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语文一模试卷12.10_第1页
24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语文一模试卷12.10_第2页
24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语文一模试卷12.10_第3页
24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语文一模试卷12.10_第4页
24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语文一模试卷12.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基础积累(20分)1.(7分)按要求回答问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相传它会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在节庆活动中,人们常身穿各色彩衣,舞动栩栩如生、雄姿勃发的巨龙,以此祈求人寿年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遵xún①传统,弘扬龙文化。龙年春节更是有许多让人zhèn②撼的龙年特色活动,例如,贵州镇远便扎制了十三节的巨大传统龙灯,龙灯的设计巧妙juélún③,舞动时巨龙上下腾飞,耀武扬威。龙是中华儿女钟爱的祥瑞,凝聚和积淀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神通广大B.勃发C.耀武扬威D.钟爱2.(10分)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①汉文有道恩犹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②,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③,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④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⑤河流大野犹嫌束,。谭嗣同《潼关》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⑦《送东阳马生序》中道出作者不羡慕同舍生锦衣玉食原因的句子是:,。⑧秋瑾在《满江红》中用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句子是:,。3.(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 B.《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C.《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选自《林徽因诗文集》,林徽因,建筑学家。 D.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代表作有《项链》《所罗门王的指环》等。二、阅读能力(50分)4.(3分)下列关于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王冕因自学绘画“无骨荷花”而闻名于世,最终拒绝为官,终老山林。 B.“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为发财去海底考古,野心勃勃妄图征服世界。 C.彭德怀在军校毕业后即获提升,他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而著称。 D.《鱼化石》写了鱼演变为化石又重见天日的过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5.(2分)“离开”或“留下”,是简•爱人生中面临的重要抉择之一。请据此完成填空,梳理小说情节。①②6.(14分)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集装箱里的少年①初秋季节,山野仍是苍翠一片。每日傍晚,平原坐在村口的一块岩石上,望着通往山外的石级山道。山道尽头有一条公路,通向热闹的镇子。其实,平原什么也没看见,他只是睁着眼睛望着前方。山道在他眼里永远是旧模样,顺着山势起起伏伏延伸着……平原念小学六年级了,每日在学校吃完晚饭就回到家里。村口一块狭小的平地上,摆着一只硕大的集装箱,这是平原现在的家。平原家原来的旧屋房梁断了,不能住人了。爹在南方打工,没挣到钱造新屋,就买了人家公司废弃的旧集装箱给平原暂住。集装箱上锈迹斑斑,箱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天色慢慢暗下来,山坡朦朦胧胧。走在山道上,平原只听见自己孤单的脚步声。走过几曲山道,平原又返回来,返回来又折回去,在这一段山道上来来回回走。山里长大的少年,不是害怕走夜路,而是害怕走到山道尽头的公路那里,那里是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世界。大圆月亮从山脊爬上来了。平原停下脚步,仰脸望着月亮,心里想,每天放学后,只有宋老师住在学校。宋老师是平原的班主任,平原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去学校看看宋老师。学校离村不远,十来间房子黑黝黝,只有一间屋子亮着灯,灯光温暖,平原心里一亮。平原立在窗外,不敢上前敲门。一只猫蜷伏在窗台上,忽然,窜下窗台,碰翻了花盆。宋老师听见响声,走出屋来。看见平原,说:“噢,是平原来了。月亮多好,我俩散散步吧。”宋老师和平原绕着操场散步,两个人影投射在空旷的地面上。宋老师停下脚步,扭头望望平原,又仰脸望着月亮,说:“十年前,我大学毕业来学校时,全校还有二百多名学生,那时校园多热闹啊,现在全校只剩下二十多名学生了。这学期一年级没再招生了,只有五个年级了。”宋老师眼睛里有白亮的东西在闪烁,平原不敢看她,也仰了脸望月亮,说:“上学期,班级里还有三个同学。这学期,小翠和杠子去镇子里念六年级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宋老师拍拍平原的肩,说:“平原,我现在是你一个人的班主任,你一个人的。”宋老师声音很轻,有一点哽咽。平原低了头,一只脚搓着地,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宋老师望着平原说:“说实话,我教书十年了,你是悟性最好的学生之一。明年小学毕业去镇上念初中,好好念,将来会有出息的。”此后,平原每天傍晚去学校找宋老师。每次平原坐下后,宋老师就随口聊起来,没有固定的话题。音乐、植物、地理、美术,想到什么聊什么。平原想,宋老师的知识真丰富,自己要多读书,长大后,也做个像宋老师这样知识丰富的人。宋老师有一个地球仪,平原最喜欢听她讲地理知识。宋老师转动地球仪,给平原讲海洋、岛屿、草原、沙漠……每日夜深了,平原就回集装箱里睡觉。家里没有电灯,屋里漆黑一片。自从宋老师教给他地理知识后,平原上床睡觉前,总喜欢从集装箱体的窟窿里窥望满天星星。平原望着闪烁的星遐想着地球上的山脉、高原、河流……宋老师说地底下有乌金,海底有石油。平原好奇地问:“什么是乌金?”宋老师笑了,说:“就是煤炭啊。”听宋老师讲地理知识真有味道。平原问:“我们家乡的大山肚子里有什么呀?”宋老师说:“有矿产啊!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勘探出来。”学校里放寒假了。傍晚,平原想,明天宋老师就要离校回家了。他走出集装箱,去学校看宋老师。刚走了十几步,远远见宋老师向他走过来,脚步显得有些匆忙。到了身旁,宋老师说:“平原,我俩去村外走走吧。”平原和宋老师一前一后,踏着山道下山了。月亮还未在山脊上露脸,大山黑漆漆,山道模模糊糊。月亮升起来了,山坡一片金黄,山道银白,蛇游着。宋老师在后面喊平原。平原扭转身,靠路边立住。平原知道宋老师有话要对他说,却又在犹豫。走出大山,眼前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宋老师立在公路边,回头望着大山。望了很久,很久,才回过头来对平原说:“平原,你还有一个学期就小学毕业了。下学期我不能教你了。