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二)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二)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二)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二)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二)·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经典与名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一般不会做深入思考,常常会把经典与名篇连用或混用。“经典”一词,本是专就著作而言,人们把一些重要而又有指导性质的书称为经典。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是经典,但是属于儒家、儒术的经典。此外,道家、佛教也都有各自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便被视为道家的经典,《六祖坛经》便是中国佛教的经典。随着经典一词在运用上的扩大和延伸,也发展到文学领域来了,我们会把有些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乃至《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叫作文学经典。外国文学名著,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狄更斯的《双城记》等小说,也便称为了外国文学经典。再到后来,“经典”一词在文学领域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挥。有些人把有些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也称为经典。如一提到李白的《将进酒》或《静夜思》,或是杜甫的《登高》、王维的《渭城曲》,或是苏轼、陆游的某些词,老师便会说:“这可是经典名篇,要记住,最好要背出来。”于是,在《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之后,又便有了《唐诗经典选读》《宋词经典选读》等。其实,这都是一些诗、词、作品的选编,并不是原来的著作本身。有些甚至还称“金典”,有意识地标新立异,吸引人的眼球。在西方也有人说,那经常挂于嘴上的就是经典。其实,能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文学史意义,并在艺术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而有些文学作品尽管很有名,至今流传,足称名篇,但未必具有文学史意义,仅仅只是名篇而已。这是经典与名篇的最大区别。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与名篇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有些既是经典,又是代代相传的名篇。如王维的《红豆》等五绝,王昌龄的《出塞》等七绝,苏轼的《赤壁怀古》诸豪放词,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一些杰出的婉约词,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散文,马致远的《天净沙》等散曲,均属此类。二、有些是经典,却未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很多,但人们除了能记住《关雎》等数篇以外,其他就很难记住了。此外,像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潘岳的《悼亡》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山水诗,也都是公认的诗中经典,却都不是流传甚广的名篇。三、有些仅是流传的名篇,却难称经典。除了上面提过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以外,苏轼、杨万里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绝句高手,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七绝,但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杨万里的《过宝应具新开湖》等篇,虽流传至今,但有唐人和王安石的绝句在前,文学史的意义已不大。为何唐宋诗词经典多脍炙人口,成为名篇,而之前的经典难成名篇?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口语化。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口语化的时代。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句,与现代的诗毫无二致,简直就像现代人写的。但在唐以前的大量诗篇,包括《诗经》《楚辞》以及曹植、阮籍等大家诗作,都未口语化,只有《古诗十九首》中一些诗句接近口语,但只是个别现象,远不如唐诗那样大量涌现。诗能口语化,便明白如话,一听就懂,也就易记易背,容易流传。第二,格律化。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又进入了一个格律化的时代。尽管在唐以前,沈约曾创“四声八病”之说,有些符合平仄要求的五言绝句也已出现,但格律诗的全面出现,是在唐代全面兴盛的,以致成为唐代诗歌的主要潮流。这种诗歌的格律化和格律在诗歌中的普遍使用,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易记易背。(摘编自《光明日报》孙琴安《经典与名篇》)材料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这些经典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成长为集体无意识。正因为如此,各民族的人民才会像珍爱宝藏一样珍爱自己的经典,反复地阅读它,持久地阐释它。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尤其不乏经典,没有经典,就难有民族精神的表达。捍卫经典就是捍卫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刘勰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学的历史长河流淌到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被打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有学者指出现代时期的“鲁郭茅巴老曹”,就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他们的作品因为葆有各自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性,已成为现代时期不可替代的文学标记,正是经由他们,古典文学才得以成功地过渡到当代,开启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新纪元。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把文学经典的标尺应用于当下,以创意的形式负载精神的内涵,以典型的形象反映时代的情绪,并葆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民族气派上看,当代文学前30年中的赵树理、孙犁、柳青、周立波、马烽等,因为分别创作了具有时代标记的重要作品,并营造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天地。而当代文学后30年中,写出了《白鹿原》的陈忠实,写出了《红高粱》的莫言,写出了《秦腔》的贾平凹,写出了《尘埃落定》的阿来,写出了《长恨歌》的王安忆,也都可视为经典性的作家。