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事迹材料_第1页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_第2页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_第3页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_第4页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风家训事迹材料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从宣宁高速宁国北站下车,沿着宁国大道再行十多分钟便到了官东的家。还没进门,门框上方一块写有“光荣军属”的牌子即刻映入眼帘。“官东的大伯、二伯、大姑父、堂哥都当过兵,可以说他从小就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官东的父亲官昌元清晰地记得这样的情景,小时候,官东的大伯一有空就教他踢正步,虽然当时年龄不大,但他踢起来还真的有模有样。因为从小就向往军人这份职业,所以官东高中毕业后便入了伍。“他从小就很懂事,当了兵也一样。”官昌元说,由于在部队时表现突出,他后来被部队推荐到青岛海军潜艇学院参加培训。正跟官昌元聊着天,住在官东家楼上的邻居——61岁的朱小菊来到了他的家里。“我是看了新闻报道才知道他参加救援的。”说起这个去年刚搬来的邻居,朱小菊显得很自豪。“现在年轻人能这样很难得,他的事迹也是我们教育晚辈的生动事例。”上午,父亲官昌元在家中观看有关儿子官东的新闻报道在官东家转上一圈,记者在墙上看到了这样一幅字:继代有清风,承家多旧德。官昌元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官东都很懂事,这也与良好家风是分不开的。“读书的时候我们就教他要有一副热心肠,所以很小的时候我们带他上街玩,他见到街边有乞讨的人,总会向我们要钱给他们。”官昌元的话得到了宁国中学老师陈孝贞的证实。作为官东的曾经班主任,在陈孝贞的印象中,官东性格活泼开朗,人缘非常好,同学们有个大事小情都喜欢找他,当然他也很乐意帮忙。此次得知官东英勇救援的消息,陈孝贞显得非常激动:“能够在关键时刻将生死置之度外营救他人,我真为教出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官东一直以来的好人缘也让他打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王”。官东的“发小”陈浩回忆说,小时候,官东经常带着大家捉鱼摸虾、下河洗澡,而且由于他待人温和,大家都愿意跟他一起做朋友。“知道他现在在忙,所以我也不忍心去打扰他救援和休息,只希望他能注意安全。”陈浩说。在当天的采访中,听到校友勇救沉船事件落水者消息后,宁国中学的很多学生也表现出了敬佩之情。“官东哥哥事迹传递出的正能量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也希望能够以他为榜样,将来能够身体力行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宁国中学学生杨苏皖说。对于此次参与救援,官昌元说自己一点都不觉得意外:“他从小就是个热心的人,非常听话懂事、乐于助人,我也希望他在注意安全的同时能够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宣城干部群众热议官东英勇行为官东的事迹在各大网站、媒体被迅速传播的同时,也在宣城市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记者来到宣城军分区,官兵们正在利用休息时间收看长江沉船救援的新闻。当记者表示想跟他们聊一聊对官东的看法时,大家异常兴奋。“官东在下水救人的危急时刻,把自己的氧气罩摘给了别人,就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用他的实际行动阐释了现代革命军人高尚品德。”军分区警卫班班长陶胜说。作为一名老兵,陶胜的工作是对预备役的战士们进行培训。“今后对新兵我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培养出更多像官东这样的好兵。”他说。华阳是一位预备役士兵,今年9月份将正式入伍,对自己的“前辈”官东,他充满了敬仰。“对我来说,官东就是最好的榜样,我期待着自己早日进入部队,为国家出力,为家乡争光。”在官东的家乡宁国市,他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大家都为家乡能走出这样一位英雄而感到骄傲。两年前从亳州来到宁国工作的陈博,在看到官东的报道后说:作为官东的同龄人,他的事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会以他为榜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宣城市干部群众当中,官东的名字和事迹这两天口口相传,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家乡人民纷纷赞赏他的英勇行为。当前宣城市正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官东的事迹正好体现了当代“宣城好人”的精神,“我们将把官东作为‘宣城好人’向中央、省文明委进行上报,申请‘中国好人’,努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市文明办副主任吴胜华说道。十八巷论坛网友热情回帖点赞宣城好小伙官东薇薇安不壮:长江沉船事故发生后,我们都在关注,种种报道令人揪心,宣城小伙官东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楚狂人:宣城就是好人多,20xx年有曹军、卢帅为抢救落水儿童,义无反顾地跳进湍急的河水,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生命大救援的赞歌;现在又出现了在深水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好小伙官东。为宁国好人点赞!为宣城好人自豪!德玛西亚:不得不说,小伙子官东“棒棒滴”,为了救人,不惜放弃自己的潜水装备。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赞扬。希望现场的救护人员在救助别人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祝愿那些被困的人能早点被解救出来。蓝晨夕:看到这个报道也替这位帅小伙捏了一把汗,他在危险时刻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一句:“那一刻,我只想着救人!”也感动了无数人。在微博、微信上不少网友也纷纷给这位“勇士”点赞,“宣城男神”、“潜水男神”、“中国真男神”……在此,我也想说一句:“官东,好样的,你是宣城人的骄傲!”爱的图腾:一个地方总是出现舍己救人、爱心义举,不是偶然,世上没那么多巧合。这说明这个地方肯定是民风淳朴、世风良善,人与人之间充满相互关爱之心,社会正气昂扬向上。为官东、为宣城人,满满的点赞,必须滴家风家训事迹材料2叶剑英(1897—1986年)元帅,戎马一生,英勇善战,在全国人民心中,是一位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不朽功勋的卓越领导人。对于家风,叶帅一直抓得很紧,严格要求,一以贯之。他经常对子女们讲“挺着腰杆走路,夹着尾巴做人”的道理,要求子女铭记“夹着尾巴做人”的家训。叶剑英元帅的女儿叶向真读大学期间,每当星期日,要从学校乘坐公交车回家,途中要换三次车,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里。有一天,“赤日炎炎似火烧”,叶向真冒着酷暑从学校回家,怎么也挤不上公交车,好不容易挤上车,在路上折腾了三个小时,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她一回到家就发牢骚,抱怨不派车接自己,叶帅一听,厉声批评说:“你以为这个车是给你们配备的吗?因为我是替党和国家工作,才给我用的车。一般老百姓可以坐公交车,你怎么不能坐?你以为你是谁?”叶帅的严厉批评,使女儿受到深刻教育。从此,她再也没有在这些问题上发过牢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儿女的眼里,叶剑英元帅为人宽厚,谦虚谨慎,对子女既要求严格,又爱护有加。叶帅常常给子女写信,对他们的读书学习、工作就业、婚姻恋爱等各方面给予指导,鼓励孩子们做小螺丝钉和实干家。