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元江民中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云南省元江民中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云南省元江民中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云南省元江民中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云南省元江民中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省元江民中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________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席卷全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文化艺术界也积极行动起来,为人民鼓劲,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________,为百姓提供线上的精神食粮。文艺向来是(),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封城”期间湖北同胞们的生活、病毒肆虐之际科学家们艰辛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于是,在这个早春,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令人捧腹的节目少了、歌颂英雄的诗篇多了。无论是封城日记、一线见闻,还是诗词朗诵、歌曲MV,抑或是莲花落、京韵大鼓、快板等民间文艺作品,都将目光__________到抗击疫情的头号目标上,文艺工作者们正和全国人民一道,__________、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潜心创编新篇。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突如其来助力聚集同声相应B.祸从天降助力聚焦同舟共济C.突如其来助威聚焦同声相应D.祸从天降助威聚集同舟共济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B.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C.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D.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固然由于天资,另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甲]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乙]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六根清净,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丙]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左右逢源。这就是忙中静趣。(改编自朱光潜《谈静》)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然 B.六根清净 C.偶尔 D.左右逢源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陈襄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容易便开三百朵,此心应不畏秋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诗都写到了木芙蓉的生长环境,但环境格局不同,陈诗较吕诗阔大。B.两诗描写木芙蓉花的特点各有侧重,吕诗写花之红艳,陈诗写花之繁多。C.两诗赞美木芙蓉花,都用了对比手法,但吕诗对比的张力不如陈诗强烈。D.两诗语言风格都较为平实自然,但气韵不同,吕诗偏委婉,陈诗偏豪放。2.两诗各表现了木芙蓉花怎样的精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方老太太当夜翻箱倒箧(qiè),终于找出两件劫余的手饰,明天给大媳妇作见面礼。丈夫哂(shěn)笑道:“她们新式女人还要戴你那些老古董么?我看算了罢。她也不会稀罕。”B.方老太太不顾丈夫絮絮叨叨地掉书袋,只说:“他们过去的事,千万得闷(mēn)在心里。”遯翁怫(fú)然道:“我在社会上做了三十多年的事,这一点人情世故还不懂么?”C.那是麦子扬花时节,节令正到小满,脱下棉衣夹(jiā)裤换上单衣单裤的庄稼人仍然不堪躁热。午饭后,秉德老汉叮嘱过长工鹿三后晌(shǎng)该种棉花了,就躺下来歇息了。D.冷先生坐上那张漆得黑乌锃(zèng)亮的椅子,虽不多说话倒也不怠慢焦急如棼的患者。他永远那么笃(dū)定,看好病是这副模样看不好也是这副模样看死了人仍是这副模样。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伊江除夕书怀①(其三)林则徐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菀枯②。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迭遭打击。1841年6月28日,清政府以“废弛营务”的罪名,将林则徐遣戍新疆伊犁。林则徐冒着严寒,经过四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伊犁。当年,第一次在伊犁过除夕时,回想三年来的遭遇,心情久久难平,作《伊江除夕书怀》七律四首。伊江,指伊犁河。②菀(yù)枯,指荣枯,亦喻指荣辱、优劣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时光流逝,节序更替,在不知不觉中又到了一年的岁末除夕。B.次句写上“天”无心辨识人间的荣辱与优劣,实则暗含对朝廷优劣不分的怨恨。C.“新幡彩胜”渲染了除夕的热闹场景,又以“晚节冰柯”白喻,表现了坚贞的节操。D.全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岁时之壮景与诗人的豪情辉映成趣。2.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和尾联的思想感情。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______,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2)故木受绳则直,____。(荀子《劝学》)(3)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大行不顾细谨,_____。(司马迁《史记》)(5)______,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6)譬如平地,____,进,吾往也!(《论语▪子罕》)(7)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8)香雾云鬟湿,_____。(杜甫《月夜》)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角度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问”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地,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展。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遵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靠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簿来,所以怀诸侯也。”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而“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君子”(统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于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然而,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更大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了国际问题治理困境。B.孔子确立了人际关系的原则,即要求自尊和尊人,体现了宽容和尊重精神。C.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和印度洋诸国,就秉持着“和为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D.荀子的“以力辅仁”思想,强调了军事在“王天下”中的重要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儒家学者提出的涉外理念B.