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12024~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提示: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东部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相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闻名的浑盖之争。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阅历,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像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料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意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精确的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供应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汉武帝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见: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见,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见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见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原委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辩始终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相识的主流。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闻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闻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原因。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视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推断日的出没。试验证明太阳的确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见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移水上。这一主见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闻名学者王充就曾一语道破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劝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行思议的。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觉,古人在这场争辩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推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状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推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辩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确定的地方。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材料二:1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天文成就?2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这一特性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正式的首要科学。3在成书于公元前100多年的《淮南子》中,记载着一个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这些神话起先,天文学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史前的天文遗址,到西汉的彗星帛书:从唐朝遗留的星图,到宋代记载的客星……这些早于西方国家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以及留存至今的数以千计的天文观测资料,时至今日仍在为现代天文学探讨贡献一己之力。4在西方文明中,天堂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与此相反,在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每天都在通过天象解读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与天象亲密相关。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朝董仲舒认为上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明宋濂《序》:“凡故意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古人认为,天地是相通的,天上发生的每一种天文现象(例如行星相合、日食、彗星、新星等),都对人间的事务有着特殊的启示。与此同时,天上的不同区域也都有地理上的分野与之对应。天空就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一切。生活在地上的人,就这样始终处于上天的注视之下。6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国家被称为“天下”,帝国被唤作“天朝”,治国要遵循“天意”,皇帝亦自命为“天子”,统治者被认为是上天的代言人,“维系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作为“天子”,君王们必需解读天象,这一特性使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陆纾文《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浑天说主见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能用科学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满意社会须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B.盖天说主见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从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看,它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相识的主流。C.盖天说突破了人们认为天是个半球的生活阅历,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D.古代西方文明认为,天堂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个只有神才能涉及的领域,任何人都不能对它进行观测和探究探讨。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扬雄《难盖天八事》,由理论到实践,从八个方面,逐一批驳了盖天说不尽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错误之处。B.浑盖之争,秉持着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状况的原则,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推断是非。C.天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帝王、朝臣和民间人士对它的重视和探讨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D.古人认为天地是相通的,文中列举的老子“道法自然说”、汉朝董仲舒和明朝宋濂的天人感应思想都说明白这点。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这一观点的项是()A.《淮南子》记载的一个我们熟知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B.史前天文遗址,西汉彗星帛书,唐朝遗留星图,宋代记载的客星。C.生活在地上的人们,始终都处于犹如一面镜子的上天的注视之下。D.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中国历史上取得那么多的天文成就,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其缘由。【答案】1.C2.A3.D4.(1)首先,开宗明义提出论述话题;

(2)接着,亮明观点;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正式的首要科学;

(3)然后,阐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人在天文学探讨上产生的影响;

(4)最终,再次点明观点,照应前文。5.(1)有众人的广泛参与。在对宇宙结构的相识上,仅“浑盖之争”的历史之长、内容之丰、涉及面之广,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文学探究的执着和探讨的丰厚。

(2)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术之争,充溢理性色调,没有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介入,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学术探讨氛围。

