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光明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ㅤㅤ材料一:ㅤㅤ儒家文化既是一门修身立德之学,又是一门治学求道之学。孔子更是视学习为“修已安人”之根本,并形成了“乐学弘道”的学习观。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始终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好学、乐学之学习态度,坚守求道、弘道的学习目标,最终达到了知行合一、成人成己的理想学习境界。孔子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ㅤㅤ首先,孔子认为学习要秉持乐学情感,注重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乐学不仅被莘莘学子奉为治学圭臬,更是孔子所推崇的最佳学习境界。《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十分注重学习所带来的内心的愉悦感,并且将学习本身看作一件快乐无比的事,认为经常温习所学知识能让学习者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孔子还进一步阐释了学习的三个不同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乐学的前提是勤奋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自己在学习天赋方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做到了勤学、好学、乐学,因而才有了博学多识的美誉。ㅤㅤ其次,学习要坚守“道”、志于“道”,致力于达“道”和弘“道”。孔子认为乐学、善学,终其一生,要对“道”这一正确学习方向执着追求。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亦是致力于求道的过程,是追求真理、明确目标、坚定方向和信念的过程。在学习中,只有内心坚守正确的方向,秉持仁义道德,立志于对“道”的追寻,才会最终学有所成,享受精神的富足。孔子特别强调学习以“闻道”,认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只有内心坚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加之日积月累的勤奋学习,才有可能“闻道”。闻道之后就应努力“达道”“弘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ㅤㅤ最后,学习的最终归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学习践行于现实生活中。孔子不仅强调好学、乐学以丰富学识,充盈精神世界,而且还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言”是“知”的一部分,言行统一即是要求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只有做到知中彰显行、行中体现知,心怀正确的“知”,践行实际的“知”,才会达到实践观的理想学习境界。(摘编自刘萌、王绣清《论孔子的乐学弘道学习观》ㅤㅤ材料二:ㅤㅤ《论语》最打动笔者的,不是孔子超乎常人的好学之心,而是孔子的治学格局。无志不成学,治学的格局决定了“学”的范围与成绩。孔子以天下之学为志,志向高远,却非好高骛远,他将“好学”做到了极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便是对孔子治学的生动诠释。ㅤㅤ在做学问时,孔子敏而好学,精益求精,面对不翔实的知识,他始终坚持“阙如”的态度。所谓“阙如”,是指空缺而不言。在孔子看来,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直面自我才是做学问该有的态度。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要清除疑难,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敢于补“阙”、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但孔子告诉我们,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阙如”并非放弃求证,而是对于一些无法求证、确乎不知的问题要保持真实空缺的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李商隐五律诗《街西池馆》第三联“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前句化用西晋王濬“三刀梦”的典故,按照律诗格律,后句也当用典,但“将军一箭歌”所化用的典故,至今无人知晓。在注解此句时,清人朱鹤龄、冯浩均注“未详”,姚培谦却将此句联系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朱、冯二人的治学态度受到推崇,姚氏则深为后人诟病。孔子还将“阙如”的治学态度延伸到为人处世中,孔子从不避讳自己之“阙”,而是正确面对错误并积极改正,他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以说,孔子“过与更”的思想展现了他直面自己过错,不文过饰非的勇气。ㅤㅤ孔子的“博学”理念是十分先进的,“学无常师”“万物皆可学”,孔子的“博”显示出其思想的先进性和超越性:“博”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尽美矣,又尽善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不仅在立志向学方面践行“博”,还在教育弟子方面践行“博”。这种“博”体现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体现在“一以贯之”“吾无隐乎尔”。作为我国历史上创立私塾第一人的孔子,他用他的“博育”打破了当时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而“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无疑是孔子“博育”的最好成果。(摘编自王赣萍、徐梦婷《论<论语>中“志与学”的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文化本身包含了治学求道的学问,孔子更是不但以学为本,而且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学习观。B.对内心愉悦的情感体验的追求,让孔子极为推崇乐学之道,并经由此道获得了博学多识的美誉。C.孔子不但注重学习过程,而且特别强调学以致用,把“行”作为“知”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D.孔子的“博学”理念很先进,既强调学习的内容广、态度诚和时间长,也将其落实于教学之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规划,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设定,对学习的理想境界有明确的认知。B.孔子认为“闻道”之后,要努力“达道”和“弘道”,欲学有所成,离不开秉“道”而行。C.孔子有超乎常人的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他以天下之学为志的治学格局为世人所称道。D.材料二第二段举清人注解李商隐五律诗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敢于补“阙”的人常犯错误。(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中阐述的孔子学习观的一项是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C.