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阳谷县二中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通过学校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是中国治理的一大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成就一代又一代盛世的重要条件。①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②古代的君王无不把教化人民作为治国要务③通过以礼乐射御书术为内容的教育④在国都设立最高学府推行教化,在地方设立学校教化人民⑤起到了净化人心、防微杜渐、导人向善、促进和谐的作用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特别重视对官员的品德教育A.②①④⑤③⑥ B.②④③①⑥⑤ C.⑥①②⑤③④ D.⑥⑤①③②④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祝融是根正苗红的炎黄后裔。然而翻看更多的史料,就会发现高贵的祝融其实是个官名。(甲)《国语》中就有“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的记载。可见“祝融”是官职,负责掌管用火事宜。(乙)这在《汉书•五行志上》中得到了印证:“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丙)由字可知,“祝”在甲骨文中如人跪在神前祷告;“融”的形态则是炊烟自一种叫“鬲”的烹任器具旁边如虫般蠕动而出。祝融成为“火”的代言,众望所归。火的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意义重大。对于尚在蒙昧状态下的古代先民来说,火是防御野兽的工具、抵御严寒的利器、烹饪美食的神物。即便是越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不必再靠天赐予,但如何保留火种、如何将火的使用极大化,依然是个难题。在这一点上祝融绝对功德无量,否则也做不了火官。而且在那一时期火之威力堪比如今的武器,身为火官,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参与部落战争,并担负重任。于是就有了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时祝融襄助火攻,黄帝南巡祝融随侍为之“辨乎南方”的故事。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正苗红 B.众望所归 C.蒙昧 D.绝对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①文言文中“孔明所谓诸有作奸犯科者……非不甚严也”一句,其意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原句是“___,___,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②翻译家楚图南,他的名字化用了庄周《逍遥游》中的“背负青天,__,___”。③某位同学对自己高一高二虚度了光阴感到后悔,决心在高三努力学习。用古诗文名句来说,此可谓“___,_____”。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曰武侯。(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人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人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七则》)(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4)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5)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6)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曹植《白马篇》)(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8)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雪日月山李迪李老师,我七年前从西北师大毕业,当时有好多地方能签约工作:云南、贵州、宁夏、青海……我挑了又挑,选了青海。接受我采访、称我李老师的人,名字有点儿怪,叫赵程皇。一个胖胖的甘肃姑娘,老家在张掖。她说自己喝凉水都长肉,说是“胜天半子”拆开重组。我没听明白,她豪爽一笑,天生胖子啊!我俩谈话的地方叫日月山。这里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山之青海这边儿,屹立着中石油的汇源加油站,胖姑娘就在这里当上了一名加油员。李老师,你可不知道,刚进十月,这里就下雪了。我第一天晚上在站里值班,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太恐怖了。老员工说,山口风大,吹到玻璃上就是这声。外面来车了,赶紧出去加油。一推门,风把人往里刮。眼看着离加油机就几步远,愣是过不去。噎一口,喘半天。我们这里是换界区,车进藏,油就贵了,司机们都铆足劲儿在这儿把油加满。人可老多了。一摸油枪,寒气直接钉进骨头,上牙打下牙,张开嘴都说不出话。宿舍里没火,冻得睡不着。站里的被子又小,盖得了脚,盖不住头;一盖头,脚又露出来。哪儿都冷,哪儿都不舒服。这时候,我特别想家,想妈,就给妈打电话,说冷,说被子小。妈说,那么多人都在站上干着,你赵程皇不比别人差。你要好好的,坚持就是胜利!话是这样说,妈不知道,坚持下来有多难啊!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我站在最外面的机子旁,油枪插进油箱里,两眼不由得看看远山,看看雪。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坂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在看我。是的,我能感觉到这个人在看我。我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身影。啊,这身影好熟悉!是谁,是谁?是妈妈啊!我顾不上跟司机打招呼就飞奔过去。妈站在雪地里看着我,佝偻的背上,背着一个打成豆腐块的大号被子!山风吹乱了她过早飘白的头发。妈妈,妈!我大声叫着。在奔过去的一瞬间,我发现妈已经把脸上的泪擦干了,只剩下红红的两眼。妈,您怎么来了?我想你了,丫头!妈说完,一把把我抱过来,搂在怀里。我感觉妈的身子在往下沉。让被子压得往下沉。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妈啊,妈,您来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那么在雪地里站着……妈说,丫头别哭了,去好好加油,人家等着呢!妈刚退休,可我觉得她已经老得不行了。我不知道她在风雪里站了多久,身上的衣服全湿了。她本来可以寄钱给我,让我在这儿买被子。