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
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怜是一种自珍,对自我性灵的珍摄。南朝裴子野说:“若俳
恻芳菲,则楚骚为之祖。”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楚辞是清香四
溢的,又是缠绵俳恻的。楚辞的香中有冷,冷中孕香,可谓一剂冷香之
丸。
屈原有洁癖,史书上说他“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
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这是外在的。屈原还是个精神上的洁
癖者。古语有所谓“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楚辞的精神气魄足可
当之。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是他
毕生的追求,在蝇营狗苟的楚国,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用玉
石俱焚的决心来护持自己的高洁理想。
他的诗满溢着这种洁净情怀。《离骚》云:“制黄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是一位以香为生
1
命滋养的人,他“①,",真
像《庄子》中所描绘的“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大
鹏,他用生命护持洁净的精神。
楚文化中就有香草美人的传统。在那个泽国的水上岸边,生长着无数的
香花异卉,自古以来,采香草以赠美人,悬香花以避邪逆,储异卉以净
身心,形成了丰富的楚地风俗。楚辞吮吸着这样的文化,将其变成一种
精神的寄托,出落为一种自珍的精神。
唐李善说:“楚国词人,御兰芬于绝代。”王国维说,楚辞的传统在“要
妙宜修”。这样的评价很有见地。从美学观念的发展看,楚辞确立了内
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好世界,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传统。在这
个意义上说,楚辞的“自怜”,就是“自爱”。庄子也追求性灵的独立
高洁,但庄子并不强调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在中国,楚辞几乎成为美的化身。这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
在美与丑的拔河中,在净染、污染两种力量的较量中,楚辞强化了中国
文化中美和净的力量。楚辞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影响,首先是一种精神气
质的影响。从美学上看,它不是启发后人喜欢香草美人,而是珍摄自己
的精神。这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摘选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2
材料二:生活在战国的屈原和生活在唐代的杜甫同为古代中国的伟大诗
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与忠君思想。
屈原在《橘颂》中,借颂橘之品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志:“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查志兮。”在《离骚》的结尾处,屈原以“陟
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描
写来表达自己在处境险恶的情况下,也不离开故国。生活在大一统时代
的杜甫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对开元盛世赞美有加:“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实。”安史之乱是发
生在唐代的一场内乱,杜甫为此写下了不少诗篇,反对分裂,支持平乱,
维护国家的统一。当得知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时,他写道:“剑
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屈原和杜甫既是爱国的,又是忠君的,但二人却不是愚忠。“爱国”的
内涵是丰富的,真正的爱国者,不仅表现为抗击外敌时能够挺身而出、
为国捐躯,而且还在于能为民富国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屈原和杜甫为
代表的古代中国的爱国志士大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处处为国家利益和
前途着想,忧国忧民,坚持正义,敢于针硬时政,具有批判精神,不惧
怕打击迫害乃至牺牲生命。
屈原诗中忧国忧民的诗句俯拾皆是。如:“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
震愆”,“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
3
之不可涉”等。屈原不但敢于批判“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
在皴兮,鸡鹫翔舞”的腐朽黑暗的政治,还敢于批判昏君“怨灵修之浩
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知道他的批判会给他带来什么后果,但为
了存君兴国,造福于民,他也就无所顾忌了,他表示为了国家,为了“美
政”理想,“②,",充分表
现他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正是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操、高尚
的人格、不向腐败黑暗政治低头的骨气,赢得了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
的高度赞扬。
杜甫的爱国爱民的情怀早已被世人所公认,杜甫的忠君观念也是不争的
事实,但他也决非愚忠之人。杜甫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后不久,房壬官得
罪肃宗被罢相,杜甫因营救房壬官而触怒肃宗,结果被肃宗赶出朝廷,贬
为华州司功参军。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凡事要从国运民生
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就难免不与统治集团发生矛盾,往往会
“犯上”、“逆龙鳞”;只有那些为了个人荣华富贵的佞臣群小,投机
钻营者或明哲保身者,才会有愚忠的表现。
(摘编自吴贤哲《爱国与忠君思想在分裂割据和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意
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4
A.屈原追求内美和外美相融合的美好世界,甚至不惜舍弃生命去护持自
己的高洁理想。
B.对香草香花的热爱,是楚地由来已久的风俗,对楚辞文化精神的形成
有着重要作用。
C.无论是对开元盛世的赞美,还是对安史之乱的忧虑,都体现了杜甫爱
国爱民的情怀。
D.“屈平辞赋悬日月”,表明李白对屈原文采的推崇、人格的赞赏和创
作精神的继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屈原的思想,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
相同。
B.屈原在“芙蓉”“木兰”“秋菊”等代表美好高洁的事物中寄托了主
观情感。
C.两则材料都运用了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说理,都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
论证。
D.不同于那些迎合圣意、一味愚忠的佞臣群小,屈原和杜甫是真正的爱
国者。
5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香草美人”美学意义的一项是()(3
分)
A.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D.九噬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辛弃疾《蝶恋花》)
4.请引用《离骚》中的相关语句在文中横线处补全论据。(4分)
5.学校公众号设计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专栏,小盐同学建议