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D.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4)请简析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但今天,仍有不少人并非能学善学者,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求学者提出合理的建议。2.(2023秋•龙岗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寒风吹彻刘亮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柴火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火。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火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火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痛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太阳落地时,我装着半车柴火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我准备了许多柴火,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尔后整个人生。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通、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怎么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摘编自《一个人的村庄》)(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14岁的“我”赶牛车去拾柴禾,“一个人”“一动不动”“不敢大声吆喝”等词语写出“我”的孤独以及对寒冷的恐惧。B.路人进屋后,炉火的“苍白”,与外面的大雪、路人身上的冰霜相呼应,又与路人内心的孤独和生命的苍凉相映衬。C.姑妈邀请母亲去她家,“我”将话带给了母亲,但是母亲的反应却非常冷淡,暗示姑妈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并不好。D.文章描写了“我”、路人、姑妈和母亲遭遇的寒冷,多场寒冷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和绝望,还有对待生命严酷的坦然。(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寒冷的记忆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历经艰辛、被生活折磨的“我”内心成长的过程。B.本文通过“路人”“老人”“上了年纪的人”等称呼的变化逐渐拉近“我”与“路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C.“寒风”这一意象不仅指自然中的寒风,也象征着人间的衰老与苦难,寄托着在命运归宿前人的脆弱和无奈。D.本文情景交融,意境恬淡闲适,苍凉宁静,作者对乡村生命自然状态的描摹,透着一股清新之风。(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跨时空叙事笔法连接现在、未来与过去。本文在叙事上也有时空的跨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有人评价这篇散文“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沉下去,但又不悲痛到绝望,字里行间透着人生孤独之外的大爱”。这种“大爱”包含着多重温暖,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龙岗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日寄怀李商隐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①。【注】①龙津:即龙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慨世间的荣衰是很迅速的事,而自己却因仕途失意长期在家闲居。B.颔联诗人因有花月美景但无美酒、好友而感到寂寞,感慨知己难觅、无人赏识。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官职卑微年年如旧,如丝白发却一天天地增多。D.本诗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写景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与前三联有何关系?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龙岗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司马迁《屈原列传》)(3),,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4)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礼记•大学》,该文通过“,”两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意念真诚。(5)“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是诗歌最动人的力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传达出离人的别愁之情,李商隐《锦瑟》中“。一句则流露了对过去的追忆之情。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罗湖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材料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故南面A临官B贵C而不骄D富E而能供F有本G而能H图末(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侍,与《苏武传》中“单于视左右而惊”的“左右”词义相同。B.恶,指厌恶、憎恶,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字词义相同。C.见信,指被相信,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句式特点相同。D.恻隐,指哀痛,对别人的不幸表示深切怜悯,与现在所说的“恻隐之心”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用比喻论证指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文中用“水至清”“人至察”类比,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不要苛责民众,否则民众容易患病,做出一些邪僻之事。C.文中“政不和”是从反面论证君子为政如不讲求政令和谐,就不会让民众服从教导、遵守法规,就不会有良好政局。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以“四体”喻“四端”,论证了人之“四端”是与生俱来的,为后文论述张本。