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高分突破专题02文言文断句(练习)(2023·吉林松原·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
愠:(2)虽有嘉肴
虽:2.根据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B.“学学半。”句中前一个“学”读“xiào”,后一个“学”读“xué”。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D.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战国末期鲁国人。中国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考点针对练)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结合【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6.【甲】【乙】两文都谈及了教(为师之道)与学(从师之道)的问题,请举例谈谈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怨恨、生气虽然2.D3.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A.为人修养B.“温故而知新”或“学而时习之”或“博学而笃志”C.教学相长6.《论语》中的“教”(为师之道)强调为师者自身的学习素养,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有嘉肴》中的“教”(为师之道)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促进;《论语》中的“学”(从师之道)强调谦虚好学,扬长避短。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有嘉肴》中的“学”(从师之道)强调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启示:学习要有自觉主动的态度,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要养成稳固良好的习惯等。【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怨恨、生气。(2)句意: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虽:虽然。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提问;仁:仁德。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句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是故”为连词引出后文;“学”为主语,“然后”为连词承接“知不足”;故断句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A.“人不知而不愠”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由此可知,本句是在谈论为人修养;B.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博学而笃志”可知,孔子认为学习旧知识也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时常复习,还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可据此直接提炼作答。C.结合“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教与学的关系概括为:教学相长。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乙“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论语》中的为师之道强调为师者自身的学习素养;《虽有嘉肴》中的为师之道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促进。结合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论语》中的从师之道强调谦虚好学,取长补短;《虽有嘉肴》中的从师之道强调学习要主动探索实践。启示: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此外还要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自己高效学习。【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自《出师表》)【乙】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注释】①囚:指去世的人。②植:树立。③举:上报(朝廷)。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夙夜忧叹(夙:在)B.庶竭驽钝(庶:地位低下)C.见阎罗王方录囚(方:正在,正当)D.某狱某狱避嫌(狱:狱官)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寄臣以大事/设官以治民B.一日梦至冥府/色愈恭,礼愈至C.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D.攸之、祎、允之任/三载考绩之谓何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向后主刘禅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严明赏罚是全文主旨所在。B.【甲】文倡导了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的观点。C.【乙】文运用对话方法,言简意赅把道理讲得简单明了,且生动形象,很有说服力。D.【乙】文倡导了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的观点。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1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二处。(★考点针对练)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答案】7.C8.C9.A10.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11.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解析】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A.句意:我早晚忧愁叹息。夙,早上;B.句意: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庶,希望;D.句意:某案某案,你为了避免嫌疑而不表态。狱,案件;故选C。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把\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B.动词,到\形容词,周到;C.副词,只,只是\副词,只,只是;D.助词,的\主谓之间,不译;故选C。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其中严明赏罚是全文主旨所在”有误,应为: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故选A。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语: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11.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有一官员身穿官服,昂首挺胸地走进殿来,声称自己生前无论到哪里,都是只喝一杯水,现在来冥府报到,无愧于鬼神。“有一官公服昂然入”是一个完整的主谓语句,“今”表示时间,结合句意可断句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点睛】参考译文:【甲】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现在我应当远离陛下,面对这份表潸然泪下,不知道说了什么。【乙】北村的郑苏仙,一天在梦中到了地府,看见阎罗王正在审讯被囚的鬼魂。有一官员身穿官服,昂首挺胸地走进殿来,声称自己生前无论到哪里,都是只喝一杯水,现在来冥府报到,无愧于鬼神。阎罗王微微一笑,说:“设立官职是为了治理民众的事情,下至管理驿站、河闸等,都有应该做的事。仅仅认为不要钱就是好官,那么把木偶放在大堂上,它连一杯水也不喝,不更胜过你么?”这位官员又辩解说:“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过。”阎罗王说:“你这个人不论干什么都只顾保全自己,某案某案,你为了避免嫌疑而不表态,这不是有负于百姓么?某事某事,你拈轻怕重而不去做,这不是有负于国家么?三载考绩,是怎么说的?没有功劳就是罪过。”这位官员极为不安,顿时气焰大减。(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一模)完成下面的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纯仁①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②。