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流程_第1页
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流程_第2页
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流程_第3页
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流程_第4页
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流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流程TOC\o"1-2"\h\u23359第1章概述 3261011.1防汛抗旱应急监测背景 365401.2防汛抗旱应急监测目的 38140第2章防汛抗旱应急监测组织架构 454892.1监测组织体系 464072.1.1国家级监测组织 4101502.1.2省级监测组织 468692.1.3市级监测组织 4252332.1.4县级监测组织 4276962.1.5乡镇级监测组织 478802.2部门职责及人员配置 47222.2.1部门职责 4257782.2.2人员配置 520688第3章监测预警体系 5256413.1预警信息来源 5154083.1.1气象部门 5292693.1.2水文部门 5306983.1.3地质灾害防治部门 618033.1.4水利工程管理部门 6292393.1.5防汛抗旱指挥部门 6159913.2预警信息处理与发布 6271663.2.1预警信息处理 6186593.2.2预警信息发布 63738第4章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方法 7168474.1监测手段与技术 7235114.1.1地面监测 7288584.1.2遥感监测 7203004.1.3气象监测 7187694.1.4无人机监测 745494.1.5模型模拟 7281154.2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7283104.2.1数据采集 7199584.2.2数据传输 7270224.2.3数据处理 834704.2.4数据分析 844554.2.5成果制作与发布 8311674.2.6数据存储与管理 823232第5章水文气象监测 8185725.1水文监测 8286515.1.1监测目的 8322485.1.2监测内容 810355.1.3监测方法 8274125.1.4数据处理与分析 8277425.2气象监测 978665.2.1监测目的 963175.2.2监测内容 973505.2.3监测方法 931075.2.4数据处理与分析 960675.2.5气象产品与应用 916941第6章水库、湖泊及河道监测 928626.1水库监测 918086.1.1监测内容 9159136.1.2监测方法 10190206.1.3应急处理 10154996.2湖泊监测 10248456.2.1监测内容 1010856.2.2监测方法 1085056.2.3应急处理 10196006.3河道监测 10168616.3.1监测内容 10167496.3.2监测方法 1051246.3.3应急处理 1064906.3.4河道整治与保护 1032571第7章地下水监测 10256937.1地下水监测方法 10182617.1.1人工观测法 1190277.1.2自动监测法 1133697.1.3遥感监测法 11291437.2地下水动态分析 11190387.2.1地下水水位动态分析 1192237.2.2地下水水质动态分析 1118565第8章水环境监测 12299688.1水质监测 12220308.1.1监测目的 1284858.1.2监测范围 12204458.1.3监测指标 12177098.1.4监测方法 1232078.1.5监测频次 12321368.1.6数据处理与分析 12241968.2生态监测 12174138.2.1监测目的 12196678.2.2监测范围 12200718.2.3监测指标 12240378.2.4监测方法 13312738.2.5监测频次 13283708.2.6数据处理与分析 13305708.2.7生态风险预警 138472第9章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措施 13133469.1应急响应级别与流程 13316079.1.1响应级别划分 13210069.1.2响应级别判定 13324359.1.3响应流程 1312739.2应急响应措施实施 13136209.2.1Ⅳ级应急响应 13256749.2.2Ⅲ级应急响应 14155879.2.3Ⅱ级应急响应 14209899.2.4Ⅰ级应急响应 141203第10章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 142725110.1监测数据管理 1495510.1.1数据采集与整合 141939210.1.2数据质量控制 14762310.1.3数据存储与备份 151442910.1.4数据分析与挖掘 151889110.2信息共享与报送 153081910.2.1信息共享机制 152883410.2.2信息报送流程 151376310.2.3信息共享平台 152840510.3应急监测档案管理 151307510.3.1档案分类与整理 151517610.3.2档案存储与保管 153120810.3.3档案利用与销毁 15第1章概述1.1防汛抗旱应急监测背景防汛抗旱工作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我国水旱灾害风险不断加剧,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急监测作为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及时掌握水旱灾害信息、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章节将从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介绍防汛抗旱应急监测的背景。1.2防汛抗旱应急监测目的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旨在实时获取水旱灾害相关信息,为部门和相关部门制定应对措施、调度资源、指导抢险救援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如下:(1)及时发觉水旱灾害隐患,提前预警,降低灾害风险。(2)动态跟踪水旱灾害发展过程,为灾害应对提供实时数据支持。(3)评估灾害影响,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4)优化防汛抗旱资源配置,提高防灾减灾能力。(5)增强部门间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应急响应效率。通过以上目的,防汛抗旱应急监测为我国水旱灾害防范和应对提供有力保障,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第2章防汛抗旱应急监测组织架构2.1监测组织体系防汛抗旱应急监测组织体系是保证监测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关键。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层次:2.1.1国家级监测组织国家级监测组织负责对全国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工作进行总体协调、指导和监督。主要包括国务院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其下属部门,负责制定全国性的监测政策、规划和技术规范。2.1.2省级监测组织省级监测组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监测政策,制定本省监测计划,指导地方监测工作。2.1.3市级监测组织市级监测组织负责本市范围内的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工作,具体实施省级监测计划,对所辖县级监测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2.1.4县级监测组织县级监测组织是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工作的基层单位,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监测站点设置、数据采集、信息上报等。2.1.5乡镇级监测组织乡镇级监测组织负责本乡镇的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工作,协助县级监测组织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及时上报监测数据。2.2部门职责及人员配置2.2.1部门职责(1)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工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和应急预案。(2)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的监测与管理,提供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等相关数据。(3)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监测,提供天气预报、气候趋势分析、降水等信息。(4)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监测,提供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环境等相关信息。(5)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环境监测,提供水环境、空气质量等信息。(6)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交通运输领域的监测,提供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运行状况。(7)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参与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工作。