(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5)两则文本中,孔孟关于如何治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盐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掌灯后,他拿起那张神符细细的看,在背面,他看见了一些字。那些字也是红的,写在神符透过来的红色上;不留神看,那只是一些红的点子与道子,比透过来的红色重一些。就近了灯光,他细细的看,他发现了一首新诗:“用滴着血的喉舌,我向你们恳求:离开那没有国旗的家门吧,别再恋恋不舍!国家在呼唤你们,象慈母呼唤她的儿女!去吧,脱去你们的长衫,长衫会使你们跌倒——跌入了坟墓!在今天,你们的礼服应当是军装,你们的国土不是已经变成战场?离开这已经死去的北平,你们才会凯旋;留在这里是陪伴着棺木!抵抗与流血是你们的,最光荣的徽章,为了生存,你们须把它挂在胸上!要不然,你们一样的会死亡,死亡在耻辱与饥寒上!走吧,我向你们央告!多走一个便少一个奴隶,多走一个便多添一个战士!走吧,国家在呼唤你,国——家——在——呼——唤——你!”看完,瑞宣的手心上出了汗。真的,这不是一首好的诗,可是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象个极锋利的针,刺着他的心!他就是不肯脱去长衫,而甘心陪伴着棺木的,无耻的,人!(选自《四世同堂》三十九章,有删改)(1)下面选项中的破折号与例句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走吧,国家在呼唤你,国——家——在——呼——唤——你!”A.等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C.“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D.“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2)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选文中的诗歌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请概括说明。(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就是不肯脱去长衫而甘心陪伴着棺木的无耻的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7.(2023秋•盐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近日,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推出的“酱香拿铁”刷屏朋友圈。②一个希望拓展年轻消费群体的中国传统白酒品牌,③正与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展开激烈竞争、亟待挖掘本土化优势的中国年轻咖啡品牌结合,④成为这个时代无数中国品牌成长、发展、探索的生动注脚。传统品牌如何绽放新的光芒?这是如今不少中国品牌面临的课题。营销理论认为,一个品牌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老字号在时间的淘洗面前,也会面临品类窄化、形象固化的烦恼。如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近年来,从靠魔性广告出圈的五芳斋到推出抹茶冰激凌的吴裕泰,从进军饮品市场的同仁堂到与新品牌推出联名产品的稻香村,众多“中华老字号”、历史名品牌使出浑身解数,为的就是让老树开出新花。传统品牌有传统品牌的烦恼,①_____。近年来,许多年轻的中国本土品牌持续发力,不仅能和外国品牌掰掰手腕,有些甚至实现赶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②_____,推出更能满足中国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在咖啡中加入茶、白酒,在化妆品的设计上使用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的设计上更多考虑中国家庭的实际需求,等等。商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比谁更懂用户,越来越多中国本土品牌,已逐渐找到那把走进消费者内心的钥匙。(1)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龙岗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交响乐队中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效特征与艺术表现力。钢琴清脆,长号宏亮,小提琴舒缓……它们各司其职,不抢位,也不失位。乐器的特性和作用虽各不相同,但它们彼此配合协调才能演奏出动听的旋律。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2秋•光明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ㅤㅤ材料一:ㅤㅤ儒家文化既是一门修身立德之学,又是一门治学求道之学。孔子更是视学习为“修已安人”之根本,并形成了“乐学弘道”的学习观。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始终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好学、乐学之学习态度,坚守求道、弘道的学习目标,最终达到了知行合一、成人成己的理想学习境界。孔子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ㅤㅤ首先,孔子认为学习要秉持乐学情感,注重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乐学不仅被莘莘学子奉为治学圭臬,更是孔子所推崇的最佳学习境界。《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十分注重学习所带来的内心的愉悦感,并且将学习本身看作一件快乐无比的事,认为经常温习所学知识能让学习者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孔子还进一步阐释了学习的三个不同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乐学的前提是勤奋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自己在学习天赋方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做到了勤学、好学、乐学,因而才有了博学多识的美誉。ㅤㅤ其次,学习要坚守“道”、志于“道”,致力于达“道”和弘“道”。孔子认为乐学、善学,终其一生,要对“道”这一正确学习方向执着追求。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亦是致力于求道的过程,是追求真理、明确目标、坚定方向和信念的过程。在学习中,只有内心坚守正确的方向,秉持仁义道德,立志于对“道”的追寻,才会最终学有所成,享受精神的富足。孔子特别强调学习以“闻道”,认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只有内心坚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加之日积月累的勤奋学习,才有可能“闻道”。闻道之后就应努力“达道”“弘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ㅤㅤ最后,学习的最终归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学习践行于现实生活中。孔子不仅强调好学、乐学以丰富学识,充盈精神世界,而且还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言”是“知”的一部分,言行统一即是要求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只有做到知中彰显行、行中体现知,心怀正确的“知”,践行实际的“知”,才会达到实践观的理想学习境界。