僚属请奏而须报③,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④。会秋大稔⑤,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节选自《宋史·范纯仁列传》)【注释】①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官至参知政事。②赈贷:救济。③须报:等待批复。④按视:察看。⑤稔(rěn):谷物成熟。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③或谤其所全活不实④会秋大稔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僚属请奏而须报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14.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考点针对练)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15.翻译下列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16.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①甲文中,作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揭示“古仁人之心”,实则以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②乙文中,范纯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父亲的从政理念,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答案】12.探求如果没有指责恰逢13.D14.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15.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注意:“以”字及互文②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16.以此规箴友人勤政爱民、敢作敢当【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含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2)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3)句意: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谤:指责。(4)句意:正值秋天大丰收。会:恰逢。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A.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顺承;C.连词,表顺承;D.连词,表转折;故选D。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句意为: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昼夜争输”偏正结构,应在“输”后停顿;“使者至”主谓结构,应在“至”后停顿;故断句为: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翻译,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各种文言现象,整体流畅。(1)以:因为。物:外物(好坏)。己:自己(得失)。这句话运用了互文修辞,翻译时注意上下两句互相补充翻译。(2)民:百姓。欢:高兴地。公:尊称,指范纯仁。实:确实。活:救活,忍:忍心。累:连累。邪:语气词,呢。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结合写作背景可知,《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同时,结尾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作者的自勉,也表达了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2)乙文中,从“秦中方饥,擅发常平栗赈贷”及“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可知,当秦中一带遭遇饥荒时,范纯仁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敢于独自承担这个责任。可见他体恤百姓,敢于担责。【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范纯仁担任庆州知州,秦中正遭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他的僚属请求上奏朝廷等待批复。纯仁说:“若待批准则等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责任的。”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百姓的数目不真实,(皇上)下诏书派使者核实追查。正值秋天大丰收,老百姓高兴地说:“范公的确使我们活了下来,怎么能忍心牵累他呢?”昼夜争着把粮食粟米送还给他。等到使者到来时,已经无没有欠什么了。(2023·吉林松原·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视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春风挂帆,西视点苍①如蓬莱、阆苑②,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且点苍十九峰中,一峰一溪飞流下洱河。而西崖之上,山麓之下,一郡居民咸聚焉。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大理民无一垅半亩无过水者,古未荒早,人不识桔槔③。又四五月间,一亩之隔,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麦,名“甸溪晴雨”。其入城者,人家门扃④院落,捍之即为塘,甃⑤之即为井。谓之乐土,谁曰不然?余游行海内遍矣,惟醉心于是,欲作菟裘⑥,弃人间而居之。(节选自王士性《广志绎》)【注】①点苍:点苍山,又名苍山、灵鹫山。②蓬莱、阆(làng)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③桔(jié)槔(gāo):汲水工具。④扃(jiōng):关门。⑤甃(zhòu):用砖砌。⑥菟(tù)裘:指告老退隐之地。17.【甲】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一名潜,字,(朝代)诗人。1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
穷:尽 B.才通人
才:仅仅、只C.延至其家
延:稍后 D.欣然规往
规:打算,计划19.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考点针对练)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麦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山麓之下,一郡居民咸聚焉。21.【甲】文善用伏笔,请找出其中一处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2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忽”字使节奏变快,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好奇。B.【乙】文“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一句通过描写作者所见积雪与山花争奇斗艳、山峦与河水互相比美的景象,展示了点苍山的优美风光。C.【甲】文由近及远,读此文时而奇,时而喜,时而疑,时而惊,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乙】文由远及近,先远观,再近看,步步深入。D.【甲】【乙】两文中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和点苍山都堪称一方“乐土”,使人心驰神往。2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风光,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7.元亮东晋18.C19.即倏雨倏晴/雨以插未/晴以刈麦20.山脚下,一郡百姓都居住在这里。21.示例:“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写出渔人沿着熟悉的溪水划船却莫名忘记走了多远,暗示桃花源地理位置的不明确,为下文桃花源忽现又复寻不得埋下伏笔,渲染了一种神秘色彩。22.C23.【甲】文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想要在点苍山附近生活的心情。【解析】1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1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C.