叶帅在给叶楚梅的信中,要求女儿“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人民所需要的人,不是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确有一点本事,拿出来为人民做点事,尽点小螺丝钉的作用,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做人的目的。不要好高骛远,幻想多而实干少。这一点,可要注意。多少人都说你学得不坏,爸爸是高兴的。但应该懂得还不够得很。望继续努力,日进不已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谈到叶帅的家庭教育,女儿叶向真说,父亲在家里比较民主,但决不是放任,他很尊重别人。父亲相信真正尊重他人,才会让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如果以家长的命令式对待子女,就没办法了解孩子的心声,孩子有什么话也不愿意跟父母说了,等到出了大问题的时候,家长才发现,就为时已晚了。叶帅曾说过,真正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家风家训事迹材料35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座无虚席!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雷鸣般的掌声,咔嚓咔嚓的闪光灯,鲜红的绶带,空气里满是五月阳光的特质,处处洋溢着诗意的明朗、激动和喜悦。全国100个家庭荣膺此奖,100名家庭代表端正地坐在前三排。这里可是人民大会堂啊,平凡如他们,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会坐在这里,会被奉为上宾。麦克风传来的声音激情回荡,代表们讲述的故事戳击到人心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一次次掌声,一次次泪水,这一切,注定这将是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坐在第一排的郭迎春一张国字脸,敦敦实实的身材,他端端正正地坐着,脸上蒙上一层圣洁的光辉。这个其貌不扬的50多岁的“小老头”是河北省气象台首席气象服务专家,还是省政府部门气象新闻发言人,省政府专家献策服务团环境资源组副组长……承担着决策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公众气象服务等多项重任。郭迎春从小就很优秀,上学时,他是年级第一、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工作了,他是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过多少荣誉,得过多少奖励,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样激动。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荣誉,这是他整个家庭,是他的爷爷、父亲、他的兄弟姊妹们共同的荣誉,是郭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受到的赞誉。他性格内敛沉稳,绝少有事情会让他感情外露,可此时,他不停地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着眼睛,思绪已经飞得很远很远……家风,是一种渊源郭迎春的老家是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这里群山拱翠,流泉飞瀑,太行山脉如绿色的屏障贯穿华北平原。这绿有深有浅,有光有色,千山一碧中,唯有这小小的村庄,绿得浓重,绿得耀眼,绿得让人痴迷沉醉。而这里又是最红的地方,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这里,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及抗大学员曾在这个小山村留下了革命的足迹。郭家是这座“绿色”村庄里的“红色”分子。郭迎春的爷爷郭俊英是一名老党员,抗日军政大学迁来时,爷爷跑前跑后,成为村子里的革命先进分子。爷爷生了五个儿子,四个被他送去参加革命。1949年腊月,年仅24岁的二儿子郭成功中了土匪埋伏,牺牲在遥远的四川。当爷爷收到部队上寄来老二的立功奖状、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与最后一封家信时,这位坚强的父亲做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他默默地把奖状和证件放进一只黑色的瓦罐里,封存进墙上的壁龛,又用泥巴层层糊住。没有人知道当时的情景,他把痛苦、思念一并封进泥土中,这成了他心中永久的秘密。直到爷爷咽气,对二儿子只字未提。可怜的奶奶牵挂了二儿子一辈子,至死都不知道二儿子是生是死。50多年的时光荏苒而过,郭家人始终怀着对亲人无法缅怀的遗憾。直到十多年前,郭家老宅拆迁,藏在墙壁里的秘密才大白于天下。所有人都震惊了,爷爷为什么要隐藏这个秘密呢?疑虑之后,家人释然了,以爷爷的性格,他这是不想让家人给政府添麻烦啊!那时正是困难时期,郭家是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饥饿像一张恐怖的大网,时刻都能带走挣扎中的生命。为了糊口,爷爷曾带着家里仅存的一点小麦远赴山西换玉米,细粮换粗粮,为的就是多点嚼口。最艰难时,爷爷最小的儿子被生生饿死,孩子们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爷爷当然明白,如果这时候搬出自己革命烈士家属的身份,至少能得到点救济粮。但深明大义的老人硬是咬紧牙关,国家正在困难时期,绝不给国家增加负担!虽然家庭贫困,爷爷还时常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人。他会中医,自己去山上采草药配药,义务给乡亲们治病,分文不取。有病人过意不去,执意要给,爷爷就说:“我这药是行好药,收了钱就不灵了。”病人只得作罢。爷爷为多少人看好病,他没有算过,村里大多数人都受过他的恩惠,这让他在乡亲们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郭成功绝不是郭家第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早在抗日战争年代,爷爷的叔伯兄弟郭俊魁牺牲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20xx年,郭迎春的四叔郭成勤已经75岁高龄,当他听到邻村山上森林起火的消息,立即和本村村民奔赴失火现场。经过数小时奋战,大火扑灭了!救火者疲惫至极,在回去的路上翻了车,郭成勤不幸遇难。这场大火,本和郭成勤没什么关系,他是把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啊!山风哀鸣,群山悲恸,老党员郭成勤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最后的答卷!这绿如明珠的小村庄,这普普通通的人家,他们怀揣一颗红色的忠党爱国之心,怀抱一腔赤诚的民族大义之情!他们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豪言壮语,却以行动阐释了平民百姓在社会不同时期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家风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只知道,要恪守“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人生八德被今天的郭家人总结为“孝为先”、“和为贵”、“学为高”、“勤为本”的12字家训家风,是一种凝聚力郭家兄弟翻盖新房,把这12个字刻在门楣上,也刻进他们心里。郭家人孝顺,父母那辈就做出了榜样。郭迎春小时候,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李三荣不仅要伺候公婆,还要伺候太公婆,为四个老人端屎倒尿洗洗刷刷,母亲从无怨言。郭迎春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五子女耳濡目染,把孝道做为人生第一要义。远在加拿大的老二出资在邢台市给父母买了房子,老大就忙着跑建材市场给装修,老三给买家具,老四给买彩电,老五帮着搬家,兄妹们各尽其力,他们孝敬父母从来不攀比,让父母开心就是目的。20xx年,母亲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全家人争相照顾,这个给母亲捏脚,那个给母亲洗脸,还找最好的医生为母亲治疗,为了让她尽快康复,子女们轮流按摩。