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京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培优卷3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1.(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1世纪的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古诗?如今,各种短视频作品给人们呈现了的世相百态,它们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歌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当我们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我们便不会,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一百四十多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无论文人政客或是贩夫走卒,无不吟诵着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豪迈诗篇,中国人民因而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着的抗争意志,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光怪陆离自暴自弃安分守己不卑不亢B.五光十色自暴自弃安贫乐道不卑不亢C.光怪陆离妄自菲薄安贫乐道不屈不挠D.五光十色妄自菲薄安分守己不屈不挠(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胸襟博大,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B.当我们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C.当我们读到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国古诗这一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D.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3)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二.名著导读(共1小题)2.(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依据《乡土中国》,判断对错,对的选A,错的选B。①乡土社会里的权利结构,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是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挂名的,是无为的。②“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民父母”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政以德”是爸爸式权力。③在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中,在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长老统治是更好的说法。④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血缘是地缘的投影,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⑤地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有信用,有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这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⑥从地缘结合转变到血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⑦长老权力中没有“反对”,而横暴权力中既有“反抗”,又有“反对”。⑧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⑨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激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⑩乡土社会人靠“需要”行事,现代社会靠“欲望”从而靠“计划”行事。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春节一过,绝大多数青壮年纷纷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行程。平常惟有老幼留守家园。据田野调查统计,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一般在户均1.5至2人之间。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之所以把青壮年大量离土离乡后的农村社区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是因为青壮年乃农村社区里最为活跃的成员,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以及利益冲突的当事人。大量青壮年在农村社区的长期不“在场”,构成了农村社会主体的失陷。“无主体熟人社会”具有哪些不同于“熟人社会”的特征?首先,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于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效应。如果舆论的传播仅仅“一”止于“十”或者无人可传播,当事人则可能将舆论视为“耳边风”,乃至胆大妄为,“如入无人之境”。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同仇敌忾”式的压力。人行为的“道德”含量总是与其所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而道德舆论压力又与舆论传播者的数量成正比。其次,说“行为的‘道德’含量与行为主体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其所预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可以说,“熟人社会”里的人群越是众多,一个有“面子”的人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就越是宽广,“面子”就越是具有扩张和增值的能力。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给别人“面子”,事实上也是对别人抱有“回报”的期待。但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因此鼓励了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目前中国乡村出现大量纠纷(如宅基地和水利纠纷)的深层原因,都可以从“无主体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中得到部分解释。第三,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这些幸运者已在乡村之外的世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已没有必要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里去争得“面子”,赢取荣光,所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此外,在正常的熟人社会里,由于每个家庭的主事者在村,加上民间权威的作用,纠纷往往得到及时化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伴随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家庭生命的周期性以及乡村节庆的周期性,打工者总是周期性地离乡与返乡,如一群候鸟,穿梭于城乡之间。在乡村“主体”不在村的情况下,在村的家人之间发生的摩擦往往日积月累,等待“男人”返乡时解决。