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篇
社会生产过程
第一章社会生产与再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政治经济学研
究的出发点。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大约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不
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多少差别,它们总是有着许多共
性和支配它们的普遍规律。本章通过对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分析,阐明社会生产
的构成要素和主要过程,以及支配所有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
第一节社会生产的构成要素
一、生产和需要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按照预定目标改变物质形式,使自然界适应自己需要
的过程。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决定了进行物质生产的必要性。
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可以分成两类,即分成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所渭人
的自然需要,是指由人的生理机能或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维持或保
障其生存而产生的需要,如吃饭、喝水、穿衣、居住等。所谓人的社会需要,是
指由人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即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需要,表现为教育和政沿、
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如追求生活时尚而产生的对于不同款式的衣着、汽车等
的消费需要。
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一部分是自然界本身创造出来的,如野生的食物、
空气、水等,它们作为自然物质可以直接用来满足人们的某些基本需要。但是,
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和能够直接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是很
有限的,人类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去改变自然界,去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C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的范围和结构也在不断扩大,人们生产的物质资
料越多、越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就越优越。生产的发展满足着不断发展的
需要,需要的不断扩大又推动着生产的不断发展。
任何社会都必须遂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过程,
它是社会生产的物质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社会过程。
二、生产的物质过程
生产过程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实现的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作劳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活动作用
于客观对象,使之发生预期的变化,生产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就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改变自然物,使它适合于满足人
们需要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所特有的活动。而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也越来越提高。人的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科学技
术在生产中的运用,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物质条件或者物质要素,即劳
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
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
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
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
原料或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
多。过去很多地面和地下资源没去被开发利用而现在已有办法开发利用了,如开
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随着稀有元
素、同位素、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很多新型的原材料和人工合成
材料等。此外,生产过程排出的一些废料也被作为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这样,就
使劳动对象大大超出了原有的物质资料的范围。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工具,
此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厂房、容器、仓库、道路
等。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得到改进。如
旧的手工织布机被机器织布机所代替,一般的机器织布机又被自动化的织布机所
代替。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的范围和品种也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
生产条件下,劳动资料中除了一般的生产工具外,还包括各种动力装备、计算机
系统、机械手、机器人、传送装置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等。
一种物品是表现为劳动对象,还是表现为劳动资料,是按照它在生产过程中
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区分的。如牛在耕地时是劳动资料,而作为肉食牛在
饲养过程中就是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客观的
物质条件。没有生产资料,生产就无法进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
使是能工巧匠,如果没有生产资料,也做不出任何东西来。人的劳动则是生产的
主观因素。在生产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和物质性
质,没有人的劳动,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无法进行。所以,任何社会物质资料的生
产过程,都必须具备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结合起来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力量便是生产力。它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
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人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
产力,离开了人的劳动,所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一堆死的东西。在劳动资
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
和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指
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
料生产。"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进入生产过程,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这些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相结合,就能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
力。
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是因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
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
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是深入地融入到生产力的要素中,越是
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劳动者的素
质得到提高,使劳动者掌握自然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或能够更加熟悉和掌握生
产过程的规律。由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就能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
大大地增强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不断地改进生
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特别是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如
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的推广与应用,促使生产工具发
生了巨大的变革。科学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
流程等也发生变化。科学技术包括在生产力之中,而且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当
