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6改体创制-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6改体创制-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6改体创制-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6改体创制-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6改体创制-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分达标6一、单选题1.(2024·江苏南通)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告诫国人,中国并非“东洋之冠”,警告“倘中邦人不自疼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呼吁学习并效法英美“扩充其制,精致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由此可见,洪仁玕(C)A.预见到天京变乱不行避开B.主见与外国建立同等外交C.构划近代化社会治理蓝图D.其经济政策落后于洋务派【解析】依据材料可得出,洪仁玕强调中国人不要看低自己,要学习西方,独立自强,为中国构划近代化的社会治理蓝图,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天京变乱的信息,解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他想要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并没有体现与列强“同等”相处,解除B项;据所学可知,他提出的经济政策并不比洋务派落后,解除D项。故选C项。2.(2024·贵州毕节)清朝有禁止士人结社的规定,但维新派在维新运动时期组织的团体多达30余个。清末十余年,政治性结社活动进一步发展,立宪团体、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它们或以改良现存政治、参与政权为目标,或者干脆申言夺取政权。这反映出(B)A.新式学问分子的民族意识觉醒B.清廷的社会治理实力趋于弱化C.维新变法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D.推翻封建统治的时机日渐成熟【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政府严令禁止结社,但是清末仍出现大量的结社活动,说明清政府的社会治理实力渐渐弱化,B项正确;清末结社活动,不能都体现其民族意识,解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并没有发动广阔的群众,解除C项;有的结社活动,不针对推翻封建统治,解除D项。故选B项。3.(2024·湖南益阳)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等趋新学问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社会、文明等新内涵。梁启超等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B)A.促进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B.通过传播新思想“救亡图存”C.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志向D.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论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核心信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解读“中国”一词时注入了国民、民族、国家、社会、文明等新内涵,借此期望中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挽救国家危亡,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材料未涉及君主立宪,也没有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论战,C、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解除。故选B项。4.(2024·广东汕尾)孙中山提出人民是国家主子,是有权的人,政府是特地家,是有能的人,分别给予“四大民权”和“五大治权”,使人民手中的政权对政府手中的治权有支配作用,两者之间是主权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就相当于车主与司机的关系。孙中山意在强调(A)A.人民应当监督政府施政B.西方政体模式值得借鉴C.政权性质确定治权实施D.社会治理须要制约平衡【解析】由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国家的权力驾驭在人民手中,政府被人民给予治权,同时人民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A项正确;孙中山强调的是国家主权和治权之间的关系,并未体现西方政体模式值得借鉴、政权性质和社会治理须要制约平衡的问题,解除B、C、D项。故选A项。5.(2024·江苏专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化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C)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纳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时区划分与西方民主思潮有关,解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不体现材料主旨,解除B、D项。故选C项。6.(2024·山东聊城)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发起并组建农夫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夫与地主之间的冲突,从而避开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农夫协会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B)A.开拓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探究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C.推动了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D.实现了农夫当家作主的愿望【解析】材料中“组建农夫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夫与地主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究,故选B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开拓的,与材料中“国民革命时期”不符,解除A项;当时尚未出现工农苏维埃政权,解除C项;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发起并组建农夫协会并非政权,解除D项。故选B项。7.(2024·河南统考)某学者对抗战前后中国华北农村乡村治理结构的探讨如下表所示。表中所示改变有利于(A)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结构政府—乡绅(宗族)—农夫晋察冀边区乡村治理结构政府—群众团体和互助合作组织—农夫A.促进农夫的主子翁意识觉醒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C.中共夺得民族斗争的领导权D.提高农夫建立政权的主动性【解析】通过材料可知,传统社会乡村治理中,主要是政府和乡绅,农夫仅仅是被治理的对象。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晋察冀边区乡村治理中,治理结构中有群众团体和互助合作组织,明显这些组织是由农夫参与的,因此这一时期,农夫在乡村治理中参与感十足,肯定程度上让他们有主子翁的意识,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歼灭地主阶级,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未被废除,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乡村治理结构的改变,没有中共是否在抗日斗争时期握有领导权的信息,解除C项;“农夫建立政权”的说法是错误的,解除D项。故选A项。8.(2024·辽宁丹东)解放斗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疫病大范围流行,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委员会实行了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宣扬卫生防疫学问、动员群众开展卫生清扫运动、实行防疫注射与隔离治疗相结合等措施。据此可知,这些措施(B)①推动了解放区基层组织建设②为社会治理积累了阅历③有利于群众建立科学卫生观④以支援前线作战为主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委员会在东北地区的疫病防治实践,为社会治理积累了阅历;“宣扬卫生防疫学问、动员群众开展卫生清扫运动”有利于群众建立科学卫生观。因此,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委员会在东北地区的疫病防治实践,未涉及基层组织建设,也不是以支援前线作战为主旨,①④不符合题意,解除A、C、D项。故选B项。9.(2024·全国专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心政府对一般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化、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这些动员方式旨在(A)A.激发乡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B.掀起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C.将农夫生活纳入到国家安排体制D.