(3)有正式的高度重视。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正式的首要科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看法的实力。A.“浑天说……能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满意社会须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错误。原文中“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阅历,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像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料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意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精确的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可见,选项张冠李戴,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是”盖天说”。B.“盖天说……它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相识的主流”错误。从原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相识的主流”来看,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相识的主流的是浑天说,选项张冠李戴。D.“盖天说突破了人们认为天是个半球的生活阅历”错误。结合原文“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阅历”来看,选项略去了限制词“日常观测中形成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推理的实力。A.“从理论到实践”“人们认知规律”错误。应当是“从实践到理论”;不是“人们认知规律”,是“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实力。A.证明“天文学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B.证明我国有“早于西方国家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C.证明中国人对上天的敬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实力。材料二共有六段。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述话题“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天文成就?”其次段,结合“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这一特性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正式的首要科学”可知,亮明观点;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正式的首要科学。第三到五段,结合“这些早于西方国家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以及留存至今的数以千计的天文观测资料,时至今日仍在为现代天文学探讨贡献一己之力”“在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每天都在通过天象解读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与天象亲密相关”“老子提出……汉朝董仲舒认为上天能影响人事……明宋濂《序……”分析可知,进一步说明阐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人在天文学探讨上产生的影响。第六段,结合“作为‘天子’,君王们必需解读天象,这一特性使中国的天文学在当时成为官方首要科学”可知,再次点明观点,照应前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实力。结合“在东部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相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闻名的浑盖之争”“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原委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辩始终不绝如缕”分析可知,有众人的广泛参与。在对宇宙结构的相识上,仅“浑盖之争”的历史之长、内容之丰、涉及面之广,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文学探究的执着和探讨的丰厚。结合“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觉,古人在这场争辩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推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状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推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辩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确定的地方”分析可知,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术之争,充溢理性色调,没有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介入,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学术探讨氛围。结合“古代中国,人们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君王们不仅要对国家治理的秩序负责,也要对上天的正常运转负责,这一特性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正式的首要科学”分析可知,有正式的高度重视。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天文学在当时成为正式的首要科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边城沈从文两年日子过去了。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实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按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喧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头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特别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渐渐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围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喧闹,留下一个喧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缘由,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翠翠为了不能遗忘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突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喽啰!”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与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相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赞扬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特别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很多三角粽。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远眺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晰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人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好像不许别人来关切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相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日太兴奋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如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明显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快快的走去了。“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希奇那只鸭子!”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兴奋,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模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对前走去,突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缄默的始终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什么东西,轻轻的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确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乡。(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文本二:鲁迅、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文学艺术大师,他们先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头中国文坛的亮丽旗帜,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开拓、拓展了乡土文学的领域。鲁迅重在“揭丑”,使得阿Q的性格成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正传》也成为20年头中国形象的代名词。沈从文则重在“显美”,注意发掘、凸现边域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性,寄予了作者重造民族精神的志向,也使得《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节选自历彦军《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年来的两个中秋节让翠翠感到极其平淡无奇是因为唱歌等活动没能如期实行以及傩送不在场。B.祖父遇到去年打火把的人先不做声,然后“闪不知一把抓住”,灵敏的动作表现出他粗鲁冒失的性格。C.顺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假装远眺河中景色,实际却听得很细致,表现出她矜持羞怯的性格。D.爷孙俩“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反映出爷孙间虽然感情真挚但还是有隔膜。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边城新年迎春活动进行了具体描写,既反衬出翠翠内心的失落,也从侧面写出她对傩送的思念。B.小说以打火把的人为线索连接起了两个端午,让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使得故事情节摇曳生姿。C.小说其次段开头“翠翠为了不能遗忘那件事”既写出翠翠对傩送的难忘,又引出对上一个端午节的回忆。D.小说语言简约朴实却又生动形象,主要以细微环节描写塑造人物,尤其是擅于通过对话呈现人物性格和心理。8.文中“鸭子”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9.文本二中所说的“《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一和课本中学过的《阿Q正传》作简要分析。【答案】6.B7.B8.①鸭子是大老捉回家的,说明大老和二老一样身手矫捷;②顺顺只因爷爷赞扬了那只肥鸭两次便把鸭子给了爷爷,表现出顺顺慷慨仗义的性格特点;③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人性和善美妙的文本主旨;④翠翠对祖父说“谁也不希奇那只鸭子”,表现出她不喜爱大老只喜爱二老的心理。9.①农村形象:《阿Q正传》通过赵太爷等对阿Q的欺压,表现出中国农村封建专治、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特点;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对迎春和端午习俗等的描写,呈现出边城军民和谐、官民同乐的社会环境特点。②国民形象:《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精神成功法”以及王胡、假洋鬼子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忍辱屈从、麻木愚昧等病态人格和心理;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描写顺顺得慷慨仗义、老船夫的质朴侠义、翠翠纯真和善等,表现出美丽、健康、自然的人性特点。③鲁迅重在“揭丑”,主要从“恶”的角度加以摧毁,沈从文重在“显美”,主要从“善”的角度进行诱导,但都是为了“重塑民族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文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实力。B.“表现出他粗鲁冒失的性格”错。原文“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个喽啰是帮助过翠翠的人,从爷爷和他说话的内容和“抓”“闪”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是熟识的人,爷爷这么做是和他开玩笑呢,爷爷是个幽默的人,而不是粗鲁冒失的人。故选B。