代世界上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
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在劳动过程之外是分开来独立存在的,在劳动过程中它
们才结合起来。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不是机械地结合
在一起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相结合,形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生产要素
按照一定方式和方法组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机体系被称作劳动组织。①劳动组织
的状况决定着劳动者以什么方式及方法和自然界发生关系。
就一个具体劳动过程来说,可以是单个劳动者把自己的活动加到对象上去,
也可以是许多劳动者共同和自然界发生关系。集体劳动或者是简单的协作劳动,
或者是在分工下的协作劳动,等等。劳动的方式和方法,由劳动过程诸要素本身
的状况决定。比如,劳动对象是耕作一小块土地时,可以是单个劳动者进行劳动,
而劳动对象是挖掘土地兴修巨大水利工程时,就需要大规模的协作劳动方式;劳
动资料是简单的手工工具时,可以由单个劳动者独立使用,而劳动资料是现代化
的机器体系时,就要求按流水线方式使许多的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协作劳动,
o
就一个社会范围内的劳动过程来说,劳动的分工协作表现为社会生产部门之
间的分工和联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在不断深化,生产过程中各部
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了,逐渐形成为包括许多大的部门和分部门、地区组织在
内的复杂综合体的国民经济。协调庞大而又复杂的国民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生产
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过程的内部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劳动分工和劳动
组织的发展,使管理在生产过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作用越来越重要;科
学技术革命作为生产过程的必要因素提出了信息问题。它作为包括管理机构在内
的现代机器体系工作的条件,作为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手段,作为顺利组织社会生
产过程本身的前提都是十分需要的;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起着十分
重要作用的服务性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包括运输业、邮电业、信息服务,
以及教育、保健、公共饮食业、住宅和城市公用事业等。
社会生产要素的复杂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强化,不会改变劳动力、劳动对象和
劳动资料仍是社会发展的所有阶段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生产力各要素结合的劳动过程,也是这些要素被消费的过程。一方面劳动过
程要消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另一方面要消耗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不过,这
是生产性的消费,与人们的个人生活I肖费不同。这些要素被消费时就发挥出各种
力量,引起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劳动过程结束得到一定的劳动产品,一种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即物质产品。在劳动产品中,劳动和劳动对象
结合成为一体,对象被加工了,劳动物化了,即劳动凝结在新的产品中,以物化
的形式存在。劳动由于创造了能满足人们这样或邦样需求的劳动产品(有形的或
无形的)就成为生产劳动。获得的产品的总量与为生产这种产品所消耗劳动数量
的关系就是劳动生产率,它表示着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劳动过程活动的效率。
三、生产的社会过程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除了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外,人与人之间也
要发生紧密的相互关系。人们在和自然界作斗争时,从来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
而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进行。从一个具体的劳动过程来看,劳动者可能独
立地从事某项活动,但是,他要继承和学习其他社会成员从事劳动的知识和经验,
要使用其他人提供的工具或原材料等。因此,不论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过程的状况
如何,他们始终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的,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
马克思指出:〃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
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
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①因比,
社会生产既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劳动过程,同时,它也是人与人发生
关系的社会过程。
从生产的社会过程方面看,社会生产是以社会成员之间结成的对生产要素的
一定的占有关系为起点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关系,既是人们之间一切生产
关系的基础,也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实质。马克思指出:"一切生产都是个
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②所以,人与
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都是与物联系着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关
系。以这种占有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
有制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结合
的社会形式,决定着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以及对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产品的占有
关系。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即私有制和公有制。在私有
制和公有制这两种基本的所有制类型范围内,存在着多样化的、在性质上有区别
的具体的所有制形式。
生产要素中劳动力的占有关系也是决定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特点的重要因素。
从自然意义上说,劳动力作为一种劳动能力总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内的。但从社
会意义上说,这种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劳动力并不总是由劳动者本人占有和自由
支配的。从历史上看,劳动力存在着由剥削者占有、劳动者自己占有以及由劳动
者集体共同占有等多种形式。
社会生产进行的过程,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劳
动力与生产资料是在一定的劳动组织或劳动方式下结合起来的;作为社会过程,
两者也通过特定的社会方式结合起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社会方式由一定
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和劳动力的占有关系决定。生产资料归劳动者自己占有,两
者就在劳动者手中直接结合起来。这时两者结合的具体方式,还取决于劳动力占
有的状况,如果劳动力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就是一种私人劳动与生产资料
的直接结合;如果劳动力是属于劳动者集体共同所有的,就会是一种社会劳动与
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如果生产资料不是归劳动者所有,而是归非劳动者所有,
则两者的结合要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支配下才能结合起来。这时两者结合的具体
形式,也取决于劳动力的占有关系。如果劳动力本身也归非劳动者占有,两者就
是在非劳动者的直接支配下结合起来的;而如果劳动力是归劳动者本人所有,两
者则要通过某种间接的社会方式才能结合在一起。
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占有方式所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社会形
式,也直接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生产的社会性质。当劳动者和属于
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从事生产时,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人,如果
是共同劳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员,劳动者为别人也为自己而劳动;如果劳动
者与非劳动者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者和所有者就处在不同的经济地位,劳动
者就会在所有者的监督下为所有者劳动。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同时也规定着劳
动过程中生产消费的社会性质。劳动者本人占有生产资料时,他们为满足自己的
个人消费而去进行生产消费,即从事物质资料生产;非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时,
