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1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1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1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1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4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材料二: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凡有道术者都可以称为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C.“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D.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3)下列孔子的言论,在文中最能体现“儒”的内涵的一项是A.朝闻道,夕死可矣。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各自的认识,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2.(2024秋•良庆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酒香(节选)曾瓶轩辕宫不远处,有一酒坊。酒坊有窖池六口,掌柜和帮工,都是高明远一人。高明远既酿酒,也卖酒。天麻麻亮,高明远挑着两只黝黑的木桶,推门出来,去营沟头的龙泉井取水。营沟头不远,挑一担水,半炷香不到。挑完六担水,高明远吃早饭,然后酿酒。整个上午,酒坊紧闭,只有醉人的酒香,从门的缝隙飘荡出来。到中午,太阳爬上龙透关顶。打开门,把那面写有“高家酒”三个大字的望子,插在当街的木柱上,字用隶书,大如斗,然后拉开一排遮得严严实实的门帘,阳光像酒般泼进来,整个屋子,酒香四溢。有人劝高明远,门帘拉那么紧干啥子?拆了!怕人家看你酿酒?高明远像碰了什么禁忌,连声说,要不得,一打开,气,全跑了。劝的人不明白,你酒坊里,有什么气?他们进去看。和其他酒坊,没什么两样啊!搞得神神秘秘干啥子?高明远煞有其事,说,天地之气,酒之气。大家使着劲,用眼睛看,用鼻子闻,把酒坊的旮旮旯晃儿都看了,闻了,没有啊!高明远得意地笑,露一排雪白的齿,如果你们都闻到了,看到了,就可以来我家酿酒了。高明远开始卖酒。酒在柜台上,一个黑黑的陶坛装着,上面压一个硕大的柚子。可能是吸了酒的芬芳,那个作坛盖的柚子,到第二年新柚子上市,还黄澄澄的,不烂。陶坛不大,能盛白酒三十斤。等三十斤白酒卖完,高明远收酒望子进屋,关门,冲那些没买到酒的顾客,作揖拱手,说,对不起,明天请早。高明远的酒卖得快,时常开门不到一个时辰,那三十斤酒,就卖完了,好像他的酒坊,一天都没开过门似的。有人劝他,干脆把旁边几间土屋几块菜地,买下,扩建成窖池。劝的人看过,算过,酒坊周边,扩建上百口窖池,都行的。这样一来,每天,能酿五百斤酒,那样,有多少钱款跑进来?你钱不够,我们投。劝说的人,一拨一拨地来。尤其是近些时候,有一股风,传得厉害,说不远处的温家酒坊,前些年,送到海外获金奖的酒,不是温家大曲,是温家人来高家买回,装在温家酒坛,送到海外参加评奖。说得有眉有眼,温家人,在酒城,有头有脸,哪儿会去高家买酒,人托人,转几道拐,每天两斤,整整半月,才装成一坛三十斤的温家大曲。高家卖酒,买酒的,一天只能一次,一次只能两斤,少买可以,比如,半斤,或二两。多了不行,比如,五斤,或十斤。高明远的父亲喜欢对买酒的人说,喝酒,少饮,对身体好。多了,要不得。两斤酒,够了。高明远的父亲死了好几年,规矩,传了下来。话,通过高明远的嘴,时常对买酒的人说。一位《酒城新报》的记者,觉得是个大新闻,找高明远,准备问个究竟。高明远摆着手,说,纯是谣传。记者不死心,说,谣传正在传。用高家酒去评奖,挖出来,对高家,天大好事。高明远说,那我们就不要传。高明远对扩建没兴致,推脱说,忙不过来。怕伤了脸面,对劝说的人讲,天没亮,要去龙泉井担水。春种秋收,要回高家坝,种高粱,收高粱。那些糯红高粱,从栽种,到收割,得有人陪着。劝说的人问,你家没井?都是街坊邻居,清楚得很。高家酒坊,有一老井。高明远说,我家那井,煮饭喝水可以,酿酒,要不得。独独龙泉井的水,才出得了那酒味。高家酿酒,连洗涤高粱,都用龙泉井水。劝说的人问,温家酒、舒家酒、李家酒,都用龙泉井的水,难道龙王爷,给你家的水,不同?高明远微笑着,哪会?担水的时候,我要和水说话。劝说的人奇了,难道你高明远会念魔咒?就问高明远和水说什么。高明远说,哪有那么神奇,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难道你没说过话?劝说的人说,我想赚很多银子,也给水说?一说,水就把银子,给你送到口袋里?高明远满脸不悦,怎么能说银子?他说,从第一粒高粱种下地,到每滴酒进陶坛,从没说过钱,连想都没想,如果想钱,酒味,就变了。劝说的人不解,那你想什么?他说,酿酒,酿好酒。高明远得意地谈起酿酒的高粱。他家用的高粱,来自高家坝。高明远讲,其他地方的高粱,出不了那个味儿。高家坝的糯红高粱,像孩子,得伺候。所以,时不时地,得回去。劝说的人,没收到半点成效,就劝高明远,挑水那样的事情,该请人。使气力的,好找。用得着你使劲?高明远说,自己担,放心。劝说的人开起玩笑,有什么不放心?你怕挑水的人,把尿给你撒在桶里?高明远发了怒,不许他们开这样的玩笑。他说,龙泉井的水,听得见。开玩笑的人更加好笑,龙泉井离这里好几百步,水有耳朵?懂人话?高明远一本正经地说,龙泉井有龙王。他从不敢乱说乱干,龙王听见了,看到了,会生气,一生气,把水收回去,还酿什么酒?连饭碗,都没有了。劝说的人差点把口水笑出来,龙泉井有龙王?你看到过?高明远满脸端庄认真,说,我倒没看到过,我父亲讲,我祖父看到过。我们高家,酿出的新酒,第一坛,必送龙王爷。逢年过节,最好的酒,必敬龙王爷。没有龙王爷,哪有高家酒?劝说的人死缠扩建的事情。毕竟,窖池一多,酒就多,入了股,就有钱来。高明远扭过脸,看龙透关那边的天,看蓝田坝那边的云。他说,我把人家的土屋买了,菜地买了,人家干啥子?不戳我背脊骨才怪。高明远酿酒的酒糟,任周边人取,不收钱。周边邻居,用他的酒糟,喂猪。过年,杀猪,给他送三两块肉。他把肉煮了,从陶坛钩舀出酒,和邻居,喝得面红耳赤。劝的人没办法,摇着头,走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指出高明远既酿酒也卖酒,故事情节也主要围绕酿酒和卖酒展开,可知“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线索。B.高明远酿酒,弃自家井水不用,到龙泉井去挑水,也不请人挑,自己使力,表现了他对酿出好酒的执着。C.作为坛盖的硕大柚子,因为吸了高家酒的芬芳,过了一年还黄澄澄的,这使高家酒充满了传奇色彩。