为工业化建设供应劳动力资源【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土地改革中,中心政府对一般乡民进行一系列动员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乡民素养和对新政权的认同,进而激发乡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A项正确;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掀起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解除B项;这些动员方式并不是将农夫生活纳入到国家安排体制,解除C项;此时还未起先工业化建设,而且土地改革的主旨也不是为工业化建设供应劳动力资源,解除D项。故选A项。10.(2024·福建漳州)下表是1954年3月至8月关于“五四”宪法草案征求看法数统计征询看法对象范围参与讨论人数修改意见条数全国政协委员500多人8000余人3900多条5900多条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全民1.5亿人118万条上表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B)A.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B.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C.激发了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忱D.标记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析】依据表格信息中征询对象及看法数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中征询对象广泛、协商成果明显,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B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解除A项;材料信息是宪法制定,与基层治理无关,解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记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除D项。故选B项。11.(2024·江苏连云港)服饰和口号被称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与“劳动工装和军管会干部所穿的灰色中山装、军人服装成了时髦的装束。……妇女的旗袍因被认为与职业妇女的生活日常不符而渐渐离去,代之而起的是苏式的列宁装和布拉吉”的时代相对应的口号是(B)A.“千万不要遗忘阶级斗争”B.“总路途是照射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解析】由材料信息“劳动工装”“军管会”“中山装”“列宁装和布拉吉”可知,该时代为建国初期。1953年,毛泽东指出,过渡时期总路途是照射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故选B;A项是“文革”时期的口号,解除;C项是解放斗争时期的口号,解除;D项是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解除。故选B项。12.(2024·江苏统考)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表。据此可知(B)类别享受对象资金来源合作医疗(互助保险制)主要是农夫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劳动医疗(企业保险制)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企业福利费留成公费医疗(国家保健服务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高校学生等国家预算支出A.国家全面重视福利国家建设B.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动C.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D.国家治理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解析】依据材料,表中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保障对象有农夫、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高校学生等,受保障的人越来越多,涉及农村和城市,由此可知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动,B项正确;“全面”说法不正确,解除A项;材料是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不能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解除C项;材料未体现“市场化”的发展程度,解除D项。故选B项。13.(2024·河北邢台)改革开放初期,治安犯罪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头中期前后,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务频发。为此,我国政府在社会治理上,不仅仅是政府管理,还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这说明政府(C)A.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B.留意增加民众的法治意识C.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D.行政管理职能弱化的趋向【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纳政府管理、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等多种方式,打击治安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说明政府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C项正确;“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留意增加民众法治意识”都不是材料的主旨,解除A、B项;行政管理职能弱化的趋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解除D项。故选C项。14.(2024·湖南岳阳)1979年,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了关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三美”教化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团中心的协调发动,“五讲四美”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到1983年,中共中心和国务院将“五讲四美”同“三酷爱”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宣扬。这一口号的提出(B)A.体现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治理实力B.经验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C.反映了调整人际关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D.忽视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无锡第三十四中学领先开展了“三美”教化活动,后来“五讲四美”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最终中共中心和国务院将“五讲四美”同“三酷爱”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宣扬,由此可见,这一口号的提出经验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一样,解除。故选B项。1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2024年10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复原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主动参与网络平安、公共卫生、气候改变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推动形成更加包涵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主动的区域合作,有效应对摆在人类面前的全球性问题。这说明中国(D)A.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D.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领导人强调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体现了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内方面的政治治理,所以凸显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应对全球问题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B项;“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说法不精确,解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题16.(2024·北京东城)历史探讨与论文写作下面为学术论文《北洋政府文官制度及渊源探讨》的部分内容。一、概念界定1.北洋政府:……2.文官制度:是近现代官员选用和管理的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官制度曾出现官僚习气、争权夺利、工作效率低等弊端。二、国内外探讨现状关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探讨兴起于20世纪初,60、70年头鲜有探讨。