生产消费要服从他的利益和需要,这时不仅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不能成为社会生产
的直接目的,而且,劳动者的个人消费本身也会被作为生产的手段,作为一种生
产消费来看待。
生产过程结束后,社会得到了具有一定用途的产品,因而也就存在着对产品
的占有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占有的对象只是剩余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有一部分
必须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的耗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
资料的耗费,生产资料绝大多数是过去劳动的产品,所以这部分实际上是物化劳
动的耗费;另一部分是劳动力的支出,劳动者支出的体力和脑力,即活劳动的耗
费。劳动力消耗后,需要有一定量生活资料让劳动者进行个人消费,才能使劳动
力得到恢复。所以,劳动力的耗费可还原成为生活资料的耗费。对于社会来说,
只有生产的成果大于生产消费而有剩余,占有才有对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劳
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扣除耗费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
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需要的那部分产品,它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对劳动者都是必要
的。没有它,劳动者无法生存,劳动力得不到恢复,生产活动也无法继续下去。
这部分产品可称作必要产品。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需要后剩余下来的那部分产品,
可称作剩余产品。有了剩余产品,才能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储备,也才
有可能把剩余产品变成追加的生产资料去扩大生产的规模。因此,从社会意义上
看,剩余产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分成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和全部
劳动相应地也分成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劳动者用来生产必要产品的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支出的劳动是必
要劳动;用来生产剩余产品的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支出的劳动是
剩余劳动。
社会劳动及产品的上述划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
情况下,劳动者全部劳动所能获得的产品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也就没有什
么剩余可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获得物质产品的能力提高,劳动产品
在满足了劳动者生存需要之后才开始出现了剩余.从另一方面看,纳入劳动者必
要产品范围的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而不断变化的。因此,
上述劳动及产品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
以上分析的是社会生产中产品占有的前提和占有的内容的一般规定。而产品
占有的形式或占有关系则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劳动者和
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方式及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如果劳动者与自己的或共同
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消费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劳动就是劳动者自主的劳动,那么,产品也就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如果劳动者间
接地与属于他人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过程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为自己的利
益而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劳动者是在所有者的监督下为所有者劳动,那么,产品
就只能由所有者占有,劳动者就无权占有自己生产的产品了。
总之,社会生产是生产和需要的统一,是生产的物质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一、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
从社会经济的运动过程来看,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
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简单的一次性生产过程,而是在整个社会
范围内不断连续运动、不断重复进行、不断更新的过程。在这个社会生产总过程
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按照各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再生产
中所处的地位和按照其权利,各自分得相应的部分,这样就在人们之间产生了分
配关系。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产品,往往不是或不完全是它
们所直接需要的,这就必须在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从而产生了人们之间的交
换关系。然后人们把通过分配和交换所获得的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的消费,从而
就在人们之间产生了消费关系。总之,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经
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而只有产品进入消费过程被消费了,产品在
消费中被实现了,生产行为才算最终结束,才能重新开始生产。所以,社会生产
总过程或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四
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是由这四个环节所组成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从而也就使
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由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社会生产总过程,既是物的运动过程、人和物发生关系
的过程,又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发生人与人关系的社会过程。消费过程,从
人和物的关系看,是人们消费一定物质财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从社会关系角
度看,是产品所有权的最终实现的过程。分配过程既决定人与一定物质产品的关
系,又规定着社会产品以什么形式和比例归个人所有。交换过程既是按照个人需
要去调换已经分配到的东西,又是以放弃自己不需要的产品的所有权为条件,换
得自己需要的产品,是产品所有权的实现过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
的社会关系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决定的,同时,又都是这一关系的具体体现。
分配、交换和消费分别各有两种规定,一种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分配、
交换和消费,另一种是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分
配、交换和消费。在生产中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本身就属于生产的要素,包含
在生产过程之内。
关于分配的两种规定:一种是作为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分配,即独立
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分配,是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它是一般所说的分配方式或分配
关系。另一种是属于生产过程本身的分配,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包括生产资料和
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先于生产,并包
括在生产过程之中,这种分配决定着生产的结构。
关于交换的两种规定:一种是独立于生产之外,直接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
进行的交换。另一种是属于生产的交换,即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交换
和活动的交换。如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个车间之间的生产资料的交换,以及在
社会分工条件下,参与生产的劳动者相互之间、生产的组织者和被组织者之间的
劳动交换。这种交换,属于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
关于消费的两种规定:一种是个人生活消费,通过劳动者个人消费各种生产
资料使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保持和恢复,从而把他们的劳动力再生产出来。
另一种是属于生产的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消费实
际上就是生产本身,包含在生产过程之内。
从以上分析可见,分配、交换和消费都有一部分是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
过程之内,它们当然和生产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至于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分配、交换、消费,是否就与生产过程没有关系呢?
