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_第1页
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_第2页
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_第3页
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_第4页
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材料二: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C.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D.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影响着茶艺美学的主要原因是三教合一的思想。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D.两则材料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因此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是相同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A.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B.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C.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D.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躅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三(节选)沈从文①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②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①,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③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候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如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地睡觉。④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⑤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地说:“三三不回来了!”⑥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⑦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⑧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⑨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⑩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⑪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地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⑫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⑬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⑭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⑮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②,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⑯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⑰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⑱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⑲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⑳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㉑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㉒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㉓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㉔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㉕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㉖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1931年(有删改)【注】①“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了位于湘西一角的杨家堡,结识了三三,并引起了少女三三的朦胧情感。②庚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三三的母亲从城里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女人是全念书的,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B.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只是因为她要表达对母亲把她一个人留在家中看守碾坊的不满。C.三三想和“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一起流去,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D.第⑤段划线句子表明三三在和母亲赌气,反映了三三既向往城市生活又舍不得母亲的矛盾心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讲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故事。作者采用淡化情节、散文化的表达,既契合所讲述故事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之美。B.本文运用梦境展示主人公微妙心理。三三入梦时“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中看到的“瘦人”就是她的意中人。C.在梦中三三看到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这些荒诞情节既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体现了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D.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不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3)本文多次写到三三“脸红”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的用意。(4)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邓卫玉书(清)郑日奎阅来谕,其论次仆文,似多假借,不敢当。至谓仆以京华清署①,日与诸名公卿负海内文章重望者游,以故风气日上,似有所师承云云,仆捧读之余,不胜悚息。以仆文为佳,固未也;谓有师承,则无之矣。仆性素拙且介,足下所知,雅不乐游尊显者门。或当迁除,朝参后,故例必往谒。姑造焉,则必先贿阍者,为婉词求其通。阍者犹不遽达,直曰:“属方有公事,君且去。”约以他日。既不敢强,复不敢违约。如期往,或不值;值矣,则下马拱立门外,阍者将刺入,良久,始出报曰:“属方倦,少憩也。”或曰:“甫进餐。”或曰:“方与某客谈未竟,君姑俟。”相见时,尊显者礼殊简贵;坐定,慰劳外,寥寥数语,都不及文章事。茶罢,三揖而别,如是而已。如是者一且甚,其可再乎?夫今之负海内文章望者,大半皆居尊显、据要路者也。一旦以闲署郎官骤通其门,而曰余以文章求教者也,谁则信者?且既无以厌阍者欲,初至必姑辞之,再则且箕踞以对。三往,鲜不笑且骂之矣。仆性既拙且介,不工为佞,一旦作此举动,足未进,口未言,面已发赤;即使请益有获所得几何所丧已大是以离群索居不能坐进于此道,明矣。且夫文章信有师承,抑师又何尝之有乎?韩得于《左》,柳得于《国》,庐陵得于西汉,眉山父子得于《战国策》,固未尝亲炙其人,受其提命者也。