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其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使之与周围环境,力求达到自然的效果。A.持续性浑然一体过渡B.连续性浑然一体过度C.连续性融为一体过渡D.持续性融为一体过度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可民众对中医药的诟病也________,其中最常听到的莫过于“中医将亡于中药”。对此,陈国良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中药一直以药典为标准,成分学是其理论基石,有些规定的标准不切实际、________,甚至________。以当归为例,陈国良介绍,其细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主要成分都为阿魏酸,是完全一致的。而________,不同的部位在中医临床应用上是完全不同的(当归头——偏重于止血;当归身——偏重于补血;当归尾——偏重于破血;全当归——主要作用补血、活血),()?所以当归的质量标准以阿魏酸的含量来定性显然是有问题的。因此,陈国良认为,一定要加强中药新标准的探索与研究,在中药的问题上应该要“有成分而不唯成分论”,要彻底抛弃主要成分学,唯此中医才有希望,中药人才能看到曙光。具体来讲,陈国良建议,以不同产地、采收时间、生长年限、药用部位、储藏条件、炮制前后微弱的成分变化,找出变化以及差异性,作为药材有效成分的研究对象;以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合理区间,配合道地药材的外观性状,确定中药材的研究方向。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绝如缕以偏概全南辕北辙众所周知B.不绝于耳一叶障目适得其反妇孺皆知C.不绝于耳以偏概全适得其反众所周知D.不绝如缕一叶障目南辕北辙妇孺皆知2.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我们不由得想知道,阿魏酸能不能活血、破血、止血、补血B.因此我们不由得想知道,阿魏酸到底是止血、补血、破血、还是活血C.因为我们不由得想知道,阿魏酸到底是破血、活血、止血、还是补血D.因此我们不由得想知道,阿魏酸能不能止血、破血、补血、活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正确的一项是A.以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合理区间为根据,配合道地药材的外观性状,确定中药材质量的研究方向。B.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合理区间内,配合道地药材的外观性状,确定中药材质量的研究方向。C.以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合理区间为根据,结合道地药材的外观性状,确定中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方向。D.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合理区间内,结合道地药材的外观性状,确定中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方向。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同。另外,中西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选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B.《周易》的简约之美,说明古希腊时代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与东方文明的一致性。C.《周易》>坤卦中初爻辞具有古典美,它取象以尽意,意蕴丰富,使语言张力十足。D.《周易》中天地人的思想与古希腊文明的“正义”,都追求天地间万物的和谐相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提出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中体现出的古典美的论题。B.对《周易》中“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论证了《周易》卦爻辞的意蕴丰富。C.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层次清晰,说服力强。D.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结尾段进-步论证了中西两种文明的密切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被国人誉为“大道之源”,其内容极其丰富,古典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B.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的适度与节制与《周易》乾卦蕴含的中正柔和思想非常相似。C.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适用于解读《周易》,由此可见中西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D.西方文明在对“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但都有对“终极”的探索。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开通旨在支持各地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帮助学生居家学习。据介绍,平台首日运行通畅,点击量达800多万人次。B.《少年的你》像一根尖锐的针一样,刺向无数人不愿、不忍、不堪面对的窘迫现实,对公共秩序当中令人堪忧、有违人性的一面进行了冷酷的讽刺。C.那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小诗。D.长征五号肩负着开展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是承载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向往的“梦想之箭”。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山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C.颈联写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写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刻画人物和描写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2).