文章论证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来解析使天下有序的途径。C.文章在论证“王道”与“霸道”的关系时,举《左传》的例子来论证“以力辅仁”的观点。D.文章辩证的看待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认为涉外理念也有偏颇的地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尚书.尧典》中帝尧家族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的观点。B.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C.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认为“王者不治夷狄”,应与夷狄和平相处。D.孔子认为“义”应在“利”之上,“以义制利”,但他并不否定利。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节选自《虚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B.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而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C.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C.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D.“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但也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3.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史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史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做研究才能取得成就?我认识到,学术研究不能照搬照抄、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应在独立思考精神观照下进行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三求”:求真、求新、求用。求真,需要树立独立思考精神。求真是史学的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独立思考精神观照下的求真有什么不同呢?上世纪80年代初,历史学没有“社会史”这个分支,我就去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领域学习新知识,并从社会结构理论中得到很多启发。我们研究历史需要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由各种群体组成的,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我从这里受到启发,开始进行女性史、宗族史、人际关系史、生活方式史等研究,逐渐建立起一个虽然粗糙但已经成型的社会史框架,并开设“中国社会史”课程,发表专题文章,呼吁开展社会史研究。后来,在学界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史研究蓬勃开展起来,史学研究也有了新的领域、新的活力。可见,求真可以让研究有成绩,但要想让研究有成就,就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是要独立思考,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所以说,求真的关键是能否独立思考。求新,以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为要点。求新就是努力寻找新史料、使用新方法、探索新方向。没有史料就无法研究历史,所以研究历史都要努力寻找第一手史料。找史料是为了运用。从搜集史料到写文章,是个颇不轻松的过程,这就涉及研究方法的运用。现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风靡和科技手段的进步,新方法层出不穷,学者们能够驾驭的史料更多了,但有两点是使用任何新方法都要注意的:一是要确定史料是真实可信的,并非数据库里检索出来的东西都可信;二是不要忘记史料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史学研究要有血有肉,里面必须能看得到人。探索新方向,这是史学生机的一种体现。传统史学最重要的是政治史,后来加进了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这就大大拓展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信息时代,还有很多新领域在孕育、产生,今天我们没法做出预测,但史学发展需要跟着时代走,去捕捉客观存在中各种健康的因素、积极的因素。史学是研究过去的,但始终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求用,就是要为大众服务。当今时代,史学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更加注重为大众服务,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有益的历史知识,启示人们自觉地从历史事实中汲取智慧,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让生活情趣更高尚、生活更美满,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好一些。史学界始终都有一种危机感:如果我们的作品都是小范围的同行在看,我做的清史就是给研究清史的人看,做的宋史就是给研究宋史的人看,读者也就是几百人,那史学还有多少生命力呢?因此,我们要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历史知识传播的着眼点应是社会大众。史学研究要达到求真、求新、求用目标,关键是研究者要能够独立思考。唯有独立思考才能体现原创性,才有可能以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贡献于社会。否则,就会缺乏真知灼见,而且也难以展现史学研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冯尔康《治史应求真求新求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历史的科学,包含女性史、社会学、宗教史等领域。B.在研究过程中,用求真、求新、求用的态度和方法,就能够取得成就。C.史学研究历来要发挥社会功能,注重为大众服务,让人们生活得更好。D.独立思考是历史研究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提供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三个问句,简明地揭示了要探讨的问题,也有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治史应求真求新求用,其中特别强调要独立思考。C.第二、三段分别运用道理论证法和举例论证法,论证求真、求新在研究中的意义。D.文章坚持实事求是,如第三段中承认信息时代,还有很多新领域没法做出预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料对于研究历史颇为重要,而要找到更多的史料,跨学科研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B.学术研究不照搬照抄,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可以理解为自己独辟蹊径,不承前人。C.史学研究要求新,就需要跟着时代走,去捕捉客观存在中各种健康的因素、积极的因素。D.史学研究者的作品不仅让小范围的同行在看,还要让更多社会大众来看,才有生命力。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1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节选自《汉书•艺文志》)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_______(人名)编撰的中国第一部______断代史(体例)。3.根据材料,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学者学习经书的“大患”。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孙祁祥教授在北京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讲话,劝告学生做到“五个珍惜”,即请珍惜当下;请珍惜他人;请珍惜自己,特别是你的健康;请珍惜你内心的渴望,而不要忽视它、压抑它、甚至掐灭它;最后,请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对于以上“五个珍惜”,你有什么感触或思考,请你选择两到三个“珍惜”,使之形成有机联系,写一篇文章。