D.一再拒绝扩建窖池,是因为高明远酿酒志在酿好酒,不为钱,也因为高明远不忍心邻居因此事丢了生计。(2)关于文中传言温家人用高家酒去海外参加评奖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家人用高家酒去海外参加评奖获金奖是传言,也有可能是事实。B.《酒城新报》的记者想要宣传这件事,纯粹是为了宣传高家酒。C.传言无形中宣传了高家酒,贬低了温家酒,体现了高家酒被认可。D.高明远的态度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品行,侧面表现高家酒的确是好酒。(3)高明远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塑造高明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4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了天气干燥,烈日炎炎似火烧。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C.颈联从前两联描写“早秋”的景色转入抒情,上句以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他正身处异乡。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意在说明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2)本诗在意象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4秋•良庆区校级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妙用叠词,描写乡村寻常景象,展现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状态的两句是:“,。”③“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古诗文中时常出现,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持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进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竟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材料二: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忠臣危死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节选自《韩非子•有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今若A以誉进能B则臣离上C而下比周D若以党E举官F则民务交G而不求H用于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文中“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的“贤”,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贤”含义相同。B.“奈何”,文中“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的“奈何”,与“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中的“奈何”含义相同。C.“就”,文中“以德就列,以官服事”的“就”的含义,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含义相同。D.“蔽”,文中“其蔽多矣”的“蔽”的含义,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蔽”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从王公大人“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为政愿望与现实国情不相符谈起,引出观点。B.墨子以上行下效为起点,以不同人的反应为线索,反复论说,层次清晰,使“举义”的观点无可辩驳。C.墨子的尚贤,要求不避富贵贫贱、亲疏远近,这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可见墨子思想高远宏大。D.韩非子说理冷峻深刻,在对比中指出君主根据声誉和朋党关系提拔任用人才,会直接导致国家灭亡。(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②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自《老子<四章>》)(5)先秦诸子的论说都闪耀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有讨论的共同话题,但谈论的侧重点有不同,请具体分析。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4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府,也就是当年包拯审案办公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引人入胜,上面镌刻着16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朝留下来的“官箴”,竖立在全国各府、州、县衙门里,时时告诫地方官要克己奉公,上对得起苍天、皇帝,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因为刻在石头上,所以也叫“戒石铭”。这16字铭文最初出自谁的手里呢?学者考证应是孟昶。这位后蜀国君认为,吏治乃是治国根本,在位前期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并将之颁行全国。这段“官箴”诏书总共有24句话,其中就包括以上四句。后蜀被北宋灭亡后,一些文献资料也同时被搜罗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故而觉得十分可取。所以,他特意摘出其中这四句话,作为宋朝的“官箴”。从此以后,它成了宋朝的“戒石铭”。(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在文段中的使用都很得当。B.