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__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3)__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5)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的讲话两次提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他说,“抗日战争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明天”。②与西方古希腊文明起源相比,东方的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5000多年前中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保留了旧有的氏族组织;国家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权利与财产按照血缘亲疏分配。西周时期的敬天、孝祖、保民这些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石,也是探索中国儒学来源的重要方面。古人称此为“天人之际”,即把握天道与人道这个主题,强调二者的协调和谐,突出“人”的地位、责任与社会化的特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完善、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等问题。儒学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后来演变为“国格”观念,以及提倡敬老、养老、救济孤独残疾等美德,这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些研究儒学的学者认为,对儒学的研究,可称之为“人学”。我个人也持此观点。③就儒学来说,孔子首先强调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有理想:此理想可称之为“道”。“道”的价值超过人的生命。当“道”与个人生命相冲突,君子应牺牲个人,以维护“道”之尊严,这就是孔子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之所以有高尚理想,有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因为人有道德,人能思考,人超越于其他动物。孔子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八个字加以理论概括。这就是孔子的“人学”思想,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理想,进而升华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④这种使命感在儒学思想体系中被称为“正气”“操守”。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君子要有“浩然之气”,这是集合了正义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它的推动下,君子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末期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称此为“德操”,他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总之,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准就在于有没有德操:道德是第一位的。⑤在孔子看来,人对理想的追求,人的道德情操是要靠后天学习,并加以培养。所以他特别关心教育。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孟子是“教育”一词的创造者,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最快乐的事。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随着国家政权的统一,曾尝试整合地域文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书同文”,统一文字,采用小篆,得以实现。西汉王朝建立后,至汉武帝执政时期,地方分裂势力基本肃清,国家的统一称为重要的问题。统一要有理论支撑,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春秋公羊学,其中“大一统”思想符合国家民族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开始确立儒学在诸子学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当中国历史到东汉元帝时,即公元100年左右,儒学以“三纲五常”为主线,展示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特质。这个时期的儒学已不完全同于春秋末期孔子关于儒学的论述。(选自张岂之《中国儒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称的“天人之际”就在于突出“人”的地位、责任与社会化的特质。B.“儒学”可称之为“人学”,这是作者与有些儒学研究者都持有的看法。C.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君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被称为“正气”“操守”或“德操”。D.汉武帝以后,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学已不完全同于孔子关于儒学的论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与古希腊文明的对比,突出中华文明独特的起源路径。B.第③④段是承接关系,阐述了“理想”与“使命感”两个概念在儒学话语体系中的内涵。C.文章主题部分环环相扣,第⑤段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明确指出其出路在于教育。D.文章最后一段以汉代儒学为例,论述儒学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依时代的需要而改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以“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儒学就有可能演化不出“国格”的观念。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句体现出了如家的历史使命感。C.在儒学的评价体系中,有没有德操是把人与动物,君子与小人区分开来的首要标准。D.“大一统”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根源的,既有国家民族的需要,又有理论支撑的需要。