要求不脱离材料,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C2.B3.A【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祸从天降:意思是比喻意外的灾祸突然发生。祸从天降,不能做定语,另外“祸”与下文的“疫情”语法上重复。排除B、D项。助力,提供帮助,一般强调直接性的;助威,帮助增加气势,后者更符合文化艺术界的实际功能,后方助声势。所以选用“助威”。排除A项。聚集:集合;凑在一起。聚焦:1.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2.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语境的对象是“目光”,所以选用“聚焦”。同声相应: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舟共济: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结合语境“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所以选用“同声相应”。故选C。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的问题:语序不当,“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错。应改为“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排除C、D项。A项“抗击疫情的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搭配不当,应改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故选B。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A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最早形容汉代乐府诗的艺术风格,意思是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与下文“……故事……生活……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更加吻合。B项,“哀其不幸”是说对某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怒”是愤怒,遗憾的意思。“怒其不争”是说对某人或者某种落魄境遇的不争气、不抗争而感到愤怒和遗憾。整句的意思是说:对某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对他(她)不抗争、不争气而感到愤怒和遗憾。不合语境,错误。C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说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现在指真情实感源于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而后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与A比较内容狭隘,而文艺工作者范围很广,不合语境,错误。D项,“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意思是说诗人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合语境,错误。故选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1.D2.A【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D项,应为“油然而生”或“层出不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主语一般是人,而语境中主语是“无穷妙悟”。不合语境。故选D。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需熟悉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在读懂语句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一些特殊用法。根据冒号“一冒到底”的原则,和句号搭配才表示一句话的结束。语境中,由“这个定律”判定,冒号的内容已经结束,应在“空间”后用句号点断。故选A。3、1.C2.①吕诗中的木芙蓉花有从容、独立、坚劲的精神:不管命运与际遇如何,只着力用心地绽放自己的生命,自开自落,任由东风。②陈诗中的木芙蓉花有无畏、洒脱、豪迈的精神:不惧怕秋霜,只任性绽放,随便一开,就是三百朵。【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都用了对比手法”错,吕诗中“犹胜无言旧桃李”意思是: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陈诗“占得珍丛第一芳”的意思是:她是美丽花丛中第一美。虽是“第一芳”却未与任何画作比较。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两诗各表现了木芙蓉花怎样的精神”,然后理解理解两首诗的意思,结合有关诗句进行赏析,可先找出表现手法,再说出诗人表达的情感。吕诗中: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陈襄诗的意思就是,树林中的叶子都已经发黄了,只有芙蓉花还在盛开。它根本就不畏惧霜寒,随随便便就能开个三百朵。从而表达了作者不屈服于政治压力的决心。四句诗写出了木芙蓉无畏、洒脱、豪迈的精神:不惧怕秋霜,只任性绽放,随便一开,就是三百朵。4、B【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A项,“手饰”应为“首饰”。C项,“棉衣夹裤”中的“夹”应读“jiá”;“躁热”应为“燥热”。D项,“焦急如棼”应为“焦急如焚”;“笃定”中的“笃”应读“dǔ”。故选B。5、1.D2.①颔联,“裂碎肝肠”写诗人的被贬的痛苦心境,“借柄门户”是说自己客居他乡、无家可归,“怜”和“笑”是诗人白嘲。表现了诗人心怀救国之志却不被理解,惨遭贬谪,无家可归的悲愤难言的痛苦。②尾联,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情怀,奉劝国人眼下正是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要忘记战败的耻辱,要卧薪尝胆,志图恢复,绝不能因新春佳节而豪饮作乐,高枕无忧。【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D项,“岁时之壮景与诗人的豪情辉映成趣”错误,依据最后一联“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此时正逢战争,正是中原民众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日子,谁还能高枕无忧,安心地喝着醇美的屠苏酒沉醉啊。体现的是作者奉劝国人振作抗敌的忧国忧民之情。故“诗人的豪情”理解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看清要求鉴赏的是哪些诗句,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颔联”即第二联,“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作者除夕之夜,身在被贬的边关,看到爆竹裂碎,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而“裂碎肝肠”,心境痛苦;而以桃符“借栖门户”挂在门上,想到自己被贬异地而客居他乡的处境。故“怜”“笑”二字,表现了自己被贬异地、客居他乡的可怜可笑,是自怜,也是自嘲。尾联“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的鉴赏,则要把握好“薪胆日”和“谁能高枕醉屠苏”的感叹,想到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借此呼唤民众莫要沉醉于佳节美酒,而是希望民众要发愤图强,克敌制胜。【点睛】分析诗歌情感的题,首先要找到探究诗歌情感的突破口,主要是标题、作者、注释、典故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常见的诗歌情感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物是人非之悲痛。答题要依据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6、分野中峰变金就砺则利梧桐更兼细雨大礼不辞小让凤箫声动虽覆一篑曲径通幽处清辉玉臂寒【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砺、辞、箫、覆、篑、幽、清。