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3(解析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3(解析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3(解析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3(解析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3(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霸赛考卷03(解析版)初中物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测试范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2.本卷平均难度系数0.25。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其中1-10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1、12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音调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答案】A【分析】由题意“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结合A、B距离鲸的远近即可作出选择。【解答】解: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频率较低的音调较低,所以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音调较低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沿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 B.钢轨的长度为(v2﹣v1)t C.声音沿钢轨传播的时间为 D.钢轨的长度为【答案】C【分析】听到两次响声,分别是在空气中和钢轨中传播的声音;已知传播的距离相同,根据公式t=可求各自传播所用的时间,还知道时间间隔,列出等式求出钢轨的长度;进一步求出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解答】解:(1)设钢轨的长度为L,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t1=;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2=;时间间隔t=t1﹣t2=;所以钢管的长度L=,故BD错误;(2)声音沿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2===,故A错误,C正确。故选:C。3.如图为某固体的凝固与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像中的EF段表示熔化过程 B.该固体为晶体,熔点为55℃ C.该固体在BC段吸收热量,温度不改变 D.固体完全熔化共经历5min【答案】A【分析】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凝固过程;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解答】解:ABD、由图可知,有一段时间(吸)放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45℃,图像中的EF段表示熔化过程,从11min开始熔化,到15min结束,共经历4min,故A正确,BD错误;C、该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故选:A。4.去年的12月6日,黑龙江伊春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3度,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尝试泼水成冰的游戏。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度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正确的是()①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②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③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雾的形成④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①③正确 C.只有①②③正确 D.只有①②④正确【答案】D【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①②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由于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故①②正确;③雾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泼水成冰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它们的原理不完全相同,故③错误;④开水提供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5.某物体从A处运动到B处,后路程的速度是前路程速度的,如果整个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5m/s,则它在两部分路程的速度分别是()A.30km/h;20km/h B.18km/h;12km/h C.24km/h;16km/h D.36km/h;24km/h【答案】C【分析】解答本题我们需要分别设两个物理量:设整个路程为s,则前的路程为s,后的路程为s;设前路程的速度为v,则后路程的速度是v.由此我们就可以分别得出前路程的时间表达式和后路程的时间表达式,从而得出总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总路程、总时间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建立一个方程,解答此方程就可以算出物体在前后两部分路程的速度。【解答】解:设整个路程为s,则前的路程为s,后的路程为s;设前路程的速度为v,则后路程的速度是v′=v,物体在前一部分路程所用的时间:t1==,物体在后一部分路程所用的时间:t2===,则物体在整个路程的运动时间:t=t1+t2=+=,由v=得:v=5m/s解得:v=m/s=24km/h;v′=×m/s=m/s=16km/h;故选:C。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当物体距离透镜8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6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离透镜20cm处远离透镜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离透镜20cm处靠近透镜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答案】D【分析】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1)根据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回答;(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分析回答。【解答】解:由图可知,u=v=2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2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A、当物体距离透镜8cm,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根据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B、当物体距透镜16cm,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当物体从距离透镜20cm处远离透镜移动,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所成的像逐渐变小,故C正确;D、当物体从距离透镜20cm处靠近透镜移动,此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远离透镜,故D错误。故选:D。7.高度为160厘米的人站在离平面镜150厘米处,他要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站立时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长度至少应该是()A.160厘米 B.150厘米 C.80厘米 D.任意长度【答案】C【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找出头顶、眼睛和脚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图,结合三角形中位线可计算得平面镜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镜的上端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解答】解: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OC=OC′,所以OC=CC′,EO=A′C′,FO=B′C′,EF=A′B′=AB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这就是镜的长应为人身高的一半。此人身高160cm,则镜长最小为80cm。所放位置如图所示,镜的上端E点应在人的头顶和眼睛之间距离的中点位置的高度。(注意:若平面镜高度挂的不对,就不能看到自己的全身像)。故选:C。8.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厘米,则所成的像()A.一定是放大的像 B.可能是缩小的像 C.一定是正立的虚像 D.一定是倒立的像【答案】A【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2f>U>f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焦距取值范围。(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成像情况。【解答】解:(1)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2f>20cm>f,20cm>f>10cm。(2)蜡烛向透镜移动8cm,物距是20cm﹣8cm=12cm,20cm>f>10cm,物距和焦距关系有两种可能:①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A。9.