(摘编自刘萌、王绣清《论孔子的乐学弘道学习观》ㅤㅤ材料二:ㅤㅤ《论语》最打动笔者的,不是孔子超乎常人的好学之心,而是孔子的治学格局。无志不成学,治学的格局决定了“学”的范围与成绩。孔子以天下之学为志,志向高远,却非好高骛远,他将“好学”做到了极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便是对孔子治学的生动诠释。ㅤㅤ在做学问时,孔子敏而好学,精益求精,面对不翔实的知识,他始终坚持“阙如”的态度。所谓“阙如”,是指空缺而不言。在孔子看来,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直面自我才是做学问该有的态度。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要清除疑难,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敢于补“阙”、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但孔子告诉我们,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阙如”并非放弃求证,而是对于一些无法求证、确乎不知的问题要保持真实空缺的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李商隐五律诗《街西池馆》第三联“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前句化用西晋王濬“三刀梦”的典故,按照律诗格律,后句也当用典,但“将军一箭歌”所化用的典故,至今无人知晓。在注解此句时,清人朱鹤龄、冯浩均注“未详”,姚培谦却将此句联系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朱、冯二人的治学态度受到推崇,姚氏则深为后人诟病。孔子还将“阙如”的治学态度延伸到为人处世中,孔子从不避讳自己之“阙”,而是正确面对错误并积极改正,他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以说,孔子“过与更”的思想展现了他直面自己过错,不文过饰非的勇气。ㅤㅤ孔子的“博学”理念是十分先进的,“学无常师”“万物皆可学”,孔子的“博”显示出其思想的先进性和超越性:“博”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尽美矣,又尽善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不仅在立志向学方面践行“博”,还在教育弟子方面践行“博”。这种“博”体现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体现在“一以贯之”“吾无隐乎尔”。作为我国历史上创立私塾第一人的孔子,他用他的“博育”打破了当时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而“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无疑是孔子“博育”的最好成果。(摘编自王赣萍、徐梦婷《论<论语>中“志与学”的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儒家文化本身包含了治学求道的学问,孔子更是不但以学为本,而且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学习观。B.对内心愉悦的情感体验的追求,让孔子极为推崇乐学之道,并经由此道获得了博学多识的美誉。C.孔子不但注重学习过程,而且特别强调学以致用,把“行”作为“知”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D.孔子的“博学”理念很先进,既强调学习的内容广、态度诚和时间长,也将其落实于教学之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规划,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设定,对学习的理想境界有明确的认知。B.孔子认为“闻道”之后,要努力“达道”和“弘道”,欲学有所成,离不开秉“道”而行。C.孔子有超乎常人的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他以天下之学为志的治学格局为世人所称道。D.材料二第二段举清人注解李商隐五律诗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敢于补“阙”的人常犯错误。(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中阐述的孔子学习观的一项是D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C.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D.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4)请简析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但今天,仍有不少人并非能学善学者,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求学者提出合理的建议。【答案】(1)B(2)D(3)D(4)①由孔子坚持“阙如”的态度,提出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的观点。②针对“一箭歌”典故一事,举出清人朱鹤龄、冯浩均注“未详”而姚培谦联系“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保持“阙如”的态度难得。③最后论述为人处世也要保持“阙如”的态度。(5)建议:学习上首先要乐学,接着要好学、勤学,做到这三样才有可能博学;做学问要保持“阙如”的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分析】(1)此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比对题干和原文,特别要从逻辑推理上找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找到各选项题干所对应的原文,认真梳理论证脉络,找到不正确的一项。(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需要把握每句的观点主张,比对文本观点,筛选出不属于材料观点的一项。(4)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的能力。需要找到此段落的论点、论据,梳理论证思路,然后分条作答。(5)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需要先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步骤分层次进行梳理,给求学者提出合理的建议。【解答】(1)B.“让孔子极为推崇乐学之道,并经由此道获得了博学多识的美誉”有误,获得博学多识美誉的不止“乐学之道”,还有勤学、好学之道。故选B。(2)D.“是为了论证敢于补‘阙’的人常犯错误”有误,是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故选D。(3)A.译文: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不知道。解读:强调乐学的态度。B.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成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解读:强调博学。C.译文: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会离经叛道了吧!解读:强调博学。D.