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2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2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2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2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4秋•瑶海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淘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材料三:农业生产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从生活角度来观察农业生产行为,可以称之为“农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创造性劳作中对生活真谛的体悟。因此,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然而,现代化的魔力、经济利益的驱使正挑战着祖辈固守的农耕传统。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低产的品种被迅速淘汰,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农耕技术被摒弃,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农耕制度被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改写。大棚技术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激素饲料缩短了家禽、家畜的出栏时间。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科技的笃信与虔诚,也使农事信仰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日趋松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耕作制度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观已明显淡化,农耕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子孙丧失了对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疏离。就此而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摘编自孙庆忠《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C.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和农耕经验已被淡化。D.存留过往的生活方式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外出务工者增多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中“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的一项是()A.《诗经•芣苢》篇描写妇女边采芣苢边唱歌的场面,展现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B.内蒙多地以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凭借生态园种植与采摘,发展乡村旅游业。C.“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生产让人们体悟到了许多生活真谛。D.经历过完整的春种秋收的人,就更加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哦!香雪》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乡土社会特征。2.(2023秋•包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围墙陆文夫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支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赏识,而马而立的表现也超出了他的期望。B.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劳而抢功的丑态。C.熊熊的炭火盆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令人舒适,可读者的心却舒展不起来,小说的结尾也有讽刺意味,引发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D.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弊端。(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这段文字营造了优美和谐的意境,与前文中的各派相持不下的争议、马而立与工人们抢修围墙等场景形成对照,改变了叙述节奏。B.“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写出了一些人虽然觉得围墙修得又快又好,但是下意识地想找出其中的缺点,一时又找不出来的丑陋心理。C.洪老头的一句“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称赞了马而立修围墙水平高、效果好,充分肯定了马而立劳动,与其他人的指指点点、说轻巧话形成对比,丰富了小说的含义。D.“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写修好的围墙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写围墙受到专家高度评价时一些人的喜出望外,谚语的使用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3)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办事员马而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请概括其形象特征。(4)小说发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作者在《砌墙与拆墙——关于<围墙>的创作》中说:“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墙,拆一堵无形的墙。”请结合这句话,简要概括小说内容,分析表现手法。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4秋•包河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小题。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杨万里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1)下列对《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B.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C.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苗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D.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选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时令特点,扣住了诗题中的“初夏”。B.其一写诗人午睡初起,无精打采,当看到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沉浸其中。C.其二写诗人想看书,可是刚想翻开又兴致索然,在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D.其二将诗人的闲散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境的寂寞无聊。(3)《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4秋•包河区校级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两句,作者以“月”作比,感慨人才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作者渴求人才的焦灼与忧虑。(2)《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诗人归园田后的生活,与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3)时间,触而无形,却最撼人心。古人常借助“落叶”“落花”等意象抒发时光已逝的伤感和失落,例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包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记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记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嘉定钱辛楣学士、上元严东有侍读,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心识其语,比有岱宗之游,过访聂君山居,乃索其书读之。其考订古今皆详核可喜,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余疑《水经注》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颇有舛误。又谓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东。故古登封,入奉高境西行,度环水而北,至天门,历尽环道,跻岱,乃得封所。马第伯记可覆案也。往昔在济南,秋霁登千佛山,望岱巅诸峰遥相接。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后人多为之名耳。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余浅学又偶过臆度,徒幸有合于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聂君足重余耳,余安足重聂君哉!(姚黛《<泰山道里记>序》)(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特妄引A古记B至C记今时D山川E道里F远近G方向H率与实舛(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中的“居”是停留的意思,与“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的“居”意义相同。