推出“屈原•杜甫•陆游”专题,请结合两则材料和相关作品,代小盐
阐述将陆游置于此专题的理由。(4分)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时代环境是艺术创作的历史舞台,任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时代
环境的滋养。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往往会决定何种植物出现,同样,“精
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艺术作为
6
现实生活的反映方式,不同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外部因素,
必然会对艺术的呈现方式及风格面貌有所影响,使艺术作品携带上时代
的印记和基因。
中国古代重视时代环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讨论。早在先秦时期,就非常
注重时代治乱对创作及风格的影响作用。在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社会体
制下,维护社会伦理等级秩序是治国的头等大事,“家与国、血缘伦理
与政治等级合而为一、直接同一”,为此而施行的礼乐制度,使“乐”
被赋予“礼”(德)的内容。音乐必须受制于礼,音乐的职责和作用就在
于传播德行。乐的情绪表现要有节制,合乎“德”的准则,同样也说明
音乐具有影射社会现实与政治风俗的作用。可见,艺术是反映现实的,
可以使读者认识风俗的兴衰与政治的得失。汉代王充继承儒家思想,提
出文学艺术“为世用”的观点,强调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可见,时代
治乱对艺术的影响是直接的、重大的。
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
面地论述了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随时代发展、社会环境演变而发展
的规律。刘勰认为,在恩德教化普及的唐尧时代,流行的是《击壤歌》
《康衢谣》,舜承大业后,政治清明、百姓安闲,传唱的是《南风诗》
《卿云歌》,这些歌曲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人们内心快乐,所以歌声安
泰;禹治理国土,完成九项政事,颂其功绩,商汤圣明恭谨,以《商颂•那》
来颂扬;周文王、周太王施德治、普教化,《周南》《邠风》显现出“勤
而不怨”“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而在政治昏暗的周幽王、周厉王时代,
7
则出现《板》《荡》这样充满愤怒之情的歌曲;随着周平王动迁洛邑,政
治日趋衰微,则出现《黍离》这样满含忧伤悲哀之作。可见,艺术作品
的风格倾向与时代治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社会时代环境,引发
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
尽管时代治乱对创作风格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但必须明确的是,无论
是治世之音、乱世之音还是亡国之音,它们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
它们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不同的价值。从叶燮《原诗•内篇》中
可知诗的“变”是由于时代的变,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政治风俗的变化,
为了真实反映不断变化着的时代风貌。从这个意义来说,诗歌的发展是
“有盛无衰”的。而且,愈是在社会动乱、政权高压,甚至民族生死存
亡的危难之时,艺术创作不但不会消沉,反而会冲破种种禁锢,磅礴而
出,成为天下至文。这正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反而能刺激“元气”
活力增强,“鼓荡而出”,而这“元气”,实即是具有民族普遍心理的
精神愿望与情感诉求投之于艺术创作的体现,必然引发艺术的兴盛,也
即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唐初陈子昂等人以“汉魏风骨”提出并高
扬,作为诗歌改革所标举的旗帜。可见,建安时期文学艺术的昌盛,并
非时代的繁荣昌盛,而是决定于时代的动荡不安,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文
学自觉性的创作主体。
无独有偶,南宋时期,政治昏庸、国力衰微、山河破碎,然而,诗词创
作领域却涌现出众多爱国诗词大家,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与坚贞
不屈的精神品格。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满
8
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这些千古名作无不具有慷慨激昂、刚
健豪迈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是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王朝即将覆灭年代里
志士仁人的心声,都是由发自创作者心底的忠愤积怨、凄苦悲怆所凝结
而成的精神风貌。
元代,少数民族掌握国家政权,颠覆了汉族社会政治文化结构,民族歧
视严重威胁着士人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科举制的取缔,阻断了士人进身
仕途的希望,文学、艺术创作由此成为寻求心灵慰藉的最佳方式。“由
蒙古族统治造成的在某些文化发展领域中的特殊状况产生出了一种建设
性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画与元杂剧的繁盛发展,士
人自身的个性才情与内心郁结的民族情绪在艺术创作中获得释放,艺术
创作呈现出雅、俗两级,一隐一显的双向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以黄公
望、王蒙、倪瓒和吴镇等“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他们归隐山林,
醉心于自然山水之间,“藉山水而泄其幽忧之愤”,将文人山水画推向
了发展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以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
甫等为代表的元杂剧作家,他们身处于社会最底层,亲眼看见过蛮横污
浊的丑恶现象,深知下层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孤傲悲愤、玩世不恭的
心态促使他们将人间百态书写出来,以吐心中不快。是对社会丑恶及残
暴统治的揭露、对人间正义与果敢抗争精神的赞颂、对美好婚姻爱情的
追求、对幸福生活理想的憧憬。虽然他们都对现实社会采取的是批评和
否定的态度,但由于文人画家和剧作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以及处事原则等方面迥然有别,他们的创作风格也有区别:书
画家采用高蹈超迈的形式,剧作家采用激烈抗争的形式。可以说,元代
9
艺术之所以能够在雅、俗两级并行发展,与其特定的时代治乱状况有着
密切的联系。
如前所述,任何一个艺术家,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他们风格的形成,都
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时代治乱不可避免地会对艺术创作及风格形成
产生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张兰芳《时代治乱与艺术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代环境相当于艺术创作的精神方面的气候因素,它的变化决定这种
那种艺术的出
现,因此不同时代的艺术呈现方式受时代的影响。
B.舜承大业后百姓传唱的是《南丰诗》《卿云歌》,而周平王时代则出
现了《黍离》的
悲哀之作,可见时代治乱状况常体现于艺术创作中。
C.建安时期文学艺术昌盛,南宋时期诗词创作领域涌现大量爱国词人,
都和时代动荡
不安、民族矛盾尖锐有密切关系。
10
D.蒙古族统治造成的在某些文化发展领域中的特殊状况产生的一种建
设性力量促成了
元代绘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繁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国运昌隆的时代,文学艺术创作体现为美好安泰之声,而在社会动