我要调到镇里教书了。”平原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呆立在那里。呆了会,扭身望着远方。远处,好大好大的一片屋子啊,屋子上空笼罩着一片红光。平原想,那里应该就是镇子吧。宋老师说:“平原,你跟我回学校,挑一些你喜欢的书。随便挑,挑多少本都可以。”平原犹豫了一会,低下头,胆怯地说:“宋老师,那个地球仪能送给我吗?”宋老师爽朗地笑了,说:“好啊!”月亮底下,平原背着一袋书,抱着地球仪回家了。月光照在地球仪上,溢彩流光。平原忽然觉得地球仪上蓝色的海水在涌动。有风拂过平原脸颊,他觉得大海掀起了波浪……A.“大圆月亮”起营造氛围的作用。“大”和“圆”反衬平原内心的孤单和寂寞。B.月色映照下,投射在空旷地面上的人影,侧面烘托出宋老师苍凉、无奈的心境。C.月亮辉映下的山坡,色彩鲜艳,富有动感,暗示两人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D.“溢彩流光”一语双关,既描写月亮的光芒,又反映了主人公激动雀跃的内心。【注释】①节选自《集装箱里的少年》,有删改。(1)阅读全文,请根据“原因→结果”的提示,补全小说情节。平原家没有钱造新屋所以平原住在破烂黑暗的集装箱里→平原的班主任宋老师独自住学校,所以①→平原的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所以宋老师鼓励他好好念书→宋老师给平原讲地理知识,所以②→宋老师要离开了,所以平原向宋老师要地球仪(2)“月亮”在文中多次出现。对划线句中的“月亮”批注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AB.BC.CD.D(3)平原长大后最有可能从事以下哪个职业?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说明理由。①乡村老师②地质勘探员(4)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下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最不符合的一项是A.这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平原由害怕陌生世界转变为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渴望。B.这是一个讲述教师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故事。文中宋老师就扮演了这个角色。C.这是一个讲述梦想的故事。平原受到感召,超越集装箱的局限,怀抱美好梦想。D.这是一个穷则思变的故事。平原因家境贫寒,所以想读书改变家境,改变命运。7.(14分)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毛泽东诗词导读①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去湖南湘乡读书。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七绝•呈父亲》。从此,他走出闭塞的韶山,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终于成为改造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成为一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是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的伟人。毛泽东诗词无疑是承载和表露毛泽东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毛泽东读诗、学诗、解诗、论诗、赋诗,个中必有一个“情”字。他和同学、老师、恋人、战友、诗友、亲友、民主人士、身边工作人员、国际友人等等的诗词交往,也必定包含丰富的情感因子。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情感不是一般文人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毛泽东诗词______真实地反映了他的革命生涯,_______谱就了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毛泽东的三句诗,便可勾勒出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革命的路究竟该怎么走?中国的命运该由谁来主宰?那时的毛泽东仍在进行苦苦地思考与探索。《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的革命自信。毛泽东诗词在审美方式上既反映了他个人的审美趣味,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毛泽东诗词中,有多首咏雪之作,形式不一,情态各异,都是神来之笔。“雪里行军情更迫”“飞起玉龙三百万”“更喜岷山千里雪”“梅花欢喜漫天雪”……在他的咏雪诗词中,雪飘逸多姿,无所畏惧,俨然毛泽东的胸襟;雪晶莹无瑕,单纯清隽,象征着完美人格,这恰似毛泽东的追求;雪纵情肆虐,严峻冷酷,更能激发毛泽东的澎湃诗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情结成为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但毛泽东对秋天却情有独钟。他有很多诗句吟咏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绝无哀婉与悲情。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境界,展现了辽阔豪迈的艺术追求。《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找不到“美”字,但他以美铸诗,意境高远。《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大笔写意,他眼中的空间场景是无垠的宇宙,他眼里的时间流转则是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英雄人物贯穿起来的。词作展现了毛泽东善于从空间和时间的宏观全局中审时度势的宏伟气魄,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启迪,蕴含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1936年7月起,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彻夜长谈,还把《七律•长征》抄赠给他。《七律•长征》只有区区五十六个字,但字字珠玑,高度浓缩,充分体现了长征历程的波澜壮阔与独绝古今的精神价值。《红星照耀中国》一问世便风靡全球。毛泽东手抄的《七律•长征》附在书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彰显了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毛泽东用诗词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革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追求解放道路的故事。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情感、理性和审美取向,这些诗词已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融历史、政治、审美、文化于一体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注释】①节选自《毛泽东诗词导读》,作者汪建新,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梳理,有误的一项是A.AB.BC.CD.D(2)请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横线处并阐述理由,使文章内容连贯,符合作者的论证思路。