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_第1页
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_第2页
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_第3页
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_第4页
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目录内容概要................................................21.1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求.............................21.2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必要性.........................4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目标..................52.1培养复合型人才.........................................62.2提升工程实践能力.......................................72.3强化创新能力...........................................8课程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103.1课程体系重构..........................................113.1.1人工智能基础课程....................................123.1.2测绘专业课程........................................133.1.3融合课程设计........................................153.2教学资源整合..........................................163.2.1线上线下资源结合....................................173.2.2开发实践项目案例....................................19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探索.................................204.1项目驱动教学..........................................214.2案例分析法............................................224.3实践教学与虚拟仿真技术结合............................24教学评价体系改革.......................................255.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265.2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285.3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评价............................29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16.1案例一................................................326.2案例二................................................3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47.1教师能力不足..........................................367.2课程资源不足..........................................377.3实践平台缺乏..........................................377.4对策与建议............................................381.内容概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旨在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AI)技术有效地融入到传统的测绘学科中,以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测绘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了传统测绘教育在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存在的不足。接着,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代测绘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地图制图、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等方面。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将AI知识体系引入测绘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设置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技能的多层次内容设计,强调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项目驱动学习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文中也关注到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资源开发的问题,认为这两者是确保教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本文分享了一些国内外高校在这一领域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通过对这些实践经验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开展类似的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测绘及AI复合型人才。1.1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求在当前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测绘技术的迅猛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这一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需求愈发迫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需求。新工科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合。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需着力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人工智能与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迅速,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跟上时代步伐。教育改革应注重引入前沿科技知识,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再次,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新工科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改革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改革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求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面对这些需求,高校需积极开展课程融合教改,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贡献力量。1.2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必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作为新兴技术领域的代表,正在逐渐渗透并改变着各个传统行业的面貌。在这一背景下,测绘科学与技术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测绘教育侧重于基础理论、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然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的兴起,仅掌握传统技能已难以满足现代测绘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首先,将人工智能融入测绘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引入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知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并学会运用智能算法解决复杂的测绘问题。例如,在遥感影像分析中应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可以显著提高地物分类精度;利用无人机航测结合AI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则能实现更加精细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其次,促进跨学科交流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许多重大科研项目都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合作,而人工智能与测绘学的结合正是这种趋势的具体体现。一方面,AI为测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另一方面,测绘领域丰富的应用场景也为AI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从就业市场来看,具备AI+测绘双重背景的人才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据调查统计显示,近年来国内各大互联网企业及地理信息产业对于既懂AI又熟悉测绘的专业人士需求旺盛。因此,在高校层面加强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道路。无论是出于教育教学改革本身的要求,还是考虑未来行业发展走向,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的深度融合都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的有效举措,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高素质创新型测绘人才的关键所在。2.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针对人工智能与测绘学科的交叉融合,本课程融合改革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通过课程融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测绘基础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力,能够在测绘领域内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结合人工智能与测绘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项目驱动、实验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整合人工智能与测绘相关课程,形成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具有人工智能与测绘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6)促进产学研结合:与测绘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实现上述目标,本课程融合改革将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测绘事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2.1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学科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跨领域、多学科融合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的融合不仅顺应了这一潮流,更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复合型人才是指那些能够跨越不同学科边界,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专业人士。在人工智能与测绘的交叉领域中,学生需要掌握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广泛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机器学习算法、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以及大数据处理等。通过整合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灵活运用多种工具和技术找到最优解决方案。此外,为了确保这种跨学科教育的有效性,教学方法也需相应调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当前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互动式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例如,在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以小组形式参与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利用所学的人工智能和测绘知识完成特定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场景的认知广度。同时,学校应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行业前沿的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邀请企业专家进校授课或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这样的实践经历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简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职场环境,成为既懂技术又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相融合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还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新工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2.2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在面向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的融合教改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项目驱动教学:通过引入实际工程项目或模拟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与测绘知识。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配备先进的测绘仪器和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实验室可以开展测绘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实验,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校企合作:与测绘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增强就业竞争力。实践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如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无人机测绘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竞赛参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测绘技能竞赛、人工智能挑战赛等。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竞赛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改革: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要求学生运用人工智能与测绘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系统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新工科领域内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为我国测绘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2.3强化创新能力在面向新工科背景下,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教师应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引入人工智能在测绘领域的最新应用案例,如无人机测绘、三维建模、大数据分析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其次,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设置项目式教学、实验室开放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测绘项目,让他们从设计、实施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都参与其中,体验创新的全过程。