句意: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延,邀请。故选C。1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经常发生这边突然下雨而那边又突然放晴的景象。雨天,百姓们就进行插秧的劳作;晴朗的天气就收割麦子。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即倏雨倏晴/雨以插未/晴以刈麦。20.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有:山麓,山脚。之,的。咸,都。焉,于此,在这里。2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意为:渔人顺着小溪走,却忘记了道路的远近。渔人沿着熟悉的溪水划船却莫名忘记走了多远。这就暗示了桃花源位置的不确定与虚无缥缈。联系后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此处写桃花源位置的不确定为下文再寻桃源而不得埋下了伏笔,为桃花源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结合甲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这里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由远及近描写了桃花源周围以及桃花源中的景色,这里“甲文由近及远”表述错误,应为“由远及近”;故选C。2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对比阅读。甲文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思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这是对桃林美景的描绘,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这里的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结合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没有受到外界战乱的干扰,这里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由此表达了作者渴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中“春风挂帆,西视点苍如蓬莱、阆苑、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的意思是:扬帆于洱海游玩,向西望去,点苍山的景色就像蓬莱和阆苑仙境一样,美不胜收。积雪和山花竞相斗艳,山峦和河水互相争奇,天下间再美的山水景色也不能超越这里。这里描绘了点苍山的自然风光,作者认为天下间再美的山水景色都不能和这里相比,由此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谓之乐土,谁曰不然”更是表达了作者想要在点苍山附近生活的心情。【点睛】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乙】在春风的吹拂下,扬帆于洱海游玩,向西望去,点苍山的景色就像蓬莱和阆苑仙境一样,美不胜收。积雪和山花竞相斗艳,山峦和河水互相争奇,天下间再美的山水景色也不能超越这里。另外,点苍山的十九座山峰中,每座山峰中都有一道山溪飞流而下,汇入洱河。在点苍山的西崖上面流下,沿山坡而下,溪流之下都有一郡百姓居住。其中有四道溪流流进城市中,而其他十五道溪流则流经村落,大理的百姓每一方田地都有水经过,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荒旱的情况,这里的人都不知道桔槔这种舀水浇田的工具。每逢四至五月期间,仅一块田地的间隔,经常发生这边突然下雨而那边又突然放晴的景象。雨天,百姓们就进行插秧的劳作;晴朗的天气就收割麦子,这种景象,被美其名曰“甸溪晴雨”。溪水流入城市中,就被每家每户的居民在院落之前围起来,当作塘,用砖垒起来,当作喝水用的井。这里被称为乐士,谁会说不是这样呢?我已经游遍了全国各地,只有这里令我陶醉倾心,真想抛开人间俗世,归隐于此。(2023·湖北·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鱼我所欲也》)【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2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死亦我所恶()
(2)故患有所不辟也()(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4)不忍委之()2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D.行道之人弗受
弗之怠2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27.请用“/”为【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考点针对练)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28.孟子认为在“生”与“义”处于两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请简要说说巨伯是怎样践行这一主张的?【答案】24.讨厌,憎恨。辟同“避”,躲避。到远方。丢下,舍弃。25.D26.(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2)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27.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28.荀巨伯赶很远的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这是“义”。胡贼攻郡时,坚决不离开友人,愿意牺牲自己性命来保全友人,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解析】24.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死亦我所恶”的句意是: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2)“故患有所不辟也”的句意是: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的句意是: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远:到远方。(4)“不忍委之”的句意是: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委:丢下,舍弃。2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得:得到/领悟,领会;B.患:祸患/担心;C.于:比/对D.弗:都是“不”;故选D。2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中的“独(只)、是心(这种思想)、皆(全,都)、丧(丧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语(告诉,对……说)、子(你)、去(离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7.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的意思是: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友人有疾”与“不忍委之”是因果关系,“宁以吾身代友人命”是“不忍委之”的目的。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句读是: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根据乙文荀巨伯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时,“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知,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有生命危险,不听朋友的劝离,而是选择留下;“贱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可知,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朋友,这就是舍生取义。据此概括理解分析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乙]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2023·辽宁锦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选自《出师表》)【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③,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注]①鄙: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御:侍奉君王的人。