可是,她没有寄,也没有打电话说要来送被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在风雪中,翻过大板山,把被子从张掖背了过来。后来,我才知道,妈从没来过青海,也不知道日月山。从张掖来的客车,都是白天开,晚上到。她为了能在白天赶到加油站,就坐了一辆私家车,本来八九个小时的路,因为风雪,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妈跟我说,丫头,我们已经陪伴你二十多年,你长大了,从不会走路到会跑,以后的路你要自已走了。有些苦,有些难,是你这辈子必须要经历的。爸妈只能在旁边给你鼓鼓劲儿,就像这样给你送床被子,让你感受到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不能放弃。人生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只要放弃了就归零,就要重新开始!妈在站里待一天就走了,说怕影响我工作。跟她分手的时候,我不敢回头,怕回头发现她在看我,我受不了。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每天迎着开来的车,离老远就把手高高地举起——您好,欢迎光临!九十三号油加满吗?九十七号油加满吗?再苦,再累,我永远微笑着。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为了赶路的人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说到这儿,程皇停了下来,眼里闪着泪,遥望日月山。我知道,她又想起家,想起了妈妈。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甘肃姑娘赵程皇,并通过写赵程皇笑谈自己“胜天半子”,突出了赵程皇豪爽乐观的性格。B.小说善于安排伏笔。如前文写“老家离青海太远”,车行八九个小时,下文写母亲“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前呼后应,突出了母亲此行的艰难等。C.小说语言口语化,富有表现力。如“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突出山风之大,写出心中的恐惧。“路上能摸到云”突出了山路高险。D.小说构思巧妙。文章采用对话体,既写“我”(李老师)与赵程皇的问答,也写赵程皇与她妈妈的对话,叙事简洁,笔墨集中,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2.“被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3.小说两次写到赵程皇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材料三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取材于苗德岁、内森·沃尔夫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B.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C.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传承的责任。中国书法的发展应当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纪元。那么,这应是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中国书法的发展有责任加大推进向世界人民的传播、交流和共享的进程。“代表作”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特别是在海外传播中国书法,是后申遗时代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而应该强调和强化与历史的一脉相承。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坚持“非遗”原则,并不是完全排斥书法的艺术创新,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有传人、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因此,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书法史中的体裁史、人物史、书风史、书论史、断代史、通史、简史、专史(碑史、帖史)等,都应有专门的研究,汇聚成与书法史本身一样辉煌的史学史书著述。应当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钢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我们的书法或书写已经在最近的百年间格局大乱,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我们的国学也在百余年间被西学和新知全面取代,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从低谷向高峰攀爬、回归和复兴,其艰难可想而知。可是,当下书界和社会众生,将许多非大家非名手的书法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使当代书法史黯然无光,使当代书家贻笑历史。那些急于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人们,往往对中国书法不能轻易地在中西之间广泛交流而自卑、自责,甚至自嘲、自贱。实际上,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书法最可贵的文化品质和品性,是中国书法特立独行的标志之一,是中国书法将来为中国文化争得最大荣誉和最广泛尊崇的文化个性。这也是中国书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后申遗时代最应该坚守的文化特质。中国书法的文化光荣不仅在于它几千年的文明史,更在于它今后几百年几千年对全世界的文化吸引力、征服力。所以,中国书法在后申遗时代的发展路径,并不是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而是坚守它的文化个性,保持它的文化尊贵与高贵品性,维护它的文化神圣神奇神秘和博大精深。(摘编自向云驹《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书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责任,而且也是全人类的责任。B.如果中国书法的主体、主流、主干能够根植于传统,那么当代书家就会人才辈出,书法自然就会流传不绝。C.书法包含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坚持“非遗”原则,杜绝书法的艺术创新。D.后申遗时代,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是无视文化个性的表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提出了中国书法保护和传承的论题,然后具体分析了其保护和传承的做法,最后归纳强化了观点。B.文章列举大量的事实,阐明了中国“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的客观原因。