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无已,更进而求之古,亦足矣。足下深知古者也,肯进而教之,以匡所不逮,亟请得执鞭以从。【注】①清署:清贵的官衙。这里指作者曾任职的翰林院。(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即A使B请C益D有E获F所G得H几I何J所K丧L己M大N是O以P离Q群R索S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可再乎吾其还也B.一旦以闲署郎官骤通其门以资政殿学士行C.韩得于《左》以其无礼于晋D.肯进而教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卫玉在写给作者的信中称道他的文章的风格气度,说他有所师承。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谈不上有什么师承,尽管他在北京,“巨公名流”很多,但作者很少与他们交往。B.文中痛快淋漓地揭示了当时参见名公重臣之难,申述了自己不屑为受辱谄媚之举,表达了一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耿介拔俗之心。C.作者在文中提出文章确实要有所师承,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虽然没有亲身受到前人的熏陶和教诲,但对所师承的名家,还是仰慕并引为学习的榜样。D.文章气势凌厉,笔酣墨饱,对当时上层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画。见识超拔,语言质朴,生动传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仆性素拙且介,足下所知,雅不乐游尊显者门。②且既无以厌阍者欲,初至必姑辞之,再则且箕踞以对。(5)阅读作者写给邓卫玉的这封信,简要概括作者形象特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风(唐)李商隐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一二句写出春风吹拂,万物复苏的繁荣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欣然愉悦之情。B.诗人才华卓越,但一生经历曲折,本诗三四句以一假设,抒写了诗人的美好愿望。C.这首诗构思独特,情感凄凉,短小精悍之中抒写了诗人心中的种种愁情。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和《锦瑟》一样,都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解读。(2)赏析诗歌最后两句,并结合诗句谈谈本诗中蕴含的理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初夏五月,高考在即,你的好朋友却总是显得心浮气躁。你可以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劝诫朋友,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2)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宣传语:“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你在《阿房宫赋》中就能找到例证:“,。”(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国旅游市场释放出惊人能量。景区客流“爆棚”,车站人流如织,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红火的假日经济,是消费恢复的生动写照,也是经济韧性和潜力的有力证明。正如彭博社所言:疫情防控首个平稳转段后的5天假期里,流动中国展现出的“流量”和“热度”受到国际社会密切关心。“五一”消费热映照出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两项指标均超过疫情前水平。旅游业作为消费重要杠杆,有效带动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增长。据商务部监测,“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称,中国旅游业抓住本轮商机,提振了消费者信心,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不仅如此,消费热潮中涌现出的热点折射出中国消费升级的新趋势。人们的出游半径越来越长,跨市、跨省游热度明显提高。除了传统热门旅游城市,不少小众旅游目的地也迎来较大客流增长。从灯火通明的古镇夜市、活力涌动的文创街区,到风景如画的乡村郊野,人们的度假方式更加①_____,消费场景、消费体验不断②_____,新的消费增长点正在孕育生长,为经济发展增添③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这是一则新华社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多次使用了数据,请结合语段说说这样有什么好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工程建成后,①_____,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就难以充分满足向北方调水的需求。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②_____;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革日程。从哪里开源?③_____。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原因及表达效果。四、作文(6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60分)8.(60分)按要求作文。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你以振华中学学生身份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写一封信。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抄袭以及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9.按要求作文。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数月驻留,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其他星球……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跟跑,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以及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材料二: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C.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D.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影响着茶艺美学的主要原因是三教合一的思想。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D.两则材料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因此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是相同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BA.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B.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C.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D.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躅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可知,应是构建了茶艺美学的体系。故选C。(2)A.“影响着茶艺美学的主要原因是三教合一的思想”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B.“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然后分别介绍三种思想对茶艺的影响,可见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C.正确。D.“因此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是相同的”说法错误,两则材料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故选C。