再次,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的融合教改应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如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数据结构等课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此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程作业、项目报告、创新能力竞赛、科研成果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发现和培养潜在的优秀人才。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新工科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3.课程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两者的交叉点,以及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以下是我们对课程融合教学内容的几个关键设计思路:首先,融合课程应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同时融入测绘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实际应用场景。例如,在介绍图像识别时,可以结合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图自动生成等内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初期就能接触到测绘领域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一系列基于测绘工程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地图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示等任务。例如,可以引入无人机航拍数据,让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图像分割、三维建模等操作。再者,课程融合应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在教学内容中,应适当增加计算机视觉、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与测绘技术的同时,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介绍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常用算法及其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如聚类、分类、回归等。测绘专业基础知识:涵盖测绘学的基本理论、测量技术、地图学、遥感技术等,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人工智能在测绘中的应用案例:结合实际测绘工程项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地图制作、地形分析、土地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1课程体系重构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与测绘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传统课程体系在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进行了以下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与实践:首先,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知识体系融合。我们将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有机整合,形成“人工智能基础+测绘技术+人工智能在测绘中的应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人工智能基础模块中,强调算法原理、数据结构与机器学习等核心知识;在测绘技术模块中,涵盖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人工智能在测绘中的应用模块中,则聚焦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在测绘领域的应用案例。其次,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案例。同时,通过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实验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人工智能在测绘中的应用”课程中,设置遥感图像识别、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技巧。再次,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课程、互动讨论和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和互动性。在课堂上,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强课程评价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以上课程体系重构的实践,我们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人才,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测绘领域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3.1.1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在面向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其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应强调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应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同时注重将这些理论与测绘领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在测绘中的应用潜力。具体而言,以下方面是人工智能基础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的重点: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例如,将最新的深度学习框架和算法纳入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在测绘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项目设计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可以设计基于实际测绘数据的机器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将人工智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以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课程设置可以包括跨学科讲座、研讨班等形式,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程项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通过以上措施,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新工科背景下更好地适应测绘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需求。3.1.2测绘专业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测绘工程作为一门传统而重要的学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测绘课程体系已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将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测绘专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测绘专业课程的改革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基础理论课程需强化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同时引入计算机科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等计算机相关课程,为学生理解AI技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知识是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高级AI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对于开发高效的测绘数据处理算法至关重要。其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融合最新的AI技术和测绘学原理。例如,开设《智能地图制图》、《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遥感图像自动解译》等课程,使学生能够熟悉如何利用AI工具来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和精度。此外,还应鼓励跨学科选修课,如机器人学、物联网应用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实践教学环节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授课或指导实习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竞赛活动;以及设立开放性实验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了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学校和教师需要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定期举办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更新,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在新工科建设的大环境下,测绘专业课程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新兴技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期为社会输送既懂技术又具有广阔视野的新一代测绘人才。3.1.3融合课程设计在面向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的融合课程设计是关键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对融合课程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课程目标定位:融合课程设计应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测绘领域,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测绘基础知识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测绘问题。课程内容整合:结合测绘学科特点,将人工智能的核心理论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融入测绘课程中,同时注重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测绘专业知识的更新。课程内容应包含以下模块:测绘基本原理与技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测绘数据预处理与处理人工智能在测绘中的应用案例人工智能算法在测绘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际项目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人工智能与测绘融合的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真实的测绘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跨学科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人工智能与测绘领域的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上述融合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新工科背景下的测绘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3.2教学资源整合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学改革中,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首先,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指导书、网络资源等。以下是对教学资源整合的具体策略:教材更新与融合:针对人工智能与测绘交叉领域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将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算法与测绘工程的实践需求相结合,确保教材既具有前瞻性又贴近实际应用。课程平台搭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如视频讲座、在线实验、讨论论坛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环境。案例库建设:收集并整理人工智能在测绘领域应用的典型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参考和启示。实验与实践资源整合:将人工智能算法与测绘技术实验相结合,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算法应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资培训与交流: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与测绘交叉领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与协作: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利用。通过上述教学资源的整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实践性高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3.2.1线上线下资源结合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中,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该库应包含丰富的教学内容、案例、实验指导、在线测试等资源。以下是线上线下资源结合的具体实施策略:线上资源建设:开发或整合在线课程平台,如MOOCs(大型开放在线课程)、SPOCs(小规模在线课程)等,提供课程视频、PPT、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等。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如慕课、网易云课堂等,引入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的授课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建立在线讨论区,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线下资源整合: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可根据线上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调整,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互补。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线下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组织线下研讨会、讲座等活动,邀请业界专家分享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上线下互动融合:设计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则进行问题解答、案例讨论和项目实践等互动式教学。