21世纪的现实,与革命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相去甚远,但是,“红色经典”仍然是今天读者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红旗谱》《红岩》《红日》等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根据左联作家叶紫的小说改编的《星火》创下了当年央视收视率的新高。那些为了民族的新生而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的英雄,无论在哪个时期、什么样的社会语境下,都是需要的,都是必须肯定的。我们不必讳言“红色经典”有其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但是,在文化和文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它对于物质至上、欲望横流的警示,它对于正义、平等的吁求,它对于底层的苦难和受压迫民众的同情和尊重,都是当下的许多文艺作品所忽略乃至根本无视的。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史诗,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情感,标识着共同的审美追寻和价值认同。而今,身处信息时代,各种新鲜资讯和时尚诱惑无处不在,经典陷入了尴尬:被时尚所惑,远离经典;以历史重估的名义,颠覆经典;在娱乐化浪潮的蛊惑下,消费经典……没有自己文学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经典却不知道输错更加可悲。(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学观象”:《捍卫文学经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佛三家重要而又有指导性的专著被称为经典,此后人们把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都称为经典。B.有人把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称为经典,这是混淆了经典与名篇的概念及内涵。C.经典必须具有文学史意义,而西方人认为的“经常挂于嘴上的”就可以成为经典,这一观点值得商榷。D.经典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情感,维系共同的审美追寻和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中都提到了“文学经典”,不过对于二者论述的目的和意义不尽相同。B.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经典如果要成为名篇,“易记易背”的优势起到了很大作用。C.材料引用刘勰的话证明经典具有时代性,经由作家可开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新纪元。D.文学经典的标尺既可以评判古典文学,也可以用来评判现当代文学甚至新时代文学。(3)下列选项中既是经典,又是名篇的一项是A.刘向《战国策》B.刘义庆《世说新语》C.岳飞《满江红》D.鲁迅《故事新编》(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新时代的青年人如何“捍卫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装台(节选)陈彦刁大顺接到朱老师电话,就朝朱老师家里赶,赶到时,朱老师已经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朱老师是哮喘病,据说是出生时受冻造成的,那时西京城正在经历抗战,飞机不停地来轰炸,朱老师就是在防空洞里出生的。他自己戏称为“月子病”,几乎年年都在冬病夏治,可治了多年,也没能治断根。朱老师对自己的病,有很深的了解,对自己的生命,似乎也有很准确的把握,在顺子来以前,其实他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甚至连老衣都买了,就放在床头柜上。顺子把他往出背的时候,他让把老衣包带上,顺子说:“老师,这是去医院,你又没啥大病,看看就好了。”朱老师说:“这回班不了了,我知道,阎王这回……是非叫我走不可了,已经饶了我……好几回了。我已经是满……满三的人了,孔子也才……也才活了这个数,我还有哈德能……比孔子活得更长呢。够了……我活够本了……”朱老师到医院,果然只住了十几天,就一口气咽不上来,憋着一口痰走了。住进去头两天,顺子一直伺候着,到第三天时,有些好转。可到第七天的时候,朱老师的病情突然又加重了,嘴里不停地喊着“顺子,顺子……”这天晚上,朱老师拉着顺子的手说:“有一件事,非常对不起你……顺子。”“看老师,说啥话来着,只有学生对不起你的事,哪有你对不起我的事。”朱老师就慢慢道清了原委。朱老师说,他死后,家里就再没亲人了,他那点房产,师娘在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商量,看将来给谁。他们有过两种意见,一是给他们任教的小学,他们两人都在那个学校当了几十年老师。还有一种意见,就是给顺子。师娘去世后,他也一直在想,到底给谁?如果顺子的日子确实过得不行,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给顺子算了。可顺子每次到家里来,都说钱有的挣,干装台,还领着几十号人着呢,也算是一个老板了。朱老师就又不想做这种锦上添花的事了,他甚至觉得,把房产赠给一个老板,是一种很可耻的行为。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够吃够花就行了,钱多了,顺子还能继续他那以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正道人生吗?直到生命弥留之际,朱老师其实还没拿定主意,到底给谁合适。其实那点房产,还不到三十平方米,估来估去,也就四五十万块钱的市值。要是给学校,他和老伴过去都想过,希望把这点钱,用于贴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学费,也还想盖一个小图书馆,可一打听,说四五十万块钱,连图书馆的地基都打不起来,国家也不可能给两个普通小学教师的捐赠,再配套一些资金,搞不好,这笔钱在他们死后,就会踪影全无的。前一段时间,听说学校管钱的校长都让抓了,就是因为贪污公款。他这点捐赠,能保证不让别的校长装进自己腰包吗?要是那样,岂不是不如给顺子,更叫人心安理得?想来想去,他觉得这事,是到了非决断不可的时候了,他就把自己和老伴过去的想法,以及现在的担忧,一股脑儿都给顺子说出来了。顺子不是不想要,四五十万块钱的家当,对他来讲,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要是老师端直决定给自己了,他大概也不会推辞,老师毕竟是没有后人的人了,自己跟钱财也没仇怨,为啥不要呢?可老师既然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自己又不是靠双手挣不来钱的人,咋能就这样精白落人家一套房子呢,那可真就是老师说的,成一件很可耻的事情了。他回答得很干脆,说他不要。老师说:“感谢你这么些年,招呼我和你师娘,照说嘛,这房给你,也是理所应当的。”他急忙说:“招呼老师、师娘,也是一个学生应尽的本分,如果最后把老师的房产落了,那我成啥人了?落一地的闲话,不值乎。”他越是这样说,朱老师还越是想给他,可他到底还是谢绝了。并且,他亲自到学校,找到校长,把朱老师的意思说了,学校也立即找了律师,到医院办理了相关手续。朱老师在手续上还要求加了一句话:习大顺有权过问这笔钱的详细开支。在办完手续后的当天晚上,朱老师就去世了。老师这份捐赠,在学校自然引起了不小的注意,甚至连区教育局都来了人。在朱老师火化这天,他就来得特别早,他知道,老师今天的葬礼,可能比较隆重,由他经管遗体,绝对不能出岔子。可当他把朱老师的遗体,准时十分庄重地推进告别厅时,他心里还是凉了半截。大厅里,一共只站了十几个人,有学校领导,还是个副的,学生也只来了四五个人。在朱老师去世的时候,他还给好几个同学发了信息,他以为,今天会来不少人呢,没想到犬厅里会是这么一副凄凉景象。他把朱老师的骨灰安顿好后,磕了三个头,又把面值一亿元的冥币烧了好几百张,他在心里默想,老师和师娘在那边,就是办一座大学也够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朱老师的哮喘病由来已久,且冬病夏治,难以断根,为后面的不幸离世埋下伏笔。