并不是。实际上,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
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
消费;另一方面,分酿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变化。
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1)被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分配的
水平和结构取决于生产,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2)
生产的方式决定分配的方式。分配方式就是社会成员按什么方式和原则去取得他
们在社会产品中所应得的份额。人们以什么方式参与生产,也就以什么方式参与
分配。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以自己的资本、土地所有者以自己的土
地、工人以自己的劳动参与生产,他们便分别以利润或利息、地租、工资的形式
参与分配。(3)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以私有者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
为私有者利益而进行的生产,决定了分配的性质必然是有利于私有者而不利于劳
动者;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为劳动者而进行的生产,决定了分配的性质必然是有利
于劳动者。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1)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如果没有
分工,人们所需要的一切产品都由自己生产,全部产品都用于自己的消费,那就
不可能有产品的交换。(2)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3)交换的水平
和结构是由生产决定的。交换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于生产发展的程度,生产越
发展,产品数量越多、种类越复杂,交换也会越加发展。(4)生产的性质决定
交换的性质。例如,生产的私人性质,决定交换的私人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
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它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实现。
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人们用来消费的东西,
只能是已经由生产创造出来的东西,从而生产也决定消费的水平和结构。(2)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例如,原始人用手撕牙啃的方式吞食生肉,而现代人则利
用餐具食用经过烹调的熟肉。(3)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为私有者利益
而进行的生产决定着工人的消费无非是为私有者提供出可供其使用的劳动力;为
劳动者而进行的劳动则决定着消费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4)
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新的产品不断出现,这会使新的消费需
要也随之不断产生。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当产品的分配方式适合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调
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时,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例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随着交换的发展和扩大,就要求生产的规模相
应扩展,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如果交换进程受到阻碍,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
的发展。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1)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实现为产品。
产品只有被人们消费了,它才作为现实的产品发生作用。(2)消费推动着生产
向前发展,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归根结底来说,人们总是为获得消费品而进行生
产。
三、社会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
社会分工是指生产者固定地从事某种生产活动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它是人
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其发展而不断深化。社会分工及其发展
对于社会生产的效率和规模,以至对于整个社会生产的面貌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在人类生产的早期阶段,劳动者并不是固定地从事某种劳动,而是同一些劳
动者在不同的时间内从事不同的劳动,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例如,一段
时间在田间劳动,另一段时间喂养牲口,或制作工具。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先
后出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始部落同从事畜牧生产的部落分离开来的第一次社
会大分工和手工业生产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其后,农业、畜
牧业、手工业本身也不断专门化,使社会分工向纵深方面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由
无数类职业构成的社会分工体系。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也在不断地发展。这种分工
产生于生产组织规模的扩大和许多劳动者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的简单协作劳动。
最初,劳动者只是被组织在某一生产过程,但彼此间没有分工。然而这种简单协
作劳动本身就产生新的生产力,提高生产的效率:(1)由于是许多人在一起劳
动,有些工具和设备就可以共同使用或交替使用,而不必每人各备一套,这样就
可以大大节省生产资料,减少产品生产上物化劳动的消耗。(2)许多人在一起
协同劳动,并不等于个人劳动的简单总和,它可以产生一种新的集体力量,这种
力量是单干的力量所不能比拟的。例如,一块1000斤重的石头,10个人一起
来搬,可以很容易地将它搬走,而如果10个人分别地搬,恐怕永远也不能搬走。
(3)协作劳动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这对某些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譬
如,开运河、修水库这一类工作,就^有大规模协作劳动不可;另外,协作劳动
还可以活跃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引起竞争心和好胜心等,这些都会使生产劳动的
效率得到提高。
同一生产过程中的分工是指使每一个劳动者长期固定地从事一种专门性的
操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
从劳动者这个因素来看,由于他们长期从事一种专门性的操作,因而他们的整个
身体就会变得非常适应这种工作的需要。例如,专门抡锤的人会有特别发达的臂
膀,专门绣花的人会有特别灵巧的手指,等等。单是这一点,就足以把劳动生产
率提高一大步。(2)由于劳动者反复地进行一种操作,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
事情上,因而也就比较容易积累经验使技巧和熟练程度可以较快地提高。另外,
专门从事一种操作,可以避免因变换工作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使劳动时间更加紧
凑。这些都会增加同一时间内产品的数量。(3)从劳动工具这方面看,分工的
结果是工具越来越专门化了,不仅工具的种类和式样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工具也
改进得更加适合专门操作的需要。这对劳动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工使生产成为一种社会化的生产。随着分工的扩大和深化,生产的社会化
程度不断提高。在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变成了许多
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劳动变成了许多人协同进行的活动,产品也变成了
社会的产品,即每T牛产品都要经过许多劳动者的手才能生产出来。分工的扩大
和深化使社会生产的部门越来越多,每一部门又由许多生产单位构成。甚至是一
个产品的生产,也由不同的生产组织去分别进行,然后再加工组装在一起。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分工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甚至跨越国界。例如,一辆汽
车的生产,可以由几十家或几百家生产单位分别生产有关零部件,然后再由总装
厂组装起来,而这些分工生产的单位可以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分
工和生产的专业化使各个部门和生产单位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
加强。这个生产单位生产上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零部件等,要依靠其他
生产单位供应,而另一些生产单位则又需要使用这个生产单位的产品。在这种情
况下,一个生产单位或部门,如果离开了别的生产单位或部门,就根本无法进行
生产。
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既反映了人们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过程的劳
动方式的变化,也制约着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形式的发展,因而对社会生产的
规模和效率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第三节生产和再生产
一、再生产的含义
生产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结合创造出某种物质产品
或提供某种劳务以满足人类自身某种需要的过程。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过
程就是再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
