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第八册

教学计划及课时设计

首轮使用学期:2023学年第二学期

首轮使用班级:

首轮备课教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第一轮:

四()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四()班共有

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总体来看,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大

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

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反

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

处理不了,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另外还有一部分后进生,由于数学基础

差、底子薄、惰性强,这两类学生在本学期还要重点抓。

二、教材内容分析:

全册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

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

学广角一一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三、教学的重难点:

1.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和三步计算文字叙述题的解答方法,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

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检验,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平均数的含

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正确计算混合运算,能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

述题,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重点:学会小数的意义、单位,会读、写小数,掌握

小数的基本性质,应用以前学的方法求近似数。难点: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小

数性质的应用,正确按要求近似数。

3.小数的乘、除法。重点:掌握计数方法,知道小数乘、除法同样可以用整

数简算的方法进行简算。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正确进行简算。

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重点: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

征。难点:画三角形的垂线和平行线,各种图形恃征的应用。

四、本期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

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

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

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

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

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

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措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

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

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

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以

及思维的灵活性。

6.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

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

受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

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周次教学内容(课题名称)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乘除法的意义

第一周(2.26-3.03)4

和各部分的关系、有关o的计算、括号

第二周⑶04-3.10)解决问题、整理复习(2课时)、观察物体(1)4

第三周(3.11-3.17)观察物体(2)、整理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

4

律、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第四周(3.18-3.24)连减的简便计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

4

分配律、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第五周(3.25-3.31)整理复习(2课时)、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数

4

位顺序表

第六周(4.01-4.07)小数的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

3

清明节

第七周(4.08-4.14)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

4

换算(2课时)、小数的近似数

第八周(4.15-4.21)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整理复

4

习(2课时)、三角形的性质(1)

第九周(4.22-4.28)三角形的性质(2)、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

4

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

第十周(4.29-5.05)整理与复习(2课时)劳动节2

小数加减法(2课时)、小数力口减法混合计算、

第H-一周(5.06-5.12)4

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第十二周(5.13-5.19)整理复习、轴对称、平移(2课时)4

图形的运动整理复习、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

第十三周(5.20-5.26)4

图、整理与复习

第十四周(5.27-6.02)鸡兔同笼、数学广角整理与复习4

第十五周(6.03-6.09)总复习4

第十六周(6.10~6.16)总复习、端午节3

第十七周(6.17-6.23)总复习4

第十八周(6.24-6.30)总复习、期终质检4

第十九周(7.01-7.03)期终质检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二轮备课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

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目标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

理能力及运用知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力口、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叶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新课讲授】

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

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

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

题。

教学过程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

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

生:把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合并起来,

就是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列式为:814+1142=1956(km)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生: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

和。(板书)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

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

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

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

(3)列式为:1956-1142=814(km)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

什么联系,各用叶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

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

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

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用减法;

师小结:减法是己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

个加数的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

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

未知,而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囚此说减法是

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教材第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

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

差。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力口、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km)

力口数力口数和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956-814=1142(km)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O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目标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

用题。

重点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情景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

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

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

吗?

2.教师报算式:

5+5+5

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

吗?(指名学生米算式,其余听写)

教学过程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

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

麻烦。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5天例2(Do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

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加法:3+3+3+3=12

乘法:3X4=12。

2.反馈、投影校对

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

乘法。

(3)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3X4=12

因数因数积

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

12+3=4(瓶)12子4=3(枝)

积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

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

数的运算。

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

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教材第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7页练习二3、4、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3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第二轮备课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

能作除数。

教学目标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作用。

3.掌握有余数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

重点难点

作除数。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算:

150+9043-00X1350+5052-2504-12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4-3X2112-47X2

【新课讲授】

知识点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观察发现:观察二列各式,并计算出结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23+0=456+0=567-0=336-336=

教学过程234+0=125X0=04-27=76X0=

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例如:7+0=7,7-0=7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7-7=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X7=0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4-7=0

小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

个数和0相乘,,乃是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知识点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2)引发思考:提问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回答:被除数=除数X商

提问:什么数同0相乘等于7?

小组讨论交流:没有。

小结:没有一个数同0相乘会等于7,因此0不能作除数的。

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

684-0=04-0=

知识点3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39+2=19...11844-12=15...4

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

后师总结:

被除数=商乂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4■商。

【课堂作斗】

1.计算下列各题:

(132+78)X0+6343X(12-12)X5

2.根据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1)64+28=924X92=368

(2)227-176=5144X4=176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非。的数都得0;。不能

作除数。

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是:

被除数=商乂除数+余数

除数一(被除数-余数)・商。

【课后作业】

教材第8页第7题。

板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1.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还。原数

7+0=77-0=7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7-7=0

3.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x7=0

4.0除以任何非()的数都得0

04-7=0

5.()不能作除数。

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

余数之间的关系是:

被除数=商〉除数十余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4课时括号第二轮备课

1.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提高计算难度,

加深学生对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高学

教学目标生的计算能力。

2.会使用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谈话引入: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投影出

示)

1204-5-21204-(5-2)

学生计算,分组汇报计算结果。

提问:同样的数字,同样的运算符号,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不同

呢?