A.不仅……而且……B.因为……所以……C.既……又……(3)下列用来作为“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的论据最恰当的一项是A.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引用毛诗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该诗句赞扬了争分夺秒的革命精神。B.美国进步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采访毛泽东后,由衷赞叹“毛泽东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C.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战歌》一书中,称赞毛泽东诗词是“探索社会变革的一股清流”。D.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访华临别时,毛泽东吟诵了屈原的“乐莫乐兮新相知”,受到尼赫鲁高度赞赏。(4)有同学觉得本文可选编进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请结合本文与单元导读说明理由。8.(10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古代诗文阅读,回答问题。司马光传(节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②,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竞不获辞。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③日进读。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④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赐以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文:文采。③俾(bì):使。④畀(bì):给与。(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光幼时听讲《左氏春秋》后非常喜欢,回家后对家人夸耀自己全能理解。B.司马光取得进士高第,但他觉得自己不会作四六句,故不愿意担任翰林学士。C.神宗认为司马光很有才,颁行新官制后,他觉得“御史大夫”非司马光莫属。D.在天下人心目中,司马光是真宰相,老百姓都称呼他为司马相公,妇孺皆知。(2)选文介绍了《资治通鉴》成书的过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起因是①。《资治通鉴》成书作用最大的是宋神宗,他不仅为这本书命名,而且颇为看重这本书,认为此书②,最终敦促司马光完成了此书。(以上填空均用原文回答)(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光常患历代史繁/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遂为《通志》八卷以献/不以物喜(范仲淹《岳阳楼记》)C.古之君子/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D.及书成/及其家穿井(《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9.(7分)阅读诗词,回答问题。点绛唇(其一)[宋]朱敦儒春雨春风,问谁染就江南草。燕娇莺巧。只是参军①老。今古红尘,愁了人多少。尊前好。缓歌低笑。醉向花间倒。点绛唇(其二)[宋]朱敦儒淮海秋风,冶城飞下扬州叶。画船催发。倾酒留君别。卧倒金壶,相对天涯客。阳关彻。大江横绝。泪湿杯中月。【注释】①参军,古代官职名,词中指的是词人自己。(1)两首词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下列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意象是A.迷蒙淋沥的细雨B.婉转动人的莺啼C.随风飞舞的落叶D.醇香醉人的美酒(2)两首词都抒发了词人的情感。“醉向花间倒”和“卧倒金壶”的原因各不相同,请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三、综合运用(15分)10.(3分)2023年11月18日晚,贵州花灯戏《红梅赞》受邀参加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该剧曾荣获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戏剧类一等奖。下列对贵州花灯戏的介绍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贵州花灯戏分黔东、黔南、黔西、黔北四路②是贵州最早成型,并世代相承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③贵州花灯戏起源于明洪武“调北征南”时的元宵闹灯习俗④由地灯(有固定程式的花灯歌舞)和灯夹戏发展衍变而来⑤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A.①⑤②③④ B.③④②①⑤ C.①⑤③②④ D.③①②④⑤11.(6分)小南线上观看演出后,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一段感言。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①《红梅赞》把贵州特色剧种花灯戏推到了全国舞台,太了不起了!②剧中的场景布置和对白,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革命者勇往直前。③现场观众都被英雄们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感动了。④戏剧评论家们认为,用花灯戏的形式来表现革命题材和内容,令人耳目一新。⑤我告诫大家一定要去支持我们本土文化,也要学习英雄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⑥我为贵州有这样优秀的文化作品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12.(6分)贵州省思南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思南花灯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一假期来临之际,“思南文旅”诚邀你为思南代言,拟写推文“请到思南观花灯”。请你参考以下信息,完成推文的撰写。注意语言文从字顺、连贯得体。“中国戏曲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如今仍有200多个演出队伍活跃在思南城乡。逢年过节,山村灯会的掌门人刘胜杨都会带领花灯队敲锣打鼓,走村串寨。花灯戏表演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群众的生活场景,融入了土家族的文化元素思南花灯戏以轻快悦耳的音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而闻名。四、写作能力(60分)13.(60分)寸心,指微小的心意。阿长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来了橘子;叶圣陶先生送客人必到大门外;老山界上,红军战士把口粮留给老乡……这些微小的心意,或蕴含着关心,或体现了尊重,或彰显了优良作风。生活中,一个礼貌的招呼、一个温暖的举动、一个会心的微笑……寸心之间,包蕴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浓浓情意。请以“寸心之间情意深”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1)明确“寸心”的内容,充分写出“寸心”的表现过程。