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麻木比瘟疫更可怕周国平瘟疫曾是一个离我们多么遥远的词,无人能预想到,它竟落在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头上。在经历了SARS的灾难以后,现在来读加缪的《鼠疫》,我们会有异乎寻常的感受。然而,如果认为《鼠疫》所提供的仅是这些令我们感到半是亲切半是尴尬的疫期生活细节,就未免太停留在了它的表面。我们不该忘记,对于加缪来说,鼠疫的确只是一个象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鼠疫象征任何一种大规模的祸害,其受害者是所及地区、民族、国家的所有人乃至全人类,瘟疫、灾荒、战争、专制主义、恐怖主义等等都可算在内。问题是当这类祸害降临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加缪通过他笔下主人公们的行为向我们说明,唯一的选择是站在受害者一边与祸害作斗争。一边是鼠疫,另一边是受害者,阵线截然分明,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医生逃离岗位,病患拒绝隔离,都意味着站到了鼠疫一边。这个道理就像二加二等于四一样简单。在这个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种最单纯的责任感,因而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感。灾难是没有戏剧性可言的,所以加缪唾弃面对灾难的一切浪漫主义姿态。本书主角里厄医生之所以奋不顾身地救治病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与任何宗教信念、神圣使命、英雄壮举都无关,而只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容忍疾病和死亡。在法西斯占领期间,从来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加缪成了抵抗运动的干将。战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参加抵抗运动,他的回答同样简单:“因为我不能站在集中营一边。”面对共同祸害时所做选择的理由是简单的,但人性经受的考验却并不简单。这是一个令加缪烦恼的问题,它构成了《鼠疫》的更深一层内涵。从封城那一天起,奥兰的市民们实际上开始过一种流放生活了,不过这是流放在自己的家中。在那些封城前有亲人外出的人身上,这种流放感更为强烈,他们失去了与亲人团聚的自由。在瘟神笼罩下,所有留在城里的人只有集体的遭遇,个人的命运不复存在。共同的厄运如此强大,以至于个人的爱情、思念、痛苦都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人们被迫像没有个人情感那样地行事。久而久之,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希望,只活在当前的现实之中。譬如说,那些与亲人别离的人开始用对待疫情统计数字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境况了,别离的痛苦已经消解在公共的不幸之中。这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瘟疫的境况。加缪认为,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是比绝望的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不过,只要身处祸害之中,我们也许找不到办法来摆脱这种不幸。与任何共同祸害的斗争都具有战争的性质,牺牲个性是其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小说的结尾,鼠疫如同它来临时一样突然地结束了。当然,幸存者们为此欢欣鼓舞,他们庆幸恶梦终于消逝,被鼠疫中断了的生活又可以继续下去了。也就是说,他们又可以每天辛勤工作,然后把业余时间浪费在赌牌、泡咖啡馆和闲聊上了。这是现代人的标准生活方式。可是,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吗?人们经历了鼠疫却没有任何变化吗?加缪借小说中一个人物之口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但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如果我们不把鼠疫仅仅看作一场噩梦和一个例外,而是看作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经历,也许就会获得某些重要的启示。我们也许会认识到,在人类生活中,祸害始终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为了不让它们蔓延开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真正可怕的不是瘟疫,而是麻木。在瘟疫流行之时,我们对瘟疫渐渐习以为常,这是麻木。在瘟疫过去之后,我们的生活一切照旧,这是更严重的麻木。仔细想想,麻木是怎样地普遍,怎样地比瘟疫更难抵御啊。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交代了写作背景,再借《鼠疫》强调“异乎寻常”,既引出下文,又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作者在第2段中说到“半亲切半尴尬”,“亲切”指鼠疫期间的生活细节我们已经经历过,很熟悉;“尴尬”指在鼠疫期间,鼠疫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险。C.作者认为加缪笔下的“鼠疫”是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当灾害来临时人们应该站在受害者一边与祸害作斗争,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旁观者。D.加缪在小说《鼠疫》的结尾写到“鼠疫如同它来临时一样突然地结束了”,看似浪漫,但是更有反思现实生活的指向。2.有人说本文对加缪的《鼠疫》语焉不详,但从周国平的文字中能看到小说对他的触动。请简要指出作者从该小说中解读出来的基本内涵。3.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标题“麻木比瘟疫更可怕”的深刻含意。9、养心殿中,道光皇帝屏退了众人,殿内一点斑驳的烛光映照着御笔,留下了细长的影子。御案一旁,是决定大清未来发展的立储鐍匣。暮色已至,整个紫禁城里都很静,各个宫门也都下了钥,“小心火烛”喊过了两遍了。往日这个时候,皇帝早已经歇下了,寝殿外四个八个的有那么几名太监。唯独今天,这里依然有烛火,却没什么人气。这几个字是他刚刚在“中正仁和”匾额前“溜达”一百二十四圈决定出来的。殿门口侍立着伺候他的太监穆水方,他爱管他叫“小方子”。小方子远远地看不着道光在“立储名单”上到底写了什么,但那毕竟是秘密立储嘛,秘密的东西,是个人都愿意去偷偷瞟一眼。只见道光深思熟虑后,叹了口气,写了些什么。小方子只见他的其中一笔是长长的一竖。小方子心里知道,这太子立的是六爷了。