还有,在外打工的村人之间发生矛盾,也往往在年底时带回家乡,由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者来调解。这是典型的“年终算总账”。(摘编自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1)下列关于熟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熟人社会里,乡民们活动区域相对封闭,人口流动少,村与村之间往来接触并不多。B.在各自孤立的社会圈子里,乡民们因长时间、多方面的接触而互相熟悉,日渐亲密。C.在熟悉社会中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他们并不重视契约,重视的是那些熟悉的规矩。D.“唾沫”能“淹死人”,有赖于生活共同体成员的数量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多数乡村,青壮年远赴他乡打工谋生,老幼留守家园,乡村虽然还是聚居社区,邻里依然还是熟人,但已经异于传统的“熟人社会”。B.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新的“朋友”网络,对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争“面子”兴趣不大。C.在外闯荡的村人,挣了钱有所收获后,往往会把家安置到大城市或者镇上,挣钱越多家安得越多,这也是他们人生成功程度的一个标志。D.打工者伴随着农业生产、家庭生命和乡村节庆的周期,如候鸟一样地离乡、返乡,与此同时,乡村的矛盾调解工作也呈现相应的周期变化。(3)下列俗语中,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的是A.低头不见抬头见B.一个篱笆三个桩C.兔子不吃窝边草D.树活皮,人活脸(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特征。(5)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为人做事的指南。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此加以阐述。4.(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城外一日(俄)契诃夫早晨八点钟。一大块灰色的乌云迎着太阳爬过去。在乌云上,时而这儿,时而那儿,闪出一道道电光,像是红色的锯齿。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热风戏弄青草,压弯树木,卷起灰尘。五月,一场真正的暴雨就要开始了。以乞讨为生的六岁小姑娘费克拉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寻找鞋匠捷连契。小姑娘头发淡黄,光着脚,脸色发白。她的眼睛张大,嘴唇颤抖。“大叔,捷连契在哪儿?”她逢人就问。谁也没有回答她。大家都关心暴风雨就要来了,纷纷躲到各自的小木房里去。最后她碰见教堂工友西雷奇,他是捷连契的好朋友。他走过去,让风吹得摇摇晃晃。“大叔,捷连契在哪儿?”“在菜园子里。”西雷奇回答说。小姑娘就跑到小木房背后的菜园子里,在那儿找到了捷连契。鞋匠捷连契是个身量高的老人,瘦脸上长着麻子,腿很长,光着脚,身穿一件破烂的上衣,这时候在菜畦旁边站着,举起昏花的醉眼眺望乌云。“捷连契大叔!”淡黄色头发的讨饭姑娘对他说:“大叔,亲人!”捷连契弯下腰来凑近费克拉,他那严厉的醉脸上铺开了笑容。“捷连契大叔,”费克拉拽住鞋匠的衣襟,哭着说,“哥哥丹尼尔卡惹祸了!我们快去吧!”“惹了什么祸?哎呀,好响的雷!……什么祸呀?”“丹尼尔卡在伯爵的树林里,把一只手伸进树窟窿里,现在拔不出来了。去吧,大叔,你行行好,给他把手拔出来!”“他怎么会把手伸进去的?干吗伸进去?”“他想替我从树窟窿里掏出一个杜鹃蛋来。”捷连契就从菜园里走出去,抬高他的长腿,沿着街道大踏步走下去。他走得快,既不看两边,也不停住脚,讨饭的姑娘费克拉在后边几乎跟不上他。两个旅伴走出村外,顺着尘土飞扬的道路往远处伯爵的那片颜色发青的小丛林走去。这儿到那儿有两俄里远。乌云已经遮蔽太阳,不久天空就连一小块蔚蓝的地方也没有了。天黑下来。头一批又大又黑的雨点落在铺满尘土的道路上,印下了一个个黑斑。“我和你都得淋湿,费克拉!”捷连契咕哝说。“身上别想有一块干地方……可是你不要怕,傻姑娘。……草会干,地会干,我和你也会干的。太阳虽说只有一个,可是它照着世上的万物呢。”闪电在两个旅伴的头上一亮,隆隆的雷声响起来。“你不要怕,小孤儿!天打雷不是因为生气。”鞋匠和费克拉的脚上粘着一块块沉重的烂泥。走路吃力,路又滑,可是捷连契越走越快。矮小孱弱的讨饭姑娘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几乎跌倒。后来他们总算走进了伯爵的丛林。那些树木淋过雨,让猛然袭来的大风一刮,向他们身上灌下水来。捷连契脚底下常绊着树桩,就渐渐走得慢了。“丹尼尔卡在哪儿?”他问,“你把我领到他那儿去!”费克拉领着他走进密林里,又走了四分之一俄里,才把丹尼尔卡指给他看。她哥哥是个八岁的小男孩,头发像赭石那么红,脸色苍白,带着病容,这时候站在那儿,身子靠着一棵树,歪着头,斜起眼睛看着天空。他一只手抓住破旧的小帽子,另一只手藏在一棵老椴树的树洞里。“你的手在哪儿?”“在树洞里……你行行好,把它拉出来吧,捷连契!”树洞的边缘有裂口,夹住丹尼尔卡的手。捷连契拆下碎片,男孩的又红又皱的手就抽出来了。三个旅伴从树丛里走出来,沿着林边空地往乌黑的路上走去。雷声渐渐小下去,隆隆声已经变远,在村子另一边响着。“这儿,捷连契,前几天有野鸭飞过……”丹尼尔卡说,仍然在搔他的手。“它们多半在那块沼泽地里停下了。费克拉,你要我带你去看夜莺窝吗?”“你别碰它,要不然你会惊了那些鸟儿……”捷连契说着,把他帽子上的水拧出来。“夜莺是唱歌的鸟儿,没有罪过……”天上露出淡蓝色的一块地方。“快来看啊!”捷连契说。“一个蚂蚁窝给冲开了!”几个旅伴就弯下腰去凑近蚂蚁窝看。洪水冲毁了蚂蚁的住处。那些虫子惶惶不安地在泥地里乱爬,在他们淹死的同伴身旁忙忙碌碌。“你们不会出事,死不了!”鞋匠笑着说。“只要太阳一出来,你们就会活过来。这对你们这些傻瓜也是个教训。下一回你们就不会住在低处了。”他们往前走去。“这儿有蜜蜂!”丹尼尔卡指着一棵小橡树的枝子,叫道。枝上停着好些蜜蜂,淋了雨,受着冻,彼此紧紧地依偎着。那些蜂多极了,连树皮和树叶都被它们盖住,看不见了。“这是蜂群,”捷连契教导说,“它本来飞着找住处,一淋雨就停下来了。要是蜂群在飞,只要给它洒上水,它就会停下来。”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温暖的阳光倾泄在树林上,田野上,这些旅伴身上。严峻的乌云已经走远,把暴风雨也带走了。空气变得温暖而芬芳。空中弥漫着稠李、甜苜蓿、铃兰的清香。几个旅伴往河边走去。眼睛看到哪儿就走到哪儿,一路上不住谈话。丹尼尔卡问,捷连契回答。捷连契对一切问题都答得上来,自然界简直没有一种能难倒他的秘密。他知道一切。例如,各种野草、野兽、石头的名字,他全知道。他知道什么草治什么病,毫不困难地认出马或者牛有多少年岁。他瞧着太阳落下去,瞧着月亮,瞧着飞鸟,就能说出明天是什么天气。这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在野外,在树林里,在河岸上学来的。是那些为他唱歌的鸟,在下落的时候留下漫天红霞的太阳,那些树木和青草,把他教会的。丹尼尔卡瞧着捷连契,贪婪地把他讲的每句话都听进去。将近中午,三个人在河岸上坐下。丹尼尔卡从袋子里取出一块面包,那块面包已经浸透了水,变成一团面糊了。几个旅伴动嘴吃起来。吃完面包,捷连契在河岸的沙地上直挺挺地躺下,睡着了。他睡觉的时候,男孩看着河水沉思。他有各式各样的东西可想。不久前他见过雷雨、蜜蜂、蚂蚁,现在他眼前又有些小鱼游来游去。直到傍晚,这几个游客才回到村子里。两个孩子走到谷仓去过夜。那个谷仓以前用来存放村社的粮食,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两个孩子在干草上躺下,互相依偎着。男孩没有睡着。他瞧着黑暗,觉得好像见到了白天见到的一切:雨云、明亮的太阳、鸟雀、小鱼、身材细长的捷连契。他很想对别人讲述他目前在黑暗里看见的那一切使他灵魂激动的东西,可又找不到可以交谈的人。费克拉还小,她是不能理解的。“明天我要跟捷连契讲一下……”男孩暗想。两个孩子想着无家可归的鞋匠,睡着了。夜间,捷连契走到他们这儿来,把一块面包放在他们头底下。这样的深情厚意却没有人看见。也许只有月亮看见了,它正在天空飘游,从房顶的窟窿里亲切地朝那个废弃的谷仓里张望。(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的叙述从五月一天的早晨开始,对乌云、电光、雷声、热风的描写渲染了暴雨来临前紧张的气氛。B.费克拉对鞋匠的称呼从“捷连契大叔”到“大叔”再到“亲人”,表现出她恳求帮助的迫切心情。C.“严峻的乌云已经走远,把暴风雨也带走了”,这一描写语带双关,还引出了下文四处漫游的情节。D.只有月亮“亲切地朝那个废弃的谷仓里张望”,结尾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冷漠现实的控诉。