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借朱老师之口交代“房产到底给谁”的事情,既推动情节发展,也丰富人物形象。C.小说语言含义丰富,“顺子不是不想要”“他大概也不会推辞”等体现了刁大顺真实又复杂的内心世界。D.小说结尾写顺子烧“亿元冥币”给朱老师,希望能够完成老师在那边办一座大学的夙愿,令人晞嘘不已。(2)关于文中“朱老师跟顺子交代后事”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老师夫妇相依为命,朱老师临终前和顺子商量后事,表明他对顺子非常信任。B.房产市值虽然不多,但“到底给谁?”让朱老师很纠结,希望临终前能有个决断。C.朱老师认为将房产捐给学校可以造福更多的人,但他又不想伤害了贴己的顺子。D.顺子干装台,有收入,朱老师不打算把房产给他,表现了朱老师朴素的金钱观。(3)在朱老师的葬礼上,顺子“心里还是凉了半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著名作家茅盾倡导“文学为人生”,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有启迪。结合“顺子”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该小说对我们“做人”的启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饶州推官。有顾嵩者,挟刃入淮王祐棨府,被执,诬文盛使刺王。下狱讯治,久之得白,还官。事详《淮王传》。入为兵部主事,偕同官谏武宗南巡,杖阙下。嘉靖初,历福州知府,迁浙江、陕西副使,皆督学校。擢云南按察使。十五年冬,廷议将讨安南。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会闻莫登庸已篡位,安南旧臣不服,多据地构兵。有武文渊者,据宣光,以所部万人降。献进兵地图,且言旧臣阮仁莲、黎景瑂等皆分据一方与登庸抗,天兵至,号召国中义士,诸方并起,登庸可擒也。文盛以闻。授文渊四品章服,子弟给冠带。文盛又招安南旁近诸国助讨,皆听命。乃奏言:“老挝地广兵众,可使当一面。八百、车里、孟艮多兵象,可备征调。酋长俱未袭职,乞免其保勘,先授以官,彼必鼓勇为用。”帝悉从之。文盛乃檄安南所部以土地归者,仍故职,并谕登庸归命。攻破镇守营,方瀛救之失利。登庸部众多来附,文盛列营树栅莲花滩处之。莲花滩者,蒙自县地,当交、广水陆冲,为安南腹里。登庸益惧,请降,愿修贡,因言黎宁阮氏子,所持印亦伪。文盛以闻,朝议不许。既而毛伯温至南宁,受登庸降如文盛议,安南遂定。是役也,功成于伯温,然伐谋制胜,文盛功为多。及论功,伯温及两广镇巡官俱进秩,而文盛止赉银币。奸人唐弼请开大理银矿,帝许之。文盛斥其妄,下之吏。召为大理卿。九庙灾,道病,自陈疏少缓,令致仕。卒,赐恤如制。从子宗伊,字子衡,为文盛后。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浮梁知县,累官兵部郎中。杨继盛劾严嵩及其孙鹄冒功事,宗伊议不挠。忤嵩,自免归。隆庆初,累迁至应天府尹,裁诸司供亿,岁省民财万计。万历初,进南京大理卿。三迁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致仕,卒。天启初,追谥恭惠。(《明史•列传八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B.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C.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D.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狱,“狱”的意思是指“案情”,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相同。B.章服,指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古代礼服,据图案、数量多少可区分官员品阶。C.修贡,意为进贡。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物品,以示臣服,甘愿接受统治。D.九庙,是指古时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过秦论》中的“七庙隳”的“七庙”与此义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文盛在担任饶州推官时,因指使顾嵩行刺淮王之事受审,后来真相大白,官复原职。B.汪文盛入朝任兵部主事,因事遗惩处,后外放福州、浙江、陕西等地,督促学校教育。C.唐弼请求开采大理银矿,尽管得到皇帝认可,汪文盛仍予以责斥并交给所属官吏处理。D.汪文盛的侄儿汪宗伊性格刚毅,面对权贵严嵩等人的冒功行为,敢于抗争,不屈不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论功,伯温及两广镇巡宫俱进秩,而文盛止赉银币。②隆庆初,累迁至应天府尹,裁诸司供亿,岁省民财万计。(5)汪文盛在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中提出了哪些对策?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国首部关于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年,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了压倒性位置。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和黄庭坚《登快阁》“”两句诗中描写的“澄江碧水”将永远流淌在华夏大地。(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两句状写云气升起、倦鸟还巢的自然之景,借以表达自己回归田园的惬意与安适。(3)《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尽显报国忠心,也成为后代文人咏叹的主题,比如诗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放眼乡村,①_____的生产场景,红红火火的小康生活,背后是广袤乡村澎湃的强大追梦力量。“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扎根乡土,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才向乡村汇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建功立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于,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乡村里的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等问题困扰着乡村发展。当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民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能、②_____,才能让乡村人气进一步旺起来,发展脚步更快起来。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既要引得回,更要留得住。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③_____,让他们留得下、能创业。他们带着浓浓的乡情,带回资金、技术、新观念,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广袤田野上,乡村振兴正积聚磅礴力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两手抓,合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更多种粮人成为高素质农民,让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才在乡村大展身手。