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夯基提能作业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不时有以农村、乡土为背景的故事出现。这些作品大多以穿
越、重生、架空历史的二次元叙事方式,臆造一夜致富、的传奇人生。它们固然描
摹了乡土情结、故园美好,但无论是从类型故事的创新,还是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农村现实
题材的突破来说,都„优秀的网文作品往往会成为下游产业与资本追逐的IP。通
过对近年来网文IP的影视、动漫改编案例的观察研究,不难发现,农村题材、乡土概念的
网络文学与其庞大的用户群,与这二十年来的乡村变革是不匹配的。
当我们把视域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更大的范围来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
作品,()一些作家与作品甚至享誉国际,成为永恒的经典。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
《边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作
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乡村变迁史上浓墨重彩地绘制了一幅全景图。!!!他们的作品整体是百
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与记录,而且具有
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其“镜像”价值不言自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改头换面乏善可陈风云际会考查
B.改天换地乏善可陈风起云涌考察
C.改头换面一无是处风云际会考察
D.改天换地一无是处风起云涌考查
【解析】①改天换地: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头换面:原
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根据语境“穿越、重
生、架空历史”,第一空应填“改天换地”。②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一
无是处:没有一处对的地方。根据语境“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故园美好,但……”,第二
空应填“乏善可陈”。③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根据语境,第三空修饰“乡村变革”,应填“风起
云涌”。④考察:指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
为、活动)。“考查”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根据语境,这里没有上下级关
系,第四空应填“考察”。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1
A.可以发现,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
B.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可以被发现。
C.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可以发现是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的。
D.可以发现,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的是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
说。
【解析】根据下文“一些作家与作品甚至享誉国际,成为永恒的经典”可以看出,应
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而B项强调“被发现”;C项强调“乡土文学
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的“,且句子不通顺;D项强调据“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他们的作品整体反映了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记录与反映。
【解析】句中共有两种错误;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他们的作品整体是……变迁历
程”中“作品”和“变迁历程”搭配不当,“作品”并不是“变迁历程”,而是“反映
了”“变迁历程”;“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与记录”和“具有文学史上
的重大意义”的顺序不符合逻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①.如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吃月饼,
元宵节要吃汤圆,而清明节虽然不像其他传统节日有统一的饮食品种,但各地自有独特的饮
食习惯,从而使清明节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
在我国江南一带,则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安徽、江西等省份大多在清明节吃“清
明果”。“清明果”和“青团”相似,②。其一,“清明果”里面的馅多为五香干、
笋干等,是咸的;“青团”则是以豆沙甜口馅为主。其二,“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而青
团多用艾草。!!!重庆和四川的部分地区则有吃粽子的习俗,不仅可以用于上坟祭祖,更可
以在出游踏青时自己食用。
而今,随着清明节纪念活动的丰富和娱乐活动的多样,自然也会有文学爱好者留下描绘
这些风俗的佳联名句。如“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遗存长者风”等,记述了对家族先人的追
念;“每思祖国金汤固,③”等.表达对为国牺牲的先烈的缅怀……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粽子不仅可以用于上坟祭祖,还可以在出游踏青时自己食用
【解析】该句关联词使用错误,将“不仅”改为“既”,将“更”改为“也”。“不
仅……更”不是正确的关联词,应该用“既……也”表示并列关系。
5.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示例:①有很多饮食品种;②但也有所区别;③便忆英雄铁甲寒
2
【解析】①处根据后文的“如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
要吃汤圆”可推断出: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②处根据前文“清明果”和“青团”
相似,和后文说“其一”“其二”说明这两者相似但不相同,可以填:但略有不同。③处根
据后文“表达对为国牺牲的先烈的缅怀”,再结合前句的对偶手法,可以填:常忆英雄铁甲
寒。
6.《乡土中国》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请你
为《乡土中国》拟写一篇介绍词,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向高一新生介绍这本书,不少于100
字。
答:示例:全书由十二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
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语言通俗易懂,并且引用了大量西方名人名言和理论报告,
比如俄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史禄国、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还有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等
人的言论作为补充论据,权威而且强有力的论证方法和富有逻辑性的文字为文章增色不少。
【解析】《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是一部研究中国农
村的作品。全书由十二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
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
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
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
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该书中,作者把乡
士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注意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向高一新生介绍这本书,
注意字数要求。
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错误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杨家坪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开展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这部研究农村中
国的作品内容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血缘、地缘等方面。
为检测阅读效果,高一年级语文组正在举行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心得”的征文活动。
全校学生拨冗相助,目前收到的稿件已有二百多篇,作品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本次活动将
于月底截至。
答:①“农村中国”改为“中国农村”;②删去“以”或者在“的征文活动”前加上
“为主题”;③拨冗相助,改为“踊跃投稿”;④“截至”改为“截止”。
【解析】①“农村中国”定中短语语序不当,应为中国农村;②“以'《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心得’的征文活动”,“以"字缺少宾语,应改为“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③“拨冗相助”是敬辞,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来帮助自己,不能用在学校语文组向学