C.第六段先破后立,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文化个性,并指出坚守这种文化个性将增加对世界文化的吸引力和征服力。D.文章将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既具体阐明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也深人分析了重攀高峰面临的诸多困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既赢得了荣誉,又让我们肩负起保护、传承的重大责任,由此可见荣誉和责任是并存的。B.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坚定维护其历史传承,重视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主要路径。C.作者认为中国书法想要走向世界,就要坚守其特立独行、最为可贵的文化品质和品性,为中国文化赢得荣誉。D.作者认为当下许多非大家的书法作品被抬到很高的地位,致使书法界缺少名家大作,书法史无光,书法家蒙羞。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广利,中山人。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大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才有数千,皆饥罢。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贰师将军与东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西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①,及载糒②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相与谋曰:“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持其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选自《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有删改)[注]①七科适:西汉有战争时征派至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②糒:干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B.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C.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D.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元年:我国旧时以人君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建元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改元意味着更换了君主。B.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C.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本文代指高官。D.拜:指通过某种仪式来授予官职,常用为泛指授予官职、任命。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利身负重任,但当初出师不利。他承担为汉军选取良马的重任而出行,但是行至郁成,士卒已损失惨重。B.汉朝在军事安排上意见有分歧。公卿们都认为汉军已经消灭了许多匈奴兵,可以停战了,而邓光等人认为应攻打宛。C.李广利带兵打仗机智灵活。他根据宛城城中无井要汲取城外流水的情况,断绝了宛城的水源,宛城坚守者因此困苦不堪。D.宛国国王行为失当,上下失和。国王毋寡隐藏好马,杀害汉朝使者,使宛陷人困境,引起手下人的不满,以致身首异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2)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有异禀。父授之书,日诵数千言。不令作文,一日偶见所为《祀灶文》,大异之。举正统元年会试第一,殿试及第,授编修。京城大水,应诏陈十事,言:“号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苟且数易。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降人散处京畿者,宜渐移之南方。郡县职以京朝官补,使迭相出入,内外无畸重。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守令牧养为先务,毋徒取干办。群臣遭丧,乞永罢起复以教孝。僧尼蠹国当严绝。富民输粟授官者,有犯宜追夺。”疏入留中。十三年,弟寅之与乡人相讦,辞连定之,下狱,得白。秩满,进侍讲。景帝即位,复上言十事。书奏,帝优诏答之。三年迁洗马。也先使者乞遣报使,帝坚不许。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宪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江西、湖广灾,有司方征民赋。定之言国储充积,仓庾至不能容。而此张口待哺之氓,乃责其租课,非圣主恤下意。帝感其言,即命停征。四年进礼部左侍郎。万贵妃专宠,皇后希得见,储嗣未兆。郕王女及笄未下嫁。定之因久旱,并论及之。且请经筵兼讲太祖御制诸书,斥异端邪教,勿令害政耗财。帝留其疏不下。五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文安。定之谦恭质直,以文学名一时。尝有中旨命制元宵诗,内使却立以俟。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又尝一日草九制,笔不停书。有质宋人名字者,就列其世次,若谱系然,人服其敏博。(节选自《明史•刘定之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B.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C.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D.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B.秩满:指古代官员任职期满。唐代诗人孟浩然有“秩满休闲日,春馀景气和。”(《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的诗句。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别设置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D.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可以婚嫁。