(2)关于文中丹尼尔卡“惹祸”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省略了丹尼尔卡“惹祸”的具体情节,而借费克拉之口道出,避免了平铺直叙。B.男孩“惹祸”的原因是想替费克拉从树窟窿里掏鸟蛋,侧面体现出两人相依为命的处境。C.获救的丹尼尔卡脸色苍白,歪着头,斜着眼睛看天空,显然他为自己惹的祸而感到愧疚。D.男孩“惹祸”的地点是城外两俄里多远的密林里,这与兄妹二人小流浪汉的身份相吻合。(3)小说结尾补充交待捷连契也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对刻画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把故事浓缩在先雨后晴的一天之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左仲郛浮渡①诗序姚鼐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龙眠、浮渡,各以其胜名于三楚。而浮渡频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之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凡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濛,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其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呼,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太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注]①浮渡:山名,又名浮度山,是安徽桐城附近的游览胜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B.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C.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D.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淮,长江、淮河一带。这里的“江”指长江,常见的表述还有如“江表”“江东”“江右”等。B.中流,江河水流中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中流”也是这个意思。C.太山,即泰山,在山东泰安南。这可从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得到印证。D.终南,终南山,也称南山。成语“终南捷径”常用来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便捷途径,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江水浩瀚广阔写起,交代平原地区特点,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引出诸山胜景,各自因为美景在楚地出名。B.友人左仲郛受人邀请同游浮渡山,回来后出示诗作,作者虽未同行,却从诗中感悟到山水意趣,流露出对友人诗歌创作的肯定。C.虽为诗集作序,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钟情山水的情怀,并指出天下山水能够展现大自然的奥秘,自然与人的心灵意趣相通的观点。D.在回忆过去和左仲郛一起乘舟同游时,作者描绘了夜晚江上雾气笼罩,水石相激,大鱼跃出水面的壮景,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②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5)最后一段作者的慨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6.(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白居易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以“翰林”“员外”代指李杜,既表尊敬,也点出了两人“不得高官职”的事实。B.“逋客恨”与“剑南时”相照应,高度概括了杜甫漂泊西南、穷困潦倒的晚年生活。C.李杜诗歌影响巨大,不仅传唱当时,也将流传后世;不止名动华夏,且已远播异域。D.“乐府待新辞”一句,明确表达了诗人要以“新乐府”的创作接续李杜传统的雄心。(2)结合全诗,谈谈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慨。六.默写(共1小题)7.(2020秋•南京期末)根据提示,填写名句。(任选八空作答)(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2),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3)曹操是一位有志向的政治家,“,”(《短歌行》)以周公自比,表达了广招贤才、重建王业的雄心。(4)辛弃疾一心致力收复北方失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刘裕北伐煊赫声势的描写,透露了年近七旬的诗人内心的渴盼。(5)古人喜欢以水喻情。李煜“,”(《虞美人》)用水将家国之愁表现得淋漓尽致,秦观“”(《鹊桥仙》)把恋人之情表现得如水般温馨、绵长,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在水的比喻中表现出一种洒脱。七.作文(共1小题)8.(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楼梦》写众人参观大观园时,贾宝玉对园中景观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稻香村则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因为远无邻村,近不负郭;古人提倡“天然图画”,造园不应该“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上述“天然观”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京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1.(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1世纪的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古诗?如今,各种短视频作品给人们呈现了的世相百态,它们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歌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当我们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我们便不会,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一百四十多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无论文人政客或是贩夫走卒,无不吟诵着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豪迈诗篇,中国人民因而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着的抗争意志,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光怪陆离自暴自弃安分守己不卑不亢B.五光十色自暴自弃安贫乐道不卑不亢C.光怪陆离妄自菲薄安贫乐道不屈不挠D.五光十色妄自菲薄安分守己不屈不挠(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胸襟博大,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B.当我们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C.当我们读到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国古诗这一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D.