大家都知道,这未来的储君不是四爷奕詝就是六爷奕诉。既然其中一笔是“丨”,不是六阿哥又会是谁呢?但小方子心里清楚,他不会像当年和珅那样,在乾隆爷禅位大典前一天晚上,偷偷跑入嘉庆爷的潜邸,告诉他被选为“继承人”的好消息——毕竟,和珅死的太惨了,小方子当年可是听说过的。道光撂下笔,等着墨迹干透了,才小心翼翼地把密旨卷好,封进了鐍匣内。招了招手,指了指东面。小方子会意,知道皇上要把鐍匣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直到道光皇帝驾崩那一日,小方子都没有说出这个谜底。随着“上崩”从圆明园传出,传向紫禁城,传向全国,这个谜底也总算是要揭开了。毕竟是伺候过道光的老人儿了,小方子合计着怎么着也该自己享享清福了,不如这个时候说出皇上——不,这个时候应该叫“先帝”——的接班人,让六阿哥好记着自己侍奉先帝有功。小方子在道光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伺候着。此时已经年逾七旬,从没出过什么差错,因此他对道光感恩戴德。道光在位的几十年,以节俭治理天下,手下的大臣们每天也不得不跟着皇帝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他后宫的妃嫔没有几个幸运的。他们不是从妃降为嫔,就是从贵人到常在到答应,而自己却不断地上升地位,着实是不容易的。今天皇帝驾崩,自己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新帝继位一定会好好赏我呢!此时的他早把当年为和珅的顾虑抛到了脑后。在一片哀嚎中,在一堆妃嫔和大臣中,他走了出来。他在奕诉身边哈着腰,用白色的衣裳擦了擦眼泪,说:“六阿哥,还请您主持大行皇帝的丧仪啊。”奕诉哭红的眼睛一亮,瞥了一眼小方子,又悄悄看了一下奕詝,低下了眼皮:“还是让四哥去主持吧,四哥是皇阿玛的嫡子。况且皇阿玛的遗诏还没到呢,不妨再等等。”小方子急了,在奕诉耳边耳语:“六阿哥,皇上密旨上写的可是您啊!”奕诉的心里顿时有了底,微微正色,和奕詝并排跪倒一起。奕詝死去的母亲是中宫皇后,而奕詝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嫡子,年龄上又长于奕诉。而奕诉是庶出,按照礼节,自然要跪在后面。可是小方子的话给他打足了气,他也就有了胆子。小方子的徒弟刘琦负责回紫禁城取匣子,这时刘琦已经到了圆明园的九州清晏殿,恭恭敬敬地捧给小方子,说:“方公公,改您宣旨了!”小方子接过,横扫了全殿,双手展开了圣旨,他知道,干了这么多年这个活,这次不同寻常,或许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干这个活了。可他展开的那一刻,神情却变了。圣旨上写着:四阿哥奕詝立为皇太子六阿哥奕诉立为亲王这个圣旨,小方子不知道是怎样念出来的。他万万不会想到道光竟会开了这样一个先例——遗诏上写了两个旨意。他不知道道光在这两个儿子中间的抉择是多么的艰难,更不知“为君难”这三个字是多么难写。奕诉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跪回到了原处,奕詝大哭喊着“皇阿玛”,而嘴角却上扬了些。他定了定,对他的养母、奕诉的生母静皇贵妃说:"额娘,既然皇阿玛让儿臣善待六弟,亲封了奕诉亲王的名分,儿臣自然不会违拗。小云子,传朕旨意,封六弟奕诉为恭亲王吧!”小方子知道了,的确,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干这个活了。——选自王怀初《红墙里的阳光》(注释)①道光皇帝,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六位皇帝。文中的“奕詝”是清朝的咸丰皇帝。“奕诉”是近代著名的恭亲王。②鏑匣:自雍正皇帝后,为了避免发生康熙皇帝晚年“九子夺嫡”的惨剧,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即把储君的名字用汉、满两种文字写在黄纸上,放在一个锦匣内,密封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等皇帝去世,派人去取出圣旨,继承皇位。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晚清道光年间为时代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虚拟人物,合理编排了小说,颇有带入感。B.文章语言通俗近人,避免了一些历史小说死板、文绉绉的特点,如“溜达”等北方方言,更口语化。C.文章虽然篇幅较短,却用动作、语言等刻画了小方子、道光皇帝、奕诉等诸多人物,形象特点鲜明,耐人寻味。D.奕诉本来有了希望,却被泼了一盆凉水,为了避免奕詝惩治自己的大不敬,赶快跪回到原处。2.文章多次出现“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干这个活了”相关语句,有什么用意?3.文中的小方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简要分析。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原才曾国藩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①,所从来久矣。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②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注释)①雠:应答,响应。②一命:泛指官职低微。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哉B.兮C.焉D.乎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北宋诗推苏、黄两家,然其间自有优劣: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山谷则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且坡使事处,随其意之所之,自有书卷供其驱驾,故无捃摭痕迹。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2.“山谷”指_________,为宋代________诗派之首。3.作者认为苏优于黄,具体表现在哪两点?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参考答案1、C【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持续性:强调保持不变。连续性:强调不中断。语境是“园林中的地形”呈连续状态,因此选“连续性”,排除AD。浑然一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语境是排水、种植和周围环境互相融合,因此选择“融为一体”,排除B。过渡:指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过度:指超过限度。语境是“自然的效果”,不是超过限度,因此选择“过渡”。故选C。2、1.C2.B3.C【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1)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或用来形容局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从“民众对中医药的诟病”可知这里指声音不断,故选“不绝于耳”。