荡年代,文学
艺术创作出现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B.诗歌为了真实反映不同时代面貌而跟随不同时代政治风俗的变化而变
化,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出诗歌的发展是“有盛无衰”的。
C.社会动荡不安会使辛弃疾等爱国诗人将具有民族普遍心理的精神愿望
与情感诉求投
之于艺术创作,必然引发艺术的兴盛。
D.元代的绘画与戏剧创作呈现出雅、俗两级,一隐一显的双向发展趋势,
是因为文人
画家与元杂剧作家身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
11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是(3分)
A.《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
考正也。”
B.《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
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
C.《礼记•乐记》:“是故治乱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
D.《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
俗怨,并志深而
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4.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今艺术创作要遵循的一些规则。(4分)
5.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代,王羲之借《兰亭集序》
叹死生之至大,
陶渊明借《归去来兮辞》表达欲乘化而归尽的心愿;从雅集欢会、山水
田园中,他们
12
领悟到生命的哲理,体现了魏晋文士的旷达和善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对这一现象的
理解。(6分)
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在后现代文化冲击下,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被解构,呈现出碎片化、非理性化发展倾向。日本建
筑师稹文彦几年前曾对西方建筑现状有过这样的描绘:五十年前,大海
上行驶着一艘现代主义大船,人们争先恐后想挤上去;现在,大船没有
了,海上只留下许多漂浮物。在文化发展历史上,这样一种或分或合或
独领风骚的现象实属正常,但是“漂浮”特别是“任性的漂浮”却不能
说是健康发展的状态。当前西方建筑价值取向分裂的现象突出,特别是
当后工业社会文明和消费文化相结合,西方建筑出现了一种以语言为哲
学本体、脱离建筑基本原理、追求视觉刺激的极端形式主义倾向。正像
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所说,西方开始进入“奇观的社会”,一个“外观”
优于“存在”、“看起来”优于“是什么”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有艺术家声称,“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只有作品形式能唤起人们的惊
奇感,艺术才有生命力”,甚至认为“破坏性即创造性、现代性”。以
13
此类哲学和美学观点来观察,某些西方当代艺术、先锋派建筑师的作品
就不难理解了。
从目前西方建筑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当代建筑绝非铁板一块,虽然
有些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原理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开拓,但是总体来
看,建筑思潮碎片化、价值取向混乱现象十分突出,不少建筑学者都在
试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找治疗这一痼疾的良方。因此,我们借鉴西方建筑,
必须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随波逐流甚至把人家的“漂浮”作为自己
的方向,实不可取。
在建筑创作中如何继承传统,历来也是建筑师挥之不去的困扰。当前,
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这种困扰似乎又转化为设计
方案能否通过、能否拿到项目的“压力”。于是,坡屋顶、马头墙以及
种种“中国元素”再次被搬了出来并加以改装,冠之以“新中式”“中
国风”标签,以应对决策者或开发商。现实中,这一招往往还很有效。
看到这种在历史上已经重复多次的现象,我不禁感叹:多少年来,为什
么我们一讲传统就会陷入“坡屋顶”“马头墙”等形式语言的泥潭不能
自拔?难道传统仅仅体现在“形式语言”上吗?
比较中西文化,我发现两种文化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大有不同。如果说
西方当代建筑以“语言”为本体、特别看重形式表现的话,老庄哲学的
“大象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则几乎否定形式语言的存在,之后
“言以表意”“形以寄理”以及“以形写神”等等论述,则清晰地说明
14
语言、形式乃是传神表意的手段,“意”“理”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理念。
语言、形式既是手段,那么选择必然有多种可能。随着材料和工程技术
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改变,建筑语言必然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不同
建筑师在不同项目中设计创意不同,形式语言变化更会有无穷可能性。
如果不了解这点,总是在“坡屋顶”“马头墙”上做文章,不仅会束缚
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而且会造成新一轮“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更
重要的是,这种对传统的片面理解,将妨碍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发
展,从而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跳脱语言、形式层面重新解读传统,从坡屋顶、马头墙
以及唐服祭孔、读《弟子规》等“有形”的元素中跳脱出来,对传统文
化中“无形”的“大美”,即中国文化精神给以更多关注。我们能否以
“抽象继承”方式借鉴传统,同时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在中西文
化碰撞中转换创新,形成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哲学和美学理念?
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年,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相对西方以分析
为基础、以“语言”为本体的哲学认知,我一直试着建构以“语言”为
手段、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这样一种具有中
国特色的建筑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建筑创作认识论、方法论和
审美理想。
15
我们不能再拾人牙慧、跟着别人“漂浮”了,同时,也不能总是“回头
看”。我们需要独立思考,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体系。对建筑
创作而言,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态度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
的-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在对话和传承基础上,通过比较、转换、创新,建
构有特色的、能够推动中国以至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
(摘编自程泰宁《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一从中国当代建筑创作谈