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3)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C(2)D(3)①通过对比,突出诗人在艰难时世中依然保持锐意进取、渴望战斗的豪情;②引用诗句,体现古诗对铸就民族精神的意义,切合语段主旨;③直观形象,具有画面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3)本题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光怪陆离”,意思是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这里修饰世相百态,用“光怪陆离”更合适,排除BD。第二空:“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语境为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强调过分地看轻自己,用“妄自菲薄”,排除A。第三空:“安分守己”,安于命定的本分,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安贫乐道”,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结合前文“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可知用“安贫乐道”更合适。第四空:“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不屈不挠”,意思是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语境是抗战时期,修饰的是抗争意志,用“不屈不挠”更合适。故选:C。(2)原文有两处错误:一是“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读到……‘东亚文化圈’”搭配不当,应是“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东亚文化圈’”。二是“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句式杂糅,要么是“围绕着中华文化”要么是“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3)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引用诗句,“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体现古诗对铸就民族精神的意义,切合语段主,即“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直观形象,具有画面感,我们仿佛看到了陆游身处艰难仍不忘收复失地的情状。一方面“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一方面是锐意进取,渴望战斗,通过对比,突出诗人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仍然锐意进取、渴望战斗的豪情。答案:(1)C(2)D(3)①通过对比,突出诗人在艰难时世中依然保持锐意进取、渴望战斗的豪情;②引用诗句,体现古诗对铸就民族精神的意义,切合语段主旨;③直观形象,具有画面感。二.名著导读(共1小题)2.(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依据《乡土中国》,判断对错,对的选A,错的选B。①乡土社会里的权利结构,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是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挂名的,是无为的。A②“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民父母”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政以德”是爸爸式权力。B③在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中,在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长老统治是更好的说法。A④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血缘是地缘的投影,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B⑤地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有信用,有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这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B⑥从地缘结合转变到血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B⑦长老权力中没有“反对”,而横暴权力中既有“反抗”,又有“反对”。B⑧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A⑨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激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A⑩乡土社会人靠“需要”行事,现代社会靠“欲望”从而靠“计划”行事。B【答案】①A②B③A④B⑤B⑥B⑦B⑧A⑨A⑩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名著相关内容及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名著内容,明确观点,再判断表述的对错。【解答】②错误,“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④“血缘是地缘的投影”错误,应该是“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⑤“地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错误,应该是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⑥“从地缘结合转变到血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错误,应该是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⑦“横暴权力中既有‘反抗’”,又有‘反对’”错误。在横暴权力之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中。因之横暴权力必需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⑩“乡土社会人靠‘需要’行事,现代社会靠‘欲望’从而靠‘计划’行事”错误,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答案:①A②B③A④B⑤B⑥B⑦B⑧A⑨A⑩B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春节一过,绝大多数青壮年纷纷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行程。平常惟有老幼留守家园。据田野调查统计,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一般在户均1.5至2人之间。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之所以把青壮年大量离土离乡后的农村社区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是因为青壮年乃农村社区里最为活跃的成员,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以及利益冲突的当事人。大量青壮年在农村社区的长期不“在场”,构成了农村社会主体的失陷。“无主体熟人社会”具有哪些不同于“熟人社会”的特征?首先,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于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效应。如果舆论的传播仅仅“一”止于“十”或者无人可传播,当事人则可能将舆论视为“耳边风”,乃至胆大妄为,“如入无人之境”。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同仇敌忾”式的压力。