(3)B.选自南宋郑清之的《茶》。意在教导读书人要积极进取,不要学习纨绔子弟放浪形骸。该诗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与材料二第三段中“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体悟到道德之境”的表达相符。故选B。(4)由材料一“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材料二“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可知,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而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由材料一“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可见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影响了茶艺美学的走向;唐代“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宋代“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明代“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见文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了茶艺美学的走向。(5)由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可知,“妙玉邀人品茶”的情节中,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材料一“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此她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怀的“文人”。而她邀请的人只有宝钗、黛玉,这两个人都是诗词高手,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材料二“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物质美体现在妙玉对茶器、茶水的要求很高,如茶器是“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茶水是“收的梅花上的雪”,精神美体现在对茶人的要求更高,只邀请了黛玉宝钗,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材料一“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而妙玉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答案:(1)C(2)C(3)B(4)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②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而是以茶雅志,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讲求至精至美。③文人的行为方式。文人雅事引入茶饮,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行为使茶文化成为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5)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②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三(节选)沈从文①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②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①,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③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候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如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地睡觉。④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⑤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地说:“三三不回来了!”⑥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⑦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⑧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⑨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⑩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⑪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地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⑫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⑬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⑭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⑮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②,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⑯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⑰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⑱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⑲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⑳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㉑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㉒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㉓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㉔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㉕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㉖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1931年(有删改)【注】①“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了位于湘西一角的杨家堡,结识了三三,并引起了少女三三的朦胧情感。②庚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三三的母亲从城里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女人是全念书的,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B.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只是因为她要表达对母亲把她一个人留在家中看守碾坊的不满。C.三三想和“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一起流去,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D.第⑤段划线句子表明三三在和母亲赌气,反映了三三既向往城市生活又舍不得母亲的矛盾心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讲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故事。作者采用淡化情节、散文化的表达,既契合所讲述故事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之美。B.本文运用梦境展示主人公微妙心理。三三入梦时“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中看到的“瘦人”就是她的意中人。C.