老母亲能下地了,陪她在室内做康复训练;能出门了,陪她到室外锻炼。孝感动天,老母亲竟然奇迹般的康复,能自己扶着楼梯下楼了。子女们都会心地笑了,浑然不觉,每个人都瘦了一圈……兄弟几个都在外地上班,妹妹承担了照顾父母的重任,哥几个一有时间就回家照顾父母,赶上节假日,一大家子人团聚,围着父母谈天说地,分享着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笑声在房间里回荡,这样温馨而幸福的场景,让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郭迎春的爱人林艳退休前曾担任河北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处长,她平时工作忙,家务活大都是老郭干。但她一回老家,立即拿出长嫂风范,掌握了厨房的使用权,摘、洗、切、炒,她说:“你们都一边歇着吧,这里有我。”她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吃完饭还给婆婆理发、洗澡、剪指甲,一起晒太阳。她的同事说,每次回老家都把她累得够呛,可她却乐在其中。不只是林艳,妯娌几个也都懂事孝敬。在这个家庭里,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妯娌姑嫂情同姐妹,婆媳翁婿视若亲生,兄弟手足之间互帮互助,后辈孩子比学赶超,一家人谦敬礼让,克娇防矜。家和万事兴,在他们家得到了最好的诠释!1977年,郭迎春率先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弟妹们也紧随其后,成为那个时代稀缺的大中专学生。一家走出了五个大中专学生,在小小的山村史无前例,母亲李三荣也因此被邢台县妇联授予“模范母亲”的光荣称号。青出于蓝胜于蓝,下一代的5个孩子中,目前已有4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两个是北大生,他们家现有硕士三名、博士一名。学为高,是郭家人的共识。他家从来没有麻将场、酒场,胡吃海喝好逸恶劳永远跟他们家人无关。家风,是一种凝聚力,它凝聚了善良、进取、积极、阳光,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扬,愈加强盛,成为一种气场,浸洇其中的人,充满着正气的力量。家风,是一种信仰郭迎春的办公桌上,两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只水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他的办公室,是集体办公,墙上一溜大屏幕里显示着变幻莫测的数据。他在这个行业工作了30多年,从蓬勃青年到已然知天命,在外人眼里不乏枯燥的工作,于他,却是满腔挚爱。他知道,这工作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春,河北省大范围干旱,农民们愁眉紧锁,小麦返青水浇还是不浇?郭迎春认为,表层土虽缺水,但20厘米以下底墒较充足,小麦扎根较深,再加上现在小麦品种改良后抗旱能力强,不要盲目浇水。这一决策通过农民频道、农业等部门发布出去,为全省节约浇地资金近10个亿,还节省了水资源。20xx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河北省20多天持续强降雨,7月21日,保定、唐山、秦皇岛等受灾严重。之后台风达维到来,东北部再次出现强降雨。郭迎春连续几天不眠不休,时刻关注着天气动态,时刻准备着迎接媒体提问。严重的睡眠不足,他眼睛通红,嗓音沙哑,但他依然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有的记者提的问题不是本行业的,让人无所适从,换成别人拒绝回答,他却总是耐心地解答清楚。他率先垂范,给年轻人做出了榜样。在他手把手指导下,为气象台培养了一批年轻人。他经常给年轻人说:“踏踏实实地干,不要求回报,党和人民会记住你做了什么。”旁人会觉得这话拔高,郭迎春真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获得了很多荣誉,哪样都不是自己争来的,他把这些看得很淡。现在,这些年轻人都成了骨干,关键时刻顶得上。年轻人都喊他”老郭”,“老郭党性水平高,经得起考验。”大家对他这样评价。20xx年汛期,8月11日之前已出现16次强降雨,山区部分河道多次发生洪水。水库该蓄水还是该放水成为重大问题。放水,万一明年雨水稀少,水库没水整个石家庄吃水怎么解决?不放,降雨再持续,水库出了问题威胁到省会安全怎么办?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啊,人命关天,谁也不敢做出决定。郭迎春反复详细测算,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出了“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做好塘库蓄水工作”的建议,使得全省大中型水库较前一年增加蓄水约15亿立方米。这是一种怎样的担当啊,是责任更是对工作的自信!……太多的事例,大到生命攸关,小到搬家、洗车、室外活动,老百姓已经对气象服务形成了依赖。郭迎春给自己定下严格的标准,一定要做到“零错情、零失误”。近7年来,他主持完成全省272次重大天气过程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各种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共3824期的编写、制作、审阅和发送工作;组织策划并召开气象新闻发布会80次,接待电台、电视台、报社、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记者采访20xx多次;科学把握历年森林草原防火、“三夏”、汛期、“三秋”、抗旱、抗寒等关键期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多年来,郭迎春的气象发言人形象早已得到公众认可。一次他坐出租车,司机认出了他,说什么也不收钱,结果他反而多给了人家5元钱,这事在单位里成为笑谈。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修自行车的、卖菜的见了他都要问天气,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移动天气预报”。郭迎春工作的座右铭是“服务首席,守字为先”。他做到了,用30多年的兢兢业业!郭家人廉洁敬业,说起来还是受父亲郭成章的影响。他退休前曾是邢台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请,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家人谋取过私利。母亲李三荣是农村户口,当时郭成章完全有能力把她农转非,但他硬是不动这个念头,他说:“别人给我办了事,我就得为别人办事,党纪国法岂能被当成人情!”直到现在,母亲的户口还在农村。在郭家人心中,家风,是一种精神信仰,更是一种道德约束力。现在,全家17口人中,大多从事专业技术和经济管理工作,现有高级工程师、公司总裁、部门总经理和处级干部共9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们从没有忘记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崇善尚德,廉洁自律,做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和传递者。郭迎春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他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告诉父母。85岁高龄的父母反复说着一个字:“好,好……”隔着话筒,他仿佛看到了父母满意地频频点头……家风家训事迹材料4我的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三口半之家,丈夫和我,还有一个女儿,说三口半,是因为我的婆婆每年有大半年都在我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的丈夫在石嘴山监狱工作,女儿还在上高中。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我们全家人在生活中互敬互爱,互相关心,在工作中我们夫妻俩积极进取、爱岗敬业,全家人和睦、温馨,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我和丈夫于1997年结婚,至今已17年,女儿今年已16岁。