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西方建筑过于看重形式,追求视觉奇观,这与西方社会的发展阶
段以及哲学和美学观点有关。
B.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并影响建筑师的
创意,从而促进建筑语言和形式创新。
C.坡屋顶、马头墙这些有形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束缚建筑语言和形式
创新,妨碍了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D.中国建筑创作既不能拾取西方碎片化的建筑语言,也不能从自身传统
汲取养分,而应走出独立自主的新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16
A.文章引用棋文彦对西方建筑现状的描绘,意在指出此种现象在文化发
展历史中实属正常。
B.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论证了以“意”“理”
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C.文章重点论述了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如何借鉴西方建筑”和“如
何继承中国传统”两大问题。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念,关键在于秉持自
己的价值取向和评价体系。
3.下列建筑案例,不符合文章推崇的“中国特色建筑理念”的一项是(3
分)
A.某宾馆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理念来分解单元间,在现代化的
塔楼建筑之间留出空间供旅客欣赏雨中山色,体验传统水墨画的韵致。
B.某美术馆大量使用钢、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造型极具雕塑感,设计
灵感取自其所处的江南丘陵,并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精神。
C.某酒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一个碧水和群峰环绕的湖心岛上,为了让人
不出国就能体验欧洲风情,建筑造型完全模仿了著名的德国天鹅堡。
17
D.某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扩建新馆时,没有沿用老馆的建筑样式,而是遵
行现代博物馆建造理念,力图在气质、韵味上与老馆的造型形成呼应。
4.文中加点的两处“漂浮”,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右图是一处采用彩塑的“福禄寿"三星像来装饰外形的酒店,自建成以来即引来诸
多争议,被评为中国十大丑陋建筑之一。“福禄寿”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
幸福、爵禄、长寿。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该建筑设计的评价。(6分)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
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
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
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
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
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
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
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
18
的身体跑过去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
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
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
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
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
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
难道不难过吗?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
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
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
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
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
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
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
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
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
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
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
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19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
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
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三:
孟子十分强调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甚至从作为人性善端的“不忍人之
心”中直接推导出了“不忍人之政”。这可以理解为,他将理想政治建
立在恻隐之心这种自然情感之上,在他这里,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表现
出一种天然的同构性,政治情感是人对自身天然具有的情感的回归、发
掘和充实。统治者不断“反身而诚”,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基于天然地
为他人的痛苦感到痛苦的情感,就会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其政令便有
一个良善的出发点。孟子相信,基于不忍人之心这种良善情感和动机的
政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使施政者和人民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
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从而成就理想政治一一“王道”。
20
但是,如果将以上分析视为孟子关于理想政治的全部图景则是对孟子的
过度简化。在他看来,恻隐之心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敏感性,确实是面
向所有可能的对象的,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情感对于所有对象是同等无差
的。他以“爱有差等”这一命题作为重要补充,将情感根本上落实于家
庭这一具体语境中,从而主张通过对家庭情感的“推恩”来成就理想政
治。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敏感性应在具体、特殊的家庭关系语境中具体地
得到培育和扩充,主张人通过体会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感受,从而将心比
心,推恩于家庭关系外的人。他相信,当家庭情感得以良好培育的时候,
人的道德敏感性会相应得到发展,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规范,所谓“申