在梦中三三看到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这些荒诞情节既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体现了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D.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不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3)本文多次写到三三“脸红”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的用意。(4)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细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细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有误,应当是她来到水边之后,看到流水之后才引发的。B.“只是因为”以偏概全,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既有对被独自留在家中的不满,也有对母亲莫名其妙夸赞城里女人的厌烦和不如城里女人的自卑。C.“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错,表明三三舍不得离开熟悉的碾坊环境。D.正确。故选D。(2)A.正确。B.“‘瘦人’是她的意中人”有误,选文中并未提及瘦人的身份。C.“体现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有误,这些荒诞的情节恰恰反映了三三的天真和幼稚。D.“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有误,自然清新的环境只是为了衬托三三单纯美好的人性。故选A。(3)“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城里人的白脸是病态的,而“你脸上晒出油了”三三的脸是红润健康的,白脸与红脸,城里与乡下形成对比,突出三三自然健康的美。“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脸睡得一片红”,三三梦中的红霞象征着现实中三三的红脸,脸红是因为睡着了,睡梦中产生了梦境,通过脸红,巧妙地连接起了现实和梦境。(4)①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主人公三三是在单纯环境中生长的一个清纯质朴的女孩,三三情窦初开,爱意觉醒,产生了对爱情的朦胧渴望;②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小说创作于1931年,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作品通过描写单纯美好的乡村表达对混乱黑暗现实的否定;③对未来光明的向往:通过赞美三三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寄托爱与美的人生理想。小说以湘西山村偏僻的一角杨家磨坊为背景,通过对十五岁少女三三情窦初开、爱意觉醒的一段朦胧情思的描绘,歌颂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扭曲的、古老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向人们展示了自然山水之中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原始、平静、自然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沈从文对故乡家园的挚爱与陶醉,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对未来光明的向往。答案:(1)D(2)A(3)①和城里人病态的白脸形成对比,突出三三自然健康的美。②三三梦中的红霞象征着现实中三三的红脸,通过脸红,巧妙地连接起了现实和梦境。(4)①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少女三三情窦初开,产生了对爱情的朦胧渴望;②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作品通过描写单纯美好的乡村表达对混乱黑暗现实的否定;③对未来光明的向往:通过赞美三三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寄托爱与美的人生理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邓卫玉书(清)郑日奎阅来谕,其论次仆文,似多假借,不敢当。至谓仆以京华清署①,日与诸名公卿负海内文章重望者游,以故风气日上,似有所师承云云,仆捧读之余,不胜悚息。以仆文为佳,固未也;谓有师承,则无之矣。仆性素拙且介,足下所知,雅不乐游尊显者门。或当迁除,朝参后,故例必往谒。姑造焉,则必先贿阍者,为婉词求其通。阍者犹不遽达,直曰:“属方有公事,君且去。”约以他日。既不敢强,复不敢违约。如期往,或不值;值矣,则下马拱立门外,阍者将刺入,良久,始出报曰:“属方倦,少憩也。”或曰:“甫进餐。”或曰:“方与某客谈未竟,君姑俟。”相见时,尊显者礼殊简贵;坐定,慰劳外,寥寥数语,都不及文章事。茶罢,三揖而别,如是而已。如是者一且甚,其可再乎?夫今之负海内文章望者,大半皆居尊显、据要路者也。一旦以闲署郎官骤通其门,而曰余以文章求教者也,谁则信者?且既无以厌阍者欲,初至必姑辞之,再则且箕踞以对。三往,鲜不笑且骂之矣。仆性既拙且介,不工为佞,一旦作此举动,足未进,口未言,面已发赤;即使请益有获所得几何所丧已大是以离群索居不能坐进于此道,明矣。且夫文章信有师承,抑师又何尝之有乎?韩得于《左》,柳得于《国》,庐陵得于西汉,眉山父子得于《战国策》,固未尝亲炙其人,受其提命者也。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无已,更进而求之古,亦足矣。足下深知古者也,肯进而教之,以匡所不逮,亟请得执鞭以从。【注】①清署:清贵的官衙。这里指作者曾任职的翰林院。(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即A使B请C益D有E获F所G得H几I何J所K丧L己M大N是O以P离Q群R索S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其可再乎吾其还也B.一旦以闲署郎官骤通其门以资政殿学士行C.韩得于《左》以其无礼于晋D.肯进而教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邓卫玉在写给作者的信中称道他的文章的风格气度,说他有所师承。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谈不上有什么师承,尽管他在北京,“巨公名流”很多,但作者很少与他们交往。B.文中痛快淋漓地揭示了当时参见名公重臣之难,申述了自己不屑为受辱谄媚之举,表达了一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耿介拔俗之心。C.作者在文中提出文章确实要有所师承,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虽然没有亲身受到前人的熏陶和教诲,但对所师承的名家,还是仰慕并引为学习的榜样。D.文章气势凌厉,笔酣墨饱,对当时上层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画。见识超拔,语言质朴,生动传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仆性素拙且介,足下所知,雅不乐游尊显者门。②且既无以厌阍者欲,初至必姑辞之,再则且箕踞以对。(5)阅读作者写给邓卫玉的这封信,简要概括作者形象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作者形象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即使请教增益有所收获,所得到的没有多少,而失去的已经很多了。所以远离人群,独自居住,不能深谙此道,也就清楚了。“即使请益有获”中,“即使”是关联词,而“请益有获”主谓宾成分完整,故应在“获”后断开,即F处;“所得几何”“所丧已大”是并举成分,中间应断开,故在J处断开;“是以离群索居”中“是以”是表示结果的连词,意为所以,应在其前断开,故应在N处断开。故选FJN。(2)A.表反问,“难道”。句意:难道能再一次呢?/表婉商,“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B.均为介词,都译为“凭……身份”。第一句句意:一旦凭着闲署郎官身份贸然进入他们的门庭。第二句句意: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行。C.介词,“从”。句意:韩愈从《左传》得益。/介词,“对”。句意:因为它对晋国无礼。D.第一人称代词,“我”。句意:肯写信教导我。/第三人称代词,指代项羽。句意: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故选B。(3)C.“所师承的名家”错误,根据原文“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可知,韩愈等人师承的是名家的文章而非名家本人。故选C。(4)①“素”,一向;“介”,耿介;“雅”,向来;“游”,奔走。