举行及笄礼时要为女子正式起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定之天赋极高,科考顺遂。幼年读书,每天诵读数千言,做文章让父亲感到惊异;他参加会试获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B.刘定之忧心国事,敢于谏言。京城水灾他应诏陈事,从号令颁布、公卿侍从升降、归降之人的处置、朝臣晋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C.刘定之体恤灾民,为民请命。江西、湖广受灾,有关官员还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刘定之向皇帝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被皇帝采纳。D.刘定之聪敏博学,文采斐然。他曾经一天起草九份诏书,笔不停地写;有人问他宋人的名字,他就列出被问之人的世次,像谱系一样。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2)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12、根据材料写作。歌德在谈到反对他的敌手时说:“这种人可分为几类。第一类由于愚昧,他们不了解我,根本没有读我的书就指责我;第二类由于妒忌,我通过才能获得的地位引起他们的醋意;第三类自己不成功,觉得被我压住,不能宽容我。第四类是因为我的作品中的确存在毛病。”我们的成就和观点遭到别人反对,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种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连贯性。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语段介绍了中国学校教育的相关情况。解答本题首先比较四个选项,确定首句是②还是⑥,横线前面一句的陈述主语是“道德教育”,而⑥句说的是“学校教育体系”与之不衔接,故首句是②,②句说古代君王重视教化人民即道德教育,后面应该接着说教化人民的方式方法,比较①④两句发现,④句应该紧承②句,说古代君王在国都、地方设立教育机构来教化人民。故选B。【点睛】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2、1.B2.C【解析】1.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根正苗红”,意思是家庭出身好的人,是一种文革时期的说法。修饰“炎黄后裔”,使用正确。B项,“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语境主要讲“由字可知……祝融成为‘火’的代言”是顺理成章的,不合语境。C项,“蒙昧”,昏昧,愚昧,犹朦胧,迷糊。形容“古代先民”的状态,使用正确。D项,“绝对”,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跟“相对”相对)。结合“在这一点上”“功德无量”等分析,使用正确。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C项,把“鬲”的双引号去掉。此处直接用“鬲”字,不是引用内容,不需要用双引号。故选C。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作奸犯科”“有司”“庭”“刑赏”“偏私”“异法”“夭阏”“图南”(“图”,动词,“往、到”的意思)“是”(形容词,正确的意思)“非”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4、1.B2.B3.D4.(1)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2)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5.贿赂了狱卒,求助公主(儿媳妇),公主告诉了薄太后,周勃帮助过(有恩于)薄太后的弟弟;薄太后对皇帝说周勃不可能谋反;皇帝恰好也得到了审查结果,周勃谋反罪名经查验不实。【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语法规则断句:“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勃欲反”作“告”的宾语部分,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C项;“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官”,两个“下”,意思是“交付”,层层下达旨意,两个“廷尉”一个作上一句的宾语,一个是下一句的主语,之间断开;“勃恐/不知置辞”,两个谓语动词,两句话,需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2.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是指回到京城”错误。“就国”的“国”应该是指诸侯的封地。故选B项。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项,“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错。应该是先贿赂收买狱吏,然后狱吏才提示周勃怎么救自己,那就是求助公主,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项。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1)“好”,喜爱;“文学”,文辞学问(古今异义);“每”,每次;“诸生”,各位儒生;“说士”,游说之士;“乡”,通“向”,东乡,面向东坐着;“责”,责令、要求;“促”,催促、赶紧;“为”,对。(2)“绾”,身上带着;“于”,介词,在;“将兵于北军”(状语后置句);“以”,借;“顾”,难道。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并理解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这类题术语特定信息考查,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阅读的常考题型。怎样答特定信息概括题呢?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第二步:厘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根据上文方法解答本题,先提取答题区域,即有关的信息,在最后一段,然后加以筛选,结合译文内容: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写在木简背后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进而整合概括即可。【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绛侯周勃,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到的沛县。周勃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常在人家办丧时事吹箫奏挽歌。