2.2.2人员配置(1)国家级监测组织:设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保障人员等。(2)省级监测组织:设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保障人员等。(3)市级监测组织:设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保障人员等。(4)县级监测组织:设监测站站长、监测人员、技术人员、保障人员等。(5)乡镇级监测组织:设监测负责人、监测人员、保障人员等。各级监测组织应按照职责和任务需求,合理配置人员,保证监测工作的高效运行。第3章监测预警体系3.1预警信息来源预警信息的获取是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工作的基础。预警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气象部门气象部门作为防汛抗旱监测的主管部门,提供实时气象资料、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降水、气温、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3.1.2水文部门水文部门负责提供实时水文资料、水文预报以及水文灾害预警等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位、流量、水质等水文要素。3.1.3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提供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数据、地质灾害预警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地质灾害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影响。3.1.4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负责提供水利工程运行状况、调度方案及应急预案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监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防洪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1.5防汛抗旱指挥部门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收集、汇总各部门的预警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3.2预警信息处理与发布预警信息的处理与发布是保证预警信息及时、准确、高效传达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关键环节。3.2.1预警信息处理预警信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信息收集:收集各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2)信息分析: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3)信息审核:对分析后的预警信息进行审核,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4)预警产品制作:根据预警信息,制作预警产品,包括文字、图表、视频等形式。3.2.2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保证预警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发布,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充足的时间。(2)准确性: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损失。(3)针对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对象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提高预警效果。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短信、微博等。同时要加强对基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社区和农村等基层单位的预警信息传递,保证预警信息覆盖到每一个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和人员。第4章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方法4.1监测手段与技术4.1.1地面监测地面监测主要包括水位、降雨量、土壤湿度等指标的观测。采用自动水位计、雨量计、土壤水分仪等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4.1.2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表水体、植被、土壤湿度等指标进行监测,获取大范围、快速更新的监测数据。4.1.3气象监测通过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为防汛抗旱监测提供气象背景信息。4.1.4无人机监测利用无人机携带相关设备,对重点区域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监测,获取灾情实时动态。4.1.5模型模拟结合水文、气象、地理等信息,构建水文气象模型,对洪水、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和模拟。4.2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4.2.1数据采集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制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站点、监测指标和监测频率。采用自动监测设备、人工观测等方法进行数据采集。4.2.2数据传输实时监测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传输至监测中心,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4.2.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检验、校准、插补和重构等处理,提高数据可用性和准确性。4.2.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时空分析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灾害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4.2.5成果制作与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制作各类监测报告、图表和产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2.6数据存储与管理建立监测数据档案,对历史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为灾害风险评估、预案编制等提供数据支持。第5章水文气象监测5.1水文监测5.1.1监测目的水文监测旨在掌握流域内降水、径流、蒸发等水文要素变化情况,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5.1.2监测内容(1)降水监测:采用雨量计、雷达等设备,实时监测流域内降水量及分布。(2)径流监测:通过水位站、流量站等设施,实时监测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流量变化。(3)蒸发监测:利用蒸发皿等设备,监测流域内蒸发量。5.1.3监测方法(1)自动监测:采用自动气象站、水位流量自动监测站等设备,实现远程、实时、连续的监测。(2)人工监测:在自动监测设备无法覆盖的区域,采用人工观测方法,定期收集水文数据。5.1.4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收集:收集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的水文数据,并进行质量控制和整理。(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水文变化规律,为防洪抗旱决策提供依据。5.2气象监测5.2.1监测目的气象监测旨在了解流域内气温、湿度、风力等气象要素,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气象支持。5.2.2监测内容(1)气温监测:通过气温计等设备,监测气温变化。(2)湿度监测:利用湿度计等设备,监测相对湿度、绝对湿度等参数。(3)风力监测:采用风速计、风向仪等设备,监测风力、风向等数据。5.2.3监测方法(1)地面气象观测:利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对地面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2)遥感监测:通过卫星、雷达等遥感手段,获取大范围气象信息。5.2.4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收集:收集地面气象观测和遥感监测的气象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整理。(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气象变化趋势,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气象预报和预警。5.2.5气象产品与应用(1)气象预报:根据气象数据分析结果,发布流域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预报。(2)气象预警:针对可能引发水旱灾害的气象条件,发布气象预警,为防洪抗旱工作提供指导。第6章水库、湖泊及河道监测6.1水库监测6.1.1监测内容对水库进行定期监测,包括水位、库容、水质、降雨量、蒸发量、大坝变形及渗漏等方面的数据。