生征稿的语境中,应改为“踊跃投稿”;④“本次活动将于月底截至”中“截至”使用错误,
3
应为“截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
强调“停止”。从用法上说,两者有明显区别。“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作宾语)。
8.请根据下面《乡土本色》选段文字,概括出“地方性”三个特点,不超过20个字。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
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
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大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答:示例:区域间孤立、隔膜(或答: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区域内互相熟悉;社
会圈子孤立。
【解析】和“地方性”三个特点相关的是“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
的”,可概括为“区域间孤立、隔膜”,“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
概括为“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概括为“社会圈子孤立”;“每个孩子都是在大家眼中看
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
的社会”可概括为“区域内互相熟悉”。注意第一条中的两点保留其一即可。注意不超过
20个字。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
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内则》说:“礼,始
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
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
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出行
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
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
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
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棚,内言不出棚”,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
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
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
4
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
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
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
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
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
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
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
而为位者,唯叔嫂。”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
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
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
上》:淳于髡日:“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日:“礼也。”日:“嫂溺,则援之以手
乎?”日:“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
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
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
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
(摘编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材料二:
Oswald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
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
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
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
却是浮土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
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
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土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
活里。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
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
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化,作为生
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
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
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土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
5
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
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
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恋爱的
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
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
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
的事业摇摇欲坠。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
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
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
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不只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
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
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以家族为
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男女有别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它影响着后世思想家对男女关系的论述。
B.古代男女不仅居处隔离,言论上也是隔离的,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事实上女子
事务男子也不知道。
C.《内则》所言:“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言下之意是在祭祀和丧事时,男女就可
以直接接触。
D.材料一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特殊情况下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
通。
【解析】A项,“男女有别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错,由第一段“'女正
位于内,男正位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
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可以得出“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是“男女居处隔离
规范的思想基础”。B项,由第一段“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
外言不入。外言不入棚,内言不出桐',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可以得知是正确的。
C项,“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错,由第三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
授器」从《内贝I》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
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可以得出“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是错误的。