人行为的“道德”含量总是与其所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而道德舆论压力又与舆论传播者的数量成正比。其次,说“行为的‘道德’含量与行为主体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其所预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可以说,“熟人社会”里的人群越是众多,一个有“面子”的人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就越是宽广,“面子”就越是具有扩张和增值的能力。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给别人“面子”,事实上也是对别人抱有“回报”的期待。但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因此鼓励了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目前中国乡村出现大量纠纷(如宅基地和水利纠纷)的深层原因,都可以从“无主体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中得到部分解释。第三,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这些幸运者已在乡村之外的世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已没有必要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里去争得“面子”,赢取荣光,所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此外,在正常的熟人社会里,由于每个家庭的主事者在村,加上民间权威的作用,纠纷往往得到及时化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伴随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家庭生命的周期性以及乡村节庆的周期性,打工者总是周期性地离乡与返乡,如一群候鸟,穿梭于城乡之间。在乡村“主体”不在村的情况下,在村的家人之间发生的摩擦往往日积月累,等待“男人”返乡时解决。还有,在外打工的村人之间发生矛盾,也往往在年底时带回家乡,由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者来调解。这是典型的“年终算总账”。(摘编自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1)下列关于熟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熟人社会里,乡民们活动区域相对封闭,人口流动少,村与村之间往来接触并不多。B.在各自孤立的社会圈子里,乡民们因长时间、多方面的接触而互相熟悉,日渐亲密。C.在熟悉社会中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他们并不重视契约,重视的是那些熟悉的规矩。D.“唾沫”能“淹死人”,有赖于生活共同体成员的数量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大多数乡村,青壮年远赴他乡打工谋生,老幼留守家园,乡村虽然还是聚居社区,邻里依然还是熟人,但已经异于传统的“熟人社会”。B.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新的“朋友”网络,对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争“面子”兴趣不大。C.在外闯荡的村人,挣了钱有所收获后,往往会把家安置到大城市或者镇上,挣钱越多家安得越多,这也是他们人生成功程度的一个标志。D.打工者伴随着农业生产、家庭生命和乡村节庆的周期,如候鸟一样地离乡、返乡,与此同时,乡村的矛盾调解工作也呈现相应的周期变化。(3)下列俗语中,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的是BA.低头不见抬头见B.一个篱笆三个桩C.兔子不吃窝边草D.树活皮,人活脸(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特征。(5)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为人做事的指南。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此加以阐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C.“在熟悉社会中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错误,原文“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故选:C。(2)C.“挣钱越多家安得越多,这也是他们人生成功程度的一个标志”错误,原文“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故选:C。(3)B.一个篱笆三个桩意思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能力是很单薄的,但是如果有大家的帮忙就能办得更好。这个谚语说的是团结,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故选:B。(4)“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同仇敌忾’式的压力”可知,道德舆论的压力减小。“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可知,“面子”效能难以扩展。‘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可知,本土民间权威日渐没落。“在乡村‘主体’不在村的情况下,在村的家人之间发生的摩擦往往日积月累,等待‘男人’返乡时解决。还有,在外打工的村人之间发生矛盾,也往往在年底时带回家乡,由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者来调解”可知,民间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5)“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可知,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礼俗就是行为的规矩。如果不遵从礼俗就很难获得个人自由和群体信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明的是不用圆规和曲尺,不能准确画出方形和圆形,圆规和曲尺就是规矩,在熟悉社会里,礼俗就是规矩。答案:(1)C(2)C(3)B(4)道德舆论的压力减小;“面子”效能难以扩展;本土民间权威日渐没落;民间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5)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礼俗就是行为的规矩。如果不遵从礼俗就很难获得个人自由和群体信任。4.(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城外一日(俄)契诃夫早晨八点钟。一大块灰色的乌云迎着太阳爬过去。在乌云上,时而这儿,时而那儿,闪出一道道电光,像是红色的锯齿。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热风戏弄青草,压弯树木,卷起灰尘。五月,一场真正的暴雨就要开始了。以乞讨为生的六岁小姑娘费克拉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寻找鞋匠捷连契。小姑娘头发淡黄,光着脚,脸色发白。她的眼睛张大,嘴唇颤抖。“大叔,捷连契在哪儿?”她逢人就问。谁也没有回答她。大家都关心暴风雨就要来了,纷纷躲到各自的小木房里去。最后她碰见教堂工友西雷奇,他是捷连契的好朋友。他走过去,让风吹得摇摇晃晃。“大叔,捷连契在哪儿?”“在菜园子里。”西雷奇回答说。小姑娘就跑到小木房背后的菜园子里,在那儿找到了捷连契。鞋匠捷连契是个身量高的老人,瘦脸上长着麻子,腿很长,光着脚,身穿一件破烂的上衣,这时候在菜畦旁边站着,举起昏花的醉眼眺望乌云。“捷连契大叔!”淡黄色头发的讨饭姑娘对他说:“大叔,亲人!”捷连契弯下腰来凑近费克拉,他那严厉的醉脸上铺开了笑容。“捷连契大叔,”费克拉拽住鞋匠的衣襟,哭着说,“哥哥丹尼尔卡惹祸了!我们快去吧!”“惹了什么祸?哎呀,好响的雷!……什么祸呀?”