译文:孔子他有个学生名叫颜回,是个勤奋的好孩子,从不因为一些事迁怒他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解读:强调不迁怒他人,同样的错不会犯第二回。故选D。(4)由“他始终坚持‘阙如’的态度”可知,此段首先阐述面对不翔实的知识,孔子始终坚持“阙如”的态度。接着“所谓‘阙如’,是指空缺而不言”阐释了“阙如”的内涵。“但孔子告诉我们,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提出“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的观点,接着针对李商隐五律诗《街西池馆》第三联“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中“一箭歌”典故一事,举出清人朱鹤龄、冯浩均注“未详”而姚培谦却将此句联系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用这两个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最后“孔子‘过与更’的思想展现了他直面自己过错,不文过饰非的勇气”一句论述为人处世也要有“阙如”的态度,即直面自己的错误,不文过饰非。(5)建议:根据“孔子认为学习要秉持乐学情感,注重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一句,可以建议求学者在学习上,首先需要乐学;由“在孔子看来,乐学的前提是勤奋好学”可知,乐学的前提是勤学、好学,由“只是做到了勤学、好学、乐学,因而才有了博学多识的美誉”可知,乐学、勤学、好学才能博学;由“面对不翔实的知识,他始终坚持‘阙如’的态度”可知,求学者在学习上还要保持“阙如”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孔子的‘博学’理念是十分先进的”“‘博’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知,博学的同时还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答案:(1)B(2)D(3)D(4)①由孔子坚持“阙如”的态度,提出保持“阙如”的态度更为难得的观点。②针对“一箭歌”典故一事,举出清人朱鹤龄、冯浩均注“未详”而姚培谦联系“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保持“阙如”的态度难得。③最后论述为人处世也要保持“阙如”的态度。(5)建议:学习上首先要乐学,接着要好学、勤学,做到这三样才有可能博学;做学问要保持“阙如”的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2023秋•龙岗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寒风吹彻刘亮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柴火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火。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火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火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痛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太阳落地时,我装着半车柴火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我准备了许多柴火,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尔后整个人生。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通、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怎么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摘编自《一个人的村庄》)(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14岁的“我”赶牛车去拾柴禾,“一个人”“一动不动”“不敢大声吆喝”等词语写出“我”的孤独以及对寒冷的恐惧。B.路人进屋后,炉火的“苍白”,与外面的大雪、路人身上的冰霜相呼应,又与路人内心的孤独和生命的苍凉相映衬。C.姑妈邀请母亲去她家,“我”将话带给了母亲,但是母亲的反应却非常冷淡,暗示姑妈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并不好。D.文章描写了“我”、路人、姑妈和母亲遭遇的寒冷,多场寒冷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和绝望,还有对待生命严酷的坦然。(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以寒冷的记忆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历经艰辛、被生活折磨的“我”内心成长的过程。B.本文通过“路人”“老人”“上了年纪的人”等称呼的变化逐渐拉近“我”与“路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C.“寒风”这一意象不仅指自然中的寒风,也象征着人间的衰老与苦难,寄托着在命运归宿前人的脆弱和无奈。D.本文情景交融,意境恬淡闲适,苍凉宁静,作者对乡村生命自然状态的描摹,透着一股清新之风。(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跨时空叙事笔法连接现在、未来与过去。本文在叙事上也有时空的跨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有人评价这篇散文“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沉下去,但又不悲痛到绝望,字里行间透着人生孤独之外的大爱”。这种“大爱”包含着多重温暖,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1)C(2)D(3)①如今,“我”在雪天围抱火炉;回忆着在寒冷的雪天冻坏了腿的过去;想象着许久以后,“我”还会记起这个雪天的情形。作者通过想象,运用跨时空叙事笔法连接了现在、未来与过去。②“我”在这个雪天,回忆着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和事:那个曾经在雪中冻死的老人,害怕寒冷的姑妈,还有走到“冬天”的母亲。(4)①饱尝寒冷的“我”愿意帮助同样遭受寒冷的陌生老人;②老人或许早已有了死亡的预感,表示感谢后,生命的最后选择离开;③自然的、生活的“冬天”不断出现,但人们心中依然期待“冬去春会来”,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④母亲含辛茹苦养大儿女,孝顺的儿女尽己所能为母亲挡去些许风寒。【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评价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始终围绕相关特点。(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的情感和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解答】(1)C.“暗示姑妈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并不好”错误,应是体现母亲多次经历“风雪”后对待生命的坦然。故选C。(2)D.“恬淡闲适”“清新之风”错误,本文的意境是沉重而悲痛的,并非“恬淡闲适”;作者对乡村生命自然状态的描摹透露着生活的贫寒、内心的孤独、心境的绝望、甚至是衰老死亡,所以“清新之风”是错误的。