(2)写清“情意深”的具体内涵。(3)阐明“寸心”与“情意深”之间的逻辑关系。(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积累(20分)1.(7分)按要求回答问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相传它会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在节庆活动中,人们常身穿各色彩衣,舞动栩栩如生、雄姿勃发的巨龙,以此祈求人寿年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遵xún①传统,弘扬龙文化。龙年春节更是有许多让人zhèn②撼的龙年特色活动,例如,贵州镇远便扎制了十三节的巨大传统龙灯,龙灯的设计巧妙juélún③,舞动时巨龙上下腾飞,耀武扬威。龙是中华儿女钟爱的祥瑞,凝聚和积淀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A.神通广大B.勃发C.耀武扬威D.钟爱【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题目中的汉字分别是:循、震、绝伦。(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BD.正确;C.有误,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该成语褒贬误用。故选:C。【解答】答案:(1)①循②震③绝伦(2)C【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2.(10分)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①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②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⑤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⑦《送东阳马生序》中道出作者不羡慕同舍生锦衣玉食原因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⑧秋瑾在《满江红》中用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①湘水无情吊岂知(重点词:吊)②黑云压城城欲摧(重点词:摧)③春蚕到死丝方尽④千里共婵娟(重点词:婵娟)⑤山入潼关不解平⑥傅彩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⑧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重点词:残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3.(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 B.《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C.《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选自《林徽因诗文集》,林徽因,建筑学家。 D.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代表作有《项链》《所罗门王的指环》等。【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解答】ABC.正确。D.有误,《项链》是莫泊桑的作品。故选:D。【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二、阅读能力(50分)4.(3分)下列关于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王冕因自学绘画“无骨荷花”而闻名于世,最终拒绝为官,终老山林。 B.“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为发财去海底考古,野心勃勃妄图征服世界。 C.彭德怀在军校毕业后即获提升,他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而著称。 D.《鱼化石》写了鱼演变为化石又重见天日的过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分析】《艾青诗选》收集了艾青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作品,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解答】ACD.正确。B.有误,尼摩船长反对奴隶制度,是一位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的英雄,追求民主与自由。故选:B。【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5.(2分)“离开”或“留下”,是简•爱人生中面临的重要抉择之一。请据此完成填空,梳理小说情节。①知道罗切斯特有个疯妻子②离开【分析】《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便成为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的精神,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简•爱在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知道罗切斯特有个疯妻子,于是毅然离开桑菲尔德庄园。面对圣约翰的多次求婚,简•爱不为所动,最终离开。答案:①知道罗切斯特有个疯妻子②离开【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6.(14分)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集装箱里的少年①初秋季节,山野仍是苍翠一片。每日傍晚,平原坐在村口的一块岩石上,望着通往山外的石级山道。山道尽头有一条公路,通向热闹的镇子。其实,平原什么也没看见,他只是睁着眼睛望着前方。山道在他眼里永远是旧模样,顺着山势起起伏伏延伸着……平原念小学六年级了,每日在学校吃完晚饭就回到家里。村口一块狭小的平地上,摆着一只硕大的集装箱,这是平原现在的家。平原家原来的旧屋房梁断了,不能住人了。爹在南方打工,没挣到钱造新屋,就买了人家公司废弃的旧集装箱给平原暂住。集装箱上锈迹斑斑,箱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天色慢慢暗下来,山坡朦朦胧胧。走在山道上,平原只听见自己孤单的脚步声。走过几曲山道,平原又返回来,返回来又折回去,在这一段山道上来来回回走。山里长大的少年,不是害怕走夜路,而是害怕走到山道尽头的公路那里,那里是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世界。大圆月亮从山脊爬上来了。平原停下脚步,仰脸望着月亮,心里想,每天放学后,只有宋老师住在学校。宋老师是平原的班主任,平原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去学校看看宋老师。学校离村不远,十来间房子黑黝黝,只有一间屋子亮着灯,灯光温暖,平原心里一亮。平原立在窗外,不敢上前敲门。一只猫蜷伏在窗台上,忽然,窜下窗台,碰翻了花盆。宋老师听见响声,走出屋来。看见平原,说:“噢,是平原来了。月亮多好,我俩散散步吧。”宋老师和平原绕着操场散步,两个人影投射在空旷的地面上。宋老师停下脚步,扭头望望平原,又仰脸望着月亮,说:“十年前,我大学毕业来学校时,全校还有二百多名学生,那时校园多热闹啊,现在全校只剩下二十多名学生了。这学期一年级没再招生了,只有五个年级了。”宋老师眼睛里有白亮的东西在闪烁,平原不敢看她,也仰了脸望月亮,说:“上学期,班级里还有三个同学。这学期,小翠和杠子去镇子里念六年级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宋老师拍拍平原的肩,说:“平原,我现在是你一个人的班主任,你一个人的。”