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代欧阳修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伶官传序学教壹贰叁肆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创作背景梳理掌握文言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体会文章叙议结合、说理平正的论证特点。品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准确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含义。目标第一伶官传序章知人论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续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了解一下:五代十国庄
宗
李
存
勖北宋背景资料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政治弊端越来越严重,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张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西夏又袭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第二伶官传序章回归原文箭矢燕王契丹盛以锦囊系燕父子以组仇雠欤shǐyānqìchéngxìchóuyú我先看看你会不会读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伶伶官伶官传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诗文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本文和《六国论》一样,以散体写史论,通过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纳出道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道理【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古义:人的作为今义:有关员工的录用、培养、奖惩等工作推其根本……的原因代指庄宗……的原因难道天下代词,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道理。取独中心论点论据思考一:文章以“呜呼”这一感叹词起笔,有何深意?答案: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作者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五代十国时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论皆以“呜呼”开篇。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调。思考二:“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的“天命’“人事”的意思各指什么?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答案:“天命”指古人把天当作神,称天神的旨意为天命。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人事”指与“天命”相对,即人的作为,政治上的得失。这里作者没有否定天命,但更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此乃全文的论点,起统领全文的作用。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世人说取独临死拿判断句拥立、扶持订立盟约背叛表目的,来判断句给表祈使语气,“一定”“应当”你,你的李存勖之父李克用,沙陀部人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燕王吾所立:刘仁恭本来是幽州将领,借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归附朱温,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梁,吾仇也: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梁,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为梁王。唐宗时,他设计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他。李克用曾长期与朱温交战。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温,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温通好。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世人说取独临死拿判断句拥立、扶持订立盟约背叛表目的,来判断句给表祈使语气,“一定”“应当”你,你的李存勖之父李克用,沙陀部人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译文】: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报仇的志愿。”思考三:晋王为什么给李存勖留下三支箭?提示:1、《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死无恨矣。”梁: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受封为梁王。李克用曾与朱温联合剿灭黄巢军,后朱温多次意图杀害李克用,二人结怨越来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对峙争霸数十年。刘仁恭:文中所写“吾所立”是指刘仁恭借李克用兵马夺取幽州,后与李克用反目,归附于朱温。契丹人: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曾与李克用结盟,夹击朱温,后背约归梁。晋王李克用有三大遗恨:后梁太祖朱温:曾设计谋杀李克用未遂。燕王刘仁恭:曲借力李克用夺幽州却归附朱温。契丹首领:与李克用结盟却暗中与朱温通好。
希望李存勖不要忘了他父亲报仇的志愿。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接受在出兵作战古义: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做某一方面的工作羊猪各一头。羊、猪、牛各一头即为“太牢”羊、猪各一头即为“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请,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背在前面把箭收藏在祖庙里【译文】: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李存瑁思考四:李存勖是怎样对待这三支箭的?勾画出关键动词。这几个动词刻画了庄宗李存勖怎样的形象?受,藏,请,盛,负,驱,纳——刻画出庄宗一心执行父命、决绝复仇的形象。
他对复仇极为重视:他将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庙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胜后,请下箭,还要用锦囊盛起来,告慰父亲。
他对复仇极为决绝:每次作战都要带着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报仇。思考五:请用几个词简单概括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1、晋王赐矢——晋王遗命——庄宗受而藏之庄宗用兵(请矢)——作战(负矢)——凯旋(纳矢)描绘庄宗忠实地执行父命的情形,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寓论点于叙述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当、正当状语后置句名作动用木匣子装缚,捆绑用绳索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省略句(于)省略+状后意志和气概取独雄壮匆忙出逃的样子看雄壮仇人(chóu)多么难道或者,还是名-动考察,探究骄盛自满招致忧虑辛劳使......兴旺使......死亡安逸享乐名-状在夜里名作状从四方形作动作乱等到到(……的境地)动-名眼泪向东名作状衰颓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思考六:阅读第二、三段,请找出支撑作者观点的依据(有关依据)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据盛庄宗得天下(15年)908年23岁受三矢而继父遗志912年27岁系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衰庄宗失天下(3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926年41岁身死国灭受遗命,矢志复仇宠伶人,身死国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思考六:参照李存勖的人生履历表,思考:李存勖灭敌建国3宙舴生耶简要分析本文自用了十五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三年,这一盛答一衰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年代年龄事件公元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公元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公元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公元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存勖履历表答案: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从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到公元923年灭梁建立后唐,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这十五年的记叙,欧阳修紧紧扣住“晋王三矢”的故事,写了受矢、请矢、还矢,勾画出了庄宗的忧劳。