某实验小组同学在目镜(5×)和物镜(10×)的镜头组合下,看到视野中有一长条形微生物在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有A、B、C、D四位同学根据实验事实,针对被放大对象及倍数、装片上真实微生物的游动方向等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A.长度放大50倍、逆时针 B.面积放大50倍、逆时针 C.长度放大50倍、顺时针 D.面积放大50倍、顺时针【答案】C【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粗略计算方法为所用目镜放大倍数与所用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2)显微镜看到的是一个倒立而放大的虚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解答】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目镜5×,物镜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0倍,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装片上真实微生物的游动方向顺时针,像是虚像,所以选项C正确。故选:C。10.某人坐在船上从河的上游A地顺水漂流到下游B地的时间为t,若此人划着小船顺水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为t/3,保持船相对于水的速度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船在A、B两地往返所用时间小于在静水中往返同样距离所用的时间 B.船在A、B两地往返所用时间等于在静水中往返同样距离所用的时间 C.在静水中行驶同样的距离需要时间为t/2 D.在静水中行驶同样的距离需要时间为2t/3【答案】C【分析】顺水漂流时船的速度等于水流的速度,顺水划船时,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的速度之和;逆水划船时,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速度之差。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1)从A到B船漂流时所用的时间为t=﹣﹣﹣﹣﹣﹣﹣﹣①;顺水划船时所用的时间=﹣﹣﹣﹣﹣﹣﹣﹣②由①②可得:=3×,可得:v船=2v水,船在静水中行驶同样的距离用的时间:t3===,故C正确、D错;(2)从B到A所用时间为t1====t,船在A、B两地往返所用时间t总1=+t=,而在静水中往返同样距离所用的时间t总2=2×=t,所以,船在A、B两地往返所用时间大于在静水中往返同样距离所用的时间,故AB错误。故选:C。11.如图所示,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在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也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A.522 B.552 C.225 D.252【答案】D【分析】关于镜子的像,像中的数字与原来的数字是轴对称图形,根据相应数字的对称性可得实际数字。【解答】解: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竖直方向的,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是225,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水平方向的,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是522,通过两次成像可以成552,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有可能是552,总之,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252。故选:D。12.地球距离月球约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上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过5秒,控制中心得到探测器上刹车装置出现故障的信息。为避免探测器撞击障碍物,科学家决定对探测器进行人工刹车遥控操作,科学家输入命令需要3秒。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则探测器收到地面刹车指令时,探测器()A.已经撞到障碍物 B.距离障碍物2米 C.距离障碍物4米 D.距离障碍物6米【答案】B【分析】(1)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和电磁波传播速度,根据公式t=可求电磁波从月球传到地球所需的时间;(2)已知月球探测器前后两次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和经过的时间,根据公式V=可求出月球探测器行进的速度;(3)求出从探测器发现故障到探测器接收到命令所需时间;然后由公式s=vt求出在此时间内探测器前进的距离;最后根据公式求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解答】解:(1)电磁波从月球传到地球或从地球传到月球所需时间Δt===1s;(2)从探测器发现障碍物到发现刹车出现故障的时间t1=5s,探测器前进的路程s1=32m﹣22m=10m;月球探测器行进的速度为V探测器===2m/s;(3)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m处存在障碍物“,该时刻是“显示“为32m,在此信息传回地球的1秒内,探测器又前进了1s,所以,显示为32m的时刻实际距离是30m;以此类推,5s后,显示为22m,但实际距离是20m;再经过5s,发现故障,此时显示为12m,但实际距离为10m.此后输入指令3s,指令传给探测器1s,共4s,在这4s内,探测器走8m,故答案是10m﹣8m=2m。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13.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感到暖和,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向手放热;如果使劲向手上吹气,手会更冷,这又是因为手上的水蒸发从手上吸热。【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2)液化是放热的,汽化是吸热的。汽化包括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解答】解:冬天手觉得冷时,向手上“哈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递被手吸收了,手的内能增加,手会感到暖和。若使劲儿向手吹气,则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故答案为:水蒸气液化向手放热,手上的水蒸发从手上吸热。14.将两个平面镜L1和L2正对着竖直放置,它们之间的距离为40cm,物体A放在两个平面镜中间。物体A放在两个平面镜中第一次所成的像分别为A1和A2,则A1、A2之间距离为80cm;当物体A向L1靠近10cm时,物体A在两个平面镜中第一次所成像的距离又为80cm。【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物体A在两个平面镜中成像情况,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进行判断。【解答】解:(1)图甲,两个平面镜之间的距离是40cm,作出A在平面镜L1的像A1,作出A在平面镜L2的像A2,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A10=OA,AO'=O'A2,OA+AO'=40cm,所以A10+O'A2=40cm,物体A在两个平面镜第一次成像距离为:A1A2=OA+AO'+A10+O'A2=40cm+40cm=80cm。(2)图乙,同理,物体A在两个平面镜第一次成像距离为:A'1A'2=MA+AM'+A'1M+M'A'2=40cm+40cm=80cm。故答案为:80cm;80cm。1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直线上A、B、C三点分别用于放置器材,如图所示,其中B点应该放凸透镜(选填“光屏”、“凸透镜”或“蜡烛”),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应该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是实像;若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光屏上没有像,通过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据上述规律结合实验器材安装的知识分析即可解决该题。【解答】解:从实验器材的安装上考虑:若凸透镜成实像,器材安装必须能保证能像呈现在光屏上,故要将凸透镜放在中间,蜡烛和光屏放在其两侧,故B点应放凸透镜;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若想使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蜡烛必须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故答案为:凸透镜;大于2倍。16.垂直相交的两条公路上,分别有甲、乙两车向相交点行驶,速度分别是4m/s和3m/s.某时刻甲车离相交点100m,乙车离相交点50m,则再经过时间22s两车最近,最近的距离是20m。【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车的路程,然后求出两车到相交点的距离,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出两车间的距离。【解答】解:设经过时间t两车最近,∵v=,∴两车的路程:s甲=v甲t=4m/s×t=4tm/s,s乙=v乙t=3m/s×t=3tm/s,两车距交点的距离分别为:100m﹣4tm/s、50m﹣3tm/s,两条公路垂直相交,则两车间的距离:L==,当t=22s时,L最小,此时L=20m;故答案为:22;20。17.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图乙所示,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秒,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秒,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秒,则两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间隔是0.95秒,被测汽车速度是17.9米/秒。(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答案】0.95;17.9。【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解答】解:t1=×0.4s=0.2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s=68m;t2=×0.3s=0.15s,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15s=51m;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68m﹣51m=17m;这17m共用了:t′=Δt+t2﹣t1=1s+0.15s﹣0.2s=0.95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17.9m/s。