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卢梭政治哲学所彰显的精神则与儒家的仁政情感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
虽然在极度强调理性精神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卢梭可被列为为数不
多的重视情感的大师之一,这从其关于怜悯心之道德意义的深度挖掘剖
析可见一斑;但较诸情感,其政治哲学依然更突出地映射出契约理性精
神的烙印。在肯定怜悯心可能具有的道德意义的同时,他反思了包括怜
悯心在内的自然情感的不稳定性,甚至认为它可能与正义相冲突,因而
在他看来情感一一至少自然情感一一无论如何不足以作为政治制度之根
基。在他看来,通过遵守契约,人们做判断和行动时诉诸的是理性,而
不再是内心本能性的情感冲动,从而正义才得以取代了本能。在这种理
想政治中,契约不仅具有非情感所能取代的地位,而且最值得推崇的情
感恰是那种基于契约、由契约塑造的情感。在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与
柏拉图的遥远呼应,激情、情感被视为善变、不稳定的,惟有理性才是
21
不变、恒定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根基在于理性。卢梭的社会契约本
质上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体现。
(摘编自武云《怜悯之心与理想政治一一卢梭“怜悯心”与孟子“恻隐
之心”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所以能克制人
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幸福而损害他人。
B.卢梭认为怜悯心能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这也是即使没
有受过教育熏陶的野蛮人也不愿作恶的原因。
C.孟子认为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两者本质上是同构的,而后者往
往就是前者在不同领域的回归、扩充与深化。
D.在卢梭的理想政治中,比起善变、不稳定的自然情感,基于契
约的理性精神,更适合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梭所举孩子被猛兽抢走、伤害与孟子“孺子入井”的故事情
境构造是相似的,都强化了读者对“怜悯心”的想象和体验。
22
B.卢梭认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之所以
更有用处,是因为其更强调人怜悯的善良天性而非自私自爱。
C.孟子所谓“爱有差等”是指人的情感会由于对象不同而产生差
异,将情感由家庭向外扩展“推恩”是实现“王道”的途径。
D.在对情感和理性关系的认识上,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
两人都肯定理性对于正义的价值,而否认了情感的地位。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所论孟子“恻隐之心”的
政治意义的一项是(3分)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4.卢梭“怜悯之心”和孟子“恻隐之心”有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材
料一、二简要分析。(4分)
5.孟子和卢梭关于恻隐(怜悯)情感的政治哲学,对于当下调节人际
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可资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
分)
23
江苏省南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
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的旷世之争,正是这
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
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
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第一
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
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
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
可分为七街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
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天地之间的距离,也是用这种方法推
算出来的。盖天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
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街六
间,可以用来准确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盖天说是富
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24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
当时太史今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
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
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
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间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这种主张,后来
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
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
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
双方争论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
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
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
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
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
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
千多年的时间里,完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
论一直不绝。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乘持着一个重要原
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
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
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
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
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
25
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
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
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
显的不同。
除此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
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