【7题详解】本文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实力。B.“让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错。原文提到了两次端午,第一次端午邂逅了二老,二老好心请翠翠去家里歇歇,并等爷爷来,翠翠不明白,还以为他是坏人;其次年端午遇到下雨,去顺顺家躲雨,邂逅了大老。

故选B。

【8题详解】本文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形象的作用的分析实力。从“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以及后来二老在端午节捉鸭子来看,大老和二老都是捉鸭子能手,身手矫捷。

从“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赞扬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特别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很多三角粽”“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中可以看出,顺顺特别的仗义,因为爷爷和翠翠过的日子很清贫,所以便把鸭子送给他们改善生活,外加赠送三角粽,从而也体现湘西淳朴的风土民情,人性美妙的社会风气。从“‘翠翠,假如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兴奋,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模糊”“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可以看出,翠翠因为爷爷开玩笑的摸索她而不兴奋,说明她不喜爱大老。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特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力。

农村形象:《边城》“两个新年虽按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喧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可以看出,湘西人民对于传统的端午节过的很有仪式感,写到了端午节捉鸭子、赛龙舟、包粽子等,以及当地的驻军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节目的开心,还赞助鸭子作为竞赛项目。《阿Q正传》,赵太爷应当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个最具有权势的人,是全部未庄的居民都崇拜和向往的对象。因为有钱、有权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赵太爷是未庄的强权者,能够压迫阿Q,压迫未庄的全部弱者,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封建意识形态的人物。在小说当中,赵太爷表现出了对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的确定维护,比如,厌烦假洋鬼子;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表现出了反感;反对革命。但是关于革命,赵太爷在最初的反对过后,又为了赚取自身的利益而反而“投身革命”,这种腐朽的自保观念,也是赵太爷具有剧烈封建意识的表现之一。国民形象:《阿Q正传》中不论是假洋鬼子还是赵秀才,都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是富有阶级的成员,与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对立的。从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的身上,都看不到他们对劳动者的怜悯和爱惜。假洋鬼子虽然接收了外国教化,学习了自由、同等,但是骨子里仍旧带有统治阶级的优越感。看不起阿Q,用手里的权杖敲打阿Q,追骂阿Q,并且认为阿Q没有资格参与革命,将阿Q打出门去。阿Q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向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并且在轻贱自己为“虫豸”之后,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谓的“第一个”就是无上的荣耀,这就是阿Q的精神成功法。《边城》中,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赞扬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特别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很多三角粽。老爷爷摆渡不愿收钱,翠翠天真烂漫,对二老的感情真挚又羞怯,都能体现湘西人民的质朴。《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主要是“揭丑”。鲁迅不仅从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方面对封建制度加以揭露,而且着重揭露了封建制度用其整个反动思想体系,给劳动人民套上的精神枷锁。《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寄予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志向,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文本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给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知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望。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文本二: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出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B.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C.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D.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11.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沐浴,沐,濯发也,浴,洒身也,字面意是洗澡,洗浴:文中是指“承受恩泽”。B.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学业优异的人:晋时仍保留。C.庆父,是鲁国公子,先后杀死两位国君,后人常用他来比方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D.归田,归还公田,也是张衡《归田赋》的省称,在本文中是辞官回乡务农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情表》从自己幼年的不幸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应当报养祖母的大义。B.“辞不就职”缘由,大致有三,一要供给祖母刘:二是蜀汉旧臣,有怀旧的思想:三有“伪朝”入仕、不知祸福的后顾之忧。C.《陈情表》感情困难:既有因境况狼狈而生的忧惧之情,也有对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感谢之情,还有对祖母刘的孝情。D.李密在奉召作诗时,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委婉表达出在朝廷做官的压抑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因此,武帝看后特别不兴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2)帝览之曰:“士之出名,不虚然哉!”乃停召。14.结合《陈情表》,请简要分析武帝被李密言辞打动而停召他的缘由。【答案】10.D11.B12.C13.(1)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哺育,何况臣的孤苦,(状况)特殊严峻。(2)皇帝看了这篇文章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14.