高祖当初称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侍从官的身份随从高祖进攻胡陵。周勃跟随汉王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回师平定三秦,到秦地后,汉王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随从高祖征讨反叛汉朝的燕王臧荼,在易县城下把他们打败。周勃被封赐列侯的爵位,赐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做为食邑,号称绛侯。周勃以将军身份随从高祖在代地征讨反叛汉朝的韩王信,周勃晋升为太尉。周勃为人质朴刚强,老实忠厚,高祖认为可以嘱托大事。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的质朴少文才就像这个样子。周勃平定燕地之后回朝,高祖已经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设太尉官职,任命周勃为太尉。十年以后,吕后去世。于是周勃与陈平谋划,终于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之后,任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辞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让周勃任丞相。过了十几个月,皇帝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丞相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希望您带头先去吧!”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的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写在木简背后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绛侯出狱以后说:“我普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绛侯重新回到封地。在文帝十一年(前169)去世,谥号是武侯。5、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6、曲肱而枕之波撼岳阳城香雾云鬟湿阴晴众壑殊假舆马者视死忽如归濯清涟而不妖白发谁家翁媪【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肱”“撼”“鬟”“壑”“舆”“濯”“媪”。【点睛】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7、7.D5.①站里被子小,突出条件差、天气冷、困难大,是赵程皇打电话回家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②母亲不声不响、历尽艰辛送被子,是故事的高潮,突出关心、怜惜女儿的母亲形象;③小说结尾,被子成了父母的鼓励、支持的象征,是赵程皇的精神动力,升华了小说主旨。6.①第一次是“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突然看见送被子来的母亲,充满惊喜与激动,见到亲人尽情释放心中的思念与委屈;②第二次是“眼里闪着泪”,是对母亲、家乡的思念,对母亲风雪中送来温暖与慰藉的感激,为自己的成长感到欣慰。效果:①丰富了赵程皇的人物形象;②表现了赵程皇的成长,凸显了困难、磨难(鼓励、支持)使人成长的主题。【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本题D项,“采用对话体”错,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赵程皇自己的叙述,并非“对话”。故答案为D。5.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物象本身的作用,然后考虑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作用,最后还要加上艺术手法的作用。本题“被子”在情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被子短小,才引起了后面赵程皇打电话、妈妈送被子的情节,因此被子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人物塑造方面,送被子的艰辛体现了母亲对赵程皇的爱和关心,也借以表现赵程皇的成长。在主题反面,被子在母亲走后成了赵程皇的精神支持,被子的意义得到升华。6.本题考查小说中某种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文中找到该情节所在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找到这个情节发生的特定情境以及当时人物的心理,要结合所在的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效果可从对人物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两方面来答。本题第一次流泪是在突然看到母亲出现,“妈妈,妈!我大声叫着”可知她心中惊喜、激动,由“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可知又有这段时间受苦的委屈以及对母亲的思念。第二次流泪是在文章末尾,由后面的“遥望日月山”可知流泪的原因有对家乡、母亲的思念;由“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可知有对母亲送被子的感激;由“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可知有对自己成长的自豪。效果就是表现赵程皇的成长以及凸显关于成长的主题。【点睛】“物象”的基本作用有哪些?7.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5.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显示线索,作铺垫,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6.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7.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8、1.A2.C3.B4.B5.①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②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③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④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A项,“引发民众恐慌情绪”,疾病是对人类的影响,但“民众恐慌情绪”不属于“人类文明”。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因果倒置,依据“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可知,是欧洲向外的殖民扩展导致了疫病的全球传播,而并不是“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故选C。