(学生讨论)

引出是括号()改变了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很特殊的

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2.复习巩固含有格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完成计算。

78X(5-2)1204-(104-2)

3604-(43+29)(56-12)X4

【新课讲授】

教学过程知识点运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教材第9页的例4(Do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96+(12+4)X2

提问:这道算式分别含有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乘法、除法。

提问:说说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第一步:加法::2+4

第二步:除法:964-(12+4)

笫三步:乘法:96:<12+4)X2

总结:归纳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小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情况?计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小结:

(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按从左往右的

顺序计算。

(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

再算加减法。

(3)如果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4(2)。

在964-(12+4)X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

算式96+[(12+4)X2],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下,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964-[(12+4)X2]

=964-[16X2]

=96+32=3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

括号里面,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课堂作业】

1.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并完成计算:

24X[(7-2)+6][78+(144-84)]+£

2.列式计算:

(1)43与76的和乘以17与14的差,积是多少?

(2)125除以84减79的差,商是多少?

小结: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

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的第1、2、3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964-(12+4)X2

=964-16X2

=6X2

=12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4-[(12+4)X2]

=964-[16X2]

=96X32

=3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笫5课时租船中的数学问题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

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

教学目标意见;通过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

应用意识。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

重点难点

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情景导入】

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内容?

师:从图中你找到了哪”数学信息?

生:老师带学生到湖中小岛去玩,一共有30人,湖边有两种船,

一种可以坐4人,一种可以坐6人的大船,坐4人的船每条租

价20元,坐6人的船每条租价是35元。

师:结合刚才这位同学从这幅图找到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

问题?

生:结合生活实际,怎样租船比较划算?

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讨论,看有哪些租船方案

生1:全租小船。

304-4=7(只)2(人)

7+1=8(条)20X8=160(元)

生2:可以全租大船.

304-6=5(条)35X5=175(元)

师:还有其它的更好的租船方案吗?从第一个同学租船方案中,

有一条小船只坐了2人,能否把这2人换到一只大船上,再少

租一只小船,一起坐到大船上,这样是不是更省钱了。

生3:8-2=6(条),20X6=120(元),120+35=155(元),这

样租比上面两种祖法都要划算一些。

【课堂作业】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

【课堂小结】

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比际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列

出几种不同方案,选取最合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2页第5、6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

方案1:

全租小船。

304-4=7(只)……2(人)

7+1=8(条)

20X8=160(元)

方案2:

可以全相大船八304-6=5(条)

35X5=175(元)

方案3:

租6条小船:20X6=120(元)

租1条大船:120+35=155(元)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教学内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第二轮备课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

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教学目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正碓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看到的不同

形状。

/占■、、

教学准

多媒体、ppt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新课讲授】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1.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

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

教学过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E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

程什么?

2.观察二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

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

/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

了一个正方形吗?

师:我们已经在桌子上放了两个正方体,为什么左、右两边的同学

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

3.观察三个正方体

师:(再添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请同学们再加上一个正方体,

继续观察,现在,从正面观察的同学,你们看到了什么?

板书:

从■而看

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

一起到正面来看看!

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

观察。

板书:

从上面行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板书:

从左面看

4.观察4个正方体。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

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

真的了不起!

师:如果我像这样再加一个正方体(如下图),这就成了一个由两

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

察这个物体,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形状呢?

//

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E方体。

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

呢?

(1)从正面观察

师: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

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

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

方形。

板书:

从正面看

(2)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

师:哦,“多了一个正方形”!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正方形,谁能

把它摆在黑板上合适的地方,拼出你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

察,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

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

样的四个正方形。

板书:

从上面看

(3)从两侧观察

①从左侧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

正方形吗?

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

从左丽君

师:(把摄像机摆到左侧)从左面看,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由两组

正方体组成的。我们已经知道前面一组是由三个正方体组成的,为

什么从左面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

②从右面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

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

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

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

板书:

从左(行而行

【课堂作业】

教材第1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但有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5页练习四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

笫1课时观察物体(二)(1)

从上面看

从左(右)面才

教学反

教学内

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2)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

(竖方向)看到的不同形状。

教学目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看到的不同

形状。

/・占、、

教学准

多媒体、ppt

拿出/1个小正方创摆一摆,然后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下,看到哪些

不同fr勺形状?