“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就会有更多新答案,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好日子就在前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扎根乡土。B.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C.“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广袤田野上,乡村振兴正积聚磅礴力量。D.“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就会有更多新答案。(3)请你为“光明镇”的“幸福社区”拟写一则人才引进“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文字优美,运用一种修辞,不超过3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日常我们使用手机过程中,有三个已被坐实的“坑眼”习惯,快来数数你占了几个?我们的眼睛表面存在一层由眼泪构成的泪膜,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角膜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眨眼可以使泪膜均匀地分布到眼表,保持泪膜稳定性;眨眼减少则会导致泪液快速蒸发,①_____。当我们长时间使用手机时,由于过于“专注”,眨眼的次数会相对减少,泪膜的质和量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干眼症。对于有闭角型青光眼风险的人群,黑暗中长时间看手机可能会诱发青光眼发作。青光眼作为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是导致不可逆视力丧失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睡前长时间玩手机,不仅伤害视力,还容易精神亢奋,②_____。走路时用手机,手机与眼睛间的距离、方位会随时发生变化,周围的环境光线也会变化。同时,手机屏幕上的内容较小,密度较大,为了能看清楚,眼睛需要不停进行调节变动,很容易引起视疲劳。不仅如此,边走边用手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走路姿势,让人步速变慢、步幅变小,而且难以留意障碍物,长期如此不仅会造成眼睛的问题,也会造成颈部和背部出现问题,甚至③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根据材料,用否定句的形式给手机使用者提出三条忠告,每条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兔年春晚《早安阳光》节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职业分布各行各业的演员,舞台上一抹抹“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绚丽夺目,这些“小人物”尽情演绎属于自己的“大舞台”。《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二)·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经典与名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一般不会做深入思考,常常会把经典与名篇连用或混用。“经典”一词,本是专就著作而言,人们把一些重要而又有指导性质的书称为经典。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是经典,但是属于儒家、儒术的经典。此外,道家、佛教也都有各自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便被视为道家的经典,《六祖坛经》便是中国佛教的经典。随着经典一词在运用上的扩大和延伸,也发展到文学领域来了,我们会把有些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乃至《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叫作文学经典。外国文学名著,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狄更斯的《双城记》等小说,也便称为了外国文学经典。再到后来,“经典”一词在文学领域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挥。有些人把有些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也称为经典。如一提到李白的《将进酒》或《静夜思》,或是杜甫的《登高》、王维的《渭城曲》,或是苏轼、陆游的某些词,老师便会说:“这可是经典名篇,要记住,最好要背出来。”于是,在《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之后,又便有了《唐诗经典选读》《宋词经典选读》等。其实,这都是一些诗、词、作品的选编,并不是原来的著作本身。有些甚至还称“金典”,有意识地标新立异,吸引人的眼球。在西方也有人说,那经常挂于嘴上的就是经典。其实,能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文学史意义,并在艺术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而有些文学作品尽管很有名,至今流传,足称名篇,但未必具有文学史意义,仅仅只是名篇而已。这是经典与名篇的最大区别。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与名篇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有些既是经典,又是代代相传的名篇。如王维的《红豆》等五绝,王昌龄的《出塞》等七绝,苏轼的《赤壁怀古》诸豪放词,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一些杰出的婉约词,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散文,马致远的《天净沙》等散曲,均属此类。二、有些是经典,却未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很多,但人们除了能记住《关雎》等数篇以外,其他就很难记住了。此外,像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潘岳的《悼亡》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山水诗,也都是公认的诗中经典,却都不是流传甚广的名篇。三、有些仅是流传的名篇,却难称经典。除了上面提过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以外,苏轼、杨万里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绝句高手,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七绝,但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杨万里的《过宝应具新开湖》等篇,虽流传至今,但有唐人和王安石的绝句在前,文学史的意义已不大。为何唐宋诗词经典多脍炙人口,成为名篇,而之前的经典难成名篇?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口语化。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口语化的时代。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句,与现代的诗毫无二致,简直就像现代人写的。但在唐以前的大量诗篇,包括《诗经》《楚辞》以及曹植、阮籍等大家诗作,都未口语化,只有《古诗十九首》中一些诗句接近口语,但只是个别现象,远不如唐诗那样大量涌现。诗能口语化,便明白如话,一听就懂,也就易记易背,容易流传。第二,格律化。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又进入了一个格律化的时代。