宋老师声音很轻,有一点哽咽。平原低了头,一只脚搓着地,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宋老师望着平原说:“说实话,我教书十年了,你是悟性最好的学生之一。明年小学毕业去镇上念初中,好好念,将来会有出息的。”此后,平原每天傍晚去学校找宋老师。每次平原坐下后,宋老师就随口聊起来,没有固定的话题。音乐、植物、地理、美术,想到什么聊什么。平原想,宋老师的知识真丰富,自己要多读书,长大后,也做个像宋老师这样知识丰富的人。宋老师有一个地球仪,平原最喜欢听她讲地理知识。宋老师转动地球仪,给平原讲海洋、岛屿、草原、沙漠……每日夜深了,平原就回集装箱里睡觉。家里没有电灯,屋里漆黑一片。自从宋老师教给他地理知识后,平原上床睡觉前,总喜欢从集装箱体的窟窿里窥望满天星星。平原望着闪烁的星遐想着地球上的山脉、高原、河流……宋老师说地底下有乌金,海底有石油。平原好奇地问:“什么是乌金?”宋老师笑了,说:“就是煤炭啊。”听宋老师讲地理知识真有味道。平原问:“我们家乡的大山肚子里有什么呀?”宋老师说:“有矿产啊!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勘探出来。”学校里放寒假了。傍晚,平原想,明天宋老师就要离校回家了。他走出集装箱,去学校看宋老师。刚走了十几步,远远见宋老师向他走过来,脚步显得有些匆忙。到了身旁,宋老师说:“平原,我俩去村外走走吧。”平原和宋老师一前一后,踏着山道下山了。月亮还未在山脊上露脸,大山黑漆漆,山道模模糊糊。月亮升起来了,山坡一片金黄,山道银白,蛇游着。宋老师在后面喊平原。平原扭转身,靠路边立住。平原知道宋老师有话要对他说,却又在犹豫。走出大山,眼前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宋老师立在公路边,回头望着大山。望了很久,很久,才回过头来对平原说:“平原,你还有一个学期就小学毕业了。下学期我不能教你了。我要调到镇里教书了。”平原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呆立在那里。呆了会,扭身望着远方。远处,好大好大的一片屋子啊,屋子上空笼罩着一片红光。平原想,那里应该就是镇子吧。宋老师说:“平原,你跟我回学校,挑一些你喜欢的书。随便挑,挑多少本都可以。”平原犹豫了一会,低下头,胆怯地说:“宋老师,那个地球仪能送给我吗?”宋老师爽朗地笑了,说:“好啊!”月亮底下,平原背着一袋书,抱着地球仪回家了。月光照在地球仪上,溢彩流光。平原忽然觉得地球仪上蓝色的海水在涌动。有风拂过平原脸颊,他觉得大海掀起了波浪……A.“大圆月亮”起营造氛围的作用。“大”和“圆”反衬平原内心的孤单和寂寞。B.月色映照下,投射在空旷地面上的人影,侧面烘托出宋老师苍凉、无奈的心境。C.月亮辉映下的山坡,色彩鲜艳,富有动感,暗示两人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D.“溢彩流光”一语双关,既描写月亮的光芒,又反映了主人公激动雀跃的内心。【注释】①节选自《集装箱里的少年》,有删改。(1)阅读全文,请根据“原因→结果”的提示,补全小说情节。平原家没有钱造新屋所以平原住在破烂黑暗的集装箱里→平原的班主任宋老师独自住学校,所以①平原到学校看望宋老师→平原的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所以宋老师鼓励他好好念书→宋老师给平原讲地理知识,所以②平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遐想→宋老师要离开了,所以平原向宋老师要地球仪(2)“月亮”在文中多次出现。对划线句中的“月亮”批注最不恰当的一项是CA.AB.BC.CD.D(3)平原长大后最有可能从事以下哪个职业?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说明理由。①乡村老师②地质勘探员(4)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下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最不符合的一项是DA.这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平原由害怕陌生世界转变为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渴望。B.这是一个讲述教师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故事。文中宋老师就扮演了这个角色。C.这是一个讲述梦想的故事。平原受到感召,超越集装箱的局限,怀抱美好梦想。D.这是一个穷则思变的故事。平原因家境贫寒,所以想读书改变家境,改变命运。【分析】本文记叙了住在集装箱里的少年平原,害怕孤独和陌生,因此每天傍晚都去找一个人住校的班主任宋老师,宋老师用地球仪给平原讲地理知识,让平原爱上了地理,并在放寒假分别时把地球仪送;给了平原,平原也在多年后成为一名地质勘测队员。【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噢,是平原来了。月亮多好,我俩散散步吧”,①概括为:平原到学校看望宋老师。结合“平原望着闪烁的星遐想着地球上的山脉、高原、河流……宋老师说地底下有乌金,海底有石油”,②概括为:平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遐想。(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BD.正确;C.有误,没有暗示两人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故选:C。(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我认为平原长大后最有可能从事地质勘探员这一职业。因为在文中明确表现了他对地理的兴趣,如他最喜欢听讲地理知识,会遐想地球上的山脉、高原…希望宋老师将地球仪赠送给自己等。文中宋老师说家乡的大山有矿产但是没有勘探出来,所以能够推测出平原将来从事的工作可能是地质勘探员。(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BC.正确;D.有误,宋老师让平原爱上了地理,所以想读书改变家境,改变命运。故选:D。答案:(1)①平原到学校看望宋老师②平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遐想(2)C(3)示例:我认为平原长大后最有可能从事乡村老师这一职业。因为宋老师的出现让他拥有知识、充满希望,满怀梦想,从一个害怕走出大山的少年转变为想要走出大山的少年,宋老师改变了他的想法。所以他将来可能会和宋老师一样,当一个乡村老师,帮助、鼓励困境中的少年用知识改变命运。(4)D【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7.(14分)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毛泽东诗词导读①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去湖南湘乡读书。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七绝•呈父亲》。从此,他走出闭塞的韶山,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终于成为改造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成为一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是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的伟人。毛泽东诗词无疑是承载和表露毛泽东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毛泽东读诗、学诗、解诗、论诗、赋诗,个中必有一个“情”字。他和同学、老师、恋人、战友、诗友、亲友、民主人士、身边工作人员、国际友人等等的诗词交往,也必定包含丰富的情感因子。