由于我们夫妻双方的工作性质,一直是聚少离多,对于丈夫来说,家就像是个吃饭睡觉的旅馆,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部都得靠我这个女人来支撑,刚刚结婚的那几年,我也有怨言,也曾迷茫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其实丈夫也很依恋我,很依恋我们幸福的小家,我渐渐的理解了丈夫工作的难处,也理解了丈夫由于工作忙而有家不能回的无奈,所以,我用我的行动理解和支持了丈夫,同时也为我们的小家庭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我因此多次被原惠农监狱党委评为“好警嫂”。1998年9月,我们的女儿出生了,对于在基层法院工作的.我来说就更忙了,家和单位,每天总是忙碌地奔波在这两点一线上,有时回到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得去上班,但是尽管这样,我仍然坚持了下来,我用我的艰辛换来了今天温馨和谐的家庭。20xx年年底,我公公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婆婆遭受突然的打击,人一下子变得沉默了,也突然间苍老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和丈夫商量后,把婆婆接到我家,安慰着老人因失去老伴的失落心情,在生活上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终于使老人从老年丧偶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直到今天,老人还和我们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在工作中,由于我和丈夫都是学法律的,而且都从事的是法律工作,我们不仅经常互相交流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业务上也互相切磋,对彼此的工作也能互相理解支持。20xx年监狱合并以后,丈夫的工作不像以前那么忙了,至少能保证按时上下班,而我的工作却越来越忙了,我们的家庭就完全转换了角色,现在家里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任务就基本上全部落在了丈夫的头上,特别是这几年,婆婆的身体不好,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我们夫妻俩经常在饮食上也更多的照顾了老人,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当然,平时我的工作也离不开老公的支持,20xx年我所承办的案件数量居全院之首,这也与丈夫平时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最后说说我的女儿吧!说起女儿,那可是我们全家开心的钥匙,女儿性格开朗、活泼,说话风趣幽默,茶余饭后,经常跟我们讲一天中遇到的新鲜事,我们常被她风趣幽默的话语逗得开怀大笑,奶奶疼爱地称她“小坏蛋”。总之,我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不失温馨快乐的家庭,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事迹,但从中我却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和亲人间互相理解包容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家风家训事迹材料5尽管已经83岁高龄,住进了县城的楼房,儿媳孝顺,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的樊桂英老人还是常往郊外的老房子跑,补墙擦窗、浇花种菜。每逢周末,儿孙们也是齐齐地来到这里,陪老人一起打理着承载家庭回忆的“根据地”。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有省里的“三八红旗手”,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有大学生,还有研究生……培养和教导他们的樊桂英老人,虽然出身农家、没读过书,却能在生活中言传身教,使四世同堂的36口之家形成了崇德向善、知恩图报的淳美家风。不仅樊桂英老人本人被评为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好人”,她还带领儿孙们赢得了全国“最美家庭”的荣誉。“只要儿女有书读,苦也是甜的”“我一出门,总得向人家打听‘这上面写的啥,那墙上贴的啥。’”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衣食无忧、生活安稳的今天,83岁高龄的樊桂英心里装着沉甸甸的满足,唯独遗憾没读过书、不识字。“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做有文化的人”,樊桂英说这是她一生的信念。1962年,14岁的大女儿面临辍学务农,樊桂英和丈夫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从内蒙古举家搬到300公里外的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新兴村。全家人成了外来户,没有土地,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丈夫多病,樊桂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做起了“和大泥、脱土坯、垒土墙、打草捆”的泥瓦匠,用血汗换来的收入供子女读书。樊桂英说:“只要儿女有书读,苦也是甜的。”在樊桂英的感染下,儿女们不但成绩优异,还利用课余时间挖草药、捡牛粪、搂柴火,补贴家用。为了让孩子们继续读高中,1980年,樊桂英带着全家搬到通榆县城郊区。她夏天卖西瓜,春秋打工,冬季卖鞭炮,终将7个子女都培养成才,小儿子还读了研究生。孙辈们更是不乏高才生,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17人,专科生5人;全家培养出国家公务员9名,事业单位人员8名,军官2名,个体工商业户7名,在读大学生4名。生活小事中透着做人的大道理由于长期高负荷劳动,1979年冬天,樊桂英的脚后跟长起了“骨刺”。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她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坚持劳动,直到脚底的“骨刺”被活生生地踩弯。她常常叮嘱孩子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在樊桂英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果然不负希望。大女儿多次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组工干部、三八红旗手。二女儿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三女儿和小女儿两家经商诚实守信、依法纳税。四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国家公务员。第三代的孙辈们工作于市、县各级机关单位,其中二女儿家的儿子儿媳还就职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1992年,樊桂英的老伴患病住院,樊桂英为老伴翻身、按摩身体、端屎端尿。在她的带动下,儿孙们自觉地往医院跑,轮流值班。在长达5年的陪护中,一家人默默地展现出不间断的爱与孝。1997年老伴去世后,樊桂英告诉孩子们:“你爸虽然没了,但这个家不能散,你们一定要像你爸活着时一个样。”从那以后,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儿孙们的小家庭个个和美。“给人是幸福,欠人是受罪”尽管已经年过八旬,樊桂英还是坚持年年回向海乡新兴村,看看当年自己困难时帮过忙的老邻居,为他们提供帮助。“姥姥没工作,也没社保,子女们给她的钱舍不得花,给她买的衣服也舍不得穿,都攒起来捐给社区的困难户。”樊桂英的外孙女焦雯倩说,“姥姥常说‘给人是幸福,欠人是受罪’。”樊桂英身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品质,影响着整个家庭。从县委组织部退休的大女儿常年不留姓名做好事;在农村和郊区工作的小女儿,不仅乐于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还自掏腰包长期资助多名孤儿;在民政部门工作的大儿子除了访贫问苦干好本职工作外,更不忘帮助低保户和贫困户。