尽管在唐以前,沈约曾创“四声八病”之说,有些符合平仄要求的五言绝句也已出现,但格律诗的全面出现,是在唐代全面兴盛的,以致成为唐代诗歌的主要潮流。这种诗歌的格律化和格律在诗歌中的普遍使用,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易记易背。(摘编自《光明日报》孙琴安《经典与名篇》)材料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这些经典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成长为集体无意识。正因为如此,各民族的人民才会像珍爱宝藏一样珍爱自己的经典,反复地阅读它,持久地阐释它。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尤其不乏经典,没有经典,就难有民族精神的表达。捍卫经典就是捍卫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刘勰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学的历史长河流淌到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被打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有学者指出现代时期的“鲁郭茅巴老曹”,就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他们的作品因为葆有各自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性,已成为现代时期不可替代的文学标记,正是经由他们,古典文学才得以成功地过渡到当代,开启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新纪元。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把文学经典的标尺应用于当下,以创意的形式负载精神的内涵,以典型的形象反映时代的情绪,并葆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民族气派上看,当代文学前30年中的赵树理、孙犁、柳青、周立波、马烽等,因为分别创作了具有时代标记的重要作品,并营造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天地。而当代文学后30年中,写出了《白鹿原》的陈忠实,写出了《红高粱》的莫言,写出了《秦腔》的贾平凹,写出了《尘埃落定》的阿来,写出了《长恨歌》的王安忆,也都可视为经典性的作家。21世纪的现实,与革命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相去甚远,但是,“红色经典”仍然是今天读者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红旗谱》《红岩》《红日》等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根据左联作家叶紫的小说改编的《星火》创下了当年央视收视率的新高。那些为了民族的新生而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的英雄,无论在哪个时期、什么样的社会语境下,都是需要的,都是必须肯定的。我们不必讳言“红色经典”有其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但是,在文化和文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它对于物质至上、欲望横流的警示,它对于正义、平等的吁求,它对于底层的苦难和受压迫民众的同情和尊重,都是当下的许多文艺作品所忽略乃至根本无视的。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史诗,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情感,标识着共同的审美追寻和价值认同。而今,身处信息时代,各种新鲜资讯和时尚诱惑无处不在,经典陷入了尴尬:被时尚所惑,远离经典;以历史重估的名义,颠覆经典;在娱乐化浪潮的蛊惑下,消费经典……没有自己文学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经典却不知道输错更加可悲。(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学观象”:《捍卫文学经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儒、道、佛三家重要而又有指导性的专著被称为经典,此后人们把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都称为经典。B.有人把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称为经典,这是混淆了经典与名篇的概念及内涵。C.经典必须具有文学史意义,而西方人认为的“经常挂于嘴上的”就可以成为经典,这一观点值得商榷。D.经典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情感,维系共同的审美追寻和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与材料二中都提到了“文学经典”,不过对于二者论述的目的和意义不尽相同。B.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经典如果要成为名篇,“易记易背”的优势起到了很大作用。C.材料引用刘勰的话证明经典具有时代性,经由作家可开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新纪元。D.文学经典的标尺既可以评判古典文学,也可以用来评判现当代文学甚至新时代文学。(3)下列选项中既是经典,又是名篇的一项是CA.刘向《战国策》B.刘义庆《世说新语》C.岳飞《满江红》D.鲁迅《故事新编》(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新时代的青年人如何“捍卫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此后人们把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都称为经典”错误。材料中表述是“有些”有影响力的作品。故选:A。(2)C.“经由作家可开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新纪元”错误。“开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新纪元”的是“鲁郭茅巴老曹”。故选:C。(3)ABD都是作品集,是经典著作,但不是名篇。故选:C。(4)材料一共有6段。第1段,采用设问的方式,直接提出话题“经典与名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2﹣3段,结合“‘经典’一词,本是专就著作而言,人们把一些重要而又有指导性质的书称为经典”分析可知,阐述“经典”的内涵和外延。第4﹣5段,结合“而有些文学作品尽管很有名,至今流传,足称名篇,但未必具有文学史意义,仅仅只是名篇而已。这是经典与名篇的最大区别”“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与名篇大致有三种情况:……”可知,分析经典与名篇的区别和联系。第6段,结合“为何唐宋诗词经典多脍炙人口,成为名篇,而之前的经典难成名篇?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可知,最后阐释唐宋诗词中名篇独多的原因。(5)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这些经典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成长为集体无意识。正因为如此,各民族的人民才会像珍爱宝藏一样珍爱自己的经典,反复地阅读它,持久地阐释它。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尤其不乏经典,没有经典,就难有民族精神的表达。