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背诵补充篇目【知识精研】《报任安书》课件_第1页
高考背诵补充篇目【知识精研】《报任安书》课件_第2页
高考背诵补充篇目【知识精研】《报任安书》课件_第3页
高考背诵补充篇目【知识精研】《报任安书》课件_第4页
高考背诵补充篇目【知识精研】《报任安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任安书》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前80),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主要作品:

《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走进作者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了解《史记》文学常识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写作背景解

题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翻译与赏析同“磨”,磨灭尽卓越超群,洒脱不拘不同寻常推演遭受困厄创作于是被截去膝盖骨编著同“抵”,大都古:抒发愤懑今:决心努力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翻译与赏析内心抑郁不舒畅使……思考被砍断双脚被动句就来使……流传同“现”,表现翻译与赏析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赏析段落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这一段举这么多人的例子,这些人有何共同之处?意图何在?千

句这一段举这么多人的例子,这些人有何共同之处?意图何在?共同之处:他们都是高尚的士人,都受辱,都隐忍,而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意图:作者用这些人的例子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办法,这些伟人他们虽受辱,但是他们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生命也因此有了价值,他们的名字也流传于后世。他们是自己的榜样。赏析段落赏析段落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千

句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只有那些卓越洒脱不平常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他们经历人生困顿,退而论书策,而被世人永远铭记(我要成为这样的人)。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翻译与赏析私下谦虚收集同“佚”,散失的考证考察写作同“记”,历史记录研究关系通晓完成完成接受,承受怨怒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翻译与赏析果真那么同“债”即使被杀固定句式,难道……吗对,向说翻译与赏析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寄托于自己粗劣的文笔,搜集天下散乱失传的史籍文献,略加考证前人的所作所为,统观事情的始末,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规律。上起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凭借此来探究天地自然与人类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一家的学说。此书刚刚起草,尚未完成,适逢遭遇这场灾祸,我十分痛惜书还没写成,因此宁愿接受最残酷的宫刑也没有露出怨怒的脸色。我现在真的已经写完了这本书,我打算把它珍藏到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难以对一般人说啊。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赏析段落内容体例:“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思考: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有哪些?赏析段落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完成还未写完的《史记》。思考:此封书信的大概思路赏析段落(1-3)曩(nǎng)者辱赐书,今略陈固陋;(写信缘由)【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4)刑余之人不配为朝廷推贤进士;【刑余之人:受过宫刑后获得余生的人】(6)我为宽主上,替李陵说话,却最终获罪;【宽:宽慰】思考:此封书信的大概思路赏析段落(7)死有轻有重,勇敢怯懦也要看形势;(8)“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9)只有效法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才能一洗前耻;(10)我的痛苦非常人能理解,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思考:这封信到底是写给谁的?司马迁想要表达什么?赏析段落

这封信,司马迁述说的是自己在遭遇因李陵之祸而受奇耻大辱后的心路历程。

这封信,司马迁是写给自己,写给朋友,写给高高在上的汉武帝,更是写千千万万的世人。

这封信,司马迁是在倾吐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矛盾;是在表达对朋友不理解不宽慰的不满,是在表达对君主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更是在寻找能够有理解自己的人,寻找人生的出口。总结:奇辱奇志著奇文,谈生谈死谈大义1.辱之深:隐忍之悲、苟活之痛2.志之坚:发愤著书、文显后世、一偿前辱3.义之大:超越生死、重于泰山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

——“百家讲坛”王立群辱1.遭辱之痛有多少痛?为何这么痛?2.忍辱之由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司马迁选择哪一种?为什么?1、遭辱之痛“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体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脸色不合礼仪而受辱,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不当而受辱,其次是使肢体受扭曲(长跪、被可捆绑)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带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了,侮辱到了极点。“四不辱”和“六受辱”。最下腐刑极矣!(1)有多少痛?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1、遭辱之痛

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更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颜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在肺腑中肠子里每日多次回转,在家中心神不定,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一样;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2)为何有这么痛?

(1)太上不辱先——古人眼中的孝: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②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第十一》)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2)为何有这么痛?

(2)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没有什么悲哀比伤创心灵更为可悲了。没有什么行为比使先人受辱这件事更丑恶了,没有什么耻辱比遭受宫刑更严重了。受过宫刑后获得余生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久了。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士大夫的气节,不可不劝勉鼓励啊(鼓励士大夫在犯罪以后勇于自杀,自杀就坚守了士大夫的气节)。(1)一般士大夫的选择?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2.忍辱之由受刑即受辱——气节受损自杀免辱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能接受他的审讯,把思虑计谋定在自我了断上面。礼,礼制;刑,刑法(非刑罚)。礼制和刑法是两套惩处犯罪的制度——礼制不针对庶民(只针对大夫),刑法不针对大夫(只针对庶民)。①“礼不下庶人”:“庶人以下的人”(即普通百姓)犯罪,不使用“礼制”,而施以带有侮辱性的“墨(刻额染墨)、劓(yì割鼻子)、刖(yuè断足砍脚)、宫(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如斩首、腰斩、车裂、火刑……)”等五种刑罚,并在市井公开执行。庶人罪犯,既要受刑罚,又要受羞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②“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的官员及君王亲属犯罪,不施用带羞辱性的“刑法”,而使用“八议”之“礼”的标准来确定如何惩处。这其中也有刑罚,但不在市朝行刑,而是用其他方式,如自裁、君王赐死、于隐秘处施刑等。其目的是让有贵族身份的犯人免受人格的污辱,保留适当的尊严、体面。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2)司马迁的选择?忍辱求生①忍辱之由——反面论证:不忍辱苟活,后自杀已晚【受刑后不自杀,因为此时名节已经受到损害,如果现在再为名节自杀,为时已晚。】——反面论证:不忍辱苟活,前自杀无价值【受刑前不自杀,是自己的身份地位、职业的缘故,死毫无价值。】原因:(2)司马迁的选择?忍辱求生①忍辱之由——正面论证:(私心)父亲遗愿,家族目标——正面论证:著书价值——正面论证:古人的榜样原因: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生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死生与死——一种价值,一种选择“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生死观:结语:“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为了践志,身受奇耻大辱的司马迁,选择了隐忍苟活,他在世人的嘲笑和不解中,发愤著书。他的血泪之作《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让他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成了世人心中重于泰山的历史丰碑。这对我们后人是极大的激励。文化常识积累1、足下:对人的敬称。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2、缧绁[léixiè]:泛指束缚侵犯的刑具。缧,大绳。绁,小绳。3、臧获[zānghuò]:泛指奴隶。男奴为臧,女奴为获。4、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文化常识积累——古时敬称1、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