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盛赞,赞他牢记父志,敬对三矢;赞他胸怀大志,年轻有为。作者不禁感叹“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落得了“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最后被宠幸的伶人射杀的结局,作者此时又不禁发出了“何其衰也”的感叹。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探究其因,而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人事”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全,整个抗争被动句积聚形-名极小的事形-名智勇的人只,仅没有谁所字结构:所溺爱的人或物被动句围困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思考七: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引出教训总结全文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举天下之豪杰经验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推广一层,为后世戒——岂独伶人也哉?莫能与之争总结全文,强调中心主旨,引人深思。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警戒世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思考八:说说本文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2、正反对比论证“盛”(忧劳)“衰”(逸豫)的对比,表明成败之因在于人事。3、引用论证引用庄宗之父李克用的遗言,还引用了《尚书》中的名句。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据后唐庄宗史实论证例庄宗接受遗命庄宗执行遗命理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结论正:忧劳可以兴国反:逸豫可以亡身总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得天下失天下启示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总分总结构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探究主旨思考九:在一百年后的北宋中叶,欧阳修重新提起这件史实,有何意义?借古讽今第三伶官传序章合作探究仁政则兴暴政则亡秦抗秦则兴赂秦则亡六国忧劳则兴逸豫则亡庄宗重贤则兴寡谋则亡项羽思危则兴苟安则亡北宋勤学则兴懒惰则亡我商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妲己”,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之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中国自古以来兴衰成败的规律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亡兴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小组合作:探究《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上有何异同?不同点相同点内容上表现手法上语言上《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鉴赏语言艺术不同点相同点内容上表现手法上语言上《过秦论》
《五代史》
论说秦国盛衰之因论说后唐盛衰之因衬托与对比结合,先叙后议,采用夸张,极力渲染秦之强大,反衬其衰亡之快,发人深思。以六国纵横声威反衬秦人善攻;备言陈涉卑微弱小与六国强盛对比,却能灭秦,最后以此总结秦亡之因“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水到渠成。主要运用对比,以后唐盛衰之比为主。
叙议结合,先陈说观点,后对比论证,意在昭示忧劳兴国,逸乐亡身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铺陈排比,反复陈说,气势充沛,辞采华丽,以赋体写史论。简介凝练,平易晓畅,散体为主,直接使用大量语气词,感慨遥深。都是在评说历史,推究原因,总结经验,提供鉴戒,两文的思想内容不无相似之处。行文上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方式,对比论证,层层推进。语言上对仗工整,感染力强。
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不演,让人唏嘘!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所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第四伶官传序章知识归纳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所字结构虚词而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
7.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
8.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
而通“尔”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1、【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既而】不久,一会儿,紧接着。
乃1.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2.表条件,可译为“才”。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4.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等。
5.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
1.【乃尔】译为“这样”。
2.【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其1.代词:第一、二、三人称;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个”//“这些、那”//“那个”//“那些”//“那里”。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一定”。
4.表委婉或希望语气,译为“还是”
5.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
2.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或者”。
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其2、古今异义1、岂曰人事哉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3、其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某高校图书馆系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研
- 二零二四年度离婚谈判中的财产审计报告合同3篇
- 《诺基亚EDGE规划》课件
- 绝经后卵巢恶性肿瘤病因介绍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 《客户关系管理实务》电子教案 16实训项目:房地产中介店铺客户关系的选择
- 2025年学校离退休党支部工作计划范文
- 电烧伤病因介绍
- 2024年度房地产买卖合同标的及购房款支付方式5篇
- 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毕业设计(论文)叉车液压系统设计
- (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 外科电设备使用之超声刀PPT优秀课件
-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题部编版
- 样地监测方案
- -品管圈-在提高眼科患者正确滴眼药水的运用
- 农村商业银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业务处理规定
- 数学与应用数学-关于不定方程在初等数学中的教学研究论文
- 一训三风建设与方案
- 内科学教学课件:肝性脑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