捍卫经典就是捍卫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可知,新时代的青年人要阅读、阐释并传播文学经典,捍卫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由“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把文学经典的标尺应用于当下,以创意的形式负载精神的内涵,以典型的形象反映时代的情绪,并葆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民族气派”可知,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将文学经典的标尺应用于当下,以创意的形式负载精神内涵。由“身处信息时代,各种新鲜资讯和时尚诱惑无处不在,经典陷入了尴尬:被时尚所惑,远离经典;以历史重估的名义,颠覆经典;在娱乐化浪潮的蛊惑下,消费经典……”可知,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自觉抵制时尚诱惑,远离娱乐化浪潮,正视经典,珍惜经典。答案:(1)A(2)C(3)C(4)①首先提出话题:经典与名篇的关系。②接着阐述“经典“的内涵和外延。③然后分析经典与名篇的区别和联系。④最后阐释唐宋诗词中名篇独多的原因。(5)①阅读、阐释并传播文学经典,捍卫民族的历史和文化。②将文学经典的标尺应用于当下,以创意的形式负载精神内涵。③自觉抵制时尚诱惑,远离娱乐化浪潮,正视经典,珍惜经典。(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装台(节选)陈彦刁大顺接到朱老师电话,就朝朱老师家里赶,赶到时,朱老师已经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朱老师是哮喘病,据说是出生时受冻造成的,那时西京城正在经历抗战,飞机不停地来轰炸,朱老师就是在防空洞里出生的。他自己戏称为“月子病”,几乎年年都在冬病夏治,可治了多年,也没能治断根。朱老师对自己的病,有很深的了解,对自己的生命,似乎也有很准确的把握,在顺子来以前,其实他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甚至连老衣都买了,就放在床头柜上。顺子把他往出背的时候,他让把老衣包带上,顺子说:“老师,这是去医院,你又没啥大病,看看就好了。”朱老师说:“这回班不了了,我知道,阎王这回……是非叫我走不可了,已经饶了我……好几回了。我已经是满……满三的人了,孔子也才……也才活了这个数,我还有哈德能……比孔子活得更长呢。够了……我活够本了……”朱老师到医院,果然只住了十几天,就一口气咽不上来,憋着一口痰走了。住进去头两天,顺子一直伺候着,到第三天时,有些好转。可到第七天的时候,朱老师的病情突然又加重了,嘴里不停地喊着“顺子,顺子……”这天晚上,朱老师拉着顺子的手说:“有一件事,非常对不起你……顺子。”“看老师,说啥话来着,只有学生对不起你的事,哪有你对不起我的事。”朱老师就慢慢道清了原委。朱老师说,他死后,家里就再没亲人了,他那点房产,师娘在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商量,看将来给谁。他们有过两种意见,一是给他们任教的小学,他们两人都在那个学校当了几十年老师。还有一种意见,就是给顺子。师娘去世后,他也一直在想,到底给谁?如果顺子的日子确实过得不行,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给顺子算了。可顺子每次到家里来,都说钱有的挣,干装台,还领着几十号人着呢,也算是一个老板了。朱老师就又不想做这种锦上添花的事了,他甚至觉得,把房产赠给一个老板,是一种很可耻的行为。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够吃够花就行了,钱多了,顺子还能继续他那以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正道人生吗?直到生命弥留之际,朱老师其实还没拿定主意,到底给谁合适。其实那点房产,还不到三十平方米,估来估去,也就四五十万块钱的市值。要是给学校,他和老伴过去都想过,希望把这点钱,用于贴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学费,也还想盖一个小图书馆,可一打听,说四五十万块钱,连图书馆的地基都打不起来,国家也不可能给两个普通小学教师的捐赠,再配套一些资金,搞不好,这笔钱在他们死后,就会踪影全无的。前一段时间,听说学校管钱的校长都让抓了,就是因为贪污公款。他这点捐赠,能保证不让别的校长装进自己腰包吗?要是那样,岂不是不如给顺子,更叫人心安理得?想来想去,他觉得这事,是到了非决断不可的时候了,他就把自己和老伴过去的想法,以及现在的担忧,一股脑儿都给顺子说出来了。顺子不是不想要,四五十万块钱的家当,对他来讲,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要是老师端直决定给自己了,他大概也不会推辞,老师毕竟是没有后人的人了,自己跟钱财也没仇怨,为啥不要呢?可老师既然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自己又不是靠双手挣不来钱的人,咋能就这样精白落人家一套房子呢,那可真就是老师说的,成一件很可耻的事情了。他回答得很干脆,说他不要。老师说:“感谢你这么些年,招呼我和你师娘,照说嘛,这房给你,也是理所应当的。”他急忙说:“招呼老师、师娘,也是一个学生应尽的本分,如果最后把老师的房产落了,那我成啥人了?落一地的闲话,不值乎。”他越是这样说,朱老师还越是想给他,可他到底还是谢绝了。并且,他亲自到学校,找到校长,把朱老师的意思说了,学校也立即找了律师,到医院办理了相关手续。朱老师在手续上还要求加了一句话:习大顺有权过问这笔钱的详细开支。在办完手续后的当天晚上,朱老师就去世了。老师这份捐赠,在学校自然引起了不小的注意,甚至连区教育局都来了人。在朱老师火化这天,他就来得特别早,他知道,老师今天的葬礼,可能比较隆重,由他经管遗体,绝对不能出岔子。可当他把朱老师的遗体,准时十分庄重地推进告别厅时,他心里还是凉了半截。大厅里,一共只站了十几个人,有学校领导,还是个副的,学生也只来了四五个人。在朱老师去世的时候,他还给好几个同学发了信息,他以为,今天会来不少人呢,没想到犬厅里会是这么一副凄凉景象。他把朱老师的骨灰安顿好后,磕了三个头,又把面值一亿元的冥币烧了好几百张,他在心里默想,老师和师娘在那边,就是办一座大学也够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朱老师的哮喘病由来已久,且冬病夏治,难以断根,为后面的不幸离世埋下伏笔。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借朱老师之口交代“房产到底给谁”的事情,既推动情节发展,也丰富人物形象。C.小说语言含义丰富,“顺子不是不想要”“他大概也不会推辞”等体现了刁大顺真实又复杂的内心世界。D.小说结尾写顺子烧“亿元冥币”给朱老师,希望能够完成老师在那边办一座大学的夙愿,令人晞嘘不已。(2)关于文中“朱老师跟顺子交代后事”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朱老师夫妇相依为命,朱老师临终前和顺子商量后事,表明他对顺子非常信任。B.房产市值虽然不多,但“到底给谁?”让朱老师很纠结,希望临终前能有个决断。C.朱老师认为将房产捐给学校可以造福更多的人,但他又不想伤害了贴己的顺子。D.顺子干装台,有收入,朱老师不打算把房产给他,表现了朱老师朴素的金钱观。(3)在朱老师的葬礼上,顺子“心里还是凉了半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著名作家茅盾倡导“文学为人生”,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有启迪。结合“顺子”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该小说对我们“做人”的启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需要抓住句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进而分析人物的心理。(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D.“办一座大学的夙愿”无中生有,这只是顺子的想法,意在表达顺子对学校、学生不重视朱老师葬礼的不满。故选:D。(2)C.“不想伤害了贴己的顺子”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朱老师就又不想做这种锦上添花的事了,他甚至觉得,把房产赠给一个老板,是一种很可耻的行为”可知,朱老师是因为觉得顺子不需要这笔钱才捐给学校的。