故选D。(3)跨时空叙事笔法包括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转换或集中。依据“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可知,文章是以如今的“这样的一个雪天”为时间中心来叙事。“想着一些人和事情”,其中的人和事情包含作者本人的事情,还包含作者想到的那个曾经在雪中冻死的老人、害怕寒冷的姑妈、已经走到“冬天”的母亲。结合“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可知,如今,“我”在雪天围抱火炉;回忆着在寒冷的雪天冻坏了腿的过去;想象着许久以后,“我”还会记起这个雪天的情形。作者通过想象,运用跨时空叙事笔法连接了现在、未来与过去。结合“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等可见,“我”在这个雪天,回忆着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和事:那个曾经在雪中冻死的老人,害怕寒冷的姑妈,还有走到“冬天”的母亲。(4)“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尔后整个人生”“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因为曾经遭受同样的痛苦,所以“我”愿意去帮助一个陌生的老人,这是一种大爱。“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暗示当时老人并未暖和过来,那她为什么要走呢?老人或许早已有了死亡的预感,表示感谢后,选择离开。在生命的最后还在考虑他人,这是一种大爱。“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自然的冬天年年来,春天同样也是;可人生的冬天来临之后却不能再见春天,可即使这样,人们依然会期盼“春天”,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也是一种大爱。“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母亲为儿女奉献一生,儿女为母亲遮挡风寒,这种母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种大爱。答案:(1)C(2)D(3)①如今,“我”在雪天围抱火炉;回忆着在寒冷的雪天冻坏了腿的过去;想象着许久以后,“我”还会记起这个雪天的情形。作者通过想象,运用跨时空叙事笔法连接了现在、未来与过去。②“我”在这个雪天,回忆着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和事:那个曾经在雪中冻死的老人,害怕寒冷的姑妈,还有走到“冬天”的母亲。(4)①饱尝寒冷的“我”愿意帮助同样遭受寒冷的陌生老人;②老人或许早已有了死亡的预感,表示感谢后,生命的最后选择离开;③自然的、生活的“冬天”不断出现,但人们心中依然期待“冬去春会来”,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④母亲含辛茹苦养大儿女,孝顺的儿女尽己所能为母亲挡去些许风寒。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龙岗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日寄怀李商隐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①。【注】①龙津:即龙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诗人感慨世间的荣衰是很迅速的事,而自己却因仕途失意长期在家闲居。B.颔联诗人因有花月美景但无美酒、好友而感到寂寞,感慨知己难觅、无人赏识。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官职卑微年年如旧,如丝白发却一天天地增多。D.本诗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写景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与前三联有何关系?【答案】(1)B(2)尾联“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意思是一心想去追逐风波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写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而首联、颔联、颈联则分别表达了诗人的春日寂寞之苦、官小职卑之愁和年龄老大之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含义及诗句间关系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诗人因有花月美景但无美酒、好友而感到寂寞”错,“可堪无酒又无人”中“人”应该指赏识、推荐自己的人,而不是好友。故选B。(2)首联言世间盛衰变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沦落;今隐于丘园行将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颔联言丘园中虽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贫无酒可以消忧,又无知己可以相慰藉。写景同时也流露出春日寂寞之苦。颈联转入写自身遭遇,“青袍似草年年定”,八九品官的青袍象草色年年固定不变,“青袍”指代官职卑微,“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感伤官小职卑。“白发如丝日日新”白发如茧丝一天天白新。日子倏忽消逝,鬓发日日改白,感慨岁月流逝、年龄老大。尾联写自己虽有随风波远涉千万里而直上龙门的强烈愿望,却不知道哪里是通向龙津的路。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抒发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可见,诗歌尾联在情感方面与前三联形成对比。答案:(1)B(2)尾联“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意思是一心想去追逐风波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写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而首联、颔联、颈联则分别表达了诗人的春日寂寞之苦、官小职卑之愁和年龄老大之恨。译文: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而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没人把我推荐。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样,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亮眼。一心想去追逐风波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赏析:一、二两句言世间盛衰变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沦落;今隐于丘园行将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两句言丘园中虽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贫无酒可以消忧,又无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丧,四年杨弁平后移家永乐,仍为秘省正字,官职没有升迁,况且遇到丁忧,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对仗衬贴,“青袍似草”“白发如丝”,不惟设色相映,更叹官卑秩微而头颅渐大;草青、丝自,兼具衰飒之象;“年年定”,一年盼过一年,无丝毫升迁之迹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鬓发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动感相映,所谓仕进无路,汲引无门也,所以最后感叹“未知何路到龙津”。