首段中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C.首段中的“竖立”一词改换为“树立”也正确。D.文中画横线句的宾语是个动宾短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以诫勉地方官B.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是为了诫勉地方官C.为了诫勉地方官,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由孟昶特意而写D.为了诫勉地方官,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而且很受感动。B.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因而很受感动。C.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而且觉得十分可取。D.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也觉得十分可取。7.(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而被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①____。虽然睡觉采取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一些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②____,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婴幼儿或少儿的骨架柔软,他们的睡姿可以千态万状。③____: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成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张某是国有化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B.该文章以某种线索串起了一个故事。C.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D.请转告刘某,做事情不要太过分。六.作文(共1小题)8.(2024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亲人的呼唤,还是老师的教诲?是节日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是……请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以“九月的声音”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4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材料二: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凡有道术者都可以称为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C.“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D.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3)下列孔子的言论,在文中最能体现“儒”的内涵的一项是DA.朝闻道,夕死可矣。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各自的认识,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答案】(1)B(2)D(3)D(4)①材料一认为,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②材料二认为,“儒”,是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5)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①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②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③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襄礼,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④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材料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中“儒”的特点,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B.“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错误,原文是“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故选B。(2)D.“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错误,根据“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可知,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儒家发展兴起的过程。故选D。(3)根据“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儒”这一职业强调礼乐。A.意思是“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未尝不可”,强调对真理追求的重要性。B.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强调义。C.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强调文、质双修。D.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强调礼。故选D。