译文:我的本性一向拙笨而耿介,这是您所知道的,我素来就不喜欢奔走在显贵人家的府邸。②“厌”,满足;“姑”,暂且;“再”,第二次;“箕踞”,叉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形容傲慢。译文:况且既然无法满足守门人的贪欲,第一次去时他一定会暂且拒绝来访者;第二次去时就会叉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傲慢地面对来访者。(5)由“仆性既拙且介,不工为佞,一旦作此举动,足未进,口未言,面已发赤”“是以离群索居,不能坐进于此道”可知,作者正直耿介,不屑阿谀谄媚。由“阅来谕,其论次仆文,似多假借,不敢当”“仆捧读之余,不胜悚息”可看出作者为人谦虚。由“足下深知古者也,肯进而教之,以匡所不逮,亟请得执鞭以从”可看出作者好学上进。答案:(1)FJN(2)B(3)C(4)①我的本性一向拙笨而耿介,这是您所知道的,我素来就不喜欢奔走在显贵人家的府邸。②况且既然无法满足守门人的贪欲,第一次去时他一定会暂且拒绝来访者;第二次去时就会叉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傲慢地面对来访者。(5)①正直耿介,不屑阿谀谄媚;②为人谦虚;③好学上进。参考译文:读了你的来信,信中论定排次我的文章,似乎有许多的宽容,我不敢承当。至于说我在京城清贵的官署里,每天与享有国内文章很高声望的各位名公贵卿交往,因此文章风度一天天地长进,似乎有了师承的关系等等,我捧读来信后,不胜惶恐。你认为我的文章好,本来就不是的呀;你认为我有师承,却是没有这种事的。我所拥有的秉赋一向就拙笨而又耿介,这是您所知道的,我素来就不喜欢奔走在显贵人家的府邸。有时遇到官职升迁,上朝参见皇上之后,按照惯例必须去拜谒显贵之人。如果去拜访高官,就必须贿赂守门人,说好话请他通报一下。守门人仍然不能马上通报进去,只说:“恰好主人有公事,您暂且离开吧!”约定其他日期再来。既不敢强求,又不敢违约。按照日期前往,有时遇不到;遇到了,就下马在门外拱手而立,守门人将名帖送进去,很久,才出来通报说:“恰逢主人疲倦,稍作休息呢。”有时说:“刚刚吃饭呢。”有时说:“正与客人谈话,还未谈完,您姑且等一下。”见面时,显贵之人的礼节特别简傲高贵。坐下来后,慰问之外,简单几句话,都没有谈及到文章之事。喝茶之后,三次作揖告别,如此罢了。像这样的情况一次已经过分,岂能再一次呢?如今享有国内文章声望的人,大半都是处在尊贵显扬的地位、占据显要地位的人。一旦凭着闲署郎官身份贸然进入他们的门庭,却说我是拿文章去求教的,谁能相信呢?况且既然无法满足守门人的贪欲,第一次去时他一定会暂且拒绝来访者;第二次去时就会叉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傲慢地面对来访者;第三次去时很少有不耻笑辱骂的。我的秉性愚拙耿介,不擅长巧言谄媚,一旦做出这样的事情,脚还未进门,嘴还未出声,脸上已经变红了;即使请教增益有所收获,所得到的没有多少,而失去的已经很多了。所以远离人群,独自居住,不能深谙此道,也就清楚了。再说文章确实有师承,但是又何曾有过老师呢?韩愈得益于《左传》,柳宗元得益于《国语》,欧阳修的散文得益于西汉作家,苏洵父子得益于《战国策》,本来就未曾亲承著者的教导,接受著者的耳提面命、亲切教诲。现在有名望的公卿亲手写的文章,本来就被我们仰慕的,获得他们的诗歌和文章,读到这些诗文并私下敬仰他们,这就足够了。不得已,再进一步求教于古人,也应当有所得益。您特别了解古代的事情,肯写信教导我,来纠正我没做好的地方,我急切地请求能够执鞭策马来跟随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风(唐)李商隐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诗一二句写出春风吹拂,万物复苏的繁荣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欣然愉悦之情。B.诗人才华卓越,但一生经历曲折,本诗三四句以一假设,抒写了诗人的美好愿望。C.这首诗构思独特,情感凄凉,短小精悍之中抒写了诗人心中的种种愁情。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和《锦瑟》一样,都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解读。(2)赏析诗歌最后两句,并结合诗句谈谈本诗中蕴含的理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蕴含的理趣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表达了作者的欣然愉悦之情”说法有误。一二句中虽然写出春风吹拂,万物复出,但一个“太”字则表露出诗人的担忧。担忧太过“昌昌”,也会快速凋谢,不免乐极生悲。故选A。(2)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唉,我的心意和春风的心意大有不同啊,其实在春未到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到哀伤了。从“我意殊春意”“断肠”可看出,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说“我意”不与“春意”同,以上天总是事与愿违,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感伤,悲叹春天流逝,更觉寸断肝肠。诗句中,作者借“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一句,说明自己认为春风固然美好,但是被春风催发的春天景物过于繁盛了。人皆喜爱一元伊始、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光,作者却担心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因此,他说“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希望花朵逐个开放。然而,最终结果是“我意殊春意”。由此可见,花朵不会逐个开放,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个人主观情感随意调解变化。答案:(1)A(2)①诗人直抒胸臆,说“我意”不与“春意”同,以上天总是事与愿违,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感伤,悲叹春天流逝,更觉寸断肝肠。②理趣:花朵不会逐个开放,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个人主观情感随意调解变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初夏五月,高考在即,你的好朋友却总是显得心浮气躁。你可以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劝诫朋友,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2)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宣传语:“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你在《阿房宫赋》中就能找到例证:“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谁家今夜扁舟子”或“着我扁舟一叶”。【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寡)(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重点字:粟)(3)谁家今夜扁舟子着我扁舟一叶(重点字: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国旅游市场释放出惊人能量。景区客流“爆棚”,车站人流如织,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红火的假日经济,是消费恢复的生动写照,也是经济韧性和潜力的有力证明。正如彭博社所言:疫情防控首个平稳转段后的5天假期里,流动中国展现出的“流量”和“热度”受到国际社会密切关心。“五一”消费热映照出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两项指标均超过疫情前水平。旅游业作为消费重要杠杆,有效带动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增长。据商务部监测,“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称,中国旅游业抓住本轮商机,提振了消费者信心,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不仅如此,消费热潮中涌现出的热点折射出中国消费升级的新趋势。人们的出游半径越来越长,跨市、跨省游热度明显提高。除了传统热门旅游城市,不少小众旅游目的地也迎来较大客流增长。从灯火通明的古镇夜市、活力涌动的文创街区,到风景如画的乡村郊野,人们的度假方式更加①_____,消费场景、消费体验不断②_____,新的消费增长点正在孕育生长,为经济发展增添③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这是一则新华社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多次使用了数据,请结合语段说说这样有什么好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读懂句段的意思,根据前后联系,选用意思相符的成语。