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
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
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
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
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载决浑盖是非的依
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
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天文学史上的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
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
尘泉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小儿辩日”问题,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在中国数学
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
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
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
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浑盖之争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
26
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
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
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天文史上的浑盖之争可以和西方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的
争论相媲美,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
B.盖天说可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具有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它用多
种数学方法推算天文数据,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C.汉武帝对待浑盖之争的态度,既表现了他的开明,也证明了他对学术
的尊重,与下文写政治不介入学术争论相呼应。
D.持盖天说者认为天地由阴阳二气生成的阴阳学说不符合他们所主张的
宇宙结构模式,不能成为浑盖之争的判断依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天说和浑天说,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这成为
中国天文学史上浑盖旷世之争的根源。
27
B.司马迁修历队伍出现观点上的分歧,可能是有人在修历过程中,采用
盖天说的理论解决不了遇到的实际问题。
C.佛教主张字宙结构模式的独立性,使佛教难以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
据和迫害持不同宇宙理论者的工具。
D.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
题的解决,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说:“天道曰圆,地道日方。”即天所遵
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
于“方”,安谧静止。
B.《晋书•天文志》记载:“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意思
是天和地中央隆起互相随从,太阳距离大地恒定为八万里。
C.《隋书•天文志》中引述南北朝时期祖眶的观点:“校之以仪象,覆
之以辱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
D.《朱子语类》卷第二中表明了朱熹的看法:“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
一盖天仪,不知可否。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
28
4.盖天说与浑天说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两者在驳斥对方时有什么样的共
同追求?(4分)
5.作者所阐述的浑盖之争的意义对当今学术探讨有何启示?请根据文本
概括。(6分)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画与诗的融合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画与诗在艺术的范围中,本来可以说
是处于两极相对的地位。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之间所成
立的,艺术中的各种差异,也可以说是由二者间的距差不同而来。绘画
虽不仅是“再现自然”,但究以“再现自然”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
向于客观的一面;诗则是表现感情,以“言志”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
偏向于主观的一面。
画因为是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决定画的机能是“见”。达•芬
奇便以画与雕刻是“以见为知”,而画家必是“能见”的人。诗因为是
以“言志”为基调,所以决定诗的机能是“感”。钟崂《诗品》一开始
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
29
画是“见的艺术”,而诗则是“感的艺术”。在美的性格上,画常表现
为冷澈之美;而诗则常表现为温柔之美。
当然,二者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并
且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已经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
而黑格尔也认为诗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但上面的观念,在
西方毕竟是相当突出的观念;所以在西方也毕竟不曾像中国那样,把诗
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材料二: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具体些说,即
是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等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的
要求等等。从具体作品来看诗画关系,略有以下几点:
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画是有形的,而又有它的先天局限性。画
某人的像,如不写明,不认识这个人的观者就无从知道是谁。一个风景,
也无从知道画上的东西南北等情况,都需要画外的补充。而补充的方法,
又不能在画面上多加小注。即使加注,也只能注些人名、地名、花果名、
故事名,却无从注明其中要表现的感情。事实上画上的几个字的题辞以
至题诗,都起着注明的作用,如一人骑驴,可以写“出游”、“吟诗”、
30
“访友”甚至“回家”,都可因图名而唤起观者的联想,丰富了图中的
意境,题诗更足以发挥这种功能。
苏轼《题虔州八境图》云:“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
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景物在图中不难一一画出,而诗中的
那种惆怅心情,虽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也必无从措手的。这八境图
我们已知是先有画后题诗的,这分明是诗人赋予图画以感情的。但画手
竟然用他的图画启发了诗人这些感情,画手也应有一份功劳。