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
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①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
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再生产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为个别再生产,一为社会再生产。所谓个别再
生产是指个别生产单位或个别企业的再生产。所谓社会再生产是指整个社会或整
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总的再生产。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个别和整体
的关系,个别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构成部分和基础,社会再生产是相互联
系、相互交替的个别再生产所构成的有机总体和前提。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个别生产单位或企业,它们分别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各自为实现各自的目的而独立地组织并完成自己的生产活动。
但是,众多的个别生产单位在组织完成生产活动过程中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
在社会分工的总体系中相互建立紧密的联系,相互交换其产品或劳务,因此,它
们的存在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个别再生产正是通过这种相互联系而形成为
有机的总体。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个别再生产的总和,构成为
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和个别再生产之间仍然存在着重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在再生产条件上存在差别。对个别再生产来说,它是以众多的其他个别再
生产的存在作为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外部条件个别再生产就不能存在,而对社会
再生产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既然社会再生产是众多个别再生产所形成的总和,
那就不可能在社会再生产之外,还会有什么其他朽会再生产作为这个社会再生产
的前提条件或外部条件。也就是说,社会再生产赖以顺利进行的一切必要条件,
必然存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而不可能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外。其次,在生
产和流通范围方面也存在着差别。个别再生产不包括个人消费以及与之相关的交
换。而社会再生产则不可能是这样。由于它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再生产,因此,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也包括个人消费,不仅包括与生产资料相关的交换,而
且也包括与消费资料相关的交换。所以,社会再生产与个别再生产具有重大区别。
个别再生产正常运行的条件是来自外部,而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的条件则要由
社会再生产自身提供。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再生
产三者的统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
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
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
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①’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是指劳动者进行
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的互相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
产过程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把社会再生产过程仅仅理解为物
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而应该全面理解为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
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过程。
社会再生产作为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指为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生产出所必需
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保证下一个再生产过程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再生产出
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与下一次再生产过程的需要相适
应。
社会再生产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恢复、人口的维持和延
续,以保证下一个再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需要。这就要求再生产出的劳动力在数
量上和质量上都能符合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需要,保证再生产顺利进行。
社会再生产作为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指生产原来在何种生产关系形式下进
行的,再生产还要把这种形式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出来,使这种形式的生产关系能
够延续下去。这里并不是说这种形式的生产关系是凝固不变的。我们知道,随着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的形式总是会发生变化以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是这种变化只是在特定形式范围内量的变化,而不是特
定形式本身的质变。一种形式的生产关系取代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关系必须通过一
定形式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只有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劳动力的再生
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相互协调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不论在哪个方面
存在不协调都会使再生产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困难。
二、再生产的类型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
单再生产是指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其特点是没有进行积累,全部剩余产
品都用于非生产性消费。扩大再生产是指再生产过程在更大规模上进行,其特点
是剩余产品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其中有一部分用于积累。
一般说来,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自然经济体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再
生产多是简单再生产,即使有些年份有所扩大,这种扩大也极不明显。商品经济
体制取得支配地位后,由于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再生产则多为扩大再生产。有些年份扩大得快一些,另一些年份扩大得慢一些,
个别年份由于特大天灾人祸的发生,也可能出现简单再生产,甚至是萎缩型的再
生产。但是,从整体上看,从长期看仍然是扩大再生产。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
社会进步,总是力求持续扩大再生产,防止简单再生产和萎缩型再生产的出现。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简单再生产是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根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第一,在扩大再生产的总体中,包含着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总是扩大再生产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原有生产规模维持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扩大再
生产的规模。第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出发点和基础。扩大再生产
是相对简单再生产而言的,是从简单再生产出发的。只有在维持原有生产规模和
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从这个基础出发使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严格地
说,没有简单再生产的维持就不可能有真实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在简单再生产
之中包含有扩大再生产的因素。这首先是由于作为扩大再生产源泉的积累是来自
简单再生产,没有积累就没有扩大再生产。其次是由于原有生产能力的维持,更
新和利用,往往是同生产技术的更新和生产组织的改善联系在一起,其中就蕴含
着扩大再生产的潜力,它与积累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再生产规模的扩大。
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发展的客观趋期口结果。因为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
需要,人类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必然要不断地积累生产经验,改善生产工具,提
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积累,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消费品。