D项,”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错,由第四段“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
6
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及“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
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知,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不是为了证明特殊情
况下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而是证明应该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从浮土德文化观来看,两性恋爱的目的不是结婚生子,而是生活经验和生命意义的
创造。
B.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
热烈的感情。
C.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
异性原则更为重要。
D.阿波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安排了一个完善的秩序,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但更重要的
是接受它、维持它。
【解析】A项,由“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
“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可以得出
是正确的。B项,由“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
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可以推知。
C项,由“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
可以得出。故C项正确。D项,“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阿波罗
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
11.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现代社会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等均可看出我们社会在由传统的阿
波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
B.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求相互充分了解就困难,而且男女的共同生活,越
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愈深。
C.没有推陈出新,恋爱便难以为继。”恋爱是一项探险”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形象表达。
D.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
这是对个性的抹杀,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解析】“作者对此深恶痛绝”错,文中并未表现作者对此深恶痛绝,而是在作理性
客观的分析。
12.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示例:首先,作者指出礼制规定男女性别隔离体现在居处隔离及言论隔离上;接着,
论证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最后,论证男女之防,著于叔嫂。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通过引述古代著作中关于“隔离”的句子,论证“这是男女居
7
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第二段同样通过引
用论证“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第三段“男女之防,著于叔嫂。
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论证了男女之防在叔嫂间最明显。
13.结合材料,分析浮士德文化和阿波罗文化对如今“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这一做法
可能持有的不同看法。
答:示例:①“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阿波罗文化是绝对不能接受这一做法的。因为
阿波罗文化主张将男女从生活到心理加以隔离,男子做了女人该做的事就是对稳定社会关系
的破坏,这是离经叛道。②“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是浮土德文化所认可和欢迎的。对于浮
土德文化而言,追求男女对彼此的充分了解,男人去做平常女人做的事就是了解女人的途径
之一;浮土德文化喜新,求创造,对于他们而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地创新,而“男
子休产假照顾孩子”也可以说是一项“创举”。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到关于浮士德文化和阿波罗文化的观点,然后根
据其观点找到对“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可能产生的不同看法。关于阿波罗文化,材料二原
文的表述是“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
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
黄金时代过去了”“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根据材料一的论述,乡土社会主张男女隔离
有序,可见,阿波罗文化是不主张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的。关于浮士德文化,材料二原文的
表述是“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
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而现代社
会是浮土德式的“。由此可见,浮土德文化是现代的文化,是男女平等的,是反乡土文化的,
所以,浮士德文化是赞同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的。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5题。
材料一: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在乡间闾巷的乡
土文化地标上流淌着的汩汩文脉。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
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
庄的迁徙历史,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
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比如,明朝山西南迁江淮的移民世代流传歌谣,“问我祖
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山西洪洞老鹳窝”,谣词中的“大槐树”“老
鹳窝”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地标符号。近些年来,山西省洪洞县举办“槐乡寻根祭祖节”,
当地政府“抱切切之虔诚,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就是在这个地方。
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
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这些乡土文化地标,凝聚着心血,接合着智慧,
8
寄寓着精神。作为我们记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它们和那些以勒石、铸铜、树
牌等形式记录的先祖题刻、名人碑文、古韵匾联等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抚摸乡野之厚重、
祖辈之荣光、少时之回忆的一个个锈迹斑斑的符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
消失的危机。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
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大多数位于农村的文化地标,不管
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再加上
基层财力有限,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急的事项”。比如,在一些城中村改
造中,没有对古建筑进行评估,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优秀的古建筑被拆毁。还有
些乡土文化地标,如宗祠,由于缺乏保护主体,遭到了较大破坏。
乡土文化地标,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
我们可从基层做起,各村先摸清自己的家底,然后再到乡镇、县区。乡村文化遗产具有跨越
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等特点,应吸收专业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全面认真排查,做好
归纳梳理、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等工作,从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
同时,建议政府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为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经费,应从这些
