导致患者送医被延误,车主因此被拘留,这样的处罚并不常见,偏离了多数人的一贯认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要不要为救护车让路主要取决于个人觉悟,及时让路说明个人素质高,不让路则要遭受谴责,仅此而已。至于不让路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尽管很多人都懂,但未必重视,原因无他,过去警方很少“动真格”。这一次廊坊警方动了真格,因为罕见,所以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外界一致点赞,认为这样的做法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希望这个案例能造成警示效应——所有车主都应该认识到,为救护车让路就是在为生命让路,不让路就可能受到类似的处罚。应该说,有了这样一个案例,这种共识之强烈可谓前所未有。廊坊警方的处罚决定有着相应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视频显示,涉事白色私家车与救护车对向而行,私家车向前开,救护车往后退。按理说,在那种场景下,应该是私家车为救护车让路,而非反过来。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双方有无交涉,外界不得而知。理想的结果应该是,无论私家车让路有多么麻烦,都应该优先让救护车通行。患者最终离世,显然后果很严重,可以说属于“情节严重”的情形。一次不合理的会车,车主受到治安处罚,不仅如此,可能还会被一些网友视为“杀人凶手”。可能车主会感到委屈,毕竟,患者当时的情况到底如何,假如没有耽误那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是否足以挽回生命,都不得而知。但也要知道,医疗救援从来都是这样,医务人员全力以赴,路人竭尽所能提供救人通道,争分夺秒创造奇迹,这是大家的分内之事。记得有段时间,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段某个国家私家车为救护车让路的视频,所有车辆都最大限度为救护车腾出空间,画面让人震撼,大家自然而然赞叹车主素质高。其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暖人一幕,除了个人素质的因素外,法律所施加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不让路就会遭遇惩罚,而且几乎没有例外。一旦有了这种预期,大家就会自觉遵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相应的觉悟。此案例提示人们该有的行为规范,对所有车主都是一种警示。各地的公安部门也应该有所启发,可能类似的情况并不完全满足拘留处罚的条件,但给予警告或罚款,应该具备可行性。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资源,人们的行为才会理性,文明才会落地生根。“拒让救护车被行拘”是一堂普法警示课2024年12月12日北京青年报

杨维立

这几天,“私家车挡救护车致老人看病延误”相关新闻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网友关注。近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某小区内,因私家车司机不给救护车让路,导致老人送医被延误并遗憾离世。当地警方第一时间介入调查,依法对私家车主作出了行政拘留处理。

急救就是和时间赛跑,就是为生命接力。上述事件中,从现场视频可见,两车相向行驶,救护车在后退,私家车在前行,而私家车后方及其左右都有腾挪空间。私家车主为何不给救护车让路?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导致老人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这些有待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但从目前的情况已可以看出,涉事车主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令人不齿。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对照来看,上述涉事车主被行拘,可谓罚当其责、咎由自取。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这意味着,给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让行,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法律不容许任何人肆意妄为。

然而在现实中,少数人总能找出若干借口,拒不给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让行,到头来害人害己。这样的案例并非个别。如今年10月7日,在广东阳江高速路段,一辆救护车载病重婴儿赴医院就医,应急车道被一辆白色轿车一直占用,救护车不断鸣笛也无济于事。事后,涉事车主受到行政处罚。

公安部曾发布“破坏交通规则的十大不文明驾驶行为”,“未按规定让行”居首位。按规定给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让行,不仅关乎公德,更关乎他人生命健康安全、公共安全。此次警方对“私家车挡救护车致老人看病延误”涉事车主依法处罚,是对依法治理“拒让”现象重要性的又一次重申。

防范和遏制不给救护车让道现象,须在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上下功夫,用足够高的违法成本来震慑此类违法行为。对此,除公安、消防等部门要严格执法,还应鼓励公众以“随手拍”等方式参与到治理中来,形成强大合力,让任性者无处藏身。

惩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防范和遏制不给救护车让道现象,还需公安、消防等部门广泛开展文明交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企业“五进”活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普法宣传,引导公众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拒让”等陋习说“不”。

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此次警方对“私家车挡救护车致老人看病延误”涉事车主依法处罚,不失为一堂生动的普法警示课。它警示人们:“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像上述涉事车主那样任性胡来,或许能占到一时便宜,但终究要吃大亏、跌跟头。我们每个人都要涵养对法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时时处处严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自觉当好精神文明的践行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04、用心与否“清洁袋文学”的温暖、浪漫与心酸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12月11日

韩浩月近日,有网友在飞机杂志中发现乘客三年前写在清洁袋上的情书,字里行间满是深情和遗憾,这事上热搜后,媒体注意到,很多人在乘坐高铁、飞机时,都曾发现写在清洁袋上的信件或留言,于是,“清洁袋文学”火起来了。一封留有收信人姓名的情书,不知是书写者不慎遗忘于飞机上,还是明知无所寄而刻意让它留在空中,总之,这封信给人带来一种直观的、极具情感冲击力的阅读体验,它甚至超越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也超越了个体私密表达的范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真挚与清新,它虽然是一封读完易让人感到“碎掉了”的信,但亦让人感到某种“完整”——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类似的情感活动在每时每刻产生着。“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诸多“野生文学”的出现,都在借由一个新鲜的文体来表达一种民间的浓烈情感,“清洁袋文学”亦是如此,一个被放置于不起眼角落的小袋子,因为落笔了如此饱满的文字,而显得有些耀眼,它让那些默默写下它的没有名字的人,在未来的某刻被看见,它在注视与传播的过程中走进了公共领域,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发达且不断变幻的数字多媒体时代,一张不大的纸片,仍然可以因承载了表达而如此厚重、沉甸甸。因为有着“隐匿”的特征,“清洁袋文学”的书写者在他们所拥有的狭小座位空间里,反而得到了自由与释放,所以他们敢于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心声、希望、梦想,也敢于倾诉自己的失落、伤感、忧郁。剥离掉“清洁袋文学”的浪漫表层,则会发现它也藏有一种令人心酸的内里——当压抑的情绪找不到释放的出口,“清洁袋文学”便成了夹缝中盛开的花朵。保守、含蓄、克制,国人的情感表达,在公开领域和公共场合一贯如此,新世代的不断更迭在冲击着传统的情感表达模式,但整体上国人仍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里“讷于言”,在亲密关系中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清洁袋文学”的出现,使人看到某块板结的情感土壤松动后的一面,它使人无比确信,心头柔软的、带有交流渴望的、想看见别人亦想被别人看见的人,纵然会面临一些错过与遗憾,但还是有一种可以被称之为“财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