3.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B项,曲解文意,“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错误。依据“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并不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作答。B项,说法绝对,“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错误。依据“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知,选项中缺少“一般而言”“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等条件。故选B。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依据“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可总结为: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依据“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可概括为: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依据“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可概括为: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依据“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可概括为: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1.关注文本的标题出处。2.概括文本中心,理清文本之间的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9、1.D2.D3.D【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无中生有,“而且也是全人类的责任”错误。依据“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传承的责任”可知,文章强调的是“我们”的责任,并未论及全人类“保护和传承”中国书法的责任。B项,强加条件关系,“那么当代书家就会人才辈出,书法自然就会流传不绝”错误。文章的表述是“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有传人、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可见“中国书法的主体、主流、主干能够根植于传统”与“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流传不绝”并无假设条件关系。C项,说法绝对,“杜绝书法的艺术创新”错误。原文是“坚持‘非遗’原则,并不是完全排斥书法的艺术创新”。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D项,“具体阐明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错误。文章重在阐述中国书法的发展路径。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D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致使书法界缺少名家大作,书法史无光,书法家蒙羞”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可是,当下书界和社会众生,将许多非大家非名手的书法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使当代书法史黯然无光,使当代书家贻笑历史”,可见“当下许多非大家的书法作品被抬到很高的地位”与“当下书法界缺少名家大作”并无因果关系,且“当下书法界缺少名家大作”无中生有。故选D。【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10、5.B6.A3.B4.(5)皇帝既已出兵讨伐大宛,如大宛这样的小国却不能攻下,那大夏这类的国家会逐渐轻视汉朝。(6)并且立过去对待汉人友好的大宛贵人昧蔡为大宛国王,与他订立盟约后撤兵。【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此题,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此句大意:贰师将军和左右商议:“打到了郁成,尚且不能攻下它,何况到大宛都城呢?”就带着部队撤退。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计”是“商议”的意思,且为“贰师将军与左右”的谓语,其后应断开,“至成都”意为“打到成都”,句意完整,应断开;“上不能举”意为“尚且不能攻下它”,句意完整,应断开;“乎”为语气词,用于句尾,结构完整;“往来二岁”句意为“往返两年”,句意完整,应断开;“至敦煌”结构同“至成都”,其后应断开,故本句断句为“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当然,若考生语感很好,依照“与左右”和“至敦煌士”可排除A、C,“王都”名词,“乎”在这里句末语气,排除D故选B。6.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我国旧时以人君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表述错误,因为除此之外,还有改元的第一年也称为元年;“改元意味着更换了君主”也不正确,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也称为“改元”。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汉军已经消灭了许多匈奴兵,可以停战了,而邓光等人认为应攻打宛”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文句“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可知,“汉朝在匈奴损失了浞野侯的士兵二万多人……于是就惩治了主张攻打大宛尤为不当的邓光等人”故“亡”依据文意,是汉军损失惨重;邓光等人是认为伐宛不便的人,并非主张攻宛。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此类试题,看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采分点:“业”,已经;“下”,攻下;“属”,类。(6)采分点:“遇”,对待;“罢兵”,撤兵;“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故时遇汉善之宛贵人者”,翻译时要体现出来。