2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志虑忠纯:(2)性行淑均:(3)宋昭公出亡:(4)卒得反国:3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晓畅军事/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B.悉以咨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C.吾知所以亡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D.被服以立/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31.翻译句子。(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3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考点针对练)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33.【甲】【乙】两文揭示的国家衰败的原因各是什么?(用原文的语句回答)【答案】29.志向公正,公平逃跑,逃亡最终,终于30.A31.(1)一定能使队伍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2)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32.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33.甲:亲小人,远贤臣。乙:谄谀者众也。【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志:志向。(2)句意为: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均:公正,公平。(3)句意为:宋昭公国亡后出逃。亡:逃跑。(4)句意为:最后得以返回国家。卒:最终,终于。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通晓/名词,早晨;B.副词,全,都/全,都;C.……的原因/……的原因;D.动词,同“披”,穿/同“披”,穿;故选A。3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必,一定;行阵,军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2)重点词:闻,听到。过,过错。是以,因此。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和“谄谀者众也”是“由宋君观之”的内容。“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是“谄谀者众也”的原因。故断句: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这是诸葛亮举先汉和后汉的例子,揭示国家衰败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乙文中“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意思是: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这是作者通过宋昭公的例子,揭示国家衰败的原因:谄谀者众也。【点睛】参考译文:(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2023·广东东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34.解释加点的词语。(1)斯是陋室()(2)惟吾德馨()(2)妻子不觌()3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C.间有意欲起/其间千二百里 D.或栖于椟/或至不得行36.翻译下面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7.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考点针对练)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38.陋室主人刘禹锡和“书巢”主人陆游都堪称情趣高雅的“雅士”,请分别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34.出名(著名)品德高尚妻子和儿女(子女)35.B36.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37.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38.刘禹锡是个情趣高雅的“雅士”,从甲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平时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为乐;陆游的“书巢”满是书,且以读书为乐,读书之专注连外面刮风下雨都不知道,可见他也是情趣高雅的“雅士”。【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斯:这。(2)句意:只是我品德高尚。馨:品德高尚。(3)句意:妻子儿女不相见。妻子:妻子和儿女(子女)。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出名/命名;B.都意为“使……劳累”;C.偶尔/间隔;D.有的/有时候;故选B。3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丝竹:世俗的乐曲;乱:扰乱;案牍:官府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3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进到屋中又出不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巢啊!”“既入又不能出”表意完整;“信乎”是对“其似巢也”的强调,二者均为“乃亦大笑曰”的内容;故断句为: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3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刘禹锡日常与知识渊博的学者往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以阅读佛经为乐,由此可见其情趣高雅;结合乙“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等内容可知,陆游每日与书籍为伴,房间堆满书籍,读书十分专注,连外面刮风下雨都不知道。由此可见,陆游是情趣高雅的“雅士”。【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地方。我饮食起居,病痛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出不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巢啊!”(2021·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完成下面的问题。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针对练)A.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B.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C.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D.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4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4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除了阎忠,大家都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C.贾诩与李傕等人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李傕不同意这种做法。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答案】39.B40.有人对贾诩说:“这里不可以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41.D【解析】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当时的太尉段颖,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假借他来恐吓敌人”。其中“昔久为边将”是对段颖的职位介绍,不可断开,“威震西土”作为他的功绩,不可断开,“故”在这里是“所以”的意思,用于解释说明贾诩接下来的行为动作。故断句为: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故选B。40.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有:或:有的人;胡:同“何”,为什么;去:离开。4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根据“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其意思是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可知,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因此选项“除了阎忠,大家都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说法错误;B.