“丹尼尔卡在伯爵的树林里,把一只手伸进树窟窿里,现在拔不出来了。去吧,大叔,你行行好,给他把手拔出来!”“他怎么会把手伸进去的?干吗伸进去?”“他想替我从树窟窿里掏出一个杜鹃蛋来。”捷连契就从菜园里走出去,抬高他的长腿,沿着街道大踏步走下去。他走得快,既不看两边,也不停住脚,讨饭的姑娘费克拉在后边几乎跟不上他。两个旅伴走出村外,顺着尘土飞扬的道路往远处伯爵的那片颜色发青的小丛林走去。这儿到那儿有两俄里远。乌云已经遮蔽太阳,不久天空就连一小块蔚蓝的地方也没有了。天黑下来。头一批又大又黑的雨点落在铺满尘土的道路上,印下了一个个黑斑。“我和你都得淋湿,费克拉!”捷连契咕哝说。“身上别想有一块干地方……可是你不要怕,傻姑娘。……草会干,地会干,我和你也会干的。太阳虽说只有一个,可是它照着世上的万物呢。”闪电在两个旅伴的头上一亮,隆隆的雷声响起来。“你不要怕,小孤儿!天打雷不是因为生气。”鞋匠和费克拉的脚上粘着一块块沉重的烂泥。走路吃力,路又滑,可是捷连契越走越快。矮小孱弱的讨饭姑娘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几乎跌倒。后来他们总算走进了伯爵的丛林。那些树木淋过雨,让猛然袭来的大风一刮,向他们身上灌下水来。捷连契脚底下常绊着树桩,就渐渐走得慢了。“丹尼尔卡在哪儿?”他问,“你把我领到他那儿去!”费克拉领着他走进密林里,又走了四分之一俄里,才把丹尼尔卡指给他看。她哥哥是个八岁的小男孩,头发像赭石那么红,脸色苍白,带着病容,这时候站在那儿,身子靠着一棵树,歪着头,斜起眼睛看着天空。他一只手抓住破旧的小帽子,另一只手藏在一棵老椴树的树洞里。“你的手在哪儿?”“在树洞里……你行行好,把它拉出来吧,捷连契!”树洞的边缘有裂口,夹住丹尼尔卡的手。捷连契拆下碎片,男孩的又红又皱的手就抽出来了。三个旅伴从树丛里走出来,沿着林边空地往乌黑的路上走去。雷声渐渐小下去,隆隆声已经变远,在村子另一边响着。“这儿,捷连契,前几天有野鸭飞过……”丹尼尔卡说,仍然在搔他的手。“它们多半在那块沼泽地里停下了。费克拉,你要我带你去看夜莺窝吗?”“你别碰它,要不然你会惊了那些鸟儿……”捷连契说着,把他帽子上的水拧出来。“夜莺是唱歌的鸟儿,没有罪过……”天上露出淡蓝色的一块地方。“快来看啊!”捷连契说。“一个蚂蚁窝给冲开了!”几个旅伴就弯下腰去凑近蚂蚁窝看。洪水冲毁了蚂蚁的住处。那些虫子惶惶不安地在泥地里乱爬,在他们淹死的同伴身旁忙忙碌碌。“你们不会出事,死不了!”鞋匠笑着说。“只要太阳一出来,你们就会活过来。这对你们这些傻瓜也是个教训。下一回你们就不会住在低处了。”他们往前走去。“这儿有蜜蜂!”丹尼尔卡指着一棵小橡树的枝子,叫道。枝上停着好些蜜蜂,淋了雨,受着冻,彼此紧紧地依偎着。那些蜂多极了,连树皮和树叶都被它们盖住,看不见了。“这是蜂群,”捷连契教导说,“它本来飞着找住处,一淋雨就停下来了。要是蜂群在飞,只要给它洒上水,它就会停下来。”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温暖的阳光倾泄在树林上,田野上,这些旅伴身上。严峻的乌云已经走远,把暴风雨也带走了。空气变得温暖而芬芳。空中弥漫着稠李、甜苜蓿、铃兰的清香。几个旅伴往河边走去。眼睛看到哪儿就走到哪儿,一路上不住谈话。丹尼尔卡问,捷连契回答。捷连契对一切问题都答得上来,自然界简直没有一种能难倒他的秘密。他知道一切。例如,各种野草、野兽、石头的名字,他全知道。他知道什么草治什么病,毫不困难地认出马或者牛有多少年岁。他瞧着太阳落下去,瞧着月亮,瞧着飞鸟,就能说出明天是什么天气。这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在野外,在树林里,在河岸上学来的。是那些为他唱歌的鸟,在下落的时候留下漫天红霞的太阳,那些树木和青草,把他教会的。丹尼尔卡瞧着捷连契,贪婪地把他讲的每句话都听进去。将近中午,三个人在河岸上坐下。丹尼尔卡从袋子里取出一块面包,那块面包已经浸透了水,变成一团面糊了。几个旅伴动嘴吃起来。吃完面包,捷连契在河岸的沙地上直挺挺地躺下,睡着了。他睡觉的时候,男孩看着河水沉思。他有各式各样的东西可想。不久前他见过雷雨、蜜蜂、蚂蚁,现在他眼前又有些小鱼游来游去。直到傍晚,这几个游客才回到村子里。两个孩子走到谷仓去过夜。那个谷仓以前用来存放村社的粮食,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两个孩子在干草上躺下,互相依偎着。男孩没有睡着。他瞧着黑暗,觉得好像见到了白天见到的一切:雨云、明亮的太阳、鸟雀、小鱼、身材细长的捷连契。他很想对别人讲述他目前在黑暗里看见的那一切使他灵魂激动的东西,可又找不到可以交谈的人。费克拉还小,她是不能理解的。“明天我要跟捷连契讲一下……”男孩暗想。两个孩子想着无家可归的鞋匠,睡着了。夜间,捷连契走到他们这儿来,把一块面包放在他们头底下。这样的深情厚意却没有人看见。也许只有月亮看见了,它正在天空飘游,从房顶的窟窿里亲切地朝那个废弃的谷仓里张望。(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A.小说的叙述从五月一天的早晨开始,对乌云、电光、雷声、热风的描写渲染了暴雨来临前紧张的气氛。B.费克拉对鞋匠的称呼从“捷连契大叔”到“大叔”再到“亲人”,表现出她恳求帮助的迫切心情。C.“严峻的乌云已经走远,把暴风雨也带走了”,这一描写语带双关,还引出了下文四处漫游的情节。D.只有月亮“亲切地朝那个废弃的谷仓里张望”,结尾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冷漠现实的控诉。(2)关于文中丹尼尔卡“惹祸”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中省略了丹尼尔卡“惹祸”的具体情节,而借费克拉之口道出,避免了平铺直叙。B.男孩“惹祸”的原因是想替费克拉从树窟窿里掏鸟蛋,侧面体现出两人相依为命的处境。C.获救的丹尼尔卡脸色苍白,歪着头,斜着眼睛看天空,显然他为自己惹的祸而感到愧疚。D.男孩“惹祸”的地点是城外两俄里多远的密林里,这与兄妹二人小流浪汉的身份相吻合。(3)小说结尾补充交待捷连契也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对刻画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把故事浓缩在先雨后晴的一天之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答案】(1)D(2)C(3)使捷连契的形象更真实,因为同命相怜,他才愿意帮助兄妹俩;因为到处流浪,才对大自然了解得这么多。使捷连契的形象更感人,同样无家可归,他依然关心呵护着两个孩子。(4)有助于情节紧凑,连贯不拖沓;用天气变化与人物命运相映衬,把大自然的神奇与丹尼尔卡的精神成长相勾连;丰富小说主题,自然而巧妙地传达出生活的启迪和作者的思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塑造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构思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文学效果。【解答】(1)D.“表达了作者对冷漠现实的控诉”错误。根据前文“捷连契走到他们这儿来,把一块面包放在他们头底下。这样的深情厚意却没有人看见。也许只有月亮看见了,它正在天空飘游,从房顶的窟窿里亲切地朝那个废弃的谷仓里张望”可以看出,捷连契因为同命相怜,他才愿意帮助兄妹俩。他最后把一块面包放在他们头底下,展示了他的温情与乐于助人的特点。不是“表达了作者对冷漠现实的控诉”。故选:D。(2)C.“获救的丹尼尔卡脸色苍白,歪着头,斜着眼睛看天空,显然他为自己惹的祸而感到愧疚”错误。根据“她哥哥是个八岁的小男孩,头发像赭石那么红,脸色苍白,带着病容,这时候站在那儿,身子靠着一棵树,歪着头,斜起眼睛看着天空”可知,这是对丹尼尔卡获救前的一段描写。另外,从文中看不出丹尼尔卡“感到愧疚”的心理,丹尼尔卡不过是想替费克拉从树窟窿里掏出一个杜鹃蛋来,手才被卡在树窟窿里的。故选:C。(3)小说结尾补充交待捷连契也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对刻画这个人物有如下作用:根据前文“以乞讨为生的六岁小姑娘费克拉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几个旅伴往河边走去。眼睛看到哪儿就走到哪儿,一路上不住谈话”可知,补充交待捷连契也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与前文中交代的兄妹俩也是“以乞讨为生”相互关联,因为同命相怜,他才愿意帮助兄妹俩,这就使捷连契的形象更真实。根据前文“捷连契对一切问题都答得上来,自然界简直没有一种能难倒他的秘密。他知道一切。……这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在野外,在树林里,在河岸上学来的”可以看出,补充交待捷连契也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与前文中交代对的这些内容形成呼应,因为捷连契到处流浪,才对大自然了解得这么多,使捷连契的形象更感人。