(2)以偏概全: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这里指有些规定“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故选“以偏概全”。(3)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适得其反:意思是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这里指有些规定可能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故选“适得其反”。(4)众所周知:是指由一定的知晓范围,有应该知道的意思,范围不像“妇孺皆知”那么广泛。妇孺皆知:意思就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大家都知道,流传得很广。这里指当归不同的部位在中医临床应用上是完全不同的有应该知道的意思,故选“众所周知”。故选C。2.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括号外是问号,首先,括号外是问号,因此,应该是疑问语气,而非肯定语,排除AD两项。其次,原文括号内对当归不同部位的功能已有介绍,即“当归头——偏重于止血;当归身——偏重于补血;当归尾——偏重于破血;全当归——主要作用补血、活血”,所以后面问句的内容也应按照此顺序,而这句话也是对前文的总结,排除C。故选B。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本题是选择题,可利用排除法进行解答。本题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介词结构“以……”不完整,应该为“以……为根据”,排除BD;二是搭配不当,“配合”与“外观性状”属于搭配不当,应该为“结合……外观形状”,排除A;三是成分残缺,“研究方向”的定语不完整。只有C项全部作了修改。故选C。3、1.D2.B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A项,扩大范围,“西方古典传统”不准确,原文说“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这个时代”就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古典主义。B项,“《周易》的简约之美,说明古希腊时代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与东方文明的一致性。”不合逻辑,原文“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C项,“它取象以尽意,意蕴丰富,使语言张力十足”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因此语言的张力与大的方面“取象以尽意”无关。D项,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论证了《周易》卦爻辞的意蕴丰富”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来看,对“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不是为了论证“意蕴丰富”,而是为证明简约之美。故选B。3.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C项,“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适用于解读《周易》,由此可见中西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不合文意和主观臆断。首段“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句和结尾段“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可知,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只是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另文章阐述的是《周易》与古希腊古典美学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而非两者之间的“渊源”,所以结论属于主观臆断性错误。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4、A【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B项,重复赘余,“堪”是值得,“堪忧”指值得担忧,意即“令人担忧”,将“堪忧”改为“担忧”。C项,搭配不当,主语“这种境界”与“既愿久立四望”搭配不合逻辑,在“既愿久立四望”前加上“让人”。D项,成分残缺,“肩负”后面没有宾语中心语,在“工程”后面加“任务”。故选A。5、【小题1】AD【小题2】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解析】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小题1】试题分析:A项“因当兵死于战场”错解词意,是死于战乱;D项“直接抒情”、“矛头直指”、“强烈控诉”均不恰当,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包括来那个部分“形象特征”“描写方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点睛:本题是形象型题,一般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答题要点:①什么样的形象。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6、(1)摄乎大国之间(2)疾痛惨怛(3)慨当以慷(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楼船夜雪瓜洲渡(6)赢得仓皇北顾【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摄”“怛”“慷”“溺”“洲”“仓皇”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1.C2.A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是在“强调二者的协调和谐”的基础上,突出人因素;B项,儒学不是“人学”,是“对儒学的研究”可称之为“人学”;D项,应是东汉元帝时。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通过与古希腊文明的对比”错误,没有与古希腊进行对比,只论述了东方中华文明的起源。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既有国家民族的需要,又有理论支撑的需要”逻辑关系错误,理论支撑是国家统一的需要,“大一统”思想本身就属于理论范畴。