全诗纯以对比之法结撰成章。首联领起人事花事二题,“荣落”指人指花都可。诗人首先将“世间”与“我”对比,然后写自己因守丧而困守家园的寂寞生活,颔联写景同时也流露出无聊之状,起承了五痕迹。唐代八、九品官着青色服,诗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联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与“白发”又形成对比。“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年年”与“日日”的叠字更进一步补足了对比之意。第五句感伤岁月流逝。“龙津”即龙门,尾联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抒发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这首春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无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比较直露。李商隐这首诗,从主题上说这首诗没什么新意,但在艺术手法情景浑溶,低徊唱叹,富艳而多气,不多用典故而音节嘹亮,颇有杜诗境界。但在梗概多气上还是不如杜诗同类之作。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龙岗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4)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礼记•大学》,该文通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两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意念真诚。(5)“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是诗歌最动人的力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落月摇情满江树”传达出离人的别愁之情,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则流露了对过去的追忆之情。【答案】(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举类迩而见义远(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5)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情可待成追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重点字:隳)(2)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逸、豫)(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重点字:知、诚)(5)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情可待成追忆(重点字:摇)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罗湖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材料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故南面A临官B贵C而不骄D富E而能供F有本G而能H图末(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侍,与《苏武传》中“单于视左右而惊”的“左右”词义相同。B.恶,指厌恶、憎恶,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字词义相同。C.见信,指被相信,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句式特点相同。D.恻隐,指哀痛,对别人的不幸表示深切怜悯,与现在所说的“恻隐之心”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中用比喻论证指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文中用“水至清”“人至察”类比,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不要苛责民众,否则民众容易患病,做出一些邪僻之事。C.文中“政不和”是从反面论证君子为政如不讲求政令和谐,就不会让民众服从教导、遵守法规,就不会有良好政局。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以“四体”喻“四端”,论证了人之“四端”是与生俱来的,为后文论述张本。(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5)两则文本中,孔孟关于如何治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BDF(2)B(3)B(4)①(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道德来管理他们。②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5)①文本一主张君子为政要做好表率,选拔好人才;了解民众性情,虚心听取民众意见;用仁爱教育他们,用道德管理他们;②文本二主张古代圣王为政要懂得怜悯体恤百姓,实行不忍人之政。【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故选:BDF。(2)B.“恶之则亡”意思是:“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恶施不孝”中“恶”读wū,相当于“何”“怎么”,句意是:“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二者意思不同。故选:B。(3)B.“否则民众容易患病,从而做一些邪僻之事”错误。原文所说的“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意思是君子如果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他;痛恨他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故选:B。(4)①重点词语:善,好的方法;先,做表率,率先执行,以……为先;道,正确的道理。句意:(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道德来管理他们。②重点词语:四端,四种萌芽,四种发端;贼,伤害;自贼,宾语前置。句意: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5)根据“贤君必自择左右”“则必谨其左右”可知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并且谨慎身边的人。“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意思是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由此可知为政者要做好自己。