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作业提交、成绩反馈、学习进度跟踪等功能,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线上线下资源的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新工科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3.2.2开发实践项目案例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的融合,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实践项目案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以下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基于无人机影像的智能三维建模该项目案例中,学生利用无人机采集地形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到的影像进行处理,实现高精度的三维建模。学生需要学习无人机操作、影像处理、三维建模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建模的全过程。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发本案例要求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一套针对特定区域(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学生需学习遥感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方法,实现对区域环境的实时监测,并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基于GIS的智能土地资源管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学习GIS(地理信息系统)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开发一套智能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系统可自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评估土地资源质量,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智能导航与路径规划本案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导航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地图数据的智能导航系统,系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最优路径规划,并具备实时路况监测和动态调整路径的功能。智能城市交通流量分析通过该项目案例,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交通流量进行分析。学生需要收集交通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实现交通流量预测和交通优化管理。这些实践项目案例不仅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项目,学生能够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我国测绘行业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4.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AI)与测绘科学的交叉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应对新时代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节将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促进AI技术与测绘课程的有效融合,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1)案例驱动教学法案例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项目或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AI与测绘的融合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影像处理等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到解释的全过程。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项目任务。在AI与测绘的结合中,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工程项目,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图更新、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够锻炼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和领导能力,为将来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3)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视频、阅读材料等方式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则主要进行讨论、答疑以及动手实验等活动。对于AI算法的理解和编程技能的训练非常适合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它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掌握内容,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4)虚拟仿真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创建逼真的三维环境来模拟复杂的地理现象或工程场景,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在讲解卫星定位原理时,可以通过AR应用程序展示卫星轨道及其信号传播过程;或者使用VR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无人机航拍作业的过程。(5)持续评估与反馈机制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及时准确的评价体系,建立持续性的评估机制,包括平时作业、阶段性测试、期末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还可以引入同伴互评环节,促进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AI与测绘课程的融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不仅是一项教育改革的任务,更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所在。4.1项目驱动教学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中,项目驱动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PBL)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被引入,旨在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发展。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人工智能和测绘技术紧密相关的项目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还涉及了前沿科技的探索,如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自动驾驶车辆的环境感知、以及城市规划中的大数据分析等。每个项目都精心设置了解决方案的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建立与优化、结果验证等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参与到整个科研或工程实践中去。此外,为支持项目驱动教学的有效开展,学校还加强了实验设施的建设,配备了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包括但不限于高性能计算集群、虚拟现实实验室、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也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交流,使得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够在同一个项目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同时,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指导,组织定期的进度检查和反馈会议。这种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了评估项目驱动教学的效果,我们建立了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包括项目的完成度、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同时也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长。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和改进,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工科人才。4.2案例分析法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思考与实践”中,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分析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成效。以下是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及内容:案例选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应涵盖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实践,如无人机测绘、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等。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强、涉及领域广、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分析案例中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探讨其在新工科背景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教学方法:研究案例中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学内容:分析案例中的教学内容如何融合人工智能与测绘知识,探讨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教学效果:评估案例中融合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案例比较:将所选案例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不同案例在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方面的异同,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做法。案例启示:根据案例分析结果,总结出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启示,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案例推广:将成功案例推广至其他相关课程或专业,促进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普及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为我国新工科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持。4.3实践教学与虚拟仿真技术结合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探索了实践教学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模式。首先,我们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和操作体验。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测绘仪器的操作,如全站仪、GPS等,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从而熟悉测绘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流程。这种虚拟实验不仅节省了实际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场地资源,还能让学生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反复练习,提高操作熟练度。其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开发了智能化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具备智能引导和反馈功能,能够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实时评估,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例如,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时,系统会自动提示错误原因,并提供修正方案,帮助学生快速纠正错误。这种智能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再者,我们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综合性实验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了测绘的基本理论,还包括了人工智能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如无人机航拍数据处理、三维建模等。通过这些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虚拟仿真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还体现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上。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成绩的纳入,使考核更加全面,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与虚拟仿真技术的结合,为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5.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在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我们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首先,我们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具体措施如下:(1)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项目参与度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终结性评价:改革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引入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期末考试、课程设计、项目答辩等环节。其中,期末考试应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课程设计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项目答辩则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建立学生互评机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互评表,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4)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参与教学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实用性。通过第三方评价,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5)动态调整评价标准:根据学科发展、行业需求和学生反馈,不断优化评价标准,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平台。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我们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贡献力量。5.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中,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关键环节。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强调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改进。