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情感不是一般文人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毛泽东诗词______真实地反映了他的革命生涯,_______谱就了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毛泽东的三句诗,便可勾勒出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革命的路究竟该怎么走?中国的命运该由谁来主宰?那时的毛泽东仍在进行苦苦地思考与探索。《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的革命自信。毛泽东诗词在审美方式上既反映了他个人的审美趣味,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毛泽东诗词中,有多首咏雪之作,形式不一,情态各异,都是神来之笔。“雪里行军情更迫”“飞起玉龙三百万”“更喜岷山千里雪”“梅花欢喜漫天雪”……在他的咏雪诗词中,雪飘逸多姿,无所畏惧,俨然毛泽东的胸襟;雪晶莹无瑕,单纯清隽,象征着完美人格,这恰似毛泽东的追求;雪纵情肆虐,严峻冷酷,更能激发毛泽东的澎湃诗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情结成为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但毛泽东对秋天却情有独钟。他有很多诗句吟咏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绝无哀婉与悲情。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境界,展现了辽阔豪迈的艺术追求。《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找不到“美”字,但他以美铸诗,意境高远。《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大笔写意,他眼中的空间场景是无垠的宇宙,他眼里的时间流转则是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英雄人物贯穿起来的。词作展现了毛泽东善于从空间和时间的宏观全局中审时度势的宏伟气魄,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启迪,蕴含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1936年7月起,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彻夜长谈,还把《七律•长征》抄赠给他。《七律•长征》只有区区五十六个字,但字字珠玑,高度浓缩,充分体现了长征历程的波澜壮阔与独绝古今的精神价值。《红星照耀中国》一问世便风靡全球。毛泽东手抄的《七律•长征》附在书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彰显了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毛泽东用诗词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革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追求解放道路的故事。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情感、理性和审美取向,这些诗词已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融历史、政治、审美、文化于一体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注释】①节选自《毛泽东诗词导读》,作者汪建新,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梳理,有误的一项是CA.AB.BC.CD.D(2)请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横线处并阐述理由,使文章内容连贯,符合作者的论证思路。A.不仅……而且……B.因为……所以……C.既……又……(3)下列用来作为“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的论据最恰当的一项是AA.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引用毛诗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该诗句赞扬了争分夺秒的革命精神。B.美国进步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采访毛泽东后,由衷赞叹“毛泽东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C.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战歌》一书中,称赞毛泽东诗词是“探索社会变革的一股清流”。D.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访华临别时,毛泽东吟诵了屈原的“乐莫乐兮新相知”,受到尼赫鲁高度赞赏。(4)有同学觉得本文可选编进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请结合本文与单元导读说明理由。【分析】本文主要是毛泽东诗词导读,主要从创作内容、审美趣味、巨大作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论证了毛泽东诗词已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融历史、政治、审美、文化于一体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解答】(1)本题考查论述思路分析能力。ABD.正确;C.有误,依据⑥段“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绝无哀婉与悲情。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境界,展现了辽阔豪迈的艺术追求”可知,作者对秋天并不怀有悲伤的情感,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情怀。故选:C。(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的能力。“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依据“毛泽东诗词”“真实地反映了他的革命生涯”“谱就了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可知,两句话由浅入深地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重要意义。所以,两个句子是递进关系。故选:A。(3)本考查论据内容辨析和补充的能力。A.依据“该诗句赞扬了争分夺秒的革命精神”可知,这个论据能证明“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B.依据“毛泽东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可知,这是评价毛泽东在诗词方面具有卓越才华,不能证明“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C.依据“称赞毛泽东诗词是‘探索社会变革的一股清流””可知,这是通过研究毛泽东诗词,认为在探索社会变革方面起到了有价值的作用。不能证明“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D.依据“毛泽东吟诵了屈原的“乐莫乐兮新相知”,受到尼赫鲁高度赞赏”可知,这是表现出毛泽东爱好诗词。不能证明“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故选:A。(4)本题考查主题理解能力。