(4)根据“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可知,材料一认为,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根据“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材料二认为,“儒”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5)根据材料二“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可知,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根据材料一“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知,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根据材料一“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材料二“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可知,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根据材料二“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可知,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答案:(1)B(2)D(3)D(4)①材料一认为,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②材料二认为,“儒”,是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5)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①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②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③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襄礼,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④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2.(2024秋•良庆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酒香(节选)曾瓶轩辕宫不远处,有一酒坊。酒坊有窖池六口,掌柜和帮工,都是高明远一人。高明远既酿酒,也卖酒。天麻麻亮,高明远挑着两只黝黑的木桶,推门出来,去营沟头的龙泉井取水。营沟头不远,挑一担水,半炷香不到。挑完六担水,高明远吃早饭,然后酿酒。整个上午,酒坊紧闭,只有醉人的酒香,从门的缝隙飘荡出来。到中午,太阳爬上龙透关顶。打开门,把那面写有“高家酒”三个大字的望子,插在当街的木柱上,字用隶书,大如斗,然后拉开一排遮得严严实实的门帘,阳光像酒般泼进来,整个屋子,酒香四溢。有人劝高明远,门帘拉那么紧干啥子?拆了!怕人家看你酿酒?高明远像碰了什么禁忌,连声说,要不得,一打开,气,全跑了。劝的人不明白,你酒坊里,有什么气?他们进去看。和其他酒坊,没什么两样啊!搞得神神秘秘干啥子?高明远煞有其事,说,天地之气,酒之气。大家使着劲,用眼睛看,用鼻子闻,把酒坊的旮旮旯晃儿都看了,闻了,没有啊!高明远得意地笑,露一排雪白的齿,如果你们都闻到了,看到了,就可以来我家酿酒了。高明远开始卖酒。酒在柜台上,一个黑黑的陶坛装着,上面压一个硕大的柚子。可能是吸了酒的芬芳,那个作坛盖的柚子,到第二年新柚子上市,还黄澄澄的,不烂。陶坛不大,能盛白酒三十斤。等三十斤白酒卖完,高明远收酒望子进屋,关门,冲那些没买到酒的顾客,作揖拱手,说,对不起,明天请早。高明远的酒卖得快,时常开门不到一个时辰,那三十斤酒,就卖完了,好像他的酒坊,一天都没开过门似的。有人劝他,干脆把旁边几间土屋几块菜地,买下,扩建成窖池。劝的人看过,算过,酒坊周边,扩建上百口窖池,都行的。这样一来,每天,能酿五百斤酒,那样,有多少钱款跑进来?你钱不够,我们投。劝说的人,一拨一拨地来。尤其是近些时候,有一股风,传得厉害,说不远处的温家酒坊,前些年,送到海外获金奖的酒,不是温家大曲,是温家人来高家买回,装在温家酒坛,送到海外参加评奖。说得有眉有眼,温家人,在酒城,有头有脸,哪儿会去高家买酒,人托人,转几道拐,每天两斤,整整半月,才装成一坛三十斤的温家大曲。高家卖酒,买酒的,一天只能一次,一次只能两斤,少买可以,比如,半斤,或二两。多了不行,比如,五斤,或十斤。高明远的父亲喜欢对买酒的人说,喝酒,少饮,对身体好。多了,要不得。两斤酒,够了。高明远的父亲死了好几年,规矩,传了下来。话,通过高明远的嘴,时常对买酒的人说。一位《酒城新报》的记者,觉得是个大新闻,找高明远,准备问个究竟。高明远摆着手,说,纯是谣传。记者不死心,说,谣传正在传。用高家酒去评奖,挖出来,对高家,天大好事。高明远说,那我们就不要传。高明远对扩建没兴致,推脱说,忙不过来。怕伤了脸面,对劝说的人讲,天没亮,要去龙泉井担水。春种秋收,要回高家坝,种高粱,收高粱。那些糯红高粱,从栽种,到收割,得有人陪着。劝说的人问,你家没井?都是街坊邻居,清楚得很。高家酒坊,有一老井。高明远说,我家那井,煮饭喝水可以,酿酒,要不得。独独龙泉井的水,才出得了那酒味。高家酿酒,连洗涤高粱,都用龙泉井水。劝说的人问,温家酒、舒家酒、李家酒,都用龙泉井的水,难道龙王爷,给你家的水,不同?高明远微笑着,哪会?担水的时候,我要和水说话。劝说的人奇了,难道你高明远会念魔咒?就问高明远和水说什么。高明远说,哪有那么神奇,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难道你没说过话?劝说的人说,我想赚很多银子,也给水说?一说,水就把银子,给你送到口袋里?高明远满脸不悦,怎么能说银子?他说,从第一粒高粱种下地,到每滴酒进陶坛,从没说过钱,连想都没想,如果想钱,酒味,就变了。劝说的人不解,那你想什么?他说,酿酒,酿好酒。高明远得意地谈起酿酒的高粱。他家用的高粱,来自高家坝。高明远讲,其他地方的高粱,出不了那个味儿。高家坝的糯红高粱,像孩子,得伺候。所以,时不时地,得回去。劝说的人,没收到半点成效,就劝高明远,挑水那样的事情,该请人。使气力的,好找。用得着你使劲?高明远说,自己担,放心。劝说的人开起玩笑,有什么不放心?你怕挑水的人,把尿给你撒在桶里?高明远发了怒,不许他们开这样的玩笑。他说,龙泉井的水,听得见。开玩笑的人更加好笑,龙泉井离这里好几百步,水有耳朵?懂人话?高明远一本正经地说,龙泉井有龙王。他从不敢乱说乱干,龙王听见了,看到了,会生气,一生气,把水收回去,还酿什么酒?连饭碗,都没有了。劝说的人差点把口水笑出来,龙泉井有龙王?你看到过?高明远满脸端庄认真,说,我倒没看到过,我父亲讲,我祖父看到过。我们高家,酿出的新酒,第一坛,必送龙王爷。