B.戊申晦,指戊申日的晚上。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搭配来纪年、纪日,文中的丁未、戊申分别指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日。C.《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对汉代《水经》作注,大量补充记述河流水道,内容生动丰富。D.登封,即登泰山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辟基祭地叫禅。(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穿”“越”“至”等词语连贯而下,既活画出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又写出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B.“苍山负雪”“半山居雾若带然”化动为静,或拟人或比喻,用语传神,设喻新奇,是写景的妙句。C.“令人愤叹”虽是充满个性的愤激之语,却体现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符合作者主张的“义理”理念。D.书序一般是对某作品的著作意旨、经过、编次体例等作说明,评价作者及其创作,而材料二却突破了常规。(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②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后人多为之名耳。(5)材料二中,姚鼐认为《泰山道里记》是一本怎样的书?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能从众多文人中①_____,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然“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_____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③_____。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7.(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①”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②其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但白洋淀的万物不一样,它们都会让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成片芦苇和在③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④,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的标点应该用逗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B.包含语素“游”的词语“家族”有游荡、游弋、畅游等,②处填写“游弋”最合适。C.③和④处都可以填写“烟波浩渺”这一成语。D.白洋淀生态状况说明,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保留“乡土社会”中的“家园”,延续生态文明。(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包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甲骨文的“人”字,是一个人弯腰低头的姿态,又或者是一个人辛勤劳作的状态;而楷书的“人”字,则更像是一个人笔直站立的正面状态。对于图中“人”字的不同书法呈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你更喜欢哪种字体的“人”,为什么?请以“新时代的青年发展”为副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权衡与选择。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自拟主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合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4秋•瑶海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淘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材料三:农业生产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从生活角度来观察农业生产行为,可以称之为“农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创造性劳作中对生活真谛的体悟。因此,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然而,现代化的魔力、经济利益的驱使正挑战着祖辈固守的农耕传统。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低产的品种被迅速淘汰,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农耕技术被摒弃,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农耕制度被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改写。大棚技术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激素饲料缩短了家禽、家畜的出栏时间。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科技的笃信与虔诚,也使农事信仰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日趋松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耕作制度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观已明显淡化,农耕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子孙丧失了对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疏离。就此而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摘编自孙庆忠《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C.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和农耕经验已被淡化。D.存留过往的生活方式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外出务工者增多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中“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的一项是(B)A.《诗经•芣苢》篇描写妇女边采芣苢边唱歌的场面,展现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B.内蒙多地以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凭借生态园种植与采摘,发展乡村旅游业。C.“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生产让人们体悟到了许多生活真谛。D.经历过完整的春种秋收的人,就更加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哦!香雪》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乡土社会特征。【答案】(1)D(2)C(3)B(4)小说《哦!香雪》中的台儿沟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台儿沟曾是一个封闭在大山深处的农业村落,香雪和她的父老乡亲小姐妹所有的生活和生产都与世代定居的乡土紧密相关,因此,火车的出现带来了陌生的人和事物,与这里常态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依土而居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小说中的乡民彼此信任,重视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传统,强调劳动和勤奋,这些都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规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熟悉材料内容及题干中涉及的作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原文“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可见“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并非“城里人认为”的。B.“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错,与原文“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文意相反。原文还有“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C.“因而”前后内容因果倒置,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D.正确。故选D。(2)A.“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错。原文“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可见是形成独特的文化,而非造就农业生产方式。B.“旨在重振农耕文明”错,根据原文应是“传承和发扬”而不是“重振”农耕文明。C.正确。D.“外出务工者增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文无据。原文“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是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B.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能体现“综合的人性”。故选B。(4)材料一中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有“乡土性”,原文“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小说《哦!