依据选文内容可知,本文从毛泽东诗词的内容、美学追求、巨大作用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依据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中“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可知,这篇文章谈论了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观念。所以,这篇文章第四单元的主题相符。依据⑦段“《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找不到‘美’字,但他以美铸诗,意境高远”可知,毛泽东诗词的“美”在于诗意和意境,“《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大笔写意,他眼中的空间场景是无垠的宇宙,他眼里的时间流转则是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英雄人物贯穿起来的。词作展现了毛泽东善于从空间和时间的宏观全局中审时度势的宏伟气魄,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启迪,蕴含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则用具体实例加以印证。与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中“或阐释美学观念”说法相符;依据③段“毛泽东的三句诗,便可勾勒出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的革命自信。”依据⑧段“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⑨段“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情感、理性和审美取向,这些诗词已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融历史、政治、审美、文化于一体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可知,作者还从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性、思想性和历史性。这与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中“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相符。答案:(1)C(2)选A,“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因为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递进关系,“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的内涵比“个人革命生涯”更深一层,更进一步。选B,“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因为毛泽东诗词真实地反映了他的革命生涯,所以可以从他的诗词中摘录三句,便可勾勒出中国革命由“迷茫——找到出路——胜利后的总结”的历史进程。选C,“既…又…”表示并列关系。从毛泽东诗歌的内容来看,毛泽东的诗词既能反映他的“革命生涯”,同时又是“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两者的内容是一致的。(3)A(4)本文从毛泽东诗词的内容、美学追求、巨大作用三个方面引导读者进行欣赏,与第四单元的主题相符。②作者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阐释了毛泽东的美学观念;③赞秋咏雪的诗句表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美和表现力;④作者还从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性、思想性和历史性。【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8.(10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古代诗文阅读,回答问题。司马光传(节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②,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竞不获辞。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③日进读。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④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赐以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文:文采。③俾(bì):使。④畀(bì):给与。(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司马光幼时听讲《左氏春秋》后非常喜欢,回家后对家人夸耀自己全能理解。B.司马光取得进士高第,但他觉得自己不会作四六句,故不愿意担任翰林学士。C.神宗认为司马光很有才,颁行新官制后,他觉得“御史大夫”非司马光莫属。D.在天下人心目中,司马光是真宰相,老百姓都称呼他为司马相公,妇孺皆知。(2)选文介绍了《资治通鉴》成书的过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起因是①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资治通鉴》成书作用最大的是宋神宗,他不仅为这本书命名,而且颇为看重这本书,认为此书②贤于荷悦《汉纪》,最终敦促司马光完成了此书。(以上填空均用原文回答)(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BA.光常患历代史繁/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遂为《通志》八卷以献/不以物喜(范仲淹《岳阳楼记》)C.古之君子/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D.及书成/及其家穿井(《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分析】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叫司马池,是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像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他很喜欢,回家后就给家里人讲,能够明白书中的主要意思。从此他手里总是离不开书,甚至于忘记了饥渴和寒暑的变化。神宗即位后,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但司马光坚决辞谢。皇帝说:“古代的君子,有的学问好但文笔不好,有的文笔好但学问不好,只有董仲舒、扬雄两者兼备。你有文学才能,为什么要推辞呢?”司马光回答说:“我不能写四六骈文。”皇帝说:“像两汉时期的诏书就可以了;而且你能够以进士身份取得高第,却说不能写四六骈文,为什么呢?”最终司马光还是没能辞掉这个职务。司马光常常忧虑历代史书繁多,皇帝无法全部阅读,于是撰写了《通志》八卷献给皇帝。英宗看了以后很高兴,命令在秘阁设立一个局,继续他的书。到这时,神宗把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亲自写了《序》交给司马光,让他每天进宫阅读。元丰五年,司马光突然得了语言障碍的病,他怀疑自己快要死了,就预先写了遗表放在卧室里,如果有紧急情况,就把这个遗表交给他信任的人上呈。