根据“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其意思是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的外孙,他的灵活应变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种情形)”一句,可知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的外孙,只是假借段颖的名声来解救自己。因此选项“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说法错误;C.根据“后李傕等与诩议,欲迎天子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其意思是后来李傕等人和贾诩商议,打算将天子安置在军营中,贾诩说:‘不可以,挟持天子,不符合道义。’李傕不听。)”可知,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因此选项“但李傕不同意这种做法”说法错误;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贾诩字文和,武威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贾诩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在路上遇到了叛变的敌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杀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颖,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假借他来恐吓敌人,叛变的敌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的外孙,他的灵活应变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种情形。后来李傕等人和贾诩商议,打算将天子安置在军营中,贾诩说:“不可以,挟持天子,不符合道义。”李傕不听,有人对贾诩说“这里不可以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贾诩说:“我得到国家的恩惠,从道义讲,我不可背弃天子。要离开,您就离开吧,我不可以走啊。”天子已经向东而去,可是李傕率军追赶攻打,天子的军队就大败了。司徒赵温被李傕厌恶,李傕想要杀了他。贾诩对李傕说:“这是天子的大臣,你怎么能杀害他呢?”李傕才停止。文帝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贾诩七十七岁时,去世,谥号称肃侯。(2023·吉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重修岳阳楼记(节选)[清]张德容光绪己卯,楼基坼①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②以考绩③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④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⑤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⑥亦加坚筑,以固吾圉⑦焉!注:①坼(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坝不坍塌的建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ǔ):边境,边疆。4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大有倾塌之势及:到B.既而回岳
既而:不久C.加筑六丈有奇
奇:零数,余数D.皆视旧制有加
制:制度4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考点针对练)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绅富足之44.选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主要写重修岳阳楼的、及结果。【答案】42.D43.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绅富足之44.原因过程【解析】4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都是借鉴原来的规模有所增加。制:规模;故选D。4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命令把茶厘作为修葺岳阳楼的资金,其中还不够,就劝说四邑的乡绅富豪补足。“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绅富足之”独立且完整的表达意思;故断为: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绅富足之。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可知,光绪己卯年,岳阳楼的地基裂开,有倒塌的态势,于是打算修葺岳阳楼;写了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根据“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等语句可知,写了重修岳阳楼的过程及结果,扩大了原有的岳阳楼的规模。【点睛】参考译文:光绪己卯年,岳阳楼的地基裂开,大有倒塌的态势,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它,修建的经费没有募集好,张德容因为考绩北上了。不久回到岳阳,德化李公来到湘中,命令把茶厘作为修葺岳阳楼的资金,其中还不够,就劝说四邑的乡绅富豪补足。于是在原来地基的后面,增加修建六丈多,在上面建造正楼,左边是仙梅亭,右边则是三醉楼,都是借鉴原来的规模有所增加。前面对着洞庭湖,为它建造驳岸来抵御水,楼的左右两边各增加了两个房间,作为登楼的人休息的地方,楼前面雉堞也增加坚固的建筑,来巩固我的边疆!(2023·湖北黄冈·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针对练)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4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49.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45.C46.C47.A48.(如果)燕国不解救魏国,魏国就会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国家的半数土地割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49.对赵国是晓之以利害,为赵王讲清楚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魏国一旦投降秦国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对燕国先恳求其发救兵,见没有效果,就晓之以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改变志节,转头向燕,那么形势将对燕国大不利。【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今赵不救魏”是假设条件,“魏歃盟于秦”是魏国的策略,“是赵与强秦为界也”是结果,“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是由此带来的对赵国的不利后果,“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孟尝君的结论。故断为: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故选C。4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C.《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是“受到的蒙蔽”,不是“屏障”的意思;故选C。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折节,改变平日的志向行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由“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和“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分析可知,孟尝君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由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可知,孟尝君晓以利害,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点睛】参考译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干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2023·福建厦门·厦门一中校考二模)阅读文言选段,完成题目。