小儿子拿出7万元资助就读于东北电力大学的一名贫困学生,直至其参加工作。在樊桂英的教育下,整个家庭都主动承担起社会担当,长期资助6名孤儿。截至目前,这个家庭通过捐助、救济、资助等渠道,累计向社会无偿贡献资金60余万元。家风家训事迹材料6每到春节,有副传统对联是很多人家的选择:“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风,传承这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德,悠悠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家风的好坏,关乎到这个家庭或家族的兴衰,站在高层面说,也关乎到党风、政风和民风的好坏。风吹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我国自古就是以家训家谱为纽带,推崇家风文化,时至今日,可以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观念一以贯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经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华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在传统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家风门风的典范。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位高权重但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自律”为司马家之家风;南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精忠”为岳家之家风;清朝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现代谷文昌简朴清贫、公而忘私、为民奉献,“为民”为谷家之家风,他的“心中四有”也是所有党员干部永远的风向标,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一个案例:在翠屏街道,也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良好家风,影响着周围的百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良好的家风。林振财,翠屏街道石家庄村人,一家人生活平淡而幸福,但这种生活并没有延续太久,灾难突然而至。原本健康的妻子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看着躺在床上泪眼婆娑的妻子,林振财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把妻子照顾好。”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林振财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妻子瘫痪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林振财一个人身上。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林振财还在忙活着收拾家务;当别人睡眼朦胧的醒来,林振财早已准备好了饭菜给妻子。农忙时,林振财总是在妻子吃饱后才上山打理果树,累的满头大汗后回到家继续忙里忙外,“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遇到了这样一位好丈夫,要没有他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妻子早已被他深深的感动。10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坚守,让林振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额头的皱纹、头顶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他仍然坦然的接受这一切,每天为妻子端屎端尿、擦身换洗,不离不弃,林振财用执着的守候,撑起了一个家,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周围每一个邻里,感动了所有人。第二个案例:在翠屏街道,还有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传承良好家风。王福云,翠屏街道西富源村人。“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要照顾他一天,将来我要是动不了了,我就带着他一起住进养老院,不让他受罪”,王福云这样说道。儿子从小得了痴呆,智力和言语能力犹如孩子般状态,40多年来,王福云用父亲的臂膀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着他,彰显了最伟大的父爱。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王福云每天要为儿子打理一切,不管多苦多累,都从不抱怨,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都说父爱如山,最好的父爱是给予我们生活的力量,这些年里,他给儿子的不仅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家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一个家庭的文化。好的家风是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表率,而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也反映出父母的综合素养。优秀家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家庭,一贯都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像墨子的家规,曾国潘的家训,这些人无一不爱国爱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无私奉献。在这样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自小就在良好的家风家训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无一不懂得做人要有责任心,对父母负责,对师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家风影响民风,民风体现国风。“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还关联着党风政风,是干部作风的外在表现。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以“家风”促“作风”,以“家风”建“新风”,在传统好家风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工作中,让优秀家风这朵美丽之花开遍每个角落!家风家训事迹材料7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孙中山毕生奔走革命,不避艰险奋斗不辍,终于取得革命胜利,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他身为大总统时,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以公仆自居,人称“公仆总统”。他的革命奋斗精神和为民办事自居公仆的高尚品德深受全民敬重。勤俭节约每日四毛钱伙食费孙中山在总统府期间,多是粗茶淡饭。他两个小女儿说,爸爸当了大总统,我们还不如在家吃得好。为照顾好孙中山的生活,黄兴请来了一位会做广东菜的厨师给孙中山先生做菜。厨师考虑孙中山是大总统,就按当年给洪秀全开餐的标准,做了有各种图案的六大杂锦拼盘、四个大菜、一个火锅。孙中山看后说:“今后不要做这么多菜,每餐只给我做一盘豆腐、一盘鱼和一盘青菜。每天标准只用四毛钱伙食费就可以了。”孙中山勤俭节约,生活十分简朴。他很少花钱,有钱都用于买书,除了书籍他什么家产都没有。