香雪》中的台儿沟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农业村落,香雪和她的父老乡亲小姐妹所有的生活和生产都与世代定居的乡土紧密相关,因此当火车这一新生事物出现时,引起了香雪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行为的变化,火车的出现带来了陌生的人和事物,与这里常态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依土而居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还有“熟人社会”,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小说《哦!香雪》中的台儿沟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小说中的乡民彼此信任,重视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传统,强调劳动和勤奋,这些都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规矩。答案:(1)D(2)C(3)B(4)小说《哦!香雪》中的台儿沟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台儿沟曾是一个封闭在大山深处的农业村落,香雪和她的父老乡亲小姐妹所有的生活和生产都与世代定居的乡土紧密相关,因此,火车的出现带来了陌生的人和事物,与这里常态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依土而居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小说中的乡民彼此信任,重视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传统,强调劳动和勤奋,这些都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规矩。2.(2023秋•包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围墙陆文夫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支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赏识,而马而立的表现也超出了他的期望。B.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劳而抢功的丑态。C.熊熊的炭火盆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令人舒适,可读者的心却舒展不起来,小说的结尾也有讽刺意味,引发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D.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弊端。(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这段文字营造了优美和谐的意境,与前文中的各派相持不下的争议、马而立与工人们抢修围墙等场景形成对照,改变了叙述节奏。B.“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写出了一些人虽然觉得围墙修得又快又好,但是下意识地想找出其中的缺点,一时又找不出来的丑陋心理。C.洪老头的一句“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称赞了马而立修围墙水平高、效果好,充分肯定了马而立劳动,与其他人的指指点点、说轻巧话形成对比,丰富了小说的含义。D.“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写修好的围墙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写围墙受到专家高度评价时一些人的喜出望外,谚语的使用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3)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办事员马而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请概括其形象特征。(4)小说发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作者在《砌墙与拆墙——关于<围墙>的创作》中说:“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墙,拆一堵无形的墙。”请结合这句话,简要概括小说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答案】(1)A(2)C(3)①做事干练踏实能吃苦,②为人朴实热情,③有能力却不被信任、不获公正对待。(4)①小说围绕“围墙”展开,议墙、修墙、评墙,讲述了一个典型故事。②小说以墙设喻(或“运用象征”),以小见大,充满了现实意义。③揭示吴所长等人身上的空谈、教条、拖延、重身份、轻实干等作风与观念就是约束禁锢人们的无形围墙,呼吁全社会拆除这些围墙,推进改革。【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赏识”文中没体现。故选A。(2)C.“称赞了马而立修围墙水平高、效果好”错,句中的“那”指“两天两夜没有休息”“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故选C。(3)文章第5段“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干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直接表现了他的干练、单纯;文章第十三段“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从侧面表现了他实干、雷厉风行、踏实、能吃苦;最后一段“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通过直接描写马而立不参加会议而忙里忙外,表现了他热情,不计得失的性格。“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则表现他不被信任、不获公正对待。(4)①由“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等可知,小说围绕“围墙”展开,议墙、修墙、评墙,讲述了一个典型故事。②由“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墙,拆一堵无形的墙”“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可知,小说以墙设喻(或“运用象征”),以小见大,充满了现实意义。③由“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等可知,揭示吴所长等人身上的空谈、教条、拖延、重身份、轻实干等作风与观念就是约束禁锢人们的无形围墙,呼吁全社会拆除这些围墙,推进改革。答案:(1)A(2)C(3)①做事干练踏实能吃苦,②为人朴实热情,③有能力却不被信任、不获公正对待。(4)①小说围绕“围墙”展开,议墙、修墙、评墙,讲述了一个典型故事。②小说以墙设喻(或“运用象征”),以小见大,充满了现实意义。③揭示吴所长等人身上的空谈、教条、拖延、重身份、轻实干等作风与观念就是约束禁锢人们的无形围墙,呼吁全社会拆除这些围墙,推进改革。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4秋•包河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小题。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杨万里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1)下列对《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B.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C.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苗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D.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其一选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时令特点,扣住了诗题中的“初夏”。B.其一写诗人午睡初起,无精打采,当看到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沉浸其中。C.其二写诗人想看书,可是刚想翻开又兴致索然,在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D.其二将诗人的闲散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境的寂寞无聊。(3)《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C(2)D(3)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两首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是炼字题。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全诗尤其是词语所在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1)C.“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错误;“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意思是诗人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此选项曲解诗意。故选C。(2)D.“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境的寂寞无聊”错误;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与恬静,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也不是为了突出诗人此时此境的寂寞无聊;。故选D。(3)闲。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可知,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闲居初夏午睡起”。答案:(1)C(2)D(3)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译文:第一首:夏日午后,吃过了梅子,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绿意盎然,映照在纱窗上。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好懒洋洋地走出家门,悠闲地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第二首: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赏析:第一首:杨万里这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是一首即事感怀七言绝句。