6.1.2监测方法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结合人工巡检,对水库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6.1.3应急处理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水库安全。6.2湖泊监测6.2.1监测内容对湖泊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水位、水质、水量、湖泊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6.2.2监测方法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自动化监测设备等手段,对湖泊各项指标进行监测。6.2.3应急处理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湖泊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安全。6.3河道监测6.3.1监测内容河道监测主要包括水位、流量、水质、河势变化、河道冲淤等方面。6.3.2监测方法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手段,对河道进行定期监测。6.3.3应急处理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河道行洪安全和水质达标。6.3.4河道整治与保护根据监测数据,对河道进行整治与保护,防止河道萎缩、污染等问题,保障河道健康。通过以上对水库、湖泊及河道监测的阐述,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水资源安全。第7章地下水监测7.1地下水监测方法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对于防汛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下水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7.1.1人工观测法人工观测法是指通过地下水观测井、观测孔等设施,定期对地下水水位、水质进行现场测量和取样分析。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受限于人力物力,监测频率和范围有限。7.1.2自动监测法自动监测法利用地下水自动监测站,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实时或定期采集地下水水位、水质等信息。该方法具有监测范围广、频率高、数据准确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地下水监测的时效性和预警能力。7.1.3遥感监测法遥感监测法通过卫星、航空遥感等技术,获取地下水相关的地表参数,如地形、地貌、植被指数等,结合水文地质模型,反演地下水动态变化。该方法适用于大范围、快速监测地下水变化。7.2地下水动态分析地下水动态分析是通过对地下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变化规律,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7.2.1地下水水位动态分析地下水水位动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地下水水位季节性变化规律,了解地下水水位年内、年际变化趋势。(2)分析地下水水位对降水、气温、蒸发等气候因素的响应关系,为预测地下水动态提供依据。(3)研究地下水水位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灌溉、城市用水等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7.2.2地下水水质动态分析地下水水质动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地下水水质指标(如硝酸盐、硫酸盐、硬度等)的时空变化规律。(2)研究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水位、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系。(3)评估地下水污染风险,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通过地下水动态分析,可以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有助于科学制定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策略。第8章水环境监测8.1水质监测8.1.1监测目的水质监测旨在掌握防汛抗旱期间水体水质状况,及时发觉水质异常,预防水污染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8.1.2监测范围水质监测范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二次供水等,重点监测水源地、水库、河流、湖泊等区域。8.1.3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8.1.4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的方法进行水质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1.5监测频次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合理制定监测频次,保证监测数据的时效性。8.1.6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水质状况,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依据。8.2生态监测8.2.1监测目的生态监测旨在评估防汛抗旱期间水生态环境状况,及时发觉生态风险,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8.2.2监测范围生态监测范围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水域生态系统。8.2.3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水质生物指标、生态流量等。8.2.4监测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样方调查、遥感监测等方法,结合实验室分析,进行生态监测。8.2.5监测频次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变化情况,合理制定监测频次。8.2.6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生态状况,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2.7生态风险预警根据监测结果,对可能出现的生态风险进行预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第9章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措施9.1应急响应级别与流程9.1.1响应级别划分根据防汛抗旱应急监测流程,应急响应级别分为四级,依次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级别越高,表示灾害风险越大,应急响应措施越严格。9.1.2响应级别判定根据气象、水文、地质等部门提供的实时监测数据,结合历史数据和灾害发展趋势,由防汛抗旱指挥部判定应急响应级别。9.1.3响应流程(1)启动应急响应:当监测数据达到应急响应条件时,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2)发布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受影响区域发布预警信息。(3)实施应急响应措施:根据应急响应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4)应急响应结束:当灾害风险降低至应急响应条件以下时,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9.2应急响应措施实施9.2.1Ⅳ级应急响应(1)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象、水文、地质等信息。(2)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提醒群众加强防范。(3)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应急物资、设备、人员的准备工作。(4)开展巡查检查,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9.2.2Ⅲ级应急响应(1)在Ⅳ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加强会商,及时调整应对措施。(2)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工作。(3)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监控,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4)视情况组织群众转移避险,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9.2.3Ⅱ级应急响应(1)在Ⅲ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抢险救援力度,保证救援工作有序进行。(2)启动应急指挥系统,统一协调、指挥各级各部门防汛抗旱工作。(3)加强值班值守,保证信息畅通,及时上报灾情和应对措施。(4)采取紧急措施,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9.2.4Ⅰ级应急响应(1)在Ⅱ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开展抗灾救灾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