故答案为:0.95;17.9。18.王力同学骑自行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想测定自己的速度。他测出1min内双脚踩着脚踏转了35圈,已知中轴大齿盘有48个齿,固定在后轮轴上的飞轮有20个齿,车轮直径为66cm,则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3m/s(保留整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要求得王力骑自行车的速度,用到公式v=,其中时间t=1min=60s已知,而s=nπd(n是自行车在1分钟内转动的圈数),用n×20=35×48解出n。【解答】解:设自行车后轮在1分钟内转动的圈数为n,则有:n×20=35×48解得:n=84自行车在1分钟内前进的距离为s=nπd王力骑自行车前进的速度为:v===≈3m/s(保留整数)。故答案为:3。三.解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46分)19.小明的书桌放在南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书桌玻璃台板上,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10厘米处,墙上光斑中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请你在图中用光学作图来说明光斑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黑影。【答案】见解答【分析】光照射的镜子上,镜子反射的光照在竖直墙壁上,出现光斑;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解答】解:一个影子由镜子反射的光照射到铅笔上被铅笔挡住形成的,另一个影子是射向镜子的太阳光被铅笔挡住形成的,如下图:20.将光路图补充完整。【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作图: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可概括为“三线同面,两线分居”,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过入射点O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反射角等于30°;过点O′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根据光路可逆知,折射角为45°,如图所示:21.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1)除了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外,主要器材还缺温度计。(2)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如图甲应先固定A、B两铁圈中的B铁圈。(3)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实数如图甲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加热时间/min012345678水的温度/℃909294969898989898(4)如图乙中的四个图表示的是水在沸腾前后持续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四个现象,请按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BADC。(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98℃,当时的大气压可能低于(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6)将酒精灯移开停止对水加热,小明仔细观察,发现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请你帮他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石棉网的余温可以继续加热。(7)如图丙中a图线(实线部分)是小明同学记录的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若其他条件不变,只将烧杯中的水多加一些,则水的温度与实践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C。A、aB、bC、cD、d。【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实验中要测量温度与时间,应根据这一要求选择测量仪器;(2)由于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固定B的位置;(3)先判断出温度计的分度值,而后读出示数即可;(4)沸腾时的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5)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根据水沸腾时的特点结合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水的沸腾随气压的升高而增大。(6)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当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7)增加了水的质量,水的沸点不会变,只会增加加热的时间,据此来做出判断。【解答】解:(1)实验中必须测量水的温度,因此还缺温度计;(2)由于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固定B的位置;(3)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为96℃;(4)沸腾前的现象:产生少量的气泡,上升,变小。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最后破裂。所以丙图中先后顺序为:BADC。(5)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此时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所以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6)酒精灯给水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其温度高于水的温度,当移去酒精灯时,水从铁圈和石棉网处吸收热量,继续沸腾。(7)增加了水的质量,水的沸点不会变,只会增加加热的时间,因此可以看出,只有图象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温度计;(2)B;(3)96;(4)BADC;(5)98℃;低于;(6)石棉网的余温可以继续加热;(7)C。22.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滨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1)为了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先调节好蜡烛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当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移至图甲所示位置,光屏上能(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若把点燃的蜡烛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幻灯机等)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右偏。(4)细心的小滨发现实验时间一长,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上移动。(5)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薄(选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2)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判断光屏移动的方向并判断像大小的变化,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等依据的是这一原理;凸透镜成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要上下相反;(4)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像与物体的变化方向恰好相反;(5)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3)当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移至图甲所示位置,此时u=2f,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应向右移动光屏,此时物距u=50cm﹣35cm=15cm,则f<u<2f,会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幻灯机等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由“凸透镜成像左右相反”可知,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右偏;(4)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5)由题意可知,物体远离凸透镜即物距变大时,像距不变,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变大,而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厚凸透镜的焦距,故更换的应是薄凸透镜。故答案为:(1)最小、最亮;(2)同一高度;(3)能;右;放大;投影仪(幻灯机等);右;(4)上;(5)薄。23.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25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车次到、发站时间北京济南南京苏州D315到站时间﹣﹣﹣10:5414:3816:32发车时间08:2210:5614:44﹣﹣﹣(1)列车由济南到南京所用的时间为3h42min;(2)求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3)中途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①该大桥的长。②火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