(2)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查病因。(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连贯、准确、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需要结合语境,分析相关句子的语言特色及相应的语言要素的作用。【解答】(1)第一空:依据“从灯火通明的古镇夜市、活力涌动的文创街区,到风景如画的乡村郊野”推断人们的出游度假方式多种多样,故可填写“不拘一格”。“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一种规格、方式。比喻打破常规。第二空:依据“消费场景、消费体验”推断原文意思是消费场景、消费体验不断翻新,故可填写“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三空:依据“消费增长点正在孕育生长,为经济发展”推断旅游消费向好发展,为经济也带来了活力,故可填写“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2)原句有两处语病:定语语序不当,把“首个”移到“5天”前;搭配不当,把“关心”改成“关注”。修改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首个5天假期里,流动中国展现出的“流量”和“热度”受到国际社会密切关注。(3)由原文“‘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两项指标均超过疫情前水平”中的“2.74亿人次”可知,“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的火爆程度;“收入1480.56亿元”可知,带来的巨大收益。从数量上说明了“五一”其间的出行旅游情况,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原文“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可知,通过比较让行文更科学、有说服力,也以数字说明了疫情后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注入的活力是真实有效的,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经济恢复活力的自豪和喜悦之情。答案:(1)①不拘一格②推陈出新③勃勃生机(2)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首个5天假期里,流动中国展现出的“流量”和“热度”受到国际社会密切关注。(3)①“2.74亿人次”“1480.56亿元”具体地说明了“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的火爆程度,和其带来的巨大收益;②“同比增长18.9%”,通过数据对比,增强事件准确性,有助于表达“中国旅游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的喜悦与自豪。(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工程建成后,①_____,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就难以充分满足向北方调水的需求。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②_____;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革日程。从哪里开源?③_____。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原因及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熟悉引号的作用,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处,横线前面说“工程建成后”,横线后说的是建成后北调水量增加的情况,此处填“北调水量将大幅增加”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横线的后面是一个问题,则横线上的内容应引出这个问题,故可填写“人们可曾想到这个问题”之类的句子。第三处,横线前面是“从哪里开源”的问题,横线后用两个比喻突出三峡水库水源充足,则答案应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三峡水库”之类的句子。(2)分析“不舍昼夜”的引号,可知“不舍昼夜”来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引号表示引用,这样的引用,比枯燥的陈述生动得多,所以增加了文采,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分析“大水盆”所在句子可知,这个“大水盆”指的是水库,“大水盆”是比喻,有了特殊含义。而运用比喻,自然能够使表达生动形象。答案:(1)①北调水量将大幅增加;②人们可曾想到这个问题;③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三峡水库。(2)①“不舍昼夜”是对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引用,所以要引起来,表示出处,从而表现南水源源不断地输入北方。效果:增强语言的文学色彩,使语言更美,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②因为“大水盆”是比喻,在文中表达特殊含义,所以用引号。效果:用大水盆比喻水库,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四、作文(6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60分)8.(60分)按要求作文。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你以振华中学学生身份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写一封信。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抄袭以及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母语”是个很感性的词语,将母语作为谈论的对象,不仅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思想表达空间,也营造了一个情感抒发的空间。材料对母语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涉及母语的内涵(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与性质(人人都有)、价值(关乎民族文化与民族生存发展)与意义(情感之意义、审美之意义、实用之意义等)。材料的最后一句“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则是本次写作的关键句,它提示并规范考生解读文题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感受”“学习”“运用”这几个词,则概括了母语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的写作并不难。但是,今天我们谈论母语,毕竟有一个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问题,即“多元文化竞争和交汇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母语的现状如何,人们对母语的态度怎样,就格外具有思考和阐发的必要。以咱们的汉语为例,如何看待汉语受到的来自强势外语的冲击,如何看待网络文化对纯正母语的入侵,如何看待母语教育中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等等,都是有强烈时代色彩和丰厚内涵的命题。如能敏锐地洞察到材料的现实指向,在行文中表达对汉语以及民族的情感,对汉语处境的忧思或乐观,一定能具有更强的思想与情感冲击力。作文要求以振华中学学生身份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和写信对象,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写信,可以表达对母语的热爱,分析母语现状,表达对母语的担忧,最后可以给出一些建议。具体写作中,可以以“荧幕错别字”这一现象为切入点,写在这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除了书本之外,人们更喜欢从电影、电视和网络中汲取营养。然而在这个多媒体的世界中正在流行着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病毒——错别字。写作时可由此指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错别字,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