经费中划拨出乡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来修缮保护乡村的文化地标。同时,也应建立村民、
企业等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资金基数。此外,
还要加大对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宣传力度,要把乡土文化地标的保护宣传同当地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起来,增强群众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
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
造成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不仅有村史乡约的介绍,而且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
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苟德培《保护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
信。站在历史交汇点和发展新起点,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乡土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是在乡村中所酿生的共性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
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
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乡土文化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固基
9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生动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化有助于使“我”
变成为“我们”,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
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
统一,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比如,清纯、静谧的乡村美景,独具魅力的
民俗民风,以及乡村农舍、古建遗筑、雕塑等民间艺术。这些都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审
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鲜活的乡土生活、独特的乡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和时代特色的美学价值,可以使人们得到“真”的享受、“善”的启迪、“美”的震撼,并
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通往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之
精华。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推进,人们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倾向,出现了人
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与人心之间的疏离。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这
些不良倾向和问题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它偏离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作为具有
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乡土文化,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它既可以继续延续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可以
引导人们树立进步的人文精神追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通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
文化生产力,从而赋予了乡土文化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
不俗的成绩,乡土文化经济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重要增长点。古北水镇、乌镇等不少兼顾历史印记传承和文化艺术交流的特色小镇拔节而
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农产品、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纪念品。借助乡
土文化的东风,农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村民脱贫致富也成为了现
实。
(摘编自王耀鸿《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摸清家底、拓宽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对
乡土文化地标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举措。
B.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
文化地标,从而做到更好保护。
C.乡村美景、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独特的乡土文化,能够给予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
精神体验,满足现代人共同的审美需求。
D.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乡土文化在修身养性的人生观和道法自然、天人合
一的生态观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解析】“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是错误的。
由原文“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
10
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
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可知,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包括很多方面,将农村传统的旧祠
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就必须从民间流传的诸如“大槐
树”“老鹳窝”等文化符号中去寻找依据。
B.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主体及所有者应该承担的保护义务,就能使农村文化地标免
遭拆毁,从而让乡村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重新焕发生机。
C.牢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得益于对乡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最终
使“我”变成为“我们”。
D.古北水镇、乌镇等特色小镇拔节而生,体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范本。
【解析】A项,”就必须从民间流传的诸如‘大槐树''老鹳窝’等文化符号中去寻
找依据”错误。由原文“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
的树石山水”“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
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可知,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个姓氏
的繁衍脉络,除了可以以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为依据外,还可以
以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为依据。B项,”就能使农村文化地标免遭拆毁,从而让
乡村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重新焕发生机”错误,由原文“缺乏保护主体和俣护动力是
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
有效的保护外,大多数位于农村的文化地标,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都没有
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可知,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俣护的
义务只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C项,“最终使‘我'
变成为‘我们’”错误。由原文“乡土文化有助于使‘我'变成为'我们',积聚起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可知,是乡土文化而不是牢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
形成有助于使“我”变成“我们”。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化地标符号的一项是(D)
A.城阳区的胡峰阳故居
B.胶州市的胶州大秧歌
C.平度市的天柱山“魏碑”
D.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哪台
【解析】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