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质量、小组讨论的活跃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作业与项目评价: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总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通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这种评价方式包括:期末考试:通过笔试或实践操作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人工智能与测绘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项目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通过项目成果的展示和答辩,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充分体现以下优势:全面性: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习结果,使评价更加全面。动态性:形成性评价的持续进行,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习的动态调整。激励性:结合两种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反馈性: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可以调整学习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在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教改实践中,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5.2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在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中,评价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单一的量化评价或质性评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评价模式,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改革成果。首先,量化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分析,如考试成绩、项目完成情况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定量的评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应用等方面的水平。在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中,量化评价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学习效果评估:通过考试、作业、项目等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如分数、排名等。技能提升评估: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观察和记录,对学生的技能提升进行量化评价。创新能力评估:通过项目、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其次,质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如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在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中,质性评价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态度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团队协作能力评价:通过团队项目、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问题解决能力评价: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进行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做法如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课程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量化指标,也包括质性指标。采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不同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项目、访谈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在关注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等。定期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有助于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为培养适应新工科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5.3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评价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多方进行评价,以确保教改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首先,对学生评价方面,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操作、项目成果和期末考试等多个维度。通过这些评价,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中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此外,我们还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在教师评价方面,我们主要关注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观摩、同行评议和教学竞赛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其评价意见对于课程融合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和项目实践,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成果进行评价。企业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课程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还能为课程改革提供实际案例和行业视角。具体来说,以下是我们实施的多方评价措施:学生满意度调查:通过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教学能力评估:通过教学评估和教学成果展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企业需求调研:定期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项目完成度、学生参与度和企业满意度等。通过以上多方评价措施,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6.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为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效果,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基于无人机测绘的AI图像识别课程设计在某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将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进行融合,设计了一门名为“无人机测绘与AI图像识别”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无人机基本操作、测绘数据处理、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并利用AI算法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了对地物类型的自动识别。案例分析显示,该课程融合了测绘技能与AI技术,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案例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信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在另一所高校,教师将虚拟现实(VR)技术融入地理信息专业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通过VR设备,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课程融合了AI算法对VR场景的优化处理,实现了动态数据可视化。实践表明,VR技术的引入使得抽象的地理信息变得生动形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案例三:跨学科项目实践中的课程融合某高校开展了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项目实践,涉及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等多个学科。在项目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人工智能、测绘、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城市空间分析、交通规划等。课程融合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项目结束后,学生的成果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1案例一1、案例一:基于无人机航测的智能城市三维建模教学实践在本次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学改革中,我们选取了“基于无人机航测的智能城市三维建模”作为案例一进行实践探索。该案例旨在通过融合无人机航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深度学习算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具体实践步骤如下:课程设计:首先,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将无人机航测、GIS基础知识和深度学习算法等内容有机融合,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引入了无人机航测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无人机操作和数据处理过程。同时,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使学生掌握从数据采集到成果输出的完整流程。算法应用:在课程中,我们引入了深度学习算法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如点云处理、语义分割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算法,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提高建模的准确性和效率。案例分析:选取了多个实际工程案例,如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等,让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检验方案的有效性。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完成三维建模任务。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通过这一案例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不仅掌握了无人机航测、GIS和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展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这一案例的成功实施,为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的融合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6.2案例二2、案例二:智能测绘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教改实践中,我们引入了智能测绘机器人作为案例二的核心内容。此案例旨在通过实际项目开发,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测绘领域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智能测绘机器人的设计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测绘知识,如地形测量、空间定位等,还结合了最新的AI算法,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以及自然语言处理,从而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1)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测绘作业方式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本案例以智能测绘机器人为载体,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测绘工作的效率和精度。项目的目标是开发一款能够自主完成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及高精度地图构建的智能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领域。(2)技术实现智能测绘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框架由硬件平台、软件系统两大部分构成。硬件方面,选择了具备高性能计算能力的嵌入式处理器作为主控单元,并配备了激光雷达(LiDAR)、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用于获取周围环境信息。软件部分则集成了SLAM(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ng)算法进行实时定位与建图;此外,还采用了深度学习模型来识别并分类图像中的特征物体,如建筑物、道路标志等,为后续的数据处理提供支持。(3)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整个项目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术难点。例如,在讲解SLAM算法时,会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小型实验,亲身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在讨论机器学习的应用时,则鼓励他们尝试使用开源工具包训练自己的模型。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4)成果与反思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成功地完成了智能测绘机器人的初步设计与测试工作。虽然期间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传感器数据同步问题、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但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最终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更重要的是,这个案例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跨学科知识整合的重要性,也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工科人才。7.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课程融合的教改实践中,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对教改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课程内容的整合方面,人工智能和测绘学科的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跨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对策是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并引入行业专家进行指导,确保课程内容既前沿又实用,同时保持学科间的合理衔接。其次,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如无人机、激光雷达等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不断更新,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可能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为此,学校应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资,建立现代化的测绘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先进的实验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再者,教材和教学资源的缺乏限制了教改的深度推进。传统教材难以及时反映最新技术和理念,而网络资源虽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组织编写符合新工科特点的人工智能与测绘融合的专业教材,开发配套的教学案例库、在线课程等多元化教育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评价体系的改革同样重要,传统的考试形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