逢年过节,最好的酒,必敬龙王爷。没有龙王爷,哪有高家酒?劝说的人死缠扩建的事情。毕竟,窖池一多,酒就多,入了股,就有钱来。高明远扭过脸,看龙透关那边的天,看蓝田坝那边的云。他说,我把人家的土屋买了,菜地买了,人家干啥子?不戳我背脊骨才怪。高明远酿酒的酒糟,任周边人取,不收钱。周边邻居,用他的酒糟,喂猪。过年,杀猪,给他送三两块肉。他把肉煮了,从陶坛钩舀出酒,和邻居,喝得面红耳赤。劝的人没办法,摇着头,走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头部分指出高明远既酿酒也卖酒,故事情节也主要围绕酿酒和卖酒展开,可知“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线索。B.高明远酿酒,弃自家井水不用,到龙泉井去挑水,也不请人挑,自己使力,表现了他对酿出好酒的执着。C.作为坛盖的硕大柚子,因为吸了高家酒的芬芳,过了一年还黄澄澄的,这使高家酒充满了传奇色彩。D.一再拒绝扩建窖池,是因为高明远酿酒志在酿好酒,不为钱,也因为高明远不忍心邻居因此事丢了生计。(2)关于文中传言温家人用高家酒去海外参加评奖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温家人用高家酒去海外参加评奖获金奖是传言,也有可能是事实。B.《酒城新报》的记者想要宣传这件事,纯粹是为了宣传高家酒。C.传言无形中宣传了高家酒,贬低了温家酒,体现了高家酒被认可。D.高明远的态度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品行,侧面表现高家酒的确是好酒。(3)高明远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塑造高明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C(2)B(3)①勤劳踏实。天没亮,他就去龙泉井担水。春种秋收,他常回高家坝,种高粱,收高粱。②淡泊名利。他一心酿好酒,卖酒定量有度,反对记者炒作,不为钱而扩建窖池。③真诚善良。告诉买酒的人少喝酒对身体好;不考虑自己赚钱,考虑邻居的生计;酿酒的酒糟,任周边人取,不收钱。④认真执着。他一心酿好酒,酿酒用的水和高粱都极为讲究。(4)①正面描写: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正面塑造人物形象。酿酒关紧酒坊的门,说不让天地之气、酒之气跑出去;取水跟水说话,说水听得见;坚持不扩建酒窑,推脱说忙不过来。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行为,直接刻画人物形象。②侧面描写: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想扩建的人求利反衬高明远酿酒不为钱财;用邻居的友善正面衬托高明远的真诚善良。【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解答】(1)C.“因为吸了高家酒的芬芳”表述绝对,原文说的是“可能是吸了酒的芬芳”;“这使高家酒充满了传奇色彩”属于过度解读。故选C。(2)B.“纯粹是为了宣传高家酒”错,“纯粹”一词太过绝对,结合“一位《酒城新报》的记者,觉得是个大新闻,找高明远,准备问个究竟”可知,《酒城新报》的记者想要宣传这件事,是为了挖掘新闻素材,进行新闻报道,不一定是为了宣传高家酒。故选B。(3)①勤劳踏实。“天麻麻亮,高明远挑着两只黝黑的木桶,推门出来,去营沟头的龙泉井取水。营沟头不远,挑一担水,半炷香不到。挑完六担水,高明远吃早饭,然后酿酒”,天没亮,他就去龙泉井担水,挑完六担水,才吃早饭。“春种秋收,要回高家坝,种高粱,收高粱。那些糯红高粱,从栽种,到收割,得有人陪着”,春种秋收,他常回高家坝,种高粱,收高粱。②淡泊名利。“有人劝他,干脆把旁边几间土屋几块菜地,买下,扩建成窖池。劝的人看过,算过,酒坊周边,扩建上百口窖池,都行的。这样一来,每天,能酿五百斤酒,那样,有多少钱款跑进来?”“记者不死心,说,谣传正在传。用高家酒去评奖,挖出来,对高家,天大好事。高明远说,那我们就不要传”,劝说的人,一拨一拨地来,最终摇着头,走了。他一心酿好酒,卖酒定量有度,反对记者炒作,不为钱而扩建窖池。③真诚善良。“高明远的父亲喜欢对买酒的人说,喝酒,少饮,对身体好。多了,要不得。两斤酒,够了。高明远的父亲死了好几年,规矩,传了下来。话,通过高明远的嘴,时常对买酒的人说”,高明远告诉买酒的人少喝酒对身体好,多了,要不得;“我把人家的土屋买了,菜地买了,人家干啥子?不戳我背脊骨才怪”,高明远不考虑自己赚钱,考虑邻居的生计;“高明远酿酒的酒糟,任周边人取,不收钱。周边邻居,用他的酒槽,喂猪”,高明远酿酒的酒糟,任周边人取,不收钱。④认真执着。“高明远得意地谈起酿酒的高粱。他家用的高粱,来自高家坝。高明远讲,其他地方的高粱,出不了那个味儿”,劝说的人劝高明远,挑水那样的事情该请人。高明远说,自己担,放心。他一心酿好酒,酿酒用的水和高粱都极为讲究。(4)①正面描写:如文中“有人劝高明远,门帘拉那么紧干啥子?拆了!怕人家看你酿酒?高明远像碰了什么禁忌,连声说,要不得,一打开,气,全跑了”“高明远一本正经地说,龙泉井有龙王。他从不敢乱说乱干,龙王听见了,看到了,会生气,一生气,把水收回去,还酿什么酒?连饭碗,都没有了”“高明远对扩建没兴致,推脱说,忙不过来。怕伤了脸面,对劝说的人讲,天没亮,要去龙泉井担水。春种秋收,要回高家坝,种高粱,收高粱。那些糯红高粱,从栽种,到收割,得有人陪着”等处,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正面塑造人物形象。酿酒关紧酒坊的门,说不让天地之气、酒之气跑出去;取水跟水说话,说水听得见;坚持不扩建酒窑,推脱说忙不过来。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行为,突出高明远勤劳踏实、淡泊名利,一心酿好酒的人物形象。②侧面描写: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劝说的人死缠扩建的事情。毕竟,窖池一多,酒就多,入了股,就有钱来”,然而劝说的人,一拨一拨地来,最终摇着头,走了。此处用想扩建的人求利反衬高明远酿酒不为钱财;又如“他说,我把人家的土屋买了,菜地买了,人家干啥子?不戳我背脊骨才怪。高明远酿酒的酒糟,任周边人取,不收钱。周边邻居,用他的酒槽,喂猪。过年,杀猪,给他送三两块肉。他把肉煮了,从陶坛钩舀出酒,和邻居,喝得面红耳赤”,用邻居的友善正面衬托高明远的真诚善良。答案:(1)C(2)B(3)①勤劳踏实。天没亮,他就去龙泉井担水。春种秋收,他常回高家坝,种高粱,收高粱。②淡泊名利。他一心酿好酒,卖酒定量有度,反对记者炒作,不为钱而扩建窖池。③真诚善良。告诉买酒的人少喝酒对身体好;不考虑自己赚钱,考虑邻居的生计;酿酒的酒糟,任周边人取,不收钱。④认真执着。他一心酿好酒,酿酒用的水和高粱都极为讲究。(4)①正面描写: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正面塑造人物形象。