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走遍千山万水”语文教案_第1页
四年级下册“走遍千山万水”语文教案_第2页
四年级下册“走遍千山万水”语文教案_第3页
四年级下册“走遍千山万水”语文教案_第4页
四年级下册“走遍千山万水”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

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

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

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

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

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

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

间。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C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

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

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

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七

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

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聪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

北两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

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3,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

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

说诗句的意思。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

仿课文例段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

L采用各种有效手段,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感受课文所

描述的情景。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3.通过揣摩相关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

抒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

大自然的感情。

2.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

自然的感情。

三、单元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

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2.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

序清晰,生动具体。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1.古诗词三首....................3课时

2.桂林山水....................2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时

4*.七月的天山...................1课时

语文学习园地一.................3课时

单元测验.....................1课时

单元测验讲评...................1课时

共计:...................12课时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生字、新词。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

美。

二、教学重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

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

激发爱美的情趣。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口(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一画这两句。

(2)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3)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4)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

面)。

(5)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

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

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一“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

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

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

“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一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3)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一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

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一神。

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4)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

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

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

“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L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

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

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

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

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

结:晓诗题——知诗人一明诗意一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

方法。

二、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_月_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

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

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

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

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

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

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

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

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

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

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

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

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咯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二、板书设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年_月_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

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

以画。)

二、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L认识生字。

2.学、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

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

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

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

丽景色。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

图或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

学生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

读。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

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

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1)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2)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

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L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3)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

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二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

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二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

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2.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

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

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

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

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

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三)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二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二、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总、----分----总

第二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笫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

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1)特点之一“奇二“桂林的口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

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二

(2)特点之二“秀二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

色彩明丽。

(3)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

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二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L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

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

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

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

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1.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一一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L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年_月_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L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

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

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

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

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

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

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

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

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一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

读这些美句。

(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

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

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

读)

(3)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

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4)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

欣赏路上的美景。

2.扣词句,抓特点一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

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

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

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3.入情境,悟特点一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

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

船就出来”)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

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一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

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

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

3.默读,找内洞特点。

(五)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

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3.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

(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六)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2.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二、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高、宽、大)(窄、矮、小)(黑、奇、大)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词句的意思,

积累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生字、新词。

2.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

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

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

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

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

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

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

野一向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

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

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

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一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

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L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

外到山里。)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

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描写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

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

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a.用“蜿蜒尢尽”,写森林之广大。

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

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一一描其色;

b.“像……织绵……彩霞……长虹”一一绘其艳;

c.“赛八寸的玛瑙盘”一一状其大;

d.“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一显其多;

e.“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一一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

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

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二、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饮马溪边骑马穿林走马观花

雪峰原始森林野花

雪水

溪流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

想。

(二)过程与方法:

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句,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

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教学过程。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

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

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

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

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

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

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

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五)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

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

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

句子?

(六)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

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七)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二、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我的春游计划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息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

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

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

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

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

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

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

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

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二、板书设计:

写一处景物

写什么:景

怎么写:观察细心

抓住特点具体写

用上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写作讲评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一一自己认为用

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

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

褰。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

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

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

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

完善。

二、板书设计:

作文讲评

欣赏佳作

找出不足再改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测试

总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一、教学目标:通过考试,及时掌握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

习情况,有助于抓差补缺。

二、教学重点:1.字词积累。2.句子的改写

三、教学难点:阅读理解与习作。

四、教学过程:

(一)测试过程:

发试卷,讲清楚要求及考试时间。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第一单元测试讲评教案

总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巩固生字、多音字。

(二)学会解释重点词语和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会阅读方法。

(五)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解释重点词语和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讲评点1缩句

错因分析学生初步接触这类题目,对句子的成分分不

清,而且抓不住句子的主干,做题时多凭感觉,平时读书少,

语感不好,所以出错率比较高。

应对策略1.平时多读多练,增强语感。

2.讲解什么事缩句,缩句的关键是什么?缩句就是把句

子的辅助成分全部或者大部分去掉,保留基本成分。关键是不

改变原句的意思。

讲评点2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

错因分析没有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转换的方法

应对策略L认真读句子,弄清句子的意思。

2.提醒学生改变句子之后要注意标点符号。

讲评点3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

错因分析没有一定的顺序意识,写得杂乱无章。

应对策略1.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或由远及近,

或由整体到部分。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作,写作时要有明显的标志

性词语。

四、小结

平时认真学习和积累很重要,考试时认真答题才能得到满

意的分数。在考试答题中要培养独立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减少错误,自己力争做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五、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测试

教学札记:

第二单元以诚待人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以诚待人”,《中彩那天》、《万年

牢》、《尊严》、《将心比心》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赞美了诸

多道德观念,如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要用劳动去维护个人

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实在;遇到事情要将心

比心,多为别人着想;等等。整组课文充满了人文内涵。

《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

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

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

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万年牢》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

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

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保证了产品质量;再讲

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的行为而辞掉工作。本文用精炼的言辞将三个不同的“万年

牢”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尊严》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

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

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将心比心》一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

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52个

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学习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

2.学习和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

感悟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

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说说体会;

2.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三、单元教学重点:

(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要求。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一)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体会人物的品

质。

(二)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五、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生字卡片,背景资料。

六、课时安排:

《中彩那天》...............2课时

《万年牢》..............•1课时

《尊严》...................2课时

《将心比心》...............1课时

《语文园地二》............3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共计:11课时

5.中彩那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

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

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

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

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三、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日(第—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三〜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

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L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一”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

表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一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

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

(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

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

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

的心里矛盾极了。

在这里穿插的句式练习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父亲当

时矛盾的心里:我想留,但不能留,。

我想还,但又舍不得还,O这样

的练习不仅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更帮助理解父亲为何在领奖时

毫无喜悦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四)学习六〜八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

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上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

字的痕迹)

3.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

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

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味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

4.对家庭的责任感)

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

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竞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

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

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

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5.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

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

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

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二、板书设计:

有信用一一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一年—月—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

怎样表现的呢?

②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

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

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

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半: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

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

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

说话广,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

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

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三)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

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②齐读中心句。(投影)

(四)总结拓展

①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②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

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的的富有

二、板书设计:

1.使用成语中彩那天

2.学习语言表达骨气二财富面临神情严肃

3.说话练习贫困富有道德难题

解决特别高兴

教学反思:

6*万年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8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

做人实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

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年_月_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

牢指的是什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词语:走街串巷、掉皮

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

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

读。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

有关语句读一读。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

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

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小节,体会

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

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

才能经久不衰。

(二).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

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

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三)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

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四)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

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

任和尊重。深入体验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

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二、板书设计:

6*万年牢

产品质量:工艺高、质量好

生意:好的产品受信赖、赢得众多回头客、生意旺

人品:诚实、守信

教学反思:

7.尊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

读写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

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能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

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年_月_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

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

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只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

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

事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板书设计:

7.尊严

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

第二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年_月_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咙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

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

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二)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

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

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

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

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

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

想,然后交流。

二、板书设计:

7尊严

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外貌

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尊严无价

教学反思:

8*将心比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

成语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

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

果。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

果。

四、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授课时间:—年_月_日(第一周星期_)

一、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

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

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

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

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

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

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

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

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