他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卫士,有次天气转凉,有个卫士值夜班,他便把自己用的一顶毡帽、一件雨衣送给这个卫士,怕他着凉。公私分明拒亲人求职孙中山非常重视办事公正,主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反对铺张和腐败。他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以人民利益为重,决不谋私利,并反对任人唯亲的做法。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早年在美国檀香山经商,曾数次捐巨款资助弟弟干革命,可以说贡献很大,功不可没。当时不少同志们向孙中山建议派孙眉出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坚决不同意,并致函其兄:“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为政治非兄所熟习。兄质直过人,一入政界,将有相欺以其方者。未登舞台,则众人瞩望,稍失策,怨亦随生……”孙中山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任人唯亲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是人们学习的楷模。两袖清风临终不忘托遗志孙中山曾任民国大总统、大元帅,但他从未置私产,可谓一生正气,两袖清风。除了华侨捐赠他一座房子外,他没有任何私产。在临终时,他在留给家属的遗嘱中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所遗的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其爱,以继余志。此嘱”。这里所说的“一切”就是两千多本书籍杂志和一所五间房的住宅。其实这所住宅还是四位华侨见孙中山在上海住的房子不像样,还需交房租之下,合力筹资购买赠送给孙中山的。遗嘱中寥寥数语表明了伟人的坦然心迹,也是这位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光明磊落的写照。家风家训事迹材料8她帮助他人抚养了4个孩子,等孩子成人后,将孩子送还给了亲生父母;她资助了16名贫困生,还将他们中四人招为职工,将一人的奶奶接到身边居住;她20年如一日给敬老院老人送去物资,甚至送去了自家唯一的空调;她善待每一个员工,员工家属受伤,她放带薪假,员工家里葡萄滞销,她买下葡萄送到敬老院。孝老爱亲,弘扬传统美德刘国娟共抚养有6个女儿,但其中有4个是她领养的孤儿。多年来对收养的孩子,她视如己出,甚至超过了亲生女儿,当她辛辛苦苦地把养女们抚养长大后,却又帮她们找到了亲生父母并送回到了他们亲生父母的身边。多年来,她一直坚守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每到中国传统节庆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她都会到周边的各家敬老院,尽其所能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吃的、穿的,给老人带去节日的祝福,二十多年从未落下。刘国娟的诸如此类的各种善行不胜枚举,被敬老院里的老人亲切地称为“阿拉的好闺女”。扶危济困,甘于默默奉献二十多年来,只要是她遇到的她都会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早在50元起家创业之初,她曾经用卖棒冰的钱给人资助买米,给路遇陌生的小学生买过书包。有一名顾客曾把金戒指遗失在她摊头上,她专门买来黑板写上失物招领启事,失主因此领回了丢失了3个多月的金戒指。她曾经出资帮生活无着落的老人办起小店,还为老人定期送去资助金。随着刘国娟事业的发展,她的善行也越做越大,她的爱心延伸到国内许多地方:1998年长江洪水,她过捐款;从电视上看到山区儿童上学难,她资助过;江西老区孩子生活困难,她通过区工商联送去5000只书包;20xx年10月,余姚突发大水灾,她一连4天为灾区送去价值40万元的救灾物资,每天都是一卡车……她结对资助江西、安徽以及本省贫困学生十多名,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二十多年来,她为助贫捐献了多少钱,别人说不清,她自己也从来没有计算过。诚信经营,尽显优良品质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国娟从信用社贷款50元,开始了她的创业生涯,她从卖棒冰、开设水果摊起家,是宁波市最早的个体户之一,她开设过依木小店、日用品商店,还开出了镇海区第一家超市。她为人诚信。九十年代初,有一次刘国娟在宁波二号桥市场进货,晚上盘账发现账面上多出了1000元,这在当时也不算小数字,她仔细回忆,才发现当时付款时,货主把两叠500元一叠的钱当作20xx元收了,确定少付了人家钱,又一下子联系不上货主,她焦急了。第二天一早,她马上起身赶到市场还给了货主,这位货主拿到这1000元钱,半晌才说出一句话“天底下咋会有你这样的好人!”她关爱职工。每当员工家庭遇到困难,刘国娟就像自己亲人一样帮助照顾他们。超市员工收入普遍不高,但在别的企业遭遇用工难的时候,她的员工没有一名愿意离开她另谋高就,员工们说:“刘姐有情有义,在她手下干活舒心。”她言传身教。刘国娟大爱无私的家风,也影响到了她的几个女儿。那年,南方遭到百年不遇的雪灾,她的养女曹竞马上将自己生产的蚕丝被从上海大批运往灾区,帮助灾区人民解决过冬问题。在媒体采访时,曹竞说:“是我镇海的妈妈教导我的,我妈妈比我更有爱心,妈妈的名字叫刘国娟。”因为她诚信经营,大家都愿意和她做生意。她因此也逐步做大了事业,目前旗下已经拥有4家中型超市、一家床上用品加工厂,员工200多名,净资产达到千万元心系群众,切实履行职责自1998年开始,刘国娟就一直担任区政协委员。十七年来,刘国娟没有辜负政协委员的称号,年年都递交两到三个提案。这些提案,有关心五保老人的,有关注困难学童的,有涉及个体经济的,有建议旅游惠民的,也有关心新镇海人发展的。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每一个提案都很接地气,每一个提案都是经过她一个多月的精心调研和细心撰写,每一个提案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她及时把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个体经营户的实际困难都真实地反应给了地方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了翔实的第一手的决策依据。家风家训事迹材料9詹天佑(1861-1919年),生于广州市荔湾区(原广州府南海县),是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他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筹划过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礼、新易、京张、粤汉等线,成绩斐然。他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奉献了一生,并教育子女要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形成了奉献国家、廉洁自律、勇于创业的好家风。婉拒两个儿子“官费”出国留学1914年秋,正在担任粤汉、粤川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接到北洋政府的一个通知:批准他的两个儿子“官费”出国留学。看到通知,他并没有感到高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当天晚上,詹天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他想,别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都是自己出钱。现在,我的两个孩子出国留学,却是“官费”留学,还不是因为我对祖国的铁路事业做了一点点贡献。要是因为自己对祖国做了一点点有益的事,又有一定的地位,就可以让子女得到特别的照顾,这不仅对国家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政府的特殊照顾,坚持用自己的薪俸,支付两个孩子留美八年的一切费用。“不能只顾个人,要多为国家着想”两个儿子从美国留学归来,有单位要用高薪聘请,詹天佑不同意。他对孩子们说:“我送你们出国留学,不是要你们回到祖国做高官、拿厚禄,而是要你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些有益的事。我看,你们不要到别的单位应聘,我身边正好很需要人手,你们就在我身边工作吧。”