故选:C。(3)根据原文“大厅里,一共只站了十几个人,有学校领导,还是个副的,学生也只来了四五个人。在朱老师去世的时候,他还给好几个同学发了信息,他以为,今天会来不少人呢,没想到大厅里会是这么一副凄凉景象”可知,因为老师的葬礼上来的学校领导级别不高,学生也不多,一片“凄凉景象”,所以眼前景象让顺子心凉了半截。根据原文“老师这份捐赠,在学校自然引起了不小的注意,甚至连区教育局都来了人”“在朱老师火化这天,他就来得特别早,他知道,老师今天的葬礼,可能比较隆重,由他经管遗体,绝对不能出岔子”可知,顺子原以为老师的葬礼会比较隆重,可最终结果却与自己预想的“隆重”形成反差,顺子心里感到无奈。根据原文“他把朱老师的骨灰安顿好后,磕了三个头,又把面值一亿元的冥币烧了好几百张,他在心里默想,老师和师娘在那边,就是办一座大学也够了”可知,顺子认为老师所捐赠的房产是一笔大钱,其功德不亚于建一所大学,可最终其葬礼却不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由此可知,顺子为朱老师的义举没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感到寒心。(4)根据原文顺子送老师去医院的情节以及“感谢你这么些年,招呼我和你师娘”“招呼老师、师娘,也是一个学生应尽的本分,如果最后把老师的房产落了,那我成啥人了?落一地的闲话,不值乎”可知做人要正直善良。顺子遵循老师的意愿,不贪图老师的房产,真心实意对待老师。根据原文“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够吃够花就行了,钱多了,顺子还能继续他那以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正道人生吗”“可老师既然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自己又不是靠双手挣不来钱的人,咋能就这样精白落人家一套房子呢,那可真就是老师说的,成一件很可耻的事情了”可知,做人要诚实劳动(安分守己)。顺子干装台,靠自己双手挣钱。根据原文“看老师,说啥话来着,只有学生对不起你的事,哪有你对不起我的事”“在朱老师火化这天,他就来得特别早,他知道,老师今天的葬礼,可能比较隆重,由他经管遗体,绝对不能出岔子”可知,做人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老师生病,顺子宽慰老师,尽心“招呼”老师;老师去世后为他料理后事。答案:(1)D(2)C(3)①因为老师的葬礼上来的学校领导级别不高,学生也不多,一片“凄凉景象”。②与自己预想的“隆重”形成反差,顺子心里感到无奈。③顺子为朱老师的义举没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感到寒心。(4)①做人要正直善良。顺子遵循老师的意愿,不贪图老师的房产,真心实意对待老师。②做人要诚实劳动(安分守己)。顺子干装台,靠自己双手挣钱。③做人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老师生病,顺子宽慰老师,尽心“招呼”老师;老师去世后为他料理后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饶州推官。有顾嵩者,挟刃入淮王祐棨府,被执,诬文盛使刺王。下狱讯治,久之得白,还官。事详《淮王传》。入为兵部主事,偕同官谏武宗南巡,杖阙下。嘉靖初,历福州知府,迁浙江、陕西副使,皆督学校。擢云南按察使。十五年冬,廷议将讨安南。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会闻莫登庸已篡位,安南旧臣不服,多据地构兵。有武文渊者,据宣光,以所部万人降。献进兵地图,且言旧臣阮仁莲、黎景瑂等皆分据一方与登庸抗,天兵至,号召国中义士,诸方并起,登庸可擒也。文盛以闻。授文渊四品章服,子弟给冠带。文盛又招安南旁近诸国助讨,皆听命。乃奏言:“老挝地广兵众,可使当一面。八百、车里、孟艮多兵象,可备征调。酋长俱未袭职,乞免其保勘,先授以官,彼必鼓勇为用。”帝悉从之。文盛乃檄安南所部以土地归者,仍故职,并谕登庸归命。攻破镇守营,方瀛救之失利。登庸部众多来附,文盛列营树栅莲花滩处之。莲花滩者,蒙自县地,当交、广水陆冲,为安南腹里。登庸益惧,请降,愿修贡,因言黎宁阮氏子,所持印亦伪。文盛以闻,朝议不许。既而毛伯温至南宁,受登庸降如文盛议,安南遂定。是役也,功成于伯温,然伐谋制胜,文盛功为多。及论功,伯温及两广镇巡官俱进秩,而文盛止赉银币。奸人唐弼请开大理银矿,帝许之。文盛斥其妄,下之吏。召为大理卿。九庙灾,道病,自陈疏少缓,令致仕。卒,赐恤如制。从子宗伊,字子衡,为文盛后。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浮梁知县,累官兵部郎中。杨继盛劾严嵩及其孙鹄冒功事,宗伊议不挠。忤嵩,自免归。隆庆初,累迁至应天府尹,裁诸司供亿,岁省民财万计。万历初,进南京大理卿。三迁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致仕,卒。天启初,追谥恭惠。(《明史•列传八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B.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C.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D.以文盛才/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黔国/公沐朝辅幼/兵事一决于文盛副使/鲍象贤言剿不如抚/文盛然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下狱,“狱”的意思是指“案情”,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相同。B.章服,指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古代礼服,据图案、数量多少可区分官员品阶。C.修贡,意为进贡。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物品,以示臣服,甘愿接受统治。D.九庙,是指古时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过秦论》中的“七庙隳”的“七庙”与此义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汪文盛在担任饶州推官时,因指使顾嵩行刺淮王之事受审,后来真相大白,官复原职。B.汪文盛入朝任兵部主事,因事遗惩处,后外放福州、浙江、陕西等地,督促学校教育。C.唐弼请求开采大理银矿,尽管得到皇帝认可,汪文盛仍予以责斥并交给所属官吏处理。D.汪文盛的侄儿汪宗伊性格刚毅,面对权贵严嵩等人的冒功行为,敢于抗争,不屈不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论功,伯温及两广镇巡宫俱进秩,而文盛止赉银币。②隆庆初,累迁至应天府尹,裁诸司供亿,岁省民财万计。(5)汪文盛在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中提出了哪些对策?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巡抚”是“其地”的谓语,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副使”是“鲍象贤”的官职,二者不可断开,排除D。译文:因为汪文盛有才能,就任右佥都御史,做那里的巡抚,黔国公沐朝辅年幼,军队的事情全部裁决于汪文盛,副使鲍象贤说围剿不如安抚,汪文盛认为对。故选:C。(2)A.错误,两句里“狱”分别解释为“监狱”“案件”,两句的“狱”含义不同。句意:被捕入狱审理治罪/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故选:A。(3)A.“指使顾嵩行刺淮王”有误,由原文“有顾嵩者,挟刃入淮王祐棨府,被执,诬文盛使刺王”可知,是受人诬陷。故选:A。(4)①“及”,等到;“进秩”,官位晋升;“赉”,赏赐。译文:等到论功行赏,毛伯温和两广的镇巡官都得到了官位晋升,而汪文盛只是被赏赐了银币。②“累迁”,多次升迁;“裁”,裁减;“供亿”,供给的东西。译文:隆庆初年,(汪宗伊)多次升迁至应天府府尹,裁减各个部门的供给,每年节省百姓财物数以万计。