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而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哪台是一个
新兴的地标建筑,所以不是乡土文化地标符号。
11
4.对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认识不足,是材料一中“乡土文化地标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
动力”的一个深层原因。请结合材料二简析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哪些。
答:示例:①乡土文化具有认同价值;②乡土文化具有美学价值;③乡土文化具有人文
价值;④乡土文化具有经济价值。
【解析】原文“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
天然的亲近性,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
全社会的文化认同”,乡土文化具有认同价值;原文“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
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
体验”,乡土文化具有美学价值;原文“作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乡土文化,在乡土社
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它既可以继续延续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
优秀文化基因,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可以引导人们树立进步的人文精神追求,从而
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乡土文化具有人文价值;原文“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通
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产力,从而赋予了乡土文化
以巨大的经济价值”,乡土文化具有经济价值。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示例:①文章首先提出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②进而论
述了乡土文化地标既包括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又包含人文遗
产;③最后分析乡土文化地标面临的危机,以及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解析】原文“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
是在乡间闾巷的乡土文化地标上流淌着的汩汩文脉。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
守住乡愁”,文章首先提出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原文“乡土文
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另一类则是作为
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
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进而论述了乡土文化地标既包括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
精神的树石山水,又包含人文遗产;原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
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
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要对其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建议政府增加相应的
经费投入”“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地标进行利用”,最后分析乡土文化地
标面临的危机,以及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村有嘉木
村姑
在老家和母亲坐着闲话,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传来。母亲说:“木瓜来
收垃圾了。
12
木瓜负责我们这条街的清洁工作。他每天傍晚时拉着板车,在这街面上走一趟,收一遍
各家的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打扫一遍。
木瓜不会吆喝,他自有他的办法。他在车把上系一个铜铃,像牛脖子上系的那种,只是
稍大一些,车一动,铜铃就清脆地响。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在街巷的墙壁上、树木间碰
撞,回荡,像阳光一样跳跃,铜铃不时地闪过一缕金色光泽。有时,他会特意摇一摇,那是
谁家门前没有放垃圾、主人也没有走出来送垃圾的时候。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鼓、
换油的敲梆子,他摇起了铜铃,也摇醒了逝去的时光。
木瓜的板车旧了,木板却是干净的。有人提着垃圾桶出来,跟他打招呼,他总是憨厚地
一笑,接过来,高高拎起,手探到板箱里倒,不让烟尘飞起来。
他的清扫也是有职业感的。他一下一下按着香帚,把垃圾与灰尘压在下面,省得呛人。
那些沾在路上的碎屑,他也总是动手清理干净。盛夏有时尘多,他还先洒洒水。在他身后,
水泥街道,门前的月季、蜀葵、木林花和路边的树也在阳光中闪着洁净的光,乡村美好而恬
静。
乡村的街,很难要求时时干净。塑料袋、菜帮子、鸡狗粪、孩子们撕碎的纸最难扫
的当然是瓜子壳花生壳——偏偏这条街上的闲人从来没有想到要把壳吐到塑料袋里,还没有
那样的习惯。有的人家勤快,自扫门前路,但更多的人顾不上,或者想不起来。在这条街上
做清洁工,实在是考验人的修养和韧性的。
这几年,上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村里安排专人打扫街道,一天十元钱。懒人呢,有
时干,有时不干,大家有意见。勤快人又看不上这十元钱,或者不愿干这脏活儿。组长去找
木瓜。木瓜就这么一直做下来了。
木瓜收垃圾,是自己做主的。媳妇不让他去:“一辈子出力,不该歇歇吗?”孩子也反
对:“俺们都长大了,还能让你再去干那活儿?”在村里,木瓜家的经济条件算中上等,孩
子们也都孝顺,但木瓜硬是不声不响地拉起了板车。
“木瓜”其实不是他的本名,只因为他从小沉默寡言,在生产队里和别人一起干活儿时
像老牛,光吃亏。他妈骂他:“真是个木瓜。”于是大家就“木瓜”“木瓜”地叫开了。木
瓜也不恼,还是憨厚一笑。
木瓜当过木匠,后来没人做家具了,他就跟着建筑队打工。别人砌墙,他拎灰,大家都
争着要跟他搭伴儿。如今年龄大了,地里没多少事可做,他就天天把自己家门前打扫得像镜
子,有时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下雪时,他会把连接两条街的路铲扫干净。大家都说,
组长找他,真找对人了。
木瓜一辈子没跟人吵过架,从不往人前头站,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却娶了一个
漂亮能干的媳妇。据说,当初木瓜到一家做木匠活儿,不知休息,不挑食,活儿干完了,还
把地扫得干干净净,那家的姑娘就看上他了。那时聚在一起纳鞋底的女人好瞎操心,猜测着,
木瓜和媳妇在一起时,是不是也像木瓜一样嘴笨,像牛一样憨?
13
我总是会想起这个我内心一直隐秘地尊崇着的普通人,想起他拉着板车,或是扫着地,
安静而笃实。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
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一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他,一切
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
木瓜的大名,叫“嘉木”。南方有嘉木。其实嘉木如好人,是不分地域的。
拎着垃圾出门,知道他回应我的只是一个憨厚的笑脸,我也把垃圾桶高高拎起,轻轻倒
进木板车里,笑着跟他打招呼:“嘉木叔,辛苦你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描写木瓜收垃圾时摇响铜铃,“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鼓、换油的敲梆
子”,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的怀恋之情。
B.木瓜虽然是个普通人,但“我”一直打心底尊崇他,因为乡村的道路一次次变脏,
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干净。
C.“我”模仿木瓜,也把垃圾桶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可见他的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朗诵正大光明课件
- 生态旅游度假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秋节介绍课件
- 老年性鼻出血病因介绍
- 糖原贮积病Ⅴ型病因介绍
- 2019-2020学年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检测数学试题
- 球菌性口炎病因介绍
- 牙齿外源性着色病因介绍
- 密度问题探究课件
- 涎腺病毒病病因介绍
-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PPT)
- 闸室及交通桥施工方案
- 加强民航空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 (高清正版)T-CAGHP 032—2018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 电机安装技术规范
-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一答案
- 航运企业船员安全培训及宣传制度
- 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精要Adhoc报表系统
- 《口腔修复学(一)》教学大纲
- 船舶结构设计任务书
- 公路工程决算表格(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