新的官制实行后,皇帝指着御史大夫的位置说:“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还没有完成,皇帝特别重视这部书,认为它比荀悦的《汉纪》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全书,并赐给他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等到书写成后,司马光被加封为资政殿学士。他在洛阳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把他当作真正的宰相,农夫和乡下老人都称呼他为司马相公,妇女和孩子也知道他是君实。【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有误,结合“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是了解大概意思,不是对家人夸耀自己全能理解。故选:A。(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可知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起因是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资治通鉴》成书作用最大的是宋神宗,他不仅为这本书命名,而且颇为看重这本书,结合“《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赐以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可知宋神宗认为此书贤于荷悦《汉纪》,最终督促司马光完成了此书。(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A.担心;B.来/因为;C.的;D.等到。故选:B。答案:(1)A(2)①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②贤于荷悦《汉纪》(3)B【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9.(7分)阅读诗词,回答问题。点绛唇(其一)[宋]朱敦儒春雨春风,问谁染就江南草。燕娇莺巧。只是参军①老。今古红尘,愁了人多少。尊前好。缓歌低笑。醉向花间倒。点绛唇(其二)[宋]朱敦儒淮海秋风,冶城飞下扬州叶。画船催发。倾酒留君别。卧倒金壶,相对天涯客。阳关彻。大江横绝。泪湿杯中月。【注释】①参军,古代官职名,词中指的是词人自己。(1)两首词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下列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意象是DA.迷蒙淋沥的细雨B.婉转动人的莺啼C.随风飞舞的落叶D.醇香醉人的美酒(2)两首词都抒发了词人的情感。“醉向花间倒”和“卧倒金壶”的原因各不相同,请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分析】《点绛唇(其一)》:这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春风春雨染绿了江南的草地,燕子娇柔,黄莺灵巧。然而词人却感叹自己已渐渐老去。面对古今红尘的忧愁,词人在酒樽前尽情享受,缓歌低笑,最后醉倒在花丛中。《点绛唇(其二)》:这首词描述了淮海地区秋风起,扬州的树叶飘落的情景。在画船即将出发之际,词人倾酒与友人告别。他们相对而坐,如同天涯漂泊之人。送别时的阳关曲已唱彻,大江横亘眼前,词人不禁泪湿杯中月。整首词充满了离别的伤感。【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第一首词中“尊前好。缓歌低笑。醉向花间倒”描绘了词人在与朋友饮酒时,欣赏着歌舞,最后醉倒在花丛中的情景;第二首词中“卧倒金壶,相对天涯客”描绘了词人在与朋友离别时,饮酒至醉,卧倒在金壶旁的情景。由此可以看出,“美酒”这一意象在两首词中都出现了。故选:D。(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第一首词的上阕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下阕则描写了词人与朋友在美景中饮酒作乐,词人却感叹自己已渐渐老去,一事无成,故而醉倒花间;第二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秋风吹落扬州树叶的景象,下阕则描写了词人与朋友在画船催发的离别场景中,相对而饮,泪湿杯中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与朋友离别的悲伤和对友情的珍惜之情。答案:(1)D(2)“参军老”与“愁”是作者借酒浇愁的原因。因为年纪大,却只得“参军”之职,让词人顿生年华虚度而一事无成的惆怅之情,所以醉倒花间。“画船催发”“天涯客”“阳关”“大江横绝”是作者借酒浇愁的原因。因为与朋友的离别让词人心生痛苦之情,所以借酒浇愁,碎倒在金壶之前。译文:(其一)春风春雨,是谁把江南的绿草染成这样?燕子娇柔,黄莺灵巧。只是我已经渐渐老去,像那残败的参军一般。古往今来,多少人被红尘之事忧愁。还是在酒杯前尽情享受吧,缓歌低笑,醉倒在花丛中。(其二)淮海地区刮起秋风,从冶城飘下扬州的树叶。画船即将出发,我倾酒为你饯别。我们醉倒在金壶旁,相对的都是天涯漂泊之人。送别的阳关曲已经唱彻。大江横在眼前,阻断了去路。泪水浸湿了杯中倒映的明月。【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三、综合运用(15分)10.(3分)2023年11月18日晚,贵州花灯戏《红梅赞》受邀参加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该剧曾荣获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戏剧类一等奖。下列对贵州花灯戏的介绍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贵州花灯戏分黔东、黔南、黔西、黔北四路②是贵州最早成型,并世代相承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③贵州花灯戏起源于明洪武“调北征南”时的元宵闹灯习俗④由地灯(有固定程式的花灯歌舞)和灯夹戏发展衍变而来⑤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A.①⑤②③④ B.③④②①⑤ C.①⑤③②④ D.③①②④⑤【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解答】通读全段话可知,它主要写花灯戏的起源和发展。题干中的第③④句写花灯戏的起源,第②句写花灯戏的特点,第①句写花灯戏的表演形式,第⑤句写花灯戏的艺术价值。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应该先写起源,再写表演形式,最后写价值,所以正确顺序是③④②①⑤。故选:B。【点评】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11.(6分)小南线上观看演出后,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一段感言。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①《红梅赞》把贵州特色剧种花灯戏推到了全国舞台,太了不起了!②剧中的场景布置和对白,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革命者勇往直前。③现场观众都被英雄们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感动了。④戏剧评论家们认为,用花灯戏的形式来表现革命题材和内容,令人耳目一新。⑤我告诫大家一定要去支持我们本土文化,也要学习英雄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⑥我为贵州有这样优秀的文化作品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第②句缺少宾语,应在该句的句末增加“的年代”。将原句修改为“剧中的场景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