【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7、1.D2.D3.B【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荀子的‘以力辅仁’思想”错,“以力辅仁”不是荀子提出来的,原文有“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遵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可见“以力辅仁”是儒家思想之一,荀子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但看不出“以力辅仁”是荀子提出来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认为涉外理念也有偏颇的地方”错,原文是“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可见不是“涉外理念”有偏颇,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执行时不顾具体环境而带来一定弊端。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错,“推己及人”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思想”。原文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故选B。【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8、1.D2.D3.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4.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④抒情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误。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B项,“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错。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C项,“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错。文本中没有透露出这个信息。故选D。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错。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到冯三的大名是什么,村民为何会一直喊冯三,而不喊他的大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尤其是根据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如“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等内容,以及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由此可以折射出村民的从俗、狭隘自私、封闭、冷漠等心理。4.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然后要回顾散文和小说各自的特点,再看本文虽然为小说,却有哪些散文的东西。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散文的要素主要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从文中来看,本文虽然是小说,但没有完整的情节,主要是冯七给儿子冯三摆酒席、冯三半夜喊自己大名以及王五爷述说不喊冯三大名的原因,淡化了情节;从形象上来看,本文的主人公是冯三,但冯三并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虚化了人物形象;本文小说的特征淡化了,却在散文意境的营造以及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突出。考生可以从淡化情节、虚化人物、重视营造意境、抒情性味浓等方面分析。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本文的体裁,即小说,淡化情节并不是没有情节,人物虚化不是没有人物,是群像。9、1.D2.C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史学……包含女性史、社会学、宗教史等领域”错误,社会学不属于史学研究范畴;B项,“就能够取得成就”错误,原文是“才能取得成就”;C项,时间限定错误,原文有“当今时代”。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第二、三段分别运用道理论证法和举例论证法”错误,第二、三段分别运用举例论证法和道理论证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B项,“不承前人”说法错误,原文“学术研究不能照搬照抄、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应在独立思考精神观照下进行研究”强调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不是“不承前人”。故选B。【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10、1.D2.B3.B4.(1)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2)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谨慎挑选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回复他。【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罪人”是主语,“系都察院狱”是“罪人”的定语,后置,“给”是谓语,“米”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C;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B项,“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表述错误,漕运归户部管理。故选B。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理解错误,文本是说“九畴、渊遂劾盛等”,意思是““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或者说表意绝对,于文无据,把文本中“叶盛等人”偷换成“章瑾和王汝霖”,“等人”并不能确定有无“章瑾和王汝霖”。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题得分点:“以”,介词,因为;“见”,表被动;“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已”,不久;“白”,洗清罪名;“以事见诬”,被动句;“逮下吏”,被动句。第二题得分点:“延”,延揽;“简”,选拔;“优诏”,嘉奖的诏书;“报”,回复;“焉”,代词,他。【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著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屡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各府的重犯,大多被平反。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有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有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11、1.后世经传既己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2.班固纪传体3.①脱离整体,作支离破碎的注释;②见闻不广,固步自封。【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后世经传”为“乖离”的主语,“博学者”为“不思”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博学者”前面需要断开;连词“而”表转折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句子,“而”前面需要断开;“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为并列关系,需要断开;其他结合句意断句即可。句意:后代经书的原文与注释已经完全背离,广泛学习的人又不考虑多听,对于不能理解的意思先暂时空缺,却致力于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说,回避诘难,花言巧语,割裂经书的整体,强作解释。竟至于解说五个字的经文,用了二三万字。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学者学习经书的‘大患’”,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