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举一个例: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个大船
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
分之一,相当充塞。另一名题字:“沆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不知
是谁作的。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这
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妙处在即
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沆寥”、“明月夜”和“淡泊”、“早秋
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
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
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
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
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
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元代已然是“文人画”成为主流,在创作方法上
已然从画帧上贴绢立着画而转到案头上铺纸坐着画了。无论所画是山林
31
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
否舒适。换句话说,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
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倪瓒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只是写胸
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全不管。这并非信口胡说,而确
实代表了当时不仅止倪氏自己的一种创作思想。能够理解这个思想,再
看他们的作品,就会透过一层。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
与物象是合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
(摘编自启功《启功谈艺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艺术范围中的画与诗的差异很大,源于二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
的差距有所不同。
B.因为诗与画的基本精神有其相通之处,所以二者即使机能不同但都被
归之于艺术的范畴。
C.题诗是给风景画“加注”的方式之一,其更能唤起观者的联想,从而
使画面意境得以丰富。
D.“志在笔墨”是“文人画”的作画前提,此笔墨下的物象会与个人的
诗情结合成一种新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2
A.由于绘画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有的作品都偏于客观的一面,则
画家是一定需要更多地观察客观事物的。
B.尽管西蒙尼底斯和黑格尔认识到了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西方不似中
国,未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
C.诗不但能注明画的内容并赋予感情,还可以和画互相阐发,从而如八
境图一样突破画的先天局限性。
D.倪瓒认为画竹重胸中逸气而非物象,从这个例子来看,元代“文人画”
中的诗画结合已经出现变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观点的一
项是(3分)
A.先有题诗“踏马归去马蹄香”,后有人画蜜蜂蝴蝶追随着马蹄飞舞,
被评为上等。
B.宋代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C.晁补之在《捕鱼图》序中写到“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由此可
见诗于画的助益。
33
D.八大山人所画鹿猫鱼鸟皆翻白眼,题画之诗几无一首可解,真是要以
“不似”为主了。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画与诗在艺术上的不同。(4分)
5.苏轼曾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诗画追求自然天成,富
有情致清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怜是一种自珍,对自我性灵的珍摄。南朝裴子野说:“若俳
恻芳菲,则楚骚为之祖。”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楚辞是清香四
溢的,又是缠绵俳恻的。楚辞的香中有冷,冷中孕香,可谓一剂冷香之
丸。
屈原有洁癖,史书上说他“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
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这是外在的。屈原还是个精神上的洁
癖者。古语有所谓“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楚辞的精神气魄足可
当之。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是他
34
毕生的追求,在蝇营狗苟的楚国,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用玉
石俱焚的决心来护持自己的高洁理想。
他的诗满溢着这种洁净情怀。《离骚》云:“制黄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是一位以香为生
命滋养的人,他“①,",真
像《庄子》中所描绘的“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大
鹏,他用生命护持洁净的精神。
楚文化中就有香草美人的传统。在那个泽国的水上岸边,生长着无数的
香花异卉,自古以来,采香草以赠美人,悬香花以避邪逆,储异卉以净
身心,形成了丰富的楚地风俗。楚辞吮吸着这样的文化,将其变成一种
精神的寄托,出落为一种自珍的精神。
唐李善说:“楚国词人,御兰芬于绝代。”王国维说,楚辞的传统在“要
妙宜修”。这样的评价很有见地。从美学观念的发展看,楚辞确立了内
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好世界,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传统。在这
个意义上说,楚辞的“自怜”,就是“自爱”。庄子也追求性灵的独立
高洁,但庄子并不强调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在中国,楚辞几乎成为美的化身。这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
在美与丑的拔河中,在净染、污染两种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鸡场生态养殖与技术开发合同3篇
- 2024适用个人借贷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第三方担保责任合同执行与监督管理细则3篇
- 2024年离婚财产分配模板合同
- 2025年度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合同3篇
- 2024环保项目居间合作合同
- 2024智能交通工具设计与制造合作协议
- 2024旅行社租车协议、合同
- 2024年社区生鲜自助取货协议3篇
- 2024房地产融资居间合同格式范文
- 排水许可申请表
- [QC成果]提高剪力墙施工质量一次合格率
- 移印工作业指导书
- 乐高基础篇乐高积木和搭建种类专题培训课件
- 低血糖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 事故形成的冰山理论
-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 硅胶产品工艺流程图
- 医院各科室规章制度汇编
- 土地翻耕施工组织方案
- 学校中层干部量化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