(5)①由原文“文盛乃檄安南所部以土地归者,仍故职”可知,安抚登庸旧将,瓦解叛军;②由原文“文盛又招安南旁近诸国助讨,皆听命”可知,拉拢安南旁边国家,助讨叛军;③由原文“酋长俱未袭职,乞免其保勘,先授以官,彼必鼓勇为用”可知,分封安南酋长,使其为朝廷所用;④由原文“并谕登庸归命”可知,劝告莫登庸,投降朝廷。答案:(1)C(2)A(3)A(4)①等到论功行赏,毛伯温和两广的镇巡官都得到了官位晋升,而汪文盛只是被赏赐了银币。②隆庆初年,(汪宗伊)多次升迁至应天府府尹,裁减各个部门的供给,每年节省百姓财物数以万计。(5)①安抚登庸旧将,瓦解叛军;②拉拢安南旁边国家,助讨叛军;③分封安南酋长,使其为朝廷所用;④劝告莫登庸,投降朝廷。参考译文: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正德六年进士。被授予饶州推官。有个叫顾嵩的,携带着匕首进入淮王祐棨的府邸,被捉拿,诬陷是汪文盛让他行刺淮王。被捕入狱审理治罪,很长时间才得以证明清白,又回来做官,事情详细记录在《淮王传》。入朝担任兵部主事,与同僚一起进谏武宗南巡,在宫门外被施杖刑。嘉靖初年,任福州知府,调任浙江、陕西副使,都管理学校。后提拔为云南按察使。十五年冬,在朝廷上商议将要讨伐安南。因为汪文盛有才能,就任右佥都御史,做那里的巡抚,黔国公沐朝辅年幼,军队的事情全部裁决于汪文盛,副使鲍象贤说围剿不如安抚,汪文盛认为对。正赶上听说莫登庸已经篡位,安南的老臣不臣服,很多人割据交战。有个叫武文渊的,占据宣光,率领部队万人投降。献出进军地图,并且说老臣阮仁莲、黎景瑂等人分别占据一方与莫登庸抗衡,天朝大军到来,号召国中义士,各方一起起事,莫登庸能够擒拿。汪文盛把这个情况报告给皇上。被授予文渊四品章服,弟子们给予冠带。汪文盛又拉拢安南旁边国家帮助声讨,他们都听从朝廷命令。于是上奏说:“老挝地广兵多,可以让他们独当一面,八百、车里、孟艮有很多兵象,可以准备征调。各位酋长都未就职,请求免除他们的担保,先行授予官职,他们一定奋勇杀敌,为我所用。”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汪文盛于是发布告示命令带领土地归顺的安南所部,仍然担任旧职,并劝告莫登庸投降。军队攻占镇守营,方瀛救援他们没有成功。莫登庸的军队很多都来归顺,汪文盛在莲花滩安营扎寨收容他们,莲花滩是蒙自县的土地,处在交、广水陆的要冲,是安南的腹地。莫登庸更加害怕了,请求归降,愿意进贡,于是说黎宁阮氏子所拿的官印也是假的。汪文盛把情况报告给朝廷,朝廷上商议不答应。不久毛伯温来到南宁,如汪文盛议定的那样接受莫登庸投降,安南于是平定。这场战争,功劳体现在伯温身上,然而使用策略取胜,汪文盛功劳多。等到论功行赏,毛伯温和两广的镇巡官都得到了官位晋升,而汪文盛只是被赏赐了银币。奸人唐弼请求开发大理的银矿,皇帝答应了他。汪文盛责备他荒诞不实,将他交给执法的官吏。任命他做大理卿。九庙火灾,在路上生了病,在向皇帝进呈的奏疏中请求宽恕,朝廷让他退休。他的侄子汪宗伊,字子衡,是汪文盛的后人。考中嘉靖十七年进士。被授予浮梁知县,多次升官任兵部郎中。杨继盛弹劾严嵩及其孙子严鹄假冒功劳,宗伊附议不屈,违背了严嵩的心意,自我免职回归故里。隆庆初年,(汪宗伊)多次升迁至应天府府尹,裁减各个部门的供给,每年节省百姓财物数以万计。万历初年,晋升为南京大理卿。多次升迁为户部尚书、总督仓场,退休,逝世。天启初年,追谥恭惠。(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先要理解诗意,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传达的感情。【解答】(1)B.“乡村深夜的静谧”错,应该是“黄昏”时分。故选:B。(2)①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②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答案:(1)B(2)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作者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吕诗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黄诗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国首部关于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年,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了压倒性位置。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千里澄江似练”和黄庭坚《登快阁》“澄江一道月分明”两句诗中描写的“澄江碧水”将永远流淌在华夏大地。(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状写云气升起、倦鸟还巢的自然之景,借以表达自己回归田园的惬意与安适。(3)《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尽显报国忠心,也成为后代文人咏叹的主题,比如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千里澄江似练澄江一道月分明(重点字:澄)(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重点字:岫)(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重点字:捷、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放眼乡村,①_____的生产场景,红红火火的小康生活,背后是广袤乡村澎湃的强大追梦力量。“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扎根乡土,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才向乡村汇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建功立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于,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乡村里的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等问题困扰着乡村发展。当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民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能、②_____,才能让乡村人气进一步旺起来,发展脚步更快起来。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既要引得回,更要留得住。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③_____,让他们留得下、能创业。他们带着浓浓的乡情,带回资金、技术、新观念,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广袤田野上,乡村振兴正积聚磅礴力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两手抓,合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更多种粮人成为高素质农民,让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才在乡村大展身手。“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就会有更多新答案,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好日子就在前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A.“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扎根乡土。B.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C.“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广袤田野上,乡村振兴正积聚磅礴力量。D.“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