【点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信息。综观近几年各地区高考试题可知,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有两类:(5)传记类文本中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考查重点为文中所写人物的言行主张、性格特点与品德等。(6)非传记类文本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包括重要概念或知识的解释、文章的主旨句、作品中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观点句等。考查题型常为客观选择题,具体命题形式有三种:(5)从阅读文段中选取6个句子,任选3句组成一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6)从阅读文段中选取8个句子,每两个句子编为一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题干对文段中的传主形象或作者观点已做归纳,要求考生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对于客观题,考生只须明确常见的出题陷阱,将题干信息与原文仔细比对,即可作出准确判断;而主观题除考查以上能力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难度会有所增大。二、解题攻略:(一)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筛选。5.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5)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6)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6.传记类文章中筛选信息题的常见设题陷阱(5)所给语句不符合题干要求。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等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但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却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把没有体现传主某种品格的语句也夹杂在了选项中,以迷惑考生。参考译文:李广利是中山人,他的妹妹李夫人有宠于皇上。太初元年,让李广利担任贰师将军,征发属国的六千骑兵和郡国中那些品行恶劣的少年好几万人去攻伐大宛,期望到贰师城夺取良马,所以叫他“贰师将军”。已经向西过了盐水,沿路的那些小国家各自坚守城堡,不肯供给汉军粮食,打又打不下来。能攻下来的就能得到粮食,不能攻下来的,只好几天就离开。等到达郁成,兵士只有几千人了,都饥饿疲乏。攻打郁成城,郁成城抵抗,汉军死伤的人很多。贰师将军和左右商议:“打到了郁成,尚且不能攻下它,何况到大宛都城呢?”就带着部队撤退。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那年夏天,汉朝在匈奴损失了浞野侯的士兵二万多人。汉朝廷高级官员商议都希望调回攻打大宛的军队,专力对付匈奴。皇帝既已出兵讨伐大宛,如大宛这样的小国都打不下来,那大夏之类的国家会逐渐轻视汉朝,大宛的良马就绝对不会运来汉,乌孙、轮台等国家也将轻视并让汉朝的使者受苦,就会被外国耻笑。于是就惩治了主张攻打大宛尤为不当的邓光等人。汉朝还增派甲卒十八万人到酒泉和张掖以北驻守,并新置了居延和休屠以卫护酒泉。而征发天下“七科适”,载运干粮以供给贰师将军,驱车载运的人众络绎相连到敦煌。而授任两名熟悉马务的人为执驱马校尉,准备在攻破大宛以后选取良马。在这时贰师将军又继续前行,队伍庞大,所至沿途各个小国无不迎接,拿出粮食供养军队。到轮台国,轮台国不降,攻战几天,血洗了轮台。从此往西进发,平安行军到达了大宛王都,汉兵到达者三万人。宛军迎战汉军,汉军射败了他们,宛军逃到城堡内守卫大宛城。贰师将军的部队本想进军先攻郁成城,恐怕军队滞留而使大宛人更生诈谋,于是就先到了大宛城。大宛都城内没有水井,需要从城外河水中取水,于是汉军就派治水的工匠改道了城下水,断绝他们的水源,改变其流向,那么大宛即使坚守也甚感忧愁困窘。包围大宛的城池,攻城四十多天。他们的贵族相互商量道:“我们国王毋寡隐藏了好马,杀害了汉朝使者。如果现在杀掉国王毋寡并拿出好马,汉军之围当可解脱,即使不解,再奋战而死,也为时不晚。”大宛的贵族们都认为这样对,共同杀死宛王毋寡。一起谋划说:“汉军攻打宛国,就是因为国王毋寡。”提着他的头派人去见贰师将军,商量说:“汉军不要攻打我们了,我们把好马全部拿出来,任凭你们选取,并且供给你们粮食。贰师将军听说大宛城内最近找到了汉人,会穿井汲水,而且城内粮食还有很多,就答应了大宛的约定。大宛人就把他们的马放出来,让汉兵自行挑选,还拿出许多粮食供养汉军。汉军挑选了好马几十匹,中等以下马共三干多匹,并且立过去对待汉人友好的大宛贵人昧蔡为大宛国王,与他订立盟约后撤兵。11、1.B2.D3.C4.⑴公卿、侍从应多次召见,观察他们的才能、心术而决定(职位)升降。⑵刘定之上书援引旧事请求,皇帝下发朝廷商议,最终没有派遣。【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不当”是“不应当”,副词作状语,其后不可断,排除A;“举”为动词,“举荐”的意思,作谓语,主语承前省,为“朝臣”,其前断句,排除C,“简用”是“选拔任用”,中间不能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办公室工作规章制度(集锦57篇)
- 2024新能源汽车制造合同
- 2024版项目管理的合同
- 2024版大学生创业项目担保协议3篇
- 2024版矿山土方运输合同
- 2024版地质钻探工程承包协议版B版
- 俄罗斯声乐艺术解析-浪漫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中国音乐学院
- 2024甲乙双方关于新型智能家居系统开发与使用的合同
- 航空公司食堂服务员招聘协议
- 房产证缺失二手房买卖协议模板
- 2024年基本级执法资格考试题库及解析(100题)
- 教育培训内部管理体制
- 2024年阿拉善中小学教师招聘真题
- 202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 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计算题-(直接打印版)
- 2024年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 (高清版)JTG 2232-2019 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
- DZ∕T 0173-2022 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正式版)
- 二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天天练带答案
- 合作学习构建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思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