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以情感人;提出了汉“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以理服人;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谢涕零,以心动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密在县清慎”都做“以”的宾语,其后断开,解除BC;“才能”是一个词语,中间不断开,解除A;“乃”是连词,表承接,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解除A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B.“学业优异”错,应为“品德方正”。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意思是“诏书急迫严峻,责怪我怠慢不敬”,因此“感谢之情”应为“担忧胆怯 、犯难”。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故老”,元老,旧臣;“蒙”,承受,受到;“矜”,怜惜,怜悯,关爱(2)“之”,代指《陈情表》这篇文章;“士”,读书人;“虚”,徒有虚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实力。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受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当报养祖母的大义。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可见文章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以情感人;《陈情表》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殊孤苦的境况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看法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可见文章提出了汉“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以理服人;其次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谢新朝的话,称呼和感谢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可见文章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谢涕零,以心动人。参考译文:文本一: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受到了不幸,刚诞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变更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常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始终到成人独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寂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劝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出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又出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担当,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迫严峻,责怪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督促我立即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跑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听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特别狼狈。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哺育,况且我孤寂凄苦的程度更为严峻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当过郎官职务,原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特别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迟疑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假如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日的地位;祖母假如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相互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恳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意,满意我微乎其微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惊的心情,尊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文本二: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赞扬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就写《陈情表》上奏皇帝。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厌烦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立刻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死在家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游长期得不到重用,深感前程渺茫,即使起知严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B.颔联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江南明媚风景被刻画得得细腻生动而又不失含蓄。C.颈联写诗人闲来无事在短小的纸张上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品着清茗,境界闲适安静,雅趣横生,这正是他的所好。D.尾联自我劝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这既和开篇两句绾合照应,又与颔联颈联自然贯穿。16.本诗思想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写出了官场的恶劣习气,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②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颔联表面上写尽江南春景的明媚,用意却是用以反衬自己的落寞情怀。颈联表面上写闲适,事实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只能作书品茶消磨时间,他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因此心生感慨和牢骚。(写出一例即可)③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借用典故,写作者不愿在京城无聊闲居,不想沾染京都官场的恶浊。④等待中的悠闲落寞。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微环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悠闲落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实力。C.“这正是他的所好”错。所做之事虽雅却非诗人所好。表面上是极闲适安静的境界,然而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体现他旅居京城时的郁闷惆怅,表达他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实力。“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化,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亮的纱,表现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行轻轻放过,它正示意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显明的比照。