“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意思是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由此可知了解民众性情,通晓感情。由“以仁辅化”可知君子为政要用仁爱教育百姓。根据”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可知君子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可概括为:君子为政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根据“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可知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道德来管理他们,可概括为:君子为政要做好表率,用道德管理他们。根据“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可概括为君子为政要有怜悯体恤百姓的心,实行不忍人之政。答案:(1)BDF(2)B(3)B(4)①(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道德来管理他们。②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5)①文本一主张君子为政要做好表率,选拔好人才;了解民众性情,虚心听取民众意见;用仁爱教育他们,用道德管理他们;②文本二主张古代圣王为政要懂得怜悯体恤百姓,实行不忍人之政。参考译文:材料一:子张向孔子询问关于入朝为官的事。孔子说:“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道德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这就是治理百姓的大道理,入朝为官的大主张啊”。子张听了孔子这番话,于是退下后记录下来。材料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盐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掌灯后,他拿起那张神符细细的看,在背面,他看见了一些字。那些字也是红的,写在神符透过来的红色上;不留神看,那只是一些红的点子与道子,比透过来的红色重一些。就近了灯光,他细细的看,他发现了一首新诗:“用滴着血的喉舌,我向你们恳求:离开那没有国旗的家门吧,别再恋恋不舍!国家在呼唤你们,象慈母呼唤她的儿女!去吧,脱去你们的长衫,长衫会使你们跌倒——跌入了坟墓!在今天,你们的礼服应当是军装,你们的国土不是已经变成战场?离开这已经死去的北平,你们才会凯旋;留在这里是陪伴着棺木!抵抗与流血是你们的,最光荣的徽章,为了生存,你们须把它挂在胸上!要不然,你们一样的会死亡,死亡在耻辱与饥寒上!走吧,我向你们央告!多走一个便少一个奴隶,多走一个便多添一个战士!走吧,国家在呼唤你,国——家——在——呼——唤——你!”看完,瑞宣的手心上出了汗。真的,这不是一首好的诗,可是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象个极锋利的针,刺着他的心!他就是不肯脱去长衫,而甘心陪伴着棺木的,无耻的,人!(选自《四世同堂》三十九章,有删改)(1)下面选项中的破折号与例句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走吧,国家在呼唤你,国——家——在——呼——唤——你!”A.等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C.“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D.“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2)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选文中的诗歌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请概括说明。(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就是不肯脱去长衫而甘心陪伴着棺木的无耻的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C(2)①“没有国旗的家门”象征沦陷于侵略者铁蹄之下的家园;②“长衫”象征面对战争人们内心的重重顾虑与羁绊;③“坟墓”“棺木”象征国家的灭亡。(3)①原句短句较多,把“人”的几个特点单列,更能突出人物的懦弱,更能凸显瑞宣对自己懦弱的痛斥;改句使用一个长句,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②原句句末使用感叹号,情感表达强烈;改句句末使用句号,是一个陈述句,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解答】(1)例句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A.表示语义转折或话题转换。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话语中断。故选C。(2)诗歌中涉及的事物如“没有国旗的家门”“长衫”“坟墓”“棺木”等。“国旗”代表着国家,“没有国旗的家门”意味着国家的沦陷,结合选文第一段“明年也许连五毒饼这个名词都要随着北平的灭亡而消灭”和后文“离开这已经死去的北平”可知,这“没有国旗的家门”象征沦陷于侵略者铁蹄之下的家园;“长衫”本是人们身上的衣衫,因其长而对人的行动有所束缚,结合“长衫会使你们跌倒”“别再恋恋不舍”可知,这“长衫”象征人们面对战争时的顾虑和羁绊;“坟墓”和“棺木”都代表死亡,结合“离开这已经死去的北平”“留在这里是陪伴着棺木”可知,这里的“棺木”“坟墓”象征国家的灭亡。(3)首先找到原句和改句的区别。一是句式上的区别,原句“他就是不肯脱去长衫,而甘心陪伴着棺木的,无耻的,人”把一个长句分割开,把“不肯脱去长衫”“甘心陪伴着棺木”“无耻”这几个特点单列,而改句就是一个长单句;二是句末标点上的区别,原句句末使用感叹号,而改句使用句号。然后结合句意分析效果。从文中来看,此处是瑞宣看了钱先生的诗歌之后的内心活动,钱先生的诗歌鼓励国人要勇敢地走上战场,为国家而战,瑞宣心有触动,“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象个极锋利的针,刺着他的心”,他想到自己的重重顾虑,想到自己的懦弱,内心是痛恨这种懦弱的,所以原句将这些特点单列,使用短句以及感叹号更能突出这些特点,更能强化这种情感,而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答案:(1)C(2)①“没有国旗的家门”象征沦陷于侵略者铁蹄之下的家园;②“长衫”象征面对战争人们内心的重重顾虑与羁绊;③“坟墓”“棺木”象征国家的灭亡。(3)①原句短句较多,把“人”的几个特点单列,更能突出人物的懦弱,更能凸显瑞宣对自己懦弱的痛斥;改句使用一个长句,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②原句句末使用感叹号,情感表达强烈;改句句末使用句号,是一个陈述句,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7.(2023秋•盐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近日,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推出的“酱香拿铁”刷屏朋友圈。②一个希望拓展年轻消费群体的中国传统白酒品牌,③正与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展开激烈竞争、亟待挖掘本土化优势的中国年轻咖啡品牌结合,④成为这个时代无数中国品牌成长、发展、探索的生动注脚。传统品牌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