当时,在詹天佑身边工作的,还有几个和他儿子一起回国的同学,每月的工资有一百多元。而詹天佑只给他的两个儿子七十多元的工资。同样的学历,又做同样的工作,可工资收入却不一样,相差都快一半了。有人为他的两个儿子打抱不平,认为这样做不合理。两个孩子也觉得父亲做得有点太过分,闹起了情绪。詹天佑知道后,十分恳切地对他们说:“不是因为你们工作得不好,而是因为你们俩是我的儿子,要求要更严一点。对自己的孩子徇私是不好的。你们要知道,国家目前有困难,我们不能只顾个人,要多为国家着想。”不占用一分公款詹天佑子女较多,原来的住房较为拥挤。政府为了照顾他,在张家口为他安排了一幢寓所,并用公款为他家添置了一些家具。詹天佑知道后,觉得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也算是对他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奖赏,他很领这份情。但他又觉得,这样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太好,怕他们滋长特殊化的思想。于是,他要来清单,照单子付清了用款,不占用一分公款。不久,考虑到詹天佑工作的需要,铁路局为他买了一辆汽车,供他个人使用。为了节省公款,他谢绝了,而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马车,供自己工作时使用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0我家的家风是“讷于言敏于行”。“讷于言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妈妈告诉我,这句话作为我们家家风,意味着说话要慢慢说,三思而后言,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做事若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这句话,激励我在学习上,要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并且要用行动来实施制订好的计划,督促我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一直记得,姥爷在我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常常给我诵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和“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还是有的”这四句话。那时候,我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问姥爷,“姥爷,这是什么意思呢”?姥爷微笑地告诉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如果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再学习,即使悲伤难过也是徒劳。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在该学习的时候白白地浪费时间,如果不努力学习任时间流逝,那么等年纪大了只能后悔与悲伤。一年当中最好的.时光是春天,一天之中最精力充沛的时光是早晨,时间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去努力读书,即使再忙再辛苦,学习的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姥爷抱着我,随口编了首儿歌,“少时不学习,长大就无用。要想有本事,天天要努力。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出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从幼儿园到小学,从昨天到今天,也将会一直鼓励我勤奋向学,不辜负每一寸光阴。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奋的、爱学习的人。即使已经博士毕业,可是她下班回家后总是不停地看书学习,不是查资料,就是写论文。有一天,我不解地问正在电脑前写论文的妈妈,“妈妈,你不是博士毕业了吗?为什么还要这么用功地学习呢”?妈妈转过头,用手轻抚我的头,笑眯眯地告诉我,“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停地学习新知识,不停地开拓新视野,才能够不断进步。学习不是一时的任务,而是终生的事业”。妈妈的这番话让我思考良久。在我平时的学习中,妈妈还勉励我,“在学习的同时,遇到难题要多动脑、勤思考,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勤学好问才是个好学生”。家风还无声教诲着我,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在生活上要做一个乐于助人、少讲空话多办实事的、有爱心的小公民。每次出门坐公交或地铁的时候,遇见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者是怀抱婴儿的年轻父母,我都会主动让座,因为我记得妈妈对我说的,“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还记得去年的秋天,我们学校的一个同学身患重病,我毫不犹豫地捐出了我一个月的零花钱。虽然并不多,但是,我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同学,就是给予他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是我的家风,言语朴实却意义深远,我将用我的成长来践行家风给予我的指导。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1王金丽就职于西部绿洲物业公司保洁部,是一名部门主任,虽然管理的人员不多,可是需要操心的事可不少。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在朋友眼里她是一个热心的好人,在婆婆眼里她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在妈妈眼里她是体贴懂事的孩子,在儿女眼里她又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好妈妈。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而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父母养育了她们兄妹五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生活非常困难,但父母从不为琐事争吵,也不相互指责、斥骂,更多留给孩子们的是相互理解、包容以及做人的真滴。母亲不善言谈,只是默默的为这个家操劳,没有任何怨言。父亲则给了这个家更多的支撑和信任,他们用行动告诉孩子要做一个有爱心、有包容心、诚实、有担当的人,她就是在这样的家风下长大的。她父亲去世早,母亲带着她们兄妹五人不容易,哥哥成了顶梁柱,小小的她看出了家里的不易,高中毕业本可以继续求学的她,坚决放弃这个机会,毅然决定为家里分担困难。随着时间的飞转,母亲已经八十几岁高龄了,身体不是很好,她在忙完工作之余常常去照看母亲。她还有一个和母亲一样高龄的婆婆需要照顾,她往往是早晨早早起来把早饭和午饭给婆婆做好,嘱咐婆婆按时热了吃,中午又赶到母亲家照顾母亲午饭,母亲看见她又要工作,又要两边忙,怕她辛苦,不让她来,可是她总是说:有妈妈在,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最好的孝顺就是陪伴。今年母亲身体不适住院,医生检查的结果不是很好,看着母亲病弱的身体,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于是她白天上班,晚上坚决要求陪母亲,她的腰也不是很好,可是她一直坚持,直到爬不起来才肯歇一歇。她不光是对自己的父母体贴入微,对公婆也是一样,她把从父母身上学到的美德用在了自己的家庭里,公公身体一直不好,四十多岁就得了脑溢血,右半边偏瘫行动不便,一直由婆婆照顾,公公的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甚至有时还动手打婆婆,看着婆婆身心疲惫、无可奈何的样子,她毅然将公公接到自己家里悉心照顾。不常见面的两个老人反而不在争吵,关系也融洽了,婆婆的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心情开朗多了,就这样一直照顾到公公离世。