故选D。【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8、1.B2.示例:这个基本内涵是在鼠疫来临之际,人们需要具备单纯的责任感,医生要奋不顾身地救治病人,而同时所有的人没有人可以做旁观者,也都必须现在受害者一边与鼠疫作斗争,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感。3.示例1:(1)在奥兰市鼠疫流行期间,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希望,只活在当前的现实之中。(2)而鼠疫结束之后,人们经历了鼠疫生活方式却没有任何变化。(3)这种麻木普遍的存在比瘟疫更难以抵挡。示例2:(1)加缪小说中的“鼠疫”象征着一切大规模的祸害,它既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也会严重破坏人们生活的自由。(2)然而加缪小说的深层内涵又指出了人们瘟疫的境况,这才是最可怕的事,人们在疫情结束后又恢复了现代人的标准生活方式,人们经历了鼠疫却没有改变生活方式。(3)然而在人类生活中祸害始终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这种麻木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让瘟疫蔓延开。【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鼠疫期间的生活细节我们已经经历过,很熟悉”“鼠疫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险”角度错位,我们没有经历“鼠疫”,而是小说中的“鼠疫”。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要求“作者从该小说中解读出来的基本内涵”,对于“基本内涵”的解读主要在第4段:“唯一的选择是站在受害者一边与祸害作斗争。一边是鼠疫,另一边是受害者,阵线截然分明,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在这个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种最单纯的责任感,因而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感”。据此分条表述即可。3.本题考查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麻木比瘟疫更可怕”理解的关键词是“麻木”“可怕”,从文中找到对“麻木”“可怕”的具体解读即可:“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希望,只活在当前的现实之中”“加缪认为,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是比绝望的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在瘟疫流行之时,我们对瘟疫渐渐习以为常,这是麻木。在瘟疫过去之后,我们的生活一切照旧,这是更严重的麻木”“麻木是怎样地普遍,怎样地比瘟疫更难抵御啊”。【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9、1.C2.形成呼应,使文章情节更完整;第一句指小方子以为他再也不用传旨,可以享清福了;第二句暗示咸丰皇帝不会原谅小方子,肯定要被判罪,原来的身份也保不住;突出了小方子聪明反被聪明误、容易糊涂的特点。3.小方子是个爱揣度圣意、取悦他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得意忘形的御前太监。【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道光皇帝没有语言描写。小说前半部分写道光皇帝“这几个字是他刚刚在‘中正仁和’匾额前‘溜达’一百二十四圈决定出来的”,“道光撂下笔,等着墨迹干透了,才小心翼翼地把密旨卷好,封进了鐍匣内。招了招手,指了指东面”等都是动作描写。故选C。2.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用到的手法,分析其效果;其次思考词语运用的特点,句式特点等;还要从内容、结构方面理解语句的作用。本题问“文章多次出现‘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干这个活了’相关语句的用意”。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将要宣旨前他的内心独白,他想这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宣旨了,可以享清福了;第二句出现是文章结尾,皇太子的确定不是奕䜣,小方子揣测圣意不成功,他的性命也许会在权力斗争中成为牺牲品,暗示咸丰皇帝不会原谅小方子,肯定要被判罪,原来的身份也保不住。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讲,突出了小方子聪明反被聪明误、容易糊涂的特点;从结构上看,形成呼应,使文章情节更完整。3.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意人物身份。由原文“小方子远远地看不着道光在‘立储名单’上到底写了什么,”“小方子只见他的其中一笔是长长的一竖”“小方子会意,知道皇上要把鐍匣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可见小方子是个爱揣度圣意的人。从原文“毕竟是伺候过道光的老人儿了,小方子合计着怎么着也该自己享享清福了,不如这个时候说出皇上——不,这个时候应该叫‘先帝’——的接班人,让六阿哥好记着自己侍奉先帝有功”可见他是一个爱取悦他人、有点得意忘形的人,他把自己的命运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由原文“这个圣旨,小方子不知道是怎样念出来的。他万万不会想到道光竟会开了这样一个先例——遗诏上写了两个旨意”可见,他这次揣测圣意失败,忘记了当年和珅的教训,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御前太监。注意,他的身份要点明,一个御前太监。【点睛】小说阅读,要整体把握主题,抓住三要素去突破。尤其要品味语言,透过具体把握抽象,透过含蓄去把握内涵。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10、1.C2.C3.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4.A5.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再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由此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接着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最后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解答此题时,结合语境内容“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分析,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应该用表示兼词的虚词。