再结合“捷连契走到他们这儿来,把一块面包放在他们头底下。这样的深情厚意却没有人看见”,同样无家可归,他依然关心呵护着两个孩子。(4)小说把故事浓缩在先雨后晴的一天之内,先写到“早晨八点钟”“一大块灰色的乌云迎着太阳爬过去”,一直到“头一批又大又黑的雨点落在铺满尘土的道路上”“天上露出淡蓝色的一块地方。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温暖的阳光倾泄在树林上”“将近中午”,最后写“直到傍晚”“夜间”等。从情节发展上看,这使情节紧凑,连贯不拖沓。从人物塑造方面来看,根据“丹尼尔卡瞧着捷连契,贪婪地把他讲的每句话都听进去”“男孩没有睡着。他瞧着黑暗,觉得好像见到了白天见到的一切:雨云、明亮的太阳、鸟雀、小鱼、身材细长的捷连契。他很想对别人讲述他目前在黑暗里看见的那一切使他灵魂激动的东西,可又找不到可以交谈的人。费克拉还小,她是不能理解的”可以看出,作者用天气变化与人物命运相映衬,把大自然的神奇与丹尼尔卡的精神成长相勾连。从主题表达上看:文章除了写出捷连契愿意帮助兄妹俩,关心呵护着两个孩子,揭示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有温情与关爱,还写出了丹尼尔卡的精神成长过程等,丰富小说主题,自然而巧妙地传达出生活的启迪和作者的思考。答案:(1)D(2)C(3)使捷连契的形象更真实,因为同命相怜,他才愿意帮助兄妹俩;因为到处流浪,才对大自然了解得这么多。使捷连契的形象更感人,同样无家可归,他依然关心呵护着两个孩子。(4)有助于情节紧凑,连贯不拖沓;用天气变化与人物命运相映衬,把大自然的神奇与丹尼尔卡的精神成长相勾连;丰富小说主题,自然而巧妙地传达出生活的启迪和作者的思考。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左仲郛浮渡①诗序姚鼐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龙眠、浮渡,各以其胜名于三楚。而浮渡频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之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凡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濛,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其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呼,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太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注]①浮渡:山名,又名浮度山,是安徽桐城附近的游览胜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B.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C.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D.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江淮,长江、淮河一带。这里的“江”指长江,常见的表述还有如“江表”“江东”“江右”等。B.中流,江河水流中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中流”也是这个意思。C.太山,即泰山,在山东泰安南。这可从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得到印证。D.终南,终南山,也称南山。成语“终南捷径”常用来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便捷途径,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由江水浩瀚广阔写起,交代平原地区特点,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引出诸山胜景,各自因为美景在楚地出名。B.友人左仲郛受人邀请同游浮渡山,回来后出示诗作,作者虽未同行,却从诗中感悟到山水意趣,流露出对友人诗歌创作的肯定。C.虽为诗集作序,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钟情山水的情怀,并指出天下山水能够展现大自然的奥秘,自然与人的心灵意趣相通的观点。D.在回忆过去和左仲郛一起乘舟同游时,作者描绘了夜晚江上雾气笼罩,水石相激,大鱼跃出水面的壮景,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②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5)最后一段作者的慨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1)D(2)C(3)A(4)①因此四方前来去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更加多。②你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③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而都像弯腰鞠躬。(5)①未能实现平生之志的遗憾;②想要饱览山水之胜的豪情;③与友人共享山水之乐的期待。【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余尝疑焉”中“焉”是句末语气词,在它后面断开,排除AC;“仲郛曰”中“曰”是说的意思,一般与后面说的内容断开,排除B。译文:我曾对此有些疑惑,拿这些疑惑问左仲郛。左仲郛说:“我本来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故选:D。(2)C.“泰安南”不对,应为“泰安北”。故选:C。(3)A.“交代平原地区特点,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说法有误。原文为“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可知平原没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故选:A。(4)①“是以”,因此;“尤”,更加。译文:因此四方前来去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更加多。②“辄”,就;“安”,怎么;“奇”,形容词用作名词,奇景。译文:你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③“得日”,被日光照着;“驳色”,颜色错杂;“若偻”,像弯腰鞠躬。译文: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而都像弯腰鞠躬。(5)由“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假设自己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可知表达了想要饱览山水之胜的豪情;由“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快平生之志”,假设自己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可知表达了未能实现平生之志的遗憾;由“舍仲郛,吾谁共此哉”可知表达了与友人共享山水之乐的期待。答案:(1)D(2)C(3)A(4)①因此四方前来去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更加多。②你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③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而都像弯腰鞠躬。(5)①未能实现平生之志的遗憾;②想要饱览山水之胜的豪情;③与友人共享山水之乐的期待。参考译文: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的西面从寿春、合肥直到淮阴,地形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没有一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龙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山者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折,游览不尽。