【新差艮讲授】

教师若》教材第14页例2图,让学生摆出这四个小正方体竖方向立

体图。

n

教学过IL

1.从上面观察

师:同学们,上面三个小正方体摆成立体图,从上面看到怎样的形

状?

观察上图,从上面看都是:

2.从左(右面)看

师:再换一个角度,从左或右面来看,看到什么形状?

从左(右)面看:

3.从正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从正面看:

【课堂作业】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

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6页练习四5、6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第二轮备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

律。

教学目标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谈话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

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

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30和20叫做加数、50叫做它

们的和。)

【新课讲授】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特

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

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

教学过程

问题吗?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

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木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卜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

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

样的。)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

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

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

能写出像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

(例如:8+6=6+8等等)。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置发

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

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

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

请你与同堂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注交换律°鼓励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O+X43

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

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

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

用文字表示和用字母表示你们觉得哪种更一目了然,更简洁?

(用字母更简洁)。

等式左边的a和b就是等式右边的b和a,也就是数没有发生变

化。刚才我们的猜想验证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这个规律来解

决实际问题。

阶段练习:返回课前复习,让学生观察左右两排得数,并把相

同得数的用线连起来。

30+20=5028+72=10038+50=8820+30=50

72+28=10050+38=88

【课堂作业】

1■.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口中填上适当的数。

29+17=D+29128+口=15+口

□+□=323+18654+x=□+□

2.填空。

(1)一个数加0,还得()。

(2)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J

(1)276+124=180+220()

(2)a+20=400+a()

(3)550+240=240+550()

(4)a+c=c+a()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验算:307+348=验算:

123+2847=验算: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2.完成练习册中为课时的练习。

板书:加法交换律

40+56=9656+40=96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2课时加法结合律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培养学生分析挂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情景导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i种运算定律一一加法交换律,

那么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师强调:加法交换律中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这两个

加数不变。

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a、b怎么表示出来?指名回答。

师:加法除了交换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

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讲授】

师:这里有三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12+13)+14012+(13+14)

(30+28)+60030+(28+60)

(320+150)+2300320+(150+230)

教学过程

师: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针对以下问题小组讨论:

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但它们的结果

怎样?从以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通过讨论,,尔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师板书出

课题。

课件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全体齐读。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

表示出加法的结合律呢?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

怎样表示出来呢?

师: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右边呢?

师:怎么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道题。

课件出示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口)+口

64+37+163=64+(□+□)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师: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观察到第1、3小题,后两个数相加凑

成了什么数?第2题前两个数相加凑成什么数?(整百数)在

计算时较简便

师:所以我们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出示例2:

师:指名学生说出图中信息,再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88+104+96

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

么做的?

88+104+96

=192+96

=288

出示:325+4804-75

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试做。同泉相互说说是怎

么做的?

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都运用了

什么运算定律?

88+104+96

=88+(104+96)一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

=88+200

=288

师:上边两道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道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而第二道应用了加法结

合律。

师:第一•道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不可以使

计算简便。而第二道题要先加后边的两个数,再加前边的数才

能使计算简便。

师:加法结合律不止限于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它们推广到四个

和四个以上的数相加。

【课堂作业】

L你来当小判官:

(1)85+150=150+85()

(2)269与141相加可以凑成整百数。()

(3)(26+8)+32+7=26+(8+32)+7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4)27+46+73=46+(27+73)只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2.学生先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并说出错的原因。

下面各题计算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283+152+48

=283+(152+48)

=283+200=483

(2)154+87+246+13

=154+246+87+13

=(154+246)+(87+13)

=400+100

=500

师:哪一步应用了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第一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二题先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课堂小结】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o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1、3、4、5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加法结合律

(25+68)+32=25+(68+32)

130+(70+4)=(130+70)+4

64+37+163=64+(37+163)

(a+b)+c=a+(b+c)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3课时简便计算练习第二轮备课

1.了解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运

算简便。

教学目标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1理.解并掌握运月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2.能正确迅速找H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新课讲授】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fB115千米B-C132千米

C-D118千米D-E85千米

根据卜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

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诃题有异议,教

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

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

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笥便计算中,加

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教师集中评讲并板书:

115+132+118+85

-115+85+132+118运用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运用加法结合律

=200+250=450

【课堂作业】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

很快计算出它们的和,重点是让学生找出结对的朋友。

【课后作业】

1.教材第22页练习六第1、2、3题。

2.完成练习册中不课时的练习。

板书:简便计算

115+132+118+85

=115+85+132+118运用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运用加法结合律

=200+250=45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4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第二轮备课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

殊规律并选择相应规律进行简算的过程。

教学目标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

重点难点

和的道理,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情景导入】

1.竞赛: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既对乂

快?(幻灯片出示)

第一组(男生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