酿酒关紧酒坊的门,说不让天地之气、酒之气跑出去;取水跟水说话,说水听得见;坚持不扩建酒窑,推脱说忙不过来。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行为,直接刻画人物形象。②侧面描写: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想扩建的人求利反衬高明远酿酒不为钱财;用邻居的友善正面衬托高明远的真诚善良。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4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了天气干燥,烈日炎炎似火烧。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C.颈联从前两联描写“早秋”的景色转入抒情,上句以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他正身处异乡。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意在说明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2)本诗在意象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A(2)意象: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②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情感:①《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②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特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大火流’表明天气干燥,烈日炎炎似火烧”说法错误。《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歌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并非天气依然炎热。故选A。(2)从意象的角度看,《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诗人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诗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这些生机勃勃、竞争向上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立意积极奋进,昂扬豪迈。而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岁落众芳歇”花儿已经凋落了,“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借助云色的变化来写秋季景物的特点,意象简单,色调黯淡。“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汾水”这一意象则以水喻情,诗人强调了自己“思归”之情的深远。从情感意蕴上看,《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壮丽的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太原早秋》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在早秋季节滞留太原,却“心飞故国楼”,归心似箭,以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因此,本诗借悲秋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答案:(1)A(2)意象: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②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情感:①《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②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译文: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这首诗设喻新奇巧妙,结构严整,感情真挚,格调高远。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进入颈联,这一联转写作者自己。“梦”指作者的归乡之梦,“边城”指太原。对于一个远行在外作客他乡的游子来说,一到夜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归之情悠然而生,但是这个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只能绕着边城的月亮来旋转。“故国”指故乡。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却归心似箭,诗人的那颗心早已飞回了故乡的家园。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三.默写(共1小题)4.(2024秋•良庆区校级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思绪万千,不禁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妙用叠词,描写乡村寻常景象,展现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状态的两句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③“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古诗文中时常出现,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答案】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重点字:苍、茫)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③示例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