因此四方前来去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更加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暗暗地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世人很近,所以天下去游览的人很多,却不知道那些很快就能去游山的人,都能于眉睫间见得到山水的意趣吗?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寂静空旷,历经数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我曾对此有些疑惑,拿这些疑惑问左仲郛。左仲郛说:“我本来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拿出一本诗集,我拿来诵读,所有浮渡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领略到了山水的意趣,不是吗?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鸠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若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唱歌,举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太岳、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居住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唉!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五.诗歌阅读(共1小题)6.(2022秋•南京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白居易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中以“翰林”“员外”代指李杜,既表尊敬,也点出了两人“不得高官职”的事实。B.“逋客恨”与“剑南时”相照应,高度概括了杜甫漂泊西南、穷困潦倒的晚年生活。C.李杜诗歌影响巨大,不仅传唱当时,也将流传后世;不止名动华夏,且已远播异域。D.“乐府待新辞”一句,明确表达了诗人要以“新乐府”的创作接续李杜传统的雄心。(2)结合全诗,谈谈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慨。【答案】(1)D(2)①对李杜的赞扬。末两句直言人间最需要的正是李白、杜甫他们那样动人的诗章。②对文学创作“穷而后工”现实的感慨。李杜正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③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都是“天意”,是时代的产物。④人民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充满喜爱和期待。【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明确表达了诗人要以'新乐府’的创作接续李杜传统的雄心”错。“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意为“文坛上献出名章秀句,乐府里等待新作出现”,这两句侧重说明社会对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期望,并不涉及“表达了诗人要以'新乐府’的创作接续李杜传统的雄心”。故选D。(2)本诗末两句意为“老天的意图你应该明白,人间最需要的正是李白、杜甫他们那样动人的诗章”由此可以总结出诗人对李杜二人的赞佩。同时,结合全诗来看,诗的首联记述李白和杜甫晚年流落异乡的悲惨状况。作者虽写李杜,实际也是写自己被。贬一事。第二联谓李杜二人生逢离乱时代,一生不得志,而且到处流离,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第三联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第四联从另一面阐明,生活虽然悲惨,命运尽管不幸,但李杜二人都创作出不朽的诗篇。第五联在肯定李杜二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地位之后,说明社会对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期望。末联“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郑重地指出,就因为他们二人这样的不幸遭遇,才使他们创作出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忠实地表现广大人民愿望的“好诗”来,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热爱这两位诗人、喜爱他们的“好诗”的缘故。这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人民最喜爱优秀诗篇,最热爱优秀作家,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而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也正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天意”,是上苍的安排。答案:(1)D(2)①对李杜的赞扬。末两句直言人间最需要的正是李白、杜甫他们那样动人的诗章。②对文学创作“穷而后工”现实的感慨。李杜正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③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都是“天意”,是时代的产物。④人民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充满喜爱和期待。六.默写(共1小题)7.(2020秋•南京期末)根据提示,填写名句。(任选八空作答)(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3)曹操是一位有志向的政治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以周公自比,表达了广招贤才、重建王业的雄心。(4)辛弃疾一心致力收复北方失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刘裕北伐煊赫声势的描写,透露了年近七旬的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与美术专题研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图形创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32-T 4622.1-2023 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1部分:原则与实施指南
- 西北大学《构成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不良事件报告修改》课件
- 再生钨行业竞争格局分析:进出口贸易、行业现状、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医院感染暴发识别与处置考核试题
- 电商设计电子课件
- 【课件】培训体系的制度和实施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答案)
- 《表观遗传学》-教学课件
- 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主题班会-课件(班主任培训课件)
- 《互联网金融概论》第一章概论课件
- CISSP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全题库(中英对照版)-上(700题)
- 恙虫病护理查房课件
- 工程项目管理考核标准(一般项目考核内容)
-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全
- LED显示屏技术方案书
- 2021年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 监控系统合同范本
- 幼儿园绘本故事:《小年兽》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