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又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地说,凡是增加新的投入、进行基本建设、新建工
厂、扩建原有的工厂等行为都属于扩大再生产,而维持原有生产规模,对原有生
产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改造、维修,更换辅机配件以保持原有生产能力的活动都属
于简单再生产。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简单再生产
和扩大再生产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混为T本,难以分解的。
根据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处理二者
的相互关系时,必须切实坚持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的原则;先安排好当
前生产,有余力再安排基本建设;先安排好更新改造,有可能再安排基本建设;
先安排好设备维修,有必要再安排设备制造等等。这样,扩大再生产就能获得坚
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社会生产总水平,既取决于当前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能力是否充分发挥,
又取决于通过基本建设所形成的新增生产规模的大小和新增生产能力发挥得如
何。当前生产维持得越好,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为基本建设提供更多的积
累和物质资料,基本建设的规模就能越大,所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也就越大,也
就越能够促进当前生产更快速地发展。反之,如果偏重基本建设而忽视当前生产,
其结果必然是如马克思所指出:〃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而在这个时间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
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社会
公有的生产的基础上,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致有损于后者。“①
基本建设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前一类事业,当前生产则是属于后一类事业。如果把
基本建设规模搞得过大,战线拉得太长,占有过多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这就必
然挤了当前的生产和消费,导致现有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当前的生产就受到
损害。
三、扩大再生产的模式
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积
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
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含方面表
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②又说:〃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
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③由此可见,所谓外延的
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地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扩大生产场所而实现
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它是以向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的,人们通常称其为〃粗放
型”的扩大再生产。一般说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有以下主要优点:第一,有利
于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是调整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利于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结构合理化,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共
同发展;第三,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
内含扩大再生产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可以广泛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
组织形式,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可以节约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生
产设备条件,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可以在更高水平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结
合,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两种模式不同的扩大再生产虽各具特色各有优点,
相互不能替代,但是诙者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经常结合在一起。外延扩大再生
产往往是同社会总劳动分配的进一步深化,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的加强,生产技
术手段的提高,以及诸生产要素的改善等质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外
延扩大再生产在现实经济生产中是少见的。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也不可能完全排除
资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增加以及生产场所不同程度的扩大。因此在实际经济
工作中,必须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进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时,要力求加强
分工、专业化和协作,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以增加内含的扩大再
生产的内容;在进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时,也必须尽可能地增加投资,增加劳动
力和生产资料,使生产场所有所扩大,在更大程度上增大生产能力。
社会再生产的两种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变化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社会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力水平低,
劳动生产率低,剩余产品少,这时简单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模式的特征形式。这
一时期的扩大再生产基本上是外延性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后,机器大工业
的发展,使生产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社会再生产便逐步过渡到以扩大再生产为主
要特征。在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的机械化阶段,扩大再生产的外延因素占主要比
重,内含扩大再生产只带有局部性质。其后,随着高效率的机器体系逐步取代低
效率的机器体系,进入到全面机械化和自动化阶段,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所占的比
重越来越大,社会扩大再生产便主要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特征。可见,在社会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两种不同模式的扩大再生产所处的地位和
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即使在实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为主时,也并不完全排除部分地区、部门以外
延的扩大再生产为重点。这主要是因为某些国家由于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存
在不平衡,因而会在一些地区实行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另一些地区则
实行以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为主。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也可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部门和行业实行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同时而另一些部门和行业则可能
是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究竟是实行以哪种扩大再生产为主,这不是由人们的
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运行规律所支配。
第四节社会生产的历史过程
一、社会生产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时代
人类是在地球史的新生代第四纪初期(离现在约一百万年)产生的。最初,
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是食物采集,这是人们谋生的最原始的方式。由于采集野生
植物并不是无止境的,或者受植物生长规律的自然限制,或者受各种突如其来的
天体变化的影响,人们往往采集不到食物,这就促使人们开始学习打猎,以捕捉
动物作为补充食物的来源。这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原始的时代——采集狩猎时
代。
采集狩猎时代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和萌芽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十
分幼稚。这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极其低下的,人们基本上被自然界控制,只能向自