示例二: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解答】故答案为: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重点字:苍、茫)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重点字:暧、墟)③示例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重点字:崖、须)示例二: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重点字:溪)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持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进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竟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材料二: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忠臣危死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节选自《韩非子•有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今若A以誉进能B则臣离上C而下比周D若以党E举官F则民务交G而不求H用于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贤”,文中“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的“贤”,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贤”含义相同。B.“奈何”,文中“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的“奈何”,与“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中的“奈何”含义相同。C.“就”,文中“以德就列,以官服事”的“就”的含义,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含义相同。D.“蔽”,文中“其蔽多矣”的“蔽”的含义,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蔽”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墨子从王公大人“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为政愿望与现实国情不相符谈起,引出观点。B.墨子以上行下效为起点,以不同人的反应为线索,反复论说,层次清晰,使“举义”的观点无可辩驳。C.墨子的尚贤,要求不避富贵贫贱、亲疏远近,这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可见墨子思想高远宏大。D.韩非子说理冷峻深刻,在对比中指出君主根据声誉和朋党关系提拔任用人才,会直接导致国家灭亡。(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②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自《老子<四章>》)(5)先秦诸子的论说都闪耀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有讨论的共同话题,但谈论的侧重点有不同,请具体分析。【答案】(1)BDF(2)C(3)D(4)①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②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得到敬重)。(5)①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的人才的任用问题。②论说的侧重点:墨子主张崇尚才德,让有才德的出来做官。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现在如果根据声誉来选拔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关系来推举官吏,那么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再在法律的规定内凭功劳求得任用。这段文字由两个“若……则……”句式构成,根据句式对称的特点断句,即在“能”“周”“官”后断句。故选BDF。(2)A.有才德的人,含义相同。B.怎么样,含义相同。C.排列/靠近,含义不相同。D.隐藏/被蒙蔽,含义不相同,用法也不相同。故选C。(3)D.“直接导致”错误。由材料二“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可知,这种结果才是“亡之本也”,这是直接原因。君主不依法衡量功过、选拔任用人才,会导致忠臣退隐,奸邪之臣进用做官的结果,因而君主的选择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故选D。(4)①“常”,永远,长久;“终”,一直;“举”,提拔;“下”,罢免。译文: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②“伐”,夸耀;“功”,建功;“矜”,夸耀;“长”,长久,得到敬重。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得到敬重)。(5)由原文材料一“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和材料二“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可知,两则材料讨论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中的人才任用问题。由原文材料一“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和材料二“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可知,论说的侧重点:墨家主张崇尚有才德、才能的人出来做官;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答案:(1)BDF(2)C(3)D(4)①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②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得到敬重)。