“焉”有兼词词性,表示于之、于此。故选C。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内容理解的能力。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微”“不可御”及句意分析。句意: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故选C。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提示“比喻论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结合文本内容“使贤者皆当路在势……而一时之人才出”分析,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都有能力”错误,表述绝对化。结合“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分析可知,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故选A。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的能力。概括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概括思路。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点睛】参考译文: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11、1.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2.黄庭坚(黄鲁直)江西3.作诗信笔从容;使事不落痕迹。【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宁不工而不肯不典”与“宁不切而不肯不奥”句式整齐对称,结构相同,所以“主”与“宁”之间断开,“典”与“宁”中间断开,“奥”与“故”中间断开;“而”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前面断开。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应该多积累,熟读背诵。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来确定答案。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信息进行整合。本题要求归纳苏优于黄的两点,需要考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然后进行归纳概括。从文中“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山谷则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可以看出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而黄庭坚却作诗信笔从容;从文中“且坡使事处,随其意之所之,自有书卷供其驱驾,故无捃摭痕迹。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可以看出东坡使事比较随意,但是黄庭坚却使事不落痕迹。12、例文:感恩粮食,感谢光阴人和庄稼比邻而居,共同遵循着大地的契约:一块土地养一茬庄稼,养一辈人。生命,对于庄稼,是一季;对于人,是一辈子;对于土地,是生生世世——人和庄稼的历史与记忆,都融汇在泥土里,如同久别重逢的故人,挨挨挤挤地坐着。像兄弟,人和庄稼永远不缺话题。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的事也是庄稼的事。哪怕什么都不说,就默默抽根烟,眼睛和露珠上也一样心有灵犀地星星闪闪。人要回家了,不忘抚摸着庄稼,把脉时光,和他们约定好,待到芒种或秋分,就接他们回去。祖先造的字、立的规——庄稼,依次念是,庄是禾的家。村庄是人的,也是庄稼的。太爷说,谷与人本是兄弟,被贬黜乡野,但终要归位的!人也一样。于庄稼,这个位是家,在人的村庄里;于人,这个位是冢,在庄稼的乡野里。如同历史上那些兄弟,长大后成了冤家,再难聚首。这是人性?还是自然的属性?抑或是大地契约的附加条款?庄稼成熟了,也老了,到了回家的时间。和人一样,他们抛弃身外物,换个身份,被亲切地唤作“粮食”:米良,人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终于可以与人相濡以沫了。爷爷喜欢睡在新收的粮食上,眯着眼,吧嗒吧嗒地抽烟。烟火像星辰,发须像草木,肋骨像山川,随呼吸起伏的胸脯像海洋。父亲也是,一躺良久。他们虔诚、宁静而幸福,恍若去了另一个时空。我也躺过,但很快就跳下来——被粮食硌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父亲睥睨我一眼:粮食认生!你是城里人,脚底板没一点土,他们当然拿你当外人。但我打小和他们一块长大的呀!是发小,虽算不上至交,起码也是故交吧?父亲拿筷子敲我的碗:有你这么糟蹋故交的吗?我狡辩:不就撒点剩饭嘛,正好喂蝼蚁、家禽。父亲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你这,是不尊重、不孝顺!你们城里人呀,就是忘本!像儿时那样,父亲拿过我的碗,把剩饭扒到他碗里。他轻缓地嚼着,神色平静,不像在吃饭,倒像在唠家常。那些粮食恍若也有生命,父亲敬若神明、祖先,容不得丝毫亵渎。原来,吃饭不只是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父亲咀嚼的是粮食,也是时光。春天,阳光打开胚芽的门栓,粮食比人起得更早,更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阳光、雨水、露珠、风、虫鸣、黑夜……这些共同的往事,粮食都一粒粒帮人记着。父亲一口口咀嚼,时光一截截后退,从我的童年,到父亲的童年,到爷爷的童年,到人类的童年……一粒粮食,囊括天地,聚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坐禅的粮食。与粮食同行。辛苦一生,温暖一生,生生不息;感恩一生,敬畏一生,生生不灭。【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审题】此作文考查话题类材料作文“粮食”,延续了江苏卷传统风格,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着重强调考生关注日常生活,体悟生活。材料前两句话,是关于“粮食”的基本解释,也是作文立意的逻辑起点。“粮食”的基本内涵,应该贯穿本次写作始终。材料第三句话是对前两句话的引申,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区别“粮食”与“食物”“美食”等概念。粮食更与土地、农业生产方式、自然馈赠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