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心志不遂,乃治清节,游西河,师事卜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于魏,皆为将,唯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门,段干木逾墙避文侯。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其仆问曰:“千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50.请根据提示,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方法相关词句词语解释课内迁移盖以诱敌盖能尊段干木①孰若孤势不若德贵②联系成语学而优则仕唯干木守道不仕③布衣之交干木布衣也④5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针对练)A.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B.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C.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D.后卑已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5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2)隐处穷巷,声驰千里。53.魏文侯为什么要以行抚轼礼来“尊段干木”?魏文侯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先帝”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链接材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选自诸葛亮《出师表》)【答案】50.①大概是
②比得上
③做官
④平民百姓51.C52.(1)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我却以势利为先。(2)虽隐居在偏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53.示例:①魏文侯认为:段干木是个有德行的人/他不趋附势利/心怀高尚的道德,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②魏文侯和刘备都能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爱才惜才,都多次亲自邀请贤能的人才;都能知人善用,选拔人才,委以重任。【解析】5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盖以诱敌: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盖能尊段干木:原来是他尊重段干木。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②孰若孤:谁能比得上我。若:比得上。势不若德贵:势利不如德行高尚。若:比得上。③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仕:做官。唯干木守道不仕:只有段干木坚持高尚道德不愿出来做官。仕:做官。④布衣之交:指平民之间的交往或显贵者与平民之间平等而诚挚的交往。布衣: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干木布衣也:段干木是一介平民。布衣: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51.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后来屈尊坚持请求与他见面,和他交谈,文侯虽站立得很疲倦也不敢休息。“后卑己固请见”点明事件起因,“文侯立倦不敢息”是对“与语”的解释。可据此断句为: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故选C5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先乎德,以德为先。先乎势,以势利为先。(2)隐处,隐居。穷,偏僻。声,声望。驰,扬名。5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中的“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可以看出,在魏文侯看来,段干木品德高尚,心怀君子之道,是他不敢不敬的人。作为君主,却能对一个民间不仕的人降低身段,还“后卑已固请见”,可见其诚心;又“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可见其态度,由此可见魏文侯求贤若渴,爱才惜才。链接材料中的“先帝”不因诸葛亮是一介平民,三次拜访,征询诸葛亮对时局大事的意见,体现了“先帝”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虚心求才的优秀品质。据此可知二人都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爱才惜才。【点睛】参考译文:段干木是晋国人。年少时贫穷且地位低下,心中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于是就修为自身高洁的情操,到黄河以西游历,拜卜子夏为师。和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住在魏国。他们都任大将军,只有段干木坚持高尚道德不愿出来做官。魏文侯想见他,就登门拜访,段干木却翻越墙躲开。魏文侯以上宾之礼对待他,外出经过他的住处,总是抚轼而立表示敬意。他的仆役问:“段干木是一介平民,您为什么对他抚轼致敬呢?”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有德行的人,他不趋附势利,心怀高尚的道德,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我怎么能不表示敬意呢?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我却以势利为重;干木多的是道义,我多的却是财富。势利不如德行高尚,财富不如道义贵重。”又请求干木做相,他不肯;魏文侯后来屈尊坚持请求与他见面,和他交谈,虽站立得很疲倦也不敢休息。魏文侯的威名超过齐桓公,原来是他尊重段干木、卜子夏、田子方的缘故啊!【链接材料】: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2023·河北沧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予尝有幽忧之疾①,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②。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③,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④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⑤,写⑥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节选自欧阳修《送杨寘序》,有删改)①幽忧之疾:过度忧伤而成病。②受宫声数引:学习宫、商等声调和几支歌曲。宫,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这里泛指声调。引,乐曲体裁之一。③大者为宫,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英语3500词汇第62天 stability-structure(学生版)
- 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缺乏症病因介绍
- 《有机化学基础复习》课件
- 开题报告: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 玉兴镇风貌改造施工组织设计1
-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新)
- 开题报告:学校德育语境中的知性德育研究-以德国为例
- 《货物运输实务》课件 4.3货物运输与装卸设备选型的原则和步骤
- 《财务会计》导论课件
- 2024年度三方设备采购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三甲级综合医院绩效工资分配与考核实施方案
-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小数加减乘除计算题大全(300题大全)
- 印刷服务合同三篇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考试答案(参考)-3
- 期末考试-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国际经济法》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聚苯乙烯行业分析:我国聚苯乙烯产量达到1254.35万吨
-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 潍柴动力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