公公去世后,她怕婆婆一人在家寂寞,又将婆婆接到家里照顾,这一住就是十一年。都说婆媳关系不好处,这么多年来她和婆婆从未挣过嘴、红过脸。什么事都是有商有量。为了让婆婆的生活质量更好些,她劝婆婆到退休站和老年人一起唱歌、跳舞、打牌,可是婆婆嫌吵不愿去,她又劝婆婆去养老中心,那里条件很好,还有人聊天,婆婆去了几天又回来了,婆婆觉得那里的饭没有媳妇做的好吃,晚上又看不见他们,觉着心里不舒服,于是她放弃了让婆婆出去的想法,每天她都会把婆婆的一切安顿好才出门。由于她现在的工作越来越忙,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间,为了减轻媳妇的负担,主动要求去了日托中心。她们就是这样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幸福的生活着。她还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丈夫的前妻12、8去世后留下一个七岁的女儿,她把女儿当自己的孩子来养,甚至比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好。女儿从小就喜欢跳舞,天生对舞蹈有灵性,她在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很坚决的把女儿送到了重庆舞蹈学院,专修舞蹈专业。她说:女孩也要有特长和一门技术,将来走向社会才有用。女儿毕业回来后,很快就被分配到幼教系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现在女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但她还是把妈妈当成了自己的主心骨、避风港。而且女儿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无论生日还是节日,她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母亲,精心给母亲准备一份礼物。无论她遇到困难还是高兴事,都要找她聊聊,一起分享。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她就是妈妈的亲生女儿。她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生活,都像一个大家长一样要求我们做事要精益求精,不给自己留遗憾。对同事关心体贴,只要她能想到的她都会替员工考虑到,因此她赢得了同事对她的信任,只要有困难都愿意找她解决,有喜事找她分享,她也乐于和大伙成为一家人。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一个优良品质的人,好的家风都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尊老爱幼艰苦朴素的生活氛围。正是这种氛围,营造了一个个身心健康、有作为乃至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从王金丽身上看到了优良家风所赋予的美德,我希望好的家风、家训要不断传承,给下一代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2在当时中外各种复杂思潮影响下,陈延年因为能阅读法文原著,曾一度信仰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在赴法勤工俭学之后,陈延年兄弟放弃无政府主义转而笃信马克思主义。1922年6月,在旅法少年共产党旅欧支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陈延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同被选为委员;后来回国在上海、广州,他是与赵世炎、周恩来齐名的革命家。1923年,由于国内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派遣延年、乔年兄弟同赵世炎等人从法国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一年后,因国共合作的需要,陈延年等奉命回国往上海党中央报到,随即被派往广东工作。回国后,兄弟俩都成为中央委员,陈延年曾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在党的会议上父子三人以“同志”相称而不论父子情。郑超麟回忆,某次,陈延年自外地来沪,郑陪他往见总书记。原以为相别数年的父子相见场景会很激动人,但爷儿俩却平淡如路人——陈独秀正在石库门房子的天井里等候,见到儿子出现,表情安之若素;而延年也一样,随手拖来张椅子坐下就谈起了工作。昆仲双烈陈乔年身体强壮,皮肤很白,两颊同苹果一般红。他的哥哥则与他相反,不很健康,肚皮比常人大,两条腿比常人细,皮肤黑而粗,浓眉毛,斜眼,近视,有时你以为他在看你,其实他看的是你旁边的人。这两兄弟,除了相貌以外还有其他方面不同。延年爱说话,爱讲故事,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的故事,以及他自己家庭的故事。几个人会聚一起时,总能听到他的低音。乔年则一声不响。开会时不说话,多人闲谈时也不说话,后来渐渐练习也能克服腼腆而在会场中演说了,而且说得相当好,虽然不及他的哥哥。这些都是郑超麟记忆中陈延年、陈乔年的模样,“这两兄弟是清教徒。吃得坏,穿得坏,绝口不谈女人”。1927年,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派大批军警包围了恒丰里104号,陈延年、郭伯和、韩步先一起被捕。陈延年在狱中沉着冷静,说是这家主人雇的烧饭师傅,审讯他的特务看他黑黑的脸,穿着破衣,也信以为真。一天,上海亚东图书馆经理江孟邹先生突然收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寄来的一封字迹潦草的信,他拆开一看大惊失色。信上写道:“鄙人于6月26日被捕,现拘押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拘留所。我是正式工人,烧饭司务当然不会有多大嫌疑,不日可讯明释放,现在我的衣衫裤都破烂了,天气又热,请先生替我买一套衫裤来。谢谢!”家风家训事迹材料13彭湃(1896-1929年),原名彭汉育,广东海丰人,被誉为农民运动的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大革命时期,在广州举办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家风就是理想主义”,彭湃的孙女彭伊娜说,家里人对物欲都没有疯狂的追求,这个家庭遗传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为了理想奋不顾身。彭湃家里原本相当富有,是海陆丰有名的大地主家庭,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但他目睹了国家贫穷落后,民族积弱被欺,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生活十分困苦。他几经寻求选定马克思主义,立志变革中国社会。彭湃号召农民起来进行斗争,表示愿意拿出家产来支持农民。母亲知道后十分伤心,边哭边说:“祖宗无积德,就有败家儿。想着祖父艰难困苦经营乃有今日,倘如此做法,岂不是要破家荡产吗?”彭湃回到家里没有一个人肯对他说话,好像对着仇人一样,大哥也以分家相威胁。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的彭湃认定家里的财产都是从农民手中抢来的,应该归还给农民。堂兄代他领回了分得的田契,彭湃便亲自将田契送到佃户家里,可是佃户们却不敢接受,他决定采取一个更激烈的行动。1922年11月的一天,彭湃请来许多农民,当众烧毁了属于他的全部田契,把财产分给穷苦的农民,带领农民参加革命。当初,他的家长希望他成为家族的接班人,而他却成了旧社会的掘墓人。这是他对旧家风的背叛,与此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新家风。1929年,彭湃被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英雄已去,浩气永存。彭湃骨子里为革命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特质代代相传,在后人的血液里澎湃不息。“爷爷为理想而进行实践是无私彻底的。”彭伊娜说。在彭湃的感召和带动下,彭家多人前赴后继走上革命道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有7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