然界索取天然食物,劳动对象如供采集和狩猎的原始森林,供捕鱼的自然水域,
也都是自然物,因而人类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火的发现和使用,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
种能源。它变生食为熟食,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对人类大脑和体质的发展有不可
估量的意义;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人类得到了一种有效的御寒方法;
它还可以帮助人类防御野兽的侵袭、进行围猎、烧烤木石来制造工具等,这就大
大提高了生产力。所以恩格斯说:"就世界性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
了蒸汽机。”①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对自然的支配力,开始改变人在自
然界中的地位。
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人类最终摆脱了动物界。人类
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采集狩猎时代属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制造的石器主要
是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是一些十分简陋的和天然的碎裂石块差不多的工
具。直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才开始有了加木柄的石斧、石铲等。
弓箭的发明是旧石器时代的伟大创举。它使人类的手延长了许多倍,可以在
较短的时间打到较多的野兽,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一大步。弓箭已经具
有动力、传动和工具三个“机器要素”的影子,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农业经济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近代产业革命前,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力
发展阶段,它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
人类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对植物生长规律有所了解,积累起初步的经
验,开始掌握了农业的栽培技术,学会了进行农业生产,这时生产力的发展逐步
由采集狩猎向原始农业过渡。
农业经济是以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了解为前提的,它改变了人与自然的
关系,使人类由原先单纯对自然的顺从依赖,靠自然恩赐的消极被动地位,转变
到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能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物质生产的积极主动地统一。农业
经济时代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一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次巨大的解
放。
从采集狩猎时代到农耕手工时代,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大改变
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了较为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使
人类得以进入长期定居的生活。其次,由于农业为饲养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
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制陶业、制革业、纺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人们有了安居的生活,就促使人口大量地繁衍,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
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
在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一定的转变,但这种转变还仅仅是个开始,
人类社会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
还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界的控制和摆布。
农业经济时代是手工工具时代,使用的手工工具,从新石器、青铜器到铁器。
劳动对象也从过去大自然恩赐的天然动植物,逐渐固定在土地上,土地是这个时
期人类财富的唯一代表。
新石器与旧石器的根本区别是磨光加工石器的产生,它的优点是可以比以前
制作出更准确、更合于目的、更锋刃的石器工具,因而提高了使用效力,推动了
生产力的发展。
在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发现了金属矿石,熠熠发光的含铜矿石与石材不同,有
较好的延展性。在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后,就发现铜可以在高温下熔炼的秘
密。到了新石器后期,人们开始对铜进行加工,人类社会逐步转入青铜时代。青
铜的使用促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在原来石斧、石耙的基础上,增加了撅、铲、
锄、犁等,耕作技术也有了相应的改进。
在青铜时代,人们发现了铁。但铁的熔点较高,因而只有到了有较高的冶炼
技术时,铁才被冶炼使用。恩格斯指出:〃铁使更大面积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
森林成为可能。"①铁器的使用大大地扩大了农田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
产率。它不仅使工具材料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得更加坚硬和锋利,而且使工具的
组合变得更加复杂。
农业经济时代的劳动工具虽然不断进化,但始终是手工工具。
农业经济时代的资源开发主要依靠劳动力,也使用一些畜力,有时候还借助
一些风力和水力。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使用。
当时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有限,大多数资源尚未开发,不存在资源短缺现象,
因而劳动力是主要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自然资源,取得财富。古代战
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西方发达国家过去长期贩卖奴隶,也就是这个原因。
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早期的农业只限于种植粮食,
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提高和种植经验的积累,农业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和
扩大,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林、牧、副、渔。同时,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社
会分工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生产部门,如炼铁、煮盐、造纸、造船、绿
丝、纺织、建筑等,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包括国民经济许多部门的经济体系。
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有一定发展,除了掌握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外,还
产生了内容丰富的阿拉伯天文、数学和医学,中国的指南针、纸张、火药和印刷
术四大发明,这些都是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但总的来说,这时的技术
水平还比较低下,科学也还不发达,教育范围有限,文盲占大多数,人才基本上
固定在一处,很难流动和发挥作用。因此,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虽有一定影
响,但尚未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之,农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是手工生产力,手工工具日趋完善,从而为转
化为机器生产奠定了基础。人们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农业,辅以手工业。科
学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虽尚未构成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但为近代科学技术体
系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二)工业经济时代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到了18世纪,出现了工业革命。以前生产力的发展是
以农业为代表的,那时虽然有若干工业部门,但都是手工工业。真正的大工业是
在产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这是一个以工业生产为主体,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眦的
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是完全不同于过去农业经济时代的工业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在国家自主的条件下,
谁占有自然资源,谁就能够发展经济,取得财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
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大多数人类可以认识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但是,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追求利润的目的又
是没有止境的。这就形成了两个结果:一是争夺自然资源,从19世纪以来至今
的世界战争,其主要目标是掠夺和占有自然资源。二是竭力挖掘自然资源,对资
源乱采乱伐,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导致资源枯竭。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代替人力,机器是人手的延伸,使人们摆脱了繁重的体力