(5)①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的人才的任用问题。②论说的侧重点:墨子主张崇尚才德,让有才德的出来做官。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现在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众多,政治清明。但是他们得到的却是贫穷而不是富强,人口稀少而不是众多,社会混乱而不是清明,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没有得到,反而得到了他们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接着说:“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做到崇尚贤能并以此来治理国家。”有人问:“那么,如何才能使贤能之人增多呢?”墨子回答说:“比如,如果想让一个国家的善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尊贵、受到尊敬和赞誉,这样国家的善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更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言辞犀利、学识渊博的贤士呢!这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的辅佐,也必须使他们富裕、尊贵、受到尊敬和赞誉,这样国家的贤士也就可以增多了。”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说:“不义的人不能让他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能给他信任,不义的人不和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贵的人听了,都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被国君所信任的人听了,也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被信任,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在国君身边的人听了,也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国君身边,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身处远地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直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侍卫、城内的百姓、四方边境的百姓听了,都争着做仁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道:“君主用来驱使臣下的,只有尚贤一种方法;臣下用来事奉君主的,也只有仁义一条途径。”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国家,以德行给予位次并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民或工匠,只要有才能就提拔他。在那个时候,以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材料二:所以现在这个时代,能够除去臣下谋取私利的歪门邪道而追求实施国家法令的国家,百姓就安定,国家就太平;能够除去个人的任意妄行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国家,就会兵力强大而敌人弱小了。所以,仔细考察是非得失时掌握了法度规定的君主,凌驾在群臣之上,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用狡诈虚伪的手段欺骗。现在如果根据声誉来选拔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关系来推举官吏,那么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再在法律的规定内凭功劳求得任用。所以官吏不称职,他的国家就会混乱。(这些人)结交广泛、党羽众多,在朝廷内外结成私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们掩盖罪责的人也很多。忠臣遭受危难而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罪,那么贤良的臣子就会隐匿了;行奸作恶的臣子平安得利并不是因为有功,那么奸臣就能得到进: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状况,是由于君主在上位不按法裁决事情,而听任下面的大臣任意为之。所以英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择人才,不凭自己的感觉来提拔;用法制来衡量功劳,不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估量。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败坏事情的人就不能掩饰,徒有虚名的人就不能进用,遭受非议的人就不会被降职或罢官,那么君臣双方都能够明确地辨别功过是非,而国家也就容易治理了,所以君主用法就可以了。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4秋•青秀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府,也就是当年包拯审案办公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引人入胜,上面镌刻着16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朝留下来的“官箴”,竖立在全国各府、州、县衙门里,时时告诫地方官要克己奉公,上对得起苍天、皇帝,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因为刻在石头上,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