80年头以来,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北洋军阀1912—1928》(共6卷)等,收录了不少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关的政府公报、文献档案等;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探讨论著增多,探讨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探讨;美国白鲁询采纳政治学探讨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化探讨。由此推动国内该问题探讨进入高潮。正文第一章晩清选官制度的蜕变其次章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第三章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参考文献①《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1906年②《裁撤吏部上谕档》,1906年③《大总统咨参议院决议文官与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草案》,《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28日④《劝各省勿自举都督缘由》,《盛京时报》,1912年3月24日⑤《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告》,1913年1月9日⑥《纪广东卖官案》,《申报》,1914年7月5日⑦《论今日保荐之滥》,《盛京时报》,1914年8月5日⑧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华东师范高校学报,2001年⑨徐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践行失败根源论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北洋政府:……”中省略的内容。(2)阅读“国内外探讨现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80年头以来相关探讨进入高潮的缘由。(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书目设计。(要求: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答案】(1)北洋政府: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限制的中华民国中心政府的统称。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实行了一些措施,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2)改革开放为学术探讨供应了更好的条件;学界整理出版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为探讨供应了资料保证;国内学者的探讨转向专题探讨,探讨日益深化;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探讨思路;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探讨,为制度建设供应阅历教训。(3)示例1:书目设计第一章晚清选官制度的蜕变第一节晚清社会巨变一、统治危机及新政的开展二、西学的传播及社会经济变革其次节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一、废除科举制二、裁撤吏部三、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第三节变革不彻底—卖官与保举参考文献①《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1906年②《裁撤吏部上谕档》,1906年⑧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华东师范高校学报,2001年示例2:书目设计其次章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第一节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一、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二、文官考试法规草案的颁布其次节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践行的失败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二、中心对地方的限制薄弱第三节孙中山文官思想的影响参考文献③《大总统咨参议院决议文官与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草案》,《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28日⑨徐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践行失败根源论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示例3:书目设计第三章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第一节文官制度的设立一、文官考试的实施二、文官任用等相关制度的实施三、甄别制度其次节制度的评价一、文官制度的转型二、文官制度的法制化三、文官制度的固旧参考文献⑤《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告》,1913年1月9日⑥《纪广东卖官案》,《申报》,1914年7月5日⑦《论今日保荐之滥》,《盛京时报》,1914年8月5日【解析】(1)北洋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是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限制的中华民国中心政府的统称。结合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史实可知,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实行了一些措施,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2)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头以来相关探讨进入高潮”可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为学术探讨供应了更好的条件;依据材料“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可分析得出学界整理出版了系统的历史资料,为探讨供应了资料保证;依据材料“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探讨论著增多,探讨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探讨”可分析得出国内学者的探讨转向专题探讨,探讨日益深化;依据材料“美国白鲁询采纳政治学探讨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化探讨”可分析得出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探讨思路;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可分析得出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探讨,为制度建设供应阅历教训。(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晚清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任选一章,进行子书目设计。留意要选择自己熟识的史实,且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要按时期或内容选择正确。以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等史实进行设计。参考文献可选择《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裁撤吏部上谕档》。17.(2024·江西南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1月10日,苏区中心局《关于巩固党的组织与领导的决议》指出:“一切工作要推动支部去进行,建立起中心和模范支部,务使支部成为工厂作坊乡村街道群众中和其四周一切群众政权武装组织中强有力的领导者。”同年3月,苏区中心局组织部召开闽、赣两省组织工作会议,重点介绍和推广了模范党支部——兴国县高圩区黄岑乡党支部的阅历。党支部在土地革命斗争和苏区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领导乡苏维埃,乡工会和乡贫农团的工作,主动开展宣扬教化和文化运动。——摘编自张明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材料二1939年1月,晋察冀边区发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村选的指示信》,依据这一指示,县、区两级成立村选促进会,村成立村选筹备会。通过村选,大批农夫当选公职。据统计,在1940年的选举中,冀中地区的村代表中地主富农代表占8.1%。到了1941年和1942年,按“三三制”改造过的村政权中,各阶层所占比例的状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如太行五分区281名村代表中,地主富农占了21.1%。1942年9月,中共中心颁布了《关于统一抗日依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关系的确定》。依据这个确定,党委具有领导该地区党政军民全部工作的职权,一切乡村政治力气和社会组织都必需在党委的领导下进行活动。——摘编自许福海《试论抗战时期依据地乡村治理模式的建构(1937—1945)》(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中心苏区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与中心苏区相比,抗日依据地基层治理的新改变。(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党在依据地基层治理的启示?【答案】(1)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