劳动,拖拉机、车床代替了手工工具,汽车、轮船、火车、飞机代替了马车、木
船等落后的交通工具。这场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大了社会财富。
机器的出现,使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机器是由发动机、传动机、
工作机三个环节组成的综合有机体。机器也是一种复杂的复合工具,但并非任何
复合工具都是机器。机器与手工工具有本质区别,机器是三个环节的统一,而手
工工具或者不完全具备这些环节,或者只有这些环节的萌芽,三者之间更缺少统
一的和有机的联系。而且在机器刚刚出现不久,还出现了机器体系,所谓机器体
系,是在同一生产过程中,顺次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一系列功能不同而又互相
连结、互相补充的机器。由单个机器到机器体系,是生产工具的一大进步,它为
下一步的生产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从传统的手工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是从纺织部门开始的。1733年发明了
飞梭,1765年发明了多轴纺纱机,1784年发明了自动织布机,此后又不断完
善。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虽然是从纺织业开始的,但它所引起的变化却不止限于
一、二个部门,而是波及到整个工业部门,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成了席卷世
界的产业革命的浪潮。
机器的出现和使用,向能源提出了强烈的新要求,原先作为能源基础的简单
自然力统统不适应了,工具与动力的矛盾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能源和能源设施,
这是工业经济中产业革命的由来。
在过去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系统的变化最先发生在工具上,而在工具的变
革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制造工具的材料。材料不同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即石器时代、青铜时僚口铁器时代。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不同,这时起关键作用
的已不再是材料,而是能源。能源及其装置的根本性变革,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的产业革命,并由此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史料证明,工业经济时代先
后经历了两次产业革命,形成了两个时代: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重大的技术突破是蒸
汽机、铁路和转炉炼钢。蒸汽机发明和使用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它不仅为人类提
供了一种可以替代原来自然力的蒸汽动力,而且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蒸
汽作为动力装置有许多优越之处:(1)它创造了一个比过去具有更大能量、更
大效力和更大规模的生产体系;(2)它能够受人控制,到处移动,不受地域限
制,有利于生产力合理布局;(3)它可以普遍应用,特别是在作为生产和消费
中心的城市应用;(4)使机械化交通工具的出现成为可能,为工业化进一步发
展开辟了道路。
总之,蒸汽时代从生产力各个因素到它们的组合,从产业结构到劳动方式,
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触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末,重大的技术突
破是电力、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电力时代继承了蒸汽时代的特征,但它
一方面发展了这些特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电力这种新的能源形
式是当时最好的能量形式,它的优点是:(1)具有比蒸汽更大的能量,能更好
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2)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进行远距离的输送;(3)
可以随意分割,灵活适应各种能量需要;(4)可以容易地转化为其它能量形式,
如光能、磁能、化学能等;(5)可以利用过去无法利用或无法充分利用的能源,
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
电力的使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导致了许多
新的工业部门的产生,改进了工业结构。如采掘、炼钢、机器制造、重化工业,
以及石油、汽车、飞机等需要较大能量和较集中生产的新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其
次,它为人类带来了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等各种电气产品,使社会生活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第三,它为下一阶段的信息、电子、生物、航天等新的工业部门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此,电力时代是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的阶段。
产业革命的发生,虽然最初的发动者是一些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但它不仅
是少数人对改进技术的需要,而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的结果。
无论是机器、蒸汽、电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的产生同16世纪以来
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自然神论思想禁锢的冲击是分不开的。没有近代数学、
力学、机械学、热力学、化学,以及后来的电磁学等的建立,没有对自然进行考
察的实验科学,就不可能有一系列产业革命的产生。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产
业革命的先导,而产业革命的深入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这个时期,科学
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改变了生产的管理。农业社会的管理是以经验为基础,
工业社会由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到了电力时代,管理已完全建立在科学原理
和科学手段的基础上。
管理的进步不仅表现在内涵上,而且表现在外延上,这时的管理已不仅是劳
动管理,它还包括生产管理、资金管理、科技管理等。它也不仅是组织专业化协
作,而且包括一定程度的结构设计、规模选择、布局决定和时间安排。总之,科
学广义的管理,已由对劳动力的单一管理发展成为对生产力各种因素的复合管理。
管理作为生产力的因素,是在工场手工业时出现的,但只有在机器大工业时期,
才开始成为生产力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工业经济是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人类生产力由手工生产力上升
为机器生产力,以此为轴心,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体,能
源基础已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经过再开发的二次能源,劳动方式也不是个体
农业和手工业,而是工厂制、公司制的集体劳动。总之,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机
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手工一体力〃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了飞跃式的
科技进步,使人类生产力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质变。
(三)知识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40-50年代,日渐暴露
了它的局限和弱点。
首先,工业经济是自然资源消耗型经济,它所利用的动力,无论是蒸汽还是
电力,都是以煤和石油作为燃料的,随着工业的扩展,煤和石油的消耗不断增加,
结果出现了资源告罄的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
展。石油输出国组织曾采取石油禁运的联合行动,使世界油价暴涨十多倍,西方
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顿时陷入极端混乱的状态。传统的工业经济在大量吞食资源的
同时,又吐出了大量的污染物,污染大气,污染海洋,造成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危胁。这些情况说明,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渐由繁荣走向危机,
需要有新的生产力发展形态来代替。
其次,工业经济所以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
工业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传统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上个世纪的传统物理学和
机械学的基础上的,20世纪的前30年,物理学发生了重大革命,随着相对论和
量子力学的建立,热核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权授权合同详细解读
- 2025年度绿色环保物业与租户节能减排合同3篇
- 墙内壁挂马桶水箱施工方案
- 2025年度智慧农业设施建设与维护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APP定制开发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化学下册月考试卷
- 2024物业管理公司招投标代理及物业管理培训合同3篇
- 有线扫描枪安全操作规程
- 二零二五年度水利工程基础劳务分包合同样本2篇
- 2025年浙教新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课件
- 组织知识清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电子版
- 教程adams压缩包群文件msc event files
- 肺功能检查指南
- 海商法术语中英对照
- 自动酸洗生产线设计方案
- 地下水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 【家庭自制】 南北香肠配方及28种制作方法
- 电梯调度问题模型(共3页)
- 厂房施工总结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