整首诗选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齿间留酸,芭蕉分绿,柳花戏舞,描写了自己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全诗明白如话,通晓流畅,清新自然,不饰雕琢,悠闲自得,童趣横生,意态闲散,意蕴深厚,淋漓尽致地把自己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特别是最后一句:“闲看儿童捉柳花”,看似很普通的句子,实则是神来之笔,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此时此刻,相信杨万里也会童心未泯,眼神追逐着嬉戏的孩童,自己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杨万里被誉为“一代诗宗”,不在于他的诗表达了多少思想和道理,而在于他善于抓住每一个生活细节,妙笔略加点染,便富有了诗情诗趣。第二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诗人闲适、慵倦的情绪。他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形成鲜明对比,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生动划刻出诗人的恬静闲适之心,抒发了其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清新淡雅,意趣盎然,诗味浓郁。三.默写(共1小题)4.(2024秋•包河区校级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作者以“月”作比,感慨人才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作者渴求人才的焦灼与忧虑。(2)《归园田居(其一)》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写诗人归园田后的生活,与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3)时间,触而无形,却最撼人心。古人常借助“落叶”“落花”等意象抒发时光已逝的伤感和失落,例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答案】(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重点字:掇)(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重点字:虚)(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重点字:逢)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包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记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记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嘉定钱辛楣学士、上元严东有侍读,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心识其语,比有岱宗之游,过访聂君山居,乃索其书读之。其考订古今皆详核可喜,学士、侍读之言不妄也。余疑《水经注》于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颇有舛误。又谓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东。故古登封,入奉高境西行,度环水而北,至天门,历尽环道,跻岱,乃得封所。马第伯记可覆案也。往昔在济南,秋霁登千佛山,望岱巅诸峰遥相接。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后人多为之名耳。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聂君欲余序以重其书,余浅学又偶过臆度,徒幸有合于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聂君足重余耳,余安足重聂君哉!(姚黛《<泰山道里记>序》)(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特妄引A古记B至C记今时D山川E道里F远近G方向H率与实舛(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中的“居”是停留的意思,与“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的“居”意义相同。B.戊申晦,指戊申日的晚上。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搭配来纪年、纪日,文中的丁未、戊申分别指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日。C.《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对汉代《水经》作注,大量补充记述河流水道,内容生动丰富。D.登封,即登泰山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辟基祭地叫禅。(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历”“穿”“越”“至”等词语连贯而下,既活画出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又写出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B.“苍山负雪”“半山居雾若带然”化动为静,或拟人或比喻,用语传神,设喻新奇,是写景的妙句。C.“令人愤叹”虽是充满个性的愤激之语,却体现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符合作者主张的“义理”理念。D.书序一般是对某作品的著作意旨、经过、编次体例等作说明,评价作者及其创作,而材料二却突破了常规。(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②窃谓历城以南诸山,皆泰山也,后人多为之名耳。(5)材料二中,姚鼐认为《泰山道里记》是一本怎样的书?【答案】(1)BFH(2)B(3)B(4)①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②我私下里认为历城以南的各山,都是泰山(的组成部分),后人大多给它们另外命名了。(5)①姚鼐认为《泰山道里记》是一篇与自己理念有相合的地理志;②该书考订详核;③辨明是非,改正错误,给人以启发。【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引”的对象宾语是“古记”,第一个“记”后断开;第二个“记”的对象是“今时山川道里”,“里”后断开;“率与实舛”的是“远近方向”,之间需要断开,综上应在BFH三处断开。句意:并不只是随意地引用古典书籍,用它来记录现在的山川、河流、路程,远近方向,大多与实际的相违背。(2)B.“戊申晦,指戊申日的晚上”有误,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指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故选:B。(3)B.“化动为静”错,“苍山负雪”“半山居雾若带然”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是化静为动。故选:B。(4)①“或……或”,有……有的;“驳色”,杂色;“偻”,脊背弯曲的样子。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②“窃谓”,私下里认为;“名”,作动词,命名。译文:我私下里认为历城以南的各山,都是泰山(的组成部分),后人大多给它们另外命名了。(5)从原文“其考订古今皆详核可喜”来看,他认为此书考订详核;从原文“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来看,他认为此书一篇与自己理念有相合的地理志;辨明是非,改正错误,给人以启发。答案:(1)BFH(2)B(3)B(4)①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②我私下里认为历城以南的各山,都是泰山(的组成部分),后人大多给它们另外命名了。(5)①姚鼐认为《泰山道里记》是一篇与自己理念有相合的地理志;②该书考订详核;③辨明是非,改正错误,给人以启发。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能从众多文人中①_____,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然“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_____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③_____。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①脱颖而出②宠辱不惊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2)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②使苏东坡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运用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①处,结合前文“近来,苏东坡又火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第②处,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后形容对得失不在乎。第③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难以统计。(2)“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答案:(1)①脱颖而出②宠辱不惊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2)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②使苏东坡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7.(2023秋•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①”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②其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但白洋淀的万物不一样,它们都会让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成片芦苇和在③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④,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