“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安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间,真是无聊而可悲!“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雪白的衣衫,清明季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尾联虽不像古人埋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忙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三)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客至》中写款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常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过去不行挽回,将来则可把握这一思想。(3)《石钟山记》中苏轼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答案】①.盘飧市远无兼味②.樽酒家贫只旧醅③.悟已往之不谏④.知来者之可追⑤.事不目见耳闻⑥.而臆断其有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易错字有:“飧”“樽”“醅”“谏”“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黎明在醒来的时候,淇河的水已经在它的脸上涂抹出了很多温情的色调,这里的樱花,就像鹤壁人的眼睛或热忱,懂得与我沟通快乐,或互动华蜜,或沟通情感。阳光下的这些话题,同流合污,_________,始终照射着我的语言和灵魂。骄阳似火的季节,人们百花齐放、万花争艳的心事和期盼,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只蜻蜓阅尽了人间风景以后,_________,生活在馨香或奔腾的浪花里,无论狂风暴雨,无论激流如何。常年_________的淇河、卫河,一旦汇入大运输河,就会拥向北京。春秋战国,硝烟四起,战乱时代,鬼谷子依旧以治学为上,令人_________,其生命力依旧澎湃不止;鬼谷子敏锐的目光和视察力,时时常就会在此隐隐出现……在他治学的山洞里,那两道长长的车辙痕迹,好像就是他的军事思想,从古自今,始终伸延到了今日的阳光下……这一切的存在痕迹和影响,不但时刻激励着我,它们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波光粼粼日新月异波涛汹涌肃然起敬B.浩浩荡荡长年累月波涛汹涌奉为圭臬C.波光粼粼长年累月奔腾不息肃然起敬D.浩浩荡荡日新月异奔腾不息奉为圭臬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切的痕迹和影响,不但它们的存在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B.这一切的痕迹和影响,它们的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C.这一切的影响和痕迹,不但它们的存在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D.这一切的影响和痕迹,它们的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20.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C19.B20.用了拟人手法,给予黎明和淇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描写对象显得更活泼、亲近可爱,更加形象生动,为文段奠定了温情喜悦的情感基调。(意思对即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实力。第一空,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净。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袤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袤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大张旗鼓。依据“照射”可知,应用“波光粼粼”。其次空,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更。形容发展、进步很快。长年累月:形容经验很多年月;很长时期。语境强调“无论狂风暴雨,无论激流如何”,说明蜻蜓的生活是常年不变的,应用“长年累月”。第三空,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奔腾不息:形容江水波浪滔滔,急速流淌,不停息。也可以比方其他事物多。依据“一旦汇入大运输河,就会拥向北京”可知,应用“奔腾不息”。第四空,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钦佩之情。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此处是强调一种情感,应用“肃然起敬”。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原句语病是结构混乱,“不但……而且”的主语相同,都为“痕迹和影响的存在”,原句应当为“这一切的痕迹和影响,它们的存在不但时刻激励着我,而且赐予我写作的活力和灵魂”。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实力。“黎明在醒来的时候,淇河的水已经在它的脸上涂抹出了很多温情的色调”,“醒来”“涂抹”“温情”运用拟人手法,把黎明和淇水人格化,给予它们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温情喜悦的情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斑马的胚胎起先发育时,①,而后,黑色的外表再渐渐发育,成为黑皮白斑。别小看这简洁的斑纹,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呢。当面对狮子的攻击时,一只斑马最好乖乖地与其他斑马待在一起。因为一群斑马,条纹彼此交织融合,汇成一个庞然怪物,狮子很难辨别出哪里是头,哪里是腿,哪里最适合下嘴。②,会被狮子轻易锁定,穷追不舍。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斑马。每只斑马的条纹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货架上商品的条形码。斑马的眼睛就是“扫描仪”,③,就能辨识对面跑来的斑马是敌是友,小斑马找妈妈也可以按“码”索骥。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身上的黑条纹吸热,温度上升;白条纹反光,温度低于黑条纹。这样一来,黑条纹上的热空气密度小,会上升,白条纹上的空气会自动流淌过来补充,随之被黑条纹加热后接着上升,白色条纹上的空气接着流过来……循环往复,形成对流风。如此一来,在斑马的身上,仿佛安装了千百个小风扇,小风儿嗖嗖的,不至于中暑。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斑纹对斑马具有好用价值,请用否定句式,从文中概括出三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答案】21.①先长出黑色的外表;②而落单(离群)的斑马无法伪装(答出“落单”“离群”意思即可);③只要扫上(看上)一眼。22.①不至于遭袭(不会遭袭);②不会敌友不分;③不至于中暑(不会中暑)。【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实力。第一空,结合后面“而后,黑色的外表再渐渐发育,成为黑皮白斑”可知,斑马刚起先发育时外表是黑色的,据此写“先长出黑色的外表”;其次空,前面说一群斑马在一起会让狮子辨别不清头、腿,无从下嘴,而“会被狮子轻易锁定,穷追不舍”应当是在斑马落单的状况发生的,因为一头斑马的花纹不足以迷惑狮子,据此写“而落单(离群)的斑马无法伪装”;第三空,前面说斑马条纹都不同,而斑马的眼睛就是“扫描仪”,说明它们一眼就能辨别出“对面跑来的斑马是敌是友”,据此写“只要扫上(看上)一眼”。【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句式变换的实力。首先找出斑马斑纹好用价值,再改成否定句。结合其次段“当面对狮子的攻击时,一只斑马最好乖乖地与其他斑马待在一起。因为一群斑马,条纹彼此交织融合,汇成一个庞然怪物,狮子很难辨别出哪里是头,哪里是腿,哪里最适合下嘴”,可概括出斑纹能够帮助躲避狮子的攻击,改用否定句就是“不至于遭袭